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 职业学校 体育意识 原因分析
职校生作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有责任拥有强健的体魄。职校生需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正确的体育行为,才能具备强健的体魄来迎接社会的挑战。我国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由此看来,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种新思潮,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当然,要使终身体育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职校生而言,是指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是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
一、我国当前职校生体育意识现状
为了解当前职校生的体育意识的现状,特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随机调查了两所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97份。从调查问卷来看,当前职校生体育意识不容乐观。
(一)体育认识方面
职校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自认为了解体育知识较多的占11.7%,只了解一些者占50.8%,不了解者占37.5%;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者占16.4%,只了解一些者占43.9%,不了解者占39.7%。全民健身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更谈不上对体育重要性的理解。
(二)体育情感方面
体育情感是指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这里就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锻炼频度来看一下。调查问卷显示:只有24.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是积极的,30.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处于中等水平,44.6%的学生未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只有23.7%的学生经常参加(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包括体育课),42.5%的学生有时参加(每周2―4次),33.8%的学生很少参加。从以上两个调查结果可知,职校生中,对体育的认识态度积极,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较深刻的体育情感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四分之一左右。
(三)体育意志方面
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许多职校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调查显示:只有21.5%的职校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45.8%的职校生体育锻炼无规律,还有32.7%的职校生除了体育课平时根本不参与体育运动,没有养成习惯。
二、当前职校生体育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中逐渐形成的,体育运动实践少是体育意识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造成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的原因有:
(1)运动场地及运动器材有限;
(2)学校运动气氛不佳;
(3)中学时期没有形成好的体育运动的技能和习惯;
(4)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小说。
2.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以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
学生只有对运动产生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的结果产生兴趣,并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才能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然而,目前的状况却很不乐观。许多职校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是直接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立刻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二)体育教师的因素
1.体育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造成学生技能低下。
技术水平越高,体育态度的强度也越高。所以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与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体育教师能经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在运动中就更有可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但是,由于某些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备课时又没有很好地钻研,在传授技术时讲解笼统或不正确,造成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困难,运动技能低下。同时,在体育锻炼课时,教师对学生的技术指导也不得力,学生盲目锻炼,有时甚至会造成学生运动损伤。因此,学生技术掌握不好,对运动有了“厌学”情绪,造成体育意识淡薄。
2.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尽管现在人们对“现代体育观念”提得较多,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课堂教学只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学生总是跟随着教师进行练习,离开教师,就无法科学地实施自己的体育活动,更没有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即与体育挥手告别,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就到此结束。
(三)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因素
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班主任和家长对体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意识。如果家长和班主任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在家中或在学校里有相当丰富的体育话题和体育用品,并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形成对体育的正确观念和积极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但是,目前的情况往往不尽人意。班主任、家长对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阻碍了学生体育意识的正确形成。
三、建议与对策
(一)开展并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并提高体育认知。体育宣传主要是制造积极的舆论和气氛,使人们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及其效能和作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还可以鼓励人们产生暂时的体育行为。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传授者,是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育教师的积极与否及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吸收各种知识加强对专业有关的学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活跃学术交流,将新学科知识融入专业知识中。
(三)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体育情感。人们投身体育活动,是产生体育情感的前提和条件;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是使人们产生体育情感的最有效的推动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体育设备设施和体育场馆等硬件建设,激励和强化体育意向。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能唤醒人们体育意识的被动接受状态,当人们的体育意识处于自觉活跃状态时,就会产生一定的体育行为倾向,自己利用体育器材场地等硬件来满足自己的体育需要。这时,如果缺乏相应的体育设施设备等硬件,就会使他们的主动体育行为倾向逐渐消退。此外,加强体育宣传教育,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投入和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等硬件作保证。
参考文献:
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中专;体育态度;调查分析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行为倾向和综合表现。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是决定体育行为的潜在动因。
厦门市有十六所市教育局直属部级重点的职业中专,现有1000多个教学班,学生人数49679人,为了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使新教材《体育与健康》顺利的实施,在2010年―2011年度上学期我市分别对高一、高二、高三的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态度进行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注:学生十分愿意上体育课,全市81.3%的同学还喜欢上三节体育课,这说明体育课给同学们的身心带来快乐。体现了职业学校的学生最喜欢上的课是体育课,因它能帮同学们从繁忙的专业课中解脱出来,让身心全方位地放松。
二、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注:多数学生对体育感兴趣、其中男生明显优于女生。男生会随着年级的提高对体育课越感兴趣,女生却是随着年级的提高而
下降,说明当前的课程对男生更有吸引力,女生特别到了高三对体育较为被动,怕脏、怕累、比较情绪化。
三、学生平时对身体锻炼的态度
注:学生平时对身体健康锻炼的态度占1/3,大多数学生持有良好的态度,男生会比女生积极,高二、高三的女生对身体锻炼比较茫然。
四、学生最喜欢的体育活动
注:总的来看,大多数男生喜欢球类(篮球、足球),而女生相对喜欢运动量较小的乒乓球及羽毛球,喜爱田径的女生比例最少。这与田径教材本身比较枯燥无味有关。(但学生有抱怨篮球的场地太少了)
五、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老师
注:总的来看,绝大数学生喜欢民主型的体育教师,特别是女生,但是高一刚入学,男生还未定型,自律能力差,需严肃的体育老师。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需要民主型的体育老师。
六、学生对体育课的希望
希望体育老师不要按教材内容照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上。
希望体育课连上两节课。
对男、女生的要求平等对待,特别是人格上的要求。
在体育课上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比赛或男、女生混合比赛,活跃教学气氛。
希望学校多开辟一些篮球场地,多数学校篮球场地有限。
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登山也是一种体育课,体现一下学生课外的个性要求。
除了教材、学生自己选择体育项目来上。
七、总结
1.总的来说,我市中职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活动较为感兴趣,对体育锻炼有比较积极的态度,但是女生因为自身的原因而躲避上体育课,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对体育的兴趣急速下降,这要引起我们体育教师的重视,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加以改变。
2.除了球类项目,我们需对学生较不感兴趣的项目(如田径、体操)加以重视,用趣味法、游戏来解释枯燥的教材,改变学生对这些项目的观念,使他们逐渐对其感兴趣。
3.对高年级的学生开发体育课程的资源,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类型,尽量满足学生多种多样的体育兴趣要求,保证从我市毕业的职校生每人能熟练掌握好一至两个项目,并贯穿他们的一生,使他们终生受益。
4.要加大对我市职业学校体育设施的力度,增加篮球场地,建设塑胶跑道,有良好的体育环境,这样会使我校体育运动的氛围更为浓厚。
5.针对高年级女生的思想动向,从个体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她们能从体育活动实践中获得乐趣,取得进步,达到目标,这对她们的体育态度的转变相当重要!
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19―02
医学专业是一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学科。培养合格的、社会需要的医疗工作者和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医学院校的最终培养目标。现实中的医学生的职业、就业、角色诉求无不彰显了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辅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职业生涯辅导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职业生涯辅导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与相互支撑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措施凭借职业生涯辅导这一载体以引起大学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和强烈共鸣,才能使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1.职业生涯辅导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具体
21世纪医学所肩负的责任,客观上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促进人类健康和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应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一项专门化的工作,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人的个性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求学择业期的医学生依据个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选择适应职业的一项工作。将职业生涯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医学生自我认识和发展,认清把握社会的发展脉搏,对社会大环境、医学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对接和协调发展,使医学生的职业生涯紧跟时代的步伐,促进医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的发展、特殊能力的发展[1],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具体。
2.职业生涯辅导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系统
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培养层次中开展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大学教育相衔接的全程分阶段滚动式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从新生入学开始,实行分年级、分专业的教育指导。从教育的内容上看,职业生涯辅导不仅是帮助大学生设计了职业方向,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系统化的过程。
对大一的新生来讲,主要是进行成功教育,初步确立个人发展目标。学校可以举行医学生誓词宣誓活动、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开设人生修养课;指导学生参加社团、社会实践和校院的集体活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本科二年级来讲,主要是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修订提高:随着医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加深,通过举办职业道德、工作与职业、医学职业发展等讲座,使学生树立新时期的医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观念,知道人才成长的过程和规律,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对医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逐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辅导学生逐步提高求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医学本科四五年级的学生来讲,主要是突出个性化辅导:首先是教导学生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职业生涯的准备是否已充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除常规的就业指导课外,还要聘请医学相关职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介绍医学行业人才要求、应聘指南与面试技巧、个人形象塑造等[2]。
二、以职业生涯辅导为载体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职业生涯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并作为实现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践,应综合考虑主体因素(学生)、主导因素(教育者)、环境因素(社会支持系统)和介体因素(内容和方法)。
1.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团体辅导
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提升医学生学习风气和个人发展品质的创造性举措。在这项系统的工程中,需要以学校管理和教师指导为前提,以学生的素质测评为生涯设计的反馈结果,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对于学习、职业、人生的积极态度。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努力拓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载体,才能实现学生个体和学校发展的双赢。建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辅导的长效机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通过完善教学主渠道和搞好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则成为有效实施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载体。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形式,是一种以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的多学科的交叉性产物[3]。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单位,针对成员实施适当的辅导计划,通过成员间的交流,促使成员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探讨和接纳自我,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增强适应能力的辅导过程。生涯辅导的团体模式更能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互动,与其他团体成员分享内心的真实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依托网络平台,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撑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撑是开展高水平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有效手段。利用系统强大的数据库功能,运用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职业兴趣测验等测评体系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生涯探索[4],引导医学生从各方面为选择职业做好准备,比如思想认识上的准备、学习技能上的准备、身心素质上的准备,逐步探索明确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的职业群,并按照自己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从而不断提高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搭建起自己的期望与未来的职业之间的桥梁。
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学生服务系统、用人单位服务系统、辅导人员系统,还应具有在线辅导功能。所以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快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信息化建设,为医学生及用人单位及辅导老师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实现职业生涯辅导管理的网络化,使各个部门、相关个人都能有效及时地获得职业生涯辅导方面的系统资源,从而更利于协同工作。
3.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与辅导水平
职业生涯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队伍是提供高水平职业生涯辅导服务的基本保证。“职业化应该有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而且从业人员做事要符合该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的要求。”[5]同时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专业课老师在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应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医学院校要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辅导师资队伍建设摆到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在学科背景或者培训内容上,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应具备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社会学、劳动人事学、法律等相关知识。另外,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专业课老师在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应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努力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焦勇.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白云娜.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顾德光.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4).
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sports majors. It concludes that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a single teaching content, the arrangement of lesson time is incorrect, the teachers' knowledge quality is out of balance,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lacks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The narrow evaluation model and other issues, while vocational sports students lack of learning ability, employment enthusiasm is not high. In order to actively adapt to the world-wid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economy and create a composite talent for sports English, it is imperative to cultivate the English ability of sports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English ability training; necessity
近年,我??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项体育运动成绩斐然。随着体育经济的世界化趋势,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英语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此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开设体育英语专业的体育院校不断增多,目前已超过了10所。然而,由于开设体育专业的体育院校大部分均为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方案并不一定适用于三年制的专科体育学生。基于此,本文拟从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就业要求角度,分析对其进行英语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以期对培养专科体育英语复合人才起到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作用。
1 体育英语能力
高职体育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体育人才的集中后方,开始思索培养高职体育复合人才的办法与出路,其中,培养高职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英语能力是关键所在。陈珊(2013)认为,体育英语(Sport English)可以定义为:既可以是体育文化在英语中的体现,也可以指在英语中表述体育项目或者体育相关职业中所用的语言变体,简单地说,凡是一切在体育运动或相关体育事务中用于沟通的英语变体都可成为体育英语。其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体育英语,作为一门归属ESP范畴的实用型英语教学,在尝试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应将实用性作为参考目的之一。通过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打造体育复合人才,以适应我国日益强大的国际体育赛事规模对于兼具扎实体育专业知识与灵活体育英语能力的体育复合人才的巨大需求。
2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2.1 教学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英语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对英语基础语法知识的传授,笼统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侧重,也缺乏对体育专业学生实际运用的考量。在此教学现状下,体育英语教学只是体育专业知识与英语基础知识的简单叠加,并没有进行有效融合与提炼。这样照搬的教学内容不仅无益于体育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学习,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文化成绩较弱的体育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对打造体育专业特色教学与高效实践的教学尝试也无实际益处。
2.2 课时安排
由于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一般学制为三年,且大三下学期会集中安排实习。高职学生的有效在校学习时间既有限又紧张。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来说,各门专业课程学习(包括理论与实操训练)的课时安排已占据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大部分规划。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一阶段,且每周最多2个课时,这对系统学习体育英语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也印证了前文对体育专业英语教学一个方面的分析,既体育专业的英语教学仍停留在基础英语层面,只粗略培养学生表层的英语认知能力,未进行深入有效的培养与教学。
2.3 教师知识素质
由于进行体育英语的专业教学,首先就需要兼具扎实体育专业知识与过硬英语运用能力的专业教师,而现实情况中,此类复合型教师也处于紧缺状态。进行体育英语教学的教师,要么是英语基础较好的体育教师,要么是对体育专业感兴趣并稍有探究的英语教师。前者虽然可以全面讲解各项体育运动的专业知识,引导体育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专业认知,但是对于其缺乏系统的英语教学能力,这将无益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后者具备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但是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来说,单一的英语教学无法有效集中他们的学习关注,而他们对于体育专业知识的求学渴望,也正是英语教师进行体育英语专业教学的短板所在。
2.4 教材选取与采用
通过研究目前国内已开设体育英语专业的本科体育院校的官方网站可以看出,大多数本科体育院校在培养体育复合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在选用教材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性与统一性,每个院校采用的教材各不相同,且多数采取自编教学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教学。由于本科院校采用的现有教材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并不能完全符合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且自编教材虽然结合了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但由于缺乏明晰的教学目的指导,其自编内容仍较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学习上,真正需要着重体现并进行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内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输出与传递。
2.5 教学考评模式
大部分普通大学英语教学在期末考评环节仍然采取“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的传统考核模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由于体育英语学习缺乏规范的教学构架以及清晰的教学目标概述,在相应的考评环节便缺乏有效的创新模式,仍然延续了与普通大学英语教学一致的考评办法。这样不仅没有突出体现体育英语教学的创新型特点,也不利于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反思,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体育英语相融合的实际运用能力。
3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特点
3.1 学习特点
体育专业学生经过三年甚至更早时期的体育专业训练,其体育专业水平已达到标准要求,且在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体育生已锻炼培养出了坚韧的训练精神和刻苦的学习能力,然而,这种积极的求知本领大多数仅限于对体育专业的实践训练当中。由于体育训练的高强度与高要求,体育生已消耗精力与体力,自然理论学习就相对薄弱。最终这种重实践偏理论的学习弱习,导致大多数体育生在高考中因为文化成绩不过线被高职院校录取。而后,这种薄弱的学习能力也自然带入到大学学习之中,这给?w育英语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考验。虽然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但是由于其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如果利用得当,对体育英语教学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推进效果。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体育生的气质特征,将课堂各个环节的设置尽可能符合互动教学氛围,以有效调动体育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
3.2 就业需求
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职业需求;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28
高职院校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培养机构,承担着给社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应用人才的任务,所以高职院校不仅要教授学生一些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社会对现代化人才的需求。本文主要对职业需求视野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促进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职业需求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本次选取某高职院校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主要以下方法进行研究。第一,文献资料。本文调查并分析了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文献,旨在分析当前职业需求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情况。第二,问卷调查法。对该校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问卷调查分析可知,目前高职体育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一刀切”、“传统理论教学”等实施教育。第三,观察法,为了排除研究外在因素影响,让200名学生亲自进行了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分析了高职体育教学实施特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教育,不能实现体育教学和社会岗位的联系。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很多高职体育教师都是按照之前安排好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没有制定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不能正确认知体育教育和职业需求的联系。此外,很多教师还过分强调教师教学地位,影响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教学需求,所以必须及时实施改革。
当前职业体育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职业岗位和理论知识结合方式教学并未开展。同时运动技能和职业相关知识的联系也比较少,学生认知的职业知识非常少,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实施体育教育时,必须结合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式,积极学习并查找相关知识,为学生讲解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体育教育和职业需求的结合,保证体育教学的进展可以满足学生工作需求。
2.2 高职体育发展方向和特点分析
第一,发展方向分析。进行高职体育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利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高职体育教学时,不仅要加强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实现体育知识和学生专业需求的结合。尤其是很多不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学阶段很有可能就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最后一阶段,因此,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时,必须要投入更多心血,积极研究体育教学特点,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体育带给自己的好处,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促进体育教学的长期发展。
第二,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高职体育教学体系也逐渐趋于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师时间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教学背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教学职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学内容开始向开放化发展。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目的就是给社会输送大量岗位型人才,进行相关教学时也要结合工作岗位,及时调整内容,保证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等均符合社会岗位发展要求。
2.3 高职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需求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一,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只有合理地应用体育教材、器械和设备,才能给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运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提高学生自控能力和免疫能力。此外,利用大量的身体活动,还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并学习更多的实际应用技能。
第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高职体育教学时,必须将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德育及美育等内容贯穿到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给学生实施一些耐力训练及强度训练,可以锻炼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三,提高了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协作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体育游戏、体育锻炼项目等对学生实施训练,得到良好的体育培养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3.1 构建高职体育教学体系
进行职业需求视野下高职体育教学体系设置时,可以结合学生学科专业特点,给学生制定出合理的体育授课课程,满足职业需求。为了让课程制定符合实际教学特点,必须进行市场调研,结合调研结果,分析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分解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实现体育教学和技能教育的结合,科学合理地制定体育教学体系,让学生得到与专业技能教育相符的专业技能教育,给学生提供实践较强的专业化发展平台。构建教学模式时,可以将理论作为基础,将职业需求作为指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体育理论知识中必须包含对人体健康评定的方式,或者体育健康活动必须掌握的常识,与职业相关的体育活动常识及职业疾病防控方法。第二,职业需求直接决定人才发展方向,所以必须保证职业需求内容精炼,加强高职体育教育需求的分析及汇总,得到职业竞争能力需求,重点进行职业指导和培训,主要培养合作能力、吃苦精神、承受挫折和竞争精神。以上各种品质均可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也是学生提升职业优势的主要方法,对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生。第三,在学习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育技能,给学生讲述常规体育项目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强化技能训练。所以高职体育教学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高效服务于学生。
3.2 优化高职体育教学课程
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职业需求视域下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课程设置及教学都要符合社会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满足社会发展,将高职体育教学培养成具有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教育,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体育实践教学时,必须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要求,实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实现体育教育和学生发展的结合。设置职业体能教育时,还要及时对运动锻炼项目重难点进行分析,满足实际需求。进行体育教学时,还要体现不同专业的职业需求特点,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尤其是对身体素质具有严格要求的职业。此外,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结合教学开展情况,给学生制定一些岗位观摩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实践及理论知识的理解,满足社会职业需求,促进体育教学又好又快的发展。
3.3 适应学生职业需求,创新高职体育教育
扩展训练是体育教学中新兴的教学项目,此种项目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在训练中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完善学生的形象发展,克服学生懒散、推脱等不良习惯,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集体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能够直接有效地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此外,特定的体育训练项目还可以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完成任务,在体育项目完成中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职业需求要求。
3.4 结合高职体育教学需求,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
教师是培养学生体育素质、教育思想的主要指导者。所以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实现高职体育教学和学生职业相结合的重点。经过分析发现,提高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方面,教师必须加强自我要求。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增强自己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断扩展自己的体育知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用精湛的体育技能、高尚人格和博学的体育知识影响学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实现高职体育教学和职业需求的结合。另一方面,教师强化职业前和职业后教育,结合高职体育教学需求,认真参与岗前培训,积极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多方面、多层次提高自己的体育教学能力。
3.5 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保证高职体育教学的顺利发展,高职体育教学人员必须加强教学方法的分析和研究,认真了解当前学生的自学需求特点,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身心发育,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必要时还要将现代教学工具如数字教学、视频教学等应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运动理论和技能。
加强学校和社会的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各项校外体育锻炼,可以采用体能竞争、技能竞争等多种方式开展教育,实现职业和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必要时可以成立校外体育课程机构,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
此外,还要加强体育安全管理,由于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所以必须积极做好各项准备活动,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体育意外伤害。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职业需求视域下高职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为了实现体育教学和职业需求的联系,在制定教学大纲和选择教材时,必须与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结合,体现专业性差异,针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恰当的教学模式,满足职业需求和综合训练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鸿志.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探究[J].科技展望, 2015(26).
[2] 刘斌.职业导向视角下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6(15).
[3] 李志刚.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块教学探究[J]. 长江丛刊, 2016(17).
[4] 黄昀,时丹,冉荣.基于职业能力需求下高职高专体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柳州师专学报, 2012(01).
[5] 金靓.基于职业需求分析的高职EOP教学模式转向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02).
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
引言
我国是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职业教育不管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公民个人都很重要,因为当今社会正是需要大量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时候,而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恰恰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服务社会,提升自我价值。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1]。2011年8月30日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因此,建设中高职贯通专业课程衔接体系迫在眉睫[2]。
一、中高职贯通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随着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从2012年起,广西采取中职对口升高职形式,实行中高职院校贯通人才培养。在摸索阶段的建设过程中,很多老师进行了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上。造成这种差异的最根本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区分中职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建设中,首先明确的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一些课程体系建设虽然已经打破了本科“三段式”(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毕业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和“压缩型”的学科体系,但在中高职课程标准的界定中仍然存在同一化、模糊化;有的课程只有教学大纲,没有分别针对中高职课程的细化标准;有的课程体系受传统学科体系影响严重,致使课程标准混乱;有的授课内容与深度随教师水平变动,缺乏统一标准;有的课程标准、教案由教师个人编写,没有经过论证。从目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没有明确培养对象的差异性,人才培养目标出现趋于同化现象,专业课程目标层次不清晰[3]。
(二)课程设置缺乏调研中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不清,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重复,课程的设置缺乏对区域经济特点和当地产业的调研。以百色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很多课程中、高职设置得如出一辙,不但课程名称相同、部分课程的知识点也基本相同,如《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电工基础》《数控综合应用技术》《PLC应用技术》等。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了相关课程的内容,晋升到高职阶段,相关课程的学习内容基本没变。这样的后果是浪费了教育资源和学生的宝贵时间,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程实施存在同一性课堂实施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中高职专业课程授课对象存在很大差异,课堂实施过程也要区别对待。但现实是职业学校老师仍然采取“一刀切”的教学实施方式。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反映教师授课内容偏难,难以理解和接受,课堂实施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组织学生讨论也流于形式。
(四)课程评价存在单一性教学实施效果的好坏要靠有效的评价机制来检验,但现行的中高职贯通课程评价过程存在单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评价主体单一:目前的评价主体仍然是教师,没有形成学生、教师、企业专家等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评,忽视了企业专家从职业角度给与的评价反馈。评价标准单一:中高职评价标准基本相同,忽略了评价主体——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方法单一:目前的评价重心仍然在关注活动结果上(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等),忽视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的多元评价。
二、思路与方法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线路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工作结构—工作体系。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组织,形成了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从工作任务分析出发,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再向学习领域转换,最后进行教学情境设计。首先,中高职课程分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两个层次,在对相应职业岗位分析与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将归纳的职业教育能力通过行动领域分析,最后将行动领域分析的职业能力转换为学习领域分析的专业核心课程及课程体系设置,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情境设计和教学实施行动导向分析。在整个课程衔接中,对岗位、职业能力和专业核心课程按照中、高职两个教育层次进行设计和衔接,使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层次递进、纵横拓展、层次模块清晰。中职教育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毕业实习课程分别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应课程对应与衔接,解决了中高职课程衔接原有的矛盾,实现了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使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可能[4]。
三、研究与实施
(一)成立学院层面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学院专家、学者组成,同时吸收具有实力的企业代表。成立委员会的目的在于便于研究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学院与企业等各方面专家合作的稳定机制,为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高职贯通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二)专业岗位调研分析为了研究中高职贯通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建设,我们针对行业背景、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毕业生(顶岗实习生)工作岗位、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见表1)。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生产线设备操作。次要就业岗位:生产线机加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机电设备运行、维修、安装、调试。次要就业岗位:机电设备设计、改造及生产管理、技术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通过调研分析,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贯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相关知识,具备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相关技术技能,具有一定的设备操作和维护能力。专业培养目标分析见表2。
(三)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我们归纳出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以数控机床加工零件为例,其职业能力分析[5]见表3。
(四)重构课程内容根据专业岗位群分析确定中高职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典型工作对接的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中高职学生教学内容,将课程学习划分为三大学习领域,即生产线设备操作、机电设备的运维、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的生产管理与销售,并根据学习领域的各自目标,重新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根据中高职各个学习领域的专业培养目标,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将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相符的课程内容删除,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将职业能力所需的素质、知识、技能要求,融入新的课程体系中,并严格对照国家两大标准即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整合与取舍。在此过程中,要分别制定中高职相关课程内容体系,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应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构建,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避免出现交叉与重复,体现教育规律[6]。通过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序化整合与重构,中职课程应注重基础,突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应注重实践,突出创新,鼓励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从而使中高职课程达到有效承接、合理构建的效果。
(五)根据课程内容合理选用教材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取决于课程内容与教材的有效衔接。中职的课程内容与教材要对接好,高职的课程内容与教材也要对接好,中职和高职之间课程内容与教材更要合理统筹与规划。中高职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一方面是教学目标的衔接,根据每门课的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科学进行教学组织与单元设计,再将教学单元设计分成中职和高职级层,明确哪些是中职的必修与选修单元,哪些是高职的必修与选修单元。根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要求,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若干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行业许可证考试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根据行业发展特点,结合项目化教学需要,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发适合中职与高职课程的教材,将企业生产实际中的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技术有机融入到教材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