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能力范文1
货代企业创新能力是指在企业内外环境条件下,货代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为供应链中上下游客户提供的创造性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企业带来持续经济效益、持久发展空间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多层次综合性能力。
货代企业创新能力的特点
1、货代企业创新能力具有累积性和动态性
货代企业创新能力是一种存量,一种由系统内在动力和外部整合集成决定的具有有形和无形特性的资源。它的增长是渐进的,需要过程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同时,货代企业创新能力也具有动态性,相当于一种企业活力,代表着企业对未来的把握能力。
2、货代企业创新能力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
货代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货代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一个货代企业与其他货代企业、船公司、货主、港口码头等进行良好协作的基础上的,它们在供应链中共享信息,共同发展。
3、货代企业创新能力具有市场竞争性
货代创新能力以市场为先导,必然要接受市场竞争的考验。同行对手在追赶,船公司和货主的需求在变化。因此,货代企业的创新活动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当然,这也是企业不断进行各种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所在。
4、货代企业创新能力具有独特性
“创新”即从事不同于以往的、不同于别的企业的活动,货代企业创新能力的表现是为物流链上下游客户提供创造性的新产品、新服务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必然是“独特的”。这样,这种独特优势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5、货代企业创新能力具有层次性
货代企业创新能力可以划分层次。高层次的创新能力是以知识、理念、管理等要素为特征的,一般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可以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而低层次的创新能力是以业务操作流程为特征的,易于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且往往具有间断性和波动性。
货代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
由货代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可知,货代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性能力体系,应由多方面创新能力要素构成。具体由以下要素组成:
1、服务创新能力
服务是货代企业的基本职能,也是吸引客户、求得发展的关键因素,与货代价格和政策相比,货代服务具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服务创新能力是指货代企业针对客户需要引入或开发新的服务种类或服务方式,形成具有新创意和高增值的服务方案的能力。
2、技术创新能力
由于大多数货代企业规模较小,没有能力承担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导致企业的计算机网络水平不高,信息管理方式落后,较多货代企业还停留在传真加电话的业务运作方式,货代企业对IT的应用只停留在单机商务应用上,如进行单证制作、收集网上信息等基础性工作。即使是有宽带互联网,由于没有建立自己专有的软件或系统,信息传递缓慢,因而无法提供快捷方便周到的服务,无法实现对货物的实时追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动不顺畅。因而货代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力,必须提高其技术创新的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3、管理创新能力
企业所处内外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带来企业既有管理的调整,这就需要管理创新能力。货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具体表现在:战略管理上的创新,即加大战略研究力度,强化战略制订、实施、跟踪、评价和反馈等动态管理,不断完善战略管理体系;创新型企业文化,即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唤起员工的创新激情,形成一个求实、进取、创新的企业氛围。
4、制度创新能力
制度创新是货代企业创新的主力军,也是货代深化改革的攻坚任务,我国货代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加快构筑货代企业集团框架,精简机构,建立现代货代企业制度;二是加快企业内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内部单位或局部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如股份制、公司制和股份合作制等。
5、理念创新能力
理念创新能力是企业摆脱和抛弃原有观念,吸收新观念并对其进行更新和优化的能力,这种打破常规的观念突破通常意味着会有创新机会出现。货代企业理念创新可以体现在经营理念创新、竞争理念创新和社会理念创新上。
货代企业创新能力的动力机制
货代企业创新能力的动力机制是指驱动货代企业创新能力产生、发展的动力因素以及这些动力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货代企业创新能力的主体是货代企业,促使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来源既有企业外部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因素。因此,本文认为,货代企业创新能力的激发是外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外部驱动力
1)科技推动力
由科技进步推动货代企业创新能力发展,即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激发或创造新供给的可能性。这一模式如图1所示: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货代企业创新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引发了一系列根本性创新。一方面,新技术在货代企业的应用本身就是一次伟大的创新,它为货代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对货代企业的全方位创新提出了要求。
2)需求拉动力
从货代企业创新能力的外部驱动力来看,科学技术的作用表现为一种推力,而市场需求的作用表现为一种拉力,即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货代企业创新变得愈加必要。这一模式如图2所示:
货主对货代企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航运发展环境不断变化,这些市场需求的改变都为货代企业的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不断激发货代企业的创新潜能。货代企业不断顺应这种变化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市场需求的变动表现为一种拉动作用。
在货代企业创新过程中,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的作用有时很难截然分开,二者往往交互作用,这一模式如图3所示:
3)市场竞争压力
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货代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企业创新能力。这种竞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货代企业的竞争压力。②货主码头、专用码头的竞争压力。
在市场竞争压力下,要想更好的经营和发展,货代企业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成本意识,积极培育创新能力,在压力中求生存、求发展,正是这种压力一直激励着货代企业不断地创新。
综上所述,货代企业创新能力的外部驱动力可用图4表示。
2、内在驱动力
内在驱动力是指存在于货代企业创新系统内部,促使企业不断创新的动力机制,主要动力因素包括企业利润目标的驱动、企业家精神的引领和企业员工的全员创新。
1)企业利润目标的驱动
依法经营的货代企业以资产保值增值、企业财务效益、使自身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吸引更多客户,赢得更大市场份额,保持企业持久生命力。利润目标的驱动是货代企业创新能力的最根本、最直接动力。
2)企业家精神的引领
企业家是企业发展中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实行者和引领者。货代企业家勇于探索、敢冒风险、不断追求的创新意识是货代企业充满活力的直接因素,也是创新能力产生的内源动力。
3)企业员工的全员创新
货代企业创新不是企业家个人的事情,创新来源于每个人的头脑。从基层的单证操作工到中高层企业管理者,每一位员工都蕴藏着创新的潜能,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愿望和能力,在真正成功的企业里,创新意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团队精神。
提高货代企业创新能力的举措
1、实现现代企业体制的创新
货代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深化改革,对货代企业的管理方式、产权制度等进行全面创新,组建货代企业集团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货代企业真正成为具有“四自”机制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增强货代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2、实现服务的创新
我国货代企业需要结合客户企业的实际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国际货代企业应能够提出一个全套、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通过合作、、联盟等多种手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使客户企业真正感受到服务的方便、快捷和高效。
3、实现第三方物流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货运企业一直处于船、货之间,以中间人的身份提供服务,业务范围局限于订舱、报关、转运等简单环节性劳务。向第三方物流转型之后,其业务范围有进一步的扩展,如货物的零星加工、包装、装拆箱、贴标签、配送、货物分拨等。因此,货代企业需要在提供软件服务的同时,提供硬件服务,即必须具备运输工具、装卸机械、仓储设施,并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获取更大的附加价值。
4、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
货展现代物流要做到高效优质服务,提高竞争力,必须改变货代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加快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建设,发展客户最欢迎、能吸引货源与运力的EDI技术及信息网络技术,使货代具有现代化的物流信息功能,能自动地通过电子传输方式,将标准化的电文传送给运输伙伴,做到货代与货主、口岸、承运人、目的港、中转港及其他相关单位之间,用电子传输货单、舱单、发票、海关申请单、进出口许可证、描绘货物的品种、数量、尺寸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企业创新能力范文2
[关键词]企业;创新能力;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064-02
1 企业创新能力
1.1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
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概念首次引入经济学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创新就是把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个新组合包含五个方面:①采用一种新的产品;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掠取或者控制一种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⑤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形式。
虽然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时间,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原因在于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很大,而且又十分复杂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就会赋予技术创新不同的定义。
企业技术创新是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供给来源或者建立企业新的组织。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质是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结合,它的动力来源于市场,其成败要靠市场来检验。
1.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组成要素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企业技术创新的线性过程来探讨,从线性过程来看,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思想的概念化阶段、开发阶段、作业阶段和产出阶段。从这一过程来看,第一阶段其实就是根据企业的创新战略作决策的过程(创新决策),第二、第三阶段就是研究开发过程(创新实施),第四阶段是生产和市场化过程(创新实现)。另外,整个技术创新过程需要通过组织管理来实现,这就需要组织能力(创新管理)。所以本文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把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分解为创新决策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并以此作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1.3 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市场化的今天,企业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搞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已成为当前科技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近年来,政府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为自主品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为营造企业创新文化和环境做了大量工作,因此我国技术创新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技术突破和成功经验,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和意义如下:①企业技术创新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根本途径。②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③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2.1 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目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广泛关注。总的来说,由于技术创新能力涉及的因素众多,其评价理论和方法尚处在探索之中,加上综合评价需要涉及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所以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常用的研究方法很多,目前国内外学者使用比较多的主要是多元统计学法,包括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
2.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为了研究全国的各大城市创新能力发展情况的优势和不足,本文在全国各地区中分别选取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夏、新疆进行聚类分析,综合来看全国各地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状况,并提出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本文选取了2011年当年R&D参与人员数量、R&D经费、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拥有发明专利数作为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指标。
利用SPSS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我们可以把这16个地区分为3类,其中北京、天津为一类,上海、江苏、浙江各为一类,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夏、新疆为一类。其中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落后,由于这些城市处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沿海城市来讲处于落后水平;而北京、天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于一般水平,虽然北京、天津的经济能力在全国处于较前列,但是北京、天津的企业创新能力却不如上海、江苏、浙江这三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强;结合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江苏作为近些年的经济强省,其企业创新能力也居于全国首位;浙江、上海等作为东部城市,其经济能力较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处在全国前列。
3 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3.1 目前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如果说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让企业获得了再生,那么技术创新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力手段,是进行持续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力保障。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是获得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是解决“产品疲软”、使企业致富的根本途径;是消除市场成熟化、替代化和发展新产业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实现资源配置方式平稳过渡的有效途径。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技术创新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意义重大,但在我国,这却是一个薄弱环节。我国每年开发近6万项新产品,但达到国内领先、国际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仅3000~4000项。这一数字表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很薄弱,距离技术创新的主体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对通过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率,已成为紧迫的课题。
3.2 政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措施
政府在技术创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政府在推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从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来看,政府还应继续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制定国家产业创新战略,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政府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制定国家产业创新战略,鼓励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核心项目的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商业化过程。
(2)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指导,制定专门的法律和计划。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在宏观上的引导、政策上的推动对企业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政策推动是指通过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完善技术创新的公平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的合法利益。
(3)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高技术企业的发展。
(4)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企业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有巨大影响作用。我国原有企业制度的主要弊端就是产权虚置。改变这种情况,就是构建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家、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
(5)切实保障知识产权。为了推动模仿创新在我国的深入开展、必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强化知识产权的执法和监督机制。要通过宣传和实例示范引导企业走合法模仿创新之路,保护率先创新者和模仿创新者的共同利益,使得我国模仿创新能够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
(6)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除基础性研究仍由国家来组织、供给外,其他领域应把企业作为整个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成立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企业创新能力范文3
关键词:创新能力企业DVD压缩碟
DVD压缩碟现象
早在1999年,我国正版音像制品企业在企业内部,研究运用新制定的MPEG4压缩技术国际标准,试生产过压缩碟。然而这项颠覆传统赢利模式的技术,并没有为我国音像企业所采用,反而使得我国整个音像行业都处在极度恐慌之中。DVD压缩碟为何使音像企业如此惊慌?
DVD压缩碟又称万能DVD或HDVD,1999年1月形成国际标准,采用MPEG4压缩技术。以前只能借助一些播放软件在电脑上播放,局限了其传播范围。从2004年开始,DVD压缩碟解决了兼容性问题,使得其具有了音像出版物的特征,从专业软件消费群进入大量普通音像制品消费群。DVD压缩碟具有容量大、兼容性强、清晰度较好、进入壁垒和生产成本低等特点,一张压缩碟可以容纳10集电视连续剧或8部故事片的内容。所以,这张轻巧的DVD压缩碟它能够在短短两个月内,兵不血刃地让中国音像业至少10亿元的财富化为泡沫。
对于非法使用MPEG4压缩技术生产盗版音像制品应该严厉打击。但是,如此价廉物美、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新技术,为什么没有被为正版音像企业采用,却被盗版光碟生产企业发现、生产和收获价值了呢?本文拟以此为例,分析企业抑制创新和创新滞后的原因。
企业创新滞后的原因
路径依赖使企业抑制创新
表面上看是正版出版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所采取的对抗行动,实际上它是对新经济模式或者新游戏规则的拒绝,使得在这场技术创新的市场较量中全面败北。目前音像业的游戏规则是:发行商靠发行碟片的数量收回其购买音像发行权的投资,批销商靠每张碟片的批零价差计算利润,出租商亦是如此。当MPEG4压缩技术1999年成为国际标准时,我国正版音像制品企业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并在企业内部试生产过压缩碟。但在现行游戏规则条件下,采用压缩技术,势必会使整个音像制品碟片数量减少和行业利润大幅度降低,也就是说,该技术会颠覆传统的赢利模式。所以,即使在“音像SARS”面前,谁也不愿意主动去改变游戏规则。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示,不参与DVD压缩碟的生产,能想到的办法也只有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全力打击盗版和呼吁公众支持正版。
实际上,包括音像企业在内的我国许多企业都普遍存在着技术和市场创新的“路径依赖”问题。即当一项技术创新从发明到应用,直到技术成熟后,报酬递增现象出现,从而形成自我强化力量,促使应用现有技术获得好处的参与者排斥新技术,依赖旧技术。正版企业对传统盈利模式的投资和经营所产生的既得利益,会牢牢“锁定”技术经济模式创新的选择路径和步伐。而作为技术和市场创新的新进入者比市场垄断者有更多的创新激情,成功的技术和市场创新使新进入者成为垄断者。成功的技术创新也使垄断者保持新的垄断,因此原市场垄断者从创新中获得的收益比潜在进入者少。通过技术和市场等创新,新进入者可替代垄断者,但垄断者只能代替自己,所以这些已经成为垄断者的企业都不愿通过创新打破游戏规则。
缺乏创新精神是创新滞后的根本原因
企业家不仅需要具有创新精神,而且需要市场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在一些传统市场领域,可能对市场潜在机会的敏感应该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如果说创新是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过程中,而对市场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就是对技术、原料、工艺和商业组织的盈利性应用,否则任何“高科技”都不能转化为所谓的“产业”。
从正版企业知道并在企业内部曾试生产过压缩碟这一点上来看,目前包括音像企业在内的许多企业家们,缺乏企业家特质,不仅没有形成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和创新精神文化环境,也没有形成“以创新驱动增长”的新模式。
由于创新不仅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新技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暗礁,企业家们总结发现“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一步是先烈”,所以多采取跟随或模仿战略。当面临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时,他们能想到的只有求助于有关部门全力支持和呼吁公众支持正版,而不是通过技术、市场和渠道等创新和开拓赢得竞争。然而先进的颠覆性技术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它不仅颠覆了现有行业的既得利益,也必将最终导致音像制品行业制定新的游戏规则。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从来就是推出新技术,新技术淘汰旧技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从来都是痛苦的。旧技术的拥有者因为已经获得市场优势,成为这种技术的既得利益者,会竭力反对新技术拒绝推广新技术,而新技术的拥有者则会补充以至淘汰旧技术,分享甚至取代原来技术拥有者的市场优势,这是市场竞争残酷性的体现。这一过程尽管无情,却保证了整个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消费者提供了越来越实惠的产品。
我国企业走出创新滞后困境的途径
争做市场的领先者
20世纪的中国多数家电业走过的是一条“比着葫芦画瓢”的模仿和跟随的道路。就连松下幸之助在创业之初也给自己定下了“只仿造、不发明”的章程。如果说在传统经济形态下,企业的模仿和跟随战略还具有一定的效力的话,在摩尔定律发挥作用的十倍速时代,使得其市场地位、产品地位与被模仿者之间产生了清晰的差距,而当你拿着模仿的东西去和别人在同一个舞台竞技时,赢的机率将是很小的。
明确创新变革的永恒主题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董事长诺曼奥古斯丁说:世界上只有两类企业,一种在不断变化,另一种被淘汰出局。我国企业如果不加快速度变革和创新,必然被突然变化的大环境所吞噬,企业为了永续经营,必须变革。电子巨头索尼的掌门人出井伸之把互联网和宽频称之为划破制造业天空,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两颗陨石。例如:网络点到点的传播方式,颠覆了许多传统实体企业关于渠道和财务体系建设的陈旧观念。从客户解单、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物流体系、结算体系完全是按点到点的方式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进入人们生活,实际上给传统传媒产品带来了一个新市场,音像企业必须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
树立创新变革的理念
德鲁克说过:“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一场软件、更不是一场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所以说,真正的竞争对手是无形的,这些‘对手’在我们思想和灵魂的深处。”对于企业来说,决策者意识到市场发生了变化,却“不愿变化更新”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切失败,归根到底是理念和思想方法的失败。如果我们能够在理念和思维方式这个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无论竞争对手多么强大,最终一定能够战胜它。实际上,在大变革的时代,真正的竞争优势就是:必须以变革应对变革,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来自比竞争优势更快的变革,否则只有死掉,成功就是这个概念,今天做成功了马上抛弃它,重新开始,一定要重新开始。建立新的产业游戏规则
企业竞争使用的四种成功方法包括:建立优势层、松动的砖头、合作和改变规则。改变规则就是拒绝遵从行业领导者制定的“游戏规则”,建立新的游戏规则。依靠改变游戏规则在竞争中崛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瑞典的宜家公司、诺基亚公司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等一批成功的公司就是拒绝遵从传统的游戏规则,建立新的竞争游戏规则,从而取得竞争的胜利。
现在竞争的速度和程度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竞争变得越迅速,竞争者所拥有的优势也越短暂。管理大师盖瑞汉默在《领导革命》一书中说道,21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不连续的世纪,因此,任何一个竞争规则都将无法被长期“占有”。它只会被打破,然后不断被新的游戏规则所取代,每一次被打破的过程,就是一次革命的过程。企业任何引以为傲的竞争优势,都可能转瞬即失。按常理企业成功之后产生一定的惰性,惰性其实是很自然的现象,将过去的“优势”发扬光大更是顺理成章,可是偏偏繁荣之中孕育着毁灭的因子,稍不留心,游戏规则就会被更改了,企业转眼又要去面对“死亡的幽谷”。
DVD压缩碟的出现,有可能促使音像企业建立市场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和创新精神,打破原来僵化的体制,创建新的市场赢利模式,将技术创新开发、市场创新和渠道创新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正版音像出版企业如果能够盯紧市场和技术演化的蛛丝马迹,把握住未来的走向,打破前面的成功模式,重新调整策略,尽快实现新压缩技术的产业化,甚至重新架构组织和企业赢利模式,赢回失去的市场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
全面考量竞争对手
如果问一家我们的企业家:“对于你来说,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是谁?”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出一连串自己的竞争对手企业的名字,市场经理们常常为强大的同行而担忧,他们认为这些同行中的佼佼者,是阻碍自身发展壮大最主要的“敌人”。
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在每个行业中,竞争不止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是行业竞争的一种重要力量,这些新进入者大都拥有新的生产能力和某些必需的资源,期待能建立有利的市场地位,所以是最重要的竞争力量之一。最终才是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这一切最终决定着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勇.DVD压缩碟吞噬五成正版市场[N].经济参考报,2004
2.梁发芾.DVD压缩技术不是非法技术[N].南方周末,2004.11
企业创新能力范文4
目前中国制造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国内面临劳动力成本过高、生产效率偏低、原材料利用率低、能耗大等严峻挑战[1];国际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为了保持制造业的先进地位,发达国家严格限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使得引进方式获得先进技术的难度更大,解决这些问题的焦点在于中国企业自主技术能力的提升。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给当今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技术赶超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破解资源约束,优化产业结构,在新一轮科技发展中抢占先机的契机,密切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对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势在必行且具有重大意义。
2理论回顾与分析
2.1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与后发技术追赶的历史经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耗费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战略性”强调该产业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能够实现产业主导技术突破所带来的潜在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新兴性”强调产业技术的先导性,认为该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及成长初期,核心技术和主导设计都不成熟,技术和市场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3]。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技术变革的有利时期通常是在技术的初创期甚至成长期,由于该时期发达国新的技术体系处于初创阶段,产业进入壁垒低,技术创新的盈利机会和增长潜力大,因此存在技术追赶的“机会窗口”[4]。因此中国做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旨在通过掌握新兴产业的领先技术为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优势,从而完成跨越式发展,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
2.2自主创新与后发国家技术追赶路径
传统追赶理论针对后发技术追赶的研究,基于后发国沿着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既定技术轨道的追赶情境[5]。国内学者陈劲1994年提出自主创新,并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终极目标应是实现更多的自主技术创新,提高发展的竞争性与持久性[6],国内外研究把自主创新分为三种模式: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本文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典型企业为样本,结合中国情境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高技术企业技术赶超的路径“是什么”、“为什么”;分析在后发追赶情境下高技术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与技术赶超路径模式,为高技术企业技术赶超提供理论借鉴。
3研究方法
3.1案例企业选择
案例对象选取基于以下标准:①行业有一定分散性,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子行业,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②被选择的样本与研究主题高度相关,使案例对象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最终选择了两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北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
3.2案例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案例调研采用半结构化访谈进行,结合媒体报道、专业杂志、文档资料等二手资料作为信息来源,通过多样化的数据来源进行三角验证。案例分析采用模式匹配和时间演化相结合的方法,以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为主线,从纵向维度描述不同阶段每个案例主体的技术能力演化过程;再把两个案例进行对比。围绕核心问题“高技术企业的技术赶超路径是什么”,其关键影响因素、相互关系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有:技术环境、技术能力、技术来源方式、技术战略等。
4案例描述及分析
4.1政府引导下的高铁产业赶超路径:“引进—集成—创新”
(1)高铁产业的整体技术环境。大规模发展高速铁路,是中国在能源和环境约束下解决交通运输供给不足,同时带动大批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制造业提升与发展的战略决策[7]。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致力于高速铁路研究的国家,同时善于技术引进再创新的日本通过积极与法国合作,引进法国技术创新的先进成果,集中力量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短时间内对高铁技术进行了系列改进与创新。此后英、德、美国等在该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与技术追赶,这些发达国家在较长时间内,形成对高铁技术的国际寡头垄断格局。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高铁技术体系是日本新干线、法国TGV和德国ICE三大技术体系。(2)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与赶超过程。中国高铁及车辆技术的研究经历了近20年的里程。以2008年为分界点,将国内高铁技术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0年至2007年,该阶段前期主要依靠国内企业自主研发进行技术突破,后期铁道部决定转而采取国际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德国、日本、法国的高速动车组的引进消化吸收。从2004年开始经历了整机进口、零部件进口、整机组装、技术消化,提高国产化率的过程,中国北车积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所蕴含的隐性知识,采用先模仿、再创新的方式,短时期内缩小了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建立了时速200~250公里技术平台和动车制造体系。但是制造能力并不等于创新能力,当时中国北车在高铁车辆国产化改造中,对高速列车的九大核心系统的认知,还停留在参照引进的图纸从事低水平的研究阶段。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今,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7]。这个阶段可以用两个跨越式台阶来描述高铁产业技术创新:第一个跨越,自主研制时速350公里动车组,主要解决高铁技术系统耦合引致的技术需求,可以看成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的技术优化,依靠国内技术攻关,中国高铁在转向架技术、轮轨动力学、车体结构等影响列车提速的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第二个跨越,突破了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列车,同时依托时速500公里高速列车试验的技术需求,开展高新技术在应用中带来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气密强度、振动模态等十大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8],上述关键技术的突破,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技术集成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通过集成世界4种最先进的高铁技术,我国高铁产业具备了产品完全自主开发能力、低成本进军国际市场优势。依托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在铁道部的引导下,国内高铁企业成功实现了对世界高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技术引进,高铁企业搭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铁产品技术平台,最终完成了高铁技术的跨越突破。通过对中国北车与国内高铁企业研发、制造能力的各阶段观察,发现中国高铁企业的技术能力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定积累水平的初始技术能力阶段(第一阶段);持续改进与发展技术能力阶段(第二阶段);复杂产品的系统集成创新能力阶段(第三阶段)。中国高铁产业的成功赶超是在科技部、铁道部和行业部门协同下组织实施,铁道部通过统一向国外招标,一揽子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然后根据高铁所需要的项目性质,通过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核心配套企业等组成各项目联合体;形成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国家科技项目经费为牵引,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作用,把多方技术创造性地集成;最终依托国内巨大运输市场需求,使高铁产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据此提出以下命题:命题1:对于具备一定技术积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选择引进产业带动效应大的重点技术,通过技术消化吸收,强化集成创新能力,这是后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命题2:以国家科技项目经费为牵引,由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建立协同创新平台,集成优势创新资源,是实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与技术赶超的关键条件。
4.2中兴通讯的技术赶超实践:“跟随———引领”模式
(1)产业技术环境分析。电子信息产业是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产业,作为科技主导的产业,它的首要特点是研发投入多、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技术环境整体处于复杂与高度不确定性。在国际经济衰退背景下,中兴通讯和华为逆势增长,在市场份额和专利权上都有重大突破。中兴通讯2012—2014年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前三,当今已拥有超过6万件全球专利申请,1.7万件已授权专利[9]。作为信息通讯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成功实现了技术追赶和多项突破,进入全球信息通讯企业第一方阵,居于引领地位。(2)技术追赶与超越历程。电子信息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兴通讯从技术追随者、局部领先者、到技术标准制定者,实现了追赶与超越的“三级飞跃”,企业的技术能力也经历了从弱到强的三个阶段:1987—1995年“跟着跑”———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形成自主产品开发能力。1987年中兴进入以固定电话为主的国内通信行业,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通讯信息业与国际先进技术相差30年以上,在“后发优势”战略思维下,中兴通讯一步到位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数字程控交换机技术,并努力对该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根据技术轨道理论,在累积性弱的技术轨道中,企业容易学习和追赶,同时在技术发展中容易出现实现跨越的机会[10]。中国信息通讯业实现技术突破和赶超,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通讯技术产业的技术轨道积累性较弱,移动通讯技术演化过程“整体上升、代际差别”存在技术跨越的机会窗口,从而抓住市场重大变化带来的有利机遇实现赶超。在技术跟随战略下,中兴始终将技术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借助逆向工程等途径分析引进技术的核心隐性知识,挖掘核心隐性知识与自身知识的互补性,特别注意“学习机会”的大小,通过“干中学”进行技术积累,缩小与领先者差距。1995年中兴自主创新研发了10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标志着自主开发能力提升。1996—2005年“并肩跑”———培育复杂技术整合能力、实现技术多元化。1996年中兴实施战略三大转变,一是产品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拓展;二是产品市场由“一网”向“多网”扩展;三是从通讯传输产品进入手机生产领域。容量巨大的中国市场为中兴通讯这一阶段的跨越发展提供了主要优势,中国市场对电子类产品的需求升级给坚持市场导向战略的中兴提供了机遇。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市场机会的战略能力,使得中兴识别和利用每次市场机会,开拓了小灵通市场、研制手机产品,大规模进入大众消费品领域,充分发挥它在制造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奠定了中兴通过能力积累最终实现原始创新的基础。2002年CD-MA、GSM和PSTN三网融合标志着中兴的复杂技术整合能力迅速提升,在许多技术领域极大地缩短了与技术领先企业的差距,从2G时代的跟随者,跃升为全球3G时代的同行者,并且有能力进一步在核心技术领域突破,从而将技术战略从技术跟随型转向技术引领型。2005年以后“领跑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领域。随着行业地位的持续提升,中兴的技术研发从国内向国际研发合作发展,加大了海外市场和研发中心的扩张度,重视R&D,每年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10%,2013年R&D投入超过了10亿美金;在美国、法国、瑞典、中国设立了18个R&D中心,各个R&D机构形成了“蛛网型”内部知识共享网络,多渠道多方式的知识交流,提高了R&D网络的联系深度、广度和多元化[11]。国际研发合作有利于企业获得互补性知识,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有利于降低研发风险和研发成本,提升研发的规模效益;有利于产品适应东道国顾客的特定需求,增强在各国的适应能力,为中兴知识储备调整和准确捕捉市场机会创造了机会,也为实现产品和服务多元化以及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准备了条件。目前在LTE/4G、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技术领域,中兴拥有数千件基本专利、核心专利,其中持有专利的90%以上为技术品质高的发明专利。在核心技术领域,作为4G标准的主要起草者、5G技术标准的主要创新者,中兴成为信息通讯技术的领跑者。分析发现:通过“干中学”进行技术积累,同时建立广泛的国际研发合作是中兴通讯利用机会窗口进行技术跨越发展的前提基础;把握市场机会,尽早预见到由于技术变化带来的市场转型,继而占领新一轮技术转型先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最终拥有技术标准制定话语权,成功实现技术赶超。命题1技术能力积累和构建广泛的外部研发联盟是后发追赶情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追赶的基础。命题2处于市场成熟、竞争充分产业环境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注重技术和市场的结合点,尽早预见到市场转型,继而占领技术转型先机是技术赶超实现的重要条件。
5结论及政策启示
5.1技术赶超路径选择:技术能力与技术来源方式的协同
技术赶超路径选择受到技术环境、企业技术能力、技术来源方式等因素影响。企业技术能力是推动技术赶超的前提内因,是赶超成功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企业涉足全新技术领域赶超时,能否在赶超过程中迅速有效地弥补自身知识与能力的空缺,“开辟新的技术积累轨道,积累新的技术与技术能力,是赶超成败与否的关键”[12]。在技术和市场已经高度国际化的技术领域,当新兴产业内的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时,可以选择技术收购、技术引进等方式,通过消化吸收来提升技术能力,并在技术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调整研发模式,加快技术追赶速度。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技术特性采取差异化的创新策略。因此,后发追赶情境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阶段的技术追赶会表现出不同特点,可以选择的赶超路径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5.2后发追赶情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赶超的启示
企业创新能力范文5
【关键词】新能源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实践
一、引言
当今世界,以新能源为标志,以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能源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人力资源是企业智力资本与文化理念的载体,企业只有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保证企业顺利发展。新能源企业身处新技术、新产品、新政策层出不穷的新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如何适应这种行业特点,是企业能够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新能源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一)技术革新快,产品生命周期短,培训难度大。
以风力发电机为例,单机容量从750KW到现在普遍的1500KW、3000KW,单机容量增加了二到四倍,但发展过程仅经过了3一5年。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产品生命周期愈来愈短,技术革新愈来愈快。这种优势与IT行业极为类似。
因为就要求处在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加大员工培训与开发力度,可续制定培训内容,合理设置培训目标,并始终紧跟行业发展。在员工培训的方式选取上,应采用内外结合的培训形式:内部培训关注员工岗位技能的提高,而通过外部培训可以使员工在吸取其他企业经验的同时易于学习当前最主流的技术。
(二)管理机制新,行业发展经验少,企业风险大。
现在新能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因行业发展时间短、经验少,大多照搬其他行业的成熟做法,而未切实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未能反映企业各方面的实际需求,没有跟上外部行业的变化速度,更没有将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导致人力资源工作流于表面,难以发挥其在企业中应有的作用,无法防范由此带来的企业管理风险。
三、 对新能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建议
(一)完善员工培训体系,促进员工企业共同发展。
培训开发工作既要紧跟外部形势,又不能脱离企业内部实际,建议在常规的培训体系中,有针对性加人企业内训师培训课程。由于企业内训师一般在企业内部有较长的工作年限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企业内部的运作情况和企业外部的经营环境均有较为深人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在知识讲授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状况,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方案,从而帮助员工较快地将相关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其次,企业内训师的培训课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一般来说,内部培训师是企业自身的员工,因而企业在培训时间的设置上、培训频率的掌握上以及培训内容、方式的调整上,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从而保证了培训课程的机动性,避免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二)创新管理手段,适应新能源行业特点。
为适应新能源的行业特点,新能源企业的管理应采用更多创新的方式和手段,以契合新能源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在人才招聘方面,不同于传统行业,新能源行业由于整体发展历史短,经验较不足,在吸取传统行业招聘经验的同时,更需结合新能源的行业特色,开发新的渠道和方式来提高新能源行业人才招聘效果。招聘渠道可以多样化,除传统层面的以“面试”和“知识考试”为主的方式,还可更多地尝试新的招聘方式,创造性地招聘人才,如鼓励企业自有员工介绍行业内朋友或熟人加人公司,加强基于社会招聘网站的宣传力度和创新模式,雇佣富有进取心的猎头公司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定向开发与聘用等等。
在薪酬管理中,新能源行业应强调间接薪酬并尝试宽带薪酬的方式。对于知识型员工比较集中的新能源行业来说,对现有员工进行长期激励最有效的方式还是间接薪酬,例如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促成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营造公平、公正的组织环境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等。采用宽带薪酬改变原有数量较多的工资级别,使薪资级别减少但范围跨度增大,由此每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就会增大,同一薪酬等级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变动比率甚至可能达到200%一300%。在这种宽带薪酬体系中,资历不再对薪酬产生决定性影响,而是凭借业绩进行薪酬挂钩。
(三)倡导精英管理,提高人力资源效率。
根据经济学著名的帕累托效率法则,即80/20效率法则,对于一个组织的生产效率和未来发展,少数关键性人才(约20%)往往起了80%的作用。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尤其对于新兴行业来说,如何管理好这20%的关键性员工,将对企业用最小的人力资本获得最大的成功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也将达到事半功倍的佳境。
新能源企业应对关键性员工实行动态管理,并实行优胜劣汰的管理制度。在人才的选择与使用上,应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唯才是举,将个人的业务能力考核、团队绩效考核作为选人用人的依据。保持不同岗位上一定的人才流动性,既能从多方向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又可保证人力资本的持续活力。同时,实行动态考核制度,通过不断发现、引进优秀成员,保证关键性人才的一定淘汰率,以促进业务能力和企业活力的提高。
同时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影响。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能否吸引、用好并留住人才的核心工作。在新能源企业中,留住用好人才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使企业员工身处其中就能自觉地开创进取、积极活跃,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统一,并不断从工作实践中获得满足和乐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新能源市场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大国,尤其在风能以及太阳能领域。不论是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还是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对于新能源这个新兴产业来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能源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技术创新、政策驱动型的新兴产业。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产业规模亦在不断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与融合发展,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力提升;同时政府给予了大力政策扶持,驱动效果显著。也正是由于新能源企业发展的独特性,使得新能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挑战。
参考文献:
企业创新能力范文6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生态经济学,自主创新能力
新疆是中国自然资源的密集储藏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论文参考网。资源型企业己经是新疆企业群体的主流,新疆依托区域资源优势,通过培育资源型企业,发展和壮大特色优势企业,推动了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自然资源的日趋枯竭,企业发展遇到了管理、政策、资金等诸多问题,如何实现长效机制,创新成为了企业后期发展的最大动力。
一、新疆资源型企业的现状
1、新疆生态环境普遍脆弱。
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上,新疆资源型企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己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然而,由于传统资源型企业成长道路是在当时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没有统筹好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走了一条高消耗、高污染、外延性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道路,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总体状况可以概括为生态普遍脆弱,生态保护能力低下,局部有改善,总体在恶化,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破坏及退化问题,环境问题突出,污染治理水平较差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对整体生态环境构成威胁。论文参考网。
2、新疆资源型企业污染严重。
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内分工格局中,新疆工业企业主体—资源型企业主要以能源和原材料企业为主,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天然气、有色金属等企业,大都是耗水耗能大户,污染密集型企业,在工业化过程中,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从而形成了“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经济结构,加之新疆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污染治理水平低下,污染强度很高。
3、新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新疆有相当一批矿床共生、伴生多种有益成分。但是,目前由于矿产资源型企业采、选、冶等工艺技术落后,或者开发方向不合理,共生和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够。新疆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一般只有30%一40%。矿产资源的潜在优势得不到发挥,部分综合性矿产反而成了难以利用的“呆矿”。这种低水平的开采不仅使很大一部分矿产价值得不到利用,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4、新疆水源污染严重,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新疆资源型企业用水存在着相当大的浪费,由于技术设备老化,尤其缺乏净化污水、循环回水系统,资源型企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很低,除少数企业超过50%外,一般只在30%左右,许多资源型企业还不到。而全国平均大致在40%左右。近年来,由于新疆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污水排放量和农药、化肥使用量等显著增加,使不少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污染同样相当严重,不少地区地下水己受到砷、酚、汞等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
二、资源型企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新疆是中国自然资源丰富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如何协调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新疆资源型企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而资源型企业要实现成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为主的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国有资源型企业仍然是新疆企业的主体,其他所有制企业发展速度较慢,新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80%左右。而大部分国有企业社会负担依然沉重,企业活力不足。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机制远没有形成,导致新疆总体上企业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这种局面造成新疆资源型企业的发展主要靠政府来推动,没有形成资源型企业在市场调节下自觉发展的机制。
2、资源型企业间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区域产业布局不协调问题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旧有集中调控体制被逐步打破,但相应的统一市场体系远未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主导区域内资源型企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在地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盲目追求资源型企业的综合发展,优势资源型企业发展雷同,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剧,造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这种现象既影响了新疆资源型企业优势的发挥,也影响了地区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论文参考网。
3、资金短缺是制约新疆资源型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新疆经济发展水平低,能够用于提高资源型企业的资金相对短缺,要达到使新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宏伟目标,需要完成水利、交通、生态环境等大量工程建设,尽管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由中央政府投资的,但无疑会加剧新疆资源型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的资金紧张程度,尤其是对相对资金密集型的资源型企业影响会更大。
4、新疆大中型工业企业人员及经费投入、新产品生产销售、专利申请和拥有量、获取技术的经费支出等都很低。现阶段只有个别企业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3%左右,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基本为零,企业中有设立研发部门的更少,资源型企业尽管在研发经费总量上不断增长,但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新疆企业投入更低,国家针对资源型企业直接投资不足,不能满足自主创新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企业长远发展。
三、新疆资源型企业创新实现路径
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动和激励机制。
首先,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和协调,政府可以组织有关部门和力量制订生态技术创新计划和规划,将自主创新战略纳入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结构,将技术企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扶植,发挥其整合,带动传统企业的作用,建立以技术为基础的新疆资源型企业发展的研发、创新、服务体系。
2、实行贷款优惠政策以筹集资金。
资金的匮乏是新疆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又一瓶颈。政府可以帮助企业筹集资金,如建立基本建设资金、更新改造资金、排污收费综合利用、国家环保补助资金、国外环保贷款或赠款等,对企业和相应科研机构直接拨款,使其专心致力于生态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实行信贷优惠政策,对企业从研究发展生态化技术到商业应用的各个环节提供低息或无息的优惠贷款。
3、确立资源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开展自主技术创新。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使新疆资源型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能使技术创新方向和目标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具有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力,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设备、工程技术能力以及社会化的配套能力,所以要确立新疆资源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4、资源控制的高技术化。
新疆资源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拥有充足的资源供应来源。如果拥有了资源的生产经营权或控制了资源的来源,那么就等于拥有了未来的资源市场,同时也就达到了排挤和控制其它资源型企业竞争实力的目的。可以说,资源型企业成长取决于其所拥有的资源生产经营权的多少或范围的大小,而资源控制能否实现高技术化就决定了资源型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资源控制高技术化是新疆资源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战略,是资源型企业规模扩张、范围经济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和排挤竞争对手的战略。
5、资源开采的高技术化。
对于新疆资源型企业的成长,资源状况的好坏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资源型企业资源开采高技术化就是在资源开采过程中,一方面,明确资源可开采数量的多寡,其决定了资源型企业是否拥有充足的资源可供给,是否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资源型企业可开采资源质量的贫富会直接影响对其产品质量的好坏,进而决定了资源型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也就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竞争优势的形成。所以,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源开采高技术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资源的乱开采,防止资源的浪费、流失,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3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