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范文第1篇 中重度智障儿童是智能测验在54至25分之间,社会适应性在二、三级水平,属于可训练的和需要监护的智力障碍儿童。对这些孩子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的就是能生活自理。生活自理实际上是指与人的生存和需要密切联系着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随着个体生活的逐渐成熟而逐步达到在不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去完成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范文第1篇

中重度智障儿童是智能测验在54至25分之间,社会适应性在二、三级水平,属于可训练的和需要监护的智力障碍儿童。对这些孩子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的就是能生活自理。生活自理实际上是指与人的生存和需要密切联系着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随着个体生活的逐渐成熟而逐步达到在不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去完成,这种自我料理生活所需要的活动能力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它主要包括饮食、大小便、衣着、睡眠、安全、卫生等方面。而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这种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往往自己不会使用筷子、不会穿脱衣服、不会大小便、不会讲究卫生,不会洗脸、洗手,养不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不敢离开家门,经常迷失方向,自己不能独立上学等。

因此,智障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适应能力,不仅会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更是学生在以后社会中赖以生存及发展的根本。培养、训练智障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具有生活自理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目前学校和家庭教育对中重度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现状

(一)学校层面

1.认识基本到位。各学校逐步认识到,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的教育训练必须与家庭康复紧密结合,才能成效显著;学校的教育训练的对象不只是学生,还有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困难性和长期性。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内容看是简单的活动和能力,但对于中重度和脑瘫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困难。教师的思想、理念还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任务完全放给了家长。

2.配套设施、设备逐步健全。随着各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和残疾孩子的关注度的提高,学校的配套设施、设备也逐步配备到位。但是对仪器设备的科学运用不到位,或是对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效率不高。如:有的学校没有家政训练室;有的家政室只是个摆设,没有实际应用。

3.课程设置缺失,没有开设相应的家政训练康复内容的课程。学校课程、标准不明确,处在逐渐探索阶段,训练不系统。

4.训练技术、方法的匮乏。对孩子自理能力康复训练技术匮乏,有时甚至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样训练好。造成简单的动作,学生都不会做,收效甚微。

(二)家长层面

1.对孩子缺乏家庭康复训练意识,对孩子自理能力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实施包办,缺乏耐性和理论知识。

2.大多残疾孩子家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家庭父母残疾;有的家庭经济困难;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等等。这导致家长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3.许多家长对孩子采取放弃的态度,让孩子进入学校,只为生二胎,找人看孩子,减轻家庭的人力和经济负担。

二、中重度智障儿童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对中重度智障儿童处理能力培养是一项艰难的、长期的培养训练任务

1.转变培养思路,统一认识。2004年,我校开始招收智障儿童,在进行培智教育的初期,是以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随着教育实践和学生实际需要的凸显,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培养目标的制定有了偏差,学生急切需要的是生活、生存的能力。

针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自身条件和急切需要,确定培养目标。我们提出启智教育。刚刚起步时,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补偿身心缺陷,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开发智能,学习文化,使每一个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都得到相应的、充分的矫治与发展,使其部分或全部自食其力,提高全体智残学生的生存能力。

经过几年的实践、发展、摸索,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的凸显和未来的生活需要,我们重新确立了以“培养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以培养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目标,围绕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基本的生活和劳动技能、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学会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萌发初步的审美情趣等各个环节,把中重度智障孩子培养成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在核心目标指导下,教师积极围绕孩子的生活能力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经过几年工作,目前在校的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2.针对学生实际,设计课程。低年级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为教学活动的侧重点。针对刚入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和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自理的训练,从洗手、洗脸、吃饭、穿衣、上厕所等基本生活能力开始,逐步过渡到洗衣服、刷鞋、择菜、洗菜、下面条等基本生活技能。设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单元主题活动(生活适应)、唱游与律动、运动与保健、绘画与手工、语言沟通、康复训练等课程。根据教学实际、参考培智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单元主题活动每周5课时,生活语文每周3课时,生活数学每周3课时,唱游每周3课时,美工每周3课时,体育每周3课时。

3.丰富教学活动和训练手段。首先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析、总结、分组。根据学生的差异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和采取适宜的训练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切入点,在低年级开展以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单元主题教学活动、学科教学活动、训练实践活动和训练成果展示活动。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际操作法、程序化训练、结构化训练法等方法,细化每一项训练任务。每一种行为,有效引导学生小步子、高频率、多强化的训练方式,逐步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4.立足实际,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以问题为课题,加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难题,也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为解决学生计算难的问题,我们承担的省“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度智障儿童计算能力培养与计算器应用研究》于2011年结题,结题报告获山东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同时,编写完成校本教材14本,并有多篇课题研究论文在不同教育期刊发表。我们承担的“十二五”省规划课题《中重度弱智儿童社会适应性教育研究》也于2016年7月顺利结题,研究成果受到鉴定组专家一致好评,被评为省优秀课题,市重点课题。《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之教学内容研究》研究活动也开展得扎实有效。课题研究论文《“12345”培智教育模式介绍》等在教育期刊发表,目前课题也已顺利结题。我们还编写单元主题活动校本教材12册,编写《走进社会》、《文明礼仪》、《洗车》《擦拭皮鞋与护理》校本教材4册,有效推进了学校培智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极大提高了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二)转变家长观念,成为教育训练的专业者和参与者

1.转变家长观念。许多家长对把孩子送进学校进行教育,还是停留在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让孩子变聪明的意识状态,没有认识到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还有些家长感觉很无奈、很痛苦,没有了耐心,没有了希望。送孩子进特殊学校是“扔包袱”。为转变家长观念,学校积极采取措施,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培训会、家长进课堂、亲子活动等途径,提高家长对培智教育的了解和认识,转变了家长观念,有效实现学校教育康复与家庭教育康复的对接。

2.家庭生活自理康秃脱盗肥侵钦虾⒆友盗泛涂蹈吹闹环节。只有家长掌握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训练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证孩子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然而大多数家长来自农村,并不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范文第2篇

一、培智教育概述

(一)培智教育概念

培智教育又称特殊教育,通常是指对心理、生理和各种语言组织能力欠缺等丧失了正常行为能力的人进行的教育培训。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一般指给有智力障碍的学生进行文化课、技能课等课程的教授。

(二)培智教育的特殊性

1.培智教育主体特殊

培智教育主体是智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是指智力水平有一定程度的缺陷或障碍,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本文所提及的智障儿童是我校――常州市光华学校的智障儿童)。有时在表面不能判断是否有智力问题,要从该类儿童对于周围环境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中发现问题。

2.智障儿童的特殊性

由于生理上有一定缺陷,导致智力水平较低,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有以下特殊性:

(1)身心健康发展缓慢。由于脑部的一定缺陷,导致大脑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如在体育运动总表现出身体协调性不好、语言交流时有一定的迟缓反应等;在接受知识和事物时,注意力分散、记忆速度慢等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2)识字能力较弱,在我校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识字能力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智障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儿歌支持培智教学的意义

儿歌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通过历史进程发展形成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许多传统儿歌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如“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必定大雨到”“大头大头、下雨不愁、别人有伞、俺有大头”等朗朗上口的比较实用的儿歌。这些儿歌对于培智语文教学的支持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智障儿童心理素质

智障儿童一般呈自我封闭状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非常困难。通过儿歌教学的培养,可以更好地让智障儿童打开心扉,从感情的世界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结构,从而让智障儿童从内心走出来,拥抱这个世界。

(二)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特殊群体的教育,从兴趣入手,抓住每个智障儿童的兴趣爱好,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用儿歌的方式刺激智障儿童的感官,充分提升智障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兴趣为主的前提下学习,提升学习接受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

(三)丰富智障儿童心理需求

有些智障儿童同时还有自闭症的现象,不愿与人沟通交流。而儿歌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浓缩的表现形式,附有爱的儿歌,如“妈妈您别说我小,我会穿衣和洗脚。爸爸您别说我小,我会擦桌把地扫。奶奶您别说我小,我会给花把水浇。现在我呀长大了,会做的事儿真不少。”这首儿歌让智障儿童可以从自我认识当中对家人充满感恩的心,培养其自身对于爱的理解。满足智障儿童爱的需求,得到温暖的心理体验。

三、完善儿歌教学手段的措施

(一)儿歌选用

儿歌本身是有利于智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工具,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儿歌被改得面目全非,完全失去了儿歌本身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意义。所以在儿歌的选用中,杜绝不健康的儿歌进入学校;在创作的儿歌中,如教学生识字过程中,避免牵强附会的儿歌出现,影响儿歌质量的同时,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采取循序渐进的引导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培智教育;儿歌;语文教学

儿歌,是一种从古至今被人们所熟知的文化载体,也是儿童文学中最为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由于朗朗上口、浅显易懂、语言简单、活泼有趣等特点,被广大儿童喜欢。在实际教学中,儿歌往往在幼儿学前教育阶段运用得比较多,是儿歌应用于教育的典型事例。在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儿歌教学模式也被广泛运用,由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性,儿歌教学在教学模式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培智教育概述

(一)培智教育概念

培智教育又称特殊教育,通常是指对心理、生理和各种语言组织能力欠缺等丧失了正常行为能力的人进行的教育培训。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一般指给有智力障碍的学生进行文化课、技能课等课程的教授。

(二)培智教育的特殊性

1.培智教育主体特殊

培智教育主体是智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是指智力水平有一定程度的缺陷或障碍,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本文所提及的智障儿童是我校――常州市光华学校的智障儿童)。有时在表面不能判断是否有智力问题,要从该类儿童对于周围环境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中发现问题。

2.智障儿童的特殊性

由于生理上有一定缺陷,导致智力水平较低,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有以下特殊性:

(1)身心健康发展缓慢。由于脑部的一定缺陷,导致大脑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如在体育运动总表现出身体协调性不好、语言交流时有一定的迟缓反应等;在接受知识和事物时,注意力分散、记忆速度慢等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2)识字能力较弱,在我校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识字能力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智障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儿歌支持培智教学的意义

儿歌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通过历史进程发展形成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许多传统儿歌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如“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必定大雨到”“大头大头、下雨不愁、别人有伞、俺有大头”等朗朗上口的比较实用的儿歌。这些儿歌对于培智语文教学的支持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智障儿童心理素质

智障儿童一般呈自我封闭状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非常困难。通过儿歌教学的培养,可以更好地让智障儿童打开心扉,从感情的世界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结构,从而让智障儿童从内心走出来,拥抱这个世界。

(二)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特殊群体的教育,从兴趣入手,抓住每个智障儿童的兴趣爱好,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用儿歌的方式刺激智障儿童的感官,充分提升智障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兴趣为主的前提下学习,提升学习接受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

(三)丰富智障儿童心理需求

有些智障儿童同时还有自闭症的现象,不愿与人沟通交流。而儿歌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浓缩的表现形式,附有爱的儿歌,如“妈妈您别说我小,我会穿衣和洗脚。爸爸您别说我小,我会擦桌把地扫。奶奶您别说我小,我会给花把水浇。现在我呀长大了,会做的事儿真不少。”这首儿歌让智障儿童可以从自我认识当中对家人充满感恩的心,培养其自身对于爱的理解。满足智障儿童爱的需求,得到温暖的心理体验。

三、完善儿歌教学手段的措施

(一)儿歌选用

儿歌本身是有利于智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工具,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儿歌被改得面目全非,完全失去了儿歌本身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意义。所以在儿歌的选用中,杜绝不健康的儿歌进入学校;在创作的儿歌中,如教学生识字过程中,避免牵强附会的儿歌出现,影响儿歌质量的同时,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采取循序渐进的引导

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缓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切忌急于求成,虽然儿歌简单,但是在学习儿歌的时候要做到“慢”,从儿歌朗读、理解、记忆的整个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在学会儿歌和生字生词之后,也要运用灵活的方式进行反复练习,强化记忆。

智障儿童教育,是一项持久的教育工作,面对不同的智障儿童,要有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儿歌教学仅是特殊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之一。要想氐赘纳浦钦隙童,就要从智障儿童心理入手,用关怀关爱去引导他们,从儿歌教学手段中科学专业地指导教育教学,丰富教学活动,做到师生互动,相互关爱,这样才能使智障儿童从心灵上得到慰藉,对世界充满期待和向往。

参考文献:

[1]何翠艳.儿歌与智障儿童识字教学[D].鲁东大学,2013.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西藏 智障儿童 特殊权利保护

智障儿童属于法律规定的弱势群体之一,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个话题,并通过多种领域寻求对智障儿童的特殊保护。西藏自治区对智障儿童的特殊权利保护給予了高度重视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地区仍有相当部分智障儿童的特殊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影响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笔者认为,基于人权保障平等权、社会公平以及社会整体良性循环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必须加强对智障儿童特殊权利保护。

一、智障儿童概念界定和特征

(一)智障儿童的界定

何为智障儿童,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障儿童进行了分析和界定,现在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分别是意大利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的“一个已经心理畸变的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理,或者充分的发展他的智力。儿童心里的这种弱点,不仅表现为他的智力受到损割,因为他的心理陷入了幻想的世界,而且还表现为他丧失了勇气并试图撤退到自我之中,这或多或少压制了儿童智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存在心理障碍的儿童,他们的智力水平低于正常儿童智力的平均水平。”日本的深津时吉、岸胜利则认为:“智能低儿,就是指精神或身体,或者是两者的正常机能和生长发育有损伤的状态的某些儿童被叫做智能低下儿。”我国学者祝士媛、唐淑认为:“弱智儿童指精神发育不完全的儿童,智力显著低于正常儿童,表现为学习和适应上的障碍。”

(二)智障儿童的特征

第一,智障儿童群体在属性上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属于儿童群体。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其在生存和发展上处于弱势,权利更容易受到侵害,需要借助外在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他们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分为两类,即心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智障儿童属于前者,是弱势中的至痛,在特殊群体中更具有特殊性。

第二,智障儿童群体在需求上的特殊性。为了使智障儿童的权利得到实现,必须在各方面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例如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当免费为他们照料,使其能有效的获得和接受教育、培训、保健服务、就业准备和娱乐机会,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让他们充分参与社会,实现个人发展。

第三,专门性立法更具针对性。在有关儿童特殊权利保护方面,我国有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性条文,同时我国签订了《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条约,并且出台了《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等政策性纲领性文件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部门法。在西藏自治区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就颁布了《九十年代西藏儿童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及《西藏自治区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等一系列专门的法律法规。

二、西藏智障儿童权利保护现状

(一)基本权利难以保障

虽然我国多部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保护智障儿童的特殊权利,但由于西藏地区的经济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等原因,仍有部分智障儿童的保健、教育问题难以实现,侵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具体表现为:

第一,被父母遗弃的现象,特别表现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农牧区。在中国,儿童权利的基础不是普遍的公民权,而是儿童契约,儿童契约既反映在正式的法律制度中,也反映在非正式的民间制度中。尤其在民间,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能平等的享受到家庭的照顾,相当多的儿童都会受到歧视,尤其是对智障儿童,经常出现智障儿童被父母遗弃的现象。

第二,遭受社会歧视的现象。对智障儿童的歧视包括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两种,所谓直接歧视就是因生理缺陷而受到与正常儿童的不同待遇,而间接歧视则是一种隐性方式,表面上看对智障儿童是一种平等待遇,但事实上却带有歧视性行为,剥夺了智障儿童应有的某些权利。间

歧视可能不是有意的,但它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也许并不亚于直接歧视,尤其是文化上、观念上对智障儿童的歧视,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尤其表现为负罪感和恐惧感,无疑是对他们的雪上加霜。

(二)法制建设和组织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儿童福利工作所需的立法和规范,制约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和儿童权利的保障,尤其缺乏对智障儿童的特殊规定,而西藏在这方面的规定显得更加单薄。其次,西藏儿童福利事业发展起步较晚:民主改革初期,拉萨只有一所收容流浪乞讨孤儿和无家可归的老弱病残人员的综合性教育院;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仍没有专门的儿童福利机构;1997年,民政部帮助西藏新建了5所儿童福利院,结束了西藏没有儿童福利院的历史。但现有的机构受条件的限制,不能满足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直到2000年12月1日西藏第一所综合特殊教育学校——彩泉福利学校正式成立,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迟缓都严重制约了西藏智障儿童的保护工作。

三、完善西藏智障儿童特殊权利保护的立法建议

(一)完全平等,反对歧视,禁止暴力、剥削和虐待原则

智障儿童的成长与排斥、歧视和受到虐待相联系,严重阻碍他们进入社会、发挥自身潜能,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对智障儿童特殊权利的认可和保护。因此,法律要对智障儿童特殊权利保护有一个充分的确认和保障。对于破坏他们的违法行为要进行法律的制裁,并提倡对这些行为的检举,同时也要提高对证词的可信度。并且,针对西藏特殊的区情和民情,应当立足西藏的现实情况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二)由“补救型”、“救济型”向“普惠型”转变

一般来说,社会福利有两种类型:“补救型”和“制度型”,我国目前实施的对弱势儿童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大多还是针对性、临时性或者特殊情况下的补救,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因而导致了弱势儿童保护工作的零散与滞后性。所以,我国儿童福利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动儿童福利由补救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真正有利于智障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西藏智障儿童特殊权利保护的实施路径

西藏智障儿童特殊权利保护的目标是为了使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尽可能发挥潜力,推动西藏社会文明进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智障儿童特殊权利的保护,在法制建设上显得格外重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得智障儿童特殊权利保护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可以通过设立“公共利益”人制度或创设政府机关解决弱势群体参与立法的难题,真正形成公民社会使弱势群体有真正的代言组织,并且设立法案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征求意见制度等来充分保护智障儿童的特殊权益保护。

结语

对智障儿童的保护是充分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在对智障儿童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加强立法建设,明确智障儿童的范围、保护方式、义务主体、保护程序以及救济程序,同时,突出民族地区的特殊区情,处理好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既要保障国家统筹,又要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出合法合理的保护措施。

本文为西藏民族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论西藏智障儿童特殊权利保护”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cx2012011。

参考文献:

[1]【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m].单中惠译.京华出版社,2006.

[2]【日】深津时吉.岸胜利著.对智能低下儿童的理解和保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3]祝士媛,唐淑.幼儿教育百科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4]【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教育中的自我活动[m].江雪编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范文第5篇

1.儿歌功能与轻度智力障碍特征

儿歌作为人之初文学,生长于每个家庭,每个童年的角落,口耳相授、代代相传。主要运用反复、比兴、拟人、排比等手法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它适合孩子们听赏念唱,是活在孩子们口头里的一种听觉感知的语言艺术,是儿童最早接触、易懂易记的一种文学样式。儿歌是儿童专用的精神食粮,能满足儿童身心和谐发,增添儿童的生活乐趣;陶冶儿童的性情,开启儿童心智;培养儿童语言思维能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道德等功能。

特殊儿童是儿童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特殊儿童的健康和教育。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明确指出“支持特殊教育”。近几年来,国家财政加大特殊教育的投入,力求三十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必须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任务,今年,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再次强调加强特殊教育建设。广义得分特殊儿童是指与正常儿童相比在语言、行为、肢体、智力、情感、认知、记忆等各方面有明显差异(包括高于和低于)的各类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主要是指残疾儿童,包括肢体残疾、智力障碍、盲聋生、自闭症以及多种残疾混合的。

智力障碍又称为智力残疾、弱智、智力落后、精神发育迟滞等,是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IQ在70分以下),并有适应障碍。智力障碍儿童与同龄、同一文化层次的儿童相比除了智力偏低之外,还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智力障碍表现为言语表达困难;记忆容量小,理解不了社会规则和事物的因果关系,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思考上的逻辑有所困难等。智力残疾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1)极重度智力残疾(一级),这一级别的儿童一般韦氏智力测验分值在25以下,需要给其提供全面的系统性的支持。(2)重度智力残疾(二级),韦氏智力测验分值在25~40。(3)中度智力残疾(三级),韦氏智力测验分值在40~55,这一类儿童可教育性良好。(4)轻度智力残疾(四级),韦氏智力测验分值在55~70。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在许多方面和普通儿童并无明显差异,经特别的指导和训练这类儿童可以在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他们只是缺乏技巧和创造性,在家庭日常事务、阅读学习、社会交往、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力。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儿歌对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发展做干预研究。

2.儿歌在轻度智力障碍认知发展中的干预分析

2.1儿歌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能力培养: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有发音困难,词汇匮乏,长难句语法顺序混乱,语用不恰当的特征,这对发音困难的采用不同的绕口令儿歌,纠正其平翘舌,前后鼻韵,鼻边音。例如:《四,十,十四和四十》通过四、十、是练习平翘舌si,shi的发音和二四音调。《对对歌》:一边多,一边少,一打铅笔一打刀。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西瓜一个枣……一边唱,一边跳,大小多少记得了。同个儿歌的学习,了解反义词,多―少,大―小,同时增加词汇铅笔、刀、西瓜、枣子、饼干、蛋糕、猪、猫、鸟、雁、松树、小草等。《小马儿》:“我有一匹小马儿,天天陪我满山跑,我唱着歌儿,它吃着草儿,我们一起幸福的生活着”。通过儿歌学习,准确说出简单句,规范主谓宾结构的句字,分清楚我、我们,他这些人称用法,体会幸福的涵义。

2.2儿歌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思维能力培养: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思维迟钝,具体思维、单向思维占主要地位,定向思维,主次不分。儿歌对提高轻度智障儿童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如数数歌《数青蛙》:一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教学生朗读并理解全诗,然后背唱诵全文,最后通过提问的形式把教学内容迁移到生活中。一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两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三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让儿童发挥想象,激活思维培养数字观念并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

通过儿歌《七个阿姨来摘果》让孩子从儿歌中认识水果: 苹果、桃子、石榴、葡萄、李子、香蕉、梨”。词歌旋律铿锵有力,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授词歌的目的有三个:一识数;二认知水果;三认识紫色、红色、红色、绿色,四培养儿童逆向思维。动作分解及教授:分别把七种水果找齐,一边教唱儿歌,一边指着水果顺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再倒数七六五四三二一,教小勇辨认紫色是葡萄,黄色的是香蕉和梨,红色的是石榴、苹果和桃子,绿色的是李子。学完儿歌之后跟着音乐旋律唱念“一是苹果,二是桃子,三是石榴,四是葡萄,五是李子,六是香蕉,七是梨;七是梨,六是香蕉,五是李子,四是葡萄,三是石榴,二是桃子,一是苹果”

2.3儿歌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关于智障儿童的注意缺陷问题,有一种一种观点认为,注意缺陷是智力障碍所固有的特征之一,被称之为“差异模式”或“缺陷模式”;有一种观点认为智力障碍儿童所表现出的注意缺陷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注意力发展的速度缓慢,这种儿童如果与智龄相匹配的正常儿童相比较,注意发展水平基本一致,这种观点被称作“发展模式”。从已有的研究证据来看,发展模式得到了较多的支持。问答儿歌和游戏歌有助于改善儿童的注意力。如游戏问答歌:

开开门,开门做什么?

抱磨石,抱磨石干什么?

磨刀子,磨刀子干什么?

杀小鸡,小鸡有几个?

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

又如《丢手绢》随着欢快的节奏,一边唱歌,一边丢手绢,小朋友们都热情高涨,积极的参与游戏,把精力集中在游戏中而减少东张西望的频率。

2.4儿歌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记忆力的培养:

在郭海英等人的《轻度智力落后学生认知能力的研究》一文表明轻度智障儿童的记忆方特点主要表现为长时记忆优于短时记忆,该研究提出把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成为教育实践的一个重点。短时记忆的内容经过反复练习或精深加工,就可以成为长时记忆的一部分。反反复复练习、训练时有必要的,但由于其机械和乏味,不能很好地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故,应采用多种方式。如《三个和尚》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想知道故事的大概情节,让后通过提问的形式问:“几个和尚挑水喝,几个和尚抬水喝”,最后让轻度智力障碍复述故事,并唱出来。儿歌能够极大的提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反复的朗读,理解,有助于儿童加深记忆,适时的复述可以提高儿童的短时记忆,有利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在对儿歌的选取时可以先选取较短篇幅的来朗诵,然后让儿童理解并复述内容,过段时间可以学习较长的的儿歌,循序渐进,以达到增加记忆的容量和增长记忆的时间。

例如:儿歌《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穿花衣。……你拍十,我拍十,十个小孩站得直。”针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把全首歌分解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5,第二部分6―10。通过学习儿歌记住1、2、3、4、5,让后再记6、7、8、9、10。通过反复的拍手游戏歌,记住是以内的数字,同时,通过儿歌使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扩充名汇:花衣、梳子、辫子、饼干、写字、敲鼓、石榴、飞机、喇叭;动词拍、吃、写、敲、坐、吹、站等。发准z、s、zh、sh、j、q等;规范第一二人称我、你的用法。

3.结论语建议

根据儿歌的功能,对应不同智力障碍儿童的情况选不同的儿歌在教学和康复中干预其认知。培养儿童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如,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卫生习惯;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正确表达自己愿望、诉求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等。儿歌的选择应该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儿童采用同难度的儿歌;因材施教原则,根据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兴趣爱好,培养其更实用的知识技能;循序渐进原则,学习都是一个简易到繁难的过程,由易到难的过程,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更是需要教授者把握教授内容的难易程度;可接受性原则,了解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水平,从其可以接受的知识开始学习;生活性原则: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学习,针对智力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教学内容源于日常生活,同时把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使其融入社会,减轻家庭压力和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王辉. 特殊童教育诊断评估[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2(2009.7重印): 27-30.

[2]刘春玲.马红英著.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第75页

[3]王波.康荣心.智力落后定义的百年演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0.06.

[4]张卓越.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康复中的作用[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

[5]姚聪燕. 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康复中的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07.05.

[6]陈莞.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6.07.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0 14:14
下一篇 2024-05-10 14:13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15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