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溺爱孩子范例6篇

溺爱孩子范文1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与四个老人经常起冲突。老人们溺爱孩子,怎么说都不听。比如孩子摔了,如果我在,他会看看我的反应,我没反应他就自己爬起来。如果有老人在,他一定赖在地上大哭不肯起来,直到老人把他抱起来,用各种好东西哄他。上个月把孩子放在我妈家的时间比较多,接回来后,明显感觉孩子变娇气了。我该怎么跟老人沟通呢? 秋雨直接干预 我会对老人说清楚我的孩子不可以溺爱

溺爱孩子范文1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与四个老人经常起冲突。老人们溺爱孩子,怎么说都不听。比如孩子摔了,如果我在,他会看看我的反应,我没反应他就自己爬起来。如果有老人在,他一定赖在地上大哭不肯起来,直到老人把他抱起来,用各种好东西哄他。上个月把孩子放在我妈家的时间比较多,接回来后,明显感觉孩子变娇气了。我该怎么跟老人沟通呢?

秋雨直接干预

我会对老人说清楚我的孩子不可以溺爱,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经常跟老人灌输我的教育理念。如果我的孩子摔了,我一定坚持不让老人去管。也许我比较幸运,老人比较开明,现在还没有因为这些事情闹不愉快。

籽彤尽量自己带孩子

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因为我爸爸就是很溺爱孩子的人,孩子要什么都马上给她,如果我对籽彤说话语气重了点,他马上会护着小孙孙。跟他沟通也没用,老人的这种溺爱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我尽量自己带孩子,去爷爷奶奶家一般都没过夜。孩子都是小人精,知道爷爷奶奶宠她,喜欢粘着老人,如果做错了事,回到家,我会及时跟宝宝讲道理,尽量不当着爷爷奶奶的面争执。

洋洋妈委婉沟通

平时老人溺爱孩子买这买那,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是为了让老人享享天伦之乐。但是如果孩子做错了老人却还维护,我一定会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认识到犯了错误不会因为有爷爷奶奶的庇护而免受责罚。事后再以聊天的方式侧面跟老人进行沟通,这样既维护了老人的面子也避免了婆媳之间的矛盾。

倩倩借用书报的力量

我觉得老人还是挺信书上的说法,如果我说的他们听不进去,就多买些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给他们看。报纸上教育版面也会说些隔代教育的知识,上面会写些反面事例,老人看了容易接受。

镜子妈婆婆那里由老公去说

自己的父母当然好说,不必顾及什么,把道理摆出来就行啦。但是婆婆那边我就不好直接说了。在教育孩子方法有冲突的时候,我一般是叫老公去跟她说。

宝宝 拿别人的事与父母探讨

我的爸爸妈妈都很宠爱外孙,为了让他们接受新的教育观点,我经常拿幼儿园里发生的一些事跟他们讨论。有时报纸上的亲子话题也是我们的讨论中心,在讨论中把我的教育观传输给他们,效果还不错。

小凡小事由着老人

谁家的老人都疼孩子,隔代亲嘛,我一般都由着他们,除非一些会影响孩子性格的事情方面会坚持原则。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争执,这样对孩子影响更不好。

溺爱孩子范文2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一种畸形心理,当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后,温柔就会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就会化做一个圈套。除了溺爱,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又岂能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过于浓重的溺爱成分,这使得我们的孩子从来得不到锻炼,得不到磨练品质与意志的机会与环境,更无从获得竞争与创造意识。

当溺爱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主流时,另外一个问题也正悄然地浮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许多家长,往往把教育单纯地理解为智力开发,认为孩子拥有了聪明才智,就注定会大有作为,以至于许多家长只简单地将成绩单作为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对在人生中起决定性的非智力因素缺乏认真的考虑,从根本上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才造成了中国家庭教育中上述两大问题,又是怎样的原因,使得这两大问题愈演愈烈,以至于酿生出许多饱受诟病的社会现象,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究竟应当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恰到好处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错位的人性之爱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让子女遭到毁灭。

――马卡连柯

爱,是人类文明中最美好的东西之一,而父母对子女的爱,则更是为人们称颂了世世代代。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有了父母给予的爱,就可以活得更加温馨、更加充实、更加幸福,反过来,对于父母而言,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也是家庭生活幸福的源泉,更是带来快乐的天使。

毫无疑问,正是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得孩子在家长心目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也使得父母从孩子一降生开始,就竭尽所能地给予孩子以最大程度的爱,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来自父母的爱更是格外浓厚。

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家庭中,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自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开始将完全的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对孩子的想法绝无反驳,对于孩子能够完成的工作一律包办,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表现出自己对子女的爱。

然而,当我们的家长对子女在经济上极度偏重,在情感上过度依赖,在生活上过分优先的时候,却在无意中造成了这样的一个事实。

这些长期处于溺爱中的孩子,由于受到天长日久的格外“优待”,从而在心目中产生了一种错觉――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主人。

由于有这种错觉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上娇气十足,在性格上我行我素,在人际交往上人性自傲,在面对挫折时不知所措。

父母的种种错位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竞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溺爱孩子范文3

漫画的画面是这样的:一天,小东阴着脸回到了家,坐在做作业的桌子面前,正准备做家庭作业。小东的爸爸满脸笑脸地走到小东面前,亲切的说:“宝贝儿子,今天,还要我帮你做作业吗?”小东满怀怨气地对爸爸说:“不敢让你做了,昨天你把‘一顿饭’写成了‘一吨饭’。害得老师骂我是大饭桶!”“对不起,对不起啊,儿子,老爸不是故意的。”爸爸十分抱歉的说,“要不这样吧,今天我帮你做作业,如果我写错了字,我请你吃肯德基,怎么样?”“这还差不多,你慢慢做,我先去踢足球了!”小东说完就走出了家门。爸爸拿起笔,开始做了起来…….

不会吧?这不是真的吧?我看了好几遍,都还是不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图中的爸爸太溺爱孩子了,连做作业的事也给“包”了。图中的爸爸教育方法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这样持续下去,小东会变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使小东变成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更别说做搏击长空的雄鹰了!

溺爱孩子范文4

父母言教不如身教

科学家维克勒马在一份报告中说,经常受到父母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和酗酒等不健康行为影响的青少年往往会效仿父母的行为。“我是农家的孩子,小时候,长辈们为了养家糊口也根本没有时间来教导我们。其实,打小我们就已经在模仿长辈们坚韧不拔、勤俭持家的好传统了”。

1、经常对您的孩子说:“你很聪明”,他(她)就真的很聪明。

2、只要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有出息的,孩子就真的会有,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皮格马利恩效应。

3、任意责骂打骂孩子会使他丧失思考能力。

4、没有笑声的家庭养不出脑筋好的孩子。

5、给孩子一个独处的空间,可养成他们思考的习惯。

6、当孩子解决难题时,不要单单指出他的错误,要承认并夸奖他做对的部分。

7、有人说,孩子成长的历程也是父母们塑造自己的历程,这是不无道理的,父母要习惯于和孩子一起成长。

8、多让孩子动手,可以训练他们的头脑。

9、禁止孩子自言自语,等于迫使孩子放弃思考。

10、父母对孩子的“新发现”,要率直地表示惊奇。

11、让孩子自由行走,有益头脑的发展。

12、“扮演角色”可增进孩子的想象力,同孩子一道游戏吧。

13、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

溺爱孩子范文5

不少父母看到别的父母娇宠孩子时总是看不惯,也会忍不住一再说:太溺爱了!太溺爱了!然而当审视自己疼爱孩子的行为时,却没人认为自己是在溺爱孩子,甚至还能为自己溺爱孩子时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也许真的应了一句话: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首批国家心理咨询师潘安岚说:“爱孩子,但不要溺爱。溺爱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不是有意识的行为,往往是家长出于好心。溺爱的弊端主要有:1、溺爱削弱了孩子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自律,2、溺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3、溺爱使孩子在未来的成人世界中遭遇痛苦和失败;4、溺爱会妨碍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幸福的成年人。培养孩子,最重要是教孩子做人,做有责任心、羞耻心和同情心的人格健康的人!”

溺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如果特别溺爱刚出生的宝宝还不是非常有害,因为他有理由得到格外多的关怀,比如吃饱穿暖、有人抱、没有病痛、有干净的尿片等等;但是几个月后情况就不同了,宝宝很快就会发现,只要他一哭闹,爸爸妈妈就会马上跑到他的身边嘘寒问暖。从这一刻开始,父母站在了溺爱孩子的边缘,比如在半夜里几次从床上起来,把哭闹的孩子抱在手里不停摇晃;或者每过几分钟就跑去照顾孩子、陪他玩等等。长此以往,宝宝习惯了在家里享受特别待遇,稍有不顺心就大哭大闹,而父母也习惯了一切都顺着宝宝。

溺爱的四种主要表现……

补偿式的童年

童童的父母是从大山走出来的,一路走过来不容易,后来有了童童后,几乎是把过去自己享受不到的一切都恨不得全部投在童童身上。“再也不能让宝宝受我们过去的委屈了!”“再不能让宝宝经受我们的那些磨难了。”。怀着这种想法,父母尽其所能地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包括一些不必要的、无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如千家务、值日扫地等等;甚至自己都舍不得吃好穿好,却愿意给宝宝买很多很多的垃圾食品,只要宝宝能说出想吃的食物来。往往这样培养出一个娇惯而又不懂感恩的孩子。

过度娇生惯养

由于家人的溺爱,4岁半的飞飞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遇到做不了的事情就一直哭鼻子。有时周围的小朋友不和她玩,也会发脾气。而父母却在一边说:“他们不和我们玩,我们自己玩去!宝宝想吃什么东西呀?妈妈给你买去!”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她和别的小朋友玩。就这样飞飞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严重影响孩子的独立性。

过度焦点关注

5岁的圈圈从生下来的第一天起,他就成了太阳,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正因为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很多孩子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可是圈圈摔跤后,大人就表现得惊慌失措,而且圈圈也养成了习惯,如果大人不把他拉起来,他就一直躺在地上。过分关注,过分纵容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早早地被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纵容并当面袒护

因为过分的疼爱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洼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溺爱孩子范文6

关键词:道德行为失范矫正溺爱真爱

一、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主要表现

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总体现状是积极规范、健康向上的,大多数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是来自善良动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但少数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也不容忽视,而且这种失范在家庭溺爱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1、社会公德缺失

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表现出来的社会公德缺失,主要表现在:(1)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语言不美,对待长者、老师缺乏尊敬,缺少感恩之心,对待同学缺少友爱,不讲诚信,言行不一;(2)在公共场所中处理人群关系方面,损害公物甚至据为己有,典型的表现是在课桌和墙壁上刻画,不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为所欲为,破坏正常秩序;(3)在对待环境和能源方面,表现为乱扔果皮纸屑,浪费严重,节俭意识淡薄。

2、纪律、法律意识淡薄

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体现出来的纪律、法律意识淡薄,突出表现在违反校规,无故旷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不守纪行为,还有校园暴力事件,包括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如辱骂甚至殴打教师,以集团或集团力量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问的暴力事件,如打群架,欺负弱小同学等。

3、道德行为评价标准畸形

中学生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其判断评价标准是模糊或者是错误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中学生对于一些非道德的行为的推崇、模仿。如一些中学生对拉帮结派、群架斗殴等行为不仅不能认识到此类行为的不道德性,还认为这些行为的实施者讲义气,而推崇甚至模仿。与此同时,他们对于一些道德行为反而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如把学生尊敬师长的行为看成是“拍马屁”,进行嘲讽和打压。

4、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

中学生对于究竟应该如何行为,通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例如:对于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中学生不是不清楚,只是由于缺少自觉自愿的选择,在实施行为时偏离了这种道德认知,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

二、家庭溺爱与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1、溺爱及其表现

溺爱就是家庭对子女过分的宠爱,把子女置于不恰当的突出地位,给以过分的待遇。主要表现在:一是娇生惯养。家庭把孩子视作“掌上明珠”,对子女百般宠爱。二是百依百顺。一切听之顺之,一切按孩子的要求办,即使不正当的要求也会给予满足。三是袒护包庇。家长对孩子的缺点,不但不正视、不教育,相反,爱护短,惟恐自己的孩子受委屈。甚至有些家长当孩子触犯了法律,也采取能瞒则瞒的袒护做法。四是纵容放任。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听之任之,纵容放任的态度。

由于一个人的幼儿和少年时期是处于自我认识的朦胧期,家庭的溺爱会使他们对自己的思想信念的自我认识产生偏差,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溺爱对于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家庭溺爱对于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包括间接影响即对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影响和直接影响即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1)溺爱对于道德认识的影响。人的道德行为受到道德认识的支配。只有当他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或相反),并且认识到应该这样做(或相反)时,他才会采取积极的行动。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的道德认识是表面的、直观的、感性的,容易受到当前刺激和环境的影响,他们从成年人肯定或否定、满足或拒绝、赞许或批评的反应中形成了自我道德认识。因此,在家庭道德品质教育中,父母要认真对待孩子的行动,做出正确的评价,为孩子创造一个获得道德认识的良好环境。但是溺爱型的父母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不是以理智而是以个人情感来判断孩子的行为。这样的教育往往会使子女形成错误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认识,以至形成许多不良的道德品质。

(2)溺爱对道德情感的影响。道德情感是伴随着孩子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当孩子在某个道德问题上产生了情感,有了强烈的爱憎、好恶时,就会在他身上形成一种巨大的动力,推动他对事物采取追求或舍弃,赞同或反对的行为;相反,如果孩子对此表示出冷淡的态度,缺乏必要的情绪体验时,他的认识也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在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的同时,还要引起他们的情感上的共鸣。溺爱型的家庭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一心一意地照顾孩子的吃穿,像对待少爷、小姐似的伺候着。这自然要在孩子的情感上滋生一种“优越”的体验,把父母的照顾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在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而无父母长辈,稍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任性、专横霸道等恶劣品质破坏了对长辈应有的伦理感。

(3)家庭溺爱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孩子一出生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首先是在家庭,在同别人的交往中学习一切行为。孩子能从周围成人的多次反应——满足或拒绝、赞扬或批评中逐渐形成、巩固一些有效的行为方式,抛弃一些无效的行为方式,使某些行为经过选择逐步稳定下来,以至形成习惯。如果父母对子女一贯以严格要求,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并给予必要的约束,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形成好的行为方式。可是,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却是一味地放纵,养成了孩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在吃穿上稍不如意,孩子就会跟父母生气,孩子一闹,父母就心软地迎合孩子的无理要求。这就必然会养成孩子任性、挑吃、挑穿的不良行为习惯。所以,无原则的宠爱会使孩子形成许多不良行为,不懂得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

虽然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还有其他原因,但笔者认为溺爱是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产生的温床,溺爱推动了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发展,溺爱使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错过了矫正的**时机。

三、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矫正

1、家长放弃溺爱构建真爱

严格掌握教育原则。允许孩子在正常界限范围内自由地、舒畅地活动、成长,锻炼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力量,形成积极向上、性情开朗的良好性格,教育后果是卓有成效的,这就是真爱。如果父母娇生惯养孩子,任凭他超越正常的界限范围,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或者限制太严,这也不许,那也不行,抹掉了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以我为中心、自私、懦弱的消极情绪,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这就是溺爱。真爱和溺爱都会影响终生,这一点应该引起每一位家长的注意和重视。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7-13 16:20
下一篇 2024-07-13 16:16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6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