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基层公务员在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基石作用。针对基层公务员处于培训薄弱环节的情况,四川省2007年实施“基层公务员轮训工程”,采取“类别化+带动式+效益观”的培训模式,大规模培训乡镇、街道、执法一线等基层公务员,基层公务员能力素质明显提升,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基层是我国政权的基石,基层公务员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素质能力的高低、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好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快慢。而基层公务员培训长期处于薄弱环节,据四川省人事厅2007年在368个乡镇进行的“基层公务员培训需求调查”显示, 90%的基层公务员认为培训机会少, 5%的基层公务员在近三年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培训。针对这一情况,四川省人事厅2007年开始在全省实施“基层公务员轮训工程”计划,拟到2011年,将全省基层公务员轮训一遍。在实施基层公务员轮训工程时,探索采取“类别化+带动式+效益观”的培训模式,即对基层公务员分类设置课程,以重点干部培训带动全员培训,用效益化观念管理培训。经过两年的探索,四川基层公务员培训成效初显。
类别化设置课程——建立个性化、针对性的内容体系
基层公务员由于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不可能采用一个模式设置培训内容,有针对地设置培训内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科学划分类别。针对基层公务员分布广泛、数量庞大的情况,按照“业务相近、能力趋同”的原则,根据管理级别、岗位性质、工作要求的不同,将基层公务员划分为乡镇、街道办事处和行政执法部门三类,分级次、分条块实施培训;二是分类调查需求。2007年,四川省人事厅开展的“基层公务员培训需求调查”,对成都、泸州等14个市州、42个县市区、321个街道办事处的公务员采取书面问卷、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对乡镇干部、街道社区干部、一线执法干部分别进行培训调查,掌握了他们的不同需求和愿望;三是区别设置课程。在培训需求调查基础上,针对基层公务员培训需求多元化的特点,构建了“3+X”培训内容模块,即以重大时政理论、群众工作能力、突发事件应对三部分内容为三类基层公务员通用培训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三类基层公务员的不同情况,分别设置个性化内容。乡镇干部以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与实用技术、农村工作方法与艺术为主要培训内容;街道干部以社区服务、城市综合管理、城镇工作方法与技巧为主要培训内容;一线行政执法干部以相关政策法规宣传解释、执行为主要培训内容,并根据需求适时调整内容,构建起一个相对稳定、动态调整的培训内容体系。
带动式实施培训——建立有重点、全覆盖的培训格局
以领导带一般,推动乡镇干部培训。在乡镇基层公务员培训方面,省上主抓镇长、副乡镇长等领导干部的培训,各市州、县市区主抓一般干部的培训,形成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培训机制。2007年四川省人事厅实施“千名乡镇长培训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主题,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基层领导执行力、沟通协调与做好群众工作、基层工作心理调适”等为主要内容,利用两个月时间,集中举办8期培训班,培训1005名乡镇长;2008年对甘孜州325个乡镇的乡镇长轮训了一遍,这是四川省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举办的首次大规模乡镇干部集中轮训;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人事厅围绕灾后恢复重建,举办了“生态修复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损毁水利工程修复整治”、“灾后重建规划建设”、“灾后集中安置点管理”4期专题班,培训基层领导干部400余人;成都市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主题, 2005至2006年对全市222个乡镇的党政正副职、6201名乡镇干部轮训了一遍;2008年围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基层干部统筹协调能力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为主要内容,培训乡镇干部280余人;广元市开展“现代农业与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城建与国土管理、和谐社会”五大专题培训,举办培训班37期,培训乡镇干部5470人。通过抓领导培训,带动了乡镇公务员培训工作全面开展。近年来,四川省采取以考促学的办法,在全省公务员中开展学一门考一门的在职培训,已培训考试依法行政、WTO知识、行政许可法、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公务员法知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科目,包括乡镇干部在内的150余万人次公务员参加了培训。
以试点带全面,推动街道干部培训。基层公务员培训处于薄弱环节,而街道办事处公务员培训又是薄弱中的薄弱。为破解难题,四川省人事厅于2008年启动街道公务员培训试点,首期在乐山市、攀枝花市试点。乐山市试点呈现“研讨解决实际问题、互动参与教学”两大特点,开设街道办事处主要职责、基层**和处置突发事件、社区服务等课程,聘请城管局、政法委、**、人事、劳动、民政等部门领导授课,讲问题、讲案例,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学后即可用、用则有效果。乐山市对市中区所辖4个街道办事处50余名公务员进行了为期7天的集中培训;攀枝花市连办6期培训班,街道公务员及社区工作人员700余人参加了培训,并编辑了专门的“乡土教材”,内容涵盖社区各个方面,同时建立了社区人才培训登记制度,作为任职、晋级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依据。今年,四川省人事厅在总结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全面推开街道公务员培训工作。
以骨干带一线,推动基层执法人员培训。行政执法一线公务员主要集中在公安、工商、质监、城建、交通等行业,四川省人事厅通过指导各市州、行业主管部门举办多种形式的示范班,带动行政执法一线公务员的全员培训。攀枝花市实施“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全员培训工程”,以城市监察、农业执法、交通稽查、公安干警为重点,对全市7600余名执法人员进行为期5天的依法行政脱产集中轮训;省工商局实施“全省工商所长培训工程”,连办3期,培训240余名基层工商所长;省地税局实施“税收执法人员骨干培训工程”,培训科级业务骨干500余人;省质监局实施“质监行政执法人员轮训工程”,培训3900余名执法人员;省药监局实施“药监执法科(股)长培训工程”,培训680名执法一线干部。目前,全省对基层执法人员的培训已形成制度,基本做到每五年轮训一遍。
效益化管理教学——建立科学化、实效性的管理模式
强化体验式培训,促进学用结合。培训中大量采取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法。四川省人事厅在“千名乡镇长培训工程”中,借鉴国家公务员东西部对口培训的做法,培训地点设在成都市,将成都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作为培训“教材”,请专家讲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参观三圣乡“五朵金花”成功案例,让学员现场体验成都市推进城乡统筹的做法、经验和成果,增强培训吸引力;乐山市在街道公务员培训试点中,大胆探索“案例分析、情景模拟、集体研讨”三位一体的互动教学模式,抛出解决突发事件、化解群众纠纷的具体案例,学员参与踊跃,教师点评精当,课堂气氛热烈,学员收获颇大;广元市在开展旅游经济、城建国土管理培训时,融入广元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实践,融入解决创建活动的实际问题,边学边用,达到了学用结合、以学促用的目的。
深化专题式研讨,解决现实问题。对培训不贪大、不求全,坚持实施“专题式、模块化、研讨型”教学。多办短、平、快的专题班、特色班、每期培训围绕一个主题,讲透一个问题,探讨一种办法,破解一个难题,扎扎实实地提高公务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川省人事厅、建设厅举办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专题培训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从规划解读、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省地税局在实施“税收执法人员培训工程”时,设置办税服务、税收征管、反避税、稽查、统计分析五大专题,分类设置课程,每类培训从破解1-2个难题入手,讲问题、讲对策、教方法,培训效果良好。
注重效益化评估,检验培训效果。提升能力、增强实效是培训的核心。为检验和集聚学员培训成果,在基层公务员培训中推行“双带来、双留下、双带走”的培训效用评估办法,即:培训前带案例来、带着目的来;培训后留**会文章、留下合理化建议;培训后带着考核结果走、带着成果走。省质监局在质监执法人员培训中,开设学员论坛,每位学员上台演讲、畅谈体会,碰撞智慧火花,汇编文集,集结并扩大培训成果;在“千名乡镇长培训工程中”,学员对“三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经整理以后及时报告省委、省政府作决策参考,尤其是关于加大对偏远地区农业项目投入、防止新增乡村负债、构建基层工作激励机制、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等建议引起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责成相关部门正研究落实。
基层公务员培训的主要启示
启示之一:培训要从精英型走向普及型,体现全员化。以往培训,把最好的教育资源主要放在领导干部和少数重点培养对象上,造成干部教育培训机会不均和教育资源浪费。《四川省公务员“十一五”教育培训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将全省基层公务员轮训一遍,每位公务员每年脱产培训不少于80学时。严格实行培训登记,建立“三个不”的培训前置条件,即:新录用公务员不初任培训不任职定级、拟提拔干部不任职培训不提拔、不完成培训任务年度考核不评优,这些措施促进了全员学习。
启示之二:培训要从短视型走向长远型,体现社会效益性。基层公务员培训是一项智力投入,要求以社会效益的形式作回报。而培训的社会效益并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少单位领导认为,基层行政工作大多属事务工作,培训与否都能应付,比较关注眼前工作是否能推动,而忽视干部学习对单位长远、对整个事业的促进作用。四川把数量庞大、相对“弱势”的基层公务员纳入关注视野和培训范围,启动实施五年“基层公务员轮训工程”,把培训当作铺设基层公务员发展前途和成长的福利事业来抓,促成“培训提升人才、人才推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 培训模式
基层是我国政权的基石,基层公务员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素质能力的高低、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好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快慢。而基层公务员培训长期处于薄弱环节,据四川省人事厅2007年在368个乡镇进行的“基层公务员培训需求调查”显示, 90%的基层公务员认为培训机会少, 5%的基层公务员在近三年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培训。针对这一情况,四川省人事厅2007年开始在全省实施“基层公务员轮训工程”计划,拟到2011年,将全省基层公务员轮训一遍。在实施基层公务员轮训工程时,探索采取“类别化+带动式+效益观”的培训模式,即对基层公务员分类设置课程,以重点干部培训带动全员培训,用效益化观念管理培训。经过两年的探索,四川基层公务员培训成效初显。
类别化设置课程——建立个性化、针对性的内容体系
基层公务员由于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不可能采用一个模式设置培训内容,有针对地设置培训内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科学划分类别。针对基层公务员分布广泛、数量庞大的情况,按照“业务相近、能力趋同”的原则,根据管理级别、岗位性质、工作要求的不同,将基层公务员划分为乡镇、街道办事处和行政执法部门三类,分级次、分条块实施培训;二是分类调查需求。2007年,四川省人事厅开展的“基层公务员培训需求调查”,对成都、泸州等14个市州、42个县市区、321个街道办事处的公务员采取书面问卷、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对乡镇干部、街道社区干部、一线执法干部分别进行培训调查,掌握了他们的不同需求和愿望;三是区别设置课程。在培训需求调查基础上,针对基层公务员培训需求多元化的特点,构建了“3+X”培训内容模块,即以重大时政理论、群众工作能力、突发事件应对三部分内容为三类基层公务员通用培训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三类基层公务员的不同情况,分别设置个性化内容。乡镇干部以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与实用技术、农村工作方法与艺术为主要培训内容;街道干部以社区服务、城市综合管理、城镇工作方法与技巧为主要培训内容;一线行政执法干部以相关政策法规宣传解释、执行为主要培训内容,并根据需求适时调整内容,构建起一个相对稳定、动态调整的培训内容体系。
带动式实施培训——建立有重点、全覆盖的培训格局
以领导带一般,推动乡镇干部培训。在乡镇基层公务员培训方面,省上主抓镇长、副乡镇长等领导干部的培训,各市州、县市区主抓一般干部的培训,形成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培训机制。2007年四川省人事厅实施“千名乡镇长培训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主题,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基层领导执行力、沟通协调与做好群众工作、基层工作心理调适”等为主要内容,利用两个月时间,集中举办8期培训班,培训1005名乡镇长;2008年对甘孜州325个乡镇的乡镇长轮训了一遍,这是四川省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举办的首次大规模乡镇干部集中轮训;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人事厅围绕灾后恢复重建,举办了“生态修复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损毁水利工程修复整治”、“灾后重建规划建设”、“灾后集中安置点管理”4期专题班,培训基层领导干部400余人;成都市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主题, 2005至2006年对全市222个乡镇的党政正副职、6201名乡镇干部轮训了一遍;2008年围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基层干部统筹协调能力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为主要内容,培训乡镇干部280余人;广元市开展“现代农业与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城建与国土管理、和谐社会”五大专题培训,举办培训班37期,培训乡镇干部5470人。通过抓领导培训,带动了乡镇公务员培训工作全面开展。近年来,四川省采取以考促学的办法,在全省公务员中开展学一门考一门的在职培训,已培训考试依法行政、WTO知识、行政许可法、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公务员法知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科目,包括乡镇干部在内的150余万人次公务员参加了培训。
以试点带全面,推动街道干部培训。基层公务员培训处于薄弱环节,而街道办事处公务员培训又是薄弱中的薄弱。为破解难题,四川省人事厅于2008年启动街道公务员培训试点,首期在乐山市、攀枝花市试点。乐山市试点呈现“研讨解决实际问题、互动参与教学”两大特点,开设街道办事处主要职责、基层**和处置突发事件、社区服务等课程,聘请城管局、政法委、**、人事、劳动、民政等部门领导授课,讲问题、讲案例,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学后即可用、用则有效果。乐山市对市中区所辖4个街道办事处50余名公务员进行了为期7天的集中培训;攀枝花市连办6期培训班,街道公务员及社区工作人员700余人参加了培训,并编辑了专门的“乡土教材”,内容涵盖社区各个方面,同时建立了社区人才培训登记制度,作为任职、晋级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依据。今年,四川省人事厅在总结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全面推开街道公务员培训工作。
以骨干带一线,推动基层执法人员培训。行政执法一线公务员主要集中在公安、工商、质监、城建、交通等行业,四川省人事厅通过指导各市州、行业主管部门举办多种形式的示范班,带动行政执法一线公务员的全员培训。攀枝花市实施“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全员培训工程”,以城市监察、农业执法、交通稽查、公安干警为重点,对全市7600余名执法人员进行为期5天的依法行政脱产集中轮训;省工商局实施“全省工商所长培训工程”,连办3期,培训240余名基层工商所长;省地税局实施“税收执法人员骨干培训工程”,培训科级业务骨干500余人;省质监局实施“质监行政执法人员轮训工程”,培训3900余名执法人员;省药监局实施“药监执法科(股)长培训工程”,培训680名执法一线干部。目前,全省对基层执法人员的培训已形成制度,基本做到每五年轮训一遍。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范文第3篇
基层公务员岗位通用能力需求情况此次调研。共下发问卷350份,从市级、县级、乡镇中分别选取了局部单位现任公务员接受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91份,问卷回收率为83%其中,市级30份,县级213份,乡镇48份,参与调查的人员共来自近90个部门和单位。问卷主要围绕基层公务员岗位的学历、专业、工作经验、性格、特殊技能、综合素质要求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调
(一)学历要求情况
从“胜任岗位所需的教育程度”调查项看,选择“本科、本科以上”的共占35.1%,选择“大专”的占49.5%,两项共计84.6%,也就是说,认为从事基层公务员岗位,应当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了84.6%,这与《公务员法》中规定的,从事公务员岗位应当具有相当文化程度是相一致的。这也说明,在基层公务员招录中,坚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要求是符合基层公务员岗位实际的,不得随意放宽。不过,调研结果也显示了值得关注的一点,即认为“不好估计”的占到了9.3%,也就是说,对于能否胜任基层公务员岗位,近10%的受访者对学历不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基层公务员招录中,“不唯学历、注重实绩”的选人观念得到了一定的深入,因此,在基层公务员招录过程中,除对一般的岗位规定统一的学历要求外,也可以留出适当的“口子”,在充分调研和尊重岗位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前提是必须保证岗位充分的特殊需求,慎重考虑,而不能把随意放宽学历作为变相降低机关进人门槛的手段。
(二)专业知识要求情况
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背景”调查项中,认为,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背景的占71.8%,比例为最高,其次是法律,占70.4%,第三是中文,占58.8%,第四是经济管理,占41.9%。这说明,对于一般综合性管理的岗位来说,行政管理、法律、中文、经济管理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背景是必需的。另外,认为需要审计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的占22%,农业知识背景的占15.5%,理工类知识背景的占12%,这说明,基层只有少数部门或岗位需要非常专业化的知识背景。另外,认为需要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背景的占6.9%,这与的当地情况相关,由于本身属于典型的旅游城市,因此,对于黄山的一般政府部门来讲,具备必要的旅游管理知识对于胜任岗位是非常重要的。在基层公务员招录过程中,各地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勇于探索,除国家规定的通用考试科目之外,在考试内容中,增加对特殊行业知识背景的测查内容。
(三)工作经验要求情况
在“胜任本岗位应当具有几年的工作经验”调查项中,认为应当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占到了91.8%,这说明要做到完全胜任所从事的公务员岗位,必须在本岗位上工作一定年限。但这并不说明基层招录机关在初选新进人员时希望招录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当公务员,相反,基层招录机关更倾向于招录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有两点可以对此解释:一是除了问卷调查之外,通过与基层领导干部的座谈发现,他们更倾向于招录新毕业的大学生,一方面他们认为可塑性较强,综合素质普遍高于机关现有的人员,可以成为机关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改善目前基层部门人员老化、“能干活的人少、现有人员干不了活”的公务员队伍现状。二是通过与受访者本身的工作年限做相关分析,我们发现,“受访者本身的工作年限”与“认为胜任本岗位应当具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两个指标,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受访者本人的工作年限越久,往往认为胜任本岗位所需要的工作年限越长。此次受访者中,工作年限在2年以上的占到了绝大多数,比重为93.5%。
(四)性格特征情况
在“应当具备哪些性格特征”的调查项中,选择“逻辑思维强,善于分析,目标明确,办事认真”的比例最高,有267人,占到了被调查者总人数的91.8%。其次选择最多的“目标明确,勇于迎接挑战”,有161人,占被调查者的55.3%。排名第三的为“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决断能力,重视效率,喜欢控制”,有151人,占被调查者的51.9%。选择“活泼开朗,直率豁达”的,有124人,占被调查者的42.6%。从调查可以看出,基层公务员岗位对性格特征的要求具有共同的特点,普遍要求:性格活泼开朗,直率豁达,目标明确,勇于迎接挑战,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决断能力,重视效率,喜欢控制,逻辑思维强,善于分析,办事认真。
(五)特殊技能要求情况
在“岗位的特殊要求”调查项中,认为岗位对计算机有要求的占到了71.5%,这说明,对于基层公务员而言,具备必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是岗位的普遍要求;认为岗位对政治理论有要求的占到了54.3%,这说明,对于基层公务员而言,必要的政治理论、国家的大政方针都是需要了解的。认为岗位对英语有要求的占8.9%,比重较低,这说明基层公务员岗位对英语的要求不普遍。另外,认为岗位对本地方言有要求的占到了21.3%。这说明在最基层公务员岗位,特别是在那些直接面向群众服务岗位上的工作者,应当具备一定的方言基础。在今后的基层公务员招录的笔试和面试环节,应当予以考虑。
(六)能力素质要求情况
在认为“哪些能力素质非常重要”的调查项中,排在最前面5位的能力素质是:责任心、服务意识、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快速应变能力。其中,“责任心”居第一,占63.2%,这说明公务员职业对工作态度的要求已经超过了对能力的要求。排在最后5位的是:培养指导下属的能力、适应能力、灵活性、乐观和成就导向。这说明,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更注重能否胜任本职工作岗位,注重基本办事能力的培养。调查还显示,“综合分析能力”排在第10位,“信息获得能力”排在倒数第6位,“自控能力”排在倒数第8位,“这与中央机关公务员岗位注重对这三项素质的要求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调整基层公务员面试测评要素时,这三项能力素质所占的比重应适当下调。
在“认为最重要的5项能力素质”调查项中,比重最高的前五项是:责任心、服务意识、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排在6-10名的为: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总结两项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基层公务员岗位最需要的八项通用能力素质分别为:责任心、服务意识、主动性、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具体见下表。
结论和建议
基层公务员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工作影响着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加强基层公务员考录工作是提高公务员能力素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事关全局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的任务。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围绕如何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可以从三个环节来改进:
(一)招录计划编制和环节
一是明确要求,各招录机关要对本机关岗位进行一次充分调研和分析,列出招录岗位所需要承担的工作职责。从调研情况看,针对“描述出本岗位的主要职责”这一调查项,能够清晰描述出的受访者很少,这说明对招录岗位职责的了解还非常模糊,不够清晰。二是要科学设置招录岗位的学历、工作经历、专业知识背景、岗位技能等要求。从调研看,一个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资格条件,现任公务员是最了解和熟悉的,因此,主管部门要充分征求招录机关的意见,既能保证资格条件设置的合理性,又能充分体现用人部门的自主性。三是要加强针对报考者的宣传。调研结果显示,公务员对人的能力素质、性格特征都有明确的要求,要采取有效措施告知报考者公务员职业的真实状态和公务员岗位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帮助报考者理性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以减少盲目报考造成的高成本压力和人与岗位的“失衡”。
(二)笔试环节
一是完善现行通用笔试科目。调研结果显示,公务员岗位对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应当在坚持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科目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题型,优化试题结构,侧重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对“五种最需要的能力素质”调查项中,文字表达能力排在第9名,因此,对基层岗位也应当增加申论科目,在难度和测点上,可以考虑基层的实际,与省以上岗位有所区分。
二是考虑适当调整公共科目的比重。调研中发现,基层一般公务员岗位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了必备的潜能之外,更注重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对人的测查,应当在考录的各个环节来进行,更加明确地定位笔试、面试、考察的功能。通过与基层公务员座谈,他们普遍认为,目前,公共科目笔试能够测查的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与所需要的其他能力素质,如责任心、服务意识等十几项相比,所占的比重偏高了,应当予以调整。
三是可以考虑增设综合知识类的考试科目。调研显示,大部分基层公务员岗位对行政管理、中文、法律、经济管理背景知识有普遍的要求,一方面在设置招录计划时,应设置更具体的专业资格要求,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增设综合知识类的科目,专门针对基层公务员进行测试,将所需的背景知识涵盖进来。
(三)面试环节
一是在现行的面试中,适当调整测评要素的结构。针对基层公务员岗位的特点,对认为最重要的8项能力要素增大相应的权重,对认为不重要的要素调低面试权重。座谈中发现,除了现有的测评要素外,其他方面,如勤奋、主动性、责任心、积极健康的心态等素质考虑太少,而这些素质都是决定公务员工作好坏的重要因素,应把这些素质特征也纳入评价或考察范围。
二是在现行面试中,区分面试对象科学编制考题。大家普遍提出,针对所有职位,只用同一套试题来测试,显然不够科学、公允,应充分考虑到各类考生在知识架构、思维模式以及工作经验等等各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至少应当在两方面进行区分:一是区分有无工作经验。这是因为有些实际工作中的情境,尚无工作经验的考生遇到此类问题时往往觉得难以把握,甚至束手无策;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考生可能因在日常工作中遇到过类似问题,懂得如何处理。在编制试题时,应尽量避免涉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应出一些带有共性的、不同身份的人都可能遇到、但通过对问题的处理又可反映出考生某方面能力与水平的问题。二是区分知识背景。大家反映,人文科学类(如语言、哲学等)毕业生,在形象思维和言辞交际方面,往往比抽象思维的自然科学类(如计算机、化工等)毕业生略胜一筹。因此,针对自然科学类的考生,试题亦应尽量避免涉及那些哲理性、人文色彩太重的问题。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范文第4篇
一、基本经验
1、严格标准,选准配强组织员队伍。
组织员是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组织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基层有效地贯彻落实,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党群、干群关系的好坏。为了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适应需要的组织员队伍,在选拔配备上我们坚持做到了“三化”。一是人员选拔标准化。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明确了组织员的选拔标准。选拔组织员的标准为:党性观念较强,作风朴实正派,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熟悉并热爱党的工作,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独立工作能力,党龄一般在3年以上;善于调查研究,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二是人员配备职数化。明确了乡镇组织员办公室的机构设置和人员职数配备。每个乡镇党委组织员办公室配备副科级干部1名。三是人员选拔程序化。选配组织员要经过民主推荐、民意测评、组织考察等程序,坚持层层把关。各县区委选调组织员,由县区委组织部严格考核。
2、加强培训,努力提高组织员素质
在实际工作中,我市着眼于提高组织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采取多种方式,对组织员进行培训。市委不定期对组织员进行培训,由组织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对组织员进行培训,重点学习党建知识和业务知识,提高组织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能力。我市青龙县为了检验培训效果,县委组织部采取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阅卷的办法,对全县党委组织员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学习情况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合格发合格证书,不合格者要统一进行补考,不及格者调离工作岗位。市委组织部成立了基层组织建设联系会议办公室,抽调县区组织员到办公室工作,工作中对组织员加以辅导,以提高组织员的业务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了“老党务干部与新组织员结对子”活动,经验丰富的老党务干部定期与新组织员谈心,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方法毫不保留地介绍给新组织员,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工作,掌握业务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3、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乡镇组织员在农村党建工作中负有重要的指导和监督责任,是乡镇党委抓好农村党建的参谋和助手,他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全市农村党建工作的水平。为此,市委组织部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健全了以下五项制度:一是信息交流制度。针对乡镇组织员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市委注重为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创造条件,要求组织员经常向县区委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县区委不定期编发信息供各乡镇组织员交流参考,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二是例会制度。县区委组织部每季度召开一次由乡镇组织委员和组织员办公室主任参加的工作例会,由他们汇报本乡镇的组织工作进展情况,反映基层党建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探索新时期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三是责任考核制度。按照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目标,结合乡镇实际,县区委为组织员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并采取抽查与普查相结合,重点查与综合查相结合,定期查与经常查相结合的办法对组织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并对检查情况及时通报,建档立卡,把检查结果计入年终专项考核之中。四是目标管理制度。按照岗位职责,根据市委组织部任务目标要求,各县区将党建任务目标分解到乡镇组织员办公室,并提出具体数量、质量和时限要求。五是激励约束制度。县区委在年度考核后,对考核成绩突出的组织员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工作平庸、无创新、无建树的组织员给予通报批评;对不称职的及时进行组织调整。
4、科学使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引导组织员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的责任意识,在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好四个作用。一是参谋助手的作用。要求基层党委组织员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详细掌握本地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群团组织、经济发展等状况,调研后向党委提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与建议,为基层党委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把关督查作用。组织员负责对上级有关指示和工作部署执行情况以及同级党委基层党建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指导,对具体工作严格把关,确保工作质量。三是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员办公室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完成上级党委交办的基层党建的各项任务。四是模范表率作用。优秀组织员的崇高敬业精神、突出工作业绩和良好的自身形象直接成为广大党员群众学习的榜样,激励着各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党的建设事业,推动着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存在问题
1、有的党委组织员专职不专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乡镇党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力度小,对组织工作任务有多少、工作范围有多大以及怎样去开展工作、如何调动激发组织员的工作积极性等问题没有通盘考虑。这样,一些乡镇的组织员便常被安排去收农业税、包村修路等突击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有的组织员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还不是很高。随着我市抓党建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新同志、年轻同志走上组织员工作岗位,一些同志还缺乏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缺乏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强。
3、有的组织员的作用发挥还不太明显。个别组织员埋头于业务或忙于事务,围绕经济抓党建的中心意识不强,工作缺乏针对性和计划性,导致组织员不能很好地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
三、今后对策
1、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使组织员工作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今后,我们要对组织员特别是基层党委组织员的工作职能进行调整和充实,使其真正担负起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职责。要努力改善各级组织员的年龄结构,积极探索新的组织员选配渠道和方式方法,制定和完善组织员行为规范和工作纪律,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高素质组织员队伍。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范文第5篇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设立在基层的公益组织,是各级政府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2006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以下简称“国务院30号文件”),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进展仍不平衡,特别是与基层畜牧、农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相比,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步伐较慢,职责任务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人员队伍不稳、技能素质不高、运行机制不活、条件建设落后等问题仍然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一大瓶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作出了工作部署。各地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工作要求,细化工作措施,确保改革与建设任务的落实。
二、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30号文件精神,坚持改革创新,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按照综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加强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支撑。
(二)基本原则。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深化和完善,继续贯彻落实好国务院30号文件精神,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新要求,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因地制宜、鼓励探索;坚持公益性定位,在人员编制、财政经费、服务条件等方面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在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上不断创新,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切实增强为农服务实效;强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职责,切实解决乡镇或区域性农技人员服务缺位和不到位等问题;与各地乡镇机构改革相衔接,统筹规划,综合建设,全面推进改革与建设工作。
(三)总体目标。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增强为农服务能力为目标,通过一系列改革与建设措施,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使其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精干的人员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必要的工作条件,真正发挥好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导作用。
三、加强机构建设,确保职能有效履行
(一)明确公益性职能任务。各地要严格落实中央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将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的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有害生物及农业灾害的监测,病虫害防治和植物疫情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推广和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方面的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和要求,落实到每个推广机构和每位农技人员。
(二)创新管理体制。各地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特点,加强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和指导。县级派出到乡镇或按区域设置机构的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公益性推广机构,要明确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工作考核等方面的指导职责,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充分听取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切实解决因条块分割造成的管人和管事分离的问题。
(三)科学核定编制。根据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职能和任务,本着精干、高效、合理的原则,结合当地农作物种类和种植面积、村庄和农户数量、地理条件和交通状况等,科学测算、合理核定并落实乡镇或区域性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确保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履行。各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编制由各县结合实际确定,按程序报批。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一)试行人员聘用管理。可以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农技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事管理制度。
(二)强化人员培训。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组织发动各级农业部门,推广、科研、教学单位,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根据不同需求,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对乡镇或区域性农技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实施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分期分批选送乡镇或区域性骨干农技人员到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继续深造,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
(三)逐步实行农技人员准入制度。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农技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方可参与岗位竞聘。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技人员聘用条件,并选择改革进展较好、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并完善相关制度后,逐步全面推行。
(四)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下乡支农。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服务计划,创新用人机制,引导鼓励专业素质高、作风踏实的涉农专业大学生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服务,通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领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发挥大学生知识新、眼界宽、信息灵的优势,为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服务,为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注入新生力量。
五、创新运行机制,增强农业技术推广活力
(一)全面推行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度。各地要结合本地农业生产的特点,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岗位责任,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对象及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推行工作日志和考勤制度,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
(二)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办法,积极推行由农民群众、县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三方共同参与的绩效考评机制。要将农技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考评结果要与农技人员工资报酬、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研修深造等挂钩。
(三)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需求,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全面推行以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合作社、企业、基地等)为主要模式的工作责任制度,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新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发挥“12316”、“农技110”、“农民信箱”、手机短信等现代服务手段的作用,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息化。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片、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等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广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农科教、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有效形式。采用招投标制、政府订购、委托服务等方式,探索农业公共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
六、加强条件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一)加强设施条件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和多功能、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加强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建设。重点加强技术服务场所建造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的配备,实现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保证基层农技人员能够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与现有科研教学单位试验基地、良种繁育场、示范农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结合,围绕当地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创新试验示范基地的运行管理模式,将试验示范基地建成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的学习基地、农情信息的采集基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基地。
(三)探索村级服务站点建设模式。以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技术支撑,依托村级农技员、植保员、科技示范户等,利用现有办公场所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设施,采取民办公助、技物结合、开放运行的方式,逐步建设村级服务站点,探索对农民的服务机制,使其成为连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广大农民的纽带,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服务点,党的农业政策的宣传点。
七、充分发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一)认真履行好公益性职能。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切实履行好公益性职能,宣传贯彻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当地需求制定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做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及时准确农作物病虫害预报并抓好防控措施落实,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质量监管,积极配合做好农业灾害的应急处置,开展农业公共信息的采集与,抓好农民教育培训和科技示范户培育工作。
(二)强化桥梁纽带作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切实发挥上联专家、下联农民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联系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专家,及时反馈农民的科技需求,切实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积极引进科技成果,扩大技术供给,协助专家与农民对接互动,促进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实现专家成果转化与农民科技需求的有效链接。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要认真履行农业技术推广职责,扎实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三)推进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服务需要和服务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发挥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引导作用,加快推进农业服务多元化发展。支持和帮助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指导专业服务组织开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农机作业与维修、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等农业生产服务,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不断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生产技术和销售服务,增强服务和带动能力。
八、切实加强对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农业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参加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协调小组,统筹指导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工作。各地要把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改革与建设的重点环节明确各有关方面的工作职责。省级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提出贯彻意见,加强工作指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工作。各地要把国有农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一并纳入区域整体工作规划,同步推进。
(二)强化经费保障。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认真落实中央要求,把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工作的支持力度。要积极争取把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加强设施条件建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4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