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新发现范例6篇

生活中的新发现范文1 关键词:近代;美术艺术;插图艺术 近代美术发展是我国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它既是时展的产物,又是在继承原有的文化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是当代的艺术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美感提升的重要内在要素。结合艺术插图在美术生活中的应用为例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插图艺术的意义 (一)插图的设计体现了创设者意图,往往别具匠心,配合文字的内容

生活中的新发现范文1

关键词:近代;美术艺术;插图艺术

近代美术发展是我国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它既是时展的产物,又是在继承原有的文化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是当代的艺术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美感提升的重要内在要素。结合艺术插图在美术生活中的应用为例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插图艺术的意义

(一)插图的设计体现了创设者意图,往往别具匠心,配合文字的内容,插图变得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体验性,并在视觉、感应中体味美、悟出美,提高审美的能力,更好地体现创作者的意图,美术生活中的插图能够勾起读者的欲望,增加阅读的兴趣,在期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精美的插图设计合理,色彩配制充分体现了艺术水准,体现了时展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反应期刊的性质和特征,建立起插图和期刊的内在联系,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艺术者们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境界,塑造和描绘生活的理想、生活的价值、追求美好的生活。

(二)美术的形态各异,种类丰富多样,变化无穷,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近代艺术的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插插图艺术的发展体现了社会水平,是社会发展到近代历史产物,推动近代文明艺术的进步,是推动文明艺术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表现内容。插图艺术和期刊紧密结合,在期刊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融合多种要素推动者社会艺术的进步;插图艺术在美术生活中不断更新,为艺术创新提共内在要素,相关的技艺不断变化,艺术的发展精彩纷呈,不断衍生出各种新的思想潮流,不断呈现出艺术的新种类,不断创造出艺术的新形式,成为推动艺术多向发展一股强劲的暖流。

二、插图艺术在生活中实际实际运用

(一)美术生活概述

美术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真实反映,美术又高于生活,对生活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引领生活思想、引领生活品味、引领生活的情调,引领社会之美。在当代时期,受到"新生活运动"倡议的影响,为追求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新的艺术载体《美术生活》杂志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杂志,他的内容主要是中外设计师的作品,围绕"新生活运动"这一主题,集中展示"生活和艺术完美和结合,生活融入更多艺术要素,制作的工艺和美术相结合,工艺制作更加的趋近于美术作品,体现他们之间的完美结合,传递新生活之美,具体内容包括图案、生活常用的器具、风格各异的橱窗、新颖的广告、别致的住宅、街道、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等,对当时都市规划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插图在美术生活中的运用存在的问题

近代的插图在近代艺术期刊刊登,对近代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积极的效应,吸引人们不断地追求美好的生活,并传递出美好的生活模式,为社会建设、社会环境构建提供美,社会和人们的追求不断提升,新的生活理念和新的社会成为共同追求;但是插图主要集中突出新意,不是主张依托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推陈出新,而是标新立异,完全的新意,美的别致,不同寻常,对民俗和民族的美继承不足,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创造精神要素为很好的体现在插图上,而大部分的插图存在抄袭外国的风格,照搬而不是创新融入更多民族要素,缺乏民族性和自身的特点。

(三)插图作品多是体现典雅的生活,层次比较高,立足于城市生活,服务的群体范围相对较窄,从中受到艺术熏陶的主要集中在的社会的精英阶层,对普通大众社会的引领作用微乎其微。当时的社会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水平不高,但是人民也想追求美好的生活,过上新生活的日子,然而在期刊的插图中却找不到适合自身美好追求的影子和生活方式,似乎离自己的生活太远,遥不可及。插图体现的美术生活的并没有中下层人民放在自己的视角范围内,他们却是新生活的主体,他们才社会发展主力,生活之美没有他们的参与,美术生活的灯塔引领价值也就大大降低。

三、解决运用插图运用的问题的策略

(一)丰富彩插图的内容,完善插图的形式

美术生活的插图涉及到生活的部分内容,对于提高生活之美,改善生活的质量,提升审美能力大有裨益,美术生活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为了更好体现生活的美,插图更应丰富所包含的内容,以适应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增加时代气息的内容;展现形式的要多样化,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插图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形式和载体,不仅继续利用期刊,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平台,以及交流平台,购物平台,广告宣传,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插图,传递生活之美,

(二)融入更多的民族要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更重坚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插图的美应体现民族的众多元素,不断创新民族之美,插图选取中,创作中,将民族精神和历史文脉融入其间,并应在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求变革和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美术生活插图的需求。对外来的美要大胆的吸收,但不是照抄照搬,拿来主义的再度出现,而是学会吸收和创新,更多融入到我们的美感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美的要素,不是摒弃一种美而接受另一种美,顾此失彼,另起炉灶,而是促进美的交流,提升我们的美术生活。

(三)当今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的审美观念和水平不断地提升,普通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在当今社会是能够有效实现的,为此插图选取中要注重覆盖面的扩展,不能仅仅体现某一层次,满足特殊群体的需要。为适应这一要求,在插图的选取上注意关注更多,采用更多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让生活美术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的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体现美术来源生活,生活需要美术。

四、总结

在近代,近代艺术期刊中的插图为艺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美术生活中的插图启发人们不断提高生活之美,对当今社会也有不少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海明,著.风情民国老期刊[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2]安长青,著.民国史话[M].金城出版社,2012.

[3]刘晨,著.民国时期艺术教育期刊与艺术教育发展[M].团结出版社,2010.

[4]邓雅楠,编著.插图设计[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5]杨永德,杨宁,著.中国古代书籍装帧[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6]祝重寿编著.中国插图艺术史话[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生活中的新发现范文2

[关键词]杭州;新人文精神;生活品质

[作者简介]刘妙桃,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浙江 临安3 11300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027-04

2007年2月,中共杭州市委召开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而不懈奋斗”的主题。随后,杭州市委明确了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战略目标。杭州市创建“生活品质之城”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为支撑,以“和谐创业”为根本途径,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互为支撑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生活品质的提高与新人文精神的提升,都是杭州社会文明进步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当代世界发展的主导趋势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杭州新人文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2002年2月,中共杭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要构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并把这一新人文精神提升到“立市之魂、文化之本、文明核心”的高度,并结合杭州现代化发展特征给予了充分的认识和倡导,这是具有长远战略的发展意义的。要充分地认识和倡导杭州新人文精神,首先应全面深刻地理解新人文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一)“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人们的思维、情趣、人格、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等之中。所谓“人文精神”,是以人的文化存在为基础,把人作为“完整的人”来关注与尊重,并以人的价值和能力的充分实现为宗旨,关注人的尊严和人格完善,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它要求合理、恰当地把握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这一角度看,人文精神主要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蕴涵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等的总和。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灵魂”。它不仅体现在民族精神之中,而且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是人们热爱和追求真理、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优良的道德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体现。所以,人文精神不仅成为决定个人素质和成就的核心要素,而且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强调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杭州人要继承历史文化中精致和谐的人文特色,弘扬大气开放的时代精神,在大气中求精致、在开放中求和谐的新人文精神理念。它的提出既注重保持杭州特有的风格、品位、环境,又努力拓展杭州发展空间,是在城市建设上具有大思路、大手笔的体现。

“精致和谐”是对杭州城市文化象征的刻画,它既是对杭州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特征的把握,又是对杭州经济发展、城市布局和建设、产业结构特征的把握。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受西湖文化和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杭州人喜欢悠闲的生活方式,爱好文化艺术、崇尚自然、追求风雅、寻求情趣。其次,在企业生产上,杭州人力求产品的精美、工艺上的细致,明确提出确立一流的目标,争创一流的水平,打造一流的精品。再次,在思维号情感方式上,杭州人选择人生大事时,往往以西湖为中心,有纪律、有秩序、安分守己;杭州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自信、精明、明辨是非、有正义感。再次,在经济发展方面,杭州的经济在各个方面能全面均衡地发展,并形成齐头并进、和谐发展的局面;在城市布局与建设方面,由于杭州各个区域主体意识比较强,且在构筑网络化、组团式都市结构中,杭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形成了城市优势互补的网络状的多主体联合机制关系。最后,在杭州经济文化与都市产业协调发展过程中,产业之间彼此平等、互为支撑、互为补充,形成相互之间主动关联的网状组织。这些都是“精致和谐”的杭州新人文精神的表征。当然,精致和谐的人文特色也存在消极面,如在文化心态上小家碧玉、保守封闭;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建设上容易形成小而精、小而全,而缺乏出大手笔、干大事业的胸襟和气魄,在市场开放、企业竞争、行政管理和城市间的交流合作上容易排斥外来思想文化形成害怕震荡、封闭保守的心态。所以杭州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对精致和谐的人文特色,需要承接,更需要发展与突破创新,既要精致和谐,又要大气开放。

“大气开放”则是对杭州人社会参与、社会合作精神、创业精神和创业风范的提升,是在改革开放时代对杭州人民包括杭州市政府提出的新要求。它力求视野上的开阔、胸怀上的宽广、气魄上的宏大、思路上的高起点、工作上的大手笔,做到想干大事、敢干大事、干成大事。同时,“大气开放”要求要有平和、务实、开放、兼容的心态,并具有开明处世、开拓进取、开放发展和注重把不同类型、特点的生活方式相融合,引领生活潮流和时尚的大气与开放。

可见,精致和谐与大气开放两者是辩证统一,互为补充,从而形成统一整体。精致是大气的精致,是在开阔视野、宽广胸怀、宏大气魄中追求精致。和谐是开放开拓中的和谐、丰富多样的和谐、变化发展的和谐。同样,大气体现精致的大气,追求高品质、高档次、高内涵和高素养的大气。开放体现和谐的开放,追求协调有序,和合均衡、稳定统一的开放。应该说,“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是一种体现杭州现时代精神的现代文明,它蕴涵着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协调性以及人们行为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一种综合型的人文理念。

(二)“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人文精神特征

1 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积极融合

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形成的前提,人文精神只有建立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才是真实的。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为科学精神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能够表达杭州城市整体精神的新人文精神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一体,较好地协调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人文精神体现在杭州的发展中,就是强调杭州人既有保持优良传统的价值观念、人文性格和人文精神等心理倾向,又要依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和塑造

更高的人文素养。杭州人具有的这种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杭州产业发展中注重了科技文化产品投入的质量,注重了产品的档次、注重了科学管理,同时在工作中杭州人立足于科技文化发展前沿,刻苦钻研、精心创作,并且在城市建设中既做到讲风格品位和环境优美,又依靠了科学技术,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形成了多功能、开放型的杭州城市格局。杭州将科学的、朴实的价值观与文化的、生态的价值观相结合,把世界性的科学文化价值观深入地渗透到当地的人文基质中,从而提升了城市的人文品味,塑造了城市“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品格,造就了具有新的人文素养的现代市民。

2 实现了历史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的有机整合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反映了杭州的历史积淀,体现了杭州的现在存在,更表达了杭州面向未来的追求。

杭州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这种历史传统文化,不仅推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赋予了这座名城以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杭州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和南宋文化形成了杭州人的人文精神之基调。作为良渚文化象征的玉琮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精致性、象征性和艺术性,以及从中传达出来的天人合一、天地一体、居中致和的深刻思想,俨然已为杭州人种下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这种人文精神的基因。在传统吴越文化中,吴越国从“保境安民”到“纳土归宋”的基本国策,追求的就是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并在保境和自安的政治前提下,它展现了积极有为的自强精神和守土济民的亲民精神,注重与人为善的宗教精神,这些人文性格也是杭州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和支持因素之一。南宋时期杭州人文性格是一个多元化的复合结构,它不仅保持了吴越的人文性征,而且还发展了高雅精致的唯美精神、善进取、急图利的商业精神、忠愤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重视生活的世俗精神,宋文化积淀的这一历史人文特质对杭州人文精神的影响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当然,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是采取“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的扬弃态度,赋予它以新的时代精神和意义,这就是要“在大气中求精致,在开放中重和谐,努力追求既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又胸怀大局、放眼世界;既刻苦钻研、精雕细刻,又高瞻远瞩、立足前沿;既注重保持社会的团结、稳定、有序,又提倡竞争、创新、开拓;既注重保持城市特有的风格、品位、环境,又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城市建设上出大思路、大手笔”。

3 实现了实践性与世俗性的内在统一

杭州新人文精神是一种面向整个城市大众文化生活情势而渗透于其中的价值理想。这一特点根源于杭州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文化生活实践的广泛性。这些文化实践活动体现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跨湖桥文化”年代,杭州的先民已经使用耜、镖等复合工具;五代十国吴越奉行的政治治理理念,对杭州广大民众人文性格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在辛勤劳作之余悠游于山水,放情于花前流连于笙歌,体现了充实与和谐,一份闲情逸致、一份弄潮的勇毅硬气、一份不惮于功利的勤劳务实、一份求知求新的事业进取。在新时代杭州,如和谐创业的观念体现为杭州全社会的观念特征,如杭州市民积极关心和参与城市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展现了精致和谐的思想观念,百姓日常生活将生活与创造、创业,生活与美、艺术融合在一起,将日常性和品位性、平民化和精致化统一了起来。

二、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城市发展新理念

新世纪,杭州在提出构建新人文精神战略的基础上,对城市整体特色及发展目标进行了全面概括,提出“生活品质”发展理念,把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作为杭州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发展导向,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是杭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生活品质之城”可谓是生动的“杭州版”科学发展观,是杭州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其价值取向必然表现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改进、尊严的提高和选择自由的扩大。“生活品质之城”渗透的是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是一种价值理想、一种工作目标,同时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词,但它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根本上说,生活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是一种生命力和创造力。而“生活品质”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它可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这“五大生活品质”。体现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以及环境这“五大品质”之间是互相影响、互为支撑的辩证关系,它的提出体现了先进的生活观念、丰富的生活内涵、健康的生活方式、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健全的生活保障等现实追求。而且,“生活品质”的提出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它是人们享受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和对于这种享受的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它既包括客观的生活品质,又包括主观的生活品质。客观生活品质和主观生活品质共同构成完整意义上的生活品质,缺一不可。

生活品质的核心内涵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它从人们日常的又是根本的需求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把城市发展放到了一个现实而又是终极意义上来把握,使城市与市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民日常生活紧紧地贴在一起。提高生活品质,既是杭州每个普通市民的当下愿望,又是杭州这座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真正把人作为城市发展的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开创了城市价值理论创新性探索的全新理念。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既体现了中央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又体现了杭州作为著名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自身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它本质上是探求一种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富裕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环境。

三、杭州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之城”

杭州新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一个动态元素,它是一种实践建构的过程。创建“生活品质之城”也是一种实践建构过程。这两者对于新世纪杭州的健康和谐发展都不可或缺。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一脉相通、相互促进和共生形塑的关系。

(一)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一脉相通

杭州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一脉相通。“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是杭州发展的精神内核,它构成了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个性特征。杭州人追求生活品质,就是对高品位、高品质的追求,它渗透的是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理念,它体现的是一种价值理想、价值追求,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本身就内嵌着“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人文精神。

创建“生活品质之城”具体就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其中,文化生活品质

是生活品质主导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是新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的具体表现,同时它是内嵌于其他生活品质之中的,是通过其他生活品质的提高与立足于人的生活观念、生活内涵、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中得到体现和凝练的。新人文精神是生活品质的灵魂。新世纪的杭州,新人文精神的理念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环境的各个方面。因此,从本质上说,提高生活品质本质上是提升新人文精神内涵的表现,生活品质的内涵在于生活的有品位和高质量,这与提倡文化的新人文精神需求是一致的。这种人文精神即是创建品质生活之城的人文资本。

(二)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相互促进

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这也是人们生活富足与生命价值和理想的实现方式。同时,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是作为人类最基本也最崇高的追求,它们的相互促进成为新时代杭州发展的象征。

1 新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为生活品质的提高提供精神动力

“生活品质之城”渗透的是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理念,它既是一种价值理想,也是一种战略发展目标,还是一个实践过程。而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与实践过程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体现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即它是个历史传统精神文化积淀与新世纪杭州发展的契合、碰撞而被型塑出来而成为创建“生活品质之城”的精神动力、人文支撑。体现杭州现时代的新人文精神,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指明了方向。新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可以不断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改善杭州城市的精神面貌,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智力支持,是人们生活品质提高的主要动力。用新人文精神塑造生活品质才是杭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所要求的生活品质本身之意。

2 生活品质的提高为弘扬和发展新人文精神奠定坚实基础

生活品质的提高可以为新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生活品质是人们在日常最基本的生活活动中对更高品质的追求,是对生活的不断创造和创新。它包括客观的生活品质和主观的生活品质。人们首先通过直接获得经济收入和服务得到满足,过上高品质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这样才有可能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善精神面貌,由此,主观上就可能会进一步深刻思考人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从而能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新人文精神。没有必要的主客观的品质生活,即生活物质保障与对生活的满意,新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就难以落实,难以广泛推广。

生活中的新发现范文3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新世纪究竟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是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它力图根据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合理借鉴中外历史上活动教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子,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因此,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现行以知识为难、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一、活动教学的理论内涵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

1.活动的基本范畴

简单他说,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对活动可作多侧面的划分,最基本的主要依据心理学的划分,即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所谓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与观念活动,主要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这两类活动在人的认识和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类活动常常交织在一起,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实践活动和观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既具有人类一般活动的特征,更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和规定性。首先,从表现形式来讲,内部活动有别于那种凭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和理解的活动,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发现和创造的成分;外部活动也有别于那种不需要有意识的内部活动的参与,只是为掌握某种技能的重复强化训练或自动化的。熟练化了的外部操作活动,而是强调能引起主体内部活动,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等。其次,从学生总体活动来分析,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活动,以认知为主的片面、单一的活动,而是强调观念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完整的活动。因此,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强调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

2.活动教学的界定

从以上对于活动的分析中,可以给活动教学下这样一个定义: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二)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具有价值和发展性意义,那么活动是怎样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呢?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对学生发展、素质生成最有价值呢?活动教学要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就必须首先考察分析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了解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

活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变量:活动主体因素和活动客体因素。具体说来,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等;活动客体因素包括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有无成效、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活动条件的提供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

1.活动的主体因素

(1)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要获得人类已有的经验,必须是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发生。如果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依托,这种学习活动便不能实现,更不要说取得成功,最终也就不可能使个体得到发展。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式和作用方式,都受到他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表现出个体的特征。

(2)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这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表现为主体在活动中的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种情形:被动应答——迫于外界作用下的一种被动,主体不能处于激活、兴奋状态,注意力仅限于维持动作的完成,对主体发展意义不大;自觉适应——主体接受并理解了活动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从而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中去;主动创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3)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样的活动对活动主体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它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对困难的态度,对行为的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可以影响学习行为中的情绪和效率。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正确估计自我能力,选择活动的方式内容,对问题不断做出准确判断,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充满活力。反之,效能感比较弱的人,参与感也随之下降。

2.活动的客体因素

(1)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对发展主体提出的要求是否恰当,要看它与主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差度如何,因为过高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个体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进行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为此,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安排教育的顺序与目标。

(2)活动有无成效。活动的成效会激励主体产生新的需要,形成内驱力,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假如活动不了了之。只会产生消极影响,

(3)活动的方式与类型。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活动类型和方式促进人的不同的发展,如有主体变革客体为主的创造活动、反应客体的认识活动。占有客体的欣赏审美活动、检测客体的评价活动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等,他们虽共同对人的发展发挥作用,但每一类活动对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有所侧重,如艺术、科学活动——创造性;科学与历史活动——批判性思维;文学、戏剧活动——自主性发展,扩大眼界,丰富人的想象等。

(4)活动条件的提供。活动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活动材料和活动工具的提供,活动氛围的渲染和创设,活动场地的大小,活动规模的大小(如班级规模),活动空间的灵活布置,活动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程度等,都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效。

(5)活动的有无指导。对活动的设计和适当的指导易使活动产生成效,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学生成就感。

(三)活动教学涵盖的教育理念

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是活动教学期望的实践效应。为此,活动教学必然对实验的目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及其相应的操作体系进行系统的,富于创新的构建。这种教学新形式涵盖以下内容: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确定适合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活动目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适当调整、补充、改造现行课程与教材,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与经验的联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改革考试和教学评价,实施以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多样化评价策略等。为此,必须在观念上凸现出以下教育新理念。

1.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活动教学的灵魂。它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相互作用的中介便是主体的活动,正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主体发展的进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惟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途径和手段;惟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2.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性活动来实现和完成。总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3.构筑以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人教学过程,从而必然地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进程相统一的过程,必然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首先,教学的对象、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处在身心两方面不断变化。构建的过程中;其次,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的因素会不断生成,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活动教学重视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班级氛围等“活”的因素对教育意义的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

这种动态性使得教学过程同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上。基本上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对学习可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同时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学校环境,实现学校生活和管理的民主化;活动时空上,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开发社会与生活等广泛的教育资源。

(四)活动教学的实践效应

活动教学不论是作为教育观念的体现,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变必然具体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体体现出不同的自主参与程度,处于不同的学习、活动状态,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因而,考查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活动情形和活动状态是将活动教学与其他教学区别开来的重要而有效的指标。据此,可在以下对比中对活动教学的课堂效应作一描述。

记忆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方式接受和记忆大量知识,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动手做事的机会,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易产生焦躁、烦闷、厌恶、冷漠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适应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自觉适应状态。虽时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但这种思维为教师所把持与牵制,只是教师思维的再现与印证。教师被自身设计的教案与思路所奴役,对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不能放手。学生的情绪体验表现出时而充满激情和渴望,时而又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

创新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主动创造状态。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不再为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所左右,对于超出备课范围的意外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因势利导将教学引向深入。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的教案框架里,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积极、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活动教学追求的就是属于创新水平的教学。

二、实验的实施

(一)实验目标

1.教学实践目标

(1)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

(2)变更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探究式学习。体验学习等多种活动方式,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3)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4)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独特的个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自尊、自信,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

(5)涌现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活动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他们能够将教学作为创造性的事业,从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学生涯的快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与学生共同实现发展。

2.理论研究目标

(1)探索活动教学的一般理论,包括活动教学的思想渊源、活动教学的方法论。活动教学与学生素质发展的关系。活动教学的内涵、类型、特征与功能等。

(2)探索活动教学的操作原理与教学策略,包括在各个不同学科中设计、组织、实施各类活动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等。(3)探索活动教学的课程内容和结构,包括挖掘、梳理各科教材中适宜于活动教学的教学内容,采用新的课程形态,编写新的教材,活动课程中实施综合性主题学习等。

(4)探索活动教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

(二)实施策略

“活动教学与中小学生素质发展”实验研究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教育实验的方式检验,验证。充实和发展活动教学的理论,提供活动教学的操作方法,架构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一个着眼于活动教学体系构建的工作框架以及相关策略。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是构成活动教学体系的基本要素,需要把它们分别作为实验的切入点,展开深入的研究。

在实验中,我们将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如下几方面。

1.确定立足于学生素质整体发展的教学目标

(1)全面关注人的发展

活动教学所追求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完整的人的教育。它表现为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培养的全面关注,并在教学中处处着眼于他们的未来。这体现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价值观、态度、情感、行为调节和交往方面应发生的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而且要关注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具有奠基作用的那些素质和能力。例如: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探索精神、合作精神、感受和欣赏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和思维品质,等等。要做到以上这些,需要教师切实地把教学看成是对人的培养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性活动。在教学中不是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而是能够深入地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智力价值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

(2)将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作为培养的核心目标

主体性是学生做人的发展的核心部分,是其他一切素质发展的基础,创新精神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主体性的发展需要通过主体的活动,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活动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要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促使他们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帮助他们形成对不同意见、观点进行评价并做出自己判断的勇气和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

(3)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活动教学所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刑学习主体的尊重。这种尊重要求教学适应学生,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学生适应教材或教师教案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不是从教材出发,而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切实把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准则。

(4)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

由于活动教学将“活动”视为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行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将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他们的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会使教学成为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成为不断生成新的教学价值和新的教学契机的过程。这些新的教学契机将成为学生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也会给教学过程带来新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活动教学的教学目标应是不断由教学的真实进程丰富着和推进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能力捕捉新的信息并及时判断其价值,同时创造性地将它们转化为新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2.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构建活动教学的新过程。这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创造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需要从三个方面人手,这就是:活动的外在方式,活动的内在价值以及教师对活动的指导。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

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方式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深入研究。事实上,如果不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就谈不上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以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观念就仍然具有滋生的土壤。活动教学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以活动的方式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将引起我国课堂教学领域里的根本性变化。以活动作为教学基本方式的前提,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必须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完成发展任务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的素质发展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因此活动方式也必然呈现为多种形态。在活动教学中,它们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探究型活动方式

儿童的发展与人类种族的发展有许多类同之处。现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在数学过程中,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这一过程将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人类的认识方法和活动方式,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探究型活动方式就是这样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这一活动本质上是人类原始发现过程的高蔓浓缩,是教育意义上的重演。在运用这种活动方式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①有目的地选择重演和再现的内容

探究型活动方式并不要求学生重新发现教材中的所有知识。这在教学实践中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适宜进行重演和再现的应是各个学科中在人类认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培养具有典型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某些科学概念、运算法则、重要学科思想、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等等。

②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

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还可以便他们理解创造与社会需要和文化背景狗关系,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这对于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知识,产生未来创造的动机,掌握创造的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

③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材料(实物的与文字的)是引起和形成学生探究发现经历的工具,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对象,学生需要在改造材料的过程中完成发现并改变自己的原有认识。因此,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应是同所要发现的知识具有相同结构的(因而能够通过相互作用揭示有关现象),对学生具有吸引的,并且是适宜学生完成发现,并能够激发不同水平上的多种思考的。

④鼓励运用多种方式完成发现

探究型活动方式的意义在于学生的探究过程。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探究方式表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努力促进,多方发现,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并要向全体学生展示。

⑤教会学生进行科学加工

学生在完成探究发现任务后,往往不能透过事物的外在表现抓住本质,也不能进行准确的抽象和概括,这时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帮助他们形成概念,完成内化。

(2)交往型活动方式

交往作为有目的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认知与交往是共生的,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建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必须要经历集体智力活动的阶段。同时交往对于学生的发展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例如,主体意识的形成,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合作精神,等等。因此,交往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活动,是教学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一部分。采取交往型活动方式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①将课堂教学组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教学交往需要建立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相互作用的教学系统之上。这个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他们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正是由于与活动对象相互作用的需要才产生了交往的需求并依附于交往的,而交往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师、学生与活动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学生也正是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好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状态的有目的的活动。

③采取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的方式

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是主要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交往学习活动。这种方式的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他们人人参与,相互激励和共享信息。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订研究方案,自主探索和研讨,使学生切实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之中。在学习中要注意组织好小组间的交流,处理好小组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以及反应快捷和滞后学生间的关系。

③鼓励学生自由准确地表达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学生需要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经历和感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搜集到的信息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并帮助学生学会流畅地表达,使他们不断树立信心,增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④把交往深入到学生的认识活动中去

交往和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适时而巧妙地运用交往方式,使交往成为认识的催化剂。例如当概念形成的困难时刻,对现象的比较。分类和判断有争议的时刻,以及汇集收集到的信息的时刻,等等。

(3)体验型活动方式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体验学习和认知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学习形式。认知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体验则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活动教学高度评价体验学习的意义,认为它是学生发展中必须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和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体验型活动方式应当成为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采用这种活动方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将体验学习作为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

在人文学科中要把体验型活动方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摒弃枯燥的说教和单纯认知学习的倾向。在科学学科中要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审美能力。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努力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学生感受生动的问题情境,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②强调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的主动体验

体验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作为教学中的体验活动必须突出体验的可感知、可指导、可推动的特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感受自己的情感活动,并关心他们体验到了什么和追求什么样的体验。

③明确体验活动的外部行为一定要引起学生内部的心理变化过程

体验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心理过程的变化,没有心理过程的变化不能称其为体验。教师在活动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参与体验,以促使学生的心理真正发生变化。

④将体验作为学生个性形成的基础和个人成长的基础

不同的个体对于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能力,也会引起不同的体验,从而丰富着不同的个性。在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和接受学生对于观察的不同感受,以促进他们个性的成长。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失败的体验对于学生也同样重要。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学会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

体验学习所形成的体验型思维方式(例如“意会”)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体验与认知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

(4)创造型活动方式

创造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教学的基本任务应着力于学生创造性心理功能的不断开拓和丰富。创造性活动方式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态度和形成创造性人格。其在进行这种活动时采取下列措施。

①让学生在课堂中直接进行创造性活动

如重新发现概念和算理;归纳有关规律;自己制作模型和学具;自己规划和组织专题研究;自行开展班队活动以及进行即兴创作和表演等。

②促进学生直觉、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

直觉是创造的心理基础,想象是创造的前奏,观察则能为创造积累榜样。为了促进上述能力的发展,教师可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引导学生运用直觉解数学题和分析判断事物,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参观、考察和游历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等等。

③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潜能的实现便是一种创造。创造性人皆有之,创造没有等级之分,创造是随处可见随时可以进行的。重要的是要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品质。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具有的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并给予及时的鼓励。

④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

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将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媒体的有关报道,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并采取集体活动的方式在学生中进行交流,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增进他们对于社会创造性活动的了解。

除上述方式外,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还有多种形态,例如问题解决方式、调查研究方式、戏剧活动方式、游戏活动方式,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何种活动方式要根据教学的不同目标和内容来确定,也要极大地依靠教师的创造性。

注重活动的内在价值:

在活动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方式之外,还必须追究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即学生主动参与的是怎样的一种活动,它必须对于学生具有教育的意义和学习的意义,也就是必须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那些学生参与程度高同时又具有较大教育和学习意义的活动是活动教学所追求的活功。

提高活动的内在价值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将活动的水平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活动的水平只有定位在学生正在形成,刚刚在成熟,刚刚在发展的区域内(即维果茨基所主张的最近发展区内)才具有教育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主体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出准确的判断。

2)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

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活动教学所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时,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维持学习活动的适当难度,不断向学生指出讨论中有争议的部分,以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内向化水平

将从外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思维,体转化为情感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内向化过程。提高内向化水平是指学生思维(情感)活动的深化,这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标志。

学生的思维(情感)运动来自于主体实践活动,同时本身也是活动,是活动教学中主体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外部活动对象进行的感性物质活动需要向心理活动延伸,才能形成稳定的成分积淀下来。因此,有价值的教学活动应是能够在较高的水平上完成内向化过程的活动,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情感)运动的活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的升华过程,要适时地将他们从与活动对象的物质互作用中转移到观念性的意识活动中来指导他们进行知识的构建,活动方式与认识方式的概括以及体验向动机、情感与意志的转化。

提高教师对于活动的指导能力:

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精心策划与指导的结果。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创造学生主体活动的情境——提出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提供活动的社会与生活背景;供给活动的实物与文字材料,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等。

有效地推动活动的进展——激励学生的活动热情;了解活动的实际进展;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捕捉活动中的有关信息;发现活动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引导学生深入持久地探究问题等。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研讨——选择讨论的适当“火候”和适当问题;创造有利于讨论的课堂气氛;指出学生讨论中的矛盾所在;帮助学生流畅地表达;协助学生疏通思想、理清思路;引导他们进行抽象和概括以及与他们一起交流活动的成果等。

上述指导作用深刻表明了教师角色的巨大变化。活动教学对于教师的基本要求已不再是准确。清晰和有条理的讲解,而是科学和富有艺术性的指导。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

(1)实现教育观念的系统性变革(略)

(2)深入理解和领会活动教学的思想(略)

(3)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理解知识

活动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学科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明了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原理、主要学科思想、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家的创造活动、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对于一项具体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了解其在整个学科边学中的地位。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通过知识的学习过程所应培养的情感、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以及为实现上述目标所应采取的活动方式和必要步骤等。为此,实验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并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4)以现代教育的要求提高专业能力

使用、处理和变革教材的能力。任何教材对于活动教学来说都要经历一个改造加工进而转化为活动的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认真研究大纲和教材,又不能拘泥于大纲和教材,而要根据活动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教师要有变革教材的胆识和勇气。

创造性地驾驭课堂的能力。活动教学的课堂是一个充满变动的课堂,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也会出现新的转折和新的教育契机。教师要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迅速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对所出现的问题做出反应。

对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的能力。活动教学的实验是一项探索性的实验,教师在探索过程中不但会产生成功的经验也会产生失败的体验。教师及时地对自己实践中的体会进行反省,利用各种形式抽象和概括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努力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对于深入探索和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组织管理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活动教学改变了以往的师生关系,单靠行政命令和教师的权威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方式已不适应活动教学的要求。教师要逐步掌握运用活动的魅力、学科的魅力控制课堂的方法,也要通过学生群体的作用,依靠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实现对班级的科学民主管理。活动教学打破了课堂为中心的旧有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日益与自然。社会和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教师要自发地走出校门,善于与社会各部门进行交往,以便形成教育的合力。

(5)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学是一项集科学与艺术于一身的活动,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才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一定要在关注教育教学的同时,努力使自己健康愉快地生活,扩大自身的关怀面和信息量,进而在教学中展现健全的教育人格。

3,调整、补充和改造现有课程和教材

目前我国中小学使用的各科教材是为了适应全国广大地区的普遍要求而编制的,与活动教学实验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一矛盾势必影响着实验的进行。活动教学的教材应是非学科中心的,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双向扩展为特征,以活动的方式呈现、综合了认知、情感、行为等多种发展目标的教材。

活动课程是活动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教学实践中的活动课程将以综合活动课的形式进行,与学科活动教学从不同的角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综合性活动课以跨学科的主题学习为主,促进学生形成综合运用知识、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能力。它将突出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体验学习,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成为活动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4.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真正作为主体去活动,需要为活动教学营造一定的环境和气氛。

人文环境

我们认为,感受尊重、得到理解、享有权利应是活动教学人文环境的主要特征。这一环境需要从下列方面加以创设。

(1)建立新的教学制度

学校的教学制度是教学规章、守则、行为规范和组织结构的总和,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制度化的反映。在活动教学的实验过程中需要对学校的教学制度进行重新审视。例如,应当将束缚学生自主精神发挥的有关课堂规定加以修订;将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划一要求加以改造;将不利于形成学生健康心理的管理方法加以改进。学校一定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学生有机会反映自己的意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2)形成平等的人际关系

在活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分地体现平等与和谐。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每一个学生都应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传播媒体接触大量的信息,往往会在某一方面超过教师的知识贮备,提出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要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同样,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不断发展自身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真正实现课堂中的教学相长。

(3)净化语言环境

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语言,语言既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也能摧毁他们的自信和尊严。活动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语言必须符合规范,禁止使用一切有损于学生自尊和人格。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话语,提倡使用体现民主、平等、关怀、友爱的数学用语。

物质环境

包括时空环境,教具、学具,教学设施,等等。(略)

5.实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

“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思想要求活动教学的教学评价融入新的观念和方法,开辟新的思路。

(1)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新观念

教学评价活动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对教学评价的一种新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学评价看成是对教学结果的一种纯“客观”。“公正”的描述,因而关注于测量技术的完善和评价标准的建立。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产生了诸如过分依赖量化,忽视定性评价,使教师处于评价中的权威地位,而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状态以及评价不能有效地发挥促进教学的作用,常常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种种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对教学评价活动形成全面的认识。我们认为树立评价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新观念是十分重要的。这一观念的主要思想是:

①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评价不是消极地对教学结果进行测量和描述的活动,而应当积极地促进教学过程,成为使学生受到教育。加深对教学实际过程的认识以及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学评价要关注教学过程,使评价在学生眼中不再是一张张令人发怵的“考卷”,也不再是教师严厉目光下的“监督劳动”,而是学生活动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增进了解。共同反省教学经历,形成对教学策略与成效的共识,并共同谋求改进方向的过程。

②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要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导致自我系统完善的活动。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为自己的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并为改进学习积极地努力。为此,教学评价要成为学生广泛参与的过程。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评价,不仅要注意他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还要关心他们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③重视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作为学生发展目标的各项内容的结构是不相同的,生成机理是不一样的,成果形态也是各异的,不能采取单一的试卷测试方法加以评价。人们由于价值观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教学的某一过程或学生的某一行为也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因此,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主张对不同性质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

(2)从发展的角度确定评价内容

活动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评价的目标,对评价的内容也应有新的思考。我们认为,教学评价从评价对象角度应当包括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三部分,从评价功能角度应当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类型。各种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操作方法也不尽一样,但在内容上都应当体现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以及回答教学当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活动教学实验所提出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不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力求抓住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核心素质以及实验的主要目的。

①学生评价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a.学习的基本态度和方法;b.学习的基本能力;c.已达到的认知水平、情感水平和行为发展水平。其中需要关注:自主性、创造力、兴趣、动机。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的技能、合作精神、思维品质,等等。在评价中还应考虑下列内容:在团体活动中的表现、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身体发育情况以及需要特别指导的方面。

②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

设计活动的能力,对活动的指导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精神状态等。

③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活动方式的采用、活动的实际状况(如:课堂气氛、时间和空间的利用,节奏的把握,学具教具的使用情况)、活动的实际效果(意义与价值的体现)以及教师的行为表现等。

(3)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生活中的新发现范文4

[关键词]体育 教学 创新教育 高职高专

一、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

世界的发展需要创新,社会的进步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一个民族的进步要靠无数个人的创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而活动课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教学应重视各学科活动课的开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思想的创新

如发展娱乐性体育和健身性体育是转变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的体现,也是当前学校体育的重要特征。

2.教学内容的创新

应选用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地域特点、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和教学内容,以改变体育教材单调、枯燥的弊端。

3.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创新

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以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意识,去创造更合理更完善的技术动作;用发现法教学来不断刺激学生发现问题和创造活动的兴趣;用学导式的传教法来使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统一起来,学生自学和教师引导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养成自我锻炼、终身锻炼的习惯;改变以往的组织形式,使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人。

4.体育考核的创新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体育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体育考核也应该是多样的、立体的。素质教育绝不忽视正常的考试,关键是如何相结合,既不压制体育特长生和个性的发展,又要看到体育差生的进步,这要求必须要创新出可行的体育考核办法和对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体系。

二、创新教育的作用

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和素质转移,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创新教育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则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相辅相成,发挥创新能力的过程正是体现个性的过程。创新教育以先进的教育观念切人现行教育而推动教育改革。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促进了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水平。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和创新性人才的支撑。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具备适应发展、改造现状和创造未来的能力,这是高等教育社会职能进化的必然。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科技为支柱,因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

1.内在因素

学生是否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是否保持对某种体育活动的稳定兴趣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直接影响体育创造力的表现。如果学生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即使有再好的创造天赋也不会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学生体育活动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活动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力和愉快、紧张的情绪及坚强的意志力。

2.外在因素

体育活动中创新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是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协助他们发挥创造力的指引者,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生创造力能否发挥的关键。所以教师必须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适时点拨指导,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从而实现创造性教育。

四、创新应立足于活动、兴趣和能力的结合

在教学中老师注重溶单纯知识的教学于兴趣浓厚的系列活动中,如:在对学生进行跑的教学时,可安排"贴膏药"游戏、"报数追逐" 和"超越极限"等游戏活动,都可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跳跃教学时,可安排"赶鸭子"、"跨越障碍" 和"摸高接力"等竞赛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弹跳力。在丰富而有较强的组织性、目标明确的活动中,使学生有了极大的参与积极性,也使学生的自我得到充分的展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展现空间,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自主的参与下各种素质能力不断地得以提高,并在教师不断的鼓励下和自我感受成功的喜悦下,完成一个又一个教学任务,且使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地得到增强。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化和发展,活动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体育教学又能和活动完美的结合,所以广大的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同仁们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得到改善,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为了创新而创新,片面地去追求创新,必然会带来有缺陷的教学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发奋努力地学习,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有用之才。

五、结语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特征,对各个领域的人才提出了应具备有"创造能力"的素质要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根据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这一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作为体育教学目标的重点。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途径是思想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创新、考核的创新;在体育教学中采取方法和手段以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就能有效地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真正发挥高校体育在推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现代体育教学论与体育教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周志先.试论学校体育围绕创新教育的改革及其意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4).

生活中的新发现范文5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中等职业学校也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才能办出特色。本文就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了课外科技教育活动的特点,提出了三个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总结了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早在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一线劳动者的重任,理应认真实施创新教育,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考虑,也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才能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1 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到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产生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技能是保障。

创新意识是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高度的劳动热情、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造出新的事物,它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创新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思维操作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独特,思维结果新颖、丰富、正确。创新思维能力是构成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技能实质上是人的手脑协调的动手能力。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就不能把头脑中的创造性构想物化为有形的物体。

2 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外活动特点

开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的培养,需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内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教育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集中式的课内教学有着其固有的缺陷。为此,中职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培养中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主阵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形载体,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践性: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注重的是理论学习,而课外科技活动则侧重实践性,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创新性:开展科技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对题目的理解、设计、制作、调试,每一个环节都有创新的元素,都需要学生有创新精神。

(3)协作性: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都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成团队来完成。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科研活动本身更加要求他们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3 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外活动形式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为了让更广大的中职生能够参与该项活动,并在活动的实践中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学校专业开设情况,组织三个层面的课外科技活动:

3.1 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这是第一层面的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欲望,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力。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又分为层层递进的三类活动:

第一,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科学知识讲座。学校可以由业务素质高,科技意识强的教师,结合专业和行业特色介绍科技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及科技应用实例等身边的科学知识。

第二,开设全校性的创新知识课(也可以做成讲座的形式)。由学校专职或兼职科技辅导员向学生进行创新原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注意引发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的火花。

第三,组织开展常规性“异想天开”活动。学校可以分专业或分类别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每周一次活动。活动中,由科技辅导教师围绕一至两个创新技法提出引导问题,小组成员围绕问题展开发散思维,或者联想其他新的问题,或者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师与学生一道互相影响、互相讨论,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技能训练型活动:这是第二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教育,不但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也发展学生个性。在中职学校,结合专业特点,有计划地把创新潜能、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创新技法训练同专业实训、实习等专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能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技创新才能。

为了让一些对科学有更多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培养的机会,在普及的前提下发展孩子的个性。我们的做法是:把科技制作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深入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主要集中专业优势,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三个专业进行创新和开发,组成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小组,进行重点指导。每个组都完成了一项项很有创意的科技制作,比如机械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七巧板、趣味鲁班锁、金属工艺画,电子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电路、控制装置,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的电脑美术、电脑动画、网页、外挂程序等都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在校园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第三层面的活动。

3.3 创新作品制作活动:这是第三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一部分有专长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他们完成学术论文、创造发明、科技制作与社会调查报告等。

由于前面两个层面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会得到提高,兴趣得到激发。为让每一个想做科学研究的孩子都能得到指导,并照顾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让对科学有特殊爱好和有才华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主张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导师。学生的小课题一旦得到导师的确认,就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时间、空间和经费的支持,并得到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帮助。指导教师会鼓励他们在科学课堂和生活中寻找研究的线索,了解已有的概念和认识,提出各种问题,集中探究的项目,引导他们参与到研究、制作和改进中去,并最终形成创新作品,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

通过近几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以上三个层次的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使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创新能力得到普遍增强,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学校学生年年参加县、市、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4 开展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职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动手、学会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中职学生发明创造的先导。不动手的发明创造是空想,不动手的科技教育是空谈。学生只有在动手改进实验、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动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和推广科技成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展创新能力。因此活动中要注意:

4.1 要能体现科技与创新的整合统一: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教育与科学教育绝对不能相互独立,各不相干。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生做出科技作品,而是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学校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时,既要注重使科技活动具有启发创新的效能,又要注重创新教育的科学性。能够在教育中使理智与情感取得平衡,这样的科技活动才是创新的科技活动,才能够真正使中职学生受益。

4.2 要注重科学技能与主体创造的和谐一致:科学技能包括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它是发展才能的基础。在活动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的制作活动中,中职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锻炼,创新技能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4.3 要强调科技与表现的完美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文化学习失败的中职学生,这种需求更强烈。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提高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技辅导员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合理的机能性和心理的情绪性,来唤醒在学生心中的表现欲望,并诱导其走向创造性的表现活动。让学生通过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训练来充分表现自己,自由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师要适时地进行鼓励,绝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奇思异想,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了学生创造表现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目的。

未来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创造力的世界,社会各种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质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作为培养初中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中职学校,更要充分发挥科技活动的优势,发展中职学生的智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勇敢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新发现范文6

高一政治 联系生活 高效课堂

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现实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生活模块。”政治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向生活开放,让生活走进政治课堂,使政治教学与生活相连,帮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能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善于品味生活,在与生活的拥抱和对生活的领悟中增加对政治学习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进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他们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例如,在讲“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则新闻:“在新西兰牛屁也征税”,学生们听到这个题目很是觉得新鲜奇怪,纷纷议论起来:“牛屁怎么也征税?”在大家好奇的眼神中老师介绍:热爱自然与保护环境是新西兰人的骄傲,新西兰以生态环保立法,自1947年独立以来,一直奉行发展工业不能影响环保、宁要环保不要工业的价值准则,全国人民都在自觉地为保持这块净土而尽自己的一份努力,使新西兰成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之一。尽管如此,新西兰人对自己的环保还是鸡蛋里找骨头,他们发现最大的污染有两项:一是汽车尾气污染,二是牛屁污染。全国人均拥有车辆1.7辆,另外,新西兰还是个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全国的牛超过一亿头,政府每年向每头牛征收“牛屁税”0.50新元。尽管牧民为这区区0.50新元的税收,向政府讨了四年多的说法,但直到现在,政府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答复。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新西兰政府是铁了心的治理污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实这个治国方略可行,这个国家不但没有“穷死”,反而成为高福利国家。老师从新西兰为保护环境征收“牛屁税”讲到新西兰的环保法规、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很自然地引出了科学发展观,学生们听得认真,有兴趣,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紧接着,教师再引用课本中的案例,以张家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启发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

再如,在高一经济常识“纸币的产生”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先准备好一些纸币,如人民币、美元、日元、英镑等展示给学生看,他们自然感兴趣,课堂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在他们辨别的同时,教师接着让学生思考判断他们是否就是前面所学的货币,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从而明白纸币和货币的本质区别。通过实物展示和精心设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顺利地复习、考察了前知,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运用贴近生活的情境进行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而激发出他们强烈的自主探索的愿望。

二、探究生活,推进新课

学习是一个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当前事物意义的过程,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的基础上,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目标、内容,精心预设生活情境,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探究生活现象中隐藏着的真理,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

《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节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中他们经常会以消费者的身份出现,消费本身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学生对消费所持的观点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老师适度的点拨,来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因此,在此课的教学中,笔者先创设了在“十一”、“春节”等黄金周期间,面对商家的打折、促销等活动人们的几种不同的消费行为,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是一种什么心理?你是不是也受过这种心理的影响?该如何对待?这种消费行为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学生先独立思考,接着相互讨论交流,最后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讨论过程中,学生虽然对于消费十分熟悉,也形成了一定的消费观念,但熟知不一定真知,所以对消费现象的理性认识,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如,“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的区分,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

另外,教师要善于捕捉新闻媒体曝光的偶发的意外事件,作为自然创设的生活情景,化不利为有利,进行生活化教学。比如在讲解“宏观调控”这一内容时,就可运用本地新闻的现实报道的不良现象,来分析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引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讲解“企业的作用”时,运用最新的2010年世界500强的排行榜,来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讲“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时,让学生回味总理给农民工讨工钱的爱民义举等。

这些生活情景的出现、生活问题的探究创造了生活化的课堂。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由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三、回归生活,深化新课

政治课教学源于生活,又为了生活,因而理论应回归生活。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的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回归生活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进行课后的实践作业。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考试而做题。学生的作业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因为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知识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并得到检验和发展,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6-09 08:06
下一篇 2024-06-08 23:06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4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