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故事范文1
[关键词]气象科普传播动画
众所周知,气象科普受众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为普通民众,如果传播内容过于专业化,抽象的气象知识不能形象表达,就会令人感到晦涩、难懂,阻碍了普通公众对于气象知识的理解,使气象知识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高高在上的感觉,大大降低了人们接触气象知识的热情。培根说过,“科学的力量取决于大众对它的了解”。气象科普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要,把气象科普知识从“传播到达”,提高到“有趣传播到达”,才能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
1气象科普牵手动画技术
今天,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动画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制作手段,特别是在传统电视拍摄手段难以实现的科普影视制作领域,动画技术更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动画具有形象、动态、直观夸张、幽默等特点,可以展示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或难于表达的内容。其次,动画中的图像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动态性等特点,它可以在瞬间内通过视觉接触而吸引受众的注意,从而有利于传播效果的提高。基于动画的上述特点,将其应用到深奥难懂、形式呆板的气象影视科普中,凭借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必定会吸引受众的眼球,降低公众理解气象知识的难度,这无疑会拉近气象知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气象科普的传播效果。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气象科普传播方式的一种创新,动画这一充满活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将逐渐成为气象科普节目创作的重要载体。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深入理解。
1.1 增强可看性
借助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突破单一的科普讲解,用讲故事的手段,以故事化的方式加以演绎,可以极大地增强科普片的可看性。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受众接受科普片时,对知识是否理解的紧张心理,增添了快乐的元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福建省气象影视中心制作的科普动画片《气象百问》,就是一部以故事引导的方式,讲述一个个气象知识点的百集系列气象科普动画片。片中设计了一个童话的森林村,以小灵狐为中心的众多拟人动物,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气象问题,在燕博士引导下学到了许多生活中的气象基础知识。没有众多的说教,更多的是拟人小动物的生活趣事,充满着童趣和欢乐。有着这样的氛围,小朋友们就自然会爱看,自然地接受并理解片中传递的科普知识。
1.2 增强易受性
气象科普长期存在着“传而不通”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传播者忽视了受众的易受性问题。对于不具备丰富科学知识的普通受众来说,气象科普传播内容又专业、又抽象,不易理解。如今,动画应用到气象科普片中,能将复杂抽象的气象科普知识转化为具体动态的视觉艺术形象,加上生动有趣的故事,浅显易懂的讲解,普通受众易接受。再以《气象百问》为例,《什么是黄梅天?》里讲到黄梅天的形成:“在这里,冷、暖空气两个势力旗鼓相当,短兵相接,战场就摆在江淮地区,导致这个地区雨水不断,个把月都见不到好天气。”,相应的画面是一蓝一黄两个卡通气团,在江淮上空打架,打得难解难分,雨就在这个地区一直下着,这样的动画就形象地说明了黄梅天形成的原因。由此可见将抽象的气象因素(如冷、暖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拟人化,成为具象的形象,配以个性化的动作,就能起到很好的表现效果。
2制作气象科普动画片的要求
动画对气象科普传播效果的影响毋庸置疑,但是如何将其做到真正寓教于乐、传播得力,还存在一些必须注意的问题:
2.1 选题
选择成熟、正确的“真科学”,以避免知识性的差错。创作气象科普动画时,选题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往往并不局限于气象行业本身,但决不等于创作方在选择知识点时不受任何限制。相反,创作方必须选择成熟、正确的“真科学”,并应尽可能地选择自己熟悉且能够掌握的东西来创作。这样可以保证内容的科学性,避免知识出现差错。
要与时俱进,结合现实生活,选择观众最关心的议题来创作。比如,面对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基于国人对体育运动空前高涨的热情和对体育知识的迫切需求,笔者就策划了一档以体育气象为题材的气象科普动画片《风云奇队》,讲述体育运动项目中,气象对体育技巧和成绩的影响。这些知识点是一般的体育媒体无法给予的,如自行车项目的领骑战术和雁行阵,都是因为风的影响才采取的;再如铁饼项目中,逆风更能出好成绩、射箭项目的风中纠偏等等知识点,都是有意思的,能对观众体育知识形成有益的补充。
2.2 知识点的引入、讲解
2.2.1紧紧围绕知识点,构架故事情节,应当避免故事与知识点“两张皮”现象。在国产科普动画片中,《蓝猫淘气三千问》是部比较有名的科普片,可惜的就是存在严重的两张皮现象,故事仅仅起到引入知识点的作用,而在知识点讲解时就采用大段毫无想象力的解说,难怪许多孩子看到知识点讲解时就要换频道了。科普动画片中,科普知识是核心,是灵魂,故事情节是骨架、是血肉。两者必须达到有机结合,高度统一。气象科普动画也不例外,动画是为气象科普知识服务的,动画不能为动画而动画,必须围绕知识点来展开故事情节,每一个情节都是为知识点服务的,要么反映知识点分解后的一个方面,要么起到知识讲解的阶段铺垫作用。脱离知识点为中心的气象科普动画是“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2.2.2知识点讲解的画面表现应当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充满想像力。毕竟,许多气象现象的表现、气象知识的原理都比较抽象。如果还只是采用旁白解说、人物对话等“语言性”占主导的表现方式,就不能发挥动画的形象表现力,更无法达到气象科普的传播效果。气象科普动画要充分发挥动画手段的灵活性、表现力,对气象知识点进行讲解。如《风云奇队》片中讲降雨对弓弦的影响时,就把雨水分解为众多细小的卡通小水滴,这些活泼的小水滴蹦跳地进入弓弦材质的细孔处,使弓弦膨胀,变长,这样的讲解就比单纯地用雨水打湿弓弦的画面有趣。
2.2.3知识点的语言应当做到准确、简洁、通俗、生动。对于科普作品来说,只有语言准确,才能够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只有精炼简洁、清晰明确的解释,才能避免观众的注意力分散;只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保证传播的通畅;只有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风格,才能增强知识点的形象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使气象科普动画作品更有吸引力。
2.3 创作队伍的素质要求
气象科普动画的专业性要求创作队伍不但要具有过硬的动画创作技能,还必须深入了解创作中的气象科普知识。在此前提下,方能保证前期策划做出合适的选题、提案,撰写出合格的剧本,后期制作出恰如其分的动画表现。让气象科普动画更加准确、精彩!
3小结
借用动画载体,气象科普焕新生。开发气象科普动画片,在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是气象影视服务大众的又一重要手段。探索气象科普动画片的发展方向,是气象影视工作者开拓创新,紧跟现代影视发展的具体体现。气象科普动画片的制作,填补了我国气象科普动画系列片的空白,为实施我国“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做出有益的尝试。
科普小故事范文2
在核电审批从福岛事故之后的“停摆”中新近开闸的关口,把这一旧话重提,会在多大程度上刺激公众尚显脆弱的神经,业界仍存担忧。这从会上会下都感觉得到。
福岛之后“反核”的声音更易引发共鸣
在会下跟记者谈话中,国内核电四大业主之一的一位高层人士表示,福岛事故之后,“反核”的声音更易引发社会共鸣,甚至影响到相当高层;而“挺核”的主张往往被指向利益圈驱使,以至许多正当表达都底气不足。这对核电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会上也有院士演讲中指出:“尽管因核电事故死亡的人数远少于煤炭的矿难和交通事故,但由于核事故具有一定的后效性和扩散性,每一次事故都增加了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甚至使人谈核色变,这给核电发展带来负面冲击。”
中国核电发展首先要过公众心理关口
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反核”、“恐核”跟“挺核”的对立由来已久;只不过,前者在舆论层面所占的上风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明显。业内普遍认识到,“科普科普再科普”的现实困境实际上反映出,中国核电健康发展,首先要过公众心理关口。
多位专家表示,在美国三哩岛、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都出现过“反核”声音高涨的现象,并一度带来范围不等的“弃核”行动。这跟股市崩盘时的恐慌性抛售有些类似,是核灾难过后心灵尚未平复的正常反应,虽可理解,但谈不上很理性。治愈这样的心灵创伤,一靠时间,二靠持续不懈的科学引导。
核电科普为何必要?
记者就“核事故损失远小于其他事故,为何却导致‘恐核’”采访多位专家,他们的分析中比较共性的几点包括:
核能“原罪”。人类首次利用核能,很不幸地是在战争场合。二战结束前广岛、长崎上空的那两朵蘑菇云所带来世界末日般的巨大伤亡,是所有“核恐惧”的根源。这使核能理所当然地背负上了“原罪”,“你可以令人信服地纵谈和平利用核能、人类控制核能的美好前景,但却很难抹平那样惨痛的原始印记。”
核事故的滞后和扩散效应。如前所述,尽管核事故死亡人数远少于矿难、车祸,但像切尔诺贝利那样的核事故直接导致了一座中型城市“空城”的灾难,其后果至今尚未处置干净,“这对人们心理的连锁冲击是难以用具体数字形容的”。
核能的神秘感。核电站区别于常规电站的最大不同,是在“常规岛”前端被称为“核岛”的反应堆,常规岛跟普通电厂一样,所有人一看便知;而核岛因核能的特殊性,反应堆被全部置于严密的安全壳内,外人不得其详。这就使核电蒙上一层神秘面纱,而“神秘的东西容易引发恐惧是人之常情”。正因此,更凸显核电科普的必要性。
福岛事故改变不了核能安全、清洁的基本结论
“福岛事故改变不了‘核能是安全、环境友好能源’的基本结论”,无论议题涉及核电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吸取福岛事故教训,还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铀资源支撑能力、高放废物安全处置,抑或我国内陆核电的发展等,这一“基本结论”是论坛专家们的一致看法。
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从我国“能源结构三阶段”分析入手,论证了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过渡到清洁能源占比逐渐增加的多元结构阶段,最终进入非化石能源为主阶段;而这一目标,“须靠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二者的合力,才能较早到来并稳定发展”。所以,“人类不可能弃核”。
辐射防护专家、中核集团潘自强院士,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何建坤教授,中广核苏州热工院周如明研究员等,在对福岛事故作全方位深度解析之后指出,福岛事故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我国沿海不具备发生灾难性地震海啸的条件。福岛事故产生的辐射照射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不大,对工作人员产生的剂量基本上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尚未发现可察觉的生态环境影响;但产生了较大范围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不可接受的”。
分析指出,在环境影响方面,不同能源链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比较,褐煤、煤、石油、太阳能、水力、生物质、风能、核能中,核能依次排在最低;对人员健康的影响方面,核能的辐射照射也远远低于煤。
科普小故事范文3
一、激活课堂生命力的数学故事类型1生活类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直接关联性,创作、编写与运用此类的数学故事,让他们从关心自己的生活问题切入,提升学习兴趣并开展积极地学习。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时,教师显然可以运用相关图形的数学故事。如运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与球体之间的对话形式,让他们讲出各自的典型特征来,以此引导小学生结合自己所听到的内容与所见到的实物,在作出基本的对比基础上,逐步建立空间观念以及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强化知识学习的同时,使其掌握比较和分析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童话类
运用童话故事教学是当前最常用且学生最喜欢的形式之一。他们会按照自身特有的心理特点与思维形式,从关注童话人物及其情节切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分苹果》时,教师可以运用森林的小动物过节日或生日、外星人到地球寻找食物,以及小学生所喜爱的动漫故事等,为小学生创设童话故事情境,让他们在童话故事的引导下,积极地展开“除法”知识实际运用的思考。尤其是在乘法口诀掌握的情况下,小学生也可以运用实物展开分物活动,在帮助小动物或外星人的过程中,使自己掌握除法运用的情境、除法与生活的关系,以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3科普类
运用科普故事,能起到数学知识学习和对物质世界探索兴趣的双重激发作用。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量一量――认识面积单位》时,运用科普类知识显然是最高效且好奇心最强烈的。教师可以在对小学生进行基本调研的基础上,以小学生最疑惑、最想知道原因的知识,去创作或编写相关的故事。如房间和餐桌之间的故事、大海和浴盆的故事、课本与橡皮的故事等,让他们在这些具有巨大反差的事物对比中,去认识和学习面积单位的具体运用条件。如房间可以运用平方米表达,餐桌可以运用平方分米表达,课本可以运用平方厘米表达。教师在编写或选择此类故事时,务必注意与教学内容的密切性,不能漫无目的地运用各种科普故事而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故事运用的生命力表现1学习兴趣激发
根据教学实践,数学故事的课堂教学运用,对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具有最高效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哪种学习基础的学生,只要一听到数学故事,他们的精神和注意力都会最快地集中到学习中,且会按照故事情节的进展,与其他同学一起展开相关的思考和探究。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时,由于数学知识自身的难度和趣味性低,学生往往会产生等待教师讲解的惰性甚至厌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适时地运用适当的数学故事,把学生知识的枯燥引向故事的趣味性中,让他们跟随着故事情节的演变,积极地学习新知识与运用旧知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启发
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的狭窄,有些知识依靠他们个人单独地主动学习,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运用数学故事的凝聚力,让小学生在对故事情节或人物的共同兴趣中,自觉地展开分组合作探究活动,让他们在相互取长补短的帮助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疑难问题的解决。
科普小故事范文4
关键词 电视科普;科学品质;细节;史料
中图分类号 G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3-0137-02
一我国电视科普的现状
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正式播出,成为我国现有电视科教频道的领头羊。近年来随着电视频道专业化的推行,全国有近20个省、市、区建有科教频道,不少电视台办有科普节目,为科普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不仅如此,一批频道以及节目形成了特色。
竞争力
总体上看,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的一些科普电视专题节目稳定发展,在栏目、节目阵地稳定的前提下求创新求发展,如中央电视台的专题栏目《科技博览》、《走近科学》,《科学世界》《我爱发明》《状元360》以及科学纪录片《科技人生》等,还有地方武汉电视台的《科技之光》,北京电视台的《魅力科学》等一批优秀的电视科普栏目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同。
中国目前电视科普节目的收视情况不容乐观
我国科普节目占电视播出量的比例还不到6%。这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日本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规定电视中科教片不应少于15%。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中,科技类节目时间已达到20%。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都是专业化的科普频道,而且各有特色。他们的成功经验已经引起世界的重视和称道。
CCTV网站公布的“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科普类和科教类节目不在前十名之列。再从上海的《广播电视研究》2004年第三期发表的“中国主要电视台节目供需调查报告(2004年)”反映的情况看,节目需求大的节目类型是电视剧、动画片、少儿节目和娱乐类节目。对新闻类和法制类节目也有一定的需求,而科普类节目一再地失宠。
我国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较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科普收视市场较低。有关统计数据反映出中、外公众科技素养的总体差距。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李希光教授介绍,英国《自然》杂志的一个编辑曾经在第三世界国家作过一个调查,发现印度、巴西等国家对科学事件的评价很高,唯有中国人对科学事件的评价在各国中最低。
中国电视科普的发展机遇和前景看好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正呈现逐步提高的态势。” 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有高达93.1%的公众是通过电视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此外,报纸也是我国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达69.5%。公众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是致富、健康、卫生保健和教育,比例分别为83.1%、75.1%和69.15%。科学新发现、新技术应用、医学新进展,也是公众感兴趣的科技信息,对这三项感兴趣的公众比例分别为56.8%、55.6%和48.6%。
十几年前,中国最早的电视科普节目,影响力最大收效最好的应该是一档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许多家长在晚饭前给孩子的一道固定加餐。它也成就了许多中国孩子的英语梦。
30年前,北京科学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科教电影,被强制安排在电影院的故事片开演之前放映。现在,那个曾经拍摄了中国科教片数量最多的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科教节目制作部门。参与制作了《大家》《百科探秘》《走进科学》等一批优秀的电视科普节目。可见,科普深入人心的方式离不开电视的传播。
曾经几十年的时间里,电视科普节目似乎就是简单地传播科学知识、信息,这实际上将科普的作用和功能自我封闭了。而此时的国际电视领域,深刻体会到科学的意义和魅力,开始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科普题材。有一部日本放送协会制作的关于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白川英树的专题片中,不仅生动地说明了他的科学发现的原理及意义,而且体现了这位老人的轻松充实的生活和诙谐散漫的个性。该节目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动画、漫画手段。此类科普节目将科普性与人文性结合得好,也就不难理解它受欢迎的缘故了。
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本土化趋势的深入,科普节目也越来越体现中国国情和民族文化特点。
十年,CCTV-10从点滴几个科普节目,发展成一个收视率稳定上升,品牌推陈出新的有影响力科教频道。
在大众传媒中,科技内容的“开放”应该最易行和最“安全”,争议也是最小的。科教频道,每天有丰富的科技新闻,国内外精彩的科技大片,科技竞赛,发明,科幻电影电视,调动各个地方科技协会的力量,及时网罗最新鲜的科技时讯,收视率也决不会比其他频道差。除了收视率,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更要追求影响力和公信力,力求把科教频道办成一个求真求实,有深度有特色的频道,让科学的品质深入人心。
二 科普节目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明确了这个宗旨,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的受众是大众,而非学生,我们的传播方式是服务型而非说教型。国内科普界不断有人提及一件事,曾经,有一位美国Discovery频道工作人员访问中国时,国内记者问他们做科普节目的经验,而他们回答说,他们不是在做科普,而是在做娱乐节目。于是,一些人就开始由此感慨我们的电视科普节目娱乐性不够。
在电视传播中,速度和效率是第一位的,所以,资讯要快要新鲜,表达方式要通俗易懂,视听感觉应该是愉悦的,这一点突破了传统的科教说教,要求寓教于乐。即使是讲座式的《百家讲坛》,也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讲故事,解读故事背后的“道理”,深入浅出,喜闻乐见。
近期,湖南卫视新版栏目《百科全说》,主创人员把它定位是“生活智慧脱口秀”,栏目形式是演播室的访谈和互动,它的话题以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为主,既有娱乐色彩,又有科普的实质性内容,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值得借鉴。节目收视处于同时段的卫视节目前五位,多期节目拔得收视头筹。分析它的收视看点,就是解释了很多生活常识中的“误区”,让观众有新鲜的顿悟感。其实,它的选题有很多也是“老生常谈”,但如何从老话题中挖出新意,是我们都要面临的问题,不能炒冷饭,更不能哗众取宠,本着科学为大众服务的原则,求真求新,“破解误区”,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因为很多误区已经被我们当作常理了,节目主创多方求证,通过数据和验证,通过专家的解读,让事实说话,这也是科普节目的一个独特表达。
三 科普节目如何突出科学的品质
首先,科普节目是有用的
科学的魅力在于它的实用性,那么,电视科普作品就应该立足生活,为人民服务。这一点,《科技博览》《走近科学》就是从百姓的疑问开始,科学地解答生活中的诸多难题疑惑。
回顾参加2003年第五届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奖评选的上海电视节目共6件,取自多个频道及节目。其中,反映“自制玻璃粘纸”和“橘子皮去异味”的节目来自生活时尚频道;“怎样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防治美洲斑潜蝇”来自纪实频道;“转基因―魔鬼还是天使”来自财经频道;而“纳米技术和21世纪产业革命”和“数字地球”则来自新闻娱乐频道。这些节目内容均未出自姓“科”的专门节目,而是渗透于生活、纪实、经济等专门节目。这体现出反映出科学的魅力,也说明科普题材是许多电视制作者乐于为之的。再如,在大量的新闻节目里,作为科技新闻的背景挖掘不可缺少。特别在报道我国“神舟”成功发射,奥运高科技的重大事件以及“非典”“甲流”“地震”等重大突发的社会事件时,及时、通俗的知识背景介绍不仅深受受众的注目,而且可帮助观众深入了解新闻事件本身,凸显了科普节目的科学品质。科普节目,在重大新闻事件的背景解读中,彰显了公信力和影响力。
其次,科普节目应该是好看的
电视科普要发展,要赢得本土受众的注意力,除了核心内容外,需要秉持一种异质化的创新思维,对节目形态进行探索、创新。除了娱乐化元素,科普节目深入人心,尤其要把握科学的本质和内涵,求真求实,要用细节和故事打动观众,引人入胜。因此,故事形态的叙述尤其适合科普节目的电视表达,既有深入浅出的特点,又有影像纪录的优势。《走近科学》在十年时间,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普及科学常识,弘扬科学精神,已经成为电视科普表达的一面旗帜。
国内不少电视节科普目的节目形态“不拘一格”,重视多种体裁、手段的运用。如题材上有纪录片、专题片、谈话类节目、直播节目、竞赛、辩论会、情景剧、论坛、讲座等;手段方面,有纪实、再现、参与、体验、直播、表演、演示、模拟、追踪、调查、幻想、动画、字幕等。
上述所有的制作手段都是为了充分考虑受众的各方面需求,尽可能顾及受众的审美习惯和接受心理。随着观众对科学世界的需求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电视科普新的节目形态将会不断涌现。仅以电视直播这一形态而言,好的科学题材如科学考察活动,未解之谜科学调查,以及考古现场解密,这类难得的题材加上适时采用的电视直播,就可以使电视资源价值倍增,也是现今科普节目一个重大亮点。
下面,就我制作的一期获奖节目进行详细分析。
这是2007年5月,《科技人生》栏目开播的一个节目《妙手仁心----吴孟超院士》,该节目曾获得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相比以往的纪录片,该节目善于在“人”深度挖掘,有以下几个创新点:
1 尊重事实:
人物纪录片的重要元素是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格魅力。《妙手仁心――吴孟超》的主人公是一位医学家,85岁高龄,救治过近两万名患者,主人公本身不喜欢宣传自己,为人低调。为了掌握真实的故事线索,作者找到了几个典型病例――有最棘手的病例,最年长的病例,最年幼的病例。通过这些病人的痊愈,将吴孟超院士的精湛医术介绍给观众,有说服力,同时还将吴孟超院士在肝胆外科方面的创新成果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地介绍给观众,发挥了良好的科普作用。
2 挖掘情感:
人物纪录片中的人物,要给观众留下感人和励志的效果,所以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描述吴孟超院士对患者的仁爱之心,节目抓取了吴老为一位花季女孩做手术的故事,通过紧张危险的救治过程,把一位老人对年轻生命的爱护与责任刻画得十分感人,当痊愈后的女孩为学生们讲解“生命感恩”的单词时,观众无不为之动情,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3 现场同期:
吴老查房训斥学生不带听诊器以及手术过程,都是现场全景纪录,声音虽然有些嘈杂,画面虽然有些抖动,但内容完全是来自于主人公一线的真实现场,所以独具感染力。
4 情境采访:
在采访主线以及副线人物时,尽可能追问到当时的情境,“您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真实想法”这样的问题,会激发人物最真实的想法,回答不空洞,不说教。
5 放大细节:
吴老亲吻病人的额头,吴老是一位身高只有 1米62 小个子老人,站在手术台前,经常踮起后脚跟,一站就是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手术后拖着疲惫的脚步走出来,在食堂吃着简单的一碗稀饭,这些细节对塑造一位大科学家的形象很有意义。
6 善用史料:
30年前,吴老曾作过一例高难度的手术,国际影响很大,为了寻访那位当事人,作者赶赴安徽,找到还健在的那位患者,请他回忆,这段30年前的资料不仅仅是几张照片,而是寻访到了30年前的患者。这个点在节目中虽说只是1分钟的故事,但作者费尽周折,结果是使得故事更加饱满,生动。旧为新用,是人物纪录片的一个重要手段。
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相信科普节目的表达是越来越多元化的,在强调发展科普传播的多种节目形态时,不必担心科普与娱乐与故事的结合会降低科普的水准。恰恰相反,几类元素的有机融合,可以使科普的传播更为生动有效。当然根据不同收视对象和传播指向,科普的娱乐化故事化,各自比重会有所不同,会有“度”的不同。之所以要强调科普与娱乐与故事的结合,因为电视的休闲娱乐特质是非常明显的,它的这一功能符合最广泛大众的文化习惯和收视心理。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普路在何方(新世纪周刊)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08-09-24 23:52.
[2]《电视科普节目娱乐化探析》.
科普小故事范文5
【关键词】 颅脑损伤;道路交通伤;急救
aanalysis of treatment for the extra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
wang shuchao,chen zhengli,liu xuesong,et al.
(department of nurosurgery,117th hospital of pla,hangzhou 31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ra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 and enhance the treatment level.methods totally 76 cases of extrasevere tbi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2001 to may.2008 were analyzed,including 24 cases occurred on highway and 52 cases on common road,and the outcome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results 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highway group was 50%(12/24).according to the glasgow outcome score (gos) scoring system,there were 3 cases (12.5%) with no disability,2(8.3%) with mild disability,4(16.7%) with severe disability and 3(12.5%) with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common road group was 75%(39/52).there were 6 cases (11.6%) with no disability,4(7.7%) with mild disability,2(3.8%) with severe disability and 1(1.9%) with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conclusion mostly the trauma patients in highway group are male adults.the delivering time is longer than that in common road group.the proportion of multiinjury and the occurring rate of shock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highway group.patients with 3 points by gcs score system are extremely difficult to survive.if patients in the highway group are positively treated,it could get similar survival results as the cases in the common road group.
key words:brain injury;traffic injury;emergent treatment
颅脑损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华东地区约60.9%的颅脑损伤由交通事故引起。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由交通事故导致的占70.4%[1]。而特重型颅脑损伤[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患者病情更加危重,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是救治的重点和难点[3]。本文对我院2001年6月~2008年5月经综合治疗资料完整的76例由交通事故导致的特重型颅损伤患者进行分析,并对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引起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伤情特点,以提高救治水平。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高速公路组24例,男性20例,女性4例;年龄19~55岁,平均32.7岁。伤后至入院时间10~52分钟,平均26.25分钟。普通公路组52例,男性31例,女性21例;年龄18~78岁,平均45.3岁。伤后至入院时间5~32分钟,平均16.46分钟。致伤原因:普通公路组52例,行人与机动车事故28例,与自行车有关事故20例,摩托车事故3例,车内人员甩出受伤1例;高速公路组24例,行人与机动车碰撞事故3例,机动车事故致车内人员受伤21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伤后2小时内,应用镇静剂和气管插管之前,现场死亡及入院后24小时内死亡者未纳入统计):高速公路组24例,3分4例,4分11例,5分9例;普通公路组52例,3分24例,4分13例,5分15例。主要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深昏迷(gcs 3~5分)。高速公路组24例,一侧瞳孔散大11例,双侧瞳孔散大10例,瞳孔缩小3例;普通公路组52例, 一侧瞳孔散大21例,双侧瞳孔散大27例,瞳孔缩小4例。
2 颅脑伤情及合并伤
2.1 影像学检查 伤者入院后2小时内均行头颅ct扫描,并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跟踪检查(一般按入院后2小时内、6、24、72小时,必要时随时复查),在各种伤型中,往往几种伤并发存在。高速公路组:脑挫裂伤22例,脑干损伤15例,弥散性脑轴索损伤6例,硬膜下血肿11例,硬膜外血肿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颅骨骨折16例。普通公路组:脑挫裂伤45例,脑干损伤26例,弥散性脑轴索损伤15例,硬膜下血肿35例,硬膜外血肿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颅骨骨折39例。
2.2 合并伤见表1。
3 救治原则和措施
(1)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应迅速判明患者伤情,保持呼吸道通畅,有舌根后坠者予以口咽通气管,呼吸微弱者必要时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及补充液体,伤口进行必要处理,减少失血;(2)到达急诊室后由脑外科专科医师负责救治;(3)血液循环(血压)稳定病人,给予甘露醇脱水,以降低颅内压;(4)除有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的合并伤外,优先处理颅脑伤;(5)有手术指征患者,积极手术治疗,早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6)所有患者均送神经外科监护病房(nicu)密切监护,并按特重型颅脑伤的治疗方案实施,予以脱水、抗感染、脑保护、止血、补液、促进苏醒等治疗,亚低温治疗,颅内压监护等,病情稳定后予以高压氧等康复治疗;(7)合并伤请相关科室协助治疗。
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比较:高速公路组与普通公路组数据对比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生存者随访6个月~2年,生存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见表2、表3。表1 76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伤
例四肢骨折锁、肋骨折骨盆骨折肺挫伤血气胸肝脾损伤休克 (%)高速公路2466245514(58.3)普通公路 52107257510(19.2)
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休克发生率比较: p=0.0334表2 76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os评分
讨 论
1 伤情特点
高速公路组男女比例为5:1,普通公路组男女比例为1.48:1;高速公路组平均年龄为32.7岁,普通公路组伤员平均年龄为46.25岁,以上两项两者相差显著。高速公路以男性青壮年为主,与高速公路上驾乘人员多为青壮年为主有关,而普通公路各年龄段人员均参与。普通公路与自行车有关交通事故20例,其中5例为自行车事故,加强自行车管理,尤其限制电动自行车速度,对减少交通事故有积极意义。高速公路组伤员合并休克比例较高,达58.3%,而普通公路休克比例为19.2%,两者相差显著(p<0.05),与高速公路车辆速度快,多发伤较多,而且高速公路送院时间长有关。高速公路多发伤比例为70.8%(17/24),普通公路多发伤比例为34.6%(18/52),两者相差显著(p<0.05)。两组颅脑伤情以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硬膜外血肿相对较少,高速公路硬膜外血肿比例仅为16.7%,普通公路为17.3%,两者无明显差别。
2 重视院前急救
加强院前急救,到达现场迅速判明伤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及补充液体,并迅速后送。(1)我院地处杭州城东,靠近高速公路出入口,急诊科有一辆救护车驻扎在高速公路入口,车上急救设备齐全,配有专职医生、护士、驾驶员,24小时待命。(2)实施警医联合行动,即交通部门接到报警后,立即通过对讲机通知救护车上医务人员,接警后保证在2分钟内出发,基本做到警医同时出发,大大节约高速公路道路交通伤伤员的急救时间[4]。(3)高速公路伤员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为26.25分钟,普通公路为16.46分钟,两组送院时间均短于国内水平[5,6]。(4)我院和交通部门实行联动,使高速公路伤员能够尽快得到救治,并开通绿色通道,在患者没有付费,甚至无家属在场的情况下,能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有效的专科救治。
3 死亡原因
高速公路组与普通公路组死亡率有差异,普通公路组死亡率较高,原因分析如下:(1):普通公路组gcs 3分伤员比例较高,达46.2%,其中gcs 3分伤员均死亡;高速公路4例gcs 3分伤员均死亡,死亡率高达100%,说明3分伤员极难生存,预后极差。(2):高速公路伤员多为青壮年,体质较好,与国外有报道[7]认为交通性颅脑损伤伤员青壮年比例更高相吻合;而普通公路伤员年龄较大,老年病人由于病理生理反应,更容易导致继发脑损伤,导致更加严重脑损害。(3)高速公路伤员送院时间较长,现场死亡率较高,部分伤员在送达医院前已呼吸心跳停止,所以高速公路伤员gcs 3分病例较少与此有关;而普通公路送院时间短,伤员到院后死亡较多,所以普通公路组gcs 3分伤员比例较高。
4 预后
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组恢复良好率相比无明显差异,高速公路组gcs 4分伤员预后良好(恢复良好与中残)比率为18.2%,普通公路组gcs 4分伤员预后良好比率为30.8%,高速公路gcs 5分伤员预后良好比率为33.3%,普通公路组gcs 5分伤员预后良好比率为40%,普通公路组gcs 4分、5分伤员预后良好比率均高于高速公路组,这与普通公路伤员较快送至医院急救,以及普通公路伤员多发伤比例少于高速公路可能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伤员多为男性青壮年,送院时间较长,多发伤比例高,休克发生率高。gcs 3分伤员预后极差。只要积极救治,高速公路伤员也可以取得与普通公路相似的疗效。
【参考文献】
[1]wu x,hu j,zhuo l,et al.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eastern china, 2004: a prospective large case study[j].j trauma,2008,64(5):1313-1319.
[2]于明琨,卢亦成,朱诚,等.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综合救治(附253例报告)[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8):875-878.
[3]高立达.颅脑损伤机理和分类.见: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84.
科普小故事范文6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5](P3)。
虽然叙事学确立只有短短不到半个世纪,但叙事学的研究范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移:从关注故事/话语的经典叙事学转移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多元叙事学。应该看到,不同研究范式中同时存在着研究层面和研究方法的显著差别。为方便论述,我们将经典叙事研究范式分为以故事为对象的研究层面和以话语为对象的研究层面。
一、以故事为对象的研究层面
俄国****区分了叙事作品中的“情节”(sjuzet)和“故事”(fabula),大致相当于叙事学中区分的话语(discourse)和故事(story)。早期叙事学家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选择“故事”作为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事实上,托多罗夫首次提出叙事学一词时,给"Narratology"的定义是:
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结构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6]
很明显,这一定义带有浓厚的结构主义色彩,其重心在于确定叙事中的行为,然后描写行为的功能和序列关系,以便从中找到支配叙事的结构。
托多罗夫之前,法国人类学家兼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L.Strauss)对神话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在浩如烟海的神话底下隐藏着某些永恒的普遍结构,任何特定的神话都可以被浓缩成这些结构,这就是叙事中所谓的“深层结构”,其中的变项是一些普遍的文化对立(如生/死、天堂/尘世等)和处于这些对立项之间的象征符号。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些深层结构将演变出具有不同价值的表层结构。[7]可以看出,作为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并不关心叙事序列,他关心的重点是赋予神话意义的结构模式。[8](P59)与之相反,俄国****者普罗普(Propp)依据对俄罗斯民间故事的研究,对事件的功能进行了明确分类,同时提出与这些功能相对应的人物类型。格雷马斯(Greimas)继承并发展了普罗普的分析模式。他将后者对民间故事的分析方法扩展到所有叙事,提出与行动相关的三对共六种“行动元”概念,即:与愿望、探求和目标相对应的主体和客体;与交流相对应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与辅助支持或阻碍相对应的帮助者和阻挠者。同时,格雷马斯压缩了普罗普提出的功能种类,并将它们归入三种序列结构:契约型结构、完成型结构和离合型结构。如契约型结构中,叙事可能采取两种模式来进行:
契约——违背契约——惩罚
缺乏契约(秩序)——重建契约(秩序)[8](P59)
并非所有叙事学者都认同上面的分析模式,比如布雷蒙(Bremond)认为格雷马斯关于叙事序列的分析不能囊括所有叙事现象。他在肯定普罗普的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叙事的基本序列由下列三个功能组合而成:
1)表示可能发生变化的功能;
2)表示是否实施这种变化的功能;
3)表示变化是否实现的功能。
由这三个功能组成的基本序列互相结合产生复合序列,布雷蒙列举了“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和“左右并连式”等几种常见类型。[9]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区分了“核心”和“催化”两种功能,核心功能以其依据的行为为故事“打开或结束一个未定局面”,而催化功能表示的行为则只起连接作用。[10]
托多罗夫综合各家论述,借用语言学中的关键术语,对最小叙事单元、序列和文本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叙事中的最小单位是一些基本命题,可以是表示行动元的命题,如:“X是国王”,也可以是表示动作的命题,如“X娶了Y”。五个命题构成一个序列:表示初始平衡的命题——表示外力侵入的命题——表示失去平衡的命题——表示恢复平衡力量的命题——表示新平衡的命题。而序列按照嵌入、接续、交替等方式结合起来就构成完整的叙事文本。[8](PP60-61)
总之,以故事为对象的研究层面下,叙事中的行为因素受到高度关注,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人物和叙事文本意义的研究,同时由于叙事学仍在初创之中,所以大量地借鉴了语言学中的术语和概念,如行动、功能、序列、结构、语法等。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叙事分析,首先需要在某特定叙事或某类叙事中寻找出深层结构(可能是二项对立的结构,也可能是其他类型的结构),然后确定体现这一结构的行为,将行为按功能进行分类,同时也对完成功能的人物进行归类,再分析功能的系列结构,最后在文本的高度上分析这些基本序列的组合方式。这一时期几乎所有叙事学家都声称要找到适用于所有叙事的普遍语法,但在实践中,将他们的方法用于分析单个叙事或某类叙事(如民间故事、侦探故事、狄更斯叙事等),往往能够得到更为有效、也更令人信服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托多罗夫还是罗兰·巴特,后来都改变了最初的研究方向,从对故事语法的研究分别转向叙事的文化层面和符号层面研究。有些批评家,如范·迪克认为,故事中的诸活动之间存在由社会习俗决定的秩序,所以很多动作序列实际上是受惯例支配的:如出发意味着返回;许诺意味着去完成它们的意向等。因此,他们建议“把叙事作为行为哲学和话语分析这些更广阔的领域中的一个特殊区域”,这样叙事才能获得更好的研究[11]。应该说,这为以故事为中心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二、以话语为对象的研究层面
只在故事层面进行叙事研究有很多缺陷,尤其不能解释“同样一组行动可以用不同方法来叙述”这一事实,使叙事学家开始关注叙事的话语层面,即故事的表述方式,主要包括叙事时态、时间、语态、语式、人物描写、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等。这一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包括(后期的)托多罗夫、热拉尔·热奈特(G.Genette)、查特曼(Chatman)、普林斯(G.Prince)等。
经典叙事学对时态和时间的研究通过对照它们在故事和话语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来进行,从而确定话语在何种程度上对故事进行了“变异”处理,以及这样处理带来的效果。叙事时态分现在时和过去时两种,现在时态又分故事现在时和话语现在时。根据话语和故事之间的时态关系,可将叙述分为三类:回顾叙述、同步叙述、预示叙述,而这三类叙述都有各自不同的时态、体式和情态系统。[12]
对时间的考察分三个子系统:时序、时距和频率。如果叙事话语中的时序与故事中的时序不同,则说明话语中出现了“时间倒错”现象,如倒叙、预叙、中间叙等。故事时距和话语时距的关系可能体现为:等距(如对话体的场景叙事)、故事时距大于话语时距(如概述或全景式叙事、省略或停顿)以及故事时距小于话语时距(比较少见,主要用于主观心理叙事)。频率用来比较故事发生的次数和话语中发生的次数,分单一叙述(故事中发生n次,话语中也讲述n次)、重复叙述(故事中发生一次,话语中讲述n次)、反复叙述(故事中发生n次,话语中讲述一次)。[13](PP125-126)
语态和语式也是从语言学中借用的概念,分别解决叙事中谁说和谁看的问题。语态研究中的关键术语是叙述者,指叙事话语的发出者(或“声音”)。叙述者可以在叙事中表明身份,也可以隐藏身份;叙述者若出现在叙事行动中,该叙事为同故事叙事(如很多第一人称叙事),若没有出现在叙事行动中,该叙事为异故事叙事(如很多第三人称叙事)。在第一人称叙事中,通常出现两个“自我”:叙事自我和经验自我,两者常常交互作用以完成叙事功能。[14]
“声音”本指叙述者的声音,但在巴赫金的影响下,叙事学者将这个概念扩大至包括叙事文本产生的所有声音,包括文本内声音(叙述者声音及人物声音)和文本外声音(指作者的声音),并进一步探讨各种声音的辨认及产生的复调效果。[15](P45)
苏姗·兰瑟(Susan Lanser)将声音作为“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探讨叙述声音和女性作家写作的关系[16];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则将声音看成是叙事“为达到特殊效果而采取的(修辞)手段”,探讨声音在叙事交流中所起的作用[17]。这些研究都继承并突破了经典叙事学中“声音”的范畴。
语式用来描述叙事信息调节,热奈特区分了两种调节方式,即距离控制(即叙事信息数量控制)和投影控制(即叙事角度控制)。这儿的关键术语是聚焦者,指充当叙事视角的眼光。叙事可以采取叙述者聚焦(如全知型三人称叙事),也可以采取人物聚焦(如一人称叙事或三人称有限视角叙事)。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叙事都混合采用两种聚焦方式。[15](P57)热奈特在分析叙事聚焦之后进一步指出,选择了某类叙事聚焦,也就选择了信息数量和叙事角度,因为特定的聚焦只能感知到某些信息,如果叙事超越了这些信息,则被视为“视角越界”。但他同时指出,很多情况下视角越界并不影响读者的阅读和判断,读者的认知策略可以帮助他们合理地排除这些越界可能带来的阅读困难。[13](PP143-147)
另一位颇有影响的叙事学家(Franz K.Stanzel)则没有区分语态和语式,而是提出了一个“叙事情景”的概念。斯坦泽尔将叙事情景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的叙事情景、叙述者的叙述情景,人物的叙述情景,并描述了每一叙述情景中的典型特征,包括叙述者的参与程度、距离、知晓范围、目的、可靠性、声音和聚焦情况等。[18]
叙事中人物描写可以由叙述者或人物来完成;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可以自我描写,可以由他人描写;可以在公开场合下描写,也可在私下描写等。但每一种描写的可靠程度并不相同。另外,叙述者(作为作者虚构的主体之一)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特征也受到了高度关注,尤其是叙述者的可靠性和叙事意识。可靠的叙述者让读者相信并接受他对事件的报道、理解和评价,不可靠叙述者则由于知识的缺乏、对事件参与不足或有问题的价值判断系统,让读者对其报道、理解和评价产生怀疑。叙事意识是指叙述者进行叙事时的心理状态。[19]
热奈特根据叙述者的干预程度对人物话语和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了区分:叙述体(叙述者行使最大干预)、间接体(叙述者实施部分干预)、直接体(叙述者实施最小干预),同时在间接体别分析了自由间接体,在直接体中分析了自由直接体。[13](PP125-128)同样,对人物意识的表达方式也有心理叙述方式、戏剧独白、内心独白、思维风格等几种。[15](PP92-95)
以上的分析其实已经表明,把叙事作为话语进行研究的范式也包含对故事的研究,只不过研究重心不在于对故事行动功能及序列进行描写。而在于故事转化为话语中的种种方式,属于俄国****所谓“技巧”范畴,从而使研究成果更贴近文本现实,在批评实践中也更具操作性,缺陷是研究总停留在形式描写层面上,缺乏对叙事运作机制更全面的探讨。
三、整合、开放的研究范式
将经典叙事学中的两种研究范式进行有机整合,是近年来叙事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米克·巴尔(M.Bal)、查特曼、普林斯等。经过整合,叙事学家试图重建完整的“叙事语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句法(由一套有限的规则生成所有故事的宏观和微观结构);语义(对这些结构进行阐释,包括叙事内容的宏观和微观结构);话语(结合上述结构,由另一套有限的规则来解释叙事话语,如叙述时序、叙述速度、叙述者干预等);语用(影响前三部分分析进程的认知和交际因素)。[5](P7)可以看出,整合后的叙事研究范式有如下几个重要变化:
1.从“静态”走向“动态”。无论是列维-斯特劳斯还是普罗普,以及早期的叙事研究都忽视了叙事的“句法”层面,热衷于分析故事的最小单元及其功能(普罗普甚至强调叙事中各功能事件的序列是固定不变的),而没有关注故事中各因素的动态配置规律,所以他们的研究无法解释推动叙事进程的动力所在。整合后的模式则注重研究故事中的动态因素。如帕维(Pavel)在情节的研究中,既突出了事件和转化的重要性,又勾勒了情节中的动力、张力和阻抗因素。[20]还有研究者从叙述者对叙事信息的控制出发,研究读者在将话语还原成故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断点”现象,再结合认知学相关理论,探讨这些“断点”对读者确定事件功能的影响,这等于强调了“功能”的动态性。[21]
2.从“规则”走向“语境”。经典叙事学从结构主义发展而来,宗旨是将叙事研究系统化和“科学”化,客观上使其难以与语用、语境融合。但近年来由于社会语言学不断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叙事学界也越来越倾向于将叙事看成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从文本中心模式或形式模式转到形式与功能并重的模式,即既重视故事的文本,也重视故事的语境。”[22](P8)也就是说,叙事研究不应只注重形式,还应该注重叙事形式与叙事阐释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叙述者与事件的位置推断、叙述者的可靠性推断、哪些主题在故事中处于优先地位的推断、哪些叙事结构可能引起不同性别的特殊反应,以及读者如何回应叙事技巧再现出的价值观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能依靠规则的描述,而是依靠对作者、叙述者、文本、读者之间的语境关系的分析和判断。
3.从“作者”走向“读者”。经典叙事学在进行形式描述时,常常预设了叙事的意义,如普罗普给“功能”的定义(功能是人物的一种行为,由它对行动进程所具有的意义来界定)中,就预设了作者赋予叙事的意义,其结果是,对形式进行预先阐释后再对形式进行描述。整合研究模式也研究叙事的形式,但将其放在读者的阅读语境中,叙事形式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阐释框架中才能体现出意义,从而将叙事意义的确定权交给了读者。[22](P12-13)
叙事学不断从其他研究领域汲取养分,同时丰富其他研究领域,从而形成了众多的跨学科叙事学分支,成为近年来叙事学研究的一大景观,使叙事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数变成复数。美国知名的叙事学者杰恩(M.Jahn)评价道,今天的叙事学“是‘叙事学+X’的研究模式”,这里的"X"无论是女性主义还是性别研究,是文化研究还是后殖民研究,他觉得“都很有研究价值”[15]。
事实上,“后经典”叙事学延伸出的分支远不止杰思所述。综合已有资料,可以举其要者如下:心理分析叙事学、历史纪撰叙事学、可然世界叙事学、法律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后现代主义叙事学、修辞叙事学及文化叙事学等。复数叙事学强调该学科的开放性,尤其是与语言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语用学等学科的对接。
四、国内叙事学研究现状
不久前,笔者对近三年中国叙事学研究状况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发现,从1999~2002年,国内重点文学评论刊物上刊登的叙述学研究文章数量呈明显上升之势,其中2001年比2000年增长了50%,而2002年上半年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近100%,这说明中国叙事学研究的热情正在逐渐高涨。但研究中笔者也发现了目前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理论研究角度不新,国外理论介绍范围不广。理论研究的选材范围基本上还处于经典叙事学的范畴,如对话语/故事、叙述者的研究;对国外叙事理论的介绍数量相当有限,没有覆盖叙事学的最新发展方向。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叙事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难以形成方法论,导致从事叙事批评实践的研究人员不能跟上国外最新发展,使叙事批评实践不能走向深入。最令人不解的是,这一时期甚至没有出版国外叙事学研究的最新译著(直到2002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才翻译出版了一套《新叙事理论译丛》(注:本套丛书由申丹主编,从解构主义叙事理论、女性主义叙事理论、修辞性叙事理论、后现代叙事理论和跨学科叙事理论等5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叙事学研究的最新方向。)),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经典叙事学的翻译引进和评介热潮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2.叙事批评实践中,研究范式过度集中在叙事话语方面(80%以上),其中又以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时间的研究为主,对叙事话语中叙述声音、叙事层次、叙述接收者等方面的研究较少。鲜有将叙事话语和故事结合并提炼出有效叙事规律的研究;同时研究角度不深,常常浅尝辄止,没有将语境真正纳入到文本解读中。如认为通过论证《简·爱》中使用了女性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就可以与女权主义结合起来[23],而没有考虑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出来的声音,或这种女性叙述方式与当时的文学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来表现作者“对社会主体意识进行了反叛和解构”,使论述显得极其仓促而缺乏深度。同时,这一时期的叙事批评实践还缺乏对“亚文类”、不同时代小说及不同作家小说(如侦探小说、浪漫小说、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后现代小说、狄更斯小说等)叙事共性的研究,而多从一文出发,将叙事研究变成了单纯的文学技巧欣赏。
总之,尽管过去三年中国叙事学的研究数量并不少,但由于缺乏与国外最新研究模式的有效呼应,使我们的研究范式显得陈旧,研究角度显得狭窄,这种形势使引进和研究国外最新叙事理论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收稿日期:2002-09-11
【参考文献】
[1] 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78.
[2] Henry,J.The Art of Fiction[M].朱雯等译.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 Forster,E.M.Aspects of the Novel[M].Florida:Hartcourt,Inc.,1985.35-43.
[4] Sehorer,M.Technique as discovery[A].In Yan Zhongzhi(ed.).Selected Readings in 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C].Chongqing: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Press,1997.26-40.
[5] Prince,G.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M].Nebraska: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7.
[6] Todorov,T.Grammaire du Décameron[M].Mouton:The Hague,1969.69.
[7] Levi-Strauss,C.The structure study of myth[A].In Structural Anthropology[C].New York:Anchor,1955.
[8] Selden,R.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Kentucky: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86.
[9] 布雷蒙.叙事可能之逻辑[A].张寅德选编.叙事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53-176.
[10] 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A].张寅德选编,叙事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42.
[11] Van Dijk,T.Action,action description,and narrative[J].New Literary History,1975,(6):273-294.
[12] 玛戈琳.过去之事,现在之事,将来之事:时态、体式、情态和文学叙事的性质[A].马海良译.新叙事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9-113.
[13] Genette,G.Narrative Discourse[M].Trans.Jane E.Lewin.Oxford:Blackwell,1980.
[14]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3.
[15] Jahn,M.Poems,Plays,and Prose:A Guide to the Theory of Literary Genres[M].Cologne:University of Cologne,2002.
[16] Lanser,S. Fictions of Authority:Woman Writers and Narrative Voice[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2.17.
[17] Phelan,J.Narrative as Rhetoric:Technique,Audiences,Ethics,Ideology[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6.22.
[18] Stanzel,Franz K.A Theory of Narrative[M].trans.Charlotte Goedsch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19] Rimmon-Kenan,S.Narrative Fiction:Contemporary Poetics[M].London:Methuen,1983.100.
[20] Pavel,Thomas G.The Poetics of Plot:The Case of English Renaissance Drama[M].Manchester:Manchester UP,1985.
[21] 卡法勒诺斯.似知未知:叙事里的信息延宕和压制的认识论效果[A].马海良译.新叙事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3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