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范文1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学氛围;教学评价;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加强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探究式教学提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高度。现代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激增和教育改革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教师只能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或者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后勤保障者,而不是主宰着学生的一切,包办着学生的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索,就这个特点来说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了,必须有所创新。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选择,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性的学习,它是一种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探究解决问题,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备好教法,还要备好学法。教师在指导他们英语学习方法时,必须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已有学习知识能力的个体差异,启发创新,让学生学有所成。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最优化的学习方式从事学习活动,确保学生学习任务顺利、高质量地完成。在课堂中,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理顺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指导学生逐步地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初步学习英语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才会逐步养成,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坚持在活动中学习
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进程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把知识转化成能力,为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提供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开放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探究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活动课着眼于行为养成和技能训练,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途径;忽视了活动课就谈不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活动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特长,树立自尊、自信的观念,确认自己的价值。活动化教学中,学生是探究、发现的主体。老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帮助,更不是代替。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正确指导,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诱导学生发挥更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灵的渴望,学生必须接受式地学量的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丰富他们的心智;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来说,他们不可能自主发现式地进行探究。但这并不意味着间接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就只能采取被动的、消极的听讲方式开展。实际上,学生围绕一定情境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虽然是接受式学习,但却是主动、积极地探究式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五、给予支持,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引导、启发诱导作用,学生是探究者。所以,我们要一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各种条件,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无限激情、拓宽思路,取得**的学习效果。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丰富多彩的探究方式,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诱导他们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知识。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必要、有效地进行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管束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目标明确,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在此过程中,要努力做到:
1.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交流,在交流中思维相互碰撞,才会不断地有所创新
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合作学习,探究质疑、解疑,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知识在探究中获得,思维在探究中发展,素质在探究中提高。
2.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评价
一个单元学完后,应指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单元应知应会的知识点、重难点和考点。
评价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教育学生认识自我评价对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不断地调控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体验进步与成功。因此,指导学生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教学的实质是教学生会学,这才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精神。只有抓住了这个实质,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成果展示,享受探究的喜悦
探究式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独特的理解,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理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
总之,教师应提高教学手段和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其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潜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将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蒋树业.包天仁与四位一体教学法.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08.
探究式学习范文2
白 玫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学习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也大力倡导在学科课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那么什么是探究式学习?它对学习方式的转变有何影响?地理探究式学习有什么特点?地理探究式学习的适宜范围和局限性怎样?以下本文将就这些内容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探究式学习的本质
“探究式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等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它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中较有影响的教学方式。在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中,强调科学探究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探究式学习虽然是在科学领域里首先提出来,实际上,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相比,它更强调的是:
1、参与和过程:探究学习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2、平等与合作:探究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学习的成果是学生合作的结果。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因此,探究学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而不是竞争和对立的过程。
3、鼓励创新:在探究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
探究式学习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正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式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面对新世纪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使我国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新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要求,必须改变以往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中学生学习方式是中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好比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呼唤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经验和诸多研究都表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求是青少年学生普遍的特性。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都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但是,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而探究式学习恰恰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这些要求。
多年来,我国在借鉴国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是相互对应、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倡导探究式教学的双重目的。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我国教育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行。
三、地理教学与探究式学习
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地理知识传播只是地理教学的一个方面,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地理教育国际**》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又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地理教学中主要采用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少有实践和探索的机会,使得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地理知识及结论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谈不上培养他们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了。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所以,地理教学改革,除了地理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等要发生变化以外,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也必然发生重大变化,有必要把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到地理教学过程之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记忆的状态,引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或者说使学生具备亲自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将探究式学习引入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尝试与体会
1、观念是先导,引领教学方式的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以新的教育观念武装广大中学地理教师,使他们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前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这是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学习多学科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特别是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职业能力;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可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学习中,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例如,本学期我区17中地理教师高淑惠在全市做的探究性学习观摩课《节水与洁水》一课,其具体步骤是这样设计的: 1.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的环境中关于水的使用你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2.参与社区调查、收集事实依据,如马桶滴漏现象、洗车、学校以及一些公共场所的跑水现象等等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这种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由此进一步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教学过程则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已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2、明确实施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的途径和设计要求
把探究式教学引入课堂教学,要明确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主要途径和设计要求。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内容呈现的主要形式。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需要依托相应的地理课程载体,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大家所熟悉的途径来完成,但却对这些活动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下面仅以探究性提问和探究性讨论为例加以说明。
应该说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教学的精髓,因为它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也很少提问。即使在教师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的问题,或对具体的地理事实只须用“是”与“否”来回答,较少是探究性的问题。探究性提问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这种提问,从内容上看属于“高级”问题”,学生需要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因此我在深入基层指导教学时非常注意问题的探究性质量。比如在学习“两半球分界线”的问题时,一位老师的提问是:“请读书找到两半球分界线的位置在哪里?”而另一位老师的提问却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把180度和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你认为合适吗?”显然前一个提问属于常规性的记忆提问,而后一个提问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两个半球分界线的位置,并真正理解了划分的含义,通过发散思维才能正确回答这个提问。
所以将教学内容激活井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探究性提问,是非常必要的。这里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有:
(1)问题起之于有疑之处。学生有疑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期望教学的重要结果是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提出地理问题,并对地理问题进行评价,看它是否适合探究。
(2)问题难易适度。学生对探究性提问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孤立进行,而要符合他们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特点,提问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必须能够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从可靠途径获取的地理知识来解答。
(3)问题具有启发性。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地理能力。
(4)充分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按新课程计划、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其本身已提供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在灵活运用现成教学材料的基础上,更需要挖掘有关教学内容,将一些教学内容加工转化为探究性提问。例如:澳大利亚大陆四周环海,为什么气候却炎热干燥?南极大陆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两个提问符合探究性提问的设计要求,采用这样提问的探究活动将既有趣又有益。
探究性讨论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较,探究性讨论具有什么主要特点呢?
(1)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这里所谓的开放性是指允许对讨论的问题做出多种可能解释或结论具有开改性的探究讨论主题,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的创造性思维及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
(2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为主要目的。利用探究性讨论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究时,教科书上往往没有现成答案,教师通过提问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引起学生提出种种问题和推测,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最后有所发现,得出自己探究的结论。参与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知识、探究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合理的、科学的、研究型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掌握得更为灵活。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好探究式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对于探究式学习还是普通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还可以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说,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已知推理未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事先准备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圆,先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掌握圆心、直径等这些基本知识。这种自己动手的教学情境可以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当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圆后,我让学生通过对折圆得到折痕,然后再测量这些折痕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每一条折痕都会通过圆心;每一条折痕的长度都相同;每一条折痕的两端都在圆的边缘上。当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自己动手发现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在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圆的一些基本知识就都能够掌握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展探究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还锻炼和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存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并且越能够让学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怕学生不敢、不会提出问题,因此,总是自己一手包办,不论学生想到哪里都会把自己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落实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就应把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例如,在教“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节时,面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可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什么是速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得出?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用途?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这样既可锻炼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当然,既然是探究,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有时学生可能会受心理和能力的影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教师不能放弃,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坚持锻炼和引导学生。
三、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课外延伸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阶段。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不应该离开生活实际。课外延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积是梯形,渠道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再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从如何让学生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实际教学入手,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更适合学生的、自己能够驾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作者:叶德华 单位:河北省临西县东枣园校区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探究式学习范文4
一、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忽视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独立完成解题过程,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却无法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空间,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不全面,不具备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心理取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先培养高中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合理设计探究教学活动
因材施教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原则,课堂教学都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而展开的,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不能违背这种教学原则。探究教学活动设计要分层次,分梯度。其设计原则是以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为标准,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能力的探究活动才可以顺利完成。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必须善于沟通,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活动,掌握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与学生一起参与探究活动的环节设计。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系统分析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三、探究式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探究教学中合理定位教师角色
探究教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究去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中掌握教学内容并获取教材知识。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是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道尊严,与学生一起参与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利用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深入研究,全面分析高中数学教材并依据教学大纲所制定的教学标准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在高中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以一个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去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失败所带来的各种感觉。教师为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探究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课堂于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探究教学活动与学生思维紧密相连。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自由发挥而不受约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乐于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它可以使学生深入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探究活动中所出现的新问题,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新知识。如“函数奇偶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一些对称图形,通过感受对称图形带来视觉上的美观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情境的创设必须遵循趣味性、挑战性、适宜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则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体,两者最大区别就是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探究教学活动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学生通过个人努力来获取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合理分工,及时有效地沟通交流。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开展探究式活动的注意事项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也要进行合理的指导
只有教师适宜的、有效的教学引导,才可以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目标不是将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科学家的探究水平中,只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探究意识,应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常识的提高。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目标,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充分相信学生
为学生提供想问、能问、想做、能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但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不是对教学活动放任自流,教师应是探究活动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探究经验,学生的自觉性还需要磨炼。这样,教师要加强活动指导。我们所说的探究活动是指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探究式学习范文5
为什么要开展探究式学习
现实的召唤 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式学习的弊端逐步显现。接受式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主动性不够,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成长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正来源于此。无独有偶,教师们常常发出慨叹:为什么讲了几遍的内容,学生还在错?这些都是现实向新的学习方式发出的召唤。
理论的呼唤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而不仅仅是这种活动的最终产物――数学结论。因此,数学学习既要掌握结论,又要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推导、整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正如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不如说是学习数学思维活动。”因此,有必要对学习方式进行一场改革,探究式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实施步骤
创设疑问――疑问是开展探究的起点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而有疑。”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编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序列)――即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学习《指数》时,问学生一张报纸可以对折几次?学习《平面的性质》时,问学生为什么自行车只要一个支脚就能把车支好?通过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由浓烈的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探究冲动,进而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大胆探究,将课堂学习引入探究活动。
激发兴趣――兴趣是开展探究的支点 如在《立体几何》的引入课上,可问学生6根同样的粉笔可以搭出几个正三角形?三刀可以将西瓜最多分成几瓣?这些问题,源于生活,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易于点燃学生的兴奋点。促使学生展开有意义的探究、思考。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热情。
精选素材――素材是开展探究的载点 探究式学习离不开探究素材,探究素材源于教学内容,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式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实际需要出发,紧扣教学内容,精选素材,引导学生展开富于针对性的探究活动。
立足课堂――课堂是开展探究的立足点 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借助书本上的思考题,让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与的图象,并观察有什么关系?进而,由特殊到一般,归纳与图象的对称关系。这样组织教学,既避免接受式学习的乏味记忆,也避免一刀切全部采用探究式所带来的课时吃紧。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掌控课堂这一主阵地,将探究式学习完美地植入课堂。
分类实施――分类是开展探究的要点 探究式学习的优点已渐成共识,耗时多、掌控难的缺点也比较突出,如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等。分类实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授课过程中,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从学情出发,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或部分或整体地开展探究式教学。同时,在立足课堂,拓展课外的原则下,也可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后探究。做到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拓展教学时空。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少教学对象可以在教室中找到实体,易于实施观察探究,可对教学主体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又如《函数》概念,教学内容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言,有点困难,可以采用部分探究,部分传授。
指导方法――方法指导是开展探究的重点 首先,指导学生树立目标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时常看到有的学生在遇到某个问题时,不明所以,不知所措。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给予探究方法方面的指导、渗透。遇到问题,要有目标意识,要明确此题求什么?为探究本题确定方向,为探究活动提供依据。避免无方向胡乱尝试,也可避免探究活动偏离正确的方向。
其次,指导学生树立审题意识。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审题不认真。为了改进这种情况,笔者曾做过一个尝试。如,有一道题,不少学生在审题方面导致的答案错误,正逢浙江高院为张高平叔侄。我问学生,你们被冤枉过么?你们希望被冤枉么?学生的答案不言自喻。我又问,知道“审”的含义么?法官“审”判罪罚,警察“审”辨真伪,定案情,学生“审”明题情。题情不明,焉能不错。学生“审”题,与法官“审”判同等重要,能不慎重么?通过本次尝试,学生审题的认真程度,明显改善。
再次,指导学生树立规范意识。为了更好地交流、分享探究成果,教师要重视表达的规范。表达的规范意识,要从平时的作业、练习、检测等诸方面入手,狠抓执行。可以通过作业评比,优秀作业展示等活动激励学生规范表达。
最后,指导学生树立检验意识。造成探究出现偏差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教师除了要从审题这一信息采集及规范表达上减少偏差之外,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检验来尽可能的消除偏差。当学生探究完成后,笔者通常会问学生:“你确定么?”通过这一诘问,促进学生检验意识的培养。
探究式学习范文6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知识相对比较系统、抽象,具有较强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也不易保持注意力投入学习,但数学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这能使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相对比较熟悉,也就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和数学应用的重要意义。二者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由抽象化为形象,由深刻化为通俗,由陌生化为熟悉。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上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打破传统单一情境的格局,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活化的平台,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学习数学,积极地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效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功能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使学生“爱学”“要学”“会学”,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乐趣。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确定未知量和寻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由于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比较熟悉,因此很感兴趣,在解决过程中也非常投入,学习效果明显。
二、实行多元评价机制,保障学生的探究动力
如果说导学是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过程,那么评价则是一种提升性的学习过程,也是联结和促进导学的重要枢纽。通俗点说,如果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的指导,而忽视运用评价手段来激励、反馈,那么学生学习的效果必然难以保证,学生探究的动力也必然难以保持。由此可见,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学环节,必须注重运用智慧和艺术灵活地加以处理,切实发挥好评价的诊断与导向功能,从而为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数学训练把好脉,守好关。笔者倡导多元化的、机智的评价机制,要注重针对不同的对象,关注不同的环境,把握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定位。要让学生既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并乐意接受和改正。因此,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艺术,不是轻易能做好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一分为二地评价学生,注重以鼓励、引导为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定位自己,找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例如,教学“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在解方程组时选择了不同的方法,都找到了答案,评价时教师可以侧重于关注解决过程的简易程度来提示学生,发现方法与方程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三、注重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