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灯笼的做法范文1
元宵灯笼制作方法图解灯笼本身就是许多民间技艺的融合体,当然最新引人的就是纸灯笼本身所承载的纸艺文化~不过我们平时并不一定有精力或是有能力去制作一个花饰复杂、做工精良的大灯笼啊,但是有时候细心雕琢出来的精致的小灯笼一样会给生活增添一种别样的情趣啊 ^^
需要准备的工具和材料。
精巧的小纸灯笼手工制作方法
精巧的小纸灯笼手工制作方法
纸灯笼的做法范文2
手工灯笼的做法:首先准备好两个纸杯,一把剪刀,以及一些双面胶和透明胶带。先拿起一个纸杯,然后用剪刀把杯沿剪掉,接着把杯子竖起来,用剪刀把杯子剪成一条条的,作为灯笼的主体,但是不要剪到底部,杯底需要保留起来。剪完之后再拿出另一个杯子,把这个杯子的底部用剪刀剪下来。把剪好的灯笼主体的开口处和刚刚剪下来的杯子底部用双面胶粘到一起,一个灯笼就大体算是完成了。接着再用棍子或者纸棒做灯笼的柄,还可以给灯笼染上喜欢的颜色,比如说红色,这样子一个灯笼就完成了。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纸灯笼的做法范文3
灯笼是耕作之余农人用一双粗笨的手做成的。要破竹裁篾,要凭经验想象扎骨架,然后把照个人喜好调色绘制的花鸟虫鱼故事人物粉纸图贴糊上去。一切皆别于繁重的农活,力气使不来,需要的是良好的耐心和脾性,一堆篾条一叠粉纸才能变成一只活灵活现的灯笼。即使平时用各种不堪入耳的语言辱骂一头懒惰牲畜的急躁农人,面对一堆即将变成灯笼的竹和纸,心性脾气都会变得极好,从不握笔涂文雅诗词的粗笨双手,也能弄几个漂亮灯笼出来。
冬闲扎灯笼的画幅,背景是农家小院。背景里有几棵如炭笔素描的光身子树,树下有三两只杂色母鸡和一只绿尾巴的红公鸡在闲逛,它们让这画面显得有一点杂乱。如果落雪,农人扎灯笼时会落脚在宣纸上,满幅素白里,一只走路觅食的公鸡和一只在农人手里会翻身跳动的灯笼,都会以其红色绿色让画面更有诗意。雪是通人性知人意的,相约从它们居住的地方纷纷前来。起先只均匀落下一些雪粒,打在灯笼上,沙沙地响。当雪粒把最初探路时的莽撞态度摇身变为满天飞舞显惊喜态的雪花时,农人手头的工作已经结束。红绿灯笼被随手挂在雪不能近前的屋檐下,在那里,它们如尚未公演的戏,迎接着雪花拥挤在空中地上的目光。
正月十五是灯笼的节日,灯笼节的夜,若没有雪参加,就会缺少许多情趣和韵味。其实总有雪要来,来看灯,来看挑灯的人。当各家孩子挑着父母为他们点亮的灯笼走出院门时,雪粒就在映着亮光的灯笼上跑出沙沙的脚步声。灯笼在空间里映出一个光的圆,灯笼和挑灯的孩子被黄暖的光浮在中间。雪粒在地上积下薄薄的一层,雪地上留下挑灯孩子错乱的小小鞋印。顺着小小的鞋印,各家父母很容易找到自家的孩子,自家的灯笼。
这时候父母总要站在院外的雪地里,看聚拢在一起的灯,看满街走动的灯。曾经从自己手里成形的灯笼,从别人手里成形的灯笼,都把孩子们的正面照得亮亮的,把背面映照成剪纸一样的影子。灯光下能看见正急急赶下来的雪粒,能听见不远处灯笼上响起的沙沙声。柔和的声音和蒙的色彩,把眼、耳和心变柔和了,变快乐了。
从一个村子里出生,都是一样的灯笼,但因人与人之间心性脾气有细微差别,灯笼色彩浓淡,样子笨巧还是有差别的。在外人眼里,看不出差别。初看只是一团团在雪地里漂浮的亮光,再细心一看,会发现每只灯形状色彩绝不相同。西瓜灯,柿子灯,莲花灯,兔子灯,公鸡灯……有多少只灯就有多少种灯。有的灯只用一种色彩,如柿子灯,浑然一体的大红色,极像秋风中经霜的一只火柿子。也有用红绿双色的,如莲花灯,红的花瓣,绿的缨络,经烛光映照,红的更红,绿的更绿,缨络轻摆,款款如水上仙子,妩媚动人。最复杂的花色,是在方灯笼上用朴素细腻笔法绘制的人物故事,二十四孝故事,村童联手拔萝卜等图案的灯笼在雪地里构成一个个光与色的神话世界。
一只灯笼,如一个亮着灯光的小神仙的家。小神仙的窗外,雪在落着。窗纸上响起的沙沙声,是无数雪粒在灯笼外充满好奇的惊叹声。孩子们挑着灯笼在雪里走动,小神仙们在自己的灯笼房间里安静极了。这一夜天上是没有星星的,因为天上的星星都到灯笼里去了;这一夜打碗碗花牵牛花都不会开放,因为它们的全部色彩都装饰了花灯;这一夜天上的雪将越来越少,它们正相约成群来看灯笼了。这是灯笼的世界,也是扎灯人和他们的孩子心情最软和最柔的时候。
要问这一夜的灯笼亮了多久,雪打灯笼响起的沙沙声持续了多久,谁也说不清。当孩子们把最后一根蜡烛点亮,把灯笼挂在小院里某一处后,他们就睡觉去了。他们入睡不久,大朵大朵迟到的雪花才漫天而来。清晨起来,灯笼成了雪作的灯笼,灯笼里的神仙是不必担心的,它们其实只是农人小小的心愿。这小小心愿要在农人心里积攒一年,到下一个灯笼节才会让灯笼用抒情语言,用雪打灯笼的沙沙响声叙述出来。因为灯笼,因为雪,家乡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是世界上最美的夜,农历正月十五的灯笼节,是世界上最美的节日。
【编后语】冬意渐浓, 树上满目的金黄在风中一片片地铺落到了地上, 踩在脚下沙沙作响。 小时候到了这个季节就该盼着过春节了吧?记忆中最温馨的春节仿佛永远地停留在了童年。鲁迅老先生的“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错,那浓浓的节日气氛早在年前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是提前好多天开始采办年货。终于过年了,贴春联、包饺子、穿新衣、放鞭炮、拜年、吃元宵、看花灯……现在回想起来,儿时的年,过得确实像个年,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开开心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进步,“年”越来越成了记忆里的东西。不知从何时起,年夜饭搬进了大酒店,“伊妹儿”代替了贺年卡,再也没有了往昔的忙忙碌碌,年味渐渐地淡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淡化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没有了传统的文化底蕴,这年味自然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本期我们推荐给同学们几篇充满着浓郁年味的文章。不同的时代、地域、作家、文字,唯一相通的是文章中那质朴自然的描述方式和浓烈似火的节日气氛。
梁实秋,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为“新月派”成员之一。20世纪40年代以散文小品知名于世,陆续出版《雅舍小品》《雅舍杂文》等近二十本散文集。梁实秋学贯中西,其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章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北平年景》是作者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怀乡散文代表作,文章朴实无华而又意趣盎然,北平独特的年景,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跃然纸上。
汪曾祺是戏剧、小说、散文“三栖”作家。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而富有诗意,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他的散文朴素、平实,语言力求自然平淡,而在平淡中又优美含蓄,别有韵味。《故乡的元宵》一文遵循了他散文的一贯风格――求平实,不矫情。他笔下表现的风俗美显得极为详实和生动。
林斤澜以创作短篇小说而闻名,《矮凳桥风情》是其典型的代表作。他的作品被人戏称为“怪味豆”。语言的风格、行文的韵味及人物的刻画都极富个性,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年糕》里的平常人、平常事,在林斤澜的笔下,处处透着质朴与自然。尤其是在炼字上,文中描写捣年糕的那段可见一斑,那“哆哆” 的蒸汽、持捣槌的汉子,被作者描画得生动而传神。
纸灯笼的做法范文4
一次性用品除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外,还可以进行再次利用哦!下面介绍几种利用一次性纸杯进行的亲子游戏,既简单又有趣,一起来试试吧!
垒高塔
准备:一次性纸杯若干
玩法:
4岁以下的孩子,让他将纸杯杯口朝下,像垒金字塔一样,慢慢向上垒高。孩子会发现底层纸杯越多,塔就能垒得越高。
4岁以上的孩子玩时,除了上面的玩法外,还可以像垒高塔一样,将最下面一个纸杯杯口朝下,上面一个杯口朝上,如此依次垒高。
提示:
初玩时,不要求比速度和高度,只要求垒得稳。玩了多次后,应不断鼓励孩子想办法让纸杯垒得又高又稳。
熟练了以后,可一起玩亲子垒高的比赛,看谁垒得又高又稳又快。
垒高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空间知觉,对手眼协调性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赶“小猪”
准备:将两个纸杯,杯口相对粘在一起,变成“小猪”;用报纸卷成纸棒;大纸箱一个
玩法:
用纸棒推动“小猪”滚起来,滚进放倒的纸箱里。
年龄偏小的孩子,可让其赶着“小猪”自由来回滚动,最后滚进纸箱里即可。年龄偏大的孩子可设定路线,或提供一些障碍物,与家长竞赛按要求赶“小猪”入圈。
这个游戏能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和手对物体的控制能力。
纸杯装饰品
准备:纸杯若干、剪刀、彩笔、包扎绳
玩法:
穿项链:纸杯外涂色或装饰漂亮后,将杯底挖个小洞,将纸杯一正一反依次用绳子穿起来连成一串,头尾相接做成彩色项链。
鞭炮:每个杯底挖一个小洞,左右交替穿在一根绳子上,即成鞭炮。
提示:
再发挥一下想象力,制作一些桌面装饰品吧,比如台灯、太阳、小人等。
纸杯灯笼DIY
准备:一次性纸杯3个、一次性筷子或较粗的吸管1根、彩色纸片和毛线若干、剪刀、胶水
玩法:
1.先将3个纸杯的底部中心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其中两个纸杯的口对接粘合,第三个纸杯的底粘在任意另一个纸杯的底上固定。
2.将第三个纸杯开口处剪成条状,再将彩色纸片剪成碎条贴在最下面纸杯的底部作为装饰。
3.用毛线依次穿过3个纸杯的底部,在第三个纸杯上方系上一次性筷子或粗吸管,即成一盏可爱的小灯笼。
4.用纸条写一个谜语固定在灯笼底部,元宵节的时候每人做这么一盏灯笼,就可以举办“赏灯猜谜会”了。
纸灯笼的做法范文5
关键词:灯笼;制作工艺;现状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46-01
一、苏奇彩画灯笼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端的,这里有璀璨夺目的殷商文化,甲骨文化、建安文化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这一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风俗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许多民俗节日中,“正月十五闹花灯”的风俗是格外隆重。群众把灯节看作是春节的高峰。安阳及附近地区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从腊月三十晚上,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只有过罢灯节,年节才算过完。当地流传一句老话,叫“灯市下,年拜罢;下了灯,年货清”,生动地说出了这十意思。
安阳彩画灯笼,在豫北各县均普遍流传,但以安阳县永和乡苏奇村,民间艺人苏守安老人制作的“苏奇灯笼”最有名气。他制作的灯笼,小巧坚固;他描绘的戏曲人物、飞禽走兽生动传神。在长达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他从观察生活、选取题材、扎制灯笼骨架、色彩调配,以及选用纸张、刻版技术,都总结出一整套成熟、完整的经验。如今,他把整套手艺都传给了他的儿子苏家顺、苏家和、苏家有;苏家有又将整套手艺传给儿子苏海亮、苏海飞,“苏奇灯笼”有了新的传人。
二、苏奇彩画的灯笼制作工艺
苏奇村的彩画灯笼的制作,首先是当地民间艺人就地取材,用高粱秆儿扎制成约六七寸高,四寸宽,四面或六面形体的骨架。其次是制版,其制版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类似木刻水印,艺人选梨木做版,根据故事刻出主要人物主线版,然后用黑色拓印,称为“线版”;然后再填色。在着色过程中,许多艺人仍采用祖传的方法,在颜料中加添白糖和蛋清勾兑,借以增加画面的光亮程度和色彩的附着力,持久不易褪色;另一种方法是除刻出主线版外,采用多版套色的方法,这种作法和传统本版年画的印刷方法完全相同,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大量印刷,有利于满足市场需要。然后,把彩画再裱糊到高粱秆扎制的灯笼骨架上。最后,灯的四周以彩线装饰,中间插上蜡烛,燃着之后,烛光映出了花、鸟、虫、鱼或各种戏曲故事人物,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当地群众说:“这种灯笼有说头,有看头。”灯笼上的彩画、戏曲故事和灯谜,成了大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教材。除了孩子们挑灯把玩之外,还可供农民起五更拾粪时使用,所以当地又俗称“拾粪灯”。
三、苏奇彩画灯笼的装饰内容及表现手法
安阳苏奇村的木版灯笼画,内容以表现戏曲人物、民间传说为主,如今还可以见到的题材有30多个,如“古城会”、“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华容道”等等。70年代以后,灯笼画中陆续出现了反映现代题材的戏曲故事。如“沙家浜”、“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朝阳沟”等等。于是除了关公、诸葛亮、孙悟空等历史和神话人物之外,白毛女、大春、杨子荣、李玉和、铁梅等现代英雄人物。除了戏曲人物造型外,还有许多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花卉、飞禽瑞兽等。
灯笼画艺人在表现单独花样内容时,大致有三种手法:1.“象征”手法。常见的有“松鹤延年”、“凤戏牡丹”、“鲤鱼跳龙门”等;2.“谐音”的手法有“五福捧寿”、“吉庆有余”等;3.“借比”的手法则有“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等。
四、现状及保护
灯笼制品在封建时代,作为重要民俗用品和谋生手段之一,分布区域较广。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导致木板灯笼画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的解体,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在加上各种高科技灯笼的出现,使市场越来越小苏奇灯笼濒临绝迹。
为保护苏奇灯笼,从1990年起,苏奇灯笼第5代传人苏海亮积极投入到对祖传技艺的挖掘整理工作,并按祖传工艺流程进行创作,已完成上千幅作品。目前,苏海亮已提出了关于苏奇灯笼保护的申报项目,他列出从2009年起到2013年的五年计划,采取建立创作机制,壮大研究、开发传统工艺旅游产品,达到硬件设施到位,由纸质到多元,制作队伍100人以上,年产量10万件的预期目标。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办公室与苏奇灯笼制作研究发展中心制订了保护措施及规划,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标准的档案资料数据库和实物仓库,加强对遗存雕版和绘画工具的保管保存。2、建立完善的制作、研究开发机制,进行专业研讨、培训,宣传该技艺。3、发展商业营销,增加收入,为保护灯笼提供资金保证。建立机制,采取科学管理手段,投入一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逐步建立一个继承传统、创新工艺,规模适度的长效运作机制,不断拓宽苏奇灯笼画的国内外市场。
纸灯笼的做法范文6
泉州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一大早,煮上一锅早早地准备好了的元宵丸,全家围坐一起吃。元宵节吃元宵丸,取其圆形,寓有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此食俗始于宋代。泉州的元宵丸闻名遐迩,其制法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馅,沾湿后置于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反复数次滚转而成,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腻嘴。
今年正月十五的前几天,泉州中山路一家做元宵馅出名的小店铺外早早就排起了长队,可见人们对于元宵丸的强烈认同。从小在泉州长大的我,小时候就特别着迷于“滚元宵丸”这道工序。全家人一同亲自动手“滚元宵丸”,也为这个节日增加了不少乐趣。
泉州人还有元宵吃“嫩饼菜”的习惯。“嫩饼菜”是闽南话的直译,它有点儿像春卷,吃的方法也有点儿像北京烤鸭。它的特点就是需要吃的人临时在餐桌上“自助”包好后入口,大小以及包的料均由自己决定,吃的时候颇有趣味。
嫩饼菜的最关键就是嫩饼皮,只有少数几家在泉州西街制作的嫩饼皮被公认为最为地道的,显然,一到这个时候,排队买它的人也不会少。主料是胡萝卜、豆荚、豆干切成丝,加上米粉入锅炒,煎几个鸡蛋切成丝,再煎上一盘泉州特色的“海蛎煎”,配上碾碎的花生末加糖,香菜和一种海苔,一盘盘摆上桌,就算准备好了。
吃的时候,把嫩饼皮铺开,撒上一层海苔,一点花生末糖,在中间夹一些胡萝卜炒米粉,一些鸡蛋丝,再来上一点“海蛎煎”,先把底折上去,在把两边也合上,一卷“嫩饼菜”就包好了。嫩饼菜准备起来比较费神,以前一般只有在元宵节才会做,最近几年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人在平时也会做一回嫩饼菜,请来亲朋好友共享欢乐。
将元宵节热闹气氛推向的是“文艺踩街”,据说这是由最早的“迎神赛会”演变而来的。迎神赛会于元宵节当天或过后数日举行。明代晋江人何乔远的《闽书》说,其时“大赛神像,装扮故事,盛饰珍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
解放后,泉州文化部门把迎神赛会中的化装**,改造利用为“文艺踏街”。踩街时,部分主要道路戒严,踩街队伍从总站出发,绕既定路线环城一周,一边行进一边表演各种文艺节目,其中最有泉州特色的是“火鼎公火鼎婆”等节目。
每年到这个时候,到路两旁都挤满了人。记得我小的时候,总要在踩街开始前一两个小时,就早早地搬上一块高凳子,在主要街道旁占个好位置,生怕人一多就看不到了,爸爸妈妈有的时候会把小孩子高举起来,颇有趣味。
晚上是泉州元宵节的重头戏,置身于元宵夜晚的泉州城,你会感觉到这是一个“举城同庆”的夜晚。著名的泉州花灯在几天前就准备就绪了,不仅在文庙等主要展示地,而且在中山街等街道走廊上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
泉州灯俗自唐初建城后即由中原传入,及至南宋,灯烛之盛,已闻名全国。泉州的花灯有刻纸料丝灯、锡雕宫灯、彩扎灯等种类,它集绘画、书法、刀刻、糊裱、彩扎、锡雕等于一身,以千姿百态的造型、纷繁夺目的色彩和五彩斑斓的灯光烘托传统元宵佳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明代时连杭州点灯,也要请泉州灯匠精制。新中国成立后,泉州花灯制作技术不断革新,品种繁多,造型新颖,巧夺天工,为海内外所共赏。每逢元宵佳节,市区万灯齐挂,长街一望如星宿,而开元寺、威远楼等处更是灯光灿烂,人山人海。安溪县龙涓山后村的尤灯十分别致,“龙头”和“龙尾”由公众合备,中间**各家各户的灯笼,全村只擎一条灯龙,灯龙越长,象证该村人丁越兴旺。
对于个人而言,这个晚上有一件颇富浪漫气息的事情不能不做,那就是“游灯”,即点上一盏灯笼,走街串巷。虽然现在有许多电子灯笼,但仍有不少年轻人和中年人更青睐传统的纸灯笼,在闽南话中叫“嫩饼灯”,这种灯平时是折叠成扁平的,用时在中间的一块小铁片上固定住一盏小腊烛,点燃后缓缓提起,用一根棍子钩住上面的铁丝,就可以提着它到处走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4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