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四水抱城斜

交流四水抱城斜 交流四水抱城斜范文第1篇 “四菜一汤”田螺坑 田螺坑是一个人与田螺同在的地方。田螺坑有着许许多多关于田螺的故事,几千年来,黄土里无不包裹着中国人的灵感。群山环抱中,站在观景台,居高俯瞰田螺村,再听导游客家女孩小简讲故事,那感受,那愉悦,尽是酥麻、心动。 相传清朝嘉庆年间,黄石三郎跟随父亲来到这个小山村,以看管母鸭下蛋来维持生计。三郎白天放鸭,夜晚读书、习字,由于面目清秀

交流四水抱城斜

交流四水抱城斜范文第1篇

“四菜一汤”田螺坑

田螺坑是一个人与田螺同在的地方。田螺坑有着许许多多关于田螺的故事,几千年来,黄土里无不包裹着中国人的灵感。群山环抱中,站在观景台,居高俯瞰田螺村,再听导游客家女孩小简讲故事,那感受,那愉悦,尽是酥麻、心动。

相传清朝嘉庆年间,黄石三郎跟随父亲来到这个小山村,以看管母鸭下蛋来维持生计。三郎白天放鸭,夜晚读书、习字,由于面目清秀,长相英俊,而且人品好,善良有礼貌,又孝顺,很受大家喜爱。一天午后,三郎在外放鸭,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接踵而至,三郎急忙赶着母鸭回草寮。就在此时,三郎似乎听到呼喊声:“三郎,三郎,快来救我!”。三郎不顾一切便循声冲去,在小田坑边发现一只田螺并将其抱起。突然,一位貌若天仙的美女站在三郎面前,为了感谢三郎的救命之恩,和三郎结为夫妻,在草寮里生儿育女,繁衍子孙,建基立业。人们为了怀念巫十娘的功德,便把这个小山村命名为田螺坑。

有人形象地把田螺坑称为“四菜一汤”,我倒觉得田螺坑与“四菜一汤”没啥关系,与梅花却相像。土楼由一座方楼、三座圆楼和一座椭圆楼组成,方楼居中,其余四座环绕周围,疏密得体,错落有致,在群山环抱下,居高俯瞰,看似开在山间的一朵巨大的梅花。从下往上看,则像布达拉宫,它雄踞山腰傲视南来北往的游客。也许人生的巧妙就在于能方能圆,方圆合一,当圆则圆,当方则方,方圆相济,这个世界才会和谐。

东歪西斜裕昌楼

裕昌楼是古建民居的活标本,尽管东歪西斜,但歪斜得很有味道,很有诱惑力,以至于一些帅哥靓妹走到它跟前都要歪歪斜斜地拍几张照片,留下嘻嘻哈哈的笑。

导游介绍,这个地方叫下版,下版四周群山环绕,一条小溪从村中潺潺流过,早在元朝中期,这里住着七个姓氏的先民,先民起初住的都是茅草寮,也叫版寮。当时这儿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野兽时常出没,居民深受其害。元末明初,族人共同商议建一座土楼,让五姓族人从冬日的茅草寮里走出来,聚居在同一个屋檐下,以对付野兽的袭击和异族的侵扰。族人们用四年时间建起了这座最大最古老的圆形土楼。楼内布局呈五大卦,每个姓氏占一卦,每卦设一部梯道,外墙设五个t望台,形成了五行道造型,五姓人家,五层结构,五个单元,五部梯道,五行排列。

土楼从外观看,像一个紧密团结的大圆体。沿着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只见楼前的山涧溪水潺潺地流淌着。在桥上,静静地看着这个大圆体,看着圆体用卵石砌起的高坎、青苔和杂草。望着墙体斑驳龟裂的外貌,似看到一个从远古走来的布满皱纹的老人,又似看到一部历经风雨、饱含沧桑的历史!

走进土楼,抬头仰望,三层以上的梁、檐、柱都从左向右倾斜,斜得好像要倒下来。导游介绍说,这座楼是用疏松柔软的生土加上随地取材的松木,依山傍水而建,承受了600余年的风雨洗礼,经受了无数次的霜雪考验,直到如今,尽管东歪西斜就是不倒……

这情景也让我的思绪也开始东歪西斜。想起《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置身土楼,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的独立王国。众多居民聚在一个封闭式的土楼里,自成一统,均同一姓,都是亲房叔伯,他们互帮互助,生活融洽。一家有喜,合楼欢庆,一人有难,众人相帮。在土楼内站着,走着,看着,想着,久久不愿离开。

功绩卓越塔下村

蓝天白云下,绿荫环抱中,一条清澈的小溪将塔下村庄分成两半,而溪上的几个小石桥又把这个村庄连成了一体。溪边,黄墙黛瓦的村屋依山而建,古朴别致,尤其那露在屋檐下的串串红灯笼,不时地闪耀出古色古香的民族韵味。

一走进迷人的塔下,便感受到了“枕水声入梦,踏涟漪醒来”的美妙梦境。楼前屋后铺就的卵石小径,被人们的足迹磨砺得圆润柔和,在阳光的照耀下,金色的光泽闪闪烁烁。走在塔下溪边的小路上,让人嗅出了许多逝去的年代和历史行走的印记。三五成群的鸭子,悠闲地荡漾着碧波,很有超然世外的情致。脸上看不到纠结的村姑,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没有任何污染的土特产,那发自心底的热情,有股诱人的魅力,让人觉得不带点什么东西回去好像就对不起她们似的。

交流四水抱城斜范文第2篇

石碣前有明太祖洪武年间御题石刻“纯正不曲,书如其人”八个潇洒草书。其字小者似拳,大者如斗,笔走龙蛇,形神兼备。

穿过献殿,即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八卦亭,亭上悬挂着一幅古楹联。上联是:“亭号八卦,震宫龙,巽宫鸡,雕刻成相”;下联是“原名五丈,山在后,水在前,包围若屏”。短短28字,将亭名的因由及地名的来历,已说得明明白白。

再往前走,就是正殿。殿堂内正中上方高悬着“将相师表”的巨匾,两侧楹柱上挂着“出将入相,短兵五丈原;北定中原,长眠一卧龙”的对联。殿正中龛内供着诸葛亮镀金披彩塑像,像高约丈馀。诸葛亮头戴丞相帽,身披鹤氅皂绦,手持鹅毛扇,风姿潇洒,指挥若定之状。廖化、张苞、王平、关兴四员大将的塑像分别肃立两侧,仿佛在俯首**,随时准备出征。看到这里,我不由得连连折腰,向诸葛亮三鞠躬。

我站在诸葛亮庙门口,向四周眺望,不禁感慨万分。

在五丈原东南一公里处,便是古时的斜谷北口。当年诸葛亮五次从汉中出征伐魏,就是越过秦岭斜谷道,从这里进驻五丈原。高原东侧有一条小河,就是历史上的斜水,现在斜水两岸梯田层叠。青翠碧绿的坡地,即为当年诸葛亮分兵屯田的地方。诸葛亮初到五丈原时,先用他制造的“木牛流马”从斜谷道为大军运粮草。后为作长久打算,又命令部队在这里实行屯田,自己开荒种地,解决口粮供应问题。

高原东南十公里处的葫芦峪,就是当年蜀魏交战的地方。诸葛亮在这里埋伏下了精兵,在山谷两边堆满了干柴,设下了地雷,用计将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炎诱入后,本想用火将他们父子三人活活烧死。可是当他们三人被烧得无路可走,相抱痛哭失声时,却突然天降大雨,满谷烈火尽灭。使诸葛亮不由得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哀叹。

交流四水抱城斜范文第3篇

报恩寺石塔:重庆现存最早的宋塔

报恩寺塔位于荣昌县城以北三十公里的河包镇北侧的金凤山上。清代光绪年间编纂的《荣昌县志》记载:“报恩寺白塔建于宋绍兴二年。”绍兴二年即公元1132年,这座白塔距今已有881年的历史,它比著名的大足北山白塔早15年,比北碚塔坪寺宋塔早36年,是当之无愧的 “重庆第一塔”。

与重庆其他古塔一样,报恩寺塔是一座石塔,外型上采用仿木结构楼阁式,平面四方形,共九层,通高16米。时间在这座近900岁的古塔上刻下了太深的印迹,塔顶与塔刹早已不见了踪影,每层的塔檐风化得支离破碎,壁龛里安坐的佛像也大多损毁。而正是这样一座“破败”的古塔,却留下了珍贵的历史信息。

与重庆的另外两座自明清两代历经培修的宋塔——大足北山白塔、北碚塔坪寺塔不同的是,报恩塔自建成以来便未经大规模的修葺,这也使报恩塔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宋塔的原貌:报恩塔每层檐下使用的“一斗三升”的斗拱结构,是宋代建筑的经典做法;底层四根圆雕龙柱虽然略有风化,但仍能看出苍龙翻滚的气势;而柱枋间浮雕的龙凤形雀替更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白塔寺:跨越两县的宏大寺院

与在古塔一旁忙着春耕的老人攀谈,得知这座古塔原是白塔寺的一部分,古塔周边的一整片山坡曾经都是寺庙的范围,“原来有前后两个院子,宽的很。可惜‘’时期被拆了。”清代的县志也有相关记载,清晰地记录着白塔寺在河包场外,古名成化寺,又名报恩寺,寺庙的后殿属于大足,前殿则迈入荣昌境内,确实是一座横跨荣昌、大足两县的宏大寺庙。

刊刻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重修报恩寺碑记》记载了白塔寺的优美环境与不凡气势,所谓“屹峙嶒嶙,水流环润,顶肖金龟,形模灵凤。后有浮屠九级,势凌丹霄,奇花异卉杂植丹台,四时争巧。佳客登临,恍若有武陵桃源风度。”闭上眼睛,似乎还能想象出那幅山环水抱,四时花香,古塔耸立的清幽景象。

根据史书记载,这个有着“武陵桃源风度”的古寺却是身世坎坷,白塔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而我们看到的报恩塔便是那座寺院的遗物。经过宋元之交的的战火,白塔寺也被毁于一旦,直到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才又重修。可好景不长,明末张献忠入蜀,又一把大火将重建只有几十年的白塔寺焚毁。直到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才在当地人王守茂的倡议下得到第二次复建。经过这次整修后,白塔寺“殿庑、路坊、钟楼、鼓阁等次第一新”,四川总督孙士毅还为新修的白塔寺题写了“智珠郎耀”的匾额。

清代圣塔:倾斜度远超“比萨斜塔”

古寺虽已不在,但历经近900年的白塔寺可不仅仅遗留下这座孤零零的宋塔。询问老人周边还有什么古物,老人放下手头的农活,热心地指引记者去看在当地人眼里最神奇的圣塔。

从报恩塔向南,翻过一座山头,眼前赫然出现另一座石塔,与报恩寺塔历经800余年依然挺立不同的是,这座石塔却是一座斜塔。石塔倾斜得着实厉害,以至于我第一眼看到就有扶它一把的冲动。简单估摸,古塔偏离垂直线足足有15°,倾斜度达到惊人的25%,比著名的比萨斜塔足足倾斜两倍。

老人说,从他记事起,这塔就这么斜着,解放前,这座塔的香火甚至胜过白塔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金凤山上还曾暴发过一次百年罕见的山洪,洪水夹带着沙石冲下来,山上的民房被冲垮过半,村民们以为斜塔挺不住了,没想到山洪过后它依然歪着屹立在此。

根据形制,这座石塔应是一座典型的僧塔,也就是安放高僧舍利的舍利塔。这种塔原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佛塔样式,随着清代藏传佛教大量传入内地,在靠近藏区的巴蜀地区广为流传。

整座石塔由塔刹、塔颈、覆钵形的塔身、须弥座式的基座、基座下的地宫五部分组成。与其它喇嘛塔简单的相轮式塔颈不同的是,这座僧塔的塔颈处理得极为繁复,以八面楼阁为中心,楼阁每面中各端坐有佛像一尊,楼阁翘角飞檐,檐下施斗拱,楼阁下为由云纹基座承托,楼阁上饰莲花宝座。

老人说,当地人都说斜塔之所以“只斜不倒”,是因为塔下的地宫里埋着高僧的舍利,镇住了这座塔。其实按照科学的说法,所有发生倾斜的建筑都是因为地基沉降率不同造成的。斜塔在建成之初一定是直立的,只是工匠在选址时,将僧塔地基开在了土层交界的地方,塔下土质有差异,一边疏松,一边坚硬,随着地基沉降,石塔逐渐向一边倾斜,形成斜塔姿态。工匠不经意间的一次失误竟然造就了这个旷古奇观。

明代地宫:安放舍利的佛塔僧冢

历史悠久的大型佛寺往往会在寺庙周边建有规模宏大的僧塔墓群,用于安放历代高僧的舍利,著名的少林寺塔林便是一处著名的僧塔墓群。既然是报恩塔群,眼前的斜塔却是孤零零的一座,难道其他的僧塔已经随着白塔寺一同消失了吗?

带着疑问,我们沿着山麓继续寻找,终于在报恩塔北侧发现了一片僧塔群,从残存的僧塔判断,这处僧塔群的历史要早于建于清代的斜塔,这应该是白塔寺在明代重修后建立起来的明代僧塔群。僧塔历经500余年的风雨侵蚀,大多数已经坍塌,但从仅存的两座僧塔判断,原有的僧塔也多数是覆钵式造型,只是相较于斜塔繁复精美的装饰,这些僧塔造型更为简洁。

交流四水抱城斜范文第4篇

“世界上有许多地方你可以不去,但是有一个地方你不能不去,那就是敦煌。”读聂华苓的这句话时,人还小,心还没有自由,胆子还不够大到一个人可以孤身前往。但那粒种子,极其偶然地掉在了我的心田上,埋进了深处,默默地潜伏了很多年的时光。

我要去敦煌,真的,即使哪里不去,也要走一趟敦煌。

凭借着丰富的联想,调动着储藏的知识库,在踏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穿越河西走廊的那一刻,我开始在脑海中一点一线地绘制关于敦煌的图像……

大作家冯骥才从敦煌回来后写到:在人类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历史创造中,有四种文化范围最广,自成体系,光芒四射,它们是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而这四种文化曾经是在一个地方迷人地交汇过,并被最灿烂地表现出来,这个地方就是中国的文化圣地――敦煌。

的确,自汉唐以来,敦煌一直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被称为“华戎所交易大都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然风光奇特迷人,那是不争的事实,石窟寺遗存、古墓葬群、汉长城、关隘、古城、烽燧、古驿站、文物景点和博物馆址电视剧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在我的眼前上演,简直要眼花缭乱;而举世闻名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沙漠奇观、丝路上的两大耀目边关、佛塔佛洞等名胜古迹,总是流连忘返。我看到,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哗哗流淌的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沙漠上的奇观神秘莫测,令人遐思不眠,戈壁幻影海市蜃楼光怪陆离。辽阔的戈壁大漠,斜阳残照下,商旅的驼铃沿路叮当叮当响起,伴随着西域天竺浪漫缤纷的敦煌飞天壁画、彩塑,晨钟暮鼓的佛颂梵音,即使阳关及玉门关只能看到些许断壁残垣,置身其间,依然不能平静,隐隐可以感受到边关曾经的铁马金戈之气,沧桑巨变之力,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漫长和沉重……

佛洞遗址有乾坤

从烈日炎炎、热浪滚滚的戈壁滩下到一个凹下去的大大的断层处,会意外地发现一个可以称做世外桃源的地方。百年的柳树盘根错节,白杨参天,松柏茂盛,花香鸟语,难得地透着一派清凉。不远处,哗哗流淌的党河水淙淙流过,一侧的悬崖峭壁上一群佛洞悄然林立,原来正是开凿年代至少与莫高窟同一时期,被称为莫高窟姊妹窟的西千佛洞。佛洞的规模并不很大,现存石窟16个,其中有9个洞窟保存比较完好,是魏、唐时代所建造。其余的洞窟已经坍塌损坏,壁画脱落模糊不清,时代难以确认。这个洞的独特艺术价值在于它有两组绘画是莫高窟所没有的,即北魏一个石窟内南壁西段和东段绘有的故事。近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因为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佛洞一度损失惨重,有的摇摇欲坠。后来政府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加固,面临崩塌的崖体和洞窟才稳固下来……

车子继续前行,光秃秃的戈壁上,汉长城遗址虽然残垣断壁,却任风吹日晒不蚀、雪冻霜寒不倒,像是一个百折不挠、铮铮铁骨的硬汉。各种肤色的人们远远地奔赴而来,喜欢以它黄褐色的躯体为背景拍照纪念,而灵魂里早已弥留下对它的精神崇拜。

当时的长城叫“塞”或“塞垣”。仅在敦煌市境内,就有一百五十公里的汉代长城遗迹。除北线长城外,敦煌境内由玉门关到阳关,由阳关到党河口,由马迷兔到湾窑墩等都筑有长城之线,当地称为边墙子,在北线长城的南侧,祁连山南麓,汉代还修筑了一条塞墙,以防南羌。此外,在长城沿线,每隔10公里或5公里就有一座烽燧,烽燧在敦煌境内竟有80余座。长城自古就是一种抵御外侵的防御工具。汉长城的建造源于西汉王朝为抵御匈奴侵扰,保卫边疆及丝路沿线畅通,安定百姓生活,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同中亚、西亚各国的贸易和友好往来,在秦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汉长城。它从临洮开始向西延伸至罗布泊,使得长城经河西走廊的张掖、额济纳旗、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等地,直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兔附近。从时间上考证,汉长城比明长城要早1500多年。

汉长城的建造有其独特特点,被后人啧啧称道。其结构并无砖石,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夯筑起来。西汉时,汉长城一带水革茂盛,生长着大片芦苇、罗布麻、红柳等植物,修筑长城就采用一层柴草,一层砂砾夯筑而成,层层相接,粘连得非常牢固。垂城内侧低洼地铺盖细纱,称为“天田”,用以观察脚印之用,是古代的一种防御措施。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流逝和风雨流沙的破坏,部分长城被夷为平地,但是多半长城被保存下来,我看到玉门关西面党谷隧一带的长城保存比较完整,称得上是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这一段是由板土加芦苇筑成,并配有烽燧旁点火用的积薪垛,大的垛子早已凝结为化石般坚硬,令人不由得慨叹时光的神力。

守望秘密的月牙泉

千百年前,鸣沙山的怀抱里,就有一汪泉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沙土狂起,掩盖不了,虽然经年累月身处在干旱的沙漠地带,却是水清不浊也不干涸。近年泉水的面积开始逐渐缩小,但是仍然清亮亮地躺在沙山的臂弯间,安详地如一面女子梳妆打扮的镜子,引得中外无数的游人慕名前往打探。没有人不惊讶于它酷似一弯新月的外形,也明白了它有这个美名的象形含义。梦一般的谜,几乎是每个游人来到此地想要向它讨教的私语。而它永远含情脉脉地沉默着、迎候着,羞怯地守望着心里的那份秘密顾自喜悦和美丽。

交流四水抱城斜范文第5篇

“基层党建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促进作用。”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袁毅说:“福建省委重视抓基层党建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工作创新,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

下派“第一书记”:全力帮扶“双薄弱”村

选派党员干部驻村工作,是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的。2004年,在总结南平市从机关向农村选派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基础上,福建省委出台了《关于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若干意见》,在全省全面部署下派干部工作。11年来,省里已连续选派了4批共1.6万名党员干部,到经济相对贫困、工作基础较差的“双薄弱”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覆盖全省9150多个建制村、约占总数的63%,下派干部从“一花独放”到“春色满园”。

现任龙岩市兴贵村“第一书记”的省经济信息中心干部吴贤金说,他来到村里一年多,主要干了两件事:一是筹资70多万元,为村民更换了已经使用20多年的自来水管,解决了群众饮水难的问题;二是拓宽硬化了2000多米的村路,为群众出行带来方便。他反映,村里工作有“两难”,一个是人心聚起来难,另一个是找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难。

福建在下派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方面,“一派三年、十年接力”,做出了特色,取得了成效。一是带动了资源下沉,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11年来,省里共投入32.8亿元,实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项目24718个,形成“人往农村去、钱往农业投、心为农民想”的良好态势。特别是一些村既得到及时“输血”,又找到了发展路子、打造特色产业,提升了“造血”功能。二是解决了农村基层一些矛盾纠纷,促进了社会安定稳定。三是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从选拔人才人手,到健全村“两委”议事、党务村务公开、村民议事、财务管理监督等规章制度,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有力推进了基层组织建设。四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打通了各级机关和干部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五是培养锻炼了一支队伍。下派干部带出一支农村干部队伍,省里从下派干部中发现培养了一支年轻的优秀后备干部。

“全社会都要关心农村的发展。”谈到在农村挂职最深的感受时,下派莆田五云村任“第一书记”的省残联主任科员谢进生说:“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关键要把支部建好,把支部的政治功能发挥好,下派‘第一书记’是解决当前农村基层基础薄弱的有效方法。”

网络:架设农村发展高速路

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距中心城市有20多公里。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村子是远近闻名的“淘宝村”,是市、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党支部书记华锦先说:“是网络把我们和外面的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淘宝网购兴起的时候,培斜村党支部就探索开辟淘宝网购市场,由村党支部牵头规划、大学生党员创办领办,结合产业特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打造“福建第一淘宝村”。

目前已有淘宝网购实体店20家和网购店110家投入运营,并与龙岩学院签约共建全市首个校村电商人才培训基地。2014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近3亿元,村财收入131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4586元。

在村里,沿着蜿蜒的观光大道穿村而行,只见青山环抱的村子,花团锦簇、流水淙淙、民居整洁,在一派和谐中涌动着强劲的发展活力。

“党建工作也是生产力。”龙岩市委书记梁建勇说,“培斜有出路,关键在支部。从道理上说,网络是开放的,人人都能上。但是,要做成品牌,没有群体优势是很难的。培斜村党支部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组织把人心聚起来了、把认识统一了,大家相信支部,行动一致,合力把一个品牌做大,才获得‘中国淘宝村’的称号。”

网络造就了培斜村,也提升了培斜村。通过网络,村党支部与山外的世界联系紧了、交流多了、眼界开了,他们及时调整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文化旅游、生态工贸、创意培斜”发展定位,明晰沉缸工贸旅游综合体板块、采茶扑蝶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板块、新农村板块、工业板块和九溪庐休闲旅游板块等五大功能板块,大力实施农民创业园、茶文化研发推广中心、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等项目,“创意培斜”建没初具雏形。

据了解,村党员群众对党支部的满意率达到100%,支部先后被评为省、市、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中心村:统筹各村资源

去年2月,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涧口村本着原有行政区域、债权债务、村委会职责、目标考核奖惩、干部配置和待遇、党支部设置“六不变”原则,整合涧口,五云、隆兴3个村,在全市率先建立涧口中心村党委。中心村共有40个村民小组,1907户,8965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33亩。中心村党委委员7人,党员262人,其中涧口村党支部党员86人,隆兴村党支部党员58人,五云村党支部党员118人。

在村里,看到数十栋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的蔓层别墅拔地而起,村民们感到由衷欢喜。

过去,这一带农村有个习惯,建了新房不拆旧居。造成大量土地浪费。合并中心村后,村党委书记带头在盖了新居后拆了自家旧房,带动了3个村264户村民搬迁,完成土地流转500多亩。市里决定,每拆迁腾出一亩土地,财政补贴40万元。这项政策,让农民得到实惠,农民搬进新居,除补贴外,每户平均只需花20多万元。受访群众说,党给了“大红包”,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涧口村党委书记詹国强说,搞中心村有4个“好”:农村产业链的延伸好,中心村成立了花卉、果蔬2个合作社,3个村都受益;集体经济发展好,原来3个村基本是空壳村,中心村成立后,通过土地流转,筹建了一家水果保鲜库,预计今年村财能达100万元;村党委班子建设好,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群众反响好,中心村团结了群众,凝聚了共识。

据莆田市委领导介绍,建设中心村党委的思路,主要是为了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一是一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下“386199”部队,农村呈现颓败景象,发展动力缺失;二是农村党员队伍老化严重,不少农村特别是偏僻小村难以选出合适的村干部;三是行政村之间的界限难以打破,土地、山林、水域等有限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市委明确提出,要把握实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机遇,以加强党的建设为统领,以实现“弱村变强、穷村变富、乱村变稳”为目标,坚持组织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机制共创,扎实推进中心村党委建设。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0 14:16
下一篇 2024-05-10 14:16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15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