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管理措施范文1
水稻栽培是根据品种特性及生态条件,在不同生育期和生育时间进行田间肥水管理等措施的一种生产过程。目前,水稻大田生产以传统栽培为主,未能应用节本增效的模型化栽培管理方法。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要以农业信息化和模拟模型技术作支撑。可视定位模拟模型具有科学合理、预测性强、掌握容易和应用效果明显等优点,是水稻模型化栽培的一种新技术,为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至2005年晚造,该项科研课题在潮州市大田推广应用面积达1 000 hm2以上,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荣获潮州市2005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1定位模拟模型的构建和作用
1.1模型的构建根据2004~2005年在潮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和潮安县官塘镇农科站的试验,杂交水稻丰优998、培杂泰丰、特优253、优iv3550等中迟熟组合本田期生育时间一般为90~95天,其中秧苗移栽期至拔节期(幼穗分化)和拔节期至始穗期各30天左右,始穗期至成熟期为30~35天。根据移栽期、拔节期、始穗期和成熟期之间的生育时间以及品种的特性把移栽期至拔节期定为分蘖生长阶段,拔节期至始穗期定为幼穗发育阶段,始穗期至成熟期定为开花结实阶段。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的栽培目标,结合水稻产量因素(穗数、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养分和水分的生理需求,确定肥料种类、施用时间及水分灌溉,从而构建成外方内圆、逆时针方向的可视定位模拟模型图(图略)。
1.2模型的作用定位模拟模型在水稻模型化栽培管理中主要有4个作用:(1)创新水稻栽培管理模式。利用定位模拟模型代替传统栽培管理方法,实行按图施工、按图管理的模型化新技术方法。(2)为计划制订本田期栽培管理措施提供时间依据。按模拟模型图,把水稻本田期的主要生育期和生育时间及肥水管理措施定位在图中,在制订各项管理措施时可作为依据。(3)明确不同生育阶段的栽培目标。根据模拟模型图,分蘖生长阶段早施速效氮肥,促进分蘖早生快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幼穗发育阶段足施长效三元复合肥,促进幼穗分化发育(具有促花和保花双重作用),达到壮秆大穗;开花结实阶段巧施速效氮钾肥,促进灌浆结实,提高结实率和粒重。(4)节本增效,提高经济效益。按模拟模型图所制定的肥水管理措施,在应用中可达到节约生产成本、增加稻谷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等作用。
2定位模拟模型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2.1模型的应用方法定位模拟模型是一个外方内圆、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可视模型图。外边正方形4角分别表示产量构成的4种因素,内圆分别由4圈构成:外圈表示本田期生育时间;第2圈为不同生育阶段;第3圈包括不同生育阶段的组成要素;第4圈(功能区)由主要生育期和肥水管理措施等构成。模型的生育时间准确率在95%以上,应用时可从秧苗移栽期开始根据生育时间按图操作。如早造4月5日插秧,5天(4月10日)内施第1次分(促)蘖肥,10天(4月15日)内施第2次分(壮)蘖肥;20~25天(4月25~30日)开始露、晒田;插秧后35天左右(幼穗分化2期)施幼穗肥;插秧后约65天可施齐穗肥。在具体确定施肥时间时,应结合品种特性、生态条件和其他管理措施灵活运用。
2.2模型的应用效果
2.2.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4年晚造和2005年早造分别在潮州市潮安县官塘镇农科站进行。供试水稻品种(组合)早造为特优253,晚造为优Ⅰ3550。土壤质地为砂壤土,肥力中等,试验小区面积113.4 m2,重复2次。试验设模型施肥和常规施肥两种处理,其中模型处理每667 m2施尿素20 kg(分蘖肥2次占80%,齐穗肥占20%)、三元复合肥20 kg(幼穗肥占100%)、氯化钾10 kg(齐穗肥占100%);常规处理每667 m2施尿素27 kg(分蘖肥2次占60%,幼穗肥2次占30%,齐穗肥占10%)、过磷酸钙20 kg (基肥占100%)、氯化钾15 kg(基肥占60%,幼穗肥2次占40%)。两种处理肥料各折合纯N 12 kg、P2O53 kg、K2O 8.5 kg。各小区四周筑土埂防串肥,田间管理按当地常规方法进行。插秧至成熟定点调查苗茎数和穗数,收获前每小区各取5株作室内考种,收获后各小区稻谷晒干称产量。
2.2.2试验结果 根据不同施肥处理穗粒结构、产量结果和经济效益分析(表略),在肥料养分(N、P、K)含量相同条件下,模型施肥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早、晚造平均每667 m2有效穗增加0.37万穗,成穗率提高4.5%,每穗实粒数增加6.6粒,结实率提高1.3%,千粒重增加0.1 g。每667 m2增产29.5 kg,增产率5.8%,节约生产成本5.7元,盈利52.9元,实现了模型施肥节本增效、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水稻;高光效;高产;增产;栽培;技术措施
前言:为了全面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垦区400亿斤粮食的生产目标,为分局起到示范和带动标准化生产,检验科研技术成果,综合集成各种栽培措施,达到高产目标;目前垦区的一些高产创建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较高的产量,主要是因为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措施把叶龄模式理论以及器官通神理论作为指导基础,结合水稻驻京也的培育进程,水稻作物的长势以及叶色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关诊断,对各生育期的灌溉、施肥、病虫防治等栽培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掌控,从而保障了水稻作物的安全成熟,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本文将结合本场的实践经验,对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措施进行进一步探究。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时间、地点、供试土壤地力指标
本试验于2014年在八五九农场,供试土壤为草甸白浆土,多年老水田,有机质含量为3.76;PH值5.5;速效磷19ppm;速效钾143ppm;速效氮232ppm; 速效硅2100.1 ppm。5月插秧期、返青期气温高水稻生长较快;6月份分蘖期雨水较大,分蘖迟缓;7、8月温度高水稻长势良好。7月中、下旬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出现长时间低温多雾天气、对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有一定影响,而且导致各个处理普遍发生细菌性褐斑病和褐变穗。
1.2 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验品种:龙粳31,主茎11片叶。
采用钵育摆栽技术、磁南偏西23.5度高光效栽培技术、施用有机肥、合理施肥模式、严格水层管理、增施叶面肥等栽培措施,力求达到高产目标900公斤/亩。面积不少于12亩地。
1.3取样及测定方法
全田随机抽取3点,每点1m2进行调查分析,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对株高、有效分蘖个数、无效分蘖个数及相应叶龄进程进行田间调查。同时对水稻的穗数、每穗立数、结实率及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对比分析。按此公式进行产量计算: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85%。成熟时,全田实收进行测产,收获时,扣除边际1米,以避免边际效应,减少误差。
1.4 主要栽培技术
1.4.1育苗:气温稳定通过5℃,置床温度稳定通过13℃开始播种,每盘播芽种80-100g,采用钵盘稀播培育壮苗,按照旱育大苗方式育苗。
1.4.2插秧:气温稳定通过15℃开始插秧,带蘖插秧促早分蘖,密度9寸×3寸,密插,每穴7-10株,每平米保穗数700穗。
1.4.3施肥:每亩施用农家腐熟有机肥300kg,化肥总施用量氮、磷、钾总和每亩不低于30kg,其中氮肥16kg,磷肥6kg,钾肥12kg,其中氮肥按照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粒肥=2:3:1:2:2施入,磷肥和硅肥总量基肥100%施入,钾肥总量60%做基肥施入, 40%做穗肥在孕穗期施入,同时在孕穗期开始每5-7天茎叶喷施磷酸二氢钾+爱丰+喜耕田+硫酸锌叶面肥一次。
1.4.4灌溉:浅湿灌溉与间歇灌溉相结合,延长水线的长度,采用智能化控制灌溉,井水综合增温技术和排水循环利用技术,达到增加水温的目的。
1.4.5其他管理技术按照寒地水稻技术规程进行。
2 栽培技术措施
2.1 旱育稀植培育壮苗
合理稀植是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是增产的基本前提。根据设计,播量为100-120粒/dm2。苗期管理的原则是前期以保温为主,中期以控温为主,后期以炼苗为主。温度管理方面,播种至出苗期以保温为主;出苗至1.5叶期,温度控制在28℃,1.5~2.5叶期,温度控制在25℃;2.5~3.5叶期,温度控制在20℃.如超此温度几十通风炼苗,可在早晨7点以后接膜通风,通风口先大后小,下午3点以后盖膜保温。水分管理方面,要控制水分,促进根系发育。掌握“三看”,浇水必定浇透。插秧前一天,做好“三带”。
2.2 及时插秧、合理密植
根据多年栽培经验,5月15日-5月25日为水稻高产移栽期,结合我场5月份气温情况、所选地块土壤肥力情况以及计划产量,确定插秧时期为5月16日,结合高光效栽培模式,采用宽窄行人工摆栽方式,大垄40cm,小垄20 cm,株距10 cm,每穴一钵,7-10株/钵,达到平方米有效穗数800穗。水稻栽培行向为西南-东北,角度为磁南偏西23.5度,利用罗盘矫正角度。
3 结果与分析
3.1水稻生育期、叶龄调查
水稻各生育阶段时间以及叶龄调查情况,调查得出与往年相比,今年水稻生育期有所提前,大约提前7-9天左右。
3.2 田间测产
通过3点取样调查得出,亩产量分别为850.49Kg、795.41 Kg、804.63 Kg,平均亩产量为816.84 Kg。
4、结论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栽培方式;病虫危害;措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如何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稳定水稻产量,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效率成为众多水稻主产国的重点目标,而目前田间管理包括栽培方式、种植密度、肥水管理等,这些影响因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同的栽培方式的改变往往会影响病虫的发展,对于病虫的发展,怎样才能尽量减少病虫危害现如今也是很重要的。
一、对近10多年水稻栽培方式的转变分析
在2000年以前,水稻的培养方式主要是手栽,大概85%以上的水稻都是采用手栽的培养方式来培育的,而在21世纪之后,科技发达了,随着机械化农业的进步,手栽稻的面积逐渐下降,特别是2005年以来,手栽面积迅速下降,近几年大部分水稻的栽培方式改为机插。
二、影响水稻病虫的产生的分析
2.1水稻栽培方式带来的影响。水稻培养方式由手栽方式渐渐的向机插方式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其他种类的栽培方式,也就是很多不同的地方栽培方式是不同的;水稻的生育期普遍推迟了,像麦套稻、直播稻生育期要比普通的手栽稻推迟10到15个小时,这种推迟期的变化,在前期不利于灰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等内源性害虫的发生,在后期却有利于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等两迁害虫滞留为害,这两迁的害虫世代的增加,以至于危害水稻的时间就会增加,但同时有利于稻曲病发生。对于直播稻田落谷前大部分不进行浸种处理,导致水稻恶苗病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2.2分析对内源性螟虫的影响。对于二化螟的发生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一些山区仍然偏重发生,三化螟的发展程度也在逐年下降。下降的原因:一代螟虫无适生寄主,在整个市里手栽稻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区,手栽稻落谷早,一般在5月初落谷,而机插秧或直播稻要到5月中下旬或6月初落谷,一代螟虫没有适生田块;水稻易感期与三化螟易侵入期错开了,机插秧或直播稻比常规手栽稻晚了7到10个小时,与三化螟易侵入期错开;三化螟是单食性害虫,在近几年水稻病毒病发生较重,秧田多次用药压低传毒媒介灰飞虱的发生基数,且水稻是三化螟的唯一寄主,而二化螟寄主除了水稻外,田边杂草、玉米往往都是它们的寄主。
2.3分析对两迁害虫的影响。发生期延长,为害的世代增加了。在2000年以前这些两迁害虫在8到9月份就陆续回迁了,而2000年以后,由于轻简栽培面积大,水稻生育期普遍推迟,食疗条件有利,所以尽管在9月底到10月份初,这些两迁害虫还是滞留在这里,导致形成了危害。
2.4分析对纹枯病的影响。水稻的纹枯病在水稻产业上是常发重发病害。直播稻和手栽稻相比较,前期苗小、空间大、屏蔽度低、纹枯病发生的几率小,在后期由于基本苗多、密度高、透风透光条件差,直播稻纹枯病重于手栽、机插稻等其他栽培方式。
2.5分析对灰飞虱和水稻病毒的影响。水稻病毒总体呈下降趋势。对于水稻病毒病主要有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轻简栽培方式不利于灰飞虱和病毒病的发生。因为轻简栽培方式的播种期推迟,水稻易感病生育期错过了一代灰飞虱迁入传毒高峰期,加之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对于条纹叶枯病近年发生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是在手栽稻为主的山区。因为在生产上没有抗黑条矮缩病水稻品种,近年黑条矮缩病在山区明显加重。通过大量的调查不同栽培方案下秧田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发病情况,结果表明:轻简栽培方式使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轻于常规水育秧田,而对于在山区,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在后山的比例较大,主要因为后山区主要是手栽稻区,在5月份初九大面积落谷育秧,秧苗感病期遇上灰飞虱成虫迁入高峰期。即使在丘陵重发区,直播稻、机插稻发病也较轻。
2.6分析对稻曲病的影响。稻曲病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遇多雨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而多种栽培方式的并存,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在栽培方式多样化之后,生育期参差不齐,水稻破口抽穗期从8月上旬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导致部分水稻的抽穗扬花期遇到连阴雨天气,已成为水稻上的常发性病害。近几年稻曲病呈加重发生趋势,直播稻播种量高、基本苗多、密度大、田间郁闭、通透性差,这一系列原因都导致稻曲病发生,从而不利于水稻的生产。
三、对水稻栽培方式演变所产生问题的应对措施
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实际上对病虫发生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但水稻栽培方式的变化是必要的,即使有危害也要进行变化,对于新时期栽培方式变化带来的病虫发生特点、发生的规律有所变化的现状,需要想出适合的办法来应对产生的后果,以达到对水稻生产率的最小影响,加强研究,对于应对措施,主要有:
3.1对基础进行研究,加强测报。在调查的时候,要注意扩大调查的面积,增加调查点,及时掌握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病虫发生动态,从基础开始研究发生变化的原因,为实时分类指导防止提供准确的数据。认真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病虫发生的研究,对水稻病虫的治理与管理也要做深入的研究,多利用科学方法来对病虫进行有效的防治。
3.2在政策和技术上进行指导。对于政府部门,一定要对水稻农业发展方面重视起来,要进一步加强商品化的集中育供秧、机插秧补贴和推进力度,可以试着以乡村为单位统一进行育种、统一进行供秧、统一进行机插,通过行政措施对农民进行科学引导,最终实现科学种田。在现如今,水稻的品种多,栽培的方式也较为复杂,随着培育方式的改变生育期也在不断变化着,所以为了适应变化,对于技术部门一定要从基础抓起,坚固每个细节,在技术上正确指导,同时对于不同的地区所产生的不同情况一定要做好分地区、分方式、分播期的分类指导,减少农民不懂药而乱用药的发生,对于指导一定要科学合理,来的提高防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3加强社会化服务的力度。对于水稻农业一定要加强重视,做好为农民提供水稻从种植到收取的全程综合服务,统一机耕、统一品种、统一药剂浸种、统一播期、统一秧池无纺布覆盖和统一机插,使秧苗素质一致、生育期一致、病虫发生一致,可以有利于统一用药,更好的控制病虫害。
四、结语
对于目前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水稻栽培方式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病虫害一定会存在,并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水稻加大生产量,必须对水稻发展变化按时进行调查,并不断改进,这样才更利于水稻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栽培措施;发生程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120-02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近年来在邳州市呈加重发生的趋势,发病面积由2009年的1 000 hm2急增为2010年的6 666.7 hm2,2年来共损失水稻超过800 t,对该市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在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工作中,由于多采用化学防治,存在多次用药成本高、防效差、对环境污染大等缺点。为更好地协调运用各项农业栽培措施控制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为害,完善其综合防治技术,为指导生产提供依据,笔者于2011年进行了不同水稻品种、播栽期、栽培方式等农业栽培措施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试验,已取得初步结果,试验表明综合运用适当的农业栽培措施能有效地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危害,并具有成本低、污染少等优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区设在灰飞虱虫量高、2010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重的邳州市八路镇香埠村,前茬作物为小麦。供试水稻品种分别为Ⅱ优明86、Ⅱ优118、Ⅱ优21、Ⅱ优084、冈优3551、徐稻4号、连粳7号、盐粳7号、武运粳21。
1.2 试验方法
1.2.1 水稻不同品种对黑条矮缩病的影响。试验设8个品种处理,除Ⅱ优084品种外,其余品种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播种期与当地大面积的播期相同,为2011年5月5日,采用常规的水育秧方式,每个品种的秧田面积约7 m2,每个处理3次重复,全部分别手工移入本田,每小区本田面积约70 m2。水稻秧田至拔节前均不使用对灰飞虱及黑条矮缩病有防效的药剂,其他病虫防治及水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均与大面积生产一致。
1.2.2 水稻不同播种期对黑条矮缩病的影响。试验共设6个播期处理,分别为2011年5月5日、5月10日、5月20日、5月30日、6月5日、6月15日(旱直播)。每个处理秧田面积约7 m2﹙其中旱直播70 m2﹚,3次重复,共18个小区,25 d后分别手工移入本田,本田面积约70 m2,试验水稻品种为Ⅱ优118。水稻秧田至拔节前均不使用对灰飞虱及黑条矮缩病有防效的药剂,其他病虫防治及水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均与大面积生产一致。
1.2.3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黑条矮缩病的影响。试验设6个栽培方式处理,分别为常规水育秧手栽、旱育秧人工手栽、塑盘育秧小苗抛栽、水直播、旱直播、机插秧等。各个处理中,水直播与旱直播的播期均为6月15日,其余各处理的播期为5月20日。水直播与旱直播的2个处理的面积分别约为70 m2;常规水育秧手栽、旱育秧人工手栽、塑盘育秧小苗抛栽3个处理的秧田面积约为7 m2,25 d左右后全部分别手工、抛栽移入本田,本田面积约为70 m2;机插秧的处理面积约为300 m2。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8个小区。试验水稻品种为Ⅱ优084。水稻秧田至拔节前均不使用对灰飞虱及黑条矮缩病有防效的药剂,其他病虫防治及水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均与大面积生产一致[1-2]。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分别在水稻移栽前(6月15日)、水稻分蘖盛期(7月13日)、病害显症高峰期(7月28日)调查1次,记载各处理发病情况。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秧田每点查0.1 m2,本田每点查5穴,记载病穴率、病株率[3-4]。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影响
不同水稻品种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见表1。由表1可知,8个处理均有黑条矮缩病发生,不同水稻品种的发病程度不同,具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籼稻品种的发病程度很重,而粳稻品种的发病程度相对较轻。
2.2 不同播期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影响
不同播期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见表2。由表2可知,同一水稻品种的秧苗,播种早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明显重于播种晚的。播种期为5月5日的秧田在水稻移栽前,秧苗就有黑条矮缩病零星发生。在7月13日其病穴率、病株率分别达到了61.9%、47.7%,分别比5月10日、20日播种的秧苗病穴率提高7.9、46.6个百分点,病株率提高12.1、37.7个百分点。7月28日调查,也表现出播种时间越早,发病程度越重的趋势。在5月30日至6月15日播种的3个处理发病较轻,原因可能是该时期避开了麦田灰飞虱向秧田迁移的高峰,田间的灰飞虱数量低,相应地减少了传毒的几率,表现出播种越迟,发病程度越轻。播期推迟到到5月30日以后,对黑条矮缩病的防效超过96%。
2.3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影响见表3。由表3可知,采用水育秧手栽的方式,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重,而塑盘育秧小苗抛栽的方式发病程度较轻,其他栽培方式则未见发病。采取水育秧手栽方式的发病程度较重,而采取旱育秧人工手栽、塑盘育秧抛栽的方式发病程度轻;机插秧、水直播处理未见到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6种不同栽培方式处理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程度由重到轻为:水育秧手栽>塑盘育秧抛栽>旱育秧人工手栽>机插秧>旱直播或水直播。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有较大差异,在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地区建议压缩杂交稻种植面积,适当扩大种植粳稻面积,在品种上可选用相对耐病的盐粳7号、连粳7号、徐稻4号等粳稻品种。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推迟播期避虫控病效果较为显著。根据当地水稻生产实际,适当推迟播期,一般手栽稻可在5月20日以后播种,但不能超过5月30日,并选择生长期限短的品种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灰飞虱的传毒危害,以达到避虫控病目的。应大力推广机插秧、旱育秧、塑盘育秧等水稻育秧方式,逐步减少水育秧的面积,能显著降低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起到明显的控病作用,应成为今后主要综合防治措施之一[5-6]。
4 参考文献
[1] 牟宗顺,邵长新.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控技术[J].种业导刊,2012(9):22.
[2] 徐小兰,丁桂珍,胡莲凤,等.水稻条纹叶枯病与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5):195.
[3] 王企銮,罗军.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4):205.
[4] 沈建新.2005年水稻黑条矮缩病轻发原因剖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27):8356-8357.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范文5
论文摘要 介绍了安龙县德卧镇优质稻的生产概况,并总结了示范区优质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为抓好安龙县优质水稻示范生产工作,德卧镇农业服务中心积极引进良种进行品比试验和提纯复壮,以选取适应当地气候和地宜条件栽培的优质稻品种,并配套实施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使德卧镇优质稻示范生产及产业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
1 德卧镇优质稻生产概况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安龙县农业局根据贵州省农业厅黔[2004]6号《关于切实搞好2004年优质稻示范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建立了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并加强了品种引试筛选工作,筛选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消费者喜爱的骨干品种进行推广,不断提高种植优质稻的经济效益。逐步把安龙县优质稻培植成优势产业,提高优质米的市场竞争力,到2006年全镇共种植了约134 hm2优质稻,总产量达90万 kg。对全镇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明显效果。
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要求日益增长,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尤为突出,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狠抓优质稻米生产,德卧镇连续3年作为安龙县优质稻米示范实施乡镇, 通过项目的示范实施,示范基地农户可新增产值2 250元/hm2左右,企业每加工100 kg稻谷可获利税40元左右,效益较为可观。
目前,德卧镇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发挥自然优势条件,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化建设,依靠科学技术,开发特色产业,生产无公害食品,使优质稻米“满口香”真正成为该镇的农业产业之一。
2 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主要以“满口香”和“两优363”为主。
2.2 培育壮秧 培育壮秧是搞好优质稻高产栽培的基础,“秧好半熟稻, 苗壮产量高”。壮秧具有移栽后活棵快、发根早、有效分蘖率高、抗性强、结实率高等特点。可采用水稻旱育稀植技术,高标准培育低位多蘖壮秧,示范基地全部推行水稻旱育肥床育秧。
2.3 选地育苗 先选择背风向阳、水源方便、排水良好、土壤肥沃偏酸的稻田土或菜地按1 m左右开沟分厢,并施入腐熟的农家肥作底肥。在播种前用强氯精和使百克对种子和床土消毒,然后播“满口香”种子40~100 g/m2。最后要抓好苗床管理及肥水的促控,播后用农膜覆盖,并注意避免高温烧苗,移栽前7 d根据苗情长势,适当追施氮肥作送嫁肥。
2.4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不仅是夺取稻谷高产的关键性技术措施,而且是获得优质稻米的主要可控因素之一。应以“前重中控后补” 为施肥原则, 即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生育中期视苗情不施或少施氮肥;后期视苗情、地力补施粒肥。整个生育过程做到肥料合理搭配,施肥控制在中等水平,切忌过量施肥,后期要慎用氮肥。基肥以农家肥和沼液、沼渣为主,增施磷肥、钾肥,移栽前施有机肥或沼液、沼渣15 000~22 50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磷肥375 kg/hm2,碳铵375 kg/hm2作大田底肥。
2.5 规范栽培 示范区实行宽窄行拉绳插秧,适时移栽,以中、小苗移栽为主,4~5叶移栽以(33+20)cm×17 cm的宽窄行为基准,肥田稀,瘦田密,保证基本苗22.5万/hm2左右。
2.6 合理灌溉 科学管好稻田水,是实现优质高产的又一可控技术。大米品质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水稻移栽后,应浅水灌溉,注意调节水、肥、气、热矛盾。前期防止干旱,后期避免断水过早。断水过早,会造成青米粒、死米粒、腹白粒增多影响产量,使米质下降。灌浆成熟期,要求做到干湿壮籽。黄熟期排水促成熟,收割时做到田间无水, 以免稻穗浸泡在水中降低米质。肥水管理的具体方法:移栽后5~7 d,根据田土肥力情况追施1次尿素。分蘖期深、浅水交替灌溉促分蘖早生快发,形成大穗,苗达375万/hm2左右时,及时控苗。
2.7 病虫草害防治 优质稻栽培应从作物和病虫草等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滋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各种病虫草害发生。示范区以农业综合防治为主,加强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趋势的预测预报,做到及时准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对病、虫、草、鼠进行综合防治,严格控制农药残留量。在水稻分蘖盛期,用大功臣等杀虫剂防治稻飞虱和水稻黏虫。
2.8 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可防止稻米品质发生不良变化,这也是优质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当稻谷谷粒含水量在19%~21%,谷粒全部变硬,稻轴上干下黄,2/3的秸秆枯黄时,说明谷粒已充分成熟,应及时收获。早稻成熟后期温度较高,如不及时收获,不仅垩白增大,精米率降低,而且会导致糊化温度升高,胶稠度变硬。收获时要现割现脱粒,严禁谷把在田间过夜。脱粒后风干、扬净、晒干,由加工企业统一收购。
参考文献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辽宁绥中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029-01
集成高产技术即集选择优质高产品种、旱育稀播技术、配方施肥技术、节水控灌技术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为一体的一套技术。绥中县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处辽西走廊西端,水稻总产占全县粮食总产的9.42%左右,常年种植面积在8 239 hm2以上[1]。绥中县从2008年开始承担国家农业部和省市粮食高产创建项目。2012年,按照农业部和辽宁省的要求绥中县开展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量、稳定种粮面积、提高种粮效益为目标,将水稻高产创建活动与测土配方施肥、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工程有机结合,集成组装一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取得明显成效。水稻产量有所提高,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效益明显。
1 良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用优质高产、苗期抗性好、株型紧凑、抗病力强、耐肥抗倒的水稻品种,如早珍珠、中组一号等。播前要晒种、浸种消毒等,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整齐度和减少种谷带病。播种前5~7 d晒种,晴天晒2~3 d,白天晒晚间收,经常翻动,以提高种子的通透性、吸水能力及种子活性。浸种消毒,一方面可使种子吸足水分以便发芽迅速整齐,另一方面水稻的一些病害如稻瘟病、恶苗病、白叶枯病都是通过种子带病传播的,消毒可起到预防作用。可选用25%咪鲜胺类药剂2 000倍液浸种48 h后,带药催芽。因早中稻播种时气温低,为缩短播种至出苗时间,播种前都要催芽。
2 培育壮秧
采用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培育适龄壮秧,其关键技术环节在于秧田培肥,控水旱育[2]。秧田是秧苗生长的基地,普通秧池或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腐殖质少,保肥蓄水能力很差,因此要选择土质松软肥沃、熟化程度高、排灌方便的地方。旱育秧的第1步是要进行精心培肥,苗床培肥分冬前培肥和播前培肥。冬前以有机肥作底肥,施充分腐熟人畜粪尿37.5 t/hm2左右,在耕翻后、整地前施入。磷、钾肥和少量氮肥在播前作为畦面表肥混合施入秧田,为水稻根系创造一个水、肥、气、热状况良好的土壤环境[3-4]。旱育管理把握好扣种稀播,盖膜除草,调控温度、水分等环节。齐苗至移栽前以控水控苗为主,旱育与其他育秧方式的重大差别就在于此期间的控水技术。苗期应保持床土湿润,出苗后进行旱育,原则上不旱不浇水,一般床土发白、早晨秧叶尖上没有水珠时就应该洒水,揭膜时淋足水,防止因失水而死苗[5]。
3 整地移栽
根据土壤肥力、水分状况和理化性状等考虑是否需要耕耙,适宜的耕作层要求深、松、软、平。适宜采用免耕栽培的田块则不需要进行耕整,只需在移栽秧苗前5 d左右喷施除草剂灭草,然后灌水施肥后就可插苗。需要耕耙栽培的田块配合增施农家肥和速效肥,同时注意速效肥要在压耙前施,以提高肥料吸收利用率。旱秧大田栽培技术的核心就是要与扩行减苗稀植浅插相结合,即在适宜节令,在适宜的密度,全面采用调肥和节水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措施。通常在秧龄50~55 d、叶龄6.0~6.5叶时,清水浅栽,水层2~3 cm,注意不栽隔夜秧。一般旱育中苗移栽常规粳稻以行距25 cm左右,株距12 cm左右,栽植36万丛/hm2为宜。
4 肥水管理
在已测得土壤背景条件下,设定合理的目标产量,依据水稻的需肥规律,计算施肥量。水稻的需肥量为每100 kg稻谷需要吸收氮素2.0~2.5 kg、五氧化二磷0.9~1.4 kg、氧化钾2.5~2.9 kg,在土壤养分中等的情况下,施用肥料中氮、磷、钾配比应为1.0∶0.5∶0.9左右。分蘖期,即插秧后6 d左右,追施尿素75 kg/hm2同时配合施除草剂,注意将田中先灌入3 cm左右的浅水层;孕穗期追施尿素45 kg/hm2、氯化钾45 kg/hm2,叶色深的田块,氮肥可少施或不施;齐穗后用尿素30 kg/hm2、氯化钾30 kg/hm2作追肥。水稻各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有一定差异,但总体原则是浅水勤灌,干干湿湿,干湿交替。其中苗期和分蘖末期耐旱性强,可适当晒田。移栽后返青期和幼穗分化到减数分裂期,对水分需求最敏感。此期间要保持田间水层,防止脱水,水层深度以3~10 cm为宜。稻穗低头散籽后田中管水干湿交替保持稻根活力。
5 病虫害防治
通过以上栽培措施(培育壮秧、科学施肥管水)来提高水稻自身抗病抗逆能力;同时在5月中下旬注意二化螟,7月下旬、8月中下旬注意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水稻孕穗后破口10%时,注意穗稻瘟的防治,喷好保护药,间隔7 d喷第2次药防治枝梗瘟和粒瘟。防治病虫具体施药时间和用药品种与剂量以市植保站的病虫情报为准。
6 参考文献
[1] 汪小明,张丽华.绥中耕地地力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44
[2] 高艳.水稻旱育稀植技术[J].农家之友,2010(4):14-17.
[3] 彭素云.早稻塑料软盘抛秧技术效果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0(2):20-2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