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开荒范例6篇

南泥湾开荒范文1 可是,南泥湾确实在种水稻。一大片稻田就平展展地铺在那里,一直伸向远方的山前。绿油油的稻苗在阳光的照耀下拔节而长,稻田里的清水放着粼粼波光。 在壶口到延安的公路边,我看见了一条小河,水色微微发黄,水量不是很大,不紧不慢地流着。这就是云岩河。云岩河又称汾川河,发源于延安崂山东部的九龙泉,流经延安南部,在宜川注入黄河,全长140公里,是黄河在陕北腹地的一条重要支流。有了云岩河

南泥湾开荒范文1

可是,南泥湾确实在种水稻。一大片稻田就平展展地铺在那里,一直伸向远方的山前。绿油油的稻苗在阳光的照耀下拔节而长,稻田里的清水放着粼粼波光。

在壶口到延安的公路边,我看见了一条小河,水色微微发黄,水量不是很大,不紧不慢地流着。这就是云岩河。云岩河又称汾川河,发源于延安崂山东部的九龙泉,流经延安南部,在宜川注入黄河,全长140公里,是黄河在陕北腹地的一条重要支流。有了云岩河,才有了南泥湾的水稻。

沿云岩河两岸,皆是连绵逶迤的山峰。虽然不是特别险峻,但也不乏气势。陕北的植被覆盖很好,几乎看不到的黄土。延安以北我不得而知,至少延安以南是这样的。沿着延安到西安的高速公路南行,满山遍野葱郁苍苍。虽然高大的乔木不多,但灌木丛丛,一派翠绿,使人误以为到了南方。这和多年留存在我脑海中的陕北黄土高原荒凉贫瘠的概念大相径庭。同车的一个陕北人告诉我,陕北过去的生态状况确实不好,这些年大搞绿化,已初见成效,生态环境极大改善,降雨量也有明显增加,云岩河等河流的水流也大了。看来,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道路上,人类也不是完全不可作为。

南泥湾南北不足1公里,东西也就几公里,地理上,其周围300多平方公里的云岩河流域统称为南泥湾地区。南泥湾是丘陵沟壑区,年降雨量500~600毫米,林草覆盖率能达到83%,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灌溉便利,是发展农、林、牧业的好地方。早年,这里人烟稠密,经济繁荣,交通便捷。只是到了清朝中期,统治者有意挑起回汉民族纠纷,才使这里逐渐萧条,变得“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

真正使南泥湾名扬天下的是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1941年春,为了打破的围困和封锁,三五九旅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进南泥湾,风餐露宿,开荒种地,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站在南泥湾小镇,仰望着有字迹的纪念碑,心事浩茫。当年的那支军队,既能打仗,又能种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横扫天下如秋风扫落叶,开荒屯田也能摧枯拉朽,几年时间把荆棘遍布的山岗变成米粮仓;那支军队的统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能拨云见日,开天辟地;那支军队的将领,驰骋疆场,出生入死,人人能横刀立马,独当一面;那支军队的战士,冲锋陷阵,风卷残云,个个能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就连在这一带烧过炭的普通战士张思德,都有高山仰止的品行。我在延安“四·八”烈士陵园张思德墓碑上看见过他的照片,那种发自内心、闪烁在脸上的灿烂笑容看一眼就会让你终生难忘。

我想,那支军队所向披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信念坚定,上下同心。在延安杨家岭,我看见过一块菜地,说是当年亲手开辟的一片荒地,种过辣椒、西红柿等;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是纺线能手……

南泥湾开荒范文2

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歌曲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新中国成立后,被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松花江上》

作词/作曲:张寒晖

这是一首在中国人民中广泛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抗日歌曲,歌中唱道:“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中国人民永远忘不了“那个悲惨的时候”,忘不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历史。

《保卫黄河》

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这首抗战时期的著名作品是不会让人忘记的,因为“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人们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大刀进行曲》

作词/作曲:麦新

二十九军大刀队英勇抗日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当时在上海工作的进步青年孙培元(又名默心,后化名麦新)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创作了一首歌曲,不久此歌就成为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一支名歌,此歌即为《大刀进行曲》。

《新编“九・一八”小调》

作词/作曲:吕骥

吕骥,原名吕展青,湖南湘潭人。自幼喜爱音乐,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吕骥创作了不少优秀声乐作品,像《新编九・一八小调》、《保卫马德里》、《铁路工人歌》等。

《毕业歌》

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作于1934年,最初是影片《桃李劫》主题歌。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在我国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游击队员之歌》

作曲/作词:贺绿汀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作者随上海文化界救亡一队北上做抗日宣传,作此曲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在首次演唱后就受到热烈欢迎。

《在太行山上》

作词:桂涛声作曲:冼星海

合唱曲,作于1938年,歌词描绘太行山中游击队员们紧张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表现了军民间的鱼水情。

《歌唱二小放牛郎》

作词:方冰作曲:劫夫

传唱了60多年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牛儿还在山坡吃草……”的歌声不知感染了多少热血青年。可是,许多人都以为“王二小”是个“艺术形象”。王二小出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2年的农历9月16日,年仅13岁。方冰、劫夫就是根据当时对王二小事迹的报道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南泥湾》

南泥湾开荒范文3

2、《松花江上》一首在中国人民中广泛传唱了半个世纪的抗日歌曲,歌中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这伴随着血和泪的歌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继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残酷掠夺中国人民的罪行。

3、《保卫黄河》1938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聆听了黄河船夫们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号子。1939年返回延安后,光未然在一次联欢会上朗诵了《黄河》词作。冼星海听后表示要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而其中的《保卫黄河》也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4、《大刀进行曲》七七事变后,二十九军大刀队英勇抗日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当时在上海工作的进步青年孙培元(又名默心,后化名麦新)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创作了一首歌曲,不久此歌就成为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一支名歌,此歌即为《大刀进行曲》。

5、《新编“九一八”小调》吕骥,原名吕展青,湖南湘潭人,自幼喜爱音乐,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吕骥创作了不少优秀音乐作品,如《新编“九一八”小调》、《保卫马德里》、《铁路工人歌》等。

6、《毕业歌》作于1934年,最初是影片《桃花劫》主题歌。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喜爱。

7、《游击队之歌》“八一三”事变后,作者随上海文化界救亡一队北上做抗日宣传,作此曲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首次演唱就受到热烈欢迎。

8、《在太行山上》合唱曲,作于1938年,歌词描绘太行山区游击队员们紧张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

9、《歌唱二小放牛郎》传唱了60多年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据悉,王二小出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2年的农历9月16日,年仅13岁。方冰、劫夫就是根据当时对王二小事迹的报道,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南泥湾开荒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培养 发现交流

怎样使学生具有“发现交流”的能力呢?

1 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当然更谈不上熟练地运用。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发现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才加以点拨,加以启发引导。教学《南泥湾开荒》一文,学生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反映战士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都由学生自己发现交流: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题目中的关键词‘开荒’。我查了字典,‘开荒’的意思是把荒地开辟成可种植的土地'南泥湾'起限制作用,限制了开荒的地点。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在南泥湾这个地方开荒的事情。从课题看,这是篇写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是按这一顺序写的吗?少顷,交流继续,“我认为是按这一顺序写:课文第一、二小节写开荒的起因,最后一小节写开荒的结果,其他是写开荒经过。”我点拨:经过有两层意思,开荒准备和开荒经过,因此课文也可分4段,这样分更能突出文章重点。段落划分好,朗读课文后,学生进入初步领悟中心思想的过程,交流道:“这篇课文是赞美三五九旅战士的。”“赞美他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阐述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只是对什么是乐观主义精神?课文为什么3次使用“在开荒热潮中”?这些学生确有困难的问题,我才加以重点启发讲读。先让学生找到课文对“艰苦奋斗”和战士“憧憬美好未来”的描写,从而帮助他们悟出“革命乐观主义”的含义。

2 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发现交流”的本领

指导小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逐步进行渗透。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此,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词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一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一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3 确切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发现交流”的兴趣

要在课堂内实施“发现交流”,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兴趣。为此,我十分重视正确评价学生“发现交流”的积极性,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常常是发自肺腑地赞一声:“你讲得真精彩。”“你真会动脑筋,想得比老师还深。”“你能紧扣中心,理解得很有层次。”……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注意给予真心实意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你今天讲得真好,说明你有能力学好语文。”“你的发言令人对你刮目相看了,进步真快。”……我在评价学生时注意紧紧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和魅力。

南泥湾开荒范文5

1.暴雨突发性强、强度大、历时短。每年汛期,午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暴雨,丝毫没有前兆,一次暴雨过程一般不超过1h,而降雨量可达40~70mm,降雨范围在10km2以内。

2.暴雨与冰雹经常同时出现。尤其是7月的暴雨,往往是雷鸣电闪,狂风大作。先降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冰雹,紧接着倾盆大雨随之而来,集水迅速汇流,2~3h后下游遭受洪灾。

3.上游受雹灾,下游受洪涝灾害,即在暴雨笼罩范围内成雹灾,而下游地区有时滴水未降,却易遭受洪涝灾害。

4.洪水造成财产损失大。山区洪水峰高量小,洪水历时短。由于洪峰流量大,所到之处,河水猛涨,冲毁农田、房屋、桥梁、堤坝,使水库漫溢、决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县共决口小型水库13座,塘坝近60座。

二、防洪措施

1.注重坝群建设,层层设防,削减洪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园河流域建成了“五库一坝”工程,即张湾、碱泉口两座中型水库,园河小(1)型水库,刘湾顺坝,阳山、赵壁山水保骨干坝。控制流域面积687.15km2,总库容达4000多万m3,可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总调蓄量2900万m3。

汛期运行方式是:上游的阳山、赵壁山两座水保坝拦泥排清水,轮流冲刷张湾水库库区泥沙,中游碱泉口水库调洪淤泥压碱泉,下游的张湾水库是中型调洪骨干水库,起拦洪调蓄、补给园河清水库水源之作用,刘湾顺坝分洪导清,将洪水导入排洪渠入原河道,园河水库利用张湾水库“澄浑排清”的水量灌溉西安乡1333hm2水地。“五库一坝”联合运用,有效地拦洪滞洪,调洪蓄水,确保了下游2333hm2农田,西安、罗山两乡近3万名群众,3条公路干线及京呼银兰通信光缆的度汛安全。

南泥湾开荒范文6

根据布鲁纳“发现交流”的理论,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

“发现交流”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习,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从零开始,不是完全从不知道开始。因为,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的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已经对许多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为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进行发现交流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学生的年龄特点,“发现交流”的热情比较高,这就更为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发现交流”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学习《草地夜行》一文时,一学生说,老红军陷入泥潭时对“我”讲的话:“快离开我!我掉进泥潭里了!”这是前果后因的句子。“我掉进泥潭里了!”是“快离开我!”的原因。因此也可写成:“我掉进泥潭里了,快离开我!”而课文中,老红军先是要“我”快离开,再告诉“我”他掉进泥潭了。这就充分反映了老红军在生死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别人。

这一番发言,显示了一个高年级学生在掌握了围绕课文中心思想领悟语言文字的阅读方法后,表现出的“发现交流”的能力。

“发现交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怎样使学生具有“发现交流”的能力呢?

一、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发现交流”的本领

指导小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此,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同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议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他首先发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和理解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交流”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一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一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当然更谈不上熟练地运用。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发现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才加以点拨,加以启发引导。

教学《南泥湾开荒》一文,学生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反映战士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都由学生自己发现交流: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题目中的关键词‘开荒’。我查了字典,‘开荒’的意思是把荒地开辟成可种植的土地”“‘南泥湾’起限制作用,限制了开荒的地点。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在南泥湾这个地方开荒的事情。”“从课题看,这是篇写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

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是按这一顺序写的吗?少顷,交流继续,“我认为是按这一顺序写:课文第一、二小节写开荒的起因,最后一小节写开荒的结果,其他是写开荒经过。”我点拨:经过有两层意思,开荒准备和开荒经过,因此课文也可分4段,这样分更能突出文章重点。段落划分好,朗读课文后,学生进入初步领悟中心思想的过程,交流道:“这篇课文是赞美三五九旅战士的。”“赞美他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我再点拨:请从选材角度看,课文是怎样表现战士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艰苦奋斗的精神的?除此之外,文章还赞扬了战士们什么精神?学生有所启发后边阅读,边从选材角度(一天劳动过程,典型材料——挖荆棘狼牙刺……)紧扣课文内容,阐述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只是对什么是乐观主义精神?课文为什么3次使用“在开荒热潮中”?这些学生确有困难的问题,我才加以重点启发讲读。先让学生找到课文对“艰苦奋斗”和战士“憧憬美好未来”的描写,从而帮助他们悟出“革命乐观主义”的含义。

三、确切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发现交流”的兴趣

要在课堂内实施“发现交流”,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兴趣。为此,我十分重视正确评价学生“发现交流”的积极性,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常常是发自肺腑地赞一声:“你讲得真精彩。”“你真会动脑筋,想得比老师还深。”“你能紧扣中心,理解得很有层次。”……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注意给予真心实意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你今天讲得真好,说明你有能力学好语文。”“你的发言令人对你刮目相看了,进步真快。”……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在评价学生时注意紧紧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和魅力。

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欲望好似火焰,而教师的期望和确切的评价如同柴、油。我班不少学生在课堂上都想着要“露一手”。如《一个苹果》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一学生说:“沉静”是很静很静的意思,“沉”表达了“静”的程度。我觉得这是“无声胜有声”,是因为战士们都被这阶级友爱的场面感动了,这种感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学生精彩的发言,使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从心底发出对他的赞赏。

四、重视课外阅读,拓宽“发现交流”的知识面

语言文字产生于生活、生产,运用于生活、生产。如果教师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只是停留在一学期教二十几篇课文,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很困难的。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质量水平很大一方面取决于课外的学习、生活。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浩瀚无垠的社会,引向课外读物。经常表扬一些课外阅读好的学生,介绍一些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丰富的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水平。

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是备课的改革。为了适应学生的发现交流,我备课时首先做到目标明确。不仅是每一课的目标明确,而且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年级乃至整个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使我能把每一课的教学放到语文教学的整体中进行考虑,知道每个知识点在整体中的地位。

其次是在整体指导下认真钻研每一课教材,钻研教材运用语言文字和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有教师对此有一定的“发现”,才能对学生的“发现”产生共鸣,才能进行点拨和诱导。如教学《一个苹果》,课文中有一处对防炮洞内“沉静”的气氛作了描写,因为我在研究课文时也认为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当学生“交流”到这一点时,我能立即给以呼应,再其次是在备课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活动,也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而教师的活动是为指导、引导学生的活动服务的。如在理解课文时,学生的活动是通过圈点词句来体会课文用词造句的规范和技巧,进行交流。教师的活动则是指导学生抓住重点,领悟中心,提供思考方向。如《南泥湾开荒》一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要求学生注意圈点艰苦环境和战士们憧憬美好未来的词语。并要求学生读一读,想一想,结果学生在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就不感到困难了。

最后就是在备课时心中要有学生,要对学生的知识基储思维能力有清楚的认识。

每当考虑一个教学环节时,总要想一想:学生有困难吗?如有,就要设计帮助学生攀援的坡度;学生能掌握吗?不能掌握,以后还会教到的,就留一个“埋伏”,待以后再解决;学生已经懂了吗?懂了,就不要搞****,浪费课堂中珍贵的教学时间。尽管老师在备课时作了认真的考虑,但必定还会有没考虑到的,这就需要老师尊重学生的发现交流。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要热情赞扬,对“发现交流”得不够好的要热情鼓励,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3 08:59
下一篇 2024-05-13 08:59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4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