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格局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范文第1篇
摘要:上世纪90年代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延续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正式结束,整个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新局面。本文作者认为 “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仅仅只是新旧格局交迭变换过程中的一种过渡状态,在新形势下国际政治格局必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由于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在当今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各方面势力将会推动新型国际秩序,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关键词:国际政治格局;动态;多极化
一、国际政治格局微观动态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是世界各国政治力量对比和总体态势的状况,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受到各国经济军事科技等多方面影响。前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毋庸置疑是冷战后唯一存在的超级强国,其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同时又具有地理优势和人口优势,在国际地区事务中影响巨大,综合国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所以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和强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是最重要的一“极”。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国,自苏联解体之后,其政治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影响力也不如从前。但是自从普京总统上台以来,俄罗斯逐步调整发展战略,凭借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重工业和武器装备,全力恢复国际地位,积极同周边各国发展睦邻友好的外交策略,发展多元外交,再加上俄罗斯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等天然优势,使得当今俄罗斯仍然是国际政治格局中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经济政治共同体,其在政治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发展战略,在经济上也发展迅猛,国民生产总值逐渐赶上美国。二战后的日本迅速摆脱战争的创伤,凭借自身的独特地位,迅速发展经济,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曾经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近几年日本逐步改变追随美国的政治外交策略,逐渐向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近几年,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各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寻求政治多元化发展,与世界各国积极发展双边或多边政治经济关系。综合以上,作者认为当今世界美国还是超级大国,影响力非常巨大,但是其他国家的迅速发展也在拉近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这些都对美国独霸世界产生积极的阻碍作用,世界多元化趋势正在呈现。
最近十年,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经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由中国、巴西、印度、南非和俄罗斯组成的“金砖国家”作为一股新兴的经济势力,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那些经济落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非洲、南美等国家也逐渐走向联合,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为了对抗超级大国的独霸地位,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地区合作有逐步增强的趋势。如正在兴起的东盟、非盟、上合组织、拉美一体化等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组织也影响着全球的多极化态势。另外一些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积极有效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国家发展、推动多方合作的重要力量。
二、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解析
2.1单极多元化格局仍然存在,多极化趋势明显
冷战之后,随着苏联解体,“一极”消失,国际政治格局演变为“一超”与 “多强 ”之间的政治博弈,各方都想在过渡期间谋求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但是一个新的政治格局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产生。就目前的趋势来看,美国毫无疑问仍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唯一存在的超级大国,其他国家还没有能力向美国挑战,呈现出单极的特点;但是随着主要国家行为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推动,多元格局正在加快发展,不可避免会出现多极化格局。
2.2国家行为体主要影响国际政治格局,但存在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研究国际政治格局一般研究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方法,非国家行为体还没有显示出其可以产生像国家行为体一样的重大影响。说明非国家行为体还不是国际社会的主流力量,还不能产生足以撼动国际局势的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非国家行为体开始对国际局势的多元化贡献重要力量。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质的飞跃,国际格局的变化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会越来越强,不可忽视。综上我认为,主要国家行为体仍然是影响当今国际局势的主要力量,但非国家行为体的出现和发展壮大也会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向多元化发展。
2.3国际政治格局表面相对稳定,内部暗流涌动,不断变化
从表面上看,冷战结束之后国际政治格局依然维持着一极多元的结构形式,在较长的时间内应该会保持这种格局。但表面的稳定不代表着会一成不变,内部各主要政治力量在彼此竞争之中力量此起彼伏,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只是这种力量的变化还不足以改变当前的政治格局。我相信随着美国的衰弱和其他国家的崛起,单极多元的过渡格局必然向稳定的国际多元政治格局转变。
2.4国家关系复杂,敌友关系弱化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来划分敌友关系,导致世界各国根据国家制度和体制划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极端对立的国家集团,二者经常发生摩擦,引起世界的动荡。冷战结束后,大部分国家抛弃意识形态的差别,把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作为最重要的目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形成,各个国家交往增多,互利互惠程度增加,即使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而独自发展。国家为了在新形势下谋求更好发展,必须推行多元外交,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发展大国关系。
三、当今时代主题和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
3.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不可否认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存在众多威胁和平的不利因素。例如某些强国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频繁干涉他国内政。同时,恐怖主义也成为破坏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另外,全球南北贫富差距巨大,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已经把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作为一项紧迫课题。
另外我们也应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主流,各国人民都有极大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极大保证了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各种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也积极推动世界和平和发展,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2经济作用越来越强,已经成为主导世界政治的重要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影响着各种政治力量的存在模式。各国经济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而存在,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国际力量相互制约协调的能力不断强化。经济利益主导着国家关系的发展,也有效制约着各国之间的传统对抗,从而使世界各国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经济一体化也带来明显的国际政治效应。例如地区经济一体化最成功的的地区就是欧盟的产生,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极大的促进欧盟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壮大,并使欧洲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最巩固的一极,在许多领域已经成为与美国媲美的强大政治经济集团。
小结
从苏联解体至今,国际政治格局一直处于一超多强的阶段,这种不稳定的阶段必然是一种过渡性阶段。随着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格局正在逐渐成型之中。(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董成文,试析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现实主义的理论与当代国际矛盾[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0年02期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范文第2篇
问题,世界经济的失衡恰恰是中国这个后起之秀大幅提高国际影响力和改善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弱势地位的绝好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关键是要充分学习和利用
国际上广泛接受的规则,在自然资源控制权和定价权、国际贸易自由化、发行人民币债券、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利用高额外汇储备等问题上制定出一系列系统的、专业化的、国际化的战略,从而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
世界经济在不均衡中高速发展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大势,不同的观察者基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世界经济在不平衡中高速发展。
过去近十年来,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接近历史纪录。但是,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世界经济的失衡。这种不平衡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保持着高水平甚至创纪录的贸易逆差,这实际上是得益于它们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因为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如此高的贸易逆差一定会带来国际收支的危机乃至金融危机;其二,为了弥补贸易逆差,美国等发达国家从世界上平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吸引了大量资金。正是这种贸易和资金上的双逆差,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基本格局。这样的基本格局,不仅带来了令人深思的世界经济道德问题,即穷人在补贴富人,中国在补贴美国,也带来了世界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忧虑。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中国处于弱势
中国作为一个赶超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且在当前世界经济失衡的大势下表现尤其明显。这种弱势格局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以下三个方面尤为突出:
第一,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人均自然资源储量和产量高度稀缺(中国资源储量不稀缺的品种屈指可数,其中包括稀土矿),日益依赖国际市场的供给,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进口大国。然而,中国不仅在国际上基本还没有成规模地获得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也没有有效地获得以资源为价值基础的大公司的非控股股份,甚至在国际原材料市场上,中国公司的价格谈判权还很低。
第二,尽管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顺差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和出口国之一,但是,中国在国际贸易问题上却常常处于被动为本国贸易迅速发展而辩解的状态。在WTO的多边谈判中,中国的声音非常微弱,甚至被印度这样的国际贸易地位远低于中国的国家所掩盖。
第三,尽管中国是当今世界一个主要的资金输出国和储蓄剩余国,中国经济的总体储蓄率和储蓄总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中国经济整体对外的储蓄盈余和资本流出却以美元为主,辅之以欧元和日元,而不是以人民币为储蓄形式。这意味着,整个中国经济将承担巨大的汇率波动风险。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尽管中国是储蓄大国,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却是一个弱势国――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中顶多是一种地区化而非国际化的货币。所以,中国的对外储蓄只能以美元等外币计价。当美元汇率贬值的时候,美国的债务在缩水,这就是中国经济巨大的损失。
世界经济失衡就是中国改变弱势地位的最好机会
事实上,当任何一个后起经济大国面对这种经济实力日益上升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弱势地位不相称的局面时,她必须而且只能通过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打破。
换言之,如果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既没有巨额的贸易逆差,也没有大量的资金流入,而中国经济也没有如此高的过剩储蓄和资金外流,那么,国际贸易体系、资源定价体系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就没有任何理由改变,结果便是世界经济格局不会发生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今世界经济的失衡,恰恰是中国这个后起之秀大幅提高国际影响力和改善我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弱势地位的绝好机遇。
具体说来,正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资源进口大国,才使得中国有能力组织其资源进口企业与资源出口国进行集体谈判,提高我们的资源定价的谈判能力;正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和贸易顺差国之一,才使得中国在贸易谈判中有发言权,并起到独特的作用;正是因为中国在过去十年中保持了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剩余,才使得中国有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从而有可能影响国际金融格局,才有可能逐步考虑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部分资源的所有权、控制权,或者相关公司的部分股权;正是因为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使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才使得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国际化的货币,从而打破国际金融和货币市场的基本格局。
在用好现行规则中改变格局
必须看到,以中国经济短期内作出牺牲的世界经济不平衡,只是为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要转化成现实,必须通过中国政府、企业、学界的共同努力,包括系统的、专业化的、国际化的一系列政策和战略的引导。这其中的主要原则有三条:
第一,要仔细研究世界经济中各主要运行机制的基本规律,包括资源所有权以及控制权的获得,资源产品的定价、贸易自由化的谈判和进程,国际金融与货币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只有真正搞清楚这些基本规律之后,中国经济才能够打破现有的格局,变被动为主动。
第二,要打破中国目前经济地位上的弱势,必须严格按照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运行规则和体制办事。原因很简单,由于中国是后来者,不可能要求、至少是不大可能在短期内改变现行的规则。在现行规则中,中国尤其要研究基本的、短期内改变可能性很小的规则,包括资源定价的期货市场运作,国际贸易中基本合同和交易结算的原则,国际经济中发行证券的基本原则,各国中央银行的基本运行规则(包括外汇储备资产运用的规律)和相互的政策协调机制,国际贸易双边及多边谈判的基本规则,等等。
第三,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条是,要充分利用国际上广泛接受的规则,利用当前的不平衡性,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来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从而占据更好的国际地位。
具体说来,中国政府与民间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仔细研究,认真论证,争取有所突破。
第一,在资源定价问题上,可以考虑要求中国主要的资源进口企业自发而非政府组织地建立自己的行业协会,同时建立相应的期货定价的基金,包括吸引一部分外资。在资本项目限制的情况下建立这种基金,有利于帮助中国的资源进口企业获得更好的定价权。同时研究世界资源性跨国公司运行的基本规律,可以考虑动用部分外汇储备,适当参股于此类公司,不仅对冲资源价格上涨的风险,而且通过进入此类公司的董事会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它们运行的经验,为中国未来建立跨国资源性大
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国际贸易问题上,要把握中国的根本利益,要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贸易体系进一步的自由化的最大受益者,因为我们处在世界生产链的低端,在外资与外贸方面,我们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以此,中国应该成为一个独特的桥梁,扮演一个独特的角色,成为一个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谈判桥梁,努力促成下一步国际贸易自由化谈判的成功。在这样的谈判中,我们应该比以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道德性宣传上定位更高,比以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更加务实。中国应该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第三极,超脱于他们之间的争议,成为世界独特的新的领导力量。
第三,特别重要的而且极具可操作性的,同时也是笔者近期反复讨论的:要利用好中国当前高额的官方外汇储备和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压力,变坏事为好事,以这两项基本因素为后盾,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或大企业(如中石油)债券,从而推动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进入到国际主要金融机构的资产组合中,尤其是中央银行的资产组合中,在国际上培育人民币的二级市场,将以人民币升值投机为目标的短期资金引导到二级市场上去,从而避免资金冲击中国实体经济。这一做法最重要的目的是大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争取在10年内让人民币计价的资产成为世界主要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的一部分,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交易金融工具,成为新兴市场国家金融资产的标杆。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国际金融市场上中国经济的弱势格局,才能一步步地使中国经济远离由国际收支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危机。
第四,利用中国高额的外汇储备,在保证应付中国经济短期国际收支波动所产生的需要之外,集中进行管理。比如,可以鼓励中国企业在国际上集中购买一些核心技术的使用权,然后在国内逐步零售,以此避免国际上产生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指责,也使中国在购买知识产权市场上有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而不是企业分头购买,丧失了议价能力。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冷战的结束终结了存在多年的两极格局,从此世界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二者已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深层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人们通过追溯世界经济的历史,直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对其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对于世界多极化,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某个表面,往往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世界多极格局混为一谈,其实现阶段所说的世界多极化并不是指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而是指世界格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虽然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凭借其唯一超级大国的超强实力四面出击、到处干预,企图建立起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世人摄于美国的超强实力和胡作非为,许多人悲观地认为当今世界就是美国霸权领导下的单极格局。事实上,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进行。这从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到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可以清楚看到,科战、伊战时期世界各大国对于美国的单边主义无可奈何,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却迫使美国不得不寻求大国合作,回归多边主义。那么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一、全球化与多极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某些基本力量的推动,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突破地缘政治的某些范畴,跨越国界,使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日渐加强,相互融合的一种历史趋势和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发展进一步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的国际关系与之相统一的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新的国际分工,资本在投资国之间大规模流动,各国政府降低人为壁垒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世界贸易组织主导贸易自由化趋势,国际金融市场把各国金融活动一体化和自由化。这是全球资源从相对集中走向分散化的历史过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这些要素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均衡化将更为突出。因此,国家要获取的经济权力再也不是由少数强国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而是一种多元化的权力和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权力。多极化则是对两极格局或单极格局的否定,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现象,是任何国际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其必然导致联合国作用的增强。应该看到多极化趋势是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客观反映,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要求当代大国综合实力对比必然由不平衡走向新的相对平衡。
二、全球化与多极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范文第4篇
金融危机改变世界
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在漫漫时间长河中,总有那么若干年或者几十年,对历史走向的影响是大爆炸式的。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相对和平的时代,曾经作为改变世界格局最重要工具之一的战争,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代其功能的,则是金融危机。
今天的世界仍在经历着金融危机的煎熬。到目前为止,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已经从核心国家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危机,演变为政府部门改革不力、公共财政难以维系的国家信用危机。这样严峻的财政问题,相信不可能在一两年内迅速解决。这是因为,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格局和中国不一样,其财政支出中60%以上是赋权性(Entitlement)支出,即通过立法给予老百姓的各种福利支出,这种支出是刚性的,短期内很难改变。中长期看,要改变这一格局必须重新签订社会契约,即政府和纳税人、福利享受者需要重新做出崭新的制度安排(详见李稻葵、张双长《欧洲债务危机:预判与对策》)。加之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国,其破烂不堪的国家财政还没有经过金融市场的酝酿发酵而演变为全面的危机,因此可以说,这场过去7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远远没有结束。
客观上说,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需要一轮深刻的改革,需要类似于里根、撒切尔夫人式的政治人物出现,同时需要一批学者提出新的理论。但是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这样的政治英雄出现,也看不到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应该系统地在全球化时代进行深刻社会改革、社会契约重新签订的理论。所以,我坚信,发达国家在未来10年会有一个非常艰苦的调整过程。
那么,是不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风景独好呢?亦非如此。这些国家本身也面临着深刻的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以印度和巴西为例,其经济表面上看起来非常风光,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宏观管理方面仍然蕴含着巨大的矛盾,经常账户长期以来一直是逆差。印度的经常账户逆差过去10年不断上升,其贸易逆差2010年达到GDP的5.7%,财政情况也让人担忧。巴西2002-2007年消灭了经常账户的逆差,但2008、2009年再现逆差,2010年勉强平衡。巴西虽然在卢拉总统的带领下出现过短暂的财政盈余,但现在又回到了财政赤字的境地。所以,发展中国家今后的经济增长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未来5年左右,新一轮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可能在所难免(图1、2)。
总之,从大的图景上看,金融危机后的国际形势非常严峻,未来5-10年,世界经济恐怕会经历一个比较痛苦、复杂乃至混乱的调整阶段。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地位尤其重要。在笔者看来,这场危机正在催化出一个崭新的“三个世界”格局。
穷国、富国和中国:新“三个世界”格局
“三个世界”是中国领导人上世纪70年代一个极具洞察力的理论,他把当时作为超级大国、称霸全球的苏、美称为第一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等富国称为第二世界,发展中国家称为第三世界。今天的世界与所观察到的显然不同,导致这一不同最大的原因来自中国自身的改变。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是改变当今世界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孵化出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正催化出新的“三个世界”格局。
第一世界 : 富国
总体上讲,富国是这一轮金融危机的肇事者,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2008年第一轮金融危机,在政府的大力救市措施营救下,已经基本过去;但是2011年中出现的第二轮公共财政危机,至今仍然折磨着这些国家。从总体上看,这些发达国家面临着深刻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改革,公共财政的规模和支出的结构必须改变。只有这样,其经济才能恢复竞争力,公共部门才能恢复信用。但是目前来看,这些国家政治改革的意愿普遍不明朗,改革的理论准备、基本思路也并不清晰。所以,包括日本在内的富国,将面临着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富国对于全球化、对于全球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对于碳排放等问题,仍然会态度摇摆,机会主义色彩浓厚。
富国整体上讲,对于中国的崛起是不放心的。在经济层面,它们担心中国的成长会挤占其发展的空间,极为集中的一个表现就是知识产权问题。这些富国担心中国企业未来逐步掌握发达国家的一些知识和技术,从而大规模提升竞争力,所以,知识产权将成为未来富国与中国斗争的焦点,这是涉及到未来发达国家竞争力的根本问题。
必须强调的是,富国并非铁板一块,其最主要的一个分歧产生在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大陆国家与美英这两大集团之间。德国的经济竞争力相当旺盛,其所依赖的经济体制也并非英美那样全面的市场经济制度,德国自诩的社会市场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对市场直接进行干预,保证市场的公平性,而并非一味地强调效率。如果说这种制度上的差异只是相对表面的,那么二者更深层次的差别则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区别。德国等大陆国家相对而言更加强调公众社会秩序、公众利益,而并不像英国和美国那样注重个人自由、保护个人意识。对于发达国家这种内部的分歧,中国必须有非常客观、清醒的认识。
金融危机给富国带来的直接后果将是其内部的分裂,德国一定会是危机之后的相对受益者,其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地位将会提高,德国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在欧洲大陆将会有更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欧洲其他国家到最后会不得已将相当一部分社会和公共财政的管理权,交给以德国为领导的欧盟集团。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范文第5篇
国家发展改革委19日宣布:自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液化气、天然气价格不作调整。自7月1日起,将全国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成品油和电力价格改革的实施,短期将推高通货膨胀水平并直接影响资本市场,但长期来讲有助于理顺国内价格体系,对长期经济发展有利。
多方推升高油价
自从99年以来,国际油价进入了一轮上涨通道,而进入2007年和20008年,原油价格攀升速度逐渐加快。今年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尚维持在80~90美元/桶,短短数月,几乎所有原油期货价格都打破历史纪录,近日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份原油期货合约曾一度创下139.12美元的新高,可以说世界已经进入高油价时代。
此次世界遭受高油价困扰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全球石油需求强劲、美国经济走弱、地缘政治危机、国际热钱炒作等均可以说是此轮油价飙升的推手。
供需关系日益紧张。供需关系是决定商品价格的最直接因素。海湾战争之后,世界原油供应维持平稳的局面。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微弱的供需平稳被逐渐打破。一方面,老牌经济强国美国、英国等石油需求不减,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也进入了工业高速发展期间,原油需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各石油出口国产能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已然跟不上需求的迅速提升,例如欧佩克国家的产能利用率已由1993年的90%提高到目前的近100%。而对于石油输出国而言,由于石油资源日渐稀少,处于长期经济利益的考虑,限产保价不失为一良策。
美国经济走弱成为油价飙升的重要推手。去年中,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迅速蔓延至世界。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级银行无一幸免,为拯救金融市场,以美联储为首,各国央行纷纷注资,流动性泛滥进一步加剧。美国政策持续降息亦促进了美元的走软,在资本趋利的天性之下,面临美国经济可能进入衰退、美元产期走软的局面,国际热钱转向黄金以及原油市场,以期通过商品市场保值甚至获利,直接推升了原油价格。
高油价带来经济压力
从历次世界石油危机来看,每次油价暴涨都给世界经济带来灾难。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源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石油价格,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西方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并发了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此次危机使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此后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亦引起世界上各国大面积的经济衰退。在2004年由IEA、IMF和OECD联合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原油价格每桶10美元的涨幅,将会导致全球GDP增长至少减少0.5个百分点,通胀上行0.5个百分点。而对于原油进口比重较大以及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国家,这一损失将会进一步上升。比如原油价格上升10美元,中国的实际GDP增长会下降0.8个百分点,伴随着通胀0.8个百分点的上升。
如今我国面临国际居高不下的油价,经济亦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从2003年开始我国就发展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1980年至2007年间,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了3.1倍,但同期石油生产却增长缓慢,导致石油供求失衡问题日益严重。如今高涨的油价将使我国工业成本不断上升,作为大宗商品的风向标,油价还将带动煤炭、铁矿石价格进一步上涨。上游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必然会顺着产业链向中下游传导,最终带动化工、运输、甚至食品等价格的全面上升,PPI传导效应之下,通货膨胀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
近期进行的中美双边战略经济对话,亦将焦点转向能源问题,而汇率问题不再是核心。副总理指出,这次对话最突出的成果是中美在能源和环境领域扩大了合作。而保尔森亦力促使我国加强对国内燃料价格的控制,以改善世界范围内高油价的困境。
油价改“秩”资本市场
石油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和化工行业的源头,时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长期以来,为了避免国际油价的波动过度影响国内经济运行,我国的石油价格没有采取市场化定价,而是由政府定价,尤其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严格管制。国际油价虽然大幅上涨,但国内外价格严重倒挂之下,油价上涨的因素并没有充分传导到国内物价体系。人为压制的成品油价格虽然减缓了对我国经济运行和物价体系的冲击,但也产生了不少弊端。成品油限价政策使得国内汽油出厂价格为国际标准的65%左右,而柴油不足60%,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企业受炼油业务拖累,业绩难以提升,形成了国际油价越高亏损越严重的局面。如果国内油价继续维持现状,不进行调整,今年政府向社会提供的补贴将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而另一方面,国内国际的大幅价差,导致我国中下**业产品价格低廉,在国际上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据统计,自油价上涨以来,我国化工等行业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实际上造成了一种中国补贴世界的局面。
政策注定要回归市场,当前扭曲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亦需要适当调整。这次成品油价格上调17%左右,销售电价上涨5%左右,预计将对物价与企业盈利都有负面影响,并反应在资本市场上。从行业来看,交通运输、建材及非金属材料、金属制品和建筑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毛利率将受到压制。而提价之后,由于提价效应以及对未来成品油市场逐步开放的预期,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将直接受益,而煤炭、新能源等行业亦将因为替代效应而受到追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1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