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稿范文1
[关键词]广播新闻;文字稿;编辑;注意事项
进行新闻编辑是广播新闻报道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广播新闻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广播电视这种传统媒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闻记者的工作主要是进行新闻素材的采集,进行单篇分散报道,而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就是进行新闻素材的整合。而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流程、编辑的手法以及要求与报纸编辑工作基本相似。都是采取对文字进行加工的方式,但是由于广播新闻本身的特点还需要进行新闻声音的处理,这是需要广播新闻编辑者特别注意的。新闻文字稿编辑工作在整个广播新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上广播是用声音作为载体的传播媒体,广播新闻报道中语言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广播新闻的文字做到简练和精准。广播新闻文字稿大体分为解说词、新闻提要、广播导语、串联词等等。由于声音本身存在稍纵即逝的特点,因此需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进行文字稿的编辑时,做到文字稿件的通俗化和口语化。下面针对广播新闻的特点,谈谈广播新闻文字稿编辑的注意事项。
一、宏观上,广播新闻文字稿编辑要做好新闻的“把关”和“定位”
1.进行广播新闻文字稿的“把关”
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是整个新闻报道工作的主力,想要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就必须肩负起新闻“把关”工作,关注新闻编辑的优化和整合工作。广播作为大众传媒,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肩负和顾忌广大受众和社会的需求,做到 “有闻必报”。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广播新闻编辑进行文字稿的编辑和整合时把好两类“关”。
一是要把好广播新闻文字稿的 “政治关”,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广播新闻编辑在进行文字稿整理时,必须坚持党的原则、方针、政策和路线,对于那些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要进行反复的审核,把好广播新闻文字稿的“政治关”。
二要把好广播新闻文字稿的“内容关”,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进行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客观,需要新闻编辑在进行新闻文字稿处理时,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真实的反映新闻的事实和面貌,把握新闻的真实性。
进行新闻编辑的“定位”是指进行新闻报道的定位,对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和个性特征进行总体规范。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方向和质量。新闻报道的定位也是新闻编辑工作指导的一项重要原则,而受众因素更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依据,只有充分了解新闻节目的受众,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才能够针对受众的喜爱和兴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新闻,所以需要编辑在进行文字稿的整理时能够结合外界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微观上,广播新闻文字稿编辑要注意文字稿检查工作
1.组稿、选稿时,要“有稿必检”
广播新闻受新闻节目时间的影响,需要新闻编辑进行稿件的组合和选择,也是新闻报道前必须要做的事情。新闻组稿就是指新闻编辑结合之前拟定的新闻选题和计划,进行新闻稿件的撰写。新闻编辑能够利用新闻稿件组合扩大新闻稿的来源,强化广播电视与社会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广播新闻编辑每天要从众多的新闻稿件中选出那些有价值和符合编辑方针的稿件,必然会存在稿件选取的疏忽,也同时意味着选出来的广播新闻稿件存在不被录用的风险,因此需要新闻编辑在进行稿件的处理和选取时一定要做到及时和细致,将电视台的决定及早地通知稿件作者。
2.改稿时,要“有错必纠、有改必慎”
经组稿、选稿后,广播新闻编辑面对那些定下的新闻稿件,就必须做到有效的修改。 “有错必纠”,主要是指对于那些错误的新闻观点进行纠正,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广播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的特点就在于广播新闻本身存在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的特点,所以需要广播电视文字稿的编辑在发现文字稿中的错误时必须进行及时的改正。新闻编辑稿件改正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要进行稿件的通读,进行稿件内容的把握,考虑如何对其进行修改,其次就是进行稿件的修改,最后是对修改完的稿件进行检查,进行仔细全面的检查,再次校正稿件中存在的错误,这个过程一遍甚至多遍。特别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改稿不能轻率,以免出现错误改稿的情况,这就需要文字稿编辑具有丰富的经验,绝对不能凭借自身主观的想法进行改稿。同时编辑人T在进行改稿时首先要征得原作者的同意,降低因不了解情况而出现的错误修改。
参考文献:
态[J],2013,(9).
[J].2014,(4).
新闻报道稿范文2
所谓编辑的应急策划,特指编辑对夜班时间(晚报编辑的上午工作时间)突然发生的新闻进行的即时性策划。因其新闻发生得急、留下的策划时间短,故名应急策划。还有一种情况,是指编辑在审稿时,发现稿件中有重要信息没有发掘出来,需要联系记者补充改写并调整版面的,也应纳入编辑应急策划的范畴。
应急策划的必要性
激烈竞争的需要:必须抢突发。
当今时代,都市报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般不断涌现,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迫使新闻从业人员拿出绝招,在“千报一面”中办出自己的风格,树立自己的品牌。报道更新更快、版面更具独创性已成为各报的自觉追求。在这种情况下,突发新闻成为各报的必抢新闻,甚至临近传版时间发生的新闻也“不舍得”错过。尤其是同城媒体表现得更为突出。2007年12月1日凌晨零时,青岛一辆雅阁轿车撞破护栏跳海,车上两人丧生,事件发生时各报已进入传版时间,而青岛早报则抢得这条新闻,以一版大图片形式将其独家刊发出来,并配以“凌晨突发”的栏目名,赢得了报道的先机,相比之下,同城其他媒体后期再跟进报道就显得被动了。要抢得这种夜班突发新闻并将其报道好,编辑就必须具备更高的临场策划能力。
创新求异的需要:必须将突发转为独家。
仅仅抢到突发新闻还不够,在新闻资源“共享率”非常高的今天,怎样将突发新闻变成独家新闻,已成为摆在编辑面前的重要课题。这里所说的独家新闻,已不仅指独家发现、率先刊登,而更多地转向新闻报道本身的独特性,即对突发新闻的报道要拥有外报所没有的独特角度、深刻见解和全面剖析。这就要求编辑遇到突发新闻不仅能报出来,还要善于应急策划,把干巴的新闻做丰满,再包装以新颖独特的版面,让突发事件见报后令人眼前一亮,优于外报的报道,从而把突发新闻变成“独家新闻”。如2007年央行六次加息,消息基本都在凌晨发出,还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报如果单纯报道消息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也不具有独特性。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的编辑就马上组织记者采访银行业专业人士和财经专家,第一时间把加息造成的影响和加息后的财经形势向读者“报”出,把突发变成独家,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对不成熟稿件再挖掘的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稿件虽然报道的并非突发事件,编辑在审稿时却发现了记者未发现的重要信息。对于这种不成熟稿件,就需要编辑调整思路,应急策划,组织记者补充采访并换角度改写,将重要信息及时地抢到手准确地报道出来。如2007年9月23日,青岛一位41岁的高龄产妇产下一个重达14斤的婴儿,半岛都市报编辑在编发这条消息时搜索发现,中国的巨婴纪录当时仅为12斤半,青岛的这名婴儿打破了这个纪录,编辑立即将这一信息告诉记者要求其改换角度补充采访并改写稿件,在版面上则链接了“中国巨婴纪录”和“各国巨婴一览”。经过及时策划,“岛城巨婴有望成为新的全国第一”这一重要新闻顺利见报,原来的消息经编辑妙手得到了升华。
应急策划的原则
应急策划不同于一般策划,它的特点是新闻来得急、策划时间短、稿源不确定,在实施上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快。需要应急策划的新闻,都是在编辑工作时突然发生或编辑突然发现的,没有时间也不可能撰写策划方案,进行周密布置。新闻发生后,编辑就要像特种兵一样随机应变,快速反应,马上策划,迅速调动各方面力量执行。
其次,要全。因为时间短促,需应急策划的新闻往往很难做深。很多时候,只能就手上掌握的很短的消息展开策划。这时,新闻报道是否全面多层次就成为应急策划成功的关键。编辑在策划时,要以更加全面为原则,尽量多掌握资料,通过消息、特写、背景、图片、评论等各种方式,拓展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要立异。应急策划就如短兵相接,若想取胜,更需要求新立异。“奇石尽含千古秀,异花长占四时春”,独创性是应急策划的魅力所在。这就需要编辑在报道角度的选取和版式设计上别出新意。
怎样进行应急策划
编辑的应急策划虽然无法写出策划方案来布置,但也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精心组织,快速完成,具体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新闻发生就是命令,各部门合作才能取胜。重大事件的报道往往需要多个版面,也就要求多个编辑协作完成。值班总编就如三军统帅,必须抽调精兵强将,按新闻的体裁(消息、通讯、现场特写等)或新闻的不同角度,对编辑进行合理分工。在分工时,要考虑到各版都有报道的中心和亮点,同时还要能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且要在版式、标题、图片、报眉、挂牌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力求做到统一有序,使多个版面整齐有度,有整体的美感和冲击力。
稿件的组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需要应急策划的新闻,因其突发或刚被发掘出来,往往很单薄,有的甚至只是一两句话的快讯。编辑拿到这样的新闻,就应迅速判断其重要性,考虑到它的方方面面,马上组织稿源,摆脱无米下锅的困境。稿源要注意形式多样,根据新闻事件本身,尽量囊括动态消息、现场特写、图片、背景资料及相关评论等多种形态的稿子。编辑应急策划组织稿源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联系记者补充采访。尤其是编辑发现记者稿子中隐藏的重要信息时,这一环节就成为必须,也最为重要。但由于给记者补充采访的时间有限,因此,获取的有效信息可能不会太丰富。
通过网络、联系外报组织稿件。“网开一面览天下”,网络已成为当今纸媒不可或缺的信息采集工具,特别是在国内国际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纸媒如果无法亲临采访,网络就成为最重要的信息源。如2007年6月24日18时30分,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突发心脏病去世,新浪、搜狐各大中文网站立刻建立专题网页,滚动报道新闻动态,同时组织了大量背景资料,为纸媒报道提供了一个快捷通道。半岛都市报编辑迅速将这些稿件组织起来,对侯耀文逝世做了三个版的全面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与外媒的通联也是组织稿源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国内新闻板块,不夸张地说,通联就是一条生命线,如果想在同城媒体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与外地媒体建立广泛联系。半岛都市报的中国新闻版依靠通联,在2007年推出了“百报联播”版,专门刊发外报提供的稿件,做到了同一条新闻与其同一天见报。因为稿件传过来几乎都在夜班11点之后,所以,编辑每天都在进行着应急策划。
编辑补位采写和发表评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事件发生突然,稿件来得急,组织记者采访已不可能,编辑就要及时补位采写,充实新闻内容。同时,编辑还可以通过配发评论、编后语等方式,揭示事件背后不同寻常的意义,取得点石成金的策划效果。
预见到新闻发生而在事前积累素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些突发新闻是可以预见其发生的,这时,针对这一事件资料的平素积累对于应急策划就非常重要。如2007年10月25日的“嫦娥卫星奔月”,是当日18时许发生的,但这一事件早在***召开期间就有预告,半岛都市报编辑便在事前搜集整理了新华社、新浪等各大媒体的动态新闻和各种资料,并及时派出记者赴西昌进行现场采访。因为有了前期积累和准备,25日“嫦娥奔月”后,半岛都市报立即进行应急策划,第二天推出了8个版的重磅报道,取得了良好效果。
版面的设计
人靠衣裳马靠鞍。应急策划的新闻若想取得好的报道效果,靠的是版面的整体冲击力。它需要调动标题、图片、线条、字体等各种版面元素进行整体包装。
一个版面或者单独稿件的报道,需要浓墨重彩,独特处理。如邯郸金库5100万现金被盗案,新华社在2007年4月17日凌晨零时许播发了这一消息,半岛都市报编辑看到后,当机立断,换掉原稿将其刊发为国内新闻版头条,并在一版做醒目的大标题导读,虽然没有添加更多的内容,这种突出处理也取得了震撼效果。相比之下,同城很多媒体将其处理成小稿甚至漏报,都逊色不少。
对于多个版面推出的大型报道,版面整体性要求更高,甚至要求统一的版式、统一格式的标题、统一的报眉挂牌,内容上则要求多个角度齐头并进,前后呼应,最终攥成一个拳头“打出去”。如2007年4月24日晚上8点45分,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逝世,各报知道这一重要消息时,大部分都已进入编辑组版时间,但基本都进行了应急策划。半岛都市报分别就叶利钦逝世的动态消息、人物生平、历史功过、日常生活图片推出了4个版的重磅报道,并采取了中间大图片、边栏配链接的统一版式,制作了独特的报眉,一版做了主图配要点的导读。这样的整体包装,既凸显了新闻的重要,又给读者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大餐”,应急策划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应急策划与因稿定版
编辑的应急策划,体现了一种新颖的版面设置理念――因稿定版。
传统报纸往往遵循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预先设置好要闻、焦点、热线、社会等版面,编辑再按要求将稿件分配到版面上,但在当今信息大潮的冲击下,这种分版方式越来越显得僵化,“设了版面没新闻,有新闻却没有相应版面”的情况屡屡发生。“因稿定版”因此应运而生。
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因稿定版正是一种应变的分版方法。它要求编辑根据每日的稿件不拘一格定版面,强调灵活机动,以内容决定形式。事实上,很多报纸已开始使用这种方法安排版面。南方都市报就依据稿件情况,决定焦点版面数量,重头稿件多时,焦点版就会增加到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齐鲁晚报也经常将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提拔”到二、三版上,不拘泥于预设的版面。半岛都市报经过8年的摸索形成了一整套的因稿定版机制。每天,夜班编辑初审完稿件后,值班总编再审并与编辑交流意见,依据质量对稿子做出分配。以焦点新闻版为例,若稿子好则可设置两个版、三个版,甚至组织多个版面集中报道;如果好的社会新闻多,社会新闻版可由两个增设为三个、四个,如果稿子少,则可只设一个。2007年5月29日,青岛遭遇冰雹和雷电袭击,上课学生被雷击倒,半岛都市报就设了3版、4版、5版三个版面的焦点新闻,全方位报道了这一事件。而在当年12月11日,由于没有好头条,半岛都市报就撤掉了财经版,加了一个社会新闻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稿定版虽富于创意而且实用,但在具体操作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牢牢把握党性原则,不能片面追求报道效果而出现政治差错。
2.注意报道的平衡。负面新闻不宜过于集中,要褒贬结合,批评报道要张弛有度。
3.切忌炒作。因稿定版可以集中优势版面做深做透新闻,但也容易掉入炒作的陷阱,最终画虎不成反类犬,违背了报道初衷。
4.新闻性稍弱的稿件不容忽视。不可只顾做大稿,反映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小新闻也要编精编好,强弱结合,搭配得当,版面才更有深度。
新闻报道稿范文3
党报通讯员要走出写稿难、稿件见报难的困境,就要紧紧跟上我国新闻改革和党报改革的步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新闻思想和新闻理念,按照党报新的办报指导思想、新的报道内容、新的报道方式去采写新闻。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把新闻等同于宣传的理念的指导和影响下,通讯员为党报采写的多是本地区、本单位的成就新闻、工作新闻和好人好事新闻,这在当时可以说是符合党报需要的新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发生新变化的情况下,党报为了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也为了适应人们对新闻的多种需求,把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改变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的新闻报道方式,减少了一般工作性、经验性、成就性等信息量不大的报道,而且增加了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等方面的报道,扩大了报道面。面对这种情况,通讯员只有跳出老框框,改变旧的思维定式,用全新的思维、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去观察、研究、分析、比较社会事物,才能选择出适合党报报道需要的新闻事件,把新闻宣传变为新闻报道,为党报采写出较好的稿件。
通讯员要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就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党报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多为党报采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稿件,提高稿件的竞争力。在党报上,政策解读性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解释性的、事件分析性的、重大问题揭露性的报道多了起来,这些深度报道信息量大,需要作者具有较高的政策和理论水平,具有宏观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拥有快速整合资料的能力,需要站在权威和公众的角度进行报道。通讯员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采写这些报道确实有难度,难以与具有专业素养的编辑记者竞争。但是党报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报道,尤其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道。“三贴近”的报道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提出的重要原则,是新闻报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体现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为此,通讯员要在媒体记者不可能触及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的情况下,利用自己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人熟、地熟、情况熟,对群众离得近、看得清、摸得准的地域和时空优势,多采写一些人民群众在贯彻落实方针政策中出现的新事物、新典型的报道;多采写一些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报道;多采写一些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他们的意愿、诉求和呼声的报道,多抓多捕“活鱼”。这种充满“草根味”的、带有原生态性的新鲜活泼的新闻,既可以满足党报的需要,也可以使通讯员在媒体记者剩余的空间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展示才华,有所作为,大有作为。此外,通讯员还可以利用与当地新闻事件发生地距离近的有利条件,对突发事件和实效新闻及时介入,抢抓报道先机,以快取胜,提高稿件的采用率。
党报通讯员要在新时期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就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党报编辑部及编辑、记者的联系和沟通。要及时了解党报在一个时期的报道思想和重点,以便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写稿件,减少为党报写稿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本地、本单位发生的重要情况和重大新闻线索,要及时反映给党报,做到信息共享。通讯员还应积极参与党报编辑部门策划的重要报道,认真协助编辑、记者完成诸如事件介绍、材料搜集、提供素材以及部分撰稿等工作。这既可以扩大通讯员的报道面,也能够使其在实践中向编辑、记者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党报力求做到新闻的权威性、指导性和群众性、可读性相统一,对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改进和发展,不仅消息、通讯、评论等常用新闻体裁的写作从标题制作、导语写作、背景交代、引语运用到主体安排、段落结构和语言表达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还随着各种媒体的相互渗透、借鉴和兼容,逐渐生成了诸如目击式现场新闻、散文式新闻、故事性新闻、消息和小通讯兼容的新闻特写,介于报告文学和通讯之间的新闻纪事和新闻分析等不拘一格的新的新闻品种。为此,通讯员要在打好新闻写作基本功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现代新闻写作技巧,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敢于突破、求新求变,采写出既导向正确、内容丰富,又形式新颖、文采飞扬,吸引读者的新闻作品。这样的新闻作品,就会受到党报的欢迎。
党报通讯员是办好党报不可缺少的一支队伍,责任重大,任务光荣而又艰巨。通讯员既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又要有坚定的事业心和自信心。要不辞劳苦、不惧困难、不怕失败、坚持不懈地为党报多写稿、多供稿,在实践中掌握规律、摸索经验,闯出路子,提高新闻业务水平,提升稿件质量,为办好党报作出贡献,在新闻事业广阔的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自己的辉煌事业。
新闻报道稿范文4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精神,坚持以***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创特色,出精品,求实效”为目标,围绕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正面宣传为主,着力弘扬和谐创业、生态文明、富民兴乡先进典型,为我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
二、工作机构
为加大新闻信息报道力度,成立乡新闻信息报道组,成员如下:
报道组办公室设在乡党政办,由舒敬同志负责新闻媒体、门户网站和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的信息报送及统计上报工作。
三、目标任务
各通讯员要把新闻宣传工作作为本职工作认真对待,要求每位通讯员每月投稿2篇以上,每年在县级以上刊物用稿2篇以上。
各村要以村党支部书记为宣传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指定信息联络员,确保每年提供好人好事、时事新闻、工作动态等有效新闻线索20条。
四、奖励措施
1、县级刊物采用:如《通讯》或县电视台采用的稿件每篇奖励50元,县部门刊物如《幸福办简讯》、《三农信息》等工作简报采用的稿件每篇奖励20元。
2、市级刊物采用:如《日报》或其它市级刊物采用的稿件每篇奖励200元,《日报》头版头条每篇奖1000元;凡被市级党政刊物采用的调研报告或理论文章,每篇奖励500元。
3、省级刊物采用:如《日报》或其它省级刊物采用的稿件奖励500元,《日报》头版每篇奖1000元、头版头条每篇奖5000元;凡被省级党政刊物采用的调研报告或理论文章,每篇奖1000元。
4、中央级刊物采用: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每日电讯》、《半月谈》(含照片)等采用的稿件每篇奖励2000元,《人民日报》头版每篇奖10000元,其它中央级刊物采用的稿件奖励2000元;凡被部级党政刊物采用的调研报告或理论文章,每篇奖3000元。
采用稿件均指反映乡各项工作的稿件,否则不在本奖励范围之内。一稿多投被多家报刊发表的,按最高一级报刊奖励办法奖励,不重复奖励。以上奖励以发表的稿件原件或稿费通知单为准。
五、工作要求
1、加强学习。新闻宣传报道组通讯员要加强学习,熟悉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政治敏锐性;要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及时发现新鲜事物总结先进典型,培养自己的新闻敏锐性,写出生动、详实、有力度的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稿范文5
我不知道徐先生对“新闻报道”和其它相关稿件有没有做过严格区分。是不是这8000多篇稿件都属于真正的“新闻报道”,还是说其中有不少属于“新闻评论”或其它非新闻类稿件。但我十分坚信徐先生总结的事实:当下“众多的报道都是借助别人的报道加以评论的”。即“扒”别人的报道,然后添枝加叶或稍作评论,组成“自己的报道”。
这种做法已经非常普遍,在业界人们将其称之为“扒新闻”。随便翻开身边的各类报纸,都能找到明显“扒”的痕迹――没有采访,完全根据别的报道材料进行的编辑加工。据说,这种“扒新闻”的做法已经成为不少报纸新闻采编的一支重要“杀手锏”――这样做,不仅刊登了新闻还能节约不少采编成本;不这样做,报纸版面可能就会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
我们说,编辑编稿本无可厚非,偶尔为了应付版面“扒”出一些稿件也算情有可原。但是,“扒新闻”却是万万不可取的,更何况,现在不光是编辑因为版面需要“扒新闻”,更有很多记者在肆意“扒稿”,这就不能不让人警惕了。众所周知,当前记者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不可能所有的记者都能进入新闻现场并采访到新闻当事人,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对口记者又都不愿在重大新闻面前保持沉默。这就出现一种矛盾:我没有可能采访,我还要报道新闻,这该怎么办?做法当然就只有一种了――扒!
新闻报道稿范文6
关键词 时效性 基本建设 政策 制度建设
时效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媒体的一条生命线。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新华社由一个国内通讯社初步建成具有
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观念长期以来主要是从 政治 角度,而较少从新闻传播的特点考虑形成的,强调新闻的时机,而不是时效。这种观念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并一直沿用到新
三、建立制度: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行为规范
在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探索中,对外传播业界始终是最活跃的。早在80年代中期,新华社就开始尝试业务制度建设,以切实保障发稿与编辑工作环节的时效;到90年代中后期,新华社已经建成一些比较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它们作为行为规范引导追求时效成为对外报道业务的自觉实践。主要制度建设有:
其一。24小时发稿制度。借鉴路透社的经验,新华社国际部的西班牙文专线在1986年实现了每天24小时连续发稿 制。该年,新华社在海外的第三个总分社——拉美总分社成立。它开始发稿后,同总社进行了明确分工,北京时间早上8点至晚上8点,国际新闻西文发稿由总社负责,北京时间晚上8点至第二天清晨8点,由拉美总分社负责。1988年,新华社先后在纽约联合国分社,莫斯科和墨西哥城建立3个欧美编辑部。欧美编辑部刚建立时,主要职责是承担编发驻欧美的 英语 国家分社的 英文 稿件,到90年代后,逐渐扩大到包括整个北美地区和欧洲的绝大多数分社(包括英语和非英语国家)的英文稿件。从1993年起,欧美编辑部又增加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即,在总社编辑部不值班的时间段内,接替总社负责编发北美和欧洲地区的英文稿件。也就是说欧美编辑部解决了总社从晚上11点半到次日上午8点之间因安排值班人员困难而导致各分社英文稿件得不到及时处理的难题。各地区欧美编辑部作为总社的派出机构拥有独立发稿权,确保新华社每天24小时不间断发稿,极大提高了新华社英文稿件的发稿时效。而在新华社的主体业务中,国际新闻英文报道是与西方大通讯社进行最全面和最直接竞争的部分。从2000年12月26日起,新华社国际部和 体育 部开始24小时值班发稿,即,新华社国际部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葡文和海外中文7种语种专线新闻信息体系至此全部实现了24小时发稿制度。2001年1月1日起,新华社正式全面实行24小时发稿制度。国内部、国际部、对外部、摄影部、体育部都实行24小时值班法规制度。
其二,终审发稿人制度。新华社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直到1989年基本上实行“三级发稿制度”,即总编辑室、编辑部、编辑室都拥有稿件的签发权。编辑室主任、副主任签发不涉及敏感问题的稿件;编辑部主任、副主任签发重要稿件;值班总编辑、副总编辑或社长签发涉及重大或特殊敏感问题的稿件。造成的问题是发稿权过于分散,且层级繁多,不便于高效运作。1990年,新华社把“三级发稿制度”改为“终审发稿人制度”,即,社级发稿和部级发稿体制。各编辑部下届的编辑室不再拥有稿件的签发权,各编辑部推荐定额的终审发稿人,终审发稿人由总社授权统一签发所有稿件。在国际新闻对外报道方面,国际部值班室是终审发稿人的具体工作岗位。负责国际报道的日常发稿。只有特别重大敏感的稿件才由社总编辑室确定。1992年国际部值班室改名为“国际部发稿中心”,由国际部正副主任和具有终审发稿权的人员组成,轮流值班,担负24小时发稿任务。这是借鉴世界上其他大通讯社的经验,精简发稿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强化部级发稿部门的指挥组织职能,朝着“指挥中心”、“作战中心”的方向迈进,极大提高了新闻的时间。
其三,采编译合一制度。首先是国内新闻对外报道取消了中文定稿的传统做法。1979年2月,新华社对外部调整组织机构和改变工作方法:设立 政治 、外事、 经济 、文教、特稿四个采编组,实行采编译(英文)合一,成立工作队,负责直接用英文处理当天报纸上需要抢发的社论、文章和消息。“文革’中实行的在对外报道中以中文定稿的做法在这次改革中被否定。采编译合一制度删除了中文编辑的环节,节约了编辑工作中的时间。其次是国际新闻对外报道的编辑环节也被精简。从1983年到1999年,新华社先后建立了亚太总分社中拉美地区总分社、非洲总分社、法语国家地区总分社4个海外总分社。海外总分社刚成立时发出的稿件,还要到新华社总社那里,经总社编辑部加工后才发送广播。1987年,总社与总分社约定:总分社向总社提供直接发送广播的稿件除了政策性特别强,内容较复杂的稿件由总社处理外,一般稿件总分社编辑后就直接发送广播。这一规定在该年试行仅3个月后,由总分社直接发送广播的稿件已占到总数的70-80%。这样海外总分社就能直接编发本地区的国际新闻稿件,增强了新闻时效。
其四、外文发稿制度。新华社推行驻外记者对外报道直接用外文发稿制度。过去驻外记者大多用中文发稿,由总社编辑部根据中文定稿编译成外文稿,导致稿件的准确性和时效都受到影响。1985年新华社确立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后,从英文线路开始,逐步推行到其他文种线路,驻外记者的对外报道都直接用外文发稿。结果,既增加了稿件数量,提高了稿件质量和时效,又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具有国际报道竞争力的记者和这是新华社对外报道上的一个重大 历史 性转变,对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具有长远意义。1995年1月,新华社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开始正式启用分层次、分类别发稿新格式,英文还同时采用大小写制。这使外文发稿进一步标准化,与国际通用方式接轨,对建立新闻落地、稿件处理和数据存储的快速发稿体系有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3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