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田田范例6篇

荷叶田田范文1 汽车停在了哥哥家门前,已有一些客人早已到了,有几个在厨房帮忙的人忙得正欢,父母和我们的下辈聚在一起,逗侄儿的孩子和姐的外孙女,我则拿着侄儿的相机走入了田野。 小时候深入田间的土径窄多了,身两旁是高过头顶的荷叶荷花,一支支鼓囊囊的莲蓬俯着身子深情地望着田野。走过荷塘间的小径,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稻禾已封行,稻田中有几片单薄的荷叶夹杂在绿禾里,这一片稻田是香莲田改造成的

荷叶田田范文1

汽车停在了哥哥家门前,已有一些客人早已到了,有几个在厨房帮忙的人忙得正欢,父母和我们的下辈聚在一起,逗侄儿的孩子和姐的外孙女,我则拿着侄儿的相机走入了田野。

小时候深入田间的土径窄多了,身两旁是高过头顶的荷叶荷花,一支支鼓囊囊的莲蓬俯着身子深情地望着田野。走过荷塘间的小径,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稻禾已封行,稻田中有几片单薄的荷叶夹杂在绿禾里,这一片稻田是香莲田改造成的。小时候这片稻田间有一条宽宽的沟渠,从村边一直深入到田野远处,沟渠里总有我们捉不完的鱼虾,如今,宽宽的沟渠不见了,只见一条窄窄的用水泥抹成的小渠里汩汩地流淌清水,这条渠从东向西浇灌着村里的庄稼。

南风迎面送来浓郁的荷香,高大的树木低矮的稻禾棉株荷株在强劲的南风中身子乱颤,热烈的阳光也温柔起来了,蒸发的水气充塞着天地之间,眼前的一切竟有点雾蒙蒙的了。

即兴走在田野间,我给稻田边的一支箭荷拍照,给荷塘一支粉荷拍照,给走向我儿时小学校的小路拍照。在荷塘的南边是一个方正的鱼池,鱼池四边宽宽的池埂上种着长叶草,池面平静如镜。我站在池埂上,河堤东面坡上种着矮个棉株,那棉株从堤面延伸到堤下的棉田,如扇面展示在我眼前。小时高大的河堤硕大的棉田宽广的田野如今在我的眼前显得如此的微小却又如此的亲切。是儿时我的目光穿不透故乡的田野还是成年后的我眼睛看过许多俊山秀水才让我发现故乡只是祖国的一粒山水?我不得而知。小时我幼小的双腿走不出故乡的土地,长大后,故乡已走不出我的心里了!

我在田野里逡巡,田埂上被故乡的人种上了棉株,棉株已开出了玫瑰色和浅黄的花,筒形的棉花不骄嫩却有着气定神闲的气质,如美丽的村姑。在田野的边角种着几株辣椒,几棵竹叶菜,还有爬着藤的结着瓜果的藤蔓在向四周要着土地。

庄稼在夏天里向天空索取着阳光,故乡人在向土地索取着收获。我站在这片曾经熟悉如今却有点陌生的田野间感慨万端的时候,姐姐家的大女儿抱着孩子告诉我酒席开始了。看见荷塘在南风中摇曳的荷叶荷花,姐姐家的儿子折了一片荷叶折了一个荷帽给小外孙女戴上,我们在田野间取景拍照,小外孙女不时抓下荷帽,逗得我们开心地笑个不停。

吃完了酒席,我和家人一起打牌,哥哥给我们每人送来了一块西瓜,咬上一口,真甜。今年雨水不多,沙州的西瓜丰收了,价格也很好。哥哥只要田里没事,就去帮人家下西瓜,大热天,摘西瓜挑西瓜,不容易。傍晚收工的时候,人家给了一天的工钱,又送了两个大西瓜,哥哥尝了西瓜,很甜,又拿出一天中五十元工钱买了两袋西瓜。这让我终于明白:农民赚的钱都是用他们的汗水换来的。

下午五点多,哥哥给留下来玩的三桌人做了饭。吃完了晚饭,侄儿侄媳给他们的孩子在屋前洗澡。屋前有三只桶盛满了水,桶上蒙着塑料薄膜,经整个下午烈日曝晒,晚上洗澡的时候这水正好,我们笑着说,这桶加塑料薄膜就是一个最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夕阳收起它笑脸的时候,哥哥用他们家的农用车送我们到父母家休息,哥哥家的楼房因农忙暂停装修,而他们家的旧房子面积太小,所以我们只好到父母家休息。车子上放了几只木椅,我们坐在车上,纵目四望,夏日的田野是庄稼们的家,故乡人是打理庄稼的辛勤劳动者,过去赃乱的农村不见了,那些蚊子苍蝇不知在什么地方寻找它们的新家去了。

荷叶田田范文2

公交车里放着不知名的上世纪的粤语歌。虽是夏末,但傍晚的天空还是亮堂着的,只是阳光不似盛夏那般毒辣。夕阳的光亮洒在公交车上,溜进放着冷气的车里,停映在蓝色的座椅上。这车便伴着化不开的粤语歌声,载着焦躁与不安,一路颠簸地向前行进着。

路旁一处田野中的荷花枯败了。那片田野为何会用来种荷花我是不明了的,但自打我上高中起,夏秋两季我便能在上学与回家的途中见着这片土地上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是湖水里的荷花,是西湖的荷花,是供人欣赏的荷花。然而它不同。盛开之时,繁茂的荷叶遮掩去了田垄的归处,仿佛连这片田野背后的高楼的身影也掩了去。田野里的荷花至少不是用来供路人欣赏的,应该是一些农民以此为生的。田野中的水不深,深度与春耕插秧苗时土地中的水深相仿,因此它终究不是能与湖中的水相比的。但那开放出的荷花却瞩目地伫立在一片绿意之中,在林立的高楼之间,在车辆川流不息地来往的公路旁,也算是一种难得了。

而今那荷叶却稀稀落落地枯败了,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荒芜。初中的美术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份作业,让我们模仿画一幅美术课本上的水彩画。那幅画画的也是夕阳下的残荷,那残荷连叶子也没了,只剩枯倒了的茎杆倒映在一大片被夕阳照得黄澄澄的水面上,那幅画看上去很简单,只要用水渲染出不同浓度的黄色即可。也许是带着初学时的认真,我仔细地用藤黄色颜料调成许多色度不同的黄色,先在草稿上试色,再决定落笔,在纸上一层一层地渲染开那黄澄澄的水面。画完了一张后,自己觉得不大满意,便重新画一张。那次作业出乎意料地得了个A+,自己如视珍宝般地将画放在一个柜中,后来却找不到了。或是掉在了某个角落,或是在家人打扫房间时被扔掉了,也全然不知了。

田野中的水因底层的淤泥而略显黄色,在夕阳的余晖中愈发黄澄,远远望去,这一大片的荷花田里残败的荷叶也像是被水彩画笔抹了去,只剩下一片无垠的黄澄澄的水了。

田野里的残荷,树旁的落叶,像是在告诉我秋天已经来了。然而秋天真的来了吗?车外的阳光还如此明亮。那么哪一天能真正算秋天的开始呢!是立秋吗?而那还正当八月的开始,天气酷热难当。是处暑吗?处暑从字面上讲是“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也”,然而八月末,南国的暑气却确实还未消却。那么“一夜寒一夜”的秋分呢?可那时有些晚,树叶在此之前便有凋落的迹象,且秋分那几日又有些凉,时不时地下些小雨,少了些有玻璃般透明的天空的日子。那么,秋天到底起始于哪一天呢?其实秋将至或是秋已至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度过这个季节的心境。荷叶终究是枯萎了,像去年的荷叶一样。然而夏季总还会来临,荷花依旧会开放。

自己曾读到一首诗,诗与题目与作者均不明,但却十分容易记住: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荷叶田田范文3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前言】

《采莲曲》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言绝句圣手”。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裙,简直就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这里代指莲花。)采莲女们进入莲池后,就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注释】

⑴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这里指荷叶像裙边一般

⑵芙蓉:即荷花,又名莲花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荷叶田田范文4

每年的暑假、寒假,我都会和爸爸妈妈去乡下,乡村的景色真美啊!

奶奶的家是一个富裕的家,村后有山,山有很多很多,它们一座一座的连在一起,山上有很多很多的树,树有的高,有的矮,高的像大人,小的像小孩,有的树的叶子是绿的,有的是黄的,山顶上飘着两朵白色的云,像溜溜板,山下有一位农民伯伯,田里有很多庄稼,农民伯伯在犁田,牛长得很壮,它犁田很用劲,有的时候会很大声地叫:“哞……”,好像在说:“田里的庄稼快快长吧!”村前有一条小溪,小溪弯弯的,溪里的水很多很多,清清的,小溪里清的看的见小鱼。两只鸭子觉得饿了,就抓到小鱼来吃,小鸭子游在水面上,毛是黄色的,像在做游戏,真可爱!最诱人的是奶奶家的荷塘,荷塘里长了荷叶、荷花和莲藕,这些花有的开了,有的没开,有的含苞待放,花的颜色是粉红的,它们真好看啊!荷叶的颜色是绿色的,叶子很大,荷茎有的弯,有的直它们高高的伸出水面,风一吹,荷叶会像陀螺一样转起来,象在跳舞,蜜蜂和蝴蝶也来参加荷花和荷叶的舞会,美丽极了!

我看着那小村子里红的花、绿的树、肥壮的牛、可爱的鸭,听着那淙淙的流水声,我真想大喊一声:“村里的景色真美呀!”村里的景色真象一幅画。我爱奶奶的乡村!

荷叶田田范文5

阅读教学中“读”是重中之重。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课《江南》是一首古汉乐府民歌,语言质朴精炼,通俗易懂,但在理解方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古代文化的音韵美,如“何田田”?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鲜活的小鱼,就在你周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诗文的学习中,又能掌握辨认东南西北等方向的技能?我带着重重的思考,设计了一堂从头到尾都是“读”的课。要解决问题,读;要了解内容,读;要理解字词,读;要感受体验,读;要玩赏意境,读;要辨析方向,读。下面就简单介绍这节横贯阅读课堂教学的朗读指导,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课前认读、略读与范读

    阅读教学最忌急于讲解。那种非要给学生讲透课文内容的做法容易适得其反。学生没有任何的感知做基础,怎么谈得上理解?更何况这样做并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应让学生运用汉语拼音工具认读生字词,尝试着自己认读课文。“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低年级的学生阅历浅,知识少,教师对学生的“课前认读”要营造一个“入境悟情”的氛围,小学生可能一时不得要领,教师不要强求,可忽略而读,只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目口可。(而范读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这对于那些“不得要领”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入境悟情悟理的方法。)节省下来的时间可用来纠正字音,扫除阅读障碍。所以,在导读课文前进行范读是十分必要的。

    二、开课讲读、诵读与引读广西柳州市景行路小学)

    这里所讲的“开课”并不是说阅读的障碍扫清了,可以进入课文的讲解了,而是指课的刚刚开始c前边利用了学生刚上课时的注意力,略读了课文,到此时注意力开始降低,教师就得开始利用课本的插图进行讲讲读读。如指导学生讲讲图上面有许多荷花荷叶,荷花有红的、白的,还有打着花骨朵的,美丽极了!荷叶好大好大一张,一张连一张,可多啦!用一句诗来描绘就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煽起学生的感情之后,就学着古人的模样“诵读”,没有节奏感不要紧,只要脑海中有一幅“荷塘图”,然后教师利用画面进行引读,运用这样的引读加深表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如:江南种有那么多的莲………(江南可采莲)    一张连一张密不透风………(采莲何田田)看!那莲间谁在嬉戏……(鱼戏莲叶间)

    三、入课细读、品读与精读

    学生对课文有文字与画面的表象作基础,学习情绪也就产生了想研究、想探索一番的萌动。这时进入课文,开始细读、精读与品读。

    1、细读第一句,体会感叹号的作用。教师可放大荷田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的是一片层层叠叠的荷叶,一阵风吹来,有如层层绿浪。

师:请你赞一赞这一片荷田吧。

生:“哇!好多荷叶啊!数都数不清啦!,,(‘莲叶可真美啊!”

师:诗人也赞了一句,你找到了吗?请读出来。

师:如此激动不已的心情,诗人在句末不用句号了,你知道他用了什么特殊的符号了吗?

生:感叹号。

师:对,感叹号的作用——是用来表示自己的强烈感受。

    2、品读“何田田”,认识古代文化的音韵美。教师可在一块荷田的基础上再叠上一块荷田,使荷田成为一眼望不到边的美景。“江南”真是个“可采莲”的地方,它的莲叶如此的多,不止在一大片水田里种,而是两片、三片,连绵不断地伸向远方。学生自然而然的在读“田田”时拖长了音,真像是找到了“一望无 际”的感觉。

    3、精读第二句,掌握辨认方向的技能。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在这广袤的荷田里,一定有许多小鱼在游动,假设你就是其中的一条,读到鱼戏莲叶“东、西、南、北”时,你就转向相应的方面,或用手指出、或跑到相应的方向。这样一来,学生兴趣极高,边读边动,认识和掌握了方向。在此基础上,我还作了进一步的弓I导。

    师:你见过小鱼在水里是一齐往同一方向游的吗?   

    生:没有,它们是有的往东,有的往西

    师:对,你是往哪个方向的小鱼,请你动一动,说一说吧。

    学生说、动之后,我请了几位同学表演,要求大家看清楚,说说有什么发现。结果,学

生看出:往东、往西的小鱼和往北、往南的小

鱼一样,都是相背而动。

    师:对,我们又认识了东、南的反方向是西、北。

    四、成课熟读、导读及诵读

    通过课前、开课、人课的各种各样的“读”之后,所有的学生基本上理解并能背诵课文了,也该是成课的阶段了。在这一阶段,学生要能熟读课文:不仅字音准确,语速恰当,而且要能包含一定的感**彩。教师可先导读,让学生对感**彩有个整体的认识。如:有个美丽的地方是在………,有一望无际的荷田……,看那荷田里……。通过导读,能干的孩子已经能背读了,可就此发挥集体的帮带作用,让他们领背,带动全班,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背下来。也可以用擦板书法导背,可先擦句中间背,再擦诗中句背,最后空板书背。

    五、终课悟读、演读和击节而读

    一节阅读课要结束了,学生似乎意犹未尽。让学生扮演采莲姑娘、小鱼来表演着读口巴!在活动中以诗句为台词感,晤古代语言文字的优美;再学学古人击节而歌的样子,击节而读,体会汉乐府的音乐美,从中感悟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荷叶田田范文6

刚交春分,性急的迎春花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架起镀金的小喇叭“滴滴答,滴滴答……”的开始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桃花也不甘落后,绽开自己美丽的笑脸,迎接着春姑娘的到来。于是,其他的花也竟相开放了。霎时间,满圆姹紫嫣红,春姑娘便陶醉在花的海洋里。

直到满池清秀的荷花的开放送走了恋恋不舍的春姑娘。

夏是炎热的代名词。可是碧绿的荷叶却为酷暑增添了一方清凉的净土。我走到树阴下,远远的观望那一池荷叶,满眼的绿哟!绿的青翠,绿的耀眼。荷花素有“出淤泥而不染”之称,我不敢贸然靠近,生怕玷污了她的纯洁,他的神圣。

秋的凉风吹走了夏的炎热,满眼的丰硕的果实也为人们平添了几分收获的喜悦。

漫步在铺满枯叶的田埂上。抬头看看不远处的田野,一片片金灿灿的稻子映如眼帘。祖辈父辈们弯着腰,拿着镰刀,将勤劳的汗水挥洒在饱满的稻穗里,仿佛它们就是由他们的汗水浇灌而长成的。“隆隆……”远处传来收割机嘹亮的号角声,它唱着收获的歌,前行在稻田里。

不知不觉,原野上,屋顶上,草木的叶子上都落满了一层厚厚的雪。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3 09:06
下一篇 2024-05-13 09:06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