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文言文
南辕北辙文言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理性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趋同
“南辕北辙”来源于《战国策・魏策》中所记载的一个寓言故事:“今日臣来,见人于大行,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其中,“辕”是车前架牲口的长木;“辙”是车轮滚碾过后的痕迹。后用“南辕北辙”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与其意义相近的“背道而驰”源自战国・韩非《韩非子・难势》:“是犹乘骥而分驰也,相去亦远矣。”又见唐・柳宗元《扬评事文集后序》:“其馀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后演化为“背道而驰”。背道:相反的道路。驰:轻马疾行。比喻彼此方向、目标完全相反。二者都有彼此相反的意思,是同义词关系。但二者在理性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等方面还是有差别的。
从理性意义看,“南辕北辙”所指的“彼此”,强调的是一个事物(行为主体)内部的行动与目的相反,如《向的十点要求》:“以抗战、团结、进步三者为基础之统一乃真统一,乃合理统一,乃实际统一。舍此而求统一,无论出何花样,弄何玄虚,均为南辕北辙。”这其中的行动是“舍此而求统一”而采取“出任何花样”,目的是“以抗战、团结、进步为基础的统一”,自身行为与主观目的都是围绕着“统一”这一中心个体事件。而“背道而驰”则强调两个事物的相互背离。例如“他骇怕他一年来和党的路线背道而驰的自发行为,会第二次受到批判。”(柳青《创业史》),“党的路线”和“自发行为”分别属于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分道扬镳。
从色彩意义方面进行辨析,在感彩上,在“彼此行动与目的相反”这一义上,二者都带有贬义色彩,然而,南辕北辙在意义上有所延伸,““南辕北辙”除了表示行动和目的相背离之外,还可以用来指相反方向的路程或分别处在不同的地方。”就肯定了南辕北辙也带有中性意义,例如“要命!火车站和萍江大桥南辕北辙,他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呢?啊,是自己上错了车。”(张健行:《她需要重新开始・折射的信息》)中南辕北辙就表示“火车站”和“萍江大桥”;而背道而驰则是贬义,例如:“如何建设文化强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导自然有不同的理解和决策。有些是对路的,有些则有可能是南辕北辙,与中央全会的精神和意图背道而驰。”(肖东发《“文化强国”的任重道远》);在形象色彩上,南辕北辙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同时出现“辕”和“辙”这类具体可感的事物,给我们的画面感很强,因而是描摹性的,具有强烈的形象色彩,而背道而驰则是直陈性的,形象色彩弱。
从语法意义方面进行辨析,南辕北辙常作宾语。例如:《向的十点要求》:“舍此而求统一,无论出何花样,弄何玄虚,均为南辕北辙。”清・洪《长生殿・觅魂》:“枉了上下俄延,都做了北辙南辕。”而“背道而驰”常作谓语。例如“这个运动的方向,决不会依照顽固派所规定的路线走去,一定和他们的愿望背道而驰,它必然是依照人民所规定的路线走去的。”(《选集》)“近代精神――西方文化――不幸得很,是同我国文化根本背道而驰的。”(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同时从这两个例句中可以看到,在“背道而驰”前面往往有表示对象的“和”“同”“与”介词结构作状语,而“南辕北辙”则不受此限。
以上是二者的“殊途”,但是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它也会像其它事物一样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成语的变通使用在现代社会比比皆是,那么作为成语文化中一份子的“南辕北辙”和“背道而驰”该如何去何从呢?例如:你想出人头地吗?谁不想呢!他告诉我们:与别人背道而驰。(苗向东《胡立阳:成功就是要与别人背道而驰》)该例中将虚化的成语含义具体化,即将所“背”之“道”具体理解为道路、方向、方式等。从而,“南辕北辙”与“背道而驰”这对同义成语的“同归”也就合情合理了。
当然,成语意义的扩展泛化,成语变通使用也会受到质疑,例如针对“南辕北辙”进行意义扩展的问题,著名首都师范大学赵丕杰教授在《成语使用二则:投鼠忌器、南辕北辙》一文中指出这种超出“行动与目的相反”意义的“如此使用成语,而欲使文章增色,诚南辕而北辙也。”与之持相反观点“语言语言是最大众化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词语会跟着消亡或增加,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大众,因为语言的实质是人民大众约定俗成的结果。一些词语的消亡。肯定有其消亡的原因;一些词语的出现。肯定有其出现的理由。任何部门和个人出面品头评足。我觉得都不合时宜:横加阻止。更不会有好结果。只能落个“螳臂当车”的尴尬。比如时下涌现出来的许多网络语言。谁又能说一个“不”字?说了又能怎样?”极其精辟的说明了这种变通用法的合理性,芜崧教授也曾在《成语的“变脸”》中一语中的“成语在使用的过程中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合理合“法”的,变化的结果由于大多数人认可,也就约定俗成了”,“南辕北辙”与“背道而驰”的变化发展也是追随社会的变化发展的,其之间的区别差异固然存在,有待进一步研究,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二者的变通使用和趋同也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余清逸.古汉语成语典故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579-580.
[2]吕佩浩,陈建文.汉语非本义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50-51.
[3]毕兆祺.“南辕北辙”的另一用法[J].咬文嚼字,2002,(12).
南辕北辙文言文范文第2篇
在教学《南辕北辙》时,我就把表演引进课堂。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后。我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利用表演来帮助学生理解。
师:下面,我要请同学来表演《南辕北辙》这个故事,谁愿意来?(这时,有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下面,就请林超来扮演季梁,灿皇扮演朋友。(这两位学生上讲台时还有些拘谨)下面的同学是导演,由我们大家共同来导演这场戏《南辕北辙》。
(学生表演)
【我轻声地说:“你们表演得真不错。”这时,表演的两位学生信心大增,表演得也更起劲了】
师:XX同学表演得真好,把朋友演得活灵活现。(这时,XX高兴地乐开了花)
(表演的学生乐在其中,观看的学生津津有味)
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
南辕北辙文言文范文第3篇
释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想消灭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
成语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宾语。
近义词:抱薪救焚、掘地寻天、负薪救火、适得其反、扬汤止沸、引足救经、南辕北辙、饮鸩止渴、火上浇油、披麻救火、把薪助火。
南辕北辙文言文范文第4篇
古车的起源与演化
有关中国古代车起源的传说不少,主要集中在两个人物身上:黄帝与奚仲。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他见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遇风吹则旋转)转动,灵感顿现,发明了车;又说他因为发明了车,才被称为“轩辕氏”。奚仲是夏代薛部落的首领,司职夏代车正(车辆总管),传说他“桡曲为轮,因直为辕”制造了车。从早期车的复杂结构上来看,车的制造绝非一人、一时之能,因此,某一位人物造车的可能性不大。考古发现最早的实证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了两条平行的车辙痕迹,痕迹间距约1米,呈东西向延伸,“前有车,后有辙”,可以确定,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两轮车。
最早的实物车出土于殷墟。在殷墟车马坑曾出土多辆殷商时期的车子,皆为一、一衡、两轭一舆的双轮车。这些车与殷墟甲骨片中许多“车”字的形制相仿。延至西周时期,车被广泛应用于战争、狩猎、农事等诸多方面。《诗经》有305篇,其中就有57篇记述了车的内容。在先秦时代,车有“小车”“大车”之分:马拉的车叫“小车”,也称“轻车”“驰车”或“戎车”,是贵族出行和作战用车。“小车”地位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说。牛拉的车称“大车”,“大车”地位低,主要是运输之用,“平地任载之具”。战国时期出现了双辕车,较之单辕车,双辕车车体牢固,载重量大。同是战国时期,人们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自从骑兵开始出现,战车有所消减。
秦汉时期,车的形制进一步完备,车的种类也更为丰富。以秦车为例,当时就有帝王用的金银车、安车、步辇,王侯用的高车、车,民间用的牛车、马车,军队用的轻车、重车,驿传用的传车等。汉末以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这是一种利用减速齿轮系统带动车上小木人而报告行车里程的机械车,由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地域平漫,迷于东西,造立此车,使常知南北。”文献记述,自东汉而后,
张衡、马钧、祖冲之等多位科学家都曾制造出指南车,但均没有流传下来。
隋唐时期车的主要形制仍沿袭前代。达官出行,流行不施车轮的辇与舆;民众运输,除马车外,牛车增多。宋元时期,在华北、西北等地最为常见的是太平车和独轮车。太平车专供载货之用,有二轮和四轮之分,车行缓慢,由骡、驴、牛拖拽,大的太平车载重量可达数十石。独轮车也称“串车”,前后二人把驾,两侧二人扶拐,前用毛驴拽引,用于搬运货物,明代时称这种独轮车为“双缱独轮车”。清代出现了轿车(马车与轿子结合的产物)与黄包车。
古车的结构与制作
在结构上,中国古代车包括运转、装载和驱动三部分。
运转的主体是车轮,由毂、辐、辋、轴、軎、辖等部件组成。毂是车轮中心用以贯轴的圆木,内有圆孔以纳车轴,外有凿孔以插辐条。古车的辐条少则十几条,最多则有28条。车辐集中于车毂,称“辐辏”。辐条一端入毂,另一端入辋。辋是轮子的外边框,也称“”“牙”,多用揉曲之木制成,“以为轮”。车轴是一根圆棒,上承车舆,两端套车轮。軎是套在车轴两端露出的部分轴头。为防车轮脱落,轴头上设孔,用以插“辖”。辖就是俗称的销钉。另外,在车箱和车轴之间还有两个衔接的木块,形状像个蹲伏的兔子,称“伏兔”,也称“”。
装载的主体是车厢,称“舆”,用以载人或装物。早期车厢不封闭,仅以木栏围合,称为“轸”。木栏前面的横木称“轼”,木栏左右略高于“轼”的横木称“较”,皆供乘车人扶手之用。因为古人站着乘车,所以必须有扶手。轸的后面留有缺口,供人上下车之用。缺口处有供登车时手挽的索,称“绥”。舆之上早期有形如大伞的盖子,后来出现了围拢的帐幔。
驱动的主要构件是辕、轭。辕又称“”,二者又有区别,一根的称,二根的称辕。先秦车多为独,或二或四甚或六匹马处于的两侧。汉代以后,双辕车流行,马处双辕中间。辕的后端连着车轴,前端拴着一根弯曲的横木叫“轭”。辕和轭联结处也用辖,叫“”。停车的时候要用“轫”。轫就是置于车轮下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小木头。行车时需先将轫取出,车轮方能转动,所以启程又称“发轫”。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古人就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车规范。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录了周车的制作标准。“周人上(重视)舆。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对车轮、车辕、车舆等关键部件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要求与校验手段。例如车轮,讲究正圆、平整,辐条要笔直,轮子直径适中,两轮大小相等;又如车辕,讲究辕直如轩,辔曲如舟,辔曲适度,利于牛马牵引及车的稳定;再如车舆,规定了车厢各个部分的尺寸比例,如“轮崇、车广、衡行三加,谓之‘三称’”,即轮的直径等于车厢宽度,又
与前横木之长相等。这些有关车的规制多数被后世沿用了下来。
古车的动力与驾驭
中国古代车的动力主要是人力与畜力。
人力有限,以轻便的两轮车或独轮车为主。先秦时期,大型的人力两轮车称“辇”,为君王所乘。一木横遮车前,二人挽之,三人推之。后来改用人力抬辇,称为“步辇”或“步舆”。小型的手推车叫“鹿车”,“俗说鹿车窄小,载容一鹿”。宋代以后始有“独轮车”的称谓,今四川的“鸡公车”和江南的“羊角车”就是这种独轮车。有人认为,诸葛亮北伐时,蒲元等人发明的“木牛”就是一种特殊的独轮车。清代末年出现了一种人力两轮车,称“黄包车”,因其外形漆成黄色,又被一些有钱人成年累月包用,因此得名。又因最初由日本引进,也称“东洋车”。
畜力车主要是马车与牛车。以牛驾车起源较早,“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马”,至战国时得到普及,并一直延续了下来。最初人们以“梏”系牛,即用绳把一根横木缚在牛的两角上,既防止牛角触人,又能牵着牛走;后来改用鼻环系牛,牵着牛鼻子走。以马驾车始于商朝,最初的独辕马车采用“轭式系驾法”,即在马车独辕的前端置一衡木,衡木两侧安有车轭,用它夹住两匹马颈脊,轭钩上系有拉马的绳。两宋以后采用“鞍套式系驾法”,即马背上放鞍子,以鞍承辕,马肩上有套,矧缠系于套,联于车,这种系法一直沿用至今。除了牛马车外,古代的畜力车还有驴、骡、驼、象车等。驴、骡车来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自秦以上,传记无言驴者;意其虽有,而非人家所常畜也。”作为驾车的动力,骆驼多见于西北地区,大象则多见于西南地区。
南辕北辙文言文范文第5篇
韩寒,一位曾经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一位门门功课挂红灯的学生,一位文采出众写出的作文让老师认为是抄来的的学生。学习,真的不适合他,不因为别的,就因为那门门都挂着红灯的科目。他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而加倍努力。他全心全意得投入到写作当中,即使他的家人都极力反对,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以至他在写作上取得了成功。
当狂风在你的耳边呼哮时,你只当是微风拂面;当暴风雨在你眼前倾泻时,你只当是屋檐滴水;当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你只当是萤火流逝。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被外界所影响。
小时候,我们有着不同的梦想。有的想成为科学家、发明家;有的想成为伟人,名垂千古;有的想成为歌手、明星。但说到头,那只是梦想,只能在梦里想想。梦想,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实现。所以我们要找准自己的路,找准自己的位置。
当前方的路长满荆棘,我们我试着往旁边的平坦大路转移;当前方波涛汹涌,我们因转换航向。
有人说做任何事都不能放弃,坚持就是胜利。不错,当我们找到了正确的路时的确需要如此。但我们的位置不对,方向南辕北辙时。我们还需要如此吗?这样坚持不懈的去做一件南辕北辄的事还有意义吗?找准一件适合自己的路,在永不言败的走下去,这才是王道。
苍鹰之所以可以那么雄伟,是因为它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它能翱翔蓝天;信鸽之所以可以那么悠闲,是因为它们懂得自己的方向,它们能够回家;狮子之所以可以成为百兽之王,是因为它明白,它能够成为百兽之王。动物尚能找准自己的方向,何况人呢?
也许你只是一株幼苗,然而只要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也许你只是一条涓涓小溪,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15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