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小结范文1
1、“十一五”期间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
“十一五”期间克拉玛依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市、区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市统筹城乡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认真的开展着各项工作,顺利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1)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近年来克拉玛依区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优势,加大了投入力度,扩大就业和培训宣传深度和广度。建立了高效的促进就业资金保障机制,按照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的经费预算方案,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一五”期间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向用人单位和失业人员宣传各项优惠政策,使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各项补贴金额逐年增多。(补贴40.52万、补贴87.35万、补贴86.39万、补贴870.8万、年截止目前补贴348.47万)
(2)培训促就业工作取得良好实效。
为进一步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技能,贯彻落实“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就业准入制度,切实做到以培训促就业。“十一五”期间,克拉玛依区拓宽培训思路,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确定了失业人员培训工作思路和计划,建立健全各类培训台帐,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有80%的学员实现了就业,真正的起到了培训促就业的良好实效。(培训321人、培训1038人、培训733人、培训1268人、年截止目前培训1019人)
(3)就业困难群体得到了有效的帮扶。
近年来,随着就业困难群体范围的扩大,就业困难人员也逐年增多,为了更好地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克拉玛依区加大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推进困难群体就业,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由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每月利用不同形式共同对困难人员入户进行帮扶。及时将每月收集的岗位信息、培训信息、就业政策送到困难人员手中,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了入户调查、推荐岗位、跟踪回访“一条龙”的优质服务。通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缓解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矛盾。
(4)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
“十一五”期间,克拉玛依区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工作做为日常重点工作来抓,每季度由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对创建的社区进行业务指导,并加强了全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各社区均能按照“充分就业社区”的7项标准开展工作。末已有34个社区创建成“充分就业社区”,提前并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期末要将60%的社区创建成“充分就业社区”的创建任务。
(5)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平台。
“十一五”期间克拉玛依区建立并完善了覆盖区、乡、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并按照“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建设要求,对照“六个到位”标准,实现了各工作平台办公设施高标准、规范化。同时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用工信息、就业再就业统计等工作下移到乡、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目前,我区已基本形成了劳动保障工作重心下移、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2、年就业再就业工作完成情况
截至9月底,克拉玛依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就业人员1133人,完成市统筹城乡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下达就业目标任务的113%;结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77人;辖区共85家用工单位提供岗位1393个,完成提供有效岗位目标任务的116%;开发公益性岗位93个,完成开发公益性岗位目标任务的155%。
(二)社会保险工作
1、社会保险扩面完成情况
(1)养老保险扩面征缴846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300人的282%;失业保险扩面征缴588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294人的248%,医疗保险扩面征缴776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500人的155%,生育保险扩面征缴650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200人的325%,工伤保险缴费扩面征缴900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100人的900%。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265万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1260万元,失业保险费收入135万元,医疗保险费收入780万元,生育医疗保险费收入67万元,工伤保险费收入23万元。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57.2万元,其中支付生育保险金67万元,支付工伤保险金1.6万元,支付失业保险金1.6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177万元,养老保险基金转移支出4万元,养老保险丧葬抚恤及其他支出6万元。
(2)养老保险扩面征缴1093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350人的312%;失业保险扩面征缴818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120人的682%,医疗保险扩面征缴996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300人的332%,生育保险扩面征缴884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67人的1319%,工伤保险缴费扩面征缴1039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550人的189%。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222万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1822万元,失业保险费收入183万元,医疗保险费收入1088万元,生育医疗保险费收入88万元,工伤保险费收入41万元。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400.5万元,其中支付生育保险金106万元,支付工伤保险金4万元,支付失业保险金3.5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278万元,养老保险基金转移支出4万元,养老保险丧葬抚恤及其他支出5万元。
(3)养老保险扩面征缴1863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350人的532%;失业保险扩面征缴1462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120人的1218%,医疗保险扩面征缴897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300人的299%,生育保险扩面征缴1491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350人的426%,工伤保险缴费扩面征缴1496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350人的427%。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5759万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2541万元,失业保险费收入259万元,医疗保险费收入2653万元,生育医疗保险费收入129万元,工伤保险费收入68万元,补充医疗保险费收入93万元,进城务工住院医疗保险收入16万元。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646.8万元,其中支付生育保险金139万元,支付工伤保险金15万元,支付失业保险金4.8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461万元,养老保险基金转移支出12万元,养老保险丧葬抚恤及其他支出4万元,补充医疗保险费支出7万元,进城务工住院医疗保险支出4万元。
(4),养老保险扩面征缴1849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330人的560%;失业保险扩面征缴1578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150人的1052%;医疗保险扩面征缴1007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260人的387%;生育保险扩面征缴1566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280人的559%;工伤保险扩面征缴1698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300人的566%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5811万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3330万元,失业保险费收入339万元,医疗保险费收入1762万元,生育医疗保险费收入161万元,工伤保险费收入94万元,补充医疗保险费收入110万元,进城务工住院医疗保险收入15万元。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841万元,其中支付生育保险金199万元,支付工伤保险金28万元,支付失业保险金55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527万元,养老保险基金转移支出5万元,养老保险丧葬抚恤及其他支出16万元,补充医疗保险费支出6万元,进城务工住院医疗保险支出5万元。
(5)年月,,养老保险扩面征缴1718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1100人的156%;失业保险扩面征缴1398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900人的155%;医疗保险扩面征缴969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700人的139%;生育保险扩面征缴1442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900人的160%;工伤保险扩面征缴1383人,完成扩面征缴任务1100人的126%。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5088万元,其中:养老保险缴费3004万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4000万元的75%;失业保险缴费307万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370万元的83%;医疗保险缴费156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1950万元的80%;生育保险缴费136万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170万元的80%;工伤保险缴费81万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95万元的85%,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75%以上。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516万元,其中:养老保险转移支出0.2万元,养老保险其他支出2.8元,失业保险救济金支出5万元,困难企业补助5万元(失业),医疗保险支出349万元,生育保险支出142万元,工伤保险支出12万元,按月足额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
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新克政发[]28号),克拉玛依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费工作于月开始,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医疗费报销工作下移,参保人员可在就近的街道(乡)劳动保障事务所报销,方便居民。
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新克政发[]31号),区积极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缴费工作。
劳动小结范文2
一、强调学生在劳动中的纪律
割麦不是一般的劳动活动,面对的劳动对象是小麦,如果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严格要求自己,就会造成经济损失,在劳动前,我一直强调,要求学生要爱惜粮食,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让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观念,团结意识,让学生知道这次劳动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而是一个.体,一个班级。
二、确定劳动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的..,只有确定了劳动的目标,确定了劳动的任务,才能积发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一上课,我就向学生宣布今天的劳动任务。并且还把任务下放到每一个人,这样避免有一部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偷懒,也调动一些学生的积极性。
三、表扬先进,树立典型,激发斗志,促进提高
劳动中一定要表扬先进的人,提醒不足,只说现象,不点人名,力求让学生每天从劳动中体会到乐趣,鼓励激发大家自觉劳动的积极性。
四、劳动中注意安全
劳动小结范文3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六年级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总结如下:
一、多渠道宣传,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建设人才必须遵守的守则。对学生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我校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我们还将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二、加强劳动课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劳动课新路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组织劳动课教师认真研究教育大纲和教材,理清劳动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思想观念目标,大力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以及劳动态度观念的培养,努力探索劳动课教学新路子。积极探讨课程删减整和,并结合教学实践编制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特点的劳动课教材,以不断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和形成。贯彻兴趣贯课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兴趣是小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内部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重视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
三、继续以服务岗位的创建活动为抓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打通渠道,拓宽开放外延,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成长舞台。
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规律出发,以广阔的舞台,金色的童年为主题,广泛为学生创建服务实践岗位,开展体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服务岗位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健康的思想、品格,外显为良好的行为和自觉习惯。
1、继续搞好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建设,以点带面,拓宽教育范围。
2、有劳动基地,各班主任要继续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把劳动基地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另一课堂,确保时间、地点、人员、效果四落实。
3、坚持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我做爸妈的小帮手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衣、叠被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成绩记录反馈到学校,学生在校的劳动情况也由此表反映给家长,以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将学校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4、加强学校劳动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给孩子积极参与并实践劳动技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让其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以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实际,有目的,有主题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并充分注意教育形势的趣、活、实。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本学期学校开设了一块开心农场,各班有一块种植地,开展劳动竞赛。
二、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本学期学生的纸工作品有二幅被选为大运会纪念作品。
(2)、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班级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班级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们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如每天包干区清洁和保洁进行被评比。
(3) 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劳动小结范文4
(一)各项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1、劳动就业情况(1)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今年1—6月份,我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02人,完成下达指标5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55人,完成下达指标51,其中就业困难人员51人,完成下达指标50;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94人(包括有新开办的绿色食品培训和评茶员培训),完成下达指标194。
(2)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
到6月底,总共培训5204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1612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2739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624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229人;共发颁发证书2232本,其中培训结业证书660本,职业资格证书62本,绿色证书1510本;经培训转移就业1421人,其中本地企业吸纳829人,劳务输出592(其中国外6人)。
2、社会保险扩面情况:
(1)养老保险:1-6月份,全县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员723人,净增474人,完成市下达任务的94.8。到6月底,全县企业共参保人数12924人,其中在职10383人,离退休2541人。全县机关事业单位新增70人,减少73人,到6月底,共参保人员8537人。
(2)医疗保险:1-6月份,全县新参保人数314人,完成市下达任务的44.9,到6月底全县共参加医疗保险人员14478人,其中在职参保11116人,离退休人员参保3362人。
(3)工伤保险:至6月底全县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9561人。
(4)失业保险:至6月底全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9434人。
3、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1-6月份):
(1)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共收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1768万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1760万元),完成年度任务2770万元的63.8;支出基金1435万元(其中基本养老金支出1338万元),当年结余333万元,累计结余2123万元。基金支付能力达到10.43个月。
(2)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
共收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1469万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__50万元),完成年度任务3016万元的48.7;支出基金11515万元(其中基本养老金支出1464万元),累计结余1025万元。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共发生利息收入0万元,支出13万元(其中基本养老金0万元,退保金13万元),累计结余27万元。
(3)后备基金(地方养老保险金)
发生利息收入0万元,支出7万元,累计结余1206万元。
(4)基本医疗保险
共收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676万元(其中统筹保险费收入424万元),支出基金658万元(其中统筹基金支出319万元),累计结余2296万元(其中统筹基金2101万元(含改制企业一次性预缴292万元),个人帐户结余195万元)。
(5)工伤保险
共收取工伤保险费22万元,支出基金2万元,当年结余18万元,累计结余162万元。
(6)特殊人员医疗保险
该险种包括离休人员医疗保障基金、副县以上退休人员医疗保障基金、特殊照顾人员医疗保障基金、伤残人员医疗保障基金等。1-6月份共收取特殊人员医疗保障基金100万元,支出基金68万元,当年结余32万元,累计结余59万元。
(7)大病救助医疗保险
共收取大病救助医疗保险22万元,支出基金36万元,累计结余216万元。
(8)公务员医疗补助
共收取公务员医疗补助200万元,支出基金111万元,累计结余161万元。
(9)失业保险基金收缴128.6万元,发放失业保险基金16.5万元,享受失业保险基金140人。
(1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到目前为止,共收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284万元,支出170万元,当年结余__万元。
(二)主要工作措施
1、继续开展和馨行动。
一是完善务工人员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切实健全工资保证金制度。上半年我们争取县政府的支持,与县招投标中心、规划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制订完善《进一步加强我县企业劳动用工管理若干意见》,在原来仅局限于建筑业的基础上,扩展到交通水利施工、租赁厂房经营企业等特殊行业和已发生过拖欠工资的企业,使在泰的每个企业和项目在招投标时就落实工人工资欠薪保证金,并推行农民工记工考勤卡制度。二是开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行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和立案调处的共190多人次,口头答复173多人,转司法援助和有关部门解决的8起,立案调处13起,涉及民工600多人,追回民工工资260多万元。到300多个用人单位巡查,出动车辆和人员达18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200多份,重点检查了用人单位62家,涉及工人3327人,已签订劳动合同2329人,补签劳动合同998人。发送整改 责任书6份、行政处罚决定书3份,罚款2万元。
2、创建优质服务窗口。
抓住社保办事服务大厅建成投入使用这一契机,积极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动,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树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良好形象。全体工作人员以江总书记****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八荣八耻”的具体要求,紧密联系社会保险工作实际,认真查摆改善发展环境、改进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整改,树立社会保险部门诚实守信、依法行政、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服务优良的良好形象,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政治业务素质明显提高,机关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3、狠抓社会保险扩面。
社保经办机构积极主动介入,确认参保职工个人帐户的记录和个人缴费年限,完成了全县企业社会保险费的登记、申报工作,完善了社会保险数据库。主动参与,做好离退休人员测算剥离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离退休人员的老有所养问题。同时,做好企业内退、下岗、买断工龄职工的续保工作,解决好因企业改制而导致参保职工中断养老保险缴费、养老保险关系接续不上的问题。通过努力,到5月底,全县续保人数达40人。
4、加强养老医疗稽核。
一是做好20__年度缴费工资申报和人员的核对工作。将企业职工工资花名册与参保职工个人缴费核定表进行核对,查企业所有职工是否参加养老保险,有无漏保或隐瞒职工人数的现象;查看企业职工工资发放表和工资年报表,将企业工资总额及职工个人实际收入与申报缴费工资进行核对,查是否有少、漏报和隐瞒上报缴费工资总额的行为;将企业离退休人数与社保机构离退休人员花名册进行核对,查有无虚报冒领养老金的行为。追缴退休人员因死亡未报多领养老金16人次,共计23165元。二是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到各定点机构检查53次。查处5起违规医疗案件,追回医保基金2万元,审核扣除各定点医疗机构违规127627.50元。三是做好社会保险登记证的发、换证工作和供养人员健康申报稽核工作。共稽核供养人员260人,已做认证172人,死亡5人,从20__.4起暂停发放供养人员95人,月暂停发放金额20675元。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下半年,要根据年度工作目标内容,加大工作落实力度,为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继续努力,着重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开展和馨行动。通过以人定片对用人单位实行全方位的监控管理,实行分片分区域包干责任到人,每两个监察员主动监察用人单位每年不少于120家,深入企业开展各项专项检查活动。全面开展企业书面审查工作,建立健全一户一卡制度,采集、录入全县企业基本情况、劳动合同、工资工时、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信息,逐步完善企业信息库。落实农民工记工考勤卡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灵活有效地提供劳动关系和欠薪金额证明凭证,切实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劳动小结范文5
一、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大和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实践“****”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自己的思想统一到局的决策上来。廉洁自律,克己奉公,自觉树立人事干部“公道正派”良好形象。
二、扎扎实实做好工资统计工作。部署并完成了全局职工年月调整工资标准和月正常晋升工资档次以及离退休人员增加离退休费工作,填写个人调标晋档审批表600多份存档;上报年各种工资、干部年报;完成年劳动年审、残疾人就业年审;下达各局属各单位年工资计划;清理清退在用合同工临时工;及时维护人事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将手中负责的工资统计工作全面、清楚、毫无差错地交给处内接管的同志。
三、大胆加强船员管理工作。本人月份具体负责船员管理后,积极走访海事局、各船员培训单位,搞清楚各种办事程序,仔细学习船员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深入船员中了解、熟悉情况,很快进入角色。加强船员管理的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船员信息数据库,不断提高船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船员证书管理,整理船员各类证书,及时办理6本到期船员服务簿的年审,建立船员证书数据库,实现船员证书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清理船员假期,严格船员假期管理,周密安排、认真组织船员休假。为安排更多人员休假,压缩船舶靠泊码头人员的编制,由原来的26人减少到22人,船返港后,及时安排人员休假,全年共安排休假2人次,休去假期近5000天。严格把关,切实做好四条船海上生产人员的调配工作。在从控制出海人员编制的原则下,全年完成四条船19个航次的出海人员调配工作。
四、踏踏实实当好助手。作为副手,在摆正自己位置的基础上,献计献策,尽心尽力,协助处长做好处里的各项工作,当好局领导的参谋。协助制定《岗位管理实施办法》及细则,起动并完成我局今年的岗位管理改革工作。
五、月份以来,根据局领导的安排,本人主持人事处的工作。在局领导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处人员,克服人员减少的困难,理顺管理关系,保证了人事处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本人具体做的工作主要为:完成了局机关及附属单位改革人员调整分流工作;完成了局机关及附属单位、船队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工人技术等级职务的重新聘任工作;人员的调整分流工作;修改、完善我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顺利通过换证审核;制定我局年毕业生需求计划、学历培训计划;布置年年度考核工作。
劳动小结范文6
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是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体现在初次分配中,还体现在再次分配中。由于要素间收入差距的提高会显著恶化人际收入分配格局(DaudeyandGarcia-Penalosa,2007),所以初次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会最终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李稻葵等,2009)。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和资本要素分配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学者们将研究对象聚焦在劳动收入份额上。罗长远等(2009)认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远低于世界多数国家55%—65%的水平,李稻葵等(2009)指出GDP中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我国较低的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担忧。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中国消费低迷的原因,而且以投资和出口为动力的经济增长可能因消费需求不足而难以持续(Kuijis,2006),还可能动摇政局的稳定,是中国目前应注意的一大问题(Subramanian,2008)。所以,收入优先增长应该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范从来,2011),而且还应该体现在初次分配稳步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上。劳动收入份额的稳步提升应当平抑波动,这需要密切关注劳动收入份额的产业结构和部门结构。本文将基于收入法GDP和资金流量表提供的数据从产业和部门的视角来研究劳动收入份额稳步提升中的结构优化问题。
二、劳动收入份额的构成与波动
1.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从我国统计部门提供的可利用数据看,研究劳动收入份额及其相关问题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投入产出表,不是连续时序数据,应用较少。二是实物部分的资金流量表,是研究政府、企业和住户要素收入分配变化的重要依据,应用广泛。三是按收入法计算的省际国内生产总值,1952—1995年、1952—2004年和1996—2002年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以及《中国统计年鉴》关于各省按收入法计算的相同口径的GDP数据,是研究初次收入分配的基础素材。在研究劳动收入份额及相关问题时,我国学者按照自己理解和研究需要大多对上述来源数据进行了某种方式的处理,其调整方法不尽相同,结果差别也较大。学者们之所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统计数据进行调整以及对2003年之后因统计因素造成的差异进行回调,应有三个原因。一是可得数据的限制和研究问题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是基于学理理解上的逻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三是借鉴并引用国外学者曾经使用过的调整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那么,应该采取什么立场来看待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呢?①应该肯定国家统计部门提供数据的相对权威性,因为学者们进行数据调整时也指出了调整方法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②相对于2004年以前,2003年以后经调整的统计方法已经被国家统计部门持续采用6年了,分析现行统计数据的经济含义更有意义;③本文研究目的不在于探究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走势、大小和影响因素,而是关注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中的结构优化问题。所以,本文将基本尊重统计部门提供的原有数据,不进行某种方式的调整。
2.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构成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可以看做不同行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加权平均,其权重就是该行业(部门)增加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基于此,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是由不同行业(部门)内部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和不同行业(部门)增加值比重的变动共同作用的。假设用i表示行业(部门),t表示年份,LISit表示i行业(部门)在第t年的劳动收入份额,AVPit表示该行业(部门)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那么,第t年的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可表示为:LISt=ki=1ΣAVPit×LISit(1)根据收入法GDP和资金流量表核算的我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见图1,其中按收入法GDP可获得数据的年限为1978—2009年(缺2008年数据,用2007年和2009年平均数代替),按资金流量表可获得数据的年限为1992—2008年。按收入法GDP计算的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见图2,不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见图3。按资金流量表计算的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见图4。从图1中收入法GDP核算的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看,其运行趋势自改革以来在整体上趋于下降,但在不同时期的运行状态有较大的差别。在1990年前,劳动收入份额在略带上升的波动中保持着基本稳定;在1991—2004年间,劳动收入份额以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后逐步形成了持续平稳下降的趋势;2004年快速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此后较为平稳,近两年却有明显回升趋势。从图1中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看,在1992—2008年间总体上保持着平稳持续下降的运行态势,从1992年较高的62.77%下降到2008年较低的47.46%。其中,2004年骤然下降了4个百分点,2005年明显回升后继续保持着整体下行的趋势。综上所述,收入法GDP和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在同期具有非常显著的一致性,二者在1992—2008年间整体上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明显大于收入法GDP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从图2能看出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三个特征。①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与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规律不完全相同。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并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第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在1998年之前呈逐步上升,1999年之后则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劳动收入份额运行最为平稳,集中在43%—45%之间,波动甚微。②由于统计原因,2004年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剧烈,第一产业上升7.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下降了5.5个百分点和7.2个百分点。③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大小有别。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其年均值分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2.32倍和1.95倍。由式(1)可知,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不但与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有关,而且与不同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紧密相关。从图3不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从1980年较高的48.22%下降到1990年较低的41.34%,随后又渐进回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在改革之初的略微提高后逐年稳步下降,从1982年最高的33.39%下降到2003年最低的12.80%;与第一产业变动趋势几乎完全相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逐年稳步上升,从1980年最低的21.60%上升到2002年最高的41.46%。为整体考察实体经济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状况,将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部门进行合并,统称企业部门;从而能方便地考察资金流量表中企业、政府和住户三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状况。从图4可得,①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与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不同。政府和住户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运行轨迹,均有较大的起伏波动;而企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除较小波动外在总体上呈现稳定的下行走势,且降幅达到了14个百分点。②2004年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波动剧烈,政府和住户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分别下降了25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而企业部门变动较小。③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大小有别。政府和企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整体上大小相当,企业部门主要维持在35%—45%的水平;而且,企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在1996年之前较高也较平稳,意味着“工资侵蚀利润”现象的存在;在1995年之后具有快速下降的趋势,这可能就是“要素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的结果。根据式(1),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不仅与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有关,还与不同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有关。从部门增加值占GDP比重看,政府部门所占比重较小,年均值为9.26%;企业部门所占比重最高,年均值为62.03%,住户部门所占比重较高,年均值为27.17%;此外,企业和住户部门占比波动较为剧烈,在整体上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由此可见,不仅收入法GDP核算的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没有形成稳定性特征,而且资金流量表核算的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也不具有稳定性;进一步看,不仅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不是稳定的,而且收入法GDP计算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和资金流量表计算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也同样展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
3.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
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可以通过测度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来描述。Solow就“卡尔多事实”提出了衡量劳动收入份额稳定性的两种方法。一是绝对稳定性,用标准差来表示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变动程度的大小,这种方法对稳定性判断标准比较模糊。二是相对稳定性,它要求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标准差要小于不同行业或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标准差。表1是根据收入法GDP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从绝对稳定性看,1978—2009年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是0.0404;分期看,1978—2003年是0.0192,2004—2009年是0.0245。可见,时期的长短对劳动收入份额稳定性的影响较大。2003年之后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0.0245)明显大于2004年之前的标准差(0.0192),说明2004年统计方法的调整加剧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性。此外,2003年之后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状况具有一致性。从相对稳定性看,不同时段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稳定性是有差别的,1978—2004年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分别大于1992—2004年不同产业相应的标准差;但1992—2004年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0.0271)却大于1978—2004年的标准差(0.0262)。因此,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性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波动性的影响是相对的,不能忽略不同产业增加值占比的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稳定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如1978—2004年间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大于第一、三产业却小于第二产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部分满足相对稳定性;而在1992—2004年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大于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完全不满足相对稳定性。表2是根据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从绝对稳定性看,1992—2008年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是0.0471;分期看,1992—2003年是0.0341,2004—2008年是0.0121。可见,时期长短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稳定性的重要因素。2004年之前和2003年之后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相差较大,表明2004年统计方法的调整确实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程度。此外,2003年之后劳动收入份额运行具有一致性。从相对稳定性看,不同时段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有一定差别。1992—2008年企业和政府部门劳动份额标准差均小于1992—2004年相应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标准差,而同期的住户部门却是相反的;同时,1992—2008年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0.0471)却大于1992—2004年的标准差(0.0412)。所以,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影响是相对的,还要充分考察不同部门增加值占比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不同时段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稳定性具有一致性,1992—2004年和1992—2008年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均小于企业、政府和住户部门劳动收入份额标准差,表明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完全满足相对稳定性要求,具有相对稳定性。从上分析知,收入法GDP核算和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在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同的表现,展示了不同的波动特征。要全面认识这种波动性还必须结合不同产业或不同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来进行全面的考察,这可通过对式(1)差分进行劳动收入份额的结构分解来实现。
三、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结构分解
国外学者较早地研究了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结构分解。Solow(1958)、Gujarati(1969)、CloseandShulenburger(1971)等学者考察了美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Ruiz(2005)和Young(2006)进一步将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分解为内部效应、结构效应和协方差效应。我国学者白重恩等(2009)、罗长远等(2009)以及肖文等(2010)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这些成果为本文提供了积极的参考和借鉴。
1.分解方法
如果深入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素分配份额的波动,从产业的角度需要先计算不同产业内部要素分配份额和不同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再计算这些产业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和相应产业的结构变动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从部门的角度则需要先计算不同部门内部要素分配份额和不同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再计算这些部门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和相应部门的结构变动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
2.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产业结构分解
根据式(2),利用图1、图2和图3的数据,能对1979—2004年收入法GDP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性进行产业结构分解,分别测算出产业内部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协方差效应(图5)。在影响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波动性的三种效应中,协方差效应绝对值大多小于0.001,在此将其忽略。产业内部效应主要和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差距相关,如果产业结构转型发生在劳动收入份额相差较大的产业之间就能引起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发生显著的变动。产业结构效应主要与不同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相关,所占比重发生变化越大的产业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越大,反之则较小。从图5看,从1979—1992年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保持在50%以上,相对于整个考察期波动幅度较小,标准差为0.0114;同期,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没有形成明显的下行趋势,两者相关系数为0.2443。1993年劳动收入份额开始低于50%,此后下降趋势逐渐明朗,波动程度相对于前一时期和整个考察期都较大,标准差为0.0271;这一时期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逐步形成明显的下降走势,相关系数有所减小(0.1832)。可见,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共同决定着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不同组合的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不同从而引发劳动收入份额不同的波动程度和发展态势。此外,收入法GDP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的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的相关系数是正数,二者在整体上呈同方向变动,这强化了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程度,从而降低了相对稳定性,所以收入法GDP核算的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不满足相对稳定性要求。
3.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部门结构分解
按照式(2),能对1993—2008年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性进行部门结构分解,分别测算出部门内部效应、部门结构效应和协方差效应(图6)。在影响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三种效应中,协方差效应很小,在此将其忽略。部门内部效应主要和不同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差距相关,如果某种制度安排导致部门之间劳动收入份额发生较大变化时就会引起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发生显著的变动。部门结构效应主要和不同部门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有关,所占比重发生变化越大的部门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越大,反之则较小。从图6看,从1993—2003年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保持在50%以上,相对于整个考察期波动幅度较小,标准差是0.0341;同期,部门内部效应和部门结构效应振幅越来越小,有趋近于0的迹象,二者相关系数是-0.5561。2004年劳动收入份额开始低于50%,此后下降明显,但波动幅度相对于前期和整个考察期都较小,标准差为0.0121;这一时期的部门内部效应和部门结构效应迅速变小并于2008年基本收敛于0,二者相关系数是-0.9828。所以,部门内部效应和部门结构效应共同决定着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不同组合的部门内部效应和部门结构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不同从而导致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形成不同波动的程度和发展态势。此外,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的部门内部效应和部门结构效应的相关系数为负数,二者在整体上呈反方向变动,这有助于降低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程度,从而提高了相对稳定性,这就是资金流量表核算的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完全符合相对稳定性要求的原因。
综上所述,从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波动性的结构分解可知,协方差效应因作用甚微可以忽略,产业(部门)内部效应和产业(部门)结构效应的影响大。内部效应体现了劳动收入份额自身(产业劳动份额和部门劳动份额)变动的作用,结构效应反应了经济结构(行业结构和部门结构)变动的影响。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共同决定着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不同组合的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不同从而引发劳动收入份额不同的波动程度和发展态势;二者不同的相关关系对劳动收入份额稳定性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上述关于劳动收入份额波动性结构分解的研究结论应该运用到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过程中,通过结构优化达到稳步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效果,从而实现我国的收入优先增长。
四、劳动收入份额稳步提升中的结构优化
在经济发展中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应避免过度波动,从而实现稳步增长,这需要在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中密切关注结构优化。通过合理的经济结构转型以充分利用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来稳步提升收入法GDP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调节以有效运用部门内部效应和部门结构效应来稳步提升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以及通过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合理搭配以有效地促进两种效应发挥作用的一致性从而共同推动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稳步提升。这需要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特征和收入分配政策来进行具体的针对性研究。表3报告了1979—2003年劳动收入份额波动性分四阶段按产业结构分解的情况。1979—1984年,产业总效应为正,这有助于提高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事实上这一时段的劳动收入份额是逐年稳步上升的;具体地,产业内部效应的相对贡献较小,为40.65%,产业结构效应的相对贡献较大,为59.35%。进一步看,虽然产业内部效应相对较弱,但是第一、二、三产业内部效应是正向的,对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均有促进作用;说明在保持产业结构相对稳定时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内部分配是相对合理的。虽然产业结构效应的相对贡献更大,是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主要力量,但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效应是不均衡的,第一产业对增加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很大,相对贡献为90.51%,第三产业贡献较小,相对比是10.3%,而第二产业却形成了降低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结构效应,相对贡献为-41.73%。出现这种失衡的正负结构效应是由不同产业增加值占比变动程度不同引起的;在此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稳步增加,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略有提高,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却显著下降;说明在维持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内部稳定时仍然需要重视产业结构优化,注重不同产业增加值对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相对作用。所以,在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过程中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结构优化,一是在保持产业结构相对稳定时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内部结构优化;二是在维持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稳定时提高不同产业增加值的产业结构优化。按照上述思路可以进一步分析1985—1989年、1990—1995年、1996—2003年这三个时段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正向或负向作用对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贡献,从而明确如何优化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内部结构和提高不同产业增加值的产业结构。
通过对比四个时段劳动收入份额产业结构分解及其效应,我们发现,1978—1984年和1990—1995年,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在增加过程中的发展态势和提升水平不同,其产业总效应的大小是不同的;不仅如此,在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提升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效应也是不同的,而且产业效应的相对贡献也在发生转移。相比1978—1984年而言,在1990—1995年间虽然产业总效应为正,但对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起主导作用的效应已经从产业结构效应转移到产业内部效应。在产业内部效应中,不同产业内部效应的相对贡献也在发生转变,相对于1978—1984年间不同产业相对均衡的内部效应来看,在1990—1995年间已经转变为不同产业相对贡献均有提高的同时第二、三产业相对贡献提高水平更加显著的特征。这表明在保持产业结构相对稳定时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内部发生了积极变化,其中第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逐年明显提高,比重很高的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和比重较低的第三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均略有提高。由于这种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内部的结构优化,所以产业内部效应(0.0397)在克服产业结构效应(-0.0209)阻碍劳动收入份额提高的条件下还以正效应(0.0188)促进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更直观的看,在1978—1984年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对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在1990—1995年产业内部效应大大增强(0.0397>0.0150),但产业结构效应却由正变负(0.0218-0.0209);所以,在保持产业结构相对稳定时优化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内部结构以及在维持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稳定时优化不同产业增加值的产业结构,还必须重视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的协同以发挥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最大产业效应。
在1985—1989年和1996—2003年间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两个时段产业总效应均为负数(-0.0431,-0.0478),而且这两个时期的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均为负数。显然,能否提高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是由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共同决定的。进一步看,产业内部效应主要发生在第二、三产业之间,产业结构效应主要发生在第一、二产业之间;这说明在保持产业结构相对稳定时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程度较高的是第二、三产业,在维持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稳定时产业增加值占比起伏较大的是第一、二产业;基于此,在优化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内部结构时稳定或适当提高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在提高产业增加值优化产业结构时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对提升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至关重要。以类似于按产业结构分解进行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从表4能得到如下结论:在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中,一方面在保持部门结构相对稳定时要重视部门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中的内部结构优化,另一方面在维持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稳定时要关注不同部门增加值提高过程中的部门结构优化;同时,还要重视部门内部效应和部门结构效应的协同以发挥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综合效应;而且,在优化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内部结构时稳定或适当提高企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在提高部门增加值优化部门结构时努力提高住户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对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收入法GDP和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数据,本文在探讨劳动收入份额构成、波动性和结构分解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稳步提升中的结构优化,得到以下重要结论。在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过程中,在保持产业(部门)结构相对稳定时要重视产业(部门)内部劳动收入份额的结构优化,在维持产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稳定时要重视不同产业(部门)增加值提高过程中的产业(部门)结构优化;同时,还要重视产业(部门)内部效应和产业(部门)结构效应的协同对稳步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综合效应;在优化结构时稳定维持第一产业(企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和努力增加第三产业(住户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对稳步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具有重要作用。上述结论在稳步提升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收入优先增长中对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部门分配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部门视角类似于产业视角,本文仅从产业视角进行具体分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4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