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范文1
新闻特写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和一种体裁。它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新闻特写范文2
【关键词】特写镜头 新闻摄像 应用
现代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画面既视感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这也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新闻摄像而言,一方面要保证画面的构图合理,另一方面也要有效地规划好特写镜头的应用,从而实现增强表达效果的根本目的。
一、特写镜头的概念和特点
特写镜头的定义是指表现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确保被摄对象占据了整个镜头的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这类镜头更具造型感染力,可以有效地表达叙事情节。通过特写镜头,可以将人物的动作细节、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
在新闻摄像中采用特写镜头可以有效地将被摄对象的精神状态及性格特点体现出来,同时可以捕捉并细微地刻画出被摄对象的心理活动。利用特写镜头将具有价值的细部进行无限放大,来吸引观众的注意。这样可以将被摄对象的其他参照物给规避掉,排除多余形象,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特写镜头可以强化观众对所摄对象的认知。特写镜头消除人眼在观察和感受事物微小、细腻的障碍,并向我们解释了事物的全貌,将事物进行扩大后达到有效的视觉效果,为观众带来新鲜、刺激的视觉体验。
二、特写镜头在新闻摄像中的应用
1.转场作用
当我们在制作新闻片时,经常利用特写镜头来实现转鲂Ч。是由于特技镜头在新闻片中的利用率低。特写镜头是指可以从一个新场景开始时,给它特写。环境、物体或人物的某一点都可以做特写,从这些单一的画面看不出物体、人物及环境之间的联系。由于特写镜头对客观环境的特点并无要求,因此是否变换场景,观众基本发现不了。大多数特写镜头所拍摄画面的效果如果以正常观看事物的方式是根本察觉不到的,由此这种特写会给观众一种新奇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将之前的特写镜头的视觉内容忽略掉或是淡化,给观众一种毫无变化的即视感,毫无察觉地接受了新的画面和内容,因此只有特写镜头才能达到以上的效果。如表现主人公在家想到超市去购所需物品,想要在家和超市在空间上转化画面,那就先用一个镜头表示主人公在家看电视,随后特写的画面就是主人公已在超市,然后来开,收罗全景,这样实现场景转换,观众就会顺理成章地接受了事实。特写镜头的素材比比皆是,所以,在新闻节目中这种特写是经常被采用的。
2.过渡作用
轴线的概念实际上是指由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一条假定的直线。创作者在前期创作时,多是选择“轴线规则”,摄像机要在假想轴线的一侧,即180°以内设置机位,以保证正确处理人或事物场景,保证画面在同一空间内,视觉效果达到一致。因此后期编辑时,想要将“越轴”画面连接起来,就在中间插入特写镜头,这样就可以将跳轴的突兀感给消除掉。观众毫无察觉,根本发现不到“越轴”所产生的突兀,解决了“越轴”造成的颤动感。特写镜头对方向无明显要求,它对事物不规定具体的位置,即使是相反方向的运动产生的冲突,也被削减掉,是很好的过渡效果。
假如录制篮球比赛,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希望在电视上能观看到不同角度的赛事情况,为了实现这一诉求,在拍摄时就采用了越轴,后期剪辑制作时,选择两个方向性不太强的镜头特写穿插在两个越轴镜头之间,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隔开前后“越轴”画面,这样就解决了观众视觉上的冲突。
3.悬念作用
特写镜头还可以用来制作悬念,给观众一种想象空间。这种方法即在拍摄事物时,将整体分开并缩小局部,不消失小景的空间关系,具有不固定性,使画面具有“隐匿性”。就因为这种“隐匿性”,可以使人们有种“陌生感”,而这些陌生的东西,更能展现出艺术魅力,从而吸引观众更多的注意力,同时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往往人们都具有猎奇心理,对未知领域充满兴趣。选用这种特写画面来打开场,给观众期待及想象的空间,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如当镜头开始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女主人公坐在沙发上痛哭流涕,将这种哭泣的声及主人公流泪的样子做特写,这个特写就是一个悬念,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观众会猜想:这女孩为什么这么伤心?是身体不舒服,是感情受挫,还是遇到了什么难处?每个观众都在思考哭泣的原因,然后期待后文的合理解释,为下文埋下伏笔,使剧情更跌宕起伏。
4.特写镜头的细节描写作用
细节是决定电视剧是否成功的要素。细节可以保证每个生动的电视节目都具有鲜活性,想要完成一部叫座的电视作品,那就是精彩细节串联的结晶。细节是有区分的,也是有特点的,只有经过细心挑选的、精彩的细节,才能成为电视新闻片的点睛之笔。电视艺术被归类为家庭的艺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都经常对着这个小小的屏幕,所以更要细致入微,而这些特写就可以使画面呈现出较为清晰的特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电视艺术经常利用特写来完成对于细节的呈现,从而帮助观众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物体本身的形态和变化。
如果是拍摄重旱灾的专题片时,那就可以毫不吝啬地把特写镜头放在干枯的水井、焦枯的稻苗、排成长龙的水桶、夜色中守水的火把等上面。这些特写镜头很紧密地串联起了抗旱救灾的宏观背景,也可以烘托出保护水资源,爱护环境的引力作用。这种让全局的面聚焦在个体的点上的方法,把面前的大旱灾变成了特写下的小缩影,从而透视出了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心。
三、结语
艺术实践证明,特写镜头对电视新闻的时空转换起了很大的帮助,碰撞出强烈的节奏感,埋下悬念,产生强劲的冲击力等艺术效果。适当地运用特写镜头,可以将事情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同时提升电视新闻的艺术魅力。特写镜头是从影视摄影中衍生出来的,由此可以表达出特写艺术魅力所在,早期拍摄只是编辑画面,而后对时空转换的结构处理,情节的推进,人物间关系的变化,都需要一个周密的安排,有统一的构思及设计方案。
(作者单位:建昌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卿一学.电视摄像在电视新闻镜头叙事表意中的意义及运用分析[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18)
[2]罗俊,杨欣.电视摄像实验教学的创新方法探微――以南昌大学现代传媒中心电视摄像实验课程为视点[J]. 科技广场. 2015(10)
新闻特写范文3
关键词 新闻故事化特征技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News Stories and Features of the Composition of Writing Skills
―― "Honor the Concept of Life Interpreted" as an Example
ChenJin
(College of Humanities Hebei Economics & Trade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61)
Abstract News stories in the news reporter become more and more, and this method increases the objectivity of news reports and readability; the news is full of interesting and humane, for the provision of news writing a new ideas and methods.
Key wordsnews storiesfeaturesskill
“新闻故事化”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新闻故事化符合受众的阅听习惯,贴近受众,满足了受众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心理要求;在严格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消失的今天,如何将新闻故事讲得生动鲜活,成为媒介竞相经营的重点。新闻故事化倾向已成为媒介生存的一种手段,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判断权完全交到受众手中,在内容的选择上选择那些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市场理念下的受众导向已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理念。
如何科学地运用故事讲述新闻?在这种讲述的基础上,融入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的叙事和描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我们以《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为例,来看新闻故事的构成特征和写作技法。
一、在新近发生的事实基础上的挖掘升华
叙述性写作的起点和基础就是讲故事。新闻故事的前提是新闻,因此,新闻的两个基本要素――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故事的必要前提。新近发生的事实,在这前提下,作者(记者)作适度挖掘,寻找新闻的故事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点。在《湖北日报》推出的系列报道《荣辱观的生活解读 》中,记者们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路,采写了9篇以身边人说身边理,以生活观折射荣辱观的新闻报道,意在对"八荣八耻"作更为大众化、喜闻乐见的解读。文中,记者以疏捞工刘玉梅、女司机王静、蔬菜大王兰贵娥等9位普通群众的平凡故事为典型报道,彰显了人物命运与社会体系的关系。例如,疏捞工刘玉梅,在“刚当上疏捞工那阵,觉得丢人,干活时总是压低草帽遮住脸;如今,在下水道、窨井、化粪池中,她带领伙伴们清理污秽,疏通城市"经脉",大方而自豪。”我们看到了,在介绍她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时,记者发掘了刘玉梅身边的一个个故事,从下井排污,到群众对于他们的认知与感谢,处处真实,个个感人,记者把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一个知荣明耻、去浊取清的清晰轮廓。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更重要的是折射出一种背景的真实。
二、情节的起伏跌宕
陈述故事与一般报道的区别在于,一般报道着重展开事件的全过程,即新闻的五个W,新闻故事重在事件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戏剧性矛盾冲突中。新闻报道作品中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自生活本身,人物是个体生命的体现,是需要讲述的。在《荣辱观的生活解读》系列报道中,我们看到,记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无须刻意体现,各种矛盾已经就显而易见。还说 “疏捞工刘玉梅”这篇报道 ,女性的洁净与化粪池的污浊,爱面子的心态与世俗的偏见,浑身异味的工作和群众对他们的尊重,这些矛盾真实而普遍,而矛盾中的人也因此而形象生动。在展示这些矛盾情节过程中,记者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解读。所以,只要注意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无须刻意营造。“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原型来自生活,只要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
三、注意悬念和细节
构成故事的重要成分是悬念和细节。悬念的功能是要吊住受众的胃口,使之非看个结果来。《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对女司机王静的报道,就始终抓住了一个悬念。8年间,这个爱车像爱自己女儿一样的女司机安全行车51万公里,点点滴滴节油4万余升,成为闻名遐迩的江城"节油王"。可是,这个女司机不但没有另谋高就,而且主动开亏油车,这种看起来吃亏的选择究竟是不是值?记者选择王静工作生活的几个细节,巧妙地通过与乘客、与家人关系中的几个小故事,层层剥茧,环环相扣,渐释悬念,揭示主题。
细节展现着人物的行为和事态的进程,用细节展现的新闻报道才能够再现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性、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化新闻报道十分注意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好的细节不仅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而且增加了故事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充分的描写能使读者读起报道来有强烈的现场感。细节的表述绝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为了故事而故事。所有的细节、所有的表达形式,应该是为描述与解释事实本质服务,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文本简洁、流畅直击人心。
来看《疏捞工刘玉梅》这篇报道:
一次,她在鲁磨路疏通明沟,突遇暴雨,浑身淋得透湿,一位大嫂拿出家里的棉衣棉裤帮她换上。
一次,清理完路边的化粪池,一位老大妈特意从家里牵出水管,为她冲手洗脸,并用毛巾替她拭去衣服上的污物。
点滴积聚的温暖,消融着胸中的块垒,升华着精神境界,产生了对职业的认同。她留在了疏捞班。8000多个日夜里,她和同事们一起,累计清理地下垃圾8000多吨,疏通地下涵管1.5万公里,从一普通女工,成长为***员、班长、武汉十大女杰、湖北省劳动模范。
再看《劳动光荣生活美丽――女司机王静的人生感悟 》这篇报道:
首义路正在修路,一段凹凸不平的泥巴路横在眼前。“坐好啦!”王静回头提醒乘客,当乘客小心地抓好扶手时,车子只轻轻起伏了几下,就爬上了平坦的水泥路。
一个来回,80分钟,进出数十个站点和红绿灯,200多次起步,王静没踩一个急刹,精心按着自己摸索出来的“慢起步、柔进挡、中速行、缓进站”的节油秘诀做。
这是个难得的凉爽天气,车子以35公里的时速平稳行驶着,好几位乘客在车上打起了盹。伴随拂过的清风,在后视镜里看到睡着的乘客,她满足地笑了。
在系列报道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一个职业记者是怎样运用细节描述新闻,去展示新闻产生的环境,去剖析新闻的意义的。你看不到记者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议论,但是你能够被他引向他设定的方向,你会随着他的引导而兴奋,而激动,也会在他的引导下而感叹,而沉思。这一切的力量,就来自对事实细节的精确的描述与展示。
四、报道角度的平视角
新闻特写范文4
【关键词】广播特写广播新闻感染力
特写,是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它以文艺手法播写所报道的人物或事件,再现场景和气氛。广播特写则是运用语言和实况音响,以类似影视特写镜头的方式,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活动场景的专稿形式。其主要着眼于再现人物或事物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局部,而不是全貌或全过程,所以更加重视捕捉典型情节和细节,侧重于对典型局部的横剖面作较为细腻的描述。
笔者认为,广播特写有以下特点:选材的吸引力、角度的独到、音响的生动、人物形象的鲜活。
下面以广播特写《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和《我们都是一家人》、《站在胡爷爷身边我不害怕》为例对这些特点进行阐述。
一、选材的吸引力
《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运用广播特写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对蒙古族青年男女鲍永新、于艳文新婚后离开家,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上植树种草、奋斗15年,把沙漠变成绿洲的感人故事。主题集中、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丰富的现场音响加上记者亲切自然的讲述,把听众带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画面中,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站在胡爷爷身边我不害怕》和《我们都是一家人》则分别以总书记、总理到青海玉树灾区看望儿童和群众为选材,事件的特殊性和人物的显著性,使这两篇特写非常引人关注,也更具吸引力。
二、角度的独到
特写《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的开头是:流水淙淙,鸭儿在林间嬉戏;鸟儿啾啾,洁白的羊群在草原上悠闲地漫步……这是沙漠里的一个景象。一对年轻人用15年的青春岁月把荒芜的沙漠变成了绿洲。
文章的开头以散文式笔触,描写了记者见到的美丽的沙漠草原景象。接下来,记者以对鲍永新、于艳文的采访实录,加上记者亲切自然的讲述,把听众带回15年前,新婚夫妇俩从承包之初的满地荒漠到现在满眼绿色在沙漠里创造奇迹的艰辛历程。
《站在胡爷爷身边我不害怕》的开头是:心手相连,玉树不怕。总书记来到玉树州孤儿学校看望那儿的孩子们,13岁的藏族男孩嘎松金巴就站在胡爷爷的身边,他说刚开始还有点紧张,可看到胡爷爷那么慈祥就一点都不怕了。
以此为开头,接下来记者通过与孤儿学生嘎松金巴的对话,知道他经历了前几天的地震,当时被吓哭、后来由于老师与学生吃住在一起不再害怕的背景。可是当爷爷来学校,老师让他站在胡爷爷身边时,这个男孩还是有些紧张:“刚开始有些紧张,就觉得那么伟大的一个人站在身边就有点紧张,后来不紧张了,他很温柔吧。慢慢的就不怕了。”最后当勉励这些孤儿学生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并在黑板上用力写下“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时,记者再问嘎松金巴怕不怕,他坚定地回答:不怕!
这篇特写,主要描写了孤儿学生嘎松金巴地震后怕、不怕两种对立情境的转换,通过这个着力点,再现了总书记情系灾区儿童的亲民之风。
三、音响的生动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是靠听众的耳朵获取信息,感受事物的。它既然是给人听的艺术,就应当充分表现和发挥声音的魅力及作用。而对广播特写而言,音响就像串起全文的一颗颗珍珠,是那样的光彩夺目。
《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多处采用是记者采访鲍永新、于艳文夫妇的音响。比如15年前鲍永新、于艳文这对年轻的新婚夫妇初来沙漠之时,妻子于艳文对沙漠的介绍:(音响)一棵树也没有,想找树荫凉都找不着,想检点柴火都没有。就那么个窝棚,那一敞门,就“呼”一下,那风,吃的饭里都是沙子,喝水也没有水,挖那么个小水坑,就在那里面取水,三天两头那水就绿就臭,都有虫子,大脑袋虫,然后就挑回来,用那个箩,过滤了以后吃。
鲍永新:(音响)到晚上了,点煤油灯,有的时候连煤油灯都点不着,只能是早点收工,早点做饭,天黑了就睡觉了,睡觉有的时候捂着被子还上面风刮,刮大沙子,顺着窟窿往里刮沙子,就呜呜响。那干活天天都刮沙子,没有一天不刮沙子的,一刮风睁不开眼珠子,就拿衣服包着脑瓜子,露个小眼睛,能看见东西就往前走。这一天出去基本上都是顶着沙子,顶着风。
通过主人公朴实语言的叙述,生动再现了当时的艰苦环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再看特写《我们都是一家人》中总理与灾民的一段对话:
温:“我来看望你们了,你们吃苦了。我来看望大家,这里受灾了,中央很关心,我们一定把大家生活安排好。家里人都安全吗?”
答:“死了三个。”
温:“那很不幸啊,我们向死去的人哀悼。大家放心,一定把大家生活安排好,把一切能够救出来的人都救出来。”
温:“别难过,我知道,别难过。这是一场灾难。”
答:“但是我们出来了,接着把能救的尽量救。我的腿是因为救小孩们被砸了。”
温:“他家里人都遇难了?”
答:“我家里人都遇难了,只剩我一个人在这里,但是我逃出来以后,我第一个想到……”
温:“他第一个想到救别人的小孩。”
答:“结果一个这么粗的木棍砸下来。”
温:“应该感谢你,我们是一家人。我们都和你一样为你失去的亲人难过,你多保重。大家多保重。(掌声)”
通过总理与一位灾民的朴实录音对话,得知这位灾民在家人遇难后抛下悲伤立即救助群众并受伤的感人事迹。再现了在灾难面前,灾区群众团结一致,积极展开互救和自救的精神风貌。最后温总理的一句“我们是一家人”深化了主题。
四、人物形象的鲜活
鲜活的人物形象,是在特写富有吸引力的选材、独到的角度、生动的音响、优美的描写等因素的基础上不断丰满起来的。看《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其中一段:
自从来到沙漠,鲍永新和于艳文白天想的、夜里梦的就都是治沙,他们不知有多少次在梦里笑醒,他们梦见沙漠长出了青青的小草,一棵一棵、一片一片,漫无边际地向天边延伸,草原上开满了红的、绿的、黄的、紫色的野花,成排的白杨树,风中摇曳的红柳都在向他们招手,还有洁白的羊群、唱歌的鸟儿……
早晨醒来,等待着他们的却是艰苦的劳动。鲍永新:(音响)2000年借了4万多块钱,4万多块钱找了两台车,5万棵杏树苗,1万8千棵杨树苗,当时也没有想到,2000年栽了正赶上大旱,到了6月份怎么看也不发芽,发芽的两颗都干了,树就是一棵都没活,自己满山去转,就是心都死了似的,这老天太不成全人了,上山一看就没有回来的心思。
鲍永新不吃不喝地在床上整整躺了4天,当初,他栽树时一连几夜不睡觉,累得摔倒在石头上,浑身血肉模糊,都没吭一声。这时候却双手抱着头,眼泪默默地往心里流……
于艳文:(音响)后来,永新说,没事儿,从哪跌倒的,我就从哪爬起来,我就不甘心。
这段特写从优美的情境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活个性的音响及人物情绪的转换中,把鲍永新、于艳文夫妇在挫折中站立、永不言败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立体,活生生就象站在大家眼前一般。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广播特写才更吸引人、更打动人、更富感染力,听众也才更爱听。
新闻特写范文5
关键词 报纸新闻写作;网络新闻写作;新闻传播;假新闻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8-0045-01
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网络传播的“门槛”相对较低,网络新闻传播的低门槛性特点使得网络新闻写作的发展速度较为迅速,对传统的报纸新闻写作带来了一定的危机和消极影响,当前时下的年轻人更愿意通过网络或者微博等各类信息交流平台而进行信息的获取。但是网络新闻写作的低门槛性特点也随之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例如各类假新闻的频繁出现,不良思想或者行为作风的融入等等,使得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弥漫,这也是网络新闻的缺点所在。本篇文章主要结合当前新闻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新闻传播平台的扩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1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内涵
1.1 报纸新闻写作的内涵
报纸新闻主要是以报纸为载体进行新闻的传播,例如《人民日报》、《纽约时报》等等都是著名的报纸新闻代表[1]。报纸新闻写作具有报道深入、分析透彻等方面的特点,方便与保存和查找,没有阅读时间的限制。
1.2 网络新闻写作的内涵
欧洲粒子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ld Web)设想,主要是借助网联网实现超文本信息的传送,这一设想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媒体[2]。网络新闻主要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新闻的传递。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逐渐进入到了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个角落,对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
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差异,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理念的差异以及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方式的差异三个方面。
2.1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差异
报纸新闻写作的主体主要是具有专业知识和素养的新闻工作者,通过实际调查而撰写新闻内容,对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发文,报纸编辑新闻的可信度相对较高,能够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一种较为权威的新闻传播方式[3]。
网络新闻主体具有多样化特点,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比如在“7.23温州动车事故”当中,不少网友通过网络传播信息,为这场事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依据。但是网络新闻写作由于其“低门槛”特点,使得网络新闻写作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高低不等,这也为一些思想素质较低的人员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4]。例如各类假新闻的频繁出现,不良思想或者行为作风的融入等等,使得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弥漫,这也是网络新闻的缺点所在。
2.2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理念的差异
报纸新闻写作较为重视大众的实际需求,在国家的领导下,尽量报道一些以民众所切实关心的问题,解百姓之难,听百姓之声,是一种主流媒体[5]。但是报纸的篇幅有限,不能面面俱到,这也是报纸新闻写作的劣势所在。
网络新闻写作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人们可以借助网络来进行各类信息的搜索,使新闻传播更加富含针对性特点,满足不同人对新闻的各类需求。同时,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当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观点。
2.3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方式的差异
报纸新闻写作的方式主要是现行写作,结合报纸排版进行文字和图片的**整合,记者的思想模式通常是固定的,在新闻构思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写作方式较为正规[6]。
网络新闻写作更加注重二次创作,结合受众的参与性,凭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信息掌握程度进行重新组合,更加彰显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个人的思想观念。网络新闻写作主要是通过链接进行呈现,不同的链接标题会收到不同的点击量和搜索量。
3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融合发展
网络新闻的发展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创新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报纸新闻写作方式受到影响,而网络中众多的不良元素及思想又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进行适当的新闻写作模式创新。
报纸新闻是较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平台,具有固定的读者群,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报纸新闻写作应该更加彰显其优势,注重新闻真实性及有效性,更多的倾听百姓心声,传达国家的重要思想,加强对新闻写作质量的控制。
网络新闻写作传播的迅速性特点,传播主体的多样化特点都为网络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优势,当前时代背景下,可以加强对网络新闻写作的管理,大力打击不良网站或者非法网站,形成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的网络传播平台,可以适当增加新闻传播交互平台,增加与百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真正发挥互联网的独特价值,使新闻传播能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论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均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差异,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理念的差异以及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方式的差异三个方面。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正视网络新闻写作和报纸新闻写作各自的价值及缺点,促进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融合,使新闻传播能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露.快节奏、自由感与深度性的生命追求――读图时代报纸新闻叙事写作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4):1-56.
[2]钱淑芳.新闻写作中“包裹式”技巧分析报纸新闻与电视新闻写作方法比较系列研究之一[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8):124-126.
[3]邓建国.管窥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南加州大学新闻系的试错为例[J].新闻大学,2011,15(3):106-109.
[4]黄也平.“第三种新闻”:选择与可能――新10年中国新闻“评论化转向”现象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0(5):135-136.
新闻特写范文6
关键词:财经新闻评论;经济新闻;目标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2-0141-02
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是“经济新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此种能力,国内设有经济新闻专业的高校一般既开设了新闻评论学课程,也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然而效果却普遍不如人意,毕业之际,多数学生并没有习得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因而其竞争力也就难免不受影响。培养学生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的障碍是什么?又如何去超越障碍?
一、特定的目标:学会写作财经新闻评论
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作为一种手段,其本身并非目的,目的乃在于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目标是托尔曼(Tolman,1932,1942,1951,1959)的目的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在托尔曼(1932)的理论中,‘目的性’指的是他确信行为以目标为指向,即‘行为看起来总是具有以下特征:接近于或来源于某一特定的目标对象或目标情境’”,“托尔曼认为环境中的刺激物(如物体、途径)都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人们不能孤立地研究这些刺激物,相反地,人们应研究整个行为的顺序,以理解为什么人们要从事某一特定的行为。[1]”
托尔曼的“目标学习理论”中所谓的目标,具有“特定性”的特点,所谓目标的“特定性”是指,“如果某一目标包含了特定的行为标准,那么,这个目标比一个一般目标(如‘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更可能促进学习,并使人能主动地做自我评价(Locke & Latham1990)。特定的目标可以较明确地说明成功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因而能够提高成绩,同时,由于能够根据明确的目标对行为过程作出直接的评价,所以也能够提高行为者的自我效能感。[1]”
受托尔曼目标学习理论的启发,经济新闻专业设置的“新闻评论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金融学”等课程,便不能也不应被“孤立地研究”和看待,而应采取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视野,将这些课程的学习作为一个整体,视为培养学生某种特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而“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即是其中之一。因此,基于“目标学习理论”,学会写作财经新闻评论,便应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新闻评论学”以及“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的特定目标之一。
二、障碍的归因:财经新闻评论写作的现实困境
经济新闻专业本科生学习财经新闻评论写作的障碍,如果进行归因,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
(一)用不上所学专业知识
尽管国内各经济新闻专业目前基本上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但本科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由于心中并不清楚这些课程的学习与自己财经新闻评论技能的养成具有何种关联?因此,在学习之时,多数学生心中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该课程便沦为学生只是为了考试通过拿到学分而修的课程。学生们之所以感觉到所学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等课程用不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的理论学习与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实践应用相脱节。一学期下来,学生们往往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概念,而对于由概念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建构起来的系统性的一门课程的理论,并不清楚。
(二)看不懂媒体财经评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班曾向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咨询办学建议,专家学者们给出的‘药方’是:多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言论范文、全国每年获奖的优秀评论作品、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分析和时政方面的书籍以及文学、政治、法律、哲学、历史、经济、社会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经典著作” [2]。这意味着,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大量地阅读媒体上发表的财经评论,亦即“平时多读一些评论,特别是注重在不同评论文章中发现别人的新视角、新理论和新论述,长此以往,对提高我们自身的评论水准是大有好处的” [2]。
而学生们在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课程时,由于学习时并没有明确而清晰的目标,或者没有学透,因此,对于媒体上发表了的包含经济学或管理学相关专业术语的财经新闻评论,往往看不懂。这不但影响学生阅读媒体财经评论的热情,而且也影响阅读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收益。
(三)写不出财经新闻评论
由于学生读不懂媒体的财经评论,因此,“操千曲而后知声,阅千剑而后识器”,或者通过大量阅读媒体的财经评论来学习和培养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便成为一条走不通的路。
同样由于看不懂媒体上所发表的财经评论,不愿意或者说做不到大量地阅读财经新闻评论,因此,写不出财经新闻评论便成为经济新闻专业学生的技能短板和从事财经新闻评论写作教学的教师的焦虑。
三、渐进的目标:超越财经新闻评论写作的障碍
对现存的障碍进行归因分析,目标自然是为了找到问题的症结,以便超越障碍。按照托尔曼的“目标学习理论”,其所谓的目标,除了具有“特定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渐进性”的特点——所谓目标的“渐进性”是指,“逐渐推进的短期目标,较之遥远的长期目标更接近于眼前,可以更快地实现,并且会导致个体产生更加强烈地指向于实现更高目标的动机”。[5]亦即,“逐渐接近目标能够提高动机和自我效能感”。这对于不懂得把长期目标分解成一系列短期目标的人来说尤其重要。具体到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定“渐进性”的目标,通过“渐进性”目标的实现,最终使学生学会写作财经新闻评论,实现特定的学习目标。具体而言:
(一)首先学会写“评论”
作为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构成要素的“评论”,由三个要素构成,即“事情”+“异思”+“说服”。评论不能凭空而发,必须是针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而发,对此“事情”所发表的看法和观点要不同于一般人的看法和观点,要能够看到或者看出一般人所看不到或看不出的东西来。亦即“评论观点要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3]。因此称之为“异思”。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发表不同于一般人的“异思”,还必须能够以逻辑论证的方式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异思”。这样的一种能力,才能称之为“评论”,而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议论”。
而这种作为新闻评论写作和财经新闻评论写作之基础的“评论”能力,所涉及到的“异思”和“说服”两大能力,并不是学生在学习《新闻评论学》或《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课程之前不经过训练就已然掌握的,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针对某一件特定事情的“异思”和“说服”能力。
(二)其次学会写“新闻评论”
在一个学期的《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课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评论”能力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专门安排设计的几次(例如5次课)专门训练“评论”能力的课程之后,接下来便可以设计安排训练“新闻评论”能力的若干次课程(例如同样是5次)。
“新闻评论”与“评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新闻”二字。这意味着两点:首先,“评论”所针对的某一件特定的事情不一定非得是“新闻”,“旧闻”(包括历史)亦可,但“新闻评论”所针对的特定事情,一定要是“新闻”——毕竟,“新闻评论学是研究大众传媒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主观意见传播的科学” [4]。其次,“评论”所针对的特定的事情的“异思”和“说服”是可以不讲究时效性的,但“新闻评论”,针对发生了的“新闻”的“异思”和“说服”是要讲求“时效”的,因为新闻的特性之一就是“强烈的时效要求”[5]。所以,“新闻评论”训练的是学生针对“新闻”在“限定的时间之内”所做出的“评论”,亦即,“新闻评论”=“新闻”+“异思”+“说服”+“时效”。
(三)最终学会写“财经新闻评论”
在训练和培养学生“新闻评论”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再设计和安排几次课(例如同样是5次),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是《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课程最终要使学生学会和养成的技能,较“新闻评论”增加了“财经”的限定和要求,亦即,这不但要求学生评论的对象必须是特定的“财经新闻”,而且要求学生在评论过程之中,要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的财经专业知识进行“专业化”的评论。这等于说:“财经新闻评论”=“新闻”+“异思”+“说服”+“时效”+“专业”。
而“财经新闻”是一个外延颇广的概念(例如包括“金融新闻”、“财贸新闻”、“证券新闻”、“工业经济新闻”、“农业经济新闻”等等),教师一个学期关于《财经新闻评论写作》的教学时间又颇有限,因此,从可操作性上而言,教师必须将“财经新闻评论”再化约为具体某一方面特定的“财经新闻评论”(例如房地产新闻评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学生一旦学会写作某一方面的财经新闻评论,则对于其他方面的“财经新闻评论”写作,完全可以举一反三。
一旦锁定对财经新闻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论——例如写房地产新闻评论,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相关的专业知识查漏补缺,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房地产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了解“房地产分析的基本经济背景”,“理解房地产市场”,了解“对房地产发展的主要影响”,学习“房地产投资——地块的经济学”,从而不但能够“理解造成房地产活动的原因,以及这些改变将如何影响房地产市场”,而且可以“运用宏观经济原理和微观经济原理分析国家、地区、社区和邻里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趋势”[6]。在此基础上,写出高质量的财经新闻评论。
参考文献:
(美)申克(Schunk,D.H.)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赵振宇.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功能、品格、思维、发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廖艳君等.新闻评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张玉川.新闻评论学.前言[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