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的欣赏范例6篇

艺术作品的欣赏范文1 艺术作品 学生 欣赏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审美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其中,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越来越来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美术欣赏课的开创,对提高美术教育的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此,对如何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作简单阐明。 向学生提供艺术作品,不应当以美或不美为绝对标准。按照最流行的观点,艺术被视为一项旨在创造美的事物的人类活动

艺术作品的欣赏范文1

艺术作品 学生 欣赏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审美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其中,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越来越来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美术欣赏课的开创,对提高美术教育的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此,对如何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作简单阐明。

向学生提供艺术作品,不应当以美或不美为绝对标准。按照最流行的观点,艺术被视为一项旨在创造美的事物的人类活动。大部分人确实可以从绝大多数艺术作品中发现一定程度的美。然而,只要稍加反思,就会发现艺术不能用美来界定。因为,尤其在“当今”时代,我们看到许多名符其实的艺术作品非但不美,反而是异常之丑。譬如,梵高的自画像,蒙克的绘画《呐喊》,等等。蒙克的代表作《呐喊》或许更触目惊心,令人难忘。翻看过此画的人都会在瞬间被作者表达的情感所感动。画面中有一人立于桥上,很难辨别出此人的性别,他仿佛正受着死神的煎熬。天空中旋转起伏的色彩想要钻到他的耳朵,那些红、紫、绿色彩的流动线条毫不宽容的向他的耳朵侵袭着,因而他拼命的用两手掩着耳朵。整幅画让我们感到的便是燃烧着的恐怖。然而,这些作品却被公认为属于最伟大的艺术作品行列。所以,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艺术是一项旨在创造那种狭义的美的活动。这种“丑”的艺术效果如同悲剧一样,它将善的东西被恶喷着啦,反而更有效地使人们领悟到恶之可恶、善之可贵。

欣赏的前提就是作品本身,我们应尽可能提高欣赏资料的质量,采用欣赏教学的幻灯投影片或印刷质量较好的画册,在欣赏时可作一些局部放大,使学生能较真切地感受作品色彩,笔触肌理等。从一百多年前西欧出现印象画派开始,美术作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创作更注重艺术本身语言的探索和创新,如梵高的《向日葵》,其强劲的笔触所产生的力度、厚度,充满着一种燃烧着激情的画面给人以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幅依靠作品本身语言来打动人的名作,它不再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精神世界直接通过艺术语言的表露,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艺术作品欣赏,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作品,学生会觉得跟他们在幼儿园的画作差不多,然而问题远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一画派的形成与艺术成就在美术史的意义更能说明这一问题,马蒂斯的强烈的原色对比,(如红与绿、蓝与橙、)同时找到和谐的驾驭技巧,平面化的画面组织产生一种既单纯又热烈,给人一种愉悦观看感觉。这是根植于后印象派的基础一种创新和对绘画语言的进一步大胆探索,使许多绘画因素在视艺创作中成为一种可能。针对一些诸如蒙特刊安、康丁斯基的抽象绘画作品欣赏,画面更无从解读了,因此,必须向学生介绍抽象美术形成的过程以及解读抽象绘画方法,因为这些作品已经切断了艺术与客观的联系,从主观出发,以纯粹的线、色、块作为造型语言,使绘画摆脱自然束缚,直接表现自己的艺术境界和追求。这无疑开创是美术创作新视觉审美的领域生平以及艺术成就角度去欣赏作品,力求使学生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以获得欣赏时所需的信息,有助解读作品。

让儿童欣赏的作品未必一定好看,但应以好看的作品为主。在中国,人们传统地认为,艺术是培养儿童的美感的,艺术应当让儿童欣赏美的和谐与平衡。因此,从小的时候起,就很明确地为儿童区分出什么是美,什么不是美,让他们欣赏那个美的作品。在美国的艺术教育中,据美国心理学家加登纳介绍,美虽然也是一种价值,但美的观念确实开放的,不是预先定死的,而且美也不仅具有美学的价值,人们认为,艺术作品可以真实的表现现实,即使这些并不美,甚至使观看者感到丑,悲伤或不协调,这从反面将美衬托得更美,并刺激了人对美好、愉悦和协调的敏感与追求,因而,它也发挥了审美教育的后果。狭义的美实际上就看“好看”。让儿童欣赏的作品不应以好看或不好看为准。当然,我们仍然主张,让儿童欣赏作品应以好看的作品为主。

根据不同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特点,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应分四种类型。

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从艺术发展历史的眼光来看,艺术的各学科的形成、发展总是互为促进、相互渗透、整体呈现的。哪怕是一幅史前壁画,还是器皿上的一组图案,还是原始人的“化妆舞会”和现代的影视作品,都体现着艺术的整体性。它们都集中体现着说、唱、舞、画、刻等艺术。我们有什么理由将他们完全分开进行教学。

然而,长期以来,学校的艺术课程设置分课显明,教师分工明确,教材专业性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综合艺术能力长期得不到培养。而实践应用往往需要学生发挥综合艺术能力,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艺术能力的综合应用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艺术课程综合化和学生综合艺术能力基于以上的了解,再反过来欣赏《送子天王图》,其中每一根线条轻重、粗细快慢变化都会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从“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艺术作品的欣赏范文2

一件艺术品应该是创作者与欣赏者共同创造的。在艺术形象的创造中,欣赏者是积极参与创造的关键。这是因为,欣赏者对作品的感知不是简单的还原和复制,而是伴随着联想和想象的再创造。艺术家的任何艺术品,都要通过欣赏者的意识活动,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艺术创作是要创作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而艺术欣赏活动,则是以作品为对象的审美再创造。这是因为,艺术作品虽然是对生活集中的形象反映,但任何艺术品都不可能把生活的本质和内涵表现得完美无缺。因而,这就需要接受者靠自己的经验、想象、联想等方式,通过对艺术形象的认识、理解,再对它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再创造。于是其结果有时不一定和创作主题的意图相同,有时甚至是大相径庭。

艺术欣赏其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一般讲,自然美偏重于感性和形式;社会美偏重于理性和内容。而艺术美,则把自然美的感性形式和社会美的理性内容高度结合起来。是现实美和生活美更集中、更概括、更典型、更理想的反应。它来源于生活美,却高于生活美。艺术欣赏总是在欣赏者乐意接受的情况下进行的,出于自觉自愿,不能人为强迫。缺乏审美特点和艺术魅力的作品,是不能引起人们的欣赏热情的。艺术的作用必须通过群众的欣赏才能实现。艺术好比传递的“信息”,只有对方接受了这个“信息”才能起作用。所以,优秀的艺术家总是非常重视来自欣赏者那里的信息以及他们的欣赏要求和审美情趣。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赏识和欢迎。要尊重群众的欣赏习惯和要求,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去满足群众多方面的精神需要。但不要片面地迎合和迁就少数低俗、不健康的欣赏要求和审美情趣。其作品传递的审美情趣和层次,应当高于群众的接受。这样,才能引起接受者的审美尺度,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艺术欣赏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运用形象思维完成审美接受的过程。首先是以对艺术的感觉为基础,审美感受中其他一切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通过感觉所获得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艺术作品的形象和事件,在被创作时,就蕴含了作者倾注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通过欣赏,必然打动欣赏者。(当然,有时欣赏者也会排斥作者的感情而出现自己另外的感情)。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进入作品所描绘的天地。触发记忆中的有关印象和经验,激起回忆、想象、联想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去补充、丰富作品中的内容和形象。当对艺术品做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欣赏者的“欣赏”,已由感情阶段进入到理性阶段。

“根据你的主观去想象他”。这是欣赏者的“要领”。欣赏者的活动,不是简单的接受作品的内容,对于欣赏者自己来说,当他受形象所感动的同时,要给形象做无形的“补充”以至“改造”。作品中的生命力,往往不是一眼所能看清和看透的,必须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审美力。因此欣赏过程,充满着联想和想象。

一般的欣赏活动,如观风景、赏花草等,大都处于冷静的情态。而欣赏艺术品,常常会被作品中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所吸引、感染,甚至会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有时欣赏者同时还可能产生自己的特殊情感。

好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与欣赏者产生“共鸣”(当然也需要有欣赏能力的欣赏者)。这种“共鸣”是艺术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操,强烈地打动了人们,并引出人们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是欣赏者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通或接近,从而“触景生情”,相互感染,达到“物我同”的境界。这一般与相同或接近的社会因素相通或相近的生活境遇和情感、艺术作品的深刻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的欣赏者在欣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有人受艺术感染可以痛哭流涕,而有人却无动于衷。有的说好,有的说孬,这是艺术欣赏的差异性。它是由每个欣赏者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修养,以及职业、年龄、心境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与审美趣味。因而他们在调动想象去感知形象,体验感情。理解作品时,就表现出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一般原因是欣赏者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倾向、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民族属性、不同的个性、文化修养、审美趣味。

艺术欣赏,一般可分为四个相互连接的环节。

(一) 欣赏的发生。也可称为“虚静”,表现为审美注意的出现;

(二) 欣赏的兴发。也可称作“感兴”,表现为审美共感的延宕;

(三) 欣赏的深化。也可称作“神思”,表现为审美构想的拓展;

(四) 欣赏的高峰。也可称作“物化”,表现为审美灵感的进发。

由于艺术家和欣赏者审美意识的差异,创造能力的不同,以及不同样式、不同体材和题材创作的具体特性所致,相应的也就产生了艺术创作和欣赏水平层次的不同。庄子曾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就将审美欣赏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分三个层次。即主要诉诸于感官或感受的“听之以耳”;重在心灵、意识或感受的“听之以心”;升华于人格和精神欣赏的“听之以气”。南朝美术理论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也把人们的审美感受或欣赏提炼为“应目”、“会心”、“畅神”三个层次。当代学者将三个层次归纳为“悦目悦耳”、“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这三个层次就是初级欣赏、中级欣赏和高级欣赏。实际上三个欣赏的层次不是绝对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有联接,有递进,有交叉,也有并存。

(一) 初级欣赏

初级欣赏,表现为人们对于艺术形式美感的欣赏。人们首先感受到的,必然是其形式因素。主要是对物象诸多形式因素的体味和领悟。通过对美的形式的吸纳、创造和欣赏,进入精神性的欣赏,使之与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习惯相吻合。为客观所呈现的形式美感所振奋、感动,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之感。这种“应目”的欣赏,同样可以满足人们一定的审美精神需求和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这种欣赏,往往是人们进入更高层次欣赏的基础。

(二) 中级欣赏

中级欣赏表现为人们对于艺术作品其精神内涵的体味和领悟。这时。人们的欣赏活动,已经超越了对于外形式的初级直觉式的欣赏方式,进入了对于物象的深层内涵的体验。中级欣赏突出的表现在欣赏者“心”和“意”的领悟及体味。使艺术品,不再具有愉悦性美感,而是悄然生成更多的精神性美感,从而使其欣赏提升到“会心”的层次。

(三) 高级欣赏

高级欣赏表现为人们在审美体悟的基础上,达到精神超越的人生感悟境界,是对于“志”的陶冶和对于“神”的至高境界的自由追求。“神”即自由的精神。所谓“畅神”,正是对于精神的超越。在这种“畅神”的境界中,一切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对峙均已消解;欣赏者对于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把握,达到自由和自觉的状态。在高级的欣赏过程中,通常表现出崇高感与和谐美,具有积极的和正面的意义。进入“畅神”的境界,需要欣赏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哲学素养,同时还需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坦荡的襟怀,以及至真至美的精神情操。

艺术作品的欣赏范文3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困境分析

欣赏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承担着美的熏陶、审美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但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没有能够对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有效促进功能,应当引起广大美术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如何突破这一困境进行论述。

一、当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1.美术欣赏内容不足,制约学生艺术素养提升。有些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没有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品资料,总是局限于学校配备的几幅挂图或是投影,这样的教学素材无法有效地将学生带进艺术的殿堂进行遨游,制约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2.美术欣赏类型不广,影响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美术欣赏教学应当是在轻松与欢快的氛围中进行,但是部分教师在欣赏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欣赏的内容类型较为单一,要么全是中国画,要么全是油画,而初中生对于这些类型的作品需要一定的过程进行积淀、回味才能有效领悟,教师未能结合学生的美术兴趣与学习需求灵活安排一些更具趣味性的欣赏内容融入其中,影响了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3.美术欣赏内容深奥,未能遵循逐步深入原则。部分初中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中总是希望一口成肥,先从欣赏与理解难度较大的作品入手,忽略了初中生的实际鉴赏能力,如引导学生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时,没有从《拿烟斗的小男孩》这样的作品入手,而是从《格尔尼尔》这样领悟和理解难度更大的作品入手,学生会感觉到欣赏的难度加大,不利于欣赏教学的有效开展。

4.美术欣赏不够全面,难以实现深入理解目标。在部分教师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没有能够全面、立体地引导学生对艺术品进行分析,仅仅局限于作品自身,对于其背后蕴含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等缺乏深度发掘,影响了对作品的深刻领悟效果。加之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的角度、方式较为单一,也对学生的欣赏能力发展产生了影响。

二、有效突破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困境的主要措施

1.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拓宽欣赏教学内容。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与推广,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也拥有了更为广泛的空间,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针对不同类型作品以及艺术家,浏览、搜集与下载各种艺术品,让欣赏教学课堂具有更为丰富的信息,提高艺术欣赏的覆盖面,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如在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阎立本其他作品的演示,如《历代帝王图卷》、《职贡图》、《西域图》、《外国图》、《异园斗宝图》等,引导学生对阎立本的艺术成就具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其“善画道释、人物、山水、鞍马”的特点具有更为形象直观的领悟。

2.融入多种类型作品丰富学生欣赏视野。对学生进行欣赏教育,应当融入多种类型的作品丰富学生的欣赏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欣赏作品的类型上要丰富,既要有国画、油画等寓意深刻的作品,也要有雕塑、工艺品等作品,还可以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作品,提高学生对欣赏教学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有机穿插这样的作品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调动起来,同时在不同作品的欣赏中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艺术的世界无止境,带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类型众多的艺术作品欣赏,学生对于艺术的感悟会更为深刻,也能够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拓展延伸能够为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

3.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一定要遵循初中生的理解与鉴赏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分析与理解,从而达到全面把握的目标。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凡・高的作品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作品开始,如《向日葵》的欣赏难度就要比《星空》要低,学生在欣赏中更加容易接受,缓解了欣赏的难度,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在欣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鉴赏基础,先选取一些容易理解和鉴赏的作品入手,逐步加深鉴赏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感悟效果。

4.指导学生全面深刻分析作品蕴含因素。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学生全面深刻地分析作品蕴含的各种因素。如欣赏玉器就要引导学生从玉器的材质、造型以及工艺、产地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再比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教师不仅要着眼于作品的本身,还应当结合作品内容所反映的鲜明时代特征进行领悟,对图中所反映的时期商业发展状况进行简要分析,也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全面的把握。在引导学生开展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克服手法单一的问题,通过教师启发、多媒体演示、学生探讨、分析比较、撰写欣赏报告等方式,加深对欣赏内容的把握,提高鉴赏技巧。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困境,广大教师应当深入思考、注重创新,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玉丽.初中美术欣赏・评述课教学初探[J].艺术教育.2011(08)

[2]吴斌.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下).2011(01)

艺术作品的欣赏范文4

一、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符合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

教师也应尽可能创造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对作品意境的体验。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些中国古筝名曲,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欣赏。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青铜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山水画体现了意境和神宗意识,古希腊艺术体现了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通过对一些作品情节的介绍和主题的阐述,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意义。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我们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外、校内外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这样,学生对他们原来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新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民居建筑;或者来到野外,那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一定会牵动着儿童的心。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生动的表象,积累美的经验,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2.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3.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二、根据小学美术欣赏作品的分类及特点,多元化选择,利用各种感官,带着问题欣赏。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画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三是学生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容易产生共呜。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小朋友的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比例不准确,表现无拘无束。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作为美术教育,教会学生具有一双会“看”的眼睛比单纯的技法传授更为重要。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欣赏课成了讲评课,这样既不符合美术欣赏教学的初衷,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因而要打破教师对讲台的垄断,开放课堂,提供多元化选择。 既可以展示几幅同一主题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可以展示同一时期不同主题的作品,让学生寻找内在的联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

艺术作品的欣赏范文5

所谓古诗欣赏,即古典诗歌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艺术思维活动。他是人们在阅读古典诗歌作品、把握诗歌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跃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要求欣赏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生活知识,运用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和丰富欣赏对象。显然,在进行欣赏时,需要加入自己的情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去丰富、补充欣赏对象,实现对作品形象的再造,这其中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是个中间环节,起着桥梁的作用。能否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知识、情感去丰富补充诗歌艺术形象,是中学古诗欣赏教学能否得以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本文拟就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艺欣赏的认识,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促使古诗教学活动能得以顺利而积极地展开,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晓之以条件

让学生进行古诗欣赏,就必须让他们知道需要哪些条件。文艺欣赏,是一种主动而非被动、积极而非消极的艺术再创造活动。这种再创造活动,表现为欣赏者以艺术作品的客观内容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一定的政治与艺术观点出发,去感受、认识、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文艺欣赏这一基本性质表明,艺术欣赏以艺术作品为对象,没有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艺术欣赏。“但是,作品之所以能够被欣赏,也是因为欣赏者具备了相应的主观条件的缘故。艺术欣赏活动是作品作用于欣赏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进行感受和理解的过程。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要求欣赏者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能力。”可见,构成艺术欣赏活动需具备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即艺术作品和欣赏者的审美能力。作为文艺欣赏领域之一的古诗欣赏活动也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客观条件就是要有古诗作品,即欣赏对象;主观条件就是欣赏者的艺术思维能力。很明显,在欣赏活动的主客观条件中,尤其要强调欣赏者的主观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愿意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意义。”这话表明了欣赏者主观条件的重要性。一个缺乏起码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趣味的人,再好的艺术品展现在他眼前,也难引起他欣赏的欲望。“对牛弹琴”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欣赏者由于不具备艺术思维能力而无动于衷,缺乏相应的主观条件,终于构不成艺术欣赏活动。因此,要欣赏古诗作品,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必须对古诗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有相当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要能分辨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有一定的艺术感受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想象和联想在艺术欣赏中具有重大作用,是艺术欣赏活动中审美反应的枢纽。如果只提供欣赏活动的客观条件即古诗作品,而欣赏者没有相应的生活积蓄,缺乏艺术思维能力,即不具备艺术欣赏的主观条件,那么作为联系“作品的世界”与欣赏者“心灵的世界”纽带的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发生。因为在文艺欣赏活动中,联想与想象的作用就是在感知“作品世界”的基础上调动欣赏者的“心灵世界”去补充、去丰富“作品世界”,就是调动欣赏者自己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去补充和丰富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如果欣赏者毫无生活积蓄,毫无艺术思维能力,则发生在古诗欣赏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将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没有联想与想象的古诗欣赏活动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可见,在古诗欣赏活动中,创造良好的主观条件,对于欣赏者展开联想与想象是十分重要的。

二、导之以方法

事实上,无论在哪个时代,只要是智力健全的人,只要生活在人群里的人,基本上都有欣赏文艺作品的需求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不过有的能力强些,有的能力较弱而已。就中学古诗欣赏而言,绝大多数学生应当是或多或少地具备了展开欣赏活动的主观条件的。然而一提到欣赏,同学们既喜欢又觉得它高高在上,不可企及。最突出地表现为不会在感知作品艺术形象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不能把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在教学中注意结合诗歌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了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去感知、欣赏诗歌中的蕴藏的美。诸如“以乐配诗,营造氛围”,“以诗作画,再现美的情境”,“以吟明诗,感受美的韵律”等,尤其是采用如下回归生活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古诗欣赏活动之前,在班上首先举行如下一次品茶活动:

教师发给每个同学一个玻璃杯和些许云雾茶,向杯中倒入开水将茶沏泡,十分钟后请同学们喝茶,然后要求同学们都来说说自己喝茶的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都喝过茶了,这茶怎么样?

全班同学兴奋的回答道:好!

师:怎么个好法?

全班同学齐答道:非常好!

师:哪个同学能够说的更具体些?怎么个好法?

(全班寂静,无人能言)

师:看来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才会说“好!”就是不知怎么说出它的“好”来。那好,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说说这云雾茶的“好”吧。我们首先来看看这泡出来的茶的颜色怎么样?看哪一位同学能把茶水的颜色说出来,又能让别人听后很喜欢。

生甲:这茶水的颜色是绿的。

生乙:它不仅是绿的,而且是透明的。

生丙:这茶水是非常非常的绿的。

师: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观察所得,不过老师总觉得欠缺了什么,不是那么让人听到之后而感动。你能否把这茶水和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描述呢?

(学生们经过一阵思索后)

生丁:老师,我觉得这茶水绿晶晶的,很好看。

生乙:老师,我看这茶水绿绿的,晶透透的,像猫的眼睛。

生甲:老师,我觉得这茶水绿莹莹的,像会流动的绿宝石。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经你们这么一说,一看到这茶水的美丽的色质,真令人禁不住想喝它,那就让我们再一次喝它一口罢。

(同学们齐喝茶)

师:现在我们再来说说,喝茶后的口感如何?

生甲:老师,这茶的口感很好!

生乙:老师,这茶的口感很爽!

……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的口感,不过都谈得比较笼统,能否像我们谈茶水的颜色那样,说得更加具体而且能打动听你说话的人呢?

生甲:这茶喝到口里先是有点苦,有点涩,后来口里就很凉。

生乙:这茶喝到口里凉丝丝的。

生丙:这茶喝到口里凉悠悠的。

生丁(兴奋地)老师,这茶实在太美啦!喝到口里,苦里生甜,涩处溢香,好像光板板的田地里一夜间长出了绿油油的青苗;喝过之后,只觉舌底生风,通体透凉,仿佛炎热的夏日纵身到清澈的溪水中洗了个澡,浑身净爽。

师:真棒!经同学们这么一说呀。我想不会再有谁会怀疑这云雾茶的优秀品质了。那我们现在来考究个问题:同学们在先前感受到了云雾茶的“好”,而为什么不能说出其“好”来,现在却不仅能说出其“好”,而且说得非常生动呢?

生乙:开始我不知道怎么说,经老师启发,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将它和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联系起来,

生丁:经老师那么一教导,我终于明白了,要想品好茶,不能只停留在茶上下功夫,应该不断地去联想和想象,把茶和过去经历过的事情或者其他事物联系起来,把各种感觉调动起来。

师:你们说得非常正确!今天我们这个喝茶就是品茶,品尝茶、玩味茶的美妙,在这种品尝玩味中,我们不仅品到了茶的“本味”,而且品到了“味外之味”,茶外之情致。我们不仅获得生理上的满足,而且还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这种品尝、玩味,实际上就是一种欣赏活动,一种对茶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同学们刚才都认识到在这种品尝、玩味的欣赏活动中,联想和想象就象两道闸门,一旦打开了它,欣赏者的激情就会奔涌不息,欣赏活动就会高潮迭起。古诗欣赏活动其实与此同理,要欣赏一首古诗,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诗歌本身,而要把它和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借助联想和想象,调动我们的生活积蓄去补充、丰富诗歌的艺术形象。

通过上述活动,帮助学生破除了对诗歌进行审美欣赏的神秘感。经过老师的分析引导,使他们认识到欣赏并不是什么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奢侈品,它就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紧贴看他们自己。同时也让学生体悟到了文艺欣赏的方法:即在感受欣赏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地展开联想与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起我们多方面欣赏活动的主观条件,去进一步补充、丰富和完善欣赏对象。

参考文献:

[1]刘叔成.文学概论四十讲[J].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8.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11.

[3]十四院校合编.文学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1.

[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

[5]蒋孔阳.审美欣赏的心理特征[J].美学与艺术评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5.

[6]吴中杰.文鉴赏的审美特点[J].美学与艺术评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5.

艺术作品的欣赏范文6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 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 《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 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 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 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 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 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 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 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 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 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 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 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 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 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 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 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6-27 07:48
下一篇 2024-06-27 07:12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3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