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例6篇

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1 计算机应用水平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普及多年,应当说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了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但是在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却发现这些高中毕业生缺少对计算机常识性的认识,而且对基本的软件操作并不熟悉。这一现状说明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1

计算机应用水平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普及多年,应当说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了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但是在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却发现这些高中毕业生缺少对计算机常识性的认识,而且对基本的软件操作并不熟悉。这一现状说明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但是这一问题却未得到各方面的足够重视,导致了该问题迟迟未得到相应的解决。笔者通过实验、调查、分析,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

初步调查显示,高中生曾经学习过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学生百分比高达93.7%,因此他们对计算机的应用较为熟悉。在调查对象中,自我感觉已经“熟练掌握”Office常用办公软件的达85%以上。但经过测试,其计算机理论知识部分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而实际操作水平仅相当于刚刚接触办公软件的初学者,未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二、中学生未能达到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的主要原因

经过对实验结果、教学相关背景的分析和研究,中学生未能达到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时落实不到位

信息技术教育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络以及相关产品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普及教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各中学仍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与升学息息相关的课程上,信息技术教育的成绩并不会对学生产生任何影响。于是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形象工程。经调查得知,多数中学仅在高中第一学期安排信息技术课程,而且课时非常有限,平均为每周1课时或每2周1课时。

2.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标准、不系统

由于中学并未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看作具有同等重要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也处在比较尴尬的位置,对教学内容的规划、制定、教授也变得更加简洁,很多技巧性的应用操作和常识性的计算机知识并未能得到普及,从而造成教学内容不标准、不系统、内容陈旧且不实用。

3.专业师资缺乏

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任课教师由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担任,甚至由鲜有教学经验的机房管理员担任。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教学理论,甚至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规范化教学,更无法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造成教学效果不佳。这些都直接导致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疏于创新和改革,进而造成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停滞,自然而然地,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就变得非常的有限。

4.学生认识层次不一

学生认识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之前已经较多地接触计算机,认为学习软件应用并非困难。因此,从学习开始就抱有轻视的态度;而实际上,他们尚未接触过正规、实用的操作,那些复杂的、技巧性的操作大部分被忽视了,因而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客观方面是由于中学生主要的目标是成功完成各类升学考试,因此老师和家长都不会赞成学生在课余时间过多的接触电脑,学生在有限接触电脑的时间内也主要是进行聊天、视频等娱乐,而极少使用办公软件或对软件进行配置操作。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所带来的影响

根据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遇到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种种原因,希望各级教育工作者必须扭转这一不利的局面,否则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等阶段容易给中学生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首先,中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降低。从实验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常用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并未达到基本水平,即便如此,大部分学生在依旧存在轻视计算机实践技能的思想,从而影响了二次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弱化了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

其次,对计算机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包含了较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软件操作,中学生对于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掌握,自然不会对计算机产生兴趣;而另一部分学生会感觉计算机知识的简单或无趣,从而造成对计算机学科的错误认识,忽视计算机的重要性。

最后,缺少基本操作技能,影响工作学习。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忽视会对其今后的计算机学习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就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这不仅非常容易造成错误的学习方法,影响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而且有些直接影响日后工作中使用软件的效率。

四、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建议

目前,全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普遍提高了中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水平,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学生也产生了对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应用的误解,这就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的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针对此问题提出以下一些改革措施:

1.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应当严格按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各项要求,为信息技术教育配备专职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用硬件和软件,保障授课课时,遵照《纲要》制定规范的教学计划和系统的教学内容,从各项规章制度方面保证信息技术教学顺利进行。

2.中学应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认识和兴趣,而不应当生搬硬套地灌输。

从学科专业性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过于专业化。中学生还不易掌握较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中学其他课程相比,信息技术由于部分知识太专业化而未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专职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形象的将计算机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常见的计算机现象和问题结合为学生进行讲解和说明,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由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计算机应用操作范围。

3.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任务式教学模式、提问式教学模式以及讨论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根据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作业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掌握某种软件的安装、使用、配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提出和解决计算机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适当增加学生对目前计算机各类问题的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计算机问题的认识程度以及学生在计算机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参考文献

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优势在与教学活动的结合中优势凸显,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情境创设水到渠成,实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与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更关注理论知识向实践操作的转化,而中职院校学生的群体特征又使得计算机教学实施障碍重重,正是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课程实施与优化提供了思路,让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主体性得以凸显,也实现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及优秀计算机人才的输出。

一、多媒体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近几年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中职教育备受关注。而计算机专业教学作为信息背景下的衍生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在中职院校教学中备受推崇,一度成为热门专业,也吸引了无数的中职学生报考。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中职教学中的一些既定问题,中职院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计算机专业教学又偏于抽象,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中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学习积极性不高,计算机专业整体教学质量不高。而多媒体作为新兴的教学辅助,其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学更为灵活,学生学习积极性被真正调动起来,在专业教学中优势逐渐凸显。具体来说,多媒体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就是多媒体技术使知识阐述更为形象具体。计算机专业课程偏理论,而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图像,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直观认识,计算机教学也更加立体与直观。教学实践证明,具象的知识呈现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加强,对比传统的教学呈现,其更能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借助多媒体以微课或者视频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内容高度浓缩,重难点一目了然,学生树立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整体框架,为师生课堂互动交流提供可能。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中的既存问题

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发展使其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日趋广泛,但是基于对多媒体技术认识的不足,及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到位等实际情况,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存在认识误区,对多媒体技术过于依赖

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结合日益紧密,更多的中职院校加大多媒体技术投入,以期实现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优势的最大限度地发挥。但部分中职院校在多媒体教学辅助上也存在认识误区。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融入的初衷是学生兴趣的调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缺陷的一定弥补,多媒体技术不应该作为计算机教学的唯一途径,其更多的是辅助教学。但是部分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对多媒体技术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也成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唯一标尺。中职院校学生在多媒体过多的课堂呈现中降低了对多媒体的新鲜感,降低了多媒体对计算机教学的促进作用发挥。

(二)忽视群体特征,学生主导地位难以凸显

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对计算机专业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继而影响到其课堂互动性与活动参与度。虽然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了多媒体技术,但学生也缺乏多媒体操作基础,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计算机学习的负担与压力。而虽然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引入了多媒体技术,但教师依然占据课堂主导,多媒体带来的只是课件的被动展示,学生学习依然处于被动地位,也不利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开展。

(三)教师经验不足,课件制作质量普遍不高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计算机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存在抵触心理,没有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也无法获得有效的技术指导,其利用多媒体开展计算机教学始终处于摸索阶段,这使得多媒体应用效果无法保证。例如,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课件的制作,多数教师对课件制作技术掌握不到位,课件制作不到位,有时画面呈现不符合学生的认知,问题创设也与计算机教学初衷相背离,大大地影响了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

三、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正确运用

(一)树立对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正确认识

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时代教学变革的产物,其更应该是中职计算机教师辅助教学的手段,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传统计算机授课模式的转变,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动、活泼的直观画面,图文并茂,音视频有机结合,实现逼真趣味教学情境的打造,提升中职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关注意识。中职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计算机教学时,必须掌握好多媒体利用的度,不过分依赖又适当发挥其教学优势。走出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应用中走马观花的误区,紧抓多媒体教学实效,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依然是课程展示的核心,多媒体技术更多的是形式上的补充。只有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才能让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势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凸显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左右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学生计算机学习被动性强,更缺乏计算机学习与活动参与的自主性。长此以往降低了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中职计算机教学时,必须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将课堂主动权放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及时发现问题并总结问题,让中职计算机教学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提升教学时效。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呈现时可以从宏观入手,设置探究式问题,让学生通过分组协作,在思想的碰撞中明确问题解决思路,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回归有助于其计算机实践参与度的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将理论所学应用于实践,实现课堂知识的记忆深化,实现知识的迁移内化,完成计算机教学既定任务。中职院校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以多媒体技术为导向,让其在动手实践中获得计算机学习应用的直观体验,推动计算机教学。

(三)做好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主体关系梳理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人们对课程主体的关系探讨。要想实现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势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彰显,必须做到对计算机教材、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教师及中职学生四大课程主体关系的正确梳理。计算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特殊地位,传统的计算机教师主宰课堂,但新形势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应该承担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责任,积极主动地向学生传递计算机知识,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深化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教师应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价值,认识到其对计算机课程的辅助推动作用,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学生应该是多媒体课程应用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计算机教材是教学实施的主要载体,而多媒体技术是辅助载体,两者相得益彰。只有正确梳理四者的关系才能让多媒体教学优势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落到实处。

四、结语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一方面通过形象生动的展示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凸显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督促教师学习多媒体技术,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节省教学时间,提升教学实效。正是基于多媒体教学的既定优势,必须在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大力倡导,走出应用误区,助力课程实施。

参考文献:

[1]张益成.浅析多媒体技术在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5):84,86.

[2]戴婧.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子制作,2014(11x):126-127.

[3]胡维然.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新课程(下),2015(1):84.

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3

论文摘要:在工程结构计算中,应该合理的利用计算机的验算速度的快捷,但不能让计算机替代结构工程师的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工程设计经验的积累、工程设计思想的思考、工程结构计算过程的理解。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水利、水电、建筑、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工程中,就开始引入了计算机替代人工进行计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但是现在很多刚离校就业的大学生们,完全依赖着计算机,以计算机的计算数据为准,进行工程设计,这对工程建设的安全是极大的威胁。对工程勘察设计工程师进行正确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教育和提醒,是当前应该注意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1结构工程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开发形成了这一批结构工程师从走出校门,就在计算机上进行结构工程计算、设计。他们不再经历老一代结构工程师们通过手工计算的过程。甚至迷信计算机,以为计算机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源泉,简单地信赖计算机。随着大量的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但又缺乏对计算机软件的质量的保证,包括对软件开发者和其技术支持的技术资质证明;软件开发商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过程的严格评价,软件中所用技术的理论依据的严格评价;简单和复杂例题测试结果的严格评价及其与其他独立求解结果的比较;等等很多威胁到工程结构安全的问题,被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发展所掩盖了。

在当今世界,计算机的滥用开始日益威胁着公众的安全,计算机被抬高到了是知识、经验、思维的替代品。人们越来越愿意相信计算机使他们能对工程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很少有人在想,特别是年轻的结构工程们更很少去想,如果没有计算机,结构设计工程中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大家都相信,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就是怎样使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本身的专业知识。甚至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当成能胜任工作的能力。大量的结构工程师们相信,他们仅仅依靠计算机就可以“解决”工程问题。没有人认识到高质量的工程只能是渊博的工程理论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及艰辛的脑力劳动、高质量的设计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在工程结构设计计算中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已有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使年轻的一代结构设计工程师们相信计算机的安全性、知识性和能力。他们变得如此依赖计算机,以至于丧失了不依赖计算机进行计算工作的能力。他们不懂得,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些技巧。在现实工程实践经验中,工程结构,特别是水利水电工程结构的模型是千差万别的,计算机不可能识别上千万种工程设计思想,除了具有快捷的计算速度以外,计算机程序只是一些离散的知识。而真正的工程知识是经验、直觉、灵感、领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认知”的巨大综合体,它超越了任何计算机程序和程序员对结构工程的“理解”。

现代工程具有复杂的理论依据、集体的设计思想,依靠计算机是不可能让人们学习有意义的经验的。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们都期盼计算机软件能将结构工程设计程序完全自动化。希望在解决工程问题时他们只需要区化类型和条件,让程序自动生成必要的数学模型,完成复杂而重复的分析和设计过程。最后由制图工具完成设计图纸。这样,结构工程唯一的责任就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评价最后的设计“成果”。而对于是否能可靠的检测特征值,在进行分析时是否用了足够的模型、状态,或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工程实际的特征,分析结果对工程结构敏感部位是否敏感,计算结果是否在条件允许范围之内,是否能根据实际的工程结构模型对某些边界条件进行调整。这些在年轻一代的结构工程师们心中,都变得模糊不清。

很多软件开发商,在对计算机知识的精通之外,毕竟不是结构工程师,专业技术知识肯定有着各种方面的欠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不可能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计算机能处理大量的信息,但计算机程序是没有多少工程实际工作经验的程序员编制的,程序对工程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会很完善,在计算中,即使是错误的信息,计算机也不可能识别,同样的都在计算机上显示给专业技术工程师们。这就要求专业技术工程师们自己能通过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来控制设计计算中的偏差。

在软件的实际应用方面,那些只有极少经验、极少学识、年轻的结构工程师依靠计算机软件来解决极度复杂的结构分析和设计问题。他们对结构力学基本原理和设计规范的背景知识了解很少。无法判断程序算法所蕴含的假设和步骤,也无法判断计算机运算结果的质量。宁愿相信计算机程序产生的任何结果都是正确的,无法怀疑计算机作出的所有结果,以及用独立的例题校验结果。

2在工程结构设计计算中正确合理的应用计算机技术

首先,在年轻一代的结构工程师中,应让他们对工程设计的危险性、对公众安全的威胁、对工程建筑设计的责任感有一定的认识,结构工程师应该知道,工程结构特性是由结构工程设计的质量决定的。真正的结构工程师,应该不用计算机就能工作,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的核心是在结构工程计算中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不能滥用计算机。要强调工程实践中知识、专业技术以及经验的重要性,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才是关键。专业的结构工程师应在参加工作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对结构工程设计计算进行手工求解,了解手工求解的原理、基本原则和提炼模型、识别计算结果中的错误,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对计算机的计算结果应持批评态度,尊重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工程实践学习工程设计,强调从那些资深的或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那里学习结构工程设计。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经常怀疑计算机,在没有深入的谁以前不使用计算机的结果。在被工程师证实正确之前,假设计算机提供的结果是错误的。在用计算机求解之前,必须先知道答案。不崇拜计算机,而崇尚知识和经验,提倡全面了解工程理论和实践中的所有经验。

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技术体系;操作基础;使用基础;基础应用;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Computer Applications Basis Teaching in Vocational Schools

Li Yuquan

(Liaoning Fengcheng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Fengcheng118100,China)

Abstract:The basic teaching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s should be ful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How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system,and a good grasp of how the teaching system of computer technology,computer applications to teach a good basis for the key.In teaching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system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a good grasp of basic operations;around the basic application,select the right entry point;to operate the core technology for teaching,and implement"task driven"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Technology system;Operating basis;Use basis;Basis

applications;Task-driven

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意义与导向,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中所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很快的课程。但是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如何把握“计算机知识体系”的问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呢?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就非常关键。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不同于计算机理论的,是“操作技术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以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基础,以计算机运用为目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有其独立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我们可以称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

一、充分认识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特点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根据《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操作基础:主机开关、鼠标、键盘、扫描仪、打印机等输入、输出设备的使用。使用基础: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与使用(Windows系列)、窗口软件的基本操作等。基础应用: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PowerPoint、网络浏览、收发电子邮件、绘图、多媒体的简单应用等。在这种层次划分的基础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网状结构主要体现在“使用基础”和“基础应用”两个层次上。

(二)基础应用技术有广泛的迁移性。由于大量的应用软件是以Windows为平台制作的,所以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中,基本技术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在针对某一“载体(或称任务)”教学时,应该将其中包含的技术层次剥离开,区分出“操作基础”、“使用基础”与“基础应用”,逐项讲授基础应用的各个技术点,同时规避不要求学生掌握的技术点,作到层次分明、技术点明确、重点突出。这样就能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展开教学。

二、如何在教学中把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

(一)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把握基本操作。从上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三个层次可以看出,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操作基础”和“使用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安排这两方面的内容。从“认识计算机”、“Windows基本操作”入手,突破“零起点”学生的学习障碍。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应用”打下基础。

(二)围绕基础应用,选好切入点。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是网状结构,因此在教学中选取一个适宜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的选取原则是:包含所需的技术技能,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技术障碍,符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按照这样的标准,我选取了“访问因特网”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因特网”作为信息时代高科技的产物,知识含量极高,原理和技术复杂,但“网络浏览”的操作技术含量并不高,其主要内容是“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摈弃计算机理论知识体系,依照应用技术体系,“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是基础应用内容,因此我选取“访问因特网”作为应用技术知识的切入点,教授网络浏览知识的同时,完成“窗口软件的基本操作”等技术点的教学。

最主要看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针对的对象层次如何,其实在内容上大家都差不多,最主要是能针对目标不同的不同人群,而在相应的设置上所做的调整,将对象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目标结合,对相关的知识有序的排列、组合,使各章节的内容既相互衔接,又相对独立,这就需要教师对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而且对计算机相关知识也有所实践。

(三)以操作技术为教学核心,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教学核心是操作技术,通过操作技术的教学,达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应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的目的,并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服务。我目前正在探索一种适应于当前学生学习状况的《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方法:即以应用为驱动,在应用中学习。我们打算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如上网、游戏)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学会文字输入、文档编辑、文件存储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操作技术的教学要求:可操作性强、步骤明确、指示到位、结果稳定。鉴于这样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图示、多媒体教学。对操作步骤采用“步骤图示法”,这种连环画式的图示方法,明确的指示操作过程,使教学形象、生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样针对任务的具体操作,切实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是“技术体系”,“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是回避难点的权宜之计,而是科学的、符合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体系教学方法。遵循这一系统,就可以把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双基”和教学脉络,达到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郭艳玲.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

[2]魏慧彩.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初探[J].

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1 计算机安全技术

计算机安全技术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是指为防止外部破坏、攻击及信息窃取,以保证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防护技术。下面我就从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领域、包括方面两个角度出发来进行探讨。

1.1 计算机安全技术主要有两个研究领域

一是计算机防泄漏技术。即通过无线电技术对计算机进行屏蔽、滤波、接地,以达到防泄漏作用。

二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即通过加强安全管理,改进、改造系统的安全配置等方法,以防御由于利用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配置、操作系统及系统源代码等安全隐患而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攻击,使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1.2 计算机安全技术包括方面

计算机的安全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个人计算机的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技术。

1.2.1 个人计算机的安全技术

个人计算机的安全技术是影响到使用个人电脑的每个用户的大事。它包括硬件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应用软件安全技术、防病毒技术。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硬件安全技术和操作系统安全技术。

硬件安全技术是指外界强电磁对电脑的干扰、电脑在工作时对外界辐射的电磁影响,电脑电源对电网电压的波动的反应、CPU以及主板的电压和电流适应范围、串并口时热拔插的保护、机箱内绝缘措施、显示器屏幕对周围电磁干扰的反应和存储介质的失效等等。目前,这种单机的硬件保护问题在技术上相对简单一点,一般来说,凡是严格按照IS9001标准进行采购、生产、管理、销售的企业都可以保证上述安全问题能有相应的解决措施。

操作系统安全技术是指目前常用的PC操作系统的安全问题,包括DOS、WINDOWS的安全问题。由于WIN—DOWS系统在日常生活中被大多数人所熟知,这里我们就以WINDOWS系统为例来分析操作系统的安全技术。

WINDOWS系统在安全技术方面采取了软件加密和病毒防治两种手段来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软件加密由三个部分组成:反跟踪、指纹识别、目标程序加/解密变换。三个部分相互配合,反跟踪的目的是保护指纹识别和解密算法。指纹识别判定软件的合法性,而加/解密变换则是避免暴露目标程序。病毒防治原理是由于Windows的文件系统依赖于DOS,所以扩充现有的基于DOS的病毒防治软件。使之能够识别Windows可执行文件格式(NE格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病毒的检测、清除方面则需要分析Win—dows病毒的传染方式和特征标识,扩充现有的查毒、杀毒软件。

1.2.2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技术

计算机安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越来越成为能够谋取较高经济效益并具有良好市场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及产业。自从计算机网络暴露出安全脆弱问题且受到攻击后,人们就一直在研究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以求把安全漏洞和风险降低到力所能及的限度,因此出现了一批安全技术和产品。

(1)安全内核技术。

人们开始在操作系统的层次上考虑安全性。尝试把系统内核中可能引起安全问题的部分从内核中剔出去。使系统更安全。如So-laris操作系统把静态的口令放在一个隐含文件中,使系统更安全。

(2)Kerberos系统的鉴别技术。

它的安全机制在于首先对发出请求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确认其是否是合法的用户。如是合法用户,再审核该用户是否有权对他所请求的服务或主机进行访问。Kerberos系统在分布式计算机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特点是:安全性高、明性高、扩展性好。

(3)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即在被保护网络和因特网之间,或在其他网络之间限制访问的一种部件或一系列部件。

防火墙技术是目前计算机网络中备受关注的安全技术。在目前的防火墙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中,安全内核、系统、多级过滤、安全服务器和鉴别与加密是其关键所在。防火墙技术主要有数据包过滤、服务器、SOCKS协议、网络反病毒技术等方面组成,共同完成防火墙的功能效应。

2 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载体的,大量重要的身份信息、会计信息、交易信息都需要在网上进行传递,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是影响其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2.1 电子商务含义

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人们不再是面对面的、看着实实在在的货物、靠纸介质单据进行买卖交易,而是通过网络,通过网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和方便安全的资金结算系统进行交易。

整个交易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息交流阶段;第二阶段是签定商品合同阶段;第三阶段是按照合同进行商品交接、资金结算阶段。

2.2 电子商务安全隐患

2.2.1 截获传输信息

攻击者可能通过公共电话网、互联网或在电磁波辐射范围内安装接收装置等方式。截取机密信息;或通过对信息长度、流量、流向和通信频度等参数进行分析。获得如用户账号、密码等有用信息。

2.2.2 伪造电子邮件

虚开网上商店。给用户发电子邮件,伪造大量用户的电子邮件,穷尽商家资源,使合法用户不能访问网络。使有严格时间要求的服务不能及时得到响应。

2.2.3 否认已有交易

者事后否认曾发送过某条信息或内容,接收者事后否认曾收到过某条信息或内容;购买者不承认下过订货单;商家不承认卖出过次品等。

2.3 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一些计算机安全安全技术

针对以上问题现在广泛采用了身份识别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放火墙技术。

2.3.1 身份识别技术

通过电子网络开展电子商务。身份识别问题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同题。一方面,只有合法用户才可以使用网络资源,所以网络资源管理要求识别用户的身份;另一方面,传统的交易方式,交易双方可以面对面地谈判交涉。很容易识别对方的身份。通过电子网络交易方式。交易双方不见面,并且通过普通的电子传输信息很难确认对方的身份,因此,电子商务中的身份识别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2.3.2 数据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中采取的主要安全措施。目前。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对称密钥加密/专用密钥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公开密钥加密。现在许多机构运用PKI的缩写,即公开密钥体系技术实施构建完整的加密/签名体系,更有效地解决上述难题,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下,从真正意义上确保了网上交易与信息传递的安全。

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nit;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辅导

一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的现状

1.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所以现在报考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的人数极多,通过对大量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人员进行调查,可以发现考试过程出现以下的问题:

在等级考试中,考生往往笔试通过率高,但实践操作通过率低,他们将知识带到实践当中综合运用的能力普遍不够,同时针对性通过率很低,比如专门的计算机编程,或信息管理技术等,考生在考试后普遍觉得这些考点太难;同时,和考生谈到为什么要参与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时,他们普遍认为拿到证书只是多一个就业的渠道,而自己究竟学习这些考试范围的知识究竟能做什么,却普遍没有详细的规划。

2.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作用。

谈到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作用,很多人对它的认识只是建立在拿到一张证书上,认为它是未来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其实这仅仅只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作用的一部份。实际上经过调查各家企业招聘的标准可以知道,在我国ccna、ccnp、ccie等认证以外,我国没有一种证书能在求职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企业管理人员要求在职的人员有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专业的思维能力、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而计算机等级证书只是他们招聘,或者对在职人员评估的一个录取参考,他们录取一个人,最终衡量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一本证书。

3.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辅导中的一些问题。

随着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流行,与计算机相关的辅导班也纷纷建立,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辅导班存在以下的问题:

(1)实用性不强。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是一个非常强调考生实践能力的考试,它要求考生能将学习的计算机知识综合应用,但目前可以看到考试的结果是绝大部份的考生不知道怎样加强实践能力,也不知道怎样应对有针对性的考试,导致实际操作的能力很低,有针对性的考试分数也很低。

(2)没有针对性的辅导来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辅导的学生来自于各地,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的程度有很大的区别,有的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基础,而有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很少甚至没有任何了解。

二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的改革

我校从2007年3月开始针对本校学生进行nit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培训,并组织同学们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迄今为止,已成功组织了近二十期nit考试,共有近3000名同学参加培训和考试,通过率相当可观。具体如下:

1.改变教学理念。

我校根据学生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特点,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校抱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等能力全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综合能力的提高轻松通过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

2.明确教学目标。

我校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进行辅导,主要向两个方面引导:

一方面让学生有效的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我校会让学生了解历年来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题型、方法、题库,让学生自己了解到什么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然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要通过等级考试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加强。

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系统认识,学生只有对计算机知识有足够系统的认识,才能更加有效的展开自主学习。自主的学习是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

3.改进教学方法

(1)要求教师跟上信息时代的脚步。

我校教师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进行辅导时,非常注意与等级考试相关的新信息接轨,如果了解到出现与考试有关的新知识、新内容都会在第一时间引进到教学内容中去,让学生能了解最新的考试内容。目前更新等级考试的新知识与新题目已经成为我校教师日常的教学内容。

>

(2)加强教学内容。

在对计算机理论进行教育时,目前认为"任务驱动"的教育方式能有较强的教学效果,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在备课阶段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能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能自主、能动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通过完成一个一个任务,能将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

三 我校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辅导的改革

1.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重点,我校在辅导学生进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时,除了完成以上的教学改革,还重点突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校教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学习中的问题,然后给予学生大量上机调试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与他人探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的了解学习内容,并独立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2.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多、侧重点多,而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辅导的学生基础不同,我校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自主学习,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以自愿为主、课堂考试成绩为辅,学生能自己选择参加不同层次的学习辅导班,这样既能让教师能有范围的、针对学生的特色进行辅导,又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最有效的学习。

四 我校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训练的措施

1.引导学生熟悉考试系统。

在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时,学生经常反应一个问题,即到考试时会怯场,明明自己掌握了很多知识,到考试时如果稍微一紧张,往往考试成绩不如人意,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系统,我校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在初期辅导阶段,通过培训课件以幻灯片展示的方式播放nit上机考试的界面,包括各种题型,如何进入系统,如何做题、改正、保存、检查和交卷等等。

2.引导学生熟悉考试题型。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是一门针对计算机技术对专业能力全面考核的方法,我校注重跟踪历年来的考试,建立专门的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题库,学生能通过自己学习的网络技术查询历年的题型与内容,然后自己针对型的展开自主学习。

总结:近年我校除了组织本校学生参加考试外,已开始实施将培训考试范围扩大到学校以外。校外参与考试,主要以参加自考和社会上有需求的人士为主,因为从2001年9月,河南省招生办公室通知:取得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计算机基础"模块证书者,可免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取得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管理系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块证书者,可免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程,所以参与者非常踊跃。

我校通过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辅导方式的全面改革与积极实践,不仅让考生普遍以高分数通过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而且思维能力、综合能力、操作能力都能在计算机的领域中继续深入发展,为学校和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宝明,沈士根.高校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教学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3)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7-14 16:48
下一篇 2024-07-14 16:44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