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技术范例6篇

煤化工技术范文1 【关键词】煤化工产业 洁净煤技术 现实意义 发展建议 煤化工即指通过对煤炭的综合利用而形成的合成氨、连焦化工、乙炔化工等化工系列,其是对煤炭资源的一种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由于我国的煤化工产品的开发利用时间晚,产品的种类少,难以形成产业链,进而影响了其附加值。当前我国的煤化工产业距离产业化发展尚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且煤化工的不完全化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为降低污染

煤化工技术范文1

【关键词】煤化工产业 洁净煤技术 现实意义 发展建议

煤化工即指通过对煤炭的综合利用而形成的合成氨、连焦化工、乙炔化工等化工系列,其是对煤炭资源的一种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由于我国的煤化工产品的开发利用时间晚,产品的种类少,难以形成产业链,进而影响了其附加值。当前我国的煤化工产业距离产业化发展尚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且煤化工的不完全化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为降低污染、更好的实现产业链化发展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必须强化洁净煤技术的发展,以此为突破口推进煤化工产业化发展。

一、煤化工产业强化洁净煤技术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洁净煤技术有利于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缓解环境污染

洁净煤技术涵盖了煤炭的洁净生产、加工、转化、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等一系列技术工艺,该项工艺的发展旨在通过加工降低煤炭中的杂质以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效率,利用效率的提高极大的改善了以往因煤炭的不充分燃烧而致使二氧化硫、粉尘、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漂浮到空气中,而造成环境污染状况。煤化工产业发展洁净煤技术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高效清洁化发展。

(二)洁净煤技术有利于推进企业发展的“三赢”

洁净煤技术是综合了化学、地理、生物、物理、生态及经济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技术,因而其发展是多项的,此技术对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等生态、社会及经济等三面均有巨大积极影响,因而洁净煤技术是推进煤化工企业实现“三赢”的重要战略技术。

(三)洁净煤技术有利于促使企业成功突破发展瓶颈

我国是煤炭消耗大国,日益增长的需求量不断强化煤炭的开采,而开采过程中近一半以上的开采未达到相关科学要求,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及安全问题。长此以往我国的煤炭开发与利用将会陷入瓶颈期,严重制约着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洁净煤技术通过净化煤炭、不断深化煤炭的加工和处理工艺,进一步提高煤炭的利用率,有助于帮助煤炭相关领域突破发展瓶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煤化工洁净煤发展建议

(一)对政府的建议

加强税收政策、技术政策对发展洁净煤技术的煤化工产业的倾斜力度。目前,我国煤化工产业的洁净煤技术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从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可知,该项技术的发展仍滞后于发达国家许多,其主要原因是其研究资金不足,影响了其长期的发展。

煤化工企业发展洁净煤技术对生态、社会及经济发展均有积极意义,为推动煤化工企业的长远发展,政府应尽量降低相关企业专项的税收要求,为洁净煤技术的发展开辟绿色通道。税收上的倾斜除可以从将降低专项税收,还可以通过对煤化工企业实施返还排污费等措施进行完善;技术方面政府可以以国家的主体身份组织全国资深的专项研究人员对实施洁净煤技术的煤化工产业进行技术培训,以确保该项技术可以顺利开展。

以政府为中心,构建洁净煤技术的国际交流研讨会。我国煤化工产业的洁净煤研究技术晚于发达国家很长时间,因而国际上有很多先进的技术理念是我国所不了解的,此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会致使我国该项技术越来越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政府在鼓励相关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洁净煤技术时更应该加大对国际先进知识的汲取力度,而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便是以政府为中心,构建洁净煤技术的国际交流研讨会,鼓励我国煤化工企业走出国门,加强与国际相关企业或研究人员的联系,以推进我国该项技术的发展。我国煤化工企业在与各国企业进行技术交流时,可以适当的吸取其科学部分,经过研究与创新,建立符合我国美化工企业发展的洁净煤技术发展体系。

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强制约束煤化工产业依法发展。煤化工产业对于洁净煤技术的研究与利用仍处于尝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会存在一些不合法的行为。如发展初期对洁净煤技术的整体发展重视程度不足,发展仍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主,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洁净煤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有限战略技术,因而政府必须完善现相关的法律规范,并加大执法力度,强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完善《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规范,严格控制煤化工等企业发展的能耗及污染高的设备、技术的引进与发展,以为我国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制力。

(二)对企业的建议

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强化洁净煤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等的制约,洁净煤技术发展缓慢。国家虽然可以提供一部分资金与技术的支持,但煤化工企业若无法实现独立发展,就不可能真正的实现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企业本身也应加大资金投入,淘汰能耗及污染高的设备,及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设备,强化先进设备的该项技术的支持力度;企业也应组织知识接受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到国外进行进修,以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发展所用。

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强化洁净煤技术的战略位置。目前,多数煤化工企业发展仍以初级产品的产出与销售为主,对各种化学合成或洁净煤技术等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部分企业虽在强调洁净煤技术的研发与利用,但其实质发展仍处于停滞状态。

企业要强化对洁净煤技术的流程性监管,确保各个环节的施工工艺都已被准确的落实到位。煤化工产业发展洁净煤技术对实现企业发展中的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可以为企业的发展省去污染治理的成本,为企业的发展节省了运转资金。

洁净煤技术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展示,有助于企业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三赢”,是推进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海英.中国洁净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科技向导,21011,(14).

煤化工技术范文2

煤的气化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是发展煤基大宗化学品和液体燃料合成、先进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多联产系统、氢能、燃料电池等过程工业的基础,是这些行业发展的核心和龙头技术。煤的气化的过程实质是将煤中的碳、氢转化为清洁燃料气或合成气(CO+H2)的过程。

本书从全新的视角对工业煤的气化科学和技术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涉及煤的气化工艺过程的各项内容,既有工艺分析,又有理论研究。反映了煤的气化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还包含了作者自己的相关研究成果,许多重要内容为同类专著中首次报道。

全书共有10章:1.引言。提出了全球范围内煤的气化原料的劣质化趋势;2.煤的气化的总论。简要介绍了煤气化技术的背景和行业地位、最新的应用、煤的气化的必要性、煤气化技术的沿革、历经三代的气化炉型、原料和产物、技术市场、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排放,以及煤的气化面临的挑战、潜在机会等;3.气化用煤的分析表征。为使读者意识到通过气化技术实现煤转化的复杂性,本章从实用观点从发,讨论了气化用原料煤样品的分析表征,并从这些信息来决定气化过程的适用性。必要的有关知识包括煤的标准分析(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和热值)以及更复杂的反应性和显微组分的分析,特别强调关注煤中的矿物质,因为这是所有气化过程的极限。最后对煤的物理和流体动力学性质做了总结;4.气化过程的基础。介绍了基本的煤的气化反应和化学、评价不同气化方法优劣的主要技术性能参数,并从多个技术层次探讨了不同气化工艺过程之间的差别:床型(移动床/流化床/气流床),温度范围(灰熔融/渣粘度),压力等级,进料方法(干粉/水煤浆),器壁类型(膜/耐火衬里/水夹套),合成气冷却(水/气/化学激冷/热回收),氧化剂(氧气/空气),排渣方式(灰渣/飞灰/团聚),催化剂添加与否;5.煤气化模拟。在介绍了气化系统衡算概念的基础上,列举气化模拟的热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方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主要应用领域和相关的实验研究。为便于读者理解这里仅涉及基本方程和科学背景;6.煤的气化技术。煤的气化技术是本书的中心内容,包括一些此前未公开报道的最新和最全面的煤的气化过程资讯。按气化炉型的不同,分别详述了壳牌、Uhde (即高温温克勒炉HTW, Prenflow)、GE、西门子、CB&I (即E-Gas)炉, Lurgi (即固定床固态排渣(FBDB)炉, 和Envirotherm/Zemag (即BGL)炉的历史沿革、详细工艺描述,改进强化措施和现在的工业实施项目。针对典型技术,基于统一边界条件,给出了通用计算模型和模拟结果,并与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着重对比高灰煤和常规煤原料对气化性能的影响。作者还特别介绍了有关中国开发的气化新炉型和新工艺;7.煤的气化过程热力学评价。本章主要论述本书作者研究出的创新方法:三元气化图。作者给出了该方法详细的实施步骤和应用方法,指导读者得出优化的用户气化图和关联式,以常规的匹茨堡8号煤和南非高灰煤为例进行了具体对比计算分析,其结果可用于解析灰份的影响规律和气化技术潜力的分析。此方法还可扩展用于二氧化碳气化和生物质气化;8.煤的气化过程的有效能分析。为了考虑气体冷却方法对整个过程的影响,对常规煤和高灰煤的气化过程进行了有效能分析和对比;9.内循环气化炉的概念研究。鉴于现在市场上还没有适应高灰煤的气化技术,作者针对高灰煤气化提出了创新性的新气化炉型:内循环气化炉。本章内容全面阐述内循环气化炉相关的气化过程基本原理、详细的工艺条件、反应室的布置、气化剂的注入、气体的冷却、除灰、过程控制;10.气化发展趋势。这是对全书的简要总结并展望了气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能源、煤炭、化学工程相关专业从事煤转化和煤化工科研、设计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

煤化工技术范文3

>> 煤化工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新型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基于新型煤化工技术进展分析 现代煤化工技术经济及产业链研究 特种加工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国石化煤化工技术最新进展 食品无菌包装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物联网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我国化工过程强化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探讨 绿色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探讨 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探究 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 天然气化工应用研究进展 我国褐煤煤化工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基于情境认知的煤化工技术及装备教学模式初探 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新型煤化工技术和经济竞争力的研究 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发展路线研究 我国煤化工技术最新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张运申.浅析新型煤化工技术的发展[J].化工管理,2015 (5):108.

[5]肖宠.浅析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J].化工管理,2016(15):135.

[6]霍宏.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5(15).

[7]金伟刘.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探析[J].施工技术,2016,1(2).

[8]刘丽秀.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J].煤炭技术,2014(2):196-198.

[9]李哲.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1):104.

[10]汤志刚,温燕明.煤焦化过程中精馏技术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J].化工进展,2009,28(11):1883-1889.

[11]赵伟.探析煤焦化过程中精馏技术的发展以及面临挑战[J].化工管理,2014(14):159.

[12]Thompson D, Argent B B. Predi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race elements between the product streams of the Prenflo gasifier and comparison with reported data[J]. Fuel, 2002,81:555-570.

[13]胡迁林.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精细化发展[J].科技导报, 2016,34(17):42-47.

[14]Keompel H,Liebner W. Lurgi`s methanol to propylene report on a successful commercialization[J]. Studies in Surface Science and Catalysis,2007,167:261-267.

[15]张殿奎.煤化工发展方向――煤制烯烃[J].化学工业,2009(1):18-22.

[16]周传雷.我国煤制烯烃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化学工程师,2011,25(8):42-45.

[17]吴秀章.煤制低碳烯烃工业示范工程最新进展[J].化工进展,2014,33(4):787-794.

[18]项东,彭丽娟,杨思宇,等.石油与煤路线制烯烃过程技术评述[J].化工进展,2013,32(5):959-970.

[19]丰存礼.国内乙二醇生产工艺技术情况与市场分析[J].化工进展,2013,32(5):1200-1204.

[20]Bartley W.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ethylene glycol : US , 4677234[P]. 1987-06-30.

[21]Susumu T, Kozo F, Keigo N, et al. Process for continuously preparing ethylene glycol:EP, 0046983[P]. 1987-04-29.

[22]庞纪峰,郑明远,姜宇,等.乙二醇生产和精制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3,32(9):2006-2014.

[23]张庆.煤制乙二醇技术进展及产业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2(13):47-49.

[24]蔺华林,李克健,赵利军.煤制天然气高温甲烷化催化剂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1,30(8):1739-1743.

[25]张运东,赵东星.国际煤制合成天然气技术的专利格局[J]. 石油科技论坛,2009(4):59-62.

[26]LI Z Y, MI W L, LIU S B. CO deep removal with a method of two-stage methan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0, 35(7): 2820-2823.

[27]李安学.现代煤制天然气工厂概念设计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煤化工技术范文4

关键词: 煤化工技术 现状 进展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相当大,煤炭是我国支柱能源之一,而且分布较广、煤种齐全、储量丰富,因此发展煤化工技术,尤其是环保型洁净型能源技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煤化工技术是指以生产新能源及产品为主的煤化学加工转化技术,以环保型洁净煤技术为基础,应用于煤的焦化、气化和液化、高效燃烧、联合循环发电及煤的化工制品等多个领域。

1.煤化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最初,我国煤化工技术基础薄弱,与发达国家之间有所差距,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然后采取队伍组织、项目选择、投资分配、目标管理等措施正确处理引进和自主开发的关系,并制定实施技术开发与基础研究并重的方针政策。进入21世纪后,随着对煤化工技术研发力度的加大,我国煤化工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我国甲醇生产规模最大的上海太平洋集团公司,研发新的生产装置,以煤为原料,年产20万吨甲醇,产量高且能耗小。另外,以煤为原料合成碳酸二甲酯、甲酸甲酯等也有望实现工业化。在863高科技发展计划的支持下,我国自主研发了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和新型高效煤液化催化剂,并投入使用,煤的转化率和液化油产率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申请了发明专利,神华集团首条百万吨煤直接制油示范生产线试生产成功,产出了合格的石脑油、柴油等油品。

不仅如此,我国煤气净化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将煤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且最大限度地控制煤释放的污染物,达到煤的高效、洁净利用,干熄焦、地面烟尘处理站、污水处理等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焦炭质量显著提高,其主要化工产品的精制技术已取得可喜成绩。如:针对焦化行业的污染问题,近年来中国的大中型焦炉大多装备了高压氨水喷射无烟装煤设施、装煤除尘地面站和装煤除尘车、推焦除尘地面站和推焦除尘热浮力罩,较大程度上缓解了炼焦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污染,而且建成投产了一大批脱硫装置和生物脱氮装置,加上干法熄焦和副产煤气的综合利用,焦化行业的环境污染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明显改善。

2.煤化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世界已进入能源和化工原料多元化的时代,不同国家或地区都根据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选择现实、可行的煤加工技术。煤的洁净化已经成为21世纪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导技术,是煤化工发展的主要趋势,它是以煤炭洗选为源头,以煤炭气化为先导,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与发电为核心,以煤炭转化和污染控制为重要内容的技术体系,实质是在煤加工的各个环境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考虑到与石油和天然气化工的激烈竞争,煤化工在各成熟单项技术的支撑下,必须以发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优化能源结构,特别是以优化终端能源结构为方向,通过洁净、高效的途径,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优质的能源保障。

2.1煤化工产业链初步形成。

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煤焦化、煤气化合成等正向规模大型化、技术综合化、产品多元化过渡,100万吨规模以上的焦化企业快速增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不断组建。预计能源转化型和产品联产型的综合煤加工也将成为现实。煤化工产业将逐步形成科研生产推广一体化格局。

2.2引进先进技术,努力发展煤炭液化。

依据煤质和其他综合条件,发展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已成为国内煤炭企业和产煤地区关注的热点。煤炭液化作为煤炭化学转化的高技术,其产业化将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需要推动解决的问题有:结合资源、经济等条件,认真研究煤炭液化的技术发展规划和未来产业格局,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配套、完善、提高产业化整体技术和装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和关键装备;完善商业化工厂建设的投融资机制,拓宽国内外投融资渠道;建立部级煤炭液化科研和工程技术开发基地,大力培育专业队伍等都是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2.3以新技术为依托加快煤气化,焦化的发展。

开发先进煤气化技术对煤炭行业发展煤化工有重要意义。目前,煤炭企业发展煤气化技术需要在总结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煤种、煤质特点,通过技术研究,开发或采用适宜的工艺和炉型,如加压固定床气化和液态排渣气化等。发达国家炼焦工业的收缩,以及中国国内取消土焦、淘汰小型落后炼焦工艺都为发展先进、大型焦化工业提供了新的机会,煤炭行业具有原料、运输等优势,特别是拥有优质炼焦煤资源的企业或产煤地区,如山西、黑龙江七台河等地区,具有发展较大规模、生产优质或特色冶金焦、铸造焦的条件,可以抓住当前机遇,高起点、高水平地推动焦化工业的发展。

另外,国内发展煤气化合成化工产品或替代液体燃料的势头很旺,如合成甲醇或进一步加工下游产品(醋酸、醋酐等),合成二甲醚(一步法合成二甲醚技术正在开发中)。煤炭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发展多联产系统,原料方面可考虑将煤、煤层气、伴生矿物加工相结合,工艺方面将煤化工、发电、建材、冶金等相结合,产品方面应形成化学品、液体燃料、电力、热力、煤气、建筑材料和金属材料等关联生产,达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生产。

总之,煤化工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发展煤化工的一些制约因素应有充分的考虑,我国的煤化工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发。

参考文献:

[1]刘志光,龚华俊,余黎明.我国煤制天然气发展的探讨[J].煤化工,2009,37,(1):1-8.

[2]张瑞和.标准出台能否拉动“甲醇”超载马车?[J].中国化工信息,2009,(21):4-5.

[3]宗言恭.油价回落煤制烯烃项目有竞争力[J].中国化工信息,.2009,(3):6-7.

[4]张殿奎.煤化工发展方向――煤制烯烃[J].化学工业,2009,27,(1-2):18-22.

煤化工技术范文5

【关键词】煤化工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总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在煤炭资源的使用中,每年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另外,传统的煤化工技术生产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经济社会建设的需求。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积极的推广并发展煤炭气化、焦化、液化等技术,从而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一、我国煤化工技术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口数量相对较多,人均占有量也是比较少的。特别是能源方面,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提速,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可谓出现了指数爆炸的趋势。因此,这给我国能源储量的消耗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通过现代技术的探查,我国具有大量的化石资源有待开发,但是化石资源中煤炭资源占九成以上,且直接使用对环境污染较大,因此有必要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的技术处理。当前,主要有煤直接液化与间接液化技术两种,这是一种发展高效能源的过程,煤制甲醇是一种把煤炭资源转变为石油代用品的手段,煤制化肥和烯烃是替代了石油和天然气的一种方式,而这些,都是通过各种方式发展煤化工技术的具体手段。

二、煤化工技术的发展状况

首先是煤炭气化技术。煤炭技术是煤化工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煤炭气化技术出现的时间比较晚,该技术主要是根据煤的品质、种类等通过使用国外先进技术,在配合国产炉具、工艺进行气化。常见的有GSP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多喷嘴对峙式煤气化技术等。其中煤制天然气技术应用的范围最为广泛,这主要是因为该技术节能效果好,同时还具有环保的功效。所谓GSP气化技术是指单喷嘴下喷式干煤粉加压气流床气化技术。在加工过程中依据合成的不同煤气,可以直接进行水激冷,像是化合成气就比较适用;或者在废热锅炉回收热产生的高压蒸汽中也可使用。该技术进料时使用干煤粉并配合盘管式水冷壁,这样可以适用于更多煤种,减少了耐火砖的使用。下喷直接激冷让设备使用价格降低,流程简化,并且激冷后合成气内的蒸汽也可以满足其他工况的使用。使用的煤块要研磨为0.15毫米直径以下的颗粒,干燥后使用浓相气流输送到喷嘴处。所用的气化原材料和氧气等气化剂通过喷嘴后,共同进入反应炉,并在高温高压下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合成气。气化后的煤渣与合成气共同经过反应室下部排渣口流入汽化炉激冷室。待煤渣混合气冷却后,气体进入洗涤装置、煤渣进入锁头系统后被排出,激冷气体与煤渣的污水则进入污水加工处理系统。多喷嘴对峙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主要是将煤炭中的杂质清除后,输送到磨煤机内碾碎,然后把碾碎的煤炭用高温低压的氮气进行干燥处理后,放到仓库保存。其中低压氮气可以循环利用。储存在仓库中的煤粉要先后使用压氮气、高压氮气通过喷嘴输进汽化炉中。炉中使用的气化剂可选择氧气,并在输煤时一同输入,从而让煤粉在高温高压环境中产生气化反应。气体合成后,被高压送出汽化炉进入激冷、洗涤系统,最后进入造气间管线。加工时产生的灰渣经过汽化炉激冷室后被冷凝降温,经收集斗输出。在洗涤塔处流出的污水,需要利用二级闪蒸处理,污水中的水蒸气与二氧化碳、硫化氢等会立刻被蒸发出来,然后经过冷凝分离后进入生产系统与酸性气体共同处理,最后产生的污水则经净化后排出。其次是煤炭液化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将固体煤炭转化成液体燃料,在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气流反应器、浆态床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等对煤炭进行液化处理,该技术有助于我国煤炭液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其潜在价值的开发利用。一是煤炭直接液化法:此法是说在高温的环境中,利用溶剂催化让煤炭与气态氢直接反应,从而不断的消耗煤炭中的氢元素,使其整体分子结构发生改变,成为液态煤炭。通常在操作的过程中习惯性的使用硫化铜与硫化物作为催化剂,该法使用范围比较广,同时也催生了大量的煤炭液化企业。二是溶剂精制法:该法对氢实施直接的液化处理,在操作中不需要添加任何催化剂,但是反应的条件必须相当温和才可以,该法一般在常温下就能够让煤炭转化为低灰低硫的固液混合物,接着通过残渣循环处理、减压蒸馏处理后,实现固液混合物的完全分离,这种方法在重质燃料油加工中使用较广。三是氢煤法:该法反应环境为沸腾床,且需要高活性催化剂催化,通过催化剂提高煤炭液化转化效率,减少了转化后出现的残留杂质数量,优化了液相粗油的加工品质。然后是煤炭焦化技术。该技术在煤化工处理技术中已经处于应用相对成熟的阶段,此类技术主要在冶金煤炭制取、化学品加工中被广泛运用。煤焦化技术主要通过高温干馏加热的方式,让煤炭中的大分子持续受热分解、裂解,然后使熔点高的大分子物质相互渗透,让他们在高温过程中逐渐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实施分离加工,最后剩余的颗粒膨胀后就会收缩,变成有裂纹有气孔的焦炭。最后是以煤为原材料制造化工产品。很多企业在进行化学产品加工的时候都是用天然气作为生产甲醇的原材料,鉴于我国煤炭量储量巨大的特点,可以逐渐的鼓励企业引入煤炭作为企业生产甲醇的原材料。同时经过羰基化处理还可以加工草酸、醋酸等一类的化工产品。比如说,久泰能源内蒙古公司100万吨/年甲醇、10万吨/年二甲醚项目于2010年10月建成投产,截至2015年10月底,累计生产甲醇280.29万吨、二甲醚20.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4.11亿元。

三、煤化工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会朝着清洁能源产品生产,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煤化工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应强调加工清洁能源技术的重要性,要制造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相关产品。此类清洁能源在进行加工生产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工作,降低煤炭资源的消耗量、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副产品回收利用的效果,从而促进下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要让煤炭和能源化工实现大型化、一体化生产。煤化工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煤炭资源的开发状况、化工技术的使用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结合,建立并形成一种新形式下的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型发展产业链条,从而提高煤化工技术的利用效果,加速煤化工技术的革新换代。所谓的大型化生产,主要是说采用统一的生产加工模式和同样的工艺技术,对开采的煤炭进行集中式、大批量加工处理。采用一体化模式进行大型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源浪费并且节省了人力、财力、物力,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更多的新型产业。现如今我国的焦炭总产量已经位于全世界煤炭总产量的50%以上,因此如果可以推广大型化生产模式,必然可以解决技术、产量等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煤化工产品的开发提供必要的保障。所以,这就需要相关行业实现精诚合作,通过联合生产的方式,降低技术开发、产品加工成本,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最后,要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将产业链条延长。为了促进煤化工技术的健康发展,要大力的进行煤化工技术的创新研发与引进,要积极的对不同产品的结构、能源梯度等不同工艺进行合理的优化、改进、集成,并积极与相关产业联盟,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技术使用价值。煤化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的与科技研发能力强的企业进行合作,并通过对市场的分析,制作战略性发展方案,并根据市场发展要求,积极的研发符合市场需要的煤化工核心技术,从而为社会能源的开发提供保障。

结束语

煤炭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能够满足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就必须对现有的煤化工技术大胆的进行创新、改革,通过实践探索的方式优化技术,提高煤炭产量及产品加工质量,从而促进我国煤炭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

【[1]张方.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煤炭消费的影响[J].煤炭经济研究.2014(04)

[2]顾宗勤.我国煤化工发展主要问题分析及政策性建议[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4(02)

煤化工技术范文6

关键词:现代煤化工;技术;路线;研究

一、我国现代煤化工的技术发展趋势

从世界经验看,煤化工的兴衰与石油和天然气化工紧密相关。受能源结构等多种因素决定,世界大多数国家煤化工处于战略技术储备或前期研究阶段,但先进煤化工技术的开发工作从未间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而中国成了这些技术的示范和工业化最好的场地之一。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发展煤化工的良好基础,但由于煤化工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技术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我国煤化工在多数新技术领域方面的基础研究仍落后于发达国家,而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在我国已进入快速扩张期,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和发展趋势。

(1)现代煤化工产品以补充石油和石化产品为主。以煤为原料替代补充多种清洁能源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不足的压力,也是未来一段时期促进我国煤化工发展的主要动力。

(2) 甲醇制烯烃 技术已走向成熟,促进了煤化工与传统石油化工的结合。该技术在具备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石化领域技术及软资源优势得以向煤化工领域转移。

(3)煤制天然气得益于国内天然气市场的巨大需求和政策扶植,具有较好的产业前景。

伴随着兰炭产业的快速发展,煤焦油制备清洁燃料和化学品、兰炭末用于高炉喷吹等下游产业具备较好的经济前景和循环经济优势。

(4)合成氨、甲醇、焦炭产业技术快速升级,装置建设以大型为主,高耗能和小型装置逐渐被淘汰,甲醇下游产品发展空间较大。建设煤、电、油、化一体化大型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保障资源供应,集中控制生产成本,将是未来煤化工发展的重要形式。

(5)现代煤化工发展的多项关键技术已基本得突破,技术障碍较小,经济、环境效益有待检验。

二、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SWOT分析

我国油、气资源稀少而煤炭资源丰富,随着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具备了发展石油替代产品的市场动力,现代煤化工产业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建设涉及到工艺设计、机械制造、新型环保技术等多方面,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我国整体工业水平的迅速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不少现代煤化工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甚至有的成套技术装备出口到国外,达到我国建国以来工业技术水平的新高度。但一拥而上也带来了较大的经济风险,在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威胁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问题。

1. 煤炭资源储备量大

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233亿t,剩余可采储量21亿t,预测2020年我国原油消费量为6亿t,而产量仅为2亿t,4亿t的石油缺口将使我国能源安全面临巨大的威胁。同时我国煤炭资源保有储量13 442亿t,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现代煤化工符合我国资源禀赋特点,发展煤制油是保障能源安全最为现实的途径。

2. 能源转换效率较高

目前各类现代煤化工的能源转换效率分别为煤直接液化约59%、煤间接液化约42%、煤制甲醇约45%、煤制天然气约60%,高于目前我国燃煤发电平均35%左右的能源转换效率。尽管美欧国家以天然气发电可使循环热效率达到50%,但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现代煤化工具有一定的能源转换效率优势。

3.单位成本较低

随着现代煤化工技术开发和引进的力度增加,规模化使得煤化工产品单位成本降低,同时由于上级企业多为煤炭生产企业,能够保证煤炭来源的稳定,煤化工企业赢利空间和抗风险能力增加。

4. 企业经济实力强

伴随着近年来国际油价的攀升,我国煤炭价格同期大幅上涨,国内大型煤炭、石油和电力等行业龙头企业较早获得利润回报,较早占领国内其他地区的煤炭资源并发展现代煤化工。国有大型能源企业以其强大的资金实力、管理经验和物流平台,下大力气合作研发、网罗人才,现代煤化工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出现了波澜壮阔的产业建设局面,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

三、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对策

作为石油和石化产业的有效补充和替代产业,现代煤化工产业具备长期发展潜力,但现代煤化工项目普遍投资在百亿元以上,工艺技术相对石油化工复杂,对设备的磨损、水耗普遍高于传统石油化工,国外技术和设备也需经过工程化考验,应有控制地发展。同时需要构建成熟的信息通道和技术经济平台,新上项目尤其须做好市场分析,避免盲目上项目带来的产能过剩。在技术研发和示范运营方面,经过近10年来的大规模建设,不少项目暴露出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当重视局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尤其是关系到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技术的升级,提高大型煤化工的整体经济社会效益。

在发展步骤上,应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适度推广,并经过一定经济周期的检验。重点发展煤制化工原料的技术创新工作,通过技术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好热能梯级利用、各类资源通过循环经济实现物尽其用。积累各种现代煤化工项目的物料平衡、热量平衡和消耗定额数据,重视煤质变化对整套系统的影响。争取到2015年现代煤化工部分产业进入成熟期,水耗大幅降低,产品与石化产品具备成本优势,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技术、经济、环境条件,到2020年成为石油化工的替代补充产业。

参考文献:

[1]薛晓楠.煤化工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考试周刊》.2011,57.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6-24 14:48
下一篇 2024-06-24 14:12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3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