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课件范文1
1多媒体教学在临床药理学教学中的特点与优势
1.1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药学专业并未将病理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作为主要的基础课程,并且学生们对这些基础课程学习的效果也并不理想,这就导致了临床药理学授课难度加大,因为临床药理学的学习是离不开这些基础的医学课程为基础知识的支持[1]。所以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们往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讲解基础知识,从而减少了临床药理学专业知识的授课时间。而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降低了教学难度的同时也节省了教学时间,最重要的使得对学生理解一些病理学和生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易理解,这些优势使学生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理解一些难以介绍的基础知识。1.2多媒体课件直观易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为应用了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音效和文字,多媒体教学呈现出了感知鲜明,印象深刻的特点,从而达到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化繁为简的效果[2]。例如利用视频可以分步仔细讲解不同给药方式给药后在体内吸收,分步,代谢,排泄的整个过程。结合这样的生动教学方式,能够将临床药理学的教学变现地更加动态,更加直观,并将复杂的理论问题具体化,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1.3多媒体课件表现形式多样且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临床药理学中专有名词,基本原理很多,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觉得很难将这些晦涩的概念跟学生们解释清楚。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地发挥其生动,直接的优势,特别是对于那些难以表述的概念和药理过程能通过过程演示的方法反复地给学生们播放,对于一些细节问题也能局部放大分步讲解。不但可以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3]。
2现阶段多媒体使用在临床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过于注重多媒体课件形式的设计,忽略教学重点。有一部分教师在临床药理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方面过于注重,却忽视了临床药理学教学中的主要的实质教学内容,特别是一些重难点的强调做的不够。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多媒体课件做的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只是简单地堆砌或是复制,缺乏系统有层次的设计和提炼。这就导致了临床药理学的课堂教学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多样,但是内容空洞,这已经成为了影响临床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主要问题。2.2教师应有的引导作用未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是临床药理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重要的地位是任何教学方法或手段都无法取代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也必须基于所授科目的基本内容,再辅以丰富的表情,生动的语言,合理的板书及形象的肢体动作,为学生授课。授课时当然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但是有一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导致其教学思路被多媒体课件所束缚,从而使得课堂的教学失去了灵活性。常见的情况就是,教师成为了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或者解说员,对课堂缺乏掌控全场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再课堂上的状态及表现缺乏关注,同时对教学节奏的掌控也缺乏调整,从而使得“教”与“学”出现分离的情况。教师再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不再,与学生的交流减弱,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下降。2.3多媒体课件的放映节奏过快导致学生思考的时间被压缩。近年来一些医学院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了许多人文类学科的课时,相应的一些专业课的授课时间就被压缩了。而临床药理学本身的课程内容就比较繁琐,教师们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往往出现了填鸭式的教学,要求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有一点松懈。并且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缺乏对这种特点的认识,依然使用和以往相同的教学节奏,使得临床药理学教学的信息量明显增加。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而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被大大地压缩,对于课堂上的内容也无法充分地消化理解,注意力不能一直集中,故而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能在课堂上就充分地理会全部多媒体课件所传达的知识[4]。
药理学课件范文2
1蒙药制剂教学中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处理、制作
1.1采集
要想制作一个适合学生的课件,首先就要根据课件脚本采集课件的素材。而在收集整理素材时,要充分结合蒙药制剂课程教学需求、教学大纲与教学要点,有条理、有目的的进行存档与收集,以此充实、改善课件的内容。由于蒙药制剂教学中剂型制备与工艺流程不同,需要结合授课难点、重点与理论教材,应用多媒体技术到相关蒙药制剂的中心或者是蒙药厂进行现场采集。
1.2处理
采集图像的格式、大小、对比度、比例与色彩需要添加或是需要改变的标识,要应用相关多媒体软件来处理。例如:应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教学素材,可以下载到电脑中,然后使用视频编辑与处理软件来编辑与处理;而一些拍摄效果较差的作品,要对作品实施预处理,将作品画面质量提高;过长视频作品需要按照课件需要进行合成与剪辑,可以在课件中加入音响效果与音乐,将教学内容充分表现出来。此外,需要人声配音的作品可以通过声卡与话筒直接录制,然后应用声乐的编辑软件和背景音乐进行合成[1]。
1.3制作
制作课件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授课效果与教学质量,依据蒙药制剂学的本科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际与理论教材,合理安排顺序,选取相关制作软件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制作软件要针对学生对软件的使用情况与理解程度、软件特点,选择合适、简单与实用的软件,便于不断地完善与修改蒙药制剂教学内容。此外,蒙药制剂素材编辑制作过程中,不仅要充分结合素材画面和教学主题,使得课件可以突出重点,还要保证画面简洁、内容易懂与文字精简。
2蒙药制剂教学中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2.1加强教学的效果
目前蒙药制剂实践教学中存在内容过多而学时有限的矛盾,教师无法在有限时间内讲完书本上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学活动中需要抓住教学难点与重点。而多媒体教学辅助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将教学重点突出,将教学难点分散,只需要敲击键盘或者是点击鼠标就能演示教学内容,使得黑板书写的时间可以减少,最大限度的提高蒙药制剂教学质量。其中,Powerpoint是多媒体的教学活动中比较常用的软件之一,其既可以替代黑板书写,减轻教师工作的强度,又可以节约课堂书写的时间,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来传达课程内容,例如: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可将重点的内容加粗或者是标上彩色。或者是使用动画方式提示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而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2.2对工艺流程进行演示
蒙药制剂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应用性比较强的特点,尤其是和蒙药生产公司生产车间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大学生经常到蒙药制剂工厂中参观。在蒙药制剂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是讲述制剂操作要点与工艺流程,而学生对于蒙药制剂操作要点与工艺流程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深刻记忆并应用所学知识。部分不同剂型生产工艺的流程与制药设备如果使用传统板书进行讲解,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记忆所学知识。因此,在蒙药制剂教学中,应该把蒙药制剂教学内容通过视频与图片呈现出来,尤其是应用动画方式进行讲解,可以形象、直观与生动的模拟仿真生产流程,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应用多媒体技术,恰好能把无声书面语言与有声口头语言、视频、文字、声音与图片有机结合在一起,且不会因为空间与时间而受到限制,把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现象与事物呈现在课堂上,同时将一些教学中难以展现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把音频、文字、动画与图像充分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生激情。特别是蒙药制剂教学需要在有多媒体的教学基础上,充分结合现有的视频资源,提高学生各感官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由于剂型内容不足、不够全面等因素,蒙药制剂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素材来提高、充实与完善教学内容[2]。
2.3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舍弃传统教学的方式,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辅助蒙药制剂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多媒体适合于无法用文字进行描述的教学内容,其可以直观、生动的展示蒙药制剂教学的内容。要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计课件内容,重视媒体素材与文字脚本之间的整合,把相关知识点作为单元,把重点教学内容作为核心,尽可能做到色彩合理搭配、布局得当、条理分明与版面的层次清晰,以及课件内容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内容,防止课后复习与练习时学生无法抓住重点、难点。应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辅助工具,只可以辅助教学,不能变成课堂主宰,因为蒙药制剂课堂指挥棒掌握在教师手中。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能受多媒体限制,要在课前备课,充分了解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积极地和学生交流沟通,全面讲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结束语
药理学课件范文3
基于药物化学课程要求和特点,我们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合理规划,以提高化学制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ChemDraw软件可将传统单调、枯燥的化学结构和抽象的化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基于此,ChemDraw结构式绘制的运用给了我们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通过教学方法改革,达到了实践教学目标,保障了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结构式软件;药物化学;教学
建立新的药物化学课程体系(引入化学结构式绘制的辅助教学软件,并且引导学生学习、参与、互动有关结构上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规范化、软件化、信息化的化学结构学习方法,提高理解、解析、应用化学结构知识,解决药品合成、制剂、检测、储运等环节涉及到的结构式方面的问题的职业能力。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按课程标准中重点掌握的药物种类,确定实施化学结构式软件教学探索的药物范围。解决学生以往对于重点需要会认,会画的药物结构学习的老大难问题。通过植入化学结构式软件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画结构的同时更加清楚药物的基本母核和取代基团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结构的基本性质。
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药物化学》亦是我校化学制药、药物制剂、药物检测、药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药学各专业学生开始接触和认识各种药物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建立在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学科的基础之上,涉及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内容,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是学好药理学、药剂学以及药物分析等药学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药物化学是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上,对药物结构和活性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教学反馈及教学效果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对于药物活性及作用规律掌握较好,而对于药物结构和涉及化学结构的理化性质、稳定性、配伍使用和合成方法等知识点难以消化。通过和在校学生及就业学生的交流和跟踪分析,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应用化学的方法来学习药物化学,大多数人仍然停留在“背诵”的学习阶段来学习药物化学。基于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结构应用能力与药物化学解读化学结构式的能力,更为了远期提升就业竞争力,有必要对我校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化创新探索。本项目计划运用化学结构式绘图软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化学结构式识别和应用水平等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1]。
2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做法和改进方向
2.1实施方案
ChemOffice软件[2-5]是由CambridgeSoft开发的一款综合性科学应用软件包,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化学绘图软件之一。其中,ChemDraw是Chemoffice中使用最为频繁的组件,是国际上绝大多数杂志指定的论文排版软件,因此,我们把ChemOffice软件引入到药物化学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接触到当今最主流的结构式软件。本课程的教改定位于我校药物化学课程的再开发,在原有高职高专层次的课程体系中引入结构式绘图软件,辅助教学和课堂互动,并将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电子化,软件化,规范化的并入平时考核体系中。由于课堂时间所限,教师在上课期间只做基本化学结构式软件的使用演示,大部分的软件使用和学习案例将以微课的形式发给学生进行自学。参考我校原有药物化学教学体系,在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化学结构式软件的学习及应用。在课程章节分布上,保持原有教学计划不变的基础上,对于涉及结构式部分的讲解(例如:理化性质、稳定性,鉴别方法、构效关系等知识点)采用创新的化学结构式软件辅助教学法。课堂上,教师将基本安装、调试及操作讲授和示范,课后把软件、作业、单元考核等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了参与教改的各班学生。目前,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化学结构式软件应用教学微课视频。以此为基础,再开发一系列适合我校药物化学学情的微课体系。学生可以提前预习,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2课程评价方式
增加过程性考核比例,平时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40%增加到50%。以小组(2~3人)为单位,根据课堂互动、汇报及课后作业的结构式绘制和解析情况进行给分,计入平时成绩。结合教学进程,教师布置每人一题,结构式各不相同,并结合课堂抽查现场绘制,杜绝抄袭和代画。学生复习教学内容,应用化学结构式绘图软件提交电子稿作业,教师批改并点评学生的化学结构式电子稿作业,并计入平时成绩。
2.3改进方向
根据一个学期的教改教学经验总结,我们在具体操作时应继续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和完善课后评价体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们应结合ChemOffice软件强大的结构式和仪器绘图,分子量计算,数据处理,3D结构图,NMR和MS模拟等功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其他化学相关课程作业、习题或科技创新活动的报告、论文、PPT中规范化和软件化的应用ChemOffice软件。让学生在学习和使用ChemOffice软件过程中,切身感受到通过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导入的结构式软件学习,能够获得ChemOffice软件这一强大的学习和技能工具。同时,这一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无疑对学生的就业或继续深造是十分有益的。在提升课堂效率方面,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微课视频等资源库建设,继续深挖第二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现在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手机,每班都有QQ群或微信群,我们应继续加大教学视频的建设,在课前发送到班级群,课堂上可以直接抽查预习情况及随堂考核,课后可将结果或答案分享到班级群。这样,预习和点评工作不占用主课堂时间,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完善课后评价体系方面,教师评价这一单一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人数与一对多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我们应充分发挥网络化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采取人工评价与智能评价相结合、随堂检测和在线考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优化考核体系,做到高效智能,公平公正。目前,互联网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免费的电子作业与在线考试、测验系统云平台,我校也有运行该平台的课程考试测验的成功经验,这无疑为大规模推广该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结论
该课程的教改定位于我校药物化学课程的再开发,在原有高职高专层次的课程体系中引入结构式绘图软件,辅助教学和课堂互动,并将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电子化,软件化,规范化的并入平时考核体系中。该课程经过一个学期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与教改试验班级的药物化学结构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较其他班级更加规范和深入,达到了教改的目的。(1)化学结构式软件学习和课程内容理解相互促进通过化学结构式软件学习,学生更规范和深入的学习化学结构式,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学生复习教学内容,应用化学结构式绘图软件提交电子稿作业,教师批改并点评学生的化学结构式电子稿作业并计入平时成绩,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2)课程模式增加师生互动课程导论保持不变,课程精讲内插入软件演示,增加分组讨论及课堂互动,增加学生展示化学结构式绘图方法环节,充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考核体系注重随堂考核,知识与技能并重在坚持原有考试体系的基础上,更注重过程性考核。我们不但要看期末考卷的笔试成绩,更要看平时学生的课堂互动(结构式现场绘制等)、自学能力及综合应用(课后作业化学结构的绘制和解析等)。平时的作业成绩和课堂展示环节将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重要依据。该教学法注重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培养方式,采用课中和课后考评相结合,对学生的化学结构式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和评分,其中抽查了部分同学当场绘制结构式,教师当场给出评判分数。
作者:陈维 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曾飞,唐琳俐.ChemOffice软件在超分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6,44(22):136-138.
药理学课件范文4
摘要农药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对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的设置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探讨与实践,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教学方法多元化、创新型设计性实验、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abstractpesticides science is a core curriculum of major of plant protection in colleges. course settings,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contents were reformed and practiced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esticides scienc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 the result showed good effects were achieved by reformed settings and innovation of course,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ultimedia mean(cai)and teaching plan,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ans,designing experiments and renewing teaching content.
key wordspesticides science;teaching reform;practice
199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发生了重大变革[1]。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包括人才目标的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最基本环节。农药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植物保护人才中占有中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是制药工程、环境科学、园艺、农学、林学等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涉及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自2006年以来,笔者在已取得的教学成绩基础上,积极进行农药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1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农药学课程的设置必须照顾到学科发展的全面性,其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再到管理法规都应纳入教学范畴,而对已有较快发展的分支学科,如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剂型加工、农药管理与经营等,则另设课程进行教学[2]。由于以往开设的农药学课程主要以农药应用基础和毒理为重点,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农药残留分析、新农药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农药登记等方面人才的强烈需求。在本课程的设置中就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开设农药残留分析专题、新农药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有害生物抗药性、农药环境行为等方面课程内容。
目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以后,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重要瓶颈,同时也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围绕农药残留分析这个热门主题,充分利用当今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介绍农药残留概念、农药残留存在形式、农药残留来源、残留与残毒区别联系、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农药残留污染防止与控制措施。农药残留分析需要化学与农药学紧密结合,要求有具备农药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分析化学基础扎实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不指定某一具体教材,而是大量地介绍和推荐教学参考书和资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消化。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中,农药学的课程设置是先上完理论课再上实践或实习课,实验课是稍后于理论课,这一点笔者从每2年的一次的“全国农药教学科研工作研讨会”上可以得知。笔者认为将课程实习穿插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加合理一些。因为学生在学习农药学课程之前,对农药品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室内生物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等都没有基本认识,学起来觉得枯燥、费力[3]。倘若在教授这些内容之前,先安排学生去实验室、农药厂和田间实地参观,初步了解农药学的基本知识、室内生物测定过程和田间药效试验过程,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参观内容来讲授,学生学习起来要生动直观得多。同时,通过实验室参观可以了解本领域的一些研究方向,将科研和教学联系起来。学完理论课以后,针对某种作物上某种有害生物,组织学生设计1个相关田间药效试验或生物测定实验并认真执行,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
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网络教育应用而生。网络课堂是传统课堂的拓展和补充[1]。笔者深刻认识到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作用,而教师则更多地帮助、促进和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农药学课程的学习。
在教学团队已有的多媒体课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药学》多媒体课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各章节教学要求、重点难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或效果不理想的地方,并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依次确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重点和教学模式,确立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非备课笔记的拷贝”的基本制作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教学团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脚本设计,将课件内容进一步细化,具体到课件每一屏的显示内容、屏幕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操控等。多媒体课件结构完整、连续,重点突出,演示效果良好。自2006年以来,笔者一直在不断更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在2005~2007级植物保护专业、2005级学分制环境专业、2006级环境科学专业、2007级环境工程、2007级生态专业、2006~2007动植物检疫1 000多名本科生中应用以来,得到了学生、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学院领导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在《农药学》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大胆尝试改革和创新,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板书内容、本次课小结、思考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每一章节后都进行教学自我总结,找出成功经验和不足地方。此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获得了校教学督导组听课老师、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在2008年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教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2.2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有碍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4-5]。本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原则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理论课堂中运用了课堂讨论教学法、启发法、讲座法、主体易位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教学法:结合《农药学》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讨论比较重大的、有生产实际意义的问题,如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新剂型的开发、天然源农药的前景、农药抗药性的产生与治理、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归纳总结,大胆发言。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虽然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学习能动性大幅度提高。视学生论述的内容及情况给予指导及评分,成绩纳入平时成绩。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主体易位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农药品种部分,针对农药品种繁多,学生难以记忆且枯燥这一现实情况,在课前选出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重要品种,采取自荐形式,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品种,课下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按照药剂名称、结构式、理化性质、特性、防治对象和使用注意事项做成幻灯片,由学生讲解,并随堂提问,调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鼓励其他同学向讲解学生提问。对于重要品种,及时补充和强调,如讲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时,询问学生三氟氯氰菊酯为什么比氯氰菊酯的杀螨效果好,然后通过比较其结构式给出答案(三氟氯氰菊酯含有氟原子,结构中引入氟原子,其杀螨活性提高且毒性降低)[3]。采取主体易位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综合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
2.3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力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受到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即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6]。而且目前大多数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学生知道怎么做,不知为什么做,创造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所学得的农药污染与防治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验选题与自主综合设计。通过创造性设计1个或几个小型实验研究项目,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范围内,完成从查阅资料、选题、实验设计、亲自动手操作到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全过程。设计了“fenton试剂光催化降解毒死蜱废水设计性实验”,应用效果良好,并于2009年得到学校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资助。
3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高等农林院校农药学教学一般参考《植物化学保护》这本教材开展的,而教材编写、修订过程中,由于课程体系和更新速度方面的原因,很难将本领域的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编写到教材中去[2]。在理论讲授时,采用专题形式介绍生物农药新进展、农药剂型加工新进展,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至于与生产及研究前沿脱节。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在加强基础和实践的同时,精选和更新部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内容多与少,知识急剧增长和课程中局部内容陈旧落后矛盾。如:在讲授农药剂型时,传统的剂型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虽然在农药剂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但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这部分内容略讲,增加了生产上使用新剂型的讲授,如水分散粒剂、泡腾片剂、微乳剂、水乳剂。此外,还对生物源农药开发的新进展和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进行讲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4 结语
总之,农药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要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不断地摸索出符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教学相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农药学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5参考文献
[1]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2] 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73-74.
[3] ,周利娟,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1):237-239.
[4] 曾东强,任立云,何龙飞,等.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广西农业科学,2008,27(s1):125-127.
药理学课件范文5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改革;深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67-02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由于网络技术十分发达,作为现代大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未来的规划都有自己的打算,加之现代社会商业氛围很浓,经济发展较快,也增加了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因此跟大一、大二相比,大三和大四他们已不再特别关注学习、考试分数的高低及在班级的排名,大部分学生已缺乏学习激情,他们更关注前途和就业问题,而我们的许多专业课程主要都集中在大三和大四,因此如何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成了我们专业课老师的头等大事。我校的办学理念是“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在计量、质量、检测、标准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因此我校药学教育应在“定量药学”、“标准药学”等方面有所体现,将数学模型理念与药学、生物学相融合,共同促进我校药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丰富、完善和延伸我校的“质量、标准”办学理念和特色。因此,作为“定量药学”和“计量药学”核心课程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模式必须进行不断改革与创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具有我校特色的药学人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国内外药学类专业一门必修课,该门课程在我校已开设5年。本门课程主要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同时利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体内作用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为新药设计、药物质量评价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本课程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药代动力学及从事新剂型新制剂研发和临床药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传统药学主要是经验药学,大多主要研究药物的活性,偏向于定性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药学的发展最终要走向定量药学,以更加精确、量化的方式来研究和创制新药。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骨干课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则主要是利用现代生物学和数学模型手段来开展外源化合物在生物体内动态变化过程,对药物在机体内的过程进行“量化”,以此来定量评价药物的生物学活性及制定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对于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目前国内外相关高校和专业均进行了探索。国内有高校教师对近3-5年的药学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此门课程比较难学,且药物动力学部分含有较多的高等数学公式,涉及公式推导、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大一所学内容,同时对于高等数学本身又是生物、医药类专业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提高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及让学生迅速接受并将其应用于药物动力学课程学习是药物动力学部分的主要问题。因此为了对此门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有的高校采用优化教法、适当应用PBL教学法,同时采用EXCEL等软件编辑了不同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处理程序,让学生进行学习,收到很好效果。在国外的教学方面,北美和日本的药学院非常重视调整和改革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内容。根据笔者近5年来对该课程的教学和相关科研工作,在本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拟进行以下改革,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改变传统纯粹的教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的说教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知能力,将其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具体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首先,应用EXEL软件、SPSS等处理软件,编辑体内药物分析中标准曲线、回收率以及精密度的计算公式,同时编辑根据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公式,并在课堂相关章节进行模拟演示。其次,在一些重要章节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Seminar学术讨论会的模式,让学生利用所学文献检索知识,自己查找国内外与本课程紧密相关的重要期刊文献,分组讨论,并写出读书报告,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索能力及写作能力,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2.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基于校级开放实验项目、校课外科技活动、新苗人才计划以及学科竞赛等课外实践活动,将其中比较成熟的实验项目编入实验指导书中,同时与药物“毒物代谢动力学”紧密结合,编撰出一部特色的、多课程联合的实验指导教程。其次,以“产学研项目”和“科研项目”为基础,构建紧密的实习基地,构建“互惠互利”的长期机制。最后,积极与当地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药师协会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等校外单位联系,采取参观、讲座的形式,拓展学生的视野,明确学生将来就业方向。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新药开发案例、分组讨论、激励法、强化训练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关键是要解决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视频网络课件及真实的新药筛选、安全性评价及相关“药害”具体案例分析。
4.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涉及到高等数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等多学科,因此除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加强改革外,在考核部分也应建立相应的配套体系,以此来评价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模式,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将学生制作的小软件、综述、实验设计、读书报告等内容均作为其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激励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在我校药学专业开设已满5年,五年来在每一届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均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和改进,并对相关课程改革进行了前期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根据05-08届药学专业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我校教师初步体会到了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上的共性问题,准备针对这些共性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以后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因此,在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索与思考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和思路,并努力将改革思路付诸实施,为我校药学专业发展提供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郭剑伟,王成军,余梅.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6,5(6):81-83.
[2]李小娜,李唐棣,吕立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3):25-26.
[3]李安良,吴艳芬.应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17-490.
[4]林以宁,马世平.日本6年制药学教育的实习模式及特点[J].药学教育,2008,24(4):60-62.
项目资助:中国计量学院重点建设课程项目资助;中国计量学院研究生教改项目资助
药理学课件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2-03-0105-03
Abstract:Computer aided drug molecular design,as a rapidly developing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new drugs. The course knowledge updates speed and is highly professional. Learning this course will help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students in biology,medicine and pharmacy.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mputer aided drug molecular design teaching in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ideas of reform have been put forward from three aspects consisting of sel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related professional software learning and the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course.
Key words:Computer aided drug molecular design;Teaching reform;Postgraduate courses
S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海量的生物学数据为人类疾病的预测、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最合理、有效的方法或途径,同时也为新药的研究和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变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而又学科密集的系统工程。1964年,Hansch提出了药物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构效关系,计算机技术开始得以进入医学领域并应用于药物设计。在过去的数十年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分子生物学、量子化学、分子力学、药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加入,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逐渐完善并趋于成熟,出现了多项成功的设计案例,大大缩短了新药的研发周期并提高了成功率[1]。国内外许多制药企业和公司的研发部门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手段预测药物靶点、确定作用位点、评价药物的动力学性质、毒理学行为等[2]。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已成为药物分子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医学、药学、生物学等从业人员的必备技术之一[3]。目前,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已经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的教学工作,笔者所在的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也将此门课作为本科和研究生的选修课程。该门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笔者在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在对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材的选择和授课内容的选取
目前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已有很多相关书籍出版,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我院相关专业的特点,笔者选择的参考教材为魏冬青等编著的《分子模拟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朱瑞新编著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基本原理概要与实践详解》和施耐德著、唐S编译的《药物分子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其中《分子模拟与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计算方法,包括分子模拟的数学、生物学、物理和化学基础,蛋白质结构的模拟,药物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信息系统等内容,并列举了不少药物设计的实例。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基本方法原理概要与实践详解》对于理论部分的介绍尽量做到简明扼要,而对于实践操作的讲解尽量做到详细,内容涵盖了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的七大研究方向:虚拟小分子生成、大分子结构预测、定量构效关系、药效团模型、分子对接、全新药物设计和动态模拟,并且系统地对这些技术的操作进行了讲解。《药物分子设计――从入门到精通》一书由药物分子设计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编著,图文并茂,既有适合于初学者入门的最基本原理,也有适合于有经验分子模拟人员提高的最前沿虚拟筛选和分子设计技术。这几本书具有显著的代表性,不但可作为药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药物分子设计的入门教科书,也可作为从事药物研发或对其感兴趣人员的学习参考书,使阅读者受益匪浅。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涉及的理论基础有高等数学、量子化学和分子动力学等,这些内容抽象繁琐,晦涩难懂。我院将这门课列为选修课程,学时有限,且学生计算化学和结构化学的基础较为薄弱,加大了这门课的教学难度。笔者在理论教学方面着重阐明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略去繁琐的公式推导过程,叙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力求深广度适当,择要举例,以帮助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这门课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相关设计软件进行操作,与理论依据相比,笔者更重视如何通过讲解,使学生能运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和设计。在教学内容方面,笔者选取目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药效团结构建模、定量构效关系、分子对接、蛋白质结构模拟和药物设计的信息系统这几个方面。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 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为了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操作能力,在课堂上笔者安排了专业软件和设计实例的学习。课程中学习的软件有分子三维结构显示软件Pymol、VMD,药物与分子设计专业软件Sybyl和免费开源的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等。Pymol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大分子显示软件,可以准确地显示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在所有正式发表的科学论文中的蛋白质结构图像中,有1/4是使用Pymol来制作的。相对于Pymol,VMD软件在大分子结构建模上更为简单和灵活。在课堂上用软件展示和分析一些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和药效团模型,让学生更直观清楚地了解如何利用软件作图,如何直接进行分子结构的编辑和修改。通过鼠标操作和命令行操作将静态分子结构运动起来,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药物如何与受体相互作用,如何引起受体结构改变产生药效等[4]。在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过程方面,笔者重点讲解了Sybyl软件。Sybyl是一款全面的药物与分子设计专业工具,涵盖了药物设计研发的各个阶段,可以用来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优化化合物结构以及解释作用机理等,为新药研发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课堂上,围绕技术原理、实用案例、使用方法等几个方面出发,详细介绍Sybyl所涵盖的所有分子模拟技术。笔者还讲解了免费的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分子对接就是受体和药物分子之间通过几何匹配和能量匹配而相互识别的过程。AutoDock软件应用半柔性对接方法,允许小分子的构像发生变化,以结合自由能作为评价对接结果的依据。此外,笔者还介绍了一些比较常用的药物设计数据库,如PubChem、ChemIDplus、ZINC等。这些专业软件和工具在药物研发的各个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学生学习这些软件和了解相关的网络资源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对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深造和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3 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为全面衡量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这门课的掌握的程度和学习情况,我们对课程的考核形式、评价方式、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改革,制定课程总成绩评分体系,包括过程化考核和期末考试2个部分。过程化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由3次实践性项目考核构成。第一次是分子建模考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们用软件构建蛋白质或药效团的三维结构,对选中结构进行骨架替换、缩放和移动等。使用菜单工具测量键长、键角和二面角,改变分子的显示模式和颜色,显示分子所带电性和表面性质等[5]。第二次是分子对接操作考核,主要训练学生通过受体的特征以及受体和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来进行药物设计。学生通过计算服务器,模拟小分子配体―受体生物大分子的对接操作,并将对接后的**构象和对接模式用专业软件显示出来。第三次是根据具体设计案例进行讨论,教师首先就经典药物设计案例进行讲解,然后和学生就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学生对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及具体操作提出疑问,由教师集中解答,最后由学生讨论并汇报结果。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包括笔试和上机考试,各占总成绩的25%。笔试采用开卷形式,允许学生翻阅参考书,主要针对分子模拟的生物学基础、分子模拟基本算法、蛋白质结构模拟、药物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信息系统等理论知识进行考察。上机考试围绕教学重点,将真实的药物数据和研究问题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在120min内提交相关的设计结果和上机汇报。过程化考核和期末性考试的结合,改变了单纯知识化考核的评价模式,减少了成绩的随机性因素,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综合能力和操作水平[6]。
4 结语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经过数十年来的发展,突飞猛进,在许多药物的开发研究中取得成功。我国的医药工业正处于从仿制药为主向自主研发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对药物研发工作的重视将推动我国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的转变。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而言,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能够满足医药生产企业、医院、学校以及其他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筱杰,侯廷军,乔学斌,等.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徐建凯,陈秀杰,刘磊,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项目式教学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158.
[3]欧阳勤,王懿,刘天渝.基于云计算的计算C辅助药物设计学课程改革[J].药学教育,2015,31(4):46-49.
[4]吴晓敏,薛书蕾,张海军,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03):156-158.
[5]乔艳,陈新焕,杨婉景,等.开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教学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6,6:203-20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4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