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范文1
企业成败有两个关键,一是在于合理、科学的生产经营决策,二是在于切实、有效的执行决策。美国ABB原董事长巴尼维克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一个企业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中国东北有一家国有企业濒于破产,在日本财团收购后,员工们都企盼日方能拿出治厂的法宝,意外的是日本人并没有什么起死回生的新招数,就是把原来制订的决策坚定不移地、无条件地执行下去,结果人没有变、机器没有变,还不到一年时间,厂里就奇迹般地扭亏为盈。由此不难看出执行力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举足轻重、生死攸关作用。
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奠定了好的基础,而要把这样的方针、政策变成现实,就必须依靠执行力。而提高执行力,必须着力建设以执行力、执行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所谓执行力,就是企业贯彻、落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府的法令、法规,包括企业自身的规章制度、方针目标、党委的决策、决议等的行动能力;而所谓执行文化,就是有利于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的条件、环境、氛围等。着力打造浓厚的执行文化,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确保把正确的方针、政策转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全面、全员、全过程地执行决策;既注重宏观执行控制,又注重执行的细节把握,从而把好的决策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物质成果,使企业得以生存、发展,保证职工福利待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着力打造浓厚的执行力文化,形成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影响、驱动领导层正确决策、执行层积极执行决策,逐步把蓝图变成现实,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采取行政命令、经济手段和思想政治工作“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齐心协力的方法,着力打造浓厚的执行文化,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应该在以下7个方面狠下功夫、花大力气。
首先,要确保决策合理、科学,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这是打造执行文化、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的前提、核心。这体现了领导决策水平,又反映民主作风,是个人拍板和集体领导的成果,既是个人卓越才能的体现,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还是自上而下、党内外意见、建议的凝聚。上至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无一不是这样的结晶;下到企业的规章制度、方针目标也都应该是这样的凝聚。这样的决策,从实际出发,是科学发展观的反映,公信力高,使人们在理解、接受中执行,从而实现目的。这就需要领导决策层加强学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创新提高,与时俱进。“执行错了决策者负责”,这句话既是对决策本身的自信,又体现执行的强制性,既允许失误,又允许改正失误,在执行的过程中修正错误,使决策趋向合理、科学;而不是因决策错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贬值,企业开不出工资,最后让某领导负责,这样的责谁也负不起,谁承担了这样的责任也没有用!如此的执行力显得苍白无力、失去意义。
其次,要提高执行层的素质,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执行过程对执行者本身有高要求,要求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水平,有一种忘我的境界,有创新的精神,不拘一格,能干会干;执行过程是建立在对执行决策的高度理解和本质掌握上,在此基础上,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执行决策;这样的执行既是组织行为,又是个人的自觉生存状态、工作方式,从“要我执行”上升到“我要执行”。这同样要求员工怀有紧迫感、危机感,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人才,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企业的需要,接受市场挑选。“不执行就是执行层负责”这句话,并不是简单化的指不执行决策,方针、政策得不到实现,让执行层负责,而是强调加强执行过程控制,有意见、建议可以提,可以吸收、补充、合理完善决策,但必须确保方针、政策得到执行,使其取得应有的成效,避免好的决策得不到执行、错误执行,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成效,相反还造成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损失。
再次,领导方法要得当,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领导方法多种多样,执行的方法也不一而足,总的目标是达到执行的共同结果。正确的路线制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好的领导方法,不仅是领导带头执行决策、率先垂范,更在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在愉快中高水平、超水平发挥,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主观、能动地执行和实现决策;而失当的领导方法,就如同失当的执行方法一样,在郁闷中教条、机械的低水平领导和执行,为执行造成种种内耗、重重阻碍,甚至酿成一些阴暗面,致使决策难以执行、不得执行,得不到应有的执行结果。
第四,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以制度的确定性约束、而不是人为随意性约束执行,确保方针、政策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实现战略决策。其中,既包含了执行行政命令的强制性,执行无借口,而不是可执行、可不执行;不是想执行就执行,不想执行就不执行;不是高兴就执行,不高兴就不执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制订具体的奖惩办法,结合经济手段,逗硬兑现,严肃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考核。积极、正确地执行决策,达到预期或更好的效果,就立功受奖,否则就当罚。这是确保执行决策硬的一手。
第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企关系,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实现战略决策,既需要人际关系的和谐,又需要人与企业关系和谐,还需要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和谐,更出于对现实、理想、信念、事业的共同追求,又是市场竞争的驱使,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有机地融合,注重市场需求、社会效益,有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企业、和谐社会,是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实现战略决策的高境界。执行的过程是决策领导层之间、执行层之间、领导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高度和谐的统一,达到了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和谐统一,是减少执行过程损耗、提高执行结果成功的强力引擎,是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的一种科学方法,这是我们需要努力追求的,因为上下和谐将使工作更加美丽,让我们的企业走得更远。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范文2
首先,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重过往经验,轻思维创新,重自我中心,轻良性竞争,重勤奋努力,轻优化改善。
其次,教学管理人员做决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科学性不够,只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以往阅历,不会遵循一定的理论指导,不照章办事,教学管理的一些重大决策不民主,不理性。
其三,执行过程发生差错,造成损失,管理人员很少承担责任,致使正确决策的效果不佳。
二、管理执行力缺乏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存在巨大的局限性。教学管理者的理念受制于教学体制,而作为实施教学管理和教学管理决策的主体,他们又反作用于教学管理体制,并进一步强化执行力不良的问题,制约相关人员的决策能力、学识水平和经营理念。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严重缺失,不少规章制度和决策方案没经过充分而科学的论证,不够严谨和完整,不利执行,或烦琐,甚至变动频繁,无法执行。
(二)高校教学管理规定不够完善。教学管理者仍然沿用传统的事后控制,不会考虑到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学校现状,无法根据不同的分析结果制定出正确合理的教学管理办法,严重滞后。
(三)高校教学管理执行程序存在较大偏差。由于各项管理规定是为了更具体有效地解决管理问题,而教学管理规定比较特殊,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威严不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意识,其自我中心和意识歪曲很容易引起执行程序的偏差。
(四)人本管理理念缺失。决策者往往为了短期目标,以自我为本,忽视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学术很难有自由,导致有关决策缺少人文关怀和人格尊重,不利执行。
(五)教学质量管理意识不可持续,好的执行方法缺位。教学质量管理无法持续跟进,执行做不到始终如一,前紧后松。
三、增强教学管理执行力的四个基本条件
(一)在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好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帮助有效管理,规范日常行为,形成合力,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教学管理制度的拟定要遵循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一致性、可行性、可持续性和创造性等原则,从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执行机制入手,加强教学信息监测与反馈,同时导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教学管理环节与过程加以严密控制。
(二)在于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必须遵循科学管理、合理分配管理权限的原则,高度集权的制度化刚性管理模式有利于扁平化沟通,但责、权、利不清晰,民主化的柔性管理模式可充分发挥各级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管理约束力减弱。所以,要有机结合,行之有效,激发管理者潜能。
(三)管理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管理素质。教学管理者作用非常关键,起着不可替代的沟通协调作用,必须同时具备纵横协调能力、奉献精神和创新理念等,大幅提高综合管理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执行力。
(四)在于优秀的管理团队和执行力文化。各级管理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明确分工,精诚合作,做到结构合理,取长补短,高效有序,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发挥执行力。
四、增强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的几项对策
要增强管理执行力,必须从更新教育管理者理念入手,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素质,确保教学管理执行力的有效性。
首先,要纠正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管理素质,对于教育管理执行力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很多人把教育管理执行力的缺乏归结为管理环节复杂,相关管理人员素质不够,事实上,管理者的理念和意识更关键,是影响执行力的重大因素。
其次,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师生的个人行为,以保障重点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高校的教学管理涉及范围广,内容繁杂,责任重大,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用于约束各级管理者日常的工作规范和行为准则,从体制上提升执行力。
其三,教学管理模式应合理化。由于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基于教学管理规定的完善之上,而教学管理模式合理化,能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执行力。目前大多数采取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刚性为主,很难明确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工作范畴和责任分工。另外的那种教学管理模式,也就是柔性管理,可明显增强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管理的约束力。当糅合两者为一,这个模式就会起到刚柔并济的作用,兼而有之。
其四,重要决策执行应当有效。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第一个步骤,下一步则是执行,保证重要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全面彻底地得到落实,通过制定积极有效的计划,做好动员,合理合法,确保决策执行的规范化和全面化。
五、小结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政府;行政执行力;四度建设;公信力
一、政府行政执行力的缘起与内涵
“执行力”这一概念的涵义首先起源于对商业领域“执行”概念的解释。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在《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一书中认为,“从最基本的意义来说,执行是一种暴露现实并根据现实采取行动的系统化方式”;[1]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韦尔奇认为“所谓执行就是务实运作的细节”;而IBM前任董事长郭士纳认为,“执行就是把战略转化为行动计划,并对其结果进行测量”。这里的“执行”主要指的是企业的日常事务的运作和对战略计划的执行。关于何为“执行力”,美国学者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在其《执行力》一书中指出,“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2]执行力能够使公司的人员、策略、营运等三大核心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公司能够群策群力、万众一心,完成任务。我国学者周永亮则认为,“在形成了决策、制订了具体的计划之后,达成目标的具体行为就是执行,而确保执行完成的能力的手段构成了执行力”,“执行力是指企业贯彻落实领导决策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者魏中龙则认为,“企业执行力,是指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各个经营单位、各个岗位的员工贯彻执行经营者制定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制度措施、方案计划和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4]
“执行力”一词最早被运用于行政法学领域,被认为是指对具体行政行为予以强制执行的强制力或法律效力。近年来,“执行力”这一概念被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领域,特指“企业贯彻落实领导决策和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5]作为行政管理学意义上的政府执行力,其一是指政府组织执行政策决策方面的执行力,其二是指政府组织执行日常例行性事务方面的执行力。一些学者指出,政府执行力即是指政府组织内所存在的通过准确理解政府的目标及方向,精心设计方案并通过对政府的各种组织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法律、制度等进行集中有效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执行实施公共政策、政府决策、法令、战略、计划以及完成政府既定目标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力量。
二、当前政府行政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政府行政执行力作为一种综合的整体力量及合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政府行政执行力强弱的判断主要通过执行刚度、执行力度、执行高度和执行效度几个方面来考察。目前,我国在政府执行力方面存在刚度不够、力度不大、高度不显、效度不好等四方面的问题。
1.执行刚度不够。执行刚度是政府执行主体执行各项任务时的决心程度和长期性、可持续性。如果政府组织的领导人和工作人员在执行各项政策时所表现出的态度是彻底的坚决执行、不折不扣的执行,同时政府执行主体自始至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推进执行工作,即使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和阻力也决不放弃,那么就可以表现为较高的执行刚度,其执行力也就比较高。反之,如果执行主体执行时决心程度不够高,犹豫不决,拖拖拉拉,执行不彻底,或虎头蛇尾,遇到困难和阻力就不再执行、半途而废,则表现为较低的执行刚度。
(1)政策执行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公共政策执行中的系统性不够,往往表现为政策执行中不重视政策的反馈、协调和控制,不管对错,将政策执行到底。公共政策执行是一个政策制定部门和政策执行对象之间相互协调和整合的过程。一项政策的执行或政策问题的解决,可能会与相关的政策问题彼此交叉,同时别的政策在执行中也会因为牵涉同一问题而参与到这一领域中。如果我们把一项政策视为一个孤立的部分,势必导致政策执行的整体性不够。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分工形成了部门各自为政的传统,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一套政策执行思路。在对政策的执行上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不能做到全面、协同地执行政策,对自己应该扶持、关注、关心的群体,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行动,缺乏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相适应的评估体系,还停留在看报告、写材料的工作方式上,使整个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2)政策执行缺乏连续性和长期性。政策执行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必须由一系列的分阶段活动组成,政策执行活动前后必须具有连续性,必须注意各个执行阶段的衔接和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执行应该是坚持不懈、持续不断的,任何间断的执行都只会拖延政策目标实现的时间,降低政策的最终效力。并且,随着执行时间的推移,执行活动的进展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执行活动又必须根据所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执行策略和手段。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政策执行时,往往只重视短期效应,忽视长期效应。主要表现:在政策宣传上,为了得到民众对政策的支持和理解,只是宣传政策的有利性,甚至夸大政策的有利性,对政策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避而不谈,影响了政策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政策的有效开展;在政策实施上,也只选择对体现自己政绩有帮助的近期政策,对于那些长远政策,“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则不愿意去做,因而阻碍了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在政策调节上,也只是针对政策短期会出现的不良影响进行调节,未考虑政策的长远影响。政策执行的连续性没有得到保证,严重阻碍了政策功能的发挥,也就难以保证执行力的稳定有效。
(3)政策执行缺乏评估、反馈与修正机制。政府执行力是政府绩效管理宏观系统中的一个核心环节,是政府绩效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然而由于政府执行力定量测评指标很难选取,执行流程跟踪困难,执行反馈机制不健全,切实可行的执行绩效评估目前还未形成,也就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好地运用。监督、反馈、修正机制的缺失,是我国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进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政策的过程。由于在政府执行过程中缺乏政策反馈机制、修正机制,经常会出现执行偏差、观望和中断甚至消极**执行的现象。政府执行工作透明度不够,政府执行监督主体中公众参与不足,社会监督主体缺乏,无法真正发挥社会监督功能。而国家权力机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也多是事后的惩罚性监督,监督未能与执行过程同步进行,无法及时修正执行中发生的失误。
2.执行力度不大。构成政府执行力的各种要素和机制成熟程度不一,政府执行的力度也有大小。执行力度的大小,一是与执行主体的主观认识和执行态度有关。如果执行主体充分认识到任务的重要性,认真负责,全力以赴,则其执行的力度一般会达到本身执行能力的极限;反之则可能表现为较低的执行力度,不可能有高效的执行力。二是与执行主体的能力有关。执行主体的能力是指执行主体的资源、自身的素质等,资源充足、执行能力比较强的执行主体,其推动任务完成的力量就大,执行力一般就会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三是与执行时的策略、方式、手段有关。如果执行主体的执行方式、策略得当,执行时抓住重点要点,其执行力度就会比较大,推动政府政策或工作目标的落实就会比较有力,则可表现为高效执行力;而由于执行时的方式、策略不当,对任务或政策落实的推动不大或无法推动其实施落实,则表现为低效执行力。
(1)执行主体素质不高,缺乏责任意识。政策执行主体是执行活动的重要因素和执行力的重要来源,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政策执行主体的价值观、利益倾向、认知水平、执行心态及能力水平,往往是决定执行力其他要素如执行资源、执行机制能否高效运转的主导因素,直接影响执行效果。政策执行者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对某项政策理解不透,对政策精神实质的把握不到位,会导致政策在传达、宣传、执行中的失真、失当、失误。有时,政策执行者甚至会故意设置障碍,造成政策执行偏差,人为地造成政策失效。执行主体素质低,如执行中的领悟力、操作力、应变力差,会导致执行质量不高,效果与预期值相差甚远。有的政府官员对有关的政府执行事务或犹豫观望,或拖泥带水,久拖不执行;有的干脆对上级布置的政策执行任务视而不见,见责任就推,见困难就绕,逃避责任,拒不执行上级政策,这是影响执行力的最大元凶。
(2)执行方式简单机械,缺乏灵活创造。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门,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套套、老办法,把政策执行理解为照搬、照抄、照转,如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用开会议、发文件或者一般号召的简单方法执行政策,以会议落实会议精神,以文件落实文件精神,以讲话落实讲话精神,布置多,落实少,从不去抓贯彻、抓落实,也不去抓检查、抓监督,这是典型的应付型执行,一方面使得上级政策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另一方面又造成文山会海,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执行效率,致使政策执行缺乏实效;还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门则是凭借国家权力,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强制地、机械教条地执行政策,既不会用经济、法律的手段,更不会用思想引导的方法,脱离具体实际,只讲原则,不讲灵活,只顾上情,不顾实情,为了执行而执行。更有甚者,一些基层政府部门,采取粗暴野蛮的执行方法,造成执行的偏差和扭曲,影响和破坏了政府形象。
(3)执行过程缺乏部门间的有效协调。在执行政策任务过程中,执行主体间的沟通协调有效协同是完成组织任务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对于政策任务的执行,一些政府部 门之间缺乏系统协调,互不配合,甚至相互拆台,导致政策执行的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在一些需要不同部门共同执行的任务中,会出现各个部门都不执行的状况,更有甚者会出现故意设置障碍阻碍执行的事情。这种情况下,执行力度根本无从谈起。
3.执行高度不明显。任何政府在执行任务时都会事先有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的执行标准。政府组织在执行这些任务时,是按照高标准要求执行,还是按照低标准要求执行,其执行的实际效果是否达到了执行的标准要求,都是衡量政府执行力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一个政府组织在执行政府任务时是按照较高的执行标准来执行的,其完成执行的成果或实际执行的效果通常也会高于或好于原定的标准,即达到了较高的执行高度;反之,如果一个政府组织是按照低于原定标准执行的,则其执行结果和实际情况一般也会低于原定标准,表现为较低的执行高度。执行力弱化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执行高度不够。一些基层政府组织在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中,不能严格遵循上级精神,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具体执行出现跟预期效果不一的情况,这就是执行偏差。
(1)政策敷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敷衍是指公共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并未采取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来贯彻执行该政策,阳奉阴违,敷衍塞责,从而使严肃的政令在形形**的花架子下变成一纸空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政策敷衍的常见形式,是当前普遍存在于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工作中的一种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偷梁换柱”,对上级的一些政策进行替代性执行。执行过程中,表面上与上级政策保持一致,但是实质上却与上级精神相违背;“添工加料”,有附加条件地执行政策。政策执行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附加一些原政策所没有的东西,即 “土政策”,使得这些原本不合理的政策变成合理的政策,违背了政策原定的目标;象征性、“走过场”式的执行政策。
(2)政策利用——扭曲执行或选择性执行。某些基层政府组织在执行决策时,“趋利避害”,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对决策内容进行取舍,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就贯彻执行,不利的就有意歪曲或舍弃,使原决策目标难以有效实现,从而使公共政策成了某些地方政府满足自身利益的资源。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在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表现得十分突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常常在“用活、用足上级政策”的名义下,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来理解上级政策,并利用上级的授权来追求与权力中心不一致的目标,从而使政策偏离最初的选择,打一些既不与中央政策明显冲突、又有利于地方利益的“擦边球”。
(3)政策执行——不执行或消极执行。有些政府部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责任意识低下,不严格履行职责。对上级的政策、指示精神、战略原则以及政令等根本就不认真贯彻落实。或者因执行的政策机制不健全,赏罚不明,政府部门执行政策的积极性不高,消极应付,也常常使政策、法规、规划等流于形式,造成执行效果不佳的情况。此外,因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职责不清,造成职能缺位、相互扯皮和推诿,导致执行空白,也属于一种行政不作为行为。
4.执行效度不好。执行效度首先是指政府执行主体的各项执行活动的有效度。政府组织的执行工作是否有效,同政府执行工作的方向是否正确和执行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如果政府执行主体能够按照原定的执行方向,采取科学合理的执行方法手段,抓住工作的重点难点,同时合理利用执行资源,并且能够有效地实现原定的执行目标,则为较高的执行效度,表现为高效的执行力;相反,如果政府执行工作偏离原定的执行方向,不能有效实现原定的执行目标,或者抓不住工作重点和难点,政府执行主体所进行的执行工作变成无效劳动,则为较低的执行效度,表现出低效执行力。
执行效度还指政府执行各项任务所收到的社会效益。一般而言,政府组织如果花费较小的执行成本或社会成本,获得较佳的社会效益,则为较高的执行效度,表现为较高的执行力。反之,如果政府组织花费了较大的执行成本,或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较大的社会成本后,仍然不能收到较佳的社会效益,则为较低的执行效度,表现为较低的执行力。一些基层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计执行成本,浪费执行资源现象严重,造成过高的政府执行成本,执行效益低下。
三、提升政府行政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1.创设适宜的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建立一个优良的有利于政府决策执行的包括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制等环境在内的政府执行环境,是一个宏大而艰巨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广大民众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得到了持续的明显好转,这为我们提高政府执行力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当前,迫切需要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和文化环境建设。一方面,必须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这是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减少政府执行活动的外在干扰的重要前提。要在加紧立法、建立完善法律法制体系的基础上,加强社会执法力度和对民众的法制教育,逐步在广大公众中形成一个遵法守法的广泛共识,增强对政府执行的监督意识和法制意识。另一方面,要培育良好的执行文化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于促进政府执行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讲究工作效率和强调一丝不苟的执行精神的社会更有利于提升政府的执行力。相对而言,一个组织内的文化环境可能会比组织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更能直接地影响组织的执行氛围,在一个拥有好的组织文化的政府组织内,其“执行”的氛围浓厚,执行者会全力以赴执行各种任务,讲究执行的速度、质量和纪律,注重执行的效益,在这样的执行环境中,政策决策会较容易得到彻底的贯彻执行,执行力也比较高。必须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特别是政府的领导人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倡导积极向上的执行力观念。同时要建立具体可行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以正确引导和规范组织内的各种执行行为,并不断强化这些执行力观念、准则和规范,使其最终内化为执行人员的自觉的执行习惯和组织的执行传统。要注意树立典范,弘扬先进思想,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执行力文化氛围。
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于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存在的执行力问题特点和实际情况,依照政府执行力的生长机理,在提高政府执行人员素质、培育政府执行要件以及优化和重塑政府的整合机制和创设良好环境等多方面下大工夫。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研究发现:那些执行力强的组织内部都建立了一种执行力文化,并认为“只有那些建立了执行力文化的组织才可能长久发展,基业长青”。针对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普遍缺乏执行力文化氛围,要提升政府部门的执行力,首要的任务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努力培育执行力文化。即要在政府部门大力倡导执行力理念,普及提高执行力方面的理论和知识;要努力培养公务员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注重细节、言必行行必果的精神;要把执行力纳入公务员的聘任、考核、晋升和奖惩中;要把执行力与政府部门的决策、绩效评估结合起来;要把执行力建设与行政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要力戒****、官僚主义、文牍主义。通过培育执行力文化,使每个公务员都能理解执行力的真谛,自觉提升自身的执行能力。[6]
2.重塑政府组织架构。要提升政府的执行力,还要通过改革,重塑政府的组织架构。合理的政府组织架构,可以产生最大限度的综合效力,形成较高的政府综合执行力;相反,组织架构不合理,则有可能出现较高的执行摩擦力,损害政府组织的整体执行效应,削弱政府的整体执行力。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这既为我们重塑政府架构,推进政府制度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指明了方向。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应从两个方面来推进地方政府组织架构的重塑。一是要减少纵向政府层级,实现政府组织的扁平化。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层级多,使得政府的指挥路线延长,不仅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增加了政府的执行成本,同时也不利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执行政策活动的监控,导致政府执行力下降。必须在考虑政治稳定与地方利益均衡的基础上,大胆推进政府层级缩减的改革,特别需要减少省与基层政府之间的管理层级。不少学者建议逐步减少甚至撤销地市一级的建制,同时弱化乡镇层级政府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建议。此外,还要大力缩减同一层级政府内的组织层次,减少政府执行的中间环节,简化政府办事程序,赋予基层执行者以更多的自主权,形成层次简明、职责明确的扁平化的政府结构。二是要合理调整和理清横向的同级党政组织机构。要克服当前各级组织机构职责不清、政出多门问题,厘清和正确划分政府各部门的职能权限,进一步优化和规范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配置,要按照综合职能来设置政府机构,尽量将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行政部门承担,减少部门职能的交叉重叠现象
3.强化监督机制建设。执行监控就是要通过对政府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执行过程中的不良情况,保证政府执行任务的有效和顺利完成。要强化监督机制建设,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强化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当前,缺乏相对独立和具有足够权威的监督机构是对政府执行监督不力和造成政府执行偏差的重要原因。要有效实施监督,首先要推进政府监督体制的创新,切实提高纪检、行政监察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可考虑将地方纪检部门、行政监督部门直接归口上级部门管理,由上级监督部门负责其人事编制、工资福利、经费支出等,减少其对当地党政领导的依赖性,提高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其能更好地履行对地方政府执行活动的监督职责,防止出现“虚监”、“漏监”现象。要改进各级纪检部门的监督手段,强化监督合力,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确保对政府执行活动的有效监督。
二是强化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执行活动的监督。必须实行政务公开制度。美国早在1966年和1979年就分别制定了《情报自由法》和《阳光下的政府法》等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要求政府的政务活动向公众公开,并以此来监督政府机关的行为。我们也有必要制定类似的政务公开的法律制度,规定政府要定期不定期地向社会公众有关的政务信息,将政府的执行活动置于公众的关注和监督之下,充分发挥公民、社会团体、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对政府执行活动的监督作用,及时纠正政府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要充分尊重新闻自由,保证各种信息自由、顺畅地流动,发挥传媒的监督作用等。要完善举报制度,鼓励和切实保护社会公众的举报行为。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执行问责制,加大惩罚力度。要根据政府执行的有关程序,制定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具体量化的执行岗位责任制,明确规定政府各项执行任务的责任单位、责任部门、责任人、执行失误的责任,要加大惩罚力度,对政府执行各项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管查到什么人,都要坚决处理,不搞下不为例。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利益的重大责任事故,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重大损失的责任者,要严加追究,严厉处罚。
4.创新激励机制。提高执行力必须把正确的政绩观和用人导向作为着力点,把激励机制作为提高执行力的内在动力。要从有利于提高执行效率、有利于降低执行成本、便于社会和群众监督的要求出发,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特点和实际,科学设定执行任务和责任目标,完善考核的程序、标准、办法,加强对执行过程的控制,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执行力绩效管理体系,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政绩观。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党政机关干部的执行力、执行结果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监测、考核、分析和评价,提高机关干部的主动性、创造性。要建立执行情况与享受待遇挂钩的考核机制,使机关干部的薪酬、培训、奖惩、晋升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统一起来,保证干部管理的效率与公平,真正实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要改进督查方式,增强督查的实效性;要建立群众评价机制,让群众参与其中进行讨论,表达意愿,把执行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 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9.
[2]保罗·托马斯,大卫·伯恩.执行力[M].北京:中国长 安出版社,2003:27.
[3]周永亮.本土化执行力模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 社,2004:128.
[4]魏中龙.如何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执行力[J].北京工 商大学学报,2003,(6).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范文4
边江(1972.04-),性别:男,籍贯:辽宁省沈阳市,民族:汉,学历:本科,职务:科长,职称:助理研究员,专业:经济法,单位: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摘要:教学管理者能否按计划实现教学管理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力,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的缺失进行分析,进而对制度完善、管理理念、教学模式和执行等四个方面对症下药,增强教学管理执行力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执行力 缺失 建设
所谓执行力,是执行者通过一些有效手段,整合各项资源,以先进的管理手段或方法来推动政策和策略,围绕战略意图,最后达到甚至超越目标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对组织来说,是把各项具体工作全部以落实的能力。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教学管理普遍存在执行力缺乏的问题,不利于其健康长远发展,只有深入了解并分析其原因,才能真正强化教学管理的执行力。
一、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的现状
首先,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重过往经验,轻思维创新,重自我中心,轻良性竞争,重勤奋努力,轻优化改善。
其次,教学管理人员做决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科学性不够,只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以往阅历,不会遵循一定的理论指导,不照章办事,教学管理的一些重大决策不民主,不理性。
其三,执行过程发生差错,造成损失,管理人员很少承担责任,致使正确决策的效果不佳。
二、管理执行力缺乏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存在巨大的局限性。教学管理者的理念受制于教学体制,而作为实施教学管理和教学管理决策的主体,他们又反作用于教学管理体制,并进一步强化执行力不良的问题,制约相关人员的决策能力、学识水平和经营理念。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严重缺失,不少规章制度和决策方案没经过充分而科学的论证,不够严谨和完整,不利执行,或烦琐,甚至变动频繁,无法执行。
(二)高校教学管理规定不够完善。教学管理者仍然沿用传统的事后控制,不会考虑到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学校现状,无法根据不同的分析结果制定出正确合理的教学管理办法,严重滞后。
(三)高校教学管理执行程序存在较大偏差。由于各项管理规定是为了更具体有效地解决管理问题,而教学管理规定比较特殊,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威严不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意识,其自我中心和意识歪曲很容易引起执行程序的偏差。
(四)人本管理理念缺失。决策者往往为了短期目标,以自我为本,忽视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学术很难有自由,导致有关决策缺少人文关怀和人格尊重,不利执行。
(五)教学质量管理意识不可持续,好的执行方法缺位。教学质量管理无法持续跟进,执行做不到始终如一,前紧后松。
三、增强教学管理执行力的四个基本条件
(一)在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好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帮助有效管理,规范日常行为,形成合力,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教学管理制度的拟定要遵循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一致性、可行性、可持续性和创造性等原则,从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执行机制入手,加强教学信息监测与反馈,同时导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教学管理环节与过程加以严密控制。
(二)在于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必须遵循科学管理、合理分配管理权限的原则,高度集权的制度化刚性管理模式有利于扁平化沟通,但责、权、利不清晰,民主化的柔性管理模式可充分发挥各级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管理约束力减弱。所以,要有机结合,行之有效,激发管理者潜能。
(三)管理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管理素质。教学管理者作用非常关键,起着不可替代的沟通协调作用,必须同时具备纵横协调能力、奉献精神和创新理念等,大幅提高综合管理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执行力。
(四)在于优秀的管理团队和执行力文化。各级管理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明确分工,精诚合作,做到结构合理,取长补短,高效有序,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发挥执行力。
四、增强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的几项对策
要增强管理执行力,必须从更新教育管理者理念入手,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素质,确保教学管理执行力的有效性。
首先,要纠正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管理素质,对于教育管理执行力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很多人把教育管理执行力的缺乏归结为管理环节复杂,相关管理人员素质不够,事实上,管理者的理念和意识更关键,是影响执行力的重大因素。
其次,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师生的个人行为,以保障重点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高校的教学管理涉及范围广,内容繁杂,责任重大,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用于约束各级管理者日常的工作规范和行为准则,从体制上提升执行力。
其三,教学管理模式应合理化。由于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基于教学管理规定的完善之上,而教学管理模式合理化,能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执行力。目前大多数采取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刚性为主,很难明确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工作范畴和责任分工。另外的那种教学管理模式,也就是柔性管理,可明显增强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管理的约束力。当糅合两者为一,这个模式就会起到刚柔并济的作用,兼而有之。
其四,重要决策执行应当有效。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第一个步骤,下一步则是执行,保证重要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全面彻底地得到落实,通过制定积极有效的计划,做好动员,合理合法,确保决策执行的规范化和全面化。
总的说来,增强教学管理执行力,综合性强,设计内容复杂,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更新理念,从意识上进行重视,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完善相关规范和制度体系,才能达到最终目的。(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范文5
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建设必须立足科学合理。制度本身是执行的基础,因此制度建设的科学合理就是要做到规范与创新结合、管理思维与可行性结合,便于实际操作,能够切实解决问题。企业制度建设不仅仅是建立管理规范,而是重在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制度的制定,既要经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还要经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才能切合实际,行之有效。
充分认识企业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特征和相互关系,对促进制度建设的科学合理并提高制度执行力是非常必要的。制度建设的规范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否则企业就不能在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发展战略;二是规范的制度要求,能对全体干部、员工的整体职务行为进行规范,否则就不会统一行动形成合力。这两方面做不好,轻则出现制度执行中的不规范,重则会使制度夭折。当然,制度建设在注重规范性的同时不容忽视的就是制度建设的创新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要求稳定和动态的统一,长年一成不变的规范不一定是适应的规范,经常变化的规范也不一定是好规范。结合惩防体系建设实施纲要,企业已越来越重视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来完善企业管理。因此,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制度规范性建设是必须的;加强制度梳理、强化流程再造,定期对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完善性进行评价,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实现动态变化也是必须的。
坚持管理思维与可行性结合,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简洁高效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基础。如前所述,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要随着管理思维的创新而不断变化,但是管理制度如何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运转效率,应当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立足企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制度创新有新思维的推动,也有企业管理环境的变化,二者结合推进制度建设的根本是找准企业管理中的实际矛盾,解决现实问题。二是流程清晰简洁高效,易于操作便于兑现。企业制度建设应体现通过流程来保证执行力的理念,通过贯彻一套有效的流程来控制和改变执行者的行为,并使其逐渐形成大家共有的习惯、认同的模式及一致的行动。
要提高制度执行力,管理好制度的执行者是关键。企业制度的执行者是全体员工,但是对制度执行起决定作用的是各级管理者,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就离不开一支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管理团队。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中层管理者的素质是执行制度的保证,管理团队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制度贯彻落实的效果。惩防体系建设突出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企业党政和纪检监察组织应切实担负起对管理团队的教育责任,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和管理团队的思想道德教育、党纪国法教育,增强其拒腐防变的能力,培养其规范执行制度的素质、责任心和推动力。通过教育引导管理者作为领导干部要做守规矩、讲规章的模范,防止自己成为制度的破坏者、逾越者、规避者;作为执行者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具有把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进行推进实施的能力。因此,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执行团队,切实做到法令严正,令行禁止,形成自上而下良好的执行生态圈,使整个企业在规章制度的框架下办事行事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要提高制度执行力,有效的监督制约是保证。严格的监督制约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保障,当前企业加强监督制约应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过程控制、考核评价、兑现奖惩。过程控制是提高执行力的强制性组织行为,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效能监察的技术性作用和纪检监察组织的监督保障作用。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一方面强化各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及领导人员的管控责任,确保其管理行为在制度的约束下得到有效控制;一方面及时纠正管理中的缺陷和偏差,防止小错酿成大错、由点及面摊子难收,确保企业管理始终处于可控状态。考核评价是对制度执行的结果评估,没有考核评价,制度的执行就容易流于形式,工作就可做可不做,形成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会出现相互攀比、法不治众的失控局面。只有建立了严谨、科学、公平的考核机制、内容、标准和方法,制度执行力建设的保障体系才可能成为一个闭环系统,才能减少违规行为发生,确保企业各项制度有效执行。兑现奖惩是提高管理者执行力的关键,缺乏必要的奖惩,制度的执行就没有约束力。兑现奖惩就是要对严格执行制度的管理者给予工作肯定和有效激励,树立典范;对制度执行不力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恶意破坏制度的一定要严肃处理,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无误。
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必须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文化与制度虽然不同,却是紧密联系的,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就应当充分认识到文化与制度互动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员工共同认可的企业价值观,要把企业的价值观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制度就是最好的载体,而文化则会加速员工对制度的认同,并不断催生新的制度形成。通过文化与制度互动提升制度执行力应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在制度建设中,明确将企业文化理念作为企业制度制定的指导思想,并依据已经确认的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检查企业现行制度中与文化理念相违背的内容,强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制度。二是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高度体现企业文化理念,建立良好的执行文化和人文环境。一方面突出执行文化的权威作用,尽量减少可变的人为因素和人情环节,构建“不讲任何借口”的行为准则,文化环境和思想氛围,强化执行理念,使其融合在企业文化里,印刻在员工心目中,成为企业每个员工的行为守则,思想信念和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形成健康向上的导向文化,培养灌输维护企业利益就是维护员工自身利益的思想,努力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和谐沟通、同心同德、步调一致的工作氛围,建设一支具有完美执行力的杰出团队。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范文6
一、当前预算执行审计中的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通过十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各地基层审计机关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社会公众对审计机关的关注度与期望值还相差甚远,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少数审计人员思想认识模糊。一是有的基层审计机关内部的一些科(股、室)和人员认识模糊,总认为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机关财政审计科(股、室)的事,其它专业审计人员参与预算执行审计是“打工”、是“服务”,“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因而流露出应付心态,做天和尚撞天钟,不是积极配合,而是消极怠工,很难形成合力。二是有的存在畏难情绪,认为预算执行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质量要求高,工作任务重,难度非常大,加之,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人员都在同一个城镇里上班,熟人熟事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审计严格了面子上过不去,如果不按要求审计,工作上也难以交差,左右为难,从而导致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三是有的审计人员有厌战情绪,认为预算执行审计年年搞,年年都是老一套,有似曾相识之感,起不到多的大作用,没有必要搞那么认真,应付差事,时间到了,审计报告也就出来了,很难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2、预算执行审计与其它专业审计工作不尽协调。预算执行审计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加上同一时间内又有其它审计工作任务,基层审计机关现有的人力资源很难承受这种负荷,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不仅影响本级预算执行审行工作质量,而且也影响其它专业审计工作进度和质量。
3、基层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审计,涉及面广,层次较高,政策性强,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丰富的宏观经济知识,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目前,基层审计力量、人员素质与繁重的审计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显得尤其突出,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较少,审计力量相对薄弱,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尚不能全面达到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要求。特别是基层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宏观经济知识,有的知识结构老化,已跟不上当前财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有的观念还停留在单纯查处违法违纪问题上,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有的不能运用现代审计方法和先进的审计手段,在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
二、与时俱进,不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
随着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编制的不断细化,审计部门更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不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
1、从财政预算编制审计着手。财政预算作为国家行使分配职能,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预算编制水平直接影响财政预算执行的结果,同时它也是预算执行审计的依据。因此,预算执行审计要以预算编制审计为基础,围绕预算编制开展好各项审计工作。看预算编制是否合法、细化;看预算编制依据和标准是否充分;看部门预算编制是否真实、准确。揭示预算编制过程中部门预算批复滞后,给预算执行带来不利影响,使预算执行失去了可靠的基础;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预算执行中随意性很大;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等等。
2、从预算执行过程审计着手。财政预算一经人大审查、批准以后,便成为财政收支的法定依据,政府及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政府预算执行。在预算执行程度审查过程中,必须选准重点。首先看预算收入是否真实、可靠。收入是否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所有一般预算收入及基金预算收入。是否将上年的非正常收入、本年度已减少的收入纳入预算收入的范围。其次看预算支出是否合法、合理。支出结构是否优化、合理,是否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按照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教育、科技、‘三农’、卫生、环保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财政供给范围是否规范,财政资金是否退出竞争性、经营性领域,是否将经营性事业单位、公司或行业协会的单位和部门逐步推向市场,与财政供给脱钩。预备费的设置是否符合《预算法》的规定。上级专项拨款的安排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预算管理体制办理对下级财政返还和转移支付等。
3、从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着手。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我们以财政支出为重点,把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作为审计的着力点。一是要把绩效审计理念、方法引入预算执行审计中。在审计过程中更加关注财政资金运行的效益性,主要是顺着两个方向进行审计:一个是顺着资金方向,按照“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延伸审计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另一个是顺着项目方向,从立项审批、概(预)算、招投标等各环节审查项目的合法性效益性,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促进维护财政资金安全和提高管理使用效益。二是从财政资金管理审计入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就是从预算指标的核对下达、拨付入手,把专项资金的管理的有效控制和使用作为重点,看财政资金的收支是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防范资金损失浪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从2008年底以来,国家对地方投入的建设资金和专项资金规模越来越大,加之,近年来地方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民生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投入。为了保证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的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审计部门要履行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神圣职责,就必须创新审计方式,前移审计“关口”,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社保、医疗、环境保护、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从而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实现“不等亡羊先补牢”的免疫功能,为国家投资资金保驾护航。
4、从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措施执行情况审计着手。无论财政预算编制,财政预算执行,还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都需要用制度来保障、规范和约束,因此,审计机关在揭露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国家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措施执行情况的审查力度,从体制、政策、法规、管理方面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促进有关部门的研究解决。近几年来,审计机关针对审计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推行改革措施,强化制度建设的建议,都被政府和财政部门采纳,如:推行零基预算,细化部门预算,加强预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三、强化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宽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预算执行审计要在深度与广度上进一步深化,在审计的范围上进一步拓展,方式方法上进一步创新,以达到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更好地发挥财政审计经济建设的“卫士”和服务领导决策的“谋士”作用。
1、强化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与广度。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财政资金是否安全有效的运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形势发展要求预算执行审计既要关注财政资金筹集的和使用的“对不对”、“实不实”,更要关注资金使用的“好不好”,在审计理念上,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实行关口前移。要由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在真实合法性审计基础上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绩效审计转变。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对政府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必须加大效益审计力度,特别是关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特别是关注关系民生问题的“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关注财政投资项目产生的效益,抓住投资决策、招投标管理、工程监理、投资效益等关键环节探索开展绩效评估,促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财政建设资金效益;关注政府行政成本,要通过审计,弄清政府行政成本在整个财政预算中所占的比重,将政府行政成本中过高的部分降下来,推动建设廉洁高效型政府,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2、不断拓展审计范围,扩大审计覆盖面。一是拓展审计范围。就是向完整的政府性财政资金审计延伸。不仅要看财政预算内资金,还要关注其他非税性资金和国有资产收益;不仅要看财政直管的资金,还要关注其他部门掌管的政府性资金以及一些公共性资金,以实现对全部财政资金的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二是扩大审计覆盖面。就是向二、三级预算单位延伸。一方面要扩大对一级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的审计覆盖面;另一方面要扩大对所属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延伸审计面,及时查处和纠正各种违纪违规行为,促进预算执行健康运行。三是前移审计关口,向预算编制延伸。主要检查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否细化到了具体的明细科目和部门单位;部门预算定员定额标准是否符合实际,收入支出是否真实,有无弄虚作假、以少报多等问题。
3、以预算执行审计为基础,全面提高预算执行审计效果。紧紧围绕推进财政部门依法理财,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透明度和约束力,以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以财政资金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重点,切实加大预算执行审计力度。在审计过程中做到审点和审面相结合,既要审计财政、地税等财政收入组织部门和预算安排部门,又要延伸审计重点到财政支出比重大、非税收入多、具有一定资金分配权的部门以及各类专项资金较多的部门。通过审计,实现全面掌握资金运行规律和资金管理松紧程度,促进增收节支,提高依法理财水平,规范财政财务收支行为。
4、开展“五个延伸”,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对本级预算执行审计,若面面面俱到,可能事倍功半,因此,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主要向一些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问题等进行有针对性地延伸。一是对当地税收大户、减免税大户、非税收入大户、财政支出大户等单位进行延伸,主要检查预算管理、税收征管、财政财务管理、各项财政、税收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二是向财政专项拨款,如“三农”、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财政专项资金方面延伸,从立项、拨付、使用和管理等各环节进行检查,揭露和查处弄虚作假、挤占挪用、损失浪费和使用效益不佳等问题;三是对本级财政安排的经常性经费支出延伸,加大对财政支出的监控力度;四是对一般预算支出中的购置费、修缮费、车修燃油费等支出的延伸,看支出是否合理、合规;五是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如虚列支出、以拨代支等问题的延伸,主要核实财政收支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规性。这样,既保证了审计的深度与广度,又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四、创新思路,不断改进预算执行审计的方式方法
预算执行审计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和宏观性很强的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应坚持服务于地方政府和人大的思想,树立大局意识,用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民本审计观来指导审计工作,按照“统筹发展”的理念,创新思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努力做好预算执行审计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整合审计资源,形成审计合力。基层审计机关在安排年度审计项目时,牢固树立“大财政”审计理念和大局意识,以预算执行审计为龙头,采取预算执行审计与其它专业审计相结合的办法,以综合财政审计的思想统领全局,整合审计资源,形成合力,提高审计效率。目前,在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全局上下一盘棋,统一调配力量实施审计,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建设项目审计等都列入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将部门预算编制审计内容结合到专业审计之中,在专业审计过程中,进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实现资源共享,既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又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达到“一审多果”,提高审计效率。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要实现财政审计的较高层次的监督,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一是基层审计机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下决心充实人员,加快财政审计队伍建设步伐;二是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综合性强化培训,提高其各种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技能(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政策水平等,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宏观意识、民本意识、效能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促其尽快适应高层次监督的需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4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