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范文1
关键词: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中美贸易
纵观国际贸易发展史,贸易自由化从未得到广泛地实施。现实与理论的背离,促使经济学家开始寻找贸易限制措施和贸易保护的合理性。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政策选择上,民族国家总是采取关税等贸易壁垒来维护其自身既得利益,国际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如今,萨缪尔森和他的学生巴格瓦蒂关于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之间的争论,使贸易摩擦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在此领域,国外拥有大量文献,国内文献也日渐丰富,所以对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对中美贸易摩擦研究有现实意义。
一、贸易摩擦概念界定
贸易摩擦概念多是通过表现形式来界定,这种界定存在以偏盖全的缺陷,没有揭示出贸易摩擦的实质。王厚双将贸易摩擦定义为经济战的一种表现形式,认为“经济战的实质是发展机会与生存空间的争夺战,因而贸易战是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为了本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需要,为争夺商品销售市场而展开的限制进口与扩大出口的激烈对抗”。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贸易摩擦已经延伸到国民经济诸多方面。赵晓、柳阳认为贸易摩擦是国际经济摩擦的子集,国际经济摩擦是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一种相向行为或是由此行为产生的一种结果。笔者较为认同后者看法,本文定义为“在经济社会中具有一定经贸关系的各经济主体,为了在双方经济交往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获得满意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与经济伙伴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有三方面含义:一是适当“接触”是摩擦产生必不可少的前提,贸易摩擦产生前提是国际交往的存在;二是摩擦是相向运动的结果,因此,贸易摩擦取决于国际贸易交往中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相向行为;三是作为相向行为的结果,贸易摩擦会导致非正和的博弈结果,即不会使双方都受益的贸易摩擦。
赵晓、柳阳将贸易摩擦分为商品贸易摩擦、制度摩擦与文化摩擦;赵谨提出微观经济摩擦、宏观经济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与技术性贸易摩擦五种分类方式。分类的意义在于,由于引发不同经济摩擦原因不同,解决手段也不同,明确摩擦类型有利于一国建立贸易争端预警机制,可以针对不同摩擦采取不同对策。
二、贸易摩擦成因的理论研究
任何经济现象都有理论基础,贸易摩擦也不例外。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按照分析角度不同,可将贸易摩擦成因理论分为三种:一是从微观经济角度分析;二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三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
(一)贸易摩擦微观理论
微观贸易摩擦理论是指由贸易一方对另一方出口激增造成的贸易摩擦分析,由贸易双方在国际分工中比较优势变化和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引起。一部分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另一部分是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
完全竞争市场上不会形成贸易摩擦,但如果市场失灵,相互交往的国家间就会出现国家经济扭曲问题,出现贸易摩擦。为这一理论做出贡献的是巴格瓦蒂(JBhagwati)和琼斯(RJones)。他们认为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如果交易条件难以满足,就会出现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另一个重要理论是由哈罗德(Rharrod)、迪克西特(Dixit)和诺依曼(Vnorman)等提出和发展的贸易和产业调整理论。其囊括重要命题包括:当失业增加和收入下降超过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的福利时,该国就会放弃自由贸易,转而实施贸易保护,进而导致两国贸易摩擦。所以依据H-O理论创建的特殊要素模型,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的贸易和产业调整理论,是对贸易摩擦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应用理论。
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理论分析又涉及三个领域:其一,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他们认为,由于各国政策的介入能够改变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收益后果,结果便会因追求收益的重新分配而引起各国的贸易摩擦。日本学者广濑宪三在此理论中加进制度因素,强调国家间经济制度不同的可能性有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近来对日美贸易摩擦的研究也表明,国家间结构和制度差异是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相互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的企业生产活动中存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对该领域做出贡献的主要学者有帕那格里亚(A.Panagariya)、三边信夫和后藤纯一等人。他们的分析模型都有一个相似分析步骤,即首先分析存在外部效果和规模经济时国内自给自足的经济均衡,然后讨论外部经济联系条件下的均衡,接着比较两种经济均衡的收益水平。
其三,国内国际产业结构和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间产业结构静态和动态的不相配,是贸易摩擦频发的深层次原因。根据上述分析表明,贸易摩擦微观理论体现了国内经济和世界市场相互作用,同时,也说明开展国际经济活动,在处理贸易摩擦时,斗争与妥协都是重要的,都是正常的国际关系。
(二)贸易摩擦宏观理论
从国际宏观经济学角度对贸易摩擦解释一般是从两国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收支不平衡方面入手。有两种分析方法,一是利用弹性方法进行分析:根据公式CA=TB+NF(其中CA表示经常项目,TB表示贸易余额,NF表示来自国外净要素支付)进行分析;二是储蓄-投资缺口法:以小宫隆太郎为代表,利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核算基本公式,即:Y=C+I+G+X-M。整理得:NX=Y-C-I-G=S-I。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影响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因素就是影响贸易差额的因素。
中美贸易摩擦研究中,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是利用弹性方法分析的;而麦金农教授等大部分经济学家是利用储蓄-投资缺口法分析的。我国学者施建淮指出上述两种方法对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分析都是片面的,主张从全球视角来看待美国贸易逆差。
综上,主流贸易理论分析的优点在于使我们的思想脱离了贸易限制不能获利这一传统理论假设的禁锢。但上述都存在理论逻辑上的缺陷,无论是传统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没有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的政策存在性提供一般性的、坚实的“科学”依据(盛斌,2001)。
(三)贸易摩擦政治经济学理论
贸易政治经济学起源于对纯贸易理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政策存在性的困惑,它另辟蹊径地从收入分配角度出发,引入公共选择理论范式,从政策决策过程角度来探究贸易干预的水平、结构、形式和变化。代表性的理论有霸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管理贸易理论。
霸权理论认为当世界上存在的一个经济超级大国逐渐失去它盟主地位时,外部竞争冲击压力将迫使它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转向贸易保护主义以维持自己经济利益。这很好解释了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在纺织品、农产品等领域实施贸易限制的情形。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代议制及投票规则下,人数较少而利益分布较为集中的一方对投票结果的影响更大。Stigler和Peltzman等人指出:政府很少追求那些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相反,政府寻求的是那些使之政治支援最大化的政策。
管理贸易理论则认为管理贸易是一种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次优模式。经济学家K.Bagwell和R.W.Staiger通过建立Bagwell-Staiger模型把管理贸易理论一般化,并进行分析。而T.J.Prusa和S.Skeath采用案例分析法将Bagwell-Staiger模型进行扩展,认为现代商业政策已经明显受到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开放运动影响,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手段成为WTO框架下合法的也是最重要的管理贸易手段。
经济学家对贸易摩擦问题研究的这一路径转换,不仅生动地描述了贸易摩擦的动态演进过程,使之更加符合现实世界中贸易关系的发展变化和政府、企业的行为选择,也丰富了贸易摩擦问题的理论内涵和研究思路。
三、中美贸易摩擦实证研究
2000年以来,在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间,引发了关于美国贸易政策不同观点的争论。萨缪尔森(P.Samuelson,2004)与鲍莫尔(W.Baumol,2000)主张贸易保护,而主张全球化、自由贸易、鼓励接受“外包”贸易的则是萨翁上世纪60年代的弟子巴格瓦蒂(J.N.Bhagwati,2004)。Elizabeth Van Wie Davis在《1995-2000中国对中美关系的视角》中指出中美产生贸易不平衡并进而引发贸易摩擦是由于中国缺乏政策透明度以及不能完全执行两国签署协议造成的;但美国商会会长兼CEO Thomas J Donohue则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某些争端责任不在中方,中国并不是在有意操纵汇率。由此看来,国外理论界和商界对中美贸易摩擦原因所持观点不太相同。
同时,国内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微观方面以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反倾销问题为主。尹翔硕、王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东亚因素》侧重研究“贸易迁移效应”;中国已经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时代,赵晓提出应从战略角度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于铁流,胡方提出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贸易体制改革;卢艳铃认为低价倾销的客观存在是成为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导火索。
宏观研究方面,许承明以1983-2000年美国历史数据实证研究得出:美国利率长期偏高倾向以及贸易伙伴对美元资产及储备需求推动,造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王义中则根据标准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建立计量模型,采用美国1982-2002年数据,实证分析得出影响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原因是其国内因素;王蔚认为美国认定我国“非市场经济”有许多宏观因素,包括资本项目下的兑换受限、政府过度强调出口创汇等。也有学者从政治角度分析,李昌风认为中美频繁发生贸易摩擦是美国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一种极强的偏见;刘志涛认为是美国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
综上所述,国内各种相关研究差别不大,无论是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得出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和建议。笔者认为:实际上,中美贸易摩擦有多层次的原因,其表面原因: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人为原因造成中美贸易差额统计不一致;真正原因:中国产业结构中确实存在转移性和结构性问题。
四、展望
国内外对贸易摩擦理论研究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但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分析还不太一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可以预见,今后此方面会成为研究热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国内理论界也会在理论依据和应对策略方面总结出新观点,更真实反映摩擦现状。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
2、赵瑾.经济全球化与贸易摩擦[M].商务印书馆,2003.
3、赵建.国际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政治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
4、施建淮.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J].国际经济评论,2005:7-8.
5、卢艳玲.加入WTO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特点、原因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贸,2005(3).
6、许承明.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原因分析[J].财贸经济,2003(5).
贸易摩擦范文2
进入21世纪,美国网络经济开始衰退,日本、俄罗斯、亚洲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欧洲经济继续保持缓慢发展,中国则持续着快速增长。因此,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数量激增,中国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集中的国家。中国所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不仅数量日益增多,发生更加频繁。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实践证明的客观规律。贸易摩擦作为国家利益的冲突,突出体现在这种不平衡发展的进程中。
西方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市场,它需要具备诸多假定条件。但恰如凯恩斯所说,“我们对普遍接受的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不在于发现它在分析中的逻辑缺陷,而在于指出它的假定很少或者从来就没有的在现实中满足过,从而根本就未能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对于国际贸易而言,市场经济的不完全性更加明显。
市场经济不完全性的作用机制在开放经济前提下,才具备向贸易摩擦演变的基本条件,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外在表现为国家利益冲突,从而为贸易摩擦的生成提供了条件。
贸易摩擦的成因
贸易摩擦的生成不是简单的贸易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涉及贸易双方国内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过程、现状和制度的问题。贸易摩擦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贸易摩擦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逐步生成。
第一阶段,以需求为起点的进口诱发阶段。在开放经济的前提下,一国消费者可以通过比较国际同类产品或替代产品,来选择产品组合方式,以实现消费者利益最大化。这种选择的出发点是消费者的消费偏好,选择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价值(价格)和使用价值两部分。
从价格选择来看,消费者显然希望以最低的价格换取最大的消费效益(使用价值)。在本国产品价格高于外国同类产品时,将促使消费者选择后者;在相同价格条件下,国外产品组合比国内产品组合能够带来更多效益(使用价值)时,消费者也愿意购买国外产品组合。
使用价值的选择不仅包括产品及服务直接供人消费的功用,还包括消费者通过这些消费活动带来的心理满足。对于一国消费者而言,这些使用价值的满足通常有两个途径。
其一,外国不能生产而只有本国才能生产的新产品。这种新产品由于技术先进和产权有保障,在国际贸易中占据垄断地位,处于无竞争状态。因而,消费者只能选择本国该产业产品进行消费,不会诱发国际贸易,当然也就无贸易摩擦可言。但是,如果这种新产品存在成熟的替代产品,且因替代产品价格较低而使消费者选择了替代产品,则需考虑下一种情形。
其二,本国和外国都能够提供的成熟产业产品,包括本国新产品的替代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越是产业技术成熟的发达国家,其产业发展过程越长,工资等要素的刚性越强,生产成本就越来越高。由此,推动其产业技术转移至劳动力、原材料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引进该产业技术后,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提供更加便宜的产品。于是,消费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就会选择外国产品,由此诱发进口。从整个国际分工来看,进口增加意味着外国产品生产挤占了本国在世界的生产份额。
简言之,在这一阶段,消费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将选择价格最低的产品组合来满足需求。这种倾向将在本国产品价格偏高时,诱发国外同类产品进口,造成本国在世界的生产份额被挤占。
第二阶段,进口导致国家利益受损阶段。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必然挤占进口国在世界的生产份额。这种情形通常会在进口国通过乘数原理引起恶性循环。
具体而言,一个产业的衰退、生产规模的缩小,将在生产过程和国民经济循环中逐步引起以下后果:
第一,产业的衰退和生产规模的缩小,必然使该产业对原材料、生产设备需求减少,从而使提供这些产品的相关产业市场缩小,导致相关产业利润减少。如此循环往复,使得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受到损害。就像新增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具有乘数效应一样,一个产业的衰退对整个国民经济也有消极的乘数作用。
第二,产业利润的减少,不仅削弱产业投资能力,而且还会在工会制度等经济制度背景下,因工资等特殊要素的刚性,使得企业无法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研发投入的减少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无以为继,企业技术改造和更新能力更加低下,使其在国际同类产品的低价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导致该产业的进一步衰退。这些影响还会通过乘数效应不断传递给国民经济内部相关产业部门,进而削弱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加剧衰退。
第三,进口国相关产业衰退的加剧,直接削弱了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导致国内市场供给出现更大缺口,引发更大规模的进口。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将表现为进口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强化了进口国对国家利益受到损害的认识,为贸易摩擦点燃了导火索。
第三阶段,国家利益引起贸易摩擦阶段。当进口国国家利益可以明确判断为受到损害后,一些国家便对其加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得失进行反思。进口国对是否退出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同选择和不同政策,也会通过不同方式引起贸易摩擦。
一部分国家选择退出国际分工体系,拒绝外国产品进入,由此直接引发贸易摩擦。鉴于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国际分工体系而存在。因此,大多数进口国会针对特定产品全面限制其进口。这样,必然引发贸易摩擦。
现实中,更多的进口国会采取继续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对外贸易战略的制订和执行来部分限制进口。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阻止进口国利益扩大。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政策执行的标准不同,发生贸易摩擦的动机、时机、方式、解决方式都有所不同。
贸易政策的标准可分为意识形态标准和经济利益标准两大体系。所谓意识形态标准下的贸易摩擦,是指进口国因与出口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而蓄意针对该出口国采取贸易制裁措施,挑起贸易摩擦,以阻止其经济发展,保障进口国及其意识形态下的国家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这种意识形态标准下的贸易摩擦动机是政治性的,但时机只能是经济性的,而且不需要证实进口国的经济发展已受到损害,往往一项产品进口的增加――甚至不增加但数额较大,就会引发贸易摩擦。在制裁方式上,进口国发动的不仅仅是以反倾销为代表的针对大量进口的临时贸易制裁,还包括技术壁垒、保障措施等制度性贸易壁垒。在解决方式上,进口国往往坚持其制度性的贸易壁垒部分,拖延反倾销等临时性贸易摩擦的诉讼进程,并力求证明反倾销等临时政策制裁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限制出口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就有很多意识形态成分。
所谓经济利益标准下的贸易摩擦,是指进口国因出口国对其经济利益的损害,有针对性地采取贸易制裁措施,引起贸易摩擦,以保障进口国长期或短期的经济利益。此类贸易摩擦的动机基本出于经济目的,时机也是经济性的,提出贸易制裁的国家往往处于长期经济衰退或萧条之中,恰逢其他国家大量进口产品冲击,使得国内相关产业更加萧条。在制裁方式上,这一类型的贸易摩擦虽然也存在反倾销之类的做法,但多了许多回旋余地。在解决方式上,协商解决是主要化解方法。近年来,由于冷战结束,意识形态带来的同一阵营认同感逐步削弱,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仲裁机构来解决贸易摩擦逐渐增多。通常,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基本属于此类,在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中也有类似情形。
贸易摩擦的影响
在大多数人看来,贸易摩擦只有害处没有好处。事实上,贸易摩擦对进口国、出口国双方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都有较大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从积极方面来看,贸易摩擦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技术进步、保护进口国衰退产业、提高进口国社会福利等方面都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从出口国来看,贸易摩擦对于那些单纯依靠低价倾销的出口方式有一定阻止作用,因而迫使出口国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技术进步,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功能,提高产品质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方式来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从进口国来看,贸易摩擦是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工会等机构为保护国内有关产业及劳动者福利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它不仅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延缓国内相关产业衰退,保护国内产业免受毁灭性打击,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应权益,更可以帮助进口国遏制出口国经济发展势头,实现其国际经济政策和战略意图,同时维护国内经济及社会的稳定。
第三,就整个国际经济体系而言,贸易摩擦使国际贸易中隐藏着的不平等竞争暴露出来,并通过双边磋商和国际有关组织的协调,最终使国际贸易秩序归于相对公平,保障一定的自由竞争,推进技术开发和资源有效配置。
贸易摩擦在世人眼中更多地表现为消极因素。这是因为:
第一,贸易摩擦往往是进口国经济因出口国大量出口而受到打击后,借助制度及政策之便,发动的对出口国的报复行为。这些行为虽然有些是世贸组织制度所允许的,但大多对出口国带有强制性、惩罚性,是破坏自由贸易原则的。因而,贸易摩擦往往打断了出口国正常的出动及相关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过程,阻碍出口国的经济发展,进而在总体上也不利于整个世界经济的繁荣。
贸易摩擦范文3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近十年来,中美贸易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但在双方贸易额迅速扩大的基础上我国对美贸易顺差明显,且贸易额日趋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中美贸易摩擦事件的频繁发生,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它必将影响到中美双边贸易的正常发展。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外部的原因,又有来自内部的原因。因此,就中方而言迫在眉睫的任务是要努力寻求一种能够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事件的解决机制。
[关键词]贸易摩擦现状影响原因解决机制
近两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硝烟四起,持续不断,花样不断出新,究其原因多种多样。面对贸易摩擦问题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正确认识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积极探索妥善解决贸易摩擦问题的途径,将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
一、中美贸易发展的现状
迄今为止,中美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中美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贸易额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在中美贸易额扩大的基础上,顺差明显。1985年中国对国贸易开始出现盈余;1999年盈余幅度开始快速增长,即从1999年的235亿美元扩大到2004年的586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顺差额高达1141.7亿美元,约占美国当年逆差总额的14.81%。巨额顺差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曾做出重大贡献,但伴随着巨额的贸易顺差,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并且呈现出了扩大化、复杂化、多样化趋势。
1.反倾销调查层出不穷
WTO秘书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连续11年共遭受反倾销案件600多起,仅2004年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57起,涉案金额15亿美元,其中与美国涉案最多。反倾销已成为美国家频繁使用的贸易保护工具。
2.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2004年加拿大连续对我国发起了3起反补贴调查,开创了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遭受新的贸易壁垒——反补贴的先河。2005年7月美国众院通过了在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3.技术壁垒花样不断
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限制措施,成为美国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该国产业的锐器,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繁琐的通关程序为手段的技术壁垒日益成为我国贸易的约束条件。另外,美国还通过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电子数据交换手段设置新的技术壁垒。
二、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
当前我国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贸易摩擦是各种政治、经济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因素,也有内需不足等内部经济结构和体制因素。
1.中美产生贸易摩擦的外部原因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流
随着我国贸易规模扩大和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的影响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防范疑虑加重,国际上出现了形形的“中国”。从最早的“军事”、“安全”到现在的“能源”所有这些论调都为外国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贸易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摩擦案件的增多。
而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即在出口贸易推行自由化原则,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因此,当美国经济衰退或者美国国内生产竞争力下降,就会导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从而引发贸易摩擦。美国自2001年出现的经济衰退,导致失业人数增多,政府为了得到产业界的支持,加强了对我国贸易保护主义,实施了限制钢铁进口的“201”条款,颁布了新的农业补贴法案等,加上中国的入世效应,出口快速增长,中国与美国贸易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的增多了,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2)美国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基本形成并逐渐趋于完善,然而仍有许多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虽已加入世贸组织,但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中国入世十年内美国仍可以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世贸组织的《反侵销协议》对于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可以不用其国内价格进行比较,而用“替代国”类似产品国内价格来比较,这就意味着中国产品将失去相对优势(相对于国内廉价的资源优势),无法与其他国家产品竞争。美国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和经济霸权地位,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这一反倾销条款进行滥用,以维护其本国相关产业利益,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中美贸易摩擦。
2.中国经济自身的不足,是导致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认,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然而国内经济发展却是不平衡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些自身的缺陷,成为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也成为了中国与美国等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1)内需不足拖累了进口增长,扩大了贸易顺差
内需不足使得国内企业产生了过剩生产力,增加了出口的压力。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储蓄习惯,以及中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大众的消费潜能没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人们在未来尤其是年老以后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不愿也不敢增加当下的消费,更多的则是储蓄。中国的储蓄率正说明了这一点,储蓄过高,消费明显不足。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就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巨大压力,导致了中国出口的迅猛增大。而由于内需的不足,进口增长明显滞后,使得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高频率的贸易摩擦。总之内需不足拖累了中国进口的增长,加速了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了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
(2)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
根据大卫里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两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生产某种产品具有相对优势。我国劳动力充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优势。这就决定了中国出口产品基本上是资源性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而这些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附加值低,此类产品大量出口给美国产生巨大冲击。美国为维护本国利益,设置种种贸易壁垒,引发贸易国之间的摩擦。
(3)中国企业自身和政府的一些不当做法
在中国,许多企业存
上一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在着“薄利多销”的传统理念,以及我国长期对外贸企业进行的出口补贴,使得不少企业为了扩大国外市场,对产品定价过低。企业习惯于利用价格战术一窝蜂地降价,相互的竞价不但使得获利空间下降,而且容易还使得国外将其销售行为视为反倾销,这便助长了国外的反倾销势头,产生更多的贸易摩擦。而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更多则是放弃应诉。
三、建立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解决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将会更多的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我国的贸易顺差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由贸易顺差导致的贸易摩擦也会持续不断。贸易摩擦的存在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绊脚石”。中美贸易关系如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中美经济的长远发展。
1.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外在解决机制
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弱化在过渡期内的“特殊歧视待遇”。我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从全局考虑,变相地接受了中国入世15年内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条款,因此我国在反倾销诉讼中常常是以第三国的歧视价格来代替我国的真实价格,使得我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反倾销一旦发生,则会征收极高的反倾销税。因此我们应当继续深化我国市场体制改革,树立开放的观念,培养创新,逐步扩大开放领域与开放程度,完善我国经济体制,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此外,还要以政府的名义,充分利用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资源优势,开展积极的外交,与贸易伙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开创一种双赢的局面,在贸易伙伴当中争取更多的国家给予我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合理地位,大大提高反倾销胜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及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通过各种民间式的渠道向相关国家政府、政要积极展开游说或施压。
2.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内在解决机制
(1)扩大国内需求,降低我国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
由于国内需求不足,导致了大量企业在扩大对外出口同时也拖累了中国进口的增加,这一效应导致了中国的更大的顺差,从而导致了贸易摩擦的频发,因此解决内需问题对我国减少贸易摩擦至关重要。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扩大社会保障的受益范围。其中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机制,使得人们不必过于担心由于未来的某个突发事件而使自己陷入经济困境,减少人们的因预防而持有的货币数量,减少储蓄提高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增加当前消费。其次,应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范围。最后,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通畅的融资多元化渠道。单靠银行间接融资渠道已经满足不了资金市场的需要,必须要发挥直接融资渠道的作用,其中之一便是股市。要充分发挥民间商业信贷的活力。从市场竞争效率角度看,小型的、地区性的民间金融机构通过改善信贷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等几个方面开展竞争。一定程度上也会打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建立并完善有效率的竞争性信贷市场。
(2)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中美贸易摩擦案件中所涉及的产业基本上是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替代性非常强,其低价值决定的低价格容易被认为是倾销。因此,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动力,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等措施,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工业各部门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资源消耗。生产一批能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中降低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的产品。二是通过新技术运用和经济规模的扩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在国内外市场上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能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
(3)加强我国企业“内功”的修炼,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
贸易摩擦范文4
1文献综述及评论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顺差额不断增多,这就必然引起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通过反倾销、反补贴、配额和保障措施与特保条款等政策措施限制进出口,中国遭受到国外的贸易救济调查多至600余起。因此,国内外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就国际贸易摩擦的问题做出了许多研究。我们从引发贸易摩擦的原因和政策的角度分析他们的研究。黄晓凤和谢利娟在《制度差异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摩擦分析》中指出制度差异通过影响生产成本和价格导致不同商品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进而引发贸易摩擦,并且建议通过接受贸易伙伴的经济制度、改善制度差异避免国际贸易摩擦。赵建在《国际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政治因素》的文章中认为国际贸易摩擦的深层原因是国际分工和国际间产业结构不相配,而各国经济政策及其国内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只是关键因素。张二震、魏浩指出我国现行的具有重商主义性质的外贸政策面临严峻的挑战,这是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于铁流和李秉祥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决策略》中运用西方主流的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指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是美国违背国际贸易的理论,限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中国的出口。以上文献在讨论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主要原因方面都有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主要从文化制度层面、产业结构、贸易政策的方面研究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本文将采用重商主义政策的角度探讨我国现阶段的贸易保护主义现状以及解决贸易摩擦的措施。
2以重商主义为核心的贸易政策
中国现阶段的贸易摩擦的根源是由于中国实行的是具有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手段。自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以扩大出口,创造外汇储备为主要目的的出口导向战略。通过扩大出口,使出口额大于进口额从而增加外汇收入。出口导向是着重于利用国外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以生产出口产品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即主要以出口的增长来带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战略模式),属于外向型经济。为了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中国采取了以下经济政策:
(1)本币贬值。在货币对外贬值的条件下可以使本国产品的出口价格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现在,人民币面临着不断升值的压力,而中国政府采取的压低人民币汇率的做法,使得人民币汇率不是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由于汇率的原因造成了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上价格偏低,从而促进了国外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出口,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贸易顺差。
(2)对出口部门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和外汇担保等。中国长期实行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导致了中国贸易的长期不平衡。给本国出口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同样可以降低出口价格,增加企业的出口动力,扩大出口规模。因此,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新重商主义政策无异于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出口,不断增加贸易顺差额。
(3)大量的招商引资政策,如:税收优惠、降低贷款利率等,以便大量吸引外资,增强经济活力,扩大出口。中国对于国内的幼稚工业的保护以及中小企业、工商业的税收优惠和银行贷款条件的优惠等等,都是不断地放松银根,使得企业中资金流动性更强,经济充满活力,企业进而活跃地参加各种进出口业务,增大出口规模,又进一步扩大贸易顺差。这些经济措施不仅开发、创新市场,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发挥国际分工优势,使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逐渐增大,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出口创汇战略的实行,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重商主义的弊端也日益显著,笔者认为贸易摩擦不断深化就是中国一贯坚持的中商主义思想所致。
3中国对外贸易摩擦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不断受到贸易国的贸易救济和贸易制裁。例如:机电出口产品受到欧盟环保双指令影响、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美国将收紧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中欧鞋业贸易摩擦、中美钢铁业、中美知识产权保护、中日纺织品等等。中国已经处于贸易摩擦的风口浪尖之上,总体贸易摩擦态势不断加剧。中国饱受争议的贸易顺差几乎没有逆转的迹象。世界银行最近预测,2010年中美两国247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在2011年将增至2730亿美元,2012年将增至3140亿美元。贸易国对我们采取的贸易限制和制裁手段,对中国出口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十年前,中国加入WTO,移除了其进出口的限制,我们看到中国激起了全球化贸易的繁荣发展。但现在,中国却背负着种种“罪名”,被指以不公平的手段窃取美国就业机会、经济增长和科技,以及企图保持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长。实质上,真正阻挠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市场进行业务扩张的障碍是中国国有企业对市场的巨大影响。虽然中国政府在海外股票市场上所持有的国企股份很少,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难度并没有因此减小。越来越明显的一个事实是,中国已形成一种独特的资本模式,这和西方崇尚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有根本的不同。这些被披露出来的事实很可能加深人们此前的担忧,即中国正在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当前中国企业正盯上海外的销售市场,并大举进行收购。尽管存在许多共同利益,但想要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适应这种新的中国模式的资本模式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中国贸易政策的转变及应对措施
中国在面临着风口浪尖之上的贸易摩擦,应该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和方法,不仅要保证方式的法律规范性,也需要保证其有效性和针对性。从多方面考虑贸易摩擦的根源问题,不断缩小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差额,减少贸易争端。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遵守和利用WTO机制。中国入世已经十年了,中国与其贸易伙伴的关系是建立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中国和美国还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中,只要中国严格遵守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就应该积极寻求世界贸易组织的裁决和保护,将贸易摩擦的解决方式放在一个更加公平和法制化的环境下进行。其次,中国应该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这一行动的目的在于缩小中国与西方市场信任程度的差距,不断缩小制度上的差异,使得在更高一个层次上能够与世界接轨。第三,中国应该考虑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在贸易伙伴的角度上认识和思考贸易摩擦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贸易政策和运作技巧。通过这种换位思考,可以避免在与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中和处理贸易纠纷的过程中实行不对症下药的问题,使得贸易改善有针对性。
贸易摩擦范文5
关键词:中美贸易;贸易摩擦;原因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137-01
1 中美贸易现状分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由来已久。在某种程度上,这都与贸易不平衡有关:在中美两国贸易中,中方存在贸易顺差,美方存在贸易逆差。自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涉及到包括钢材、纺织品、玩具、汽车零部件等多个领域的产品。而近年来,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中也逐步从“防守”转为“反击”,如2009年6月,中国要求WTO审查美国禁止中国禽肉进口的问题,7月,商务部宣布停止从美国进口肉鸡;而在2009年9月,美国宣布对中国轮胎采取“特保”措施后,中国商务部随即宣布对部分美国汽车产品启动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对美国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
2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原因
(1)美国方面的原因。
①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美国居高不下并逐年呈增长态势的失业率,促使美国制造中美贸易摩擦。美国经济经历近十年“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黄金时期,失业率从1992年的7.4%逐年下降到2000年的4.0%的最低水平,然而,从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经济增长乏力,“9.11”事件更将美国经济推进正式的衰退,至使失业率不断攀升。2009年6月,更是升至9.5%,达近26年来的最高。而在中国对外出口的商品中,大多是与创造就业机会密切相关的劳动密集型商品。美国为转移失业工人对政府的注意力,从而夸大中国商品对美国就业的危害,故意制造贸易摩擦。
②美国对华贸易的不平衡。
中美贸易的不平衡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近几年来,由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增长速度,中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对美出口必然多属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学习曲线和规模报酬递增的作用下,生产函数即产品的生产成本随产量(或经验)的增加而下降。因此从长远来看,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中国的比较优势将更加明显,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对美出口还会增加。
③中美两国的统计偏差。
对于美国一直宣称对中国存在“巨额”贸易逆差,但这与中国的统计却有很大的出入:
表1 各国国际市场占有率
中方统计美方统计
进口出口平衡进口出口平衡
20054862216289111426924347041925-201545
20065921120344814423728777455186-232588
20076939023267716328732144365236-256207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美国统计年鉴。
造成上表中双方数据巨大差异的原因是,中美两国统计的贸易差额统计口径不同。美方在统计上采用的是“原产地原则”,如:美国商务部把从中国大陆直接进口和从香港转口但原产地是中国大陆的所有货物,都算成从中国的进口,即美国把所有原产地是中国大陆的产品价值都算作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但是美国在统计对中国的出口时,却忽略了通过香港等对华转口的商品。因此笔者认为,美方统计的对中国贸易差额,有故意夸大的成分。
(2)中国方面的原因。
①出口商品结构低下,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上的低端,竞争力较强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较低的一些加工产业。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许多的产品消耗大量资源,却只换回少量的经济利益,还被不断地指责为低价倾销。而就市场结构而言,我国直接出口和经香港转口的出口中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美国市场出口量大且急剧增加,势必会对当地市场产生冲击,极易引起美国的警惕而导致我国此类出口产品遭受种种限制。
②中国企业自身的不当做法。
国内企业易受短期利益驱动,企业的工作重点常常不是放在如何加快产品开发以及提高产品质量上,而是采用竞价促销。不少企业为了扩大国外市场,利用价格战术把产品价格定的过低。但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薄利多销”的传统理念与当前的主流并不适应。相互竞价的做法不但使利空间下降,扰乱正常的外贸出口秩序,还容易使国外将其销售行为视为反倾销,导致更多贸易摩擦产生。
③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有待提高。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时,承诺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特别保障条款”等不利条款,本身就已经使我国企业面临贸易摩擦时处于较弱的防护状态,而中国企业的自我防护意识差,预警机制不完善就更加重了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损失。
中国企业在面临反倾销指控时,往往不愿应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恐惧或不愿打“洋官司”,并且应诉费用高昂以及对反倾销法规不够了解。但无论如何,中国企业的不应诉就是主动放弃了法律上对华反倾销案件的知情权和申诉权,从而降低了者的成本,并诱使更多的竞争对手对中国企业实施更多的反倾销,形成连锁效应,使我国在应对贸易摩擦的事件中,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中国若想要减少和应对中美贸易摩擦,首先应早日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其次中国企业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另外,还要学会积极运用国际游戏规则保护自己权利。
参考文献
[1]王勇.中美经贸关系[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2]聂晶晶.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应对策略[J].中国商界,2009,(7).
贸易摩擦范文6
关键词:国际贸易 摩擦 问题
所谓国际贸易摩擦就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一般是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竞争日渐激烈,当然就会产生摩擦。因此,贸易摩擦数量增多并不奇怪,这是贸易增长的必然反应。但应对贸易摩擦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冷静对待、看清本质;另一方面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应努力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尽可能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开辟更广泛的国际市场
我国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都遭遇过技术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过分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由于这类壁垒大量地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如2009年,可以说是玩具壁垒提升最为频繁的一年。包括欧美在内的主要玩具出口国纷纷修改或推出新的玩具检测法规指令,使玩具生产企业出口风险不断加大。加拿大以往是我国第五大玩具出口国,但随着贸易壁垒的不断增加,我国对之出口的玩具数量也在急速下滑。自2009年8月起,加拿大已降至我国主要玩具出口国第六位。
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实质上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在技术上的差距,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不断制定和修改各种标准,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是我们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键。
首先,企业应适时地了解各国产品的各种技术标准,从原有的出口增长过多依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的局面,转变为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
其次,企业在开辟更广泛的国际市场方面,应积极“走出去”,规避和转移冲突。
从战后日本产业国际化发展历程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大规模对外投资;从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对外投资的重心转移到了美国。我国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市场也开始加大“走出去”的力度:1999年,海尔决定在美国建厂,为此,海尔成为中国制造业中第一个在美国建厂的企业;浙江万向集团先后收购美国舍勒公司和UAI公司,利用本土品牌和渠道成功地获取美国市场;上海广电集团和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组建合资销售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进自己的SVA品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些成功的案例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走出去”的决心。“走出去”可以绕过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巩固和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道路虽然崎岖不平,但前途还是光明的。美国人有句俗语:“推到水里的人,能很快学会游泳。”跨国之旅总是深一脚,浅一脚,最后才能稳住。我们只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逐步适应、不断发展、谋求共赢,相信最后终究能取得可喜的成果。
二、要建立完善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者分工合作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2007年2月2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就关于无汞碱锰电池专利侵权调查(337电池调查案)作出公告,宣布中方企业不构成侵权,结束了337电池调查案历时四年的重审。本次337电池调查应诉案在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统一组织协调下进行,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得到了全国电池行业的积极配合,保护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中方企业取得应诉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我们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表明,政府应加大交涉、磋商和法律抗辩力度。通过政府间的双边对话机制加强沟通,要求有关国家取消不公平、不合理的保护措施。作为具有协调同行、避免过度竞争以及自主对外沟通功能的行业协会,在获取信息、提供外贸咨询和协助政府和企业开拓并调整对外贸易关系,缓解对外贸易摩擦等方面,应充分发挥管理与服务、监督与协调的作用。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与行业协会取得联系,遇到情况向行业协会反映,行业协会有义务帮助企业适应新的壁垒。
三、进一步完善贸易摩擦和行业预警机制
我国部分企业的自我防范意识差,出口企业欠缺敏锐、通畅的信息捕捉、分析和传递系统,不能做到根据国外不同市场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竞争手段及营销谋略。因此,管理手段先进、信息渠道广泛、资料传递迅速、调查研究充分、立案反应及时的预警机制非常关键。它不仅可以把有关工作的重点由事后处理转向事先预防,亦能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从长期来看,要大量培养应对贸易摩擦的专业人才
人才在一个信息社会中的价值,远远超过在一个工业社会中的价值。在国外对华反倾销、反补贴等案件的应诉中,涉案企业不了解应诉的重要性、不知道如何应诉的情况很普遍;进口产品对国内同类产品的产业造成损害时也不知道利用世贸规则进行合理保护,没有大批懂得WTO规则的专门人才参与国际经贸活动,要提升我国的对外经贸的竞争力和形成竞争优势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就要尽快形成一套有利于人才快速成长的机制,用多种形式培育和造就WTO问题各个层面的专门人才,让优秀的人才能成团涌出并在对外经贸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我们本着平常的心态,以共赢的原则、积极的行动,一定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厚双,刘向丽等.国际贸易摩擦:理论、法理、经验与对策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
2.蔡珍贵.WTO时代的国际贸易新壁垒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6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