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费范文1
一、高消费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根据相关定义,所谓“高消费”,是指高工资、高福利政策下高水准、高成本的消费。其理论来源是美国的凯恩斯主义。在高工资、高福利政策的刺激下,社会很快就能形成一个人数占多数的中等收入阶级,即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存在必然会产生巨大的需求和更高水平的消费意愿,这就是发达国家所以能形成高消费潮流的主要原因和重要基础。在发达国家,高消费不仅表现在生活消费上,还表现在生产消费上。凯恩斯主义即是通过运用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收购产品,并作为一种福利影响着在其中生活的人。通过政府收购,大大减轻了产品的过剩危机,拓宽了产品流通的渠道,提高了资金流通的速度,刺激了生产,并使生产仍然可以继续甚至扩大再生产,这又使得广大工人农户不至失业,从而保证了消费的物质基础。因为就业的充分,高工资、高福利的保护,中产阶级成为一个占人口大多数的稳定的社会群体,生活之高消费就得到了有效的保证。生产之高消费主要表现为设备的更新以及大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国家通过提供公共品进一步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刺激并促使原材料与能源供给行业不断得到发展。整个经济就在“高消费”形势下得以盘活与持续发展。
从国际背景来看,高消费的产生与社会生产能力和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密切关联。高消费首先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其消费主义文化十分发达。而消费主义则植根于市场经济。一方面,通过在市场抛售,生产可以实现最大化供给,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并建构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文化,产品可以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高消费作为需求文化的一种层次或类型,比较显著的例子是美国与法国。美国消费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其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19世纪末,美国实行了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再加之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和丰富充足的资源,美国人创造的财富暴涨。在金钱的刺激下,美国人原有的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生产也变得更具有针对性,高额的奢侈品、时髦的上等货。逐渐成为人们竞相争逐消费的对象。高消费的观念从此深入美国人的心灵。由于政策的扶持,在美国很快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群体,并出现了中产阶级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物质与文化的双重支撑下,中产阶级成为高消费的稳定人群。当年福特公司的市场目标之一就是让自己的工人也能用上他们亲手制造的汽车,这是一个宣扬消费主义与满足中产阶级需求完美结合的典型。从美国的例子可以看出,高消费需要有物质基础和文化需求的支撑,它要求必须有一个稳定的且具有购买力的阶级即中产阶级来做基础。法国的消费主义则得益于其文化的先锋性。法国向来以文化的出新而闻名,在法国社会里的许多消费行为,与其说是物质消费,不如说是文化消费。通过文化来包装品牌,然后以品牌来引领消费潮流,法国算得上出类拔萃。从目前世界流行的时尚品牌来看,法国品牌在高端消费品中居多。
从美国与法国的例子可以看出,现代商业社会里的高消费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具有物质的基础,比如中产阶级的存在;一是具有文化的基础,比如时尚潮流的影响。这两个条件还要能较好的融合。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消费早已成为一种消费形态,并显示了人类社会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另外,在经济活动中,人们的消费行为并不总是主动的、理性的,很多时候都是被动的、从众的。高消费之所以能在发达国家形成一股风潮,并渐而波及发展中国家,是因为高消费所带来的强烈的物质诱惑与文化暗示。
从尚未形成成熟的中产阶级来看,我国目前尚不具备稳固的高消费的物质基础。我国的高消费多表现为一种跟风、从众与模仿,所谓“打肿脸充胖子”是也。但亦不可否认,我国自上世纪十年代以来,已逐渐形成了一批新富阶层,也就是***所说“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无论这批“新富”是通过何种手段致富,但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是我国高消费之始作俑者。他们拥有丰厚的物质条件,一有恰当时机,必定会通过高消费来表现自己与一般民众不同之优势所在,展示自己高消费的能力。山西煤老板的炫富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最近央视主持人20万元办生日宴的新闻,也说明中国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高消费的支撑人群。当然他们还形成不了一个社会所说的中产阶级。所以,高消费在我国目前只能算是一种没有文化内核、标榜身份的炫富行为。当前,我国内需严重不足,这是由广大民众购买力不足决定的。因而,应是通过整体提升国民的购买能力来解决,而不是通过刺激“高消费”来实现。
二、高消费对我国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
高消费虽然对扩大生产有刺激作用,如多样化高消费需求促使市场产品结构更加细化、优化和完善,高品质高消费需求对促进产品质量、改善生产能够起到标竿作用,求新性高消费需求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创造,文化型高消费需求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对企业文化内涵和企业形象的追求。但就目前而言,高消费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高消费带来的更多是不利影响。从宏观层面来说。高消费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与生活对物质能源的高消耗上,也就是说,高消费容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现今原材料与能源紧张以至枯竭,均与过快增长的消费有关,如美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公务活动中也存在高消费的不良倾向。而在微观层面上,高消费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消费造成了普通民众对未来幸福与财富的透支。因为我国的高消费群体并没有形成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产阶级,所以,普通民众的高消费行为往往建立在对新富人群的艳羡与模仿上。在中国尤其表现在奢侈品的消费上。在发达国家,高消费行为是建立在理性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并不具备这种物质基础而去进行高消费,那么就不是理性的行为,而是一种奢侈消费的行为。奢侈消费对于少数新富阶层也许只是普通的经常性的高消费,但对于普通民众则是带有明显面子效应及虚荣享乐心理的“一次性”消费。这种“一次性高消费”往往会透支未来的幸福与财富,目前中国的房奴和车奴就是最好的证明。还有教育产业,现在也变成了一种高消费,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教育费用的支付往往要举合族合村之力,这不但透支了未来的财富,如果找不到工作,还透支了未来的幸福。
高消费容易诱发犯罪。扰乱社会秩序。人的欲望
是无止境的,人的攀比之心是常有的。高消费往往是与享受联系在一起的,必须要有物质基础的支撑。没有物质基础支撑的高消费,往往就会演变成犯罪,比如偷抢诈骗、贪污受贿。为了支付高消费的花销,许多人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这对社会的稳定会构成威胁。许多贪腐分子为了满足自己或关系亲密者的高消费要求,不惜损公肥私,使国家财富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这很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消费会对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造成破坏。高消费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影响中国是与新富阶层的出现分不开的,而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影响中国则是与青年人的求新意识分不开。因为高消费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生活观念与消费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许多青少年,特别是那些并不富有家庭出身的青少年只看到了高消费风光的表象,从而养成了大手大脚、唯利是图的习惯,这不但对家庭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而且十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进一步而言,还会影响到来来人才素质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
三、必须理性对待高消费
高消费是伴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累积而出现的一种消费模式。目前,我们对待高消费的态度应该是适当引导、量力而为。
树立理性的物质消费观念。消费包括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们的物质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高消费现象因为产品供给的丰富充足也时时发生,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之一。但如前所述,我国的高消费尚无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没有相对多数的消费人群,我国的高消费是基于较严重的阶层分化条件下的高消费,是以牺牲绝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为代价的高消费。所以,作为高消费领头羊的先富人群应该转变消费观念,继续保持中国勤俭节约的传统,适当而理性地消费,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事业上来。而广大民众也应从“一次性高消费”的非理性观念中摆脱出来,不要攀比,要量力而行地消费,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上。
理性消费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非理性消费 内外部环境 解决措施
Study on Irrational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rrational consumption have gradually appea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fea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irrational consumption. College students’ irrational consumption is affected by environm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 passage raised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rrational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e solutions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消费的非理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非理性消费是相对于理性消费的一种说法。古典经济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有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都会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但是,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个体不具备完全的市场信息,难免会受到环境、习惯、情绪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非理性消费行为。因此把非理性消费定义为:“非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做出的不合理的消费决策。”
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特点
1 从众性
所谓从众性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个人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即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当个体从属于一个群体时,个体很容易表现出从众心理和行为。大学生是个群居性群体,他们很容易受到同寝、同班同学的影响而购买一些不必要的物品。或许开始他们还很有理性,但是有时候禁不住同学的鼓动而放弃自己的意愿进行消费。
2 炫耀性
大学生的消费有时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必要需求,而只是想用自己的高消费,奢侈品消费行为进行炫耀。他们的炫耀只是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只是让别人羡慕与恭维自己。在他们看来这样会吸引到别人的关注和评论。
3 情绪性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则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他们的消费心理更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在他们心情好的时候会集体出去购物来放松自己,不管喜欢不喜欢先买了再说反正我高兴。在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需要发泄自己的感情,那他们就会沉浸在网吧、酒吧、歌厅、舞厅来宣泄自己的压抑情绪,而这些消费往往并不需要。
4 攀比性
攀比消费实际上是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和虚荣心而进行的不必要消费。在进入大学以后,他们错误的把消费水平作为衡量家庭经济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志。他们在校园中使用高档手机和名牌电脑,表面上是为了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而实际上他们知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他们眼里“别人有的他一定要有,而且要比别人的好” 。
二、大学生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主要是受到他们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
1 家庭环境
家庭是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小群体。家庭既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又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时间最长的规范性参照群体。当代大学生一般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受到家长的溺爱,这种溺爱助长了大学生的一些非理性消费行为。
2 学校环境
学校消费教育的薄弱也是大学生盲目消费的原因之一。由于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原因,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中,与人生观、劳动观和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展。
3 社会环境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到接触到社会,社会上的不良分气及西方享乐主义的思潮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大学的的人生价值观,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形成了畸形的消费心理和盲目的消费观念,是他们不愿经受艰苦的生活。
(二)大学生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
1 情感导向
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各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人们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购物冲动。这种不稳定的情绪我们称之为极端情绪,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积极情绪,就是人们心情愉悦的时候,这时消费者希望通过消费某种商品来满足自己乐观情绪的需要;另一种是消极情绪,如消费者遭受感情挫折、事业失败等,这时情绪低落,也往往会通过感性的消费来缓解压力,发泄内心的不满,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心理补偿性消费”。
2 文化修养
个人文化的修养也能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大学生如果自身的修养不高,则很容易受到外面的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形成一些错误的消费理念。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使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认为只要有钱吃喝玩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他们自我认识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能在别人的鼓动下盲目的消费。
三、大学生解决非理性消费问题的措施:
1 家庭方面
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科学的消费观念,养成理财的好习惯。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消费。家长也应该培养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和能力,应该对他们的经济进行适当的控制,要供给适度,然后逐步培养他们的经济意识。
2 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并把消费观纳入到思想教育理论体系当中,帮助他们了解消费的基本知识和经济金融常识,让他们学会如何消费。同时学校应该多开展一些有关健康消费理性消费的讲座,引导大学生养成合理的科学消费观念,是他们明白父母的不易,明白科学消费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
3 个人方面
(1)事前计划
大学生应该制订消费计划,明确自己真实的需要。每个月开始时合理制订消费计划,按照计划合理消费、正确消费,才可以减少非理性消费的发生,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理性消费。在消费时要明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自己要记住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盲目追求名牌,做到勤俭节约。
(2)事后控制
大学生应该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对自己的消费情况进行总结,然后进行信息反馈,看看自己的消费行为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消费计划来进行的,如果没有进行的话,那么自己要继续严格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是自己的消费行为尽可能的不偏离自己制定的消费计划。或者更改自己的消费计划,使自己的消费计划和消费行为看起来更加合理一些。
(3)提高个人修养
个人的人生观影响价值观,大学生应该通过多参加一些文化素质类教育的课程来提高个人修养,这样才能避免自身受到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避免自己深陷其中。同时有助于自己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有利于自己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罗仕健 郝向鹏,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动机的探索,科技信息,2007年第34期。
[2] 黄文述 柯洪霞, 大学生消费的非理性因素研究,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 张乃文,消费者的非理及营销对策浅析,企业活力,2010年第4期。
[4] 郭建锋 卢新明,消费社会形态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04期。
[5] 向 欣,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2期。
[6] 张玉华,“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及其疏导路径探析,中州学刊,2012年3月第2期。
理性消费范文3
【关键词】金融危机 刺激经济 理性消费
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背景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逐步显现,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各个国家积极努力出台各种对策,以消除或削弱此次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也从各个层面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增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密切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等等。中国还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了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税负等措施。
为了刺激国民的消费,针对市场较为疲软、通货出现紧缩的问题,我国提出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方针,党中央、国务院于11月初及时制定了要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提出要实现从外向经济向内需经济体系的转型,以减少外部经济动荡对中国经济的损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2008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国将增加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同时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二、正确认识扩大内需与促进消费的关系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外贸拉动。去年投资增长25.7%,出口增长28.4%,消费实际仅增12%。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尚未形成合力,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明显失调。
在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是gdp增长的主导因素。出口从本质上说仍然主要是进口国的消费,由于全球消费下降,全球经济贸易萎缩,许多国家出口下降。投资主要由企业及个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组成,企业及个人投资仍然主要取决于销售,取决于消费。政府投资的适当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依靠财政收入的政府投资毕竟是相对有限的,政府投资和财政收入仍然与消费密切相关。因此,解决目前经济危机的关键仍然是消费。
为此,亟待通过扩大消费,形成“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实际情况也表明,我们在扩大消费方面的潜力很大。针对这种情况,眼下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消费”的观念,深入研究消费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扩大内需,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消费券的兴起与利弊
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是各国和一些地区政府在经济不景气、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为促进民间消费而设的、限时的辅助货币机制。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副衰退时,政府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至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虽然消费券是以促进消费为目的,但也可作为社会救济工具之用。也有两者相混,既以振兴消费为目标,实施方式又如同社会救济。
目前,全国各地发消费券的热情高涨。消费券的发放,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为刺激当地消费增长,对拉动消费起到了推动作用。
消费券的最终目的是要刺激消费,那么首先要理清的就是消费券刺激的是哪部分消费,以及刺激的到底是哪一部分人的消费?按照“百分百刺激经济”的成都消费券的成果分析,虽然在转化率上远超人们意料,但是从“消费券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大米、油、调料等方面”的实际效果来看,对真正意义上的刺激消费的成果并不大,拉动内需恐怕就更无从谈起。
另外,消费券的发放,真正带来市场的消费行为了吗?拿到消费券的是市场需要的消费主体吗,恐怕也不尽然。尤其是,通过摇号产生的消费券得主,真正需要这些消费券吗,而需要从实处解决生活困境,需要这些消费券以解“燃眉之急”的人们,又如何才能拿到这些“救命红包”呢?并且,在个别城市和地区,消费券在发放时遭到市民哄抢,场面一度非常混乱,甚至使得消费券的发放被迫中止。总体上说,国内部分城市发放的“红包”、消费券,都可以归结为对于弱势群体的特别补助,但不同城市,是否可以权衡、反思,是否尽最大努力扶助了民生,而弱势群体能否通过能够“红包”、消费券这些东西,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却是不确定的。由消费券的发放而引发的社会公平问题,也需要引起深思,真正要体现理想的人人有份的发放范围,恐怕短时间内也难以见效。
消费券发放之后,商家是否会乘机提高商品价格,或者提供质量不合格的商品呢?按照商家逐利的本性,恐怕这也不是杞人忧天,而所谓的“消费券”,也不过演变成一种变相的促销手段而已。
消费券即使有效,毕竟是短期的刺激效用,是经济政策中的“***”,不可长期反复使用。持续有效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根本着眼点还是如何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养老统筹等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有钱花、有钱敢花。
四、刺激消费还需保持理性
现在各种形式和名目的消费券作为短期的一种权宜之计,是刺激经济发展的可行措施之一,但是长远的经济复苏之路,决不是几个企业的消费券就可以力挽狂澜的,我们依然要清醒地看到,心病解了,消费才有底气。扩大内需,先得以人为本,减轻和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意愿上做足文章。
制约消费的不单是收入,由于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保险等预期消费支出增加,即使家庭总收入涨了,人们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不同的社会成员几乎陷入同样的烦恼:看病贵、上学贵、买房贵……这些后顾之忧,归根结底,是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社会安全网建设滞后且覆盖面低。
当务之急,是采取有力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把增加居民即期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让利益分配适当向普通居民和贫困地区倾斜;健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打好扩大消费的政策“组合拳”;着重解决扩大就业、完善社保、深化相关改革等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对教改、医改、房改、社保改革现存的顽症积弊要在整治中动真格的,稳定和刺激支出预期。这当中,政府应有更大的作为。同时,应完善消费环境,推促储蓄型消费转向信贷型消费,积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日常消费的快乐。
刺激消费,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费、理性消费,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
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进行适度消费。十几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点呈现出奢侈性的特点。奢侈性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适度消费提醒我们,在消费时,必须对自己的收入能力进行正确的判断,如果符合收入状况,能够到期支付,这种消费行为就是一种合理的消费;如果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收入能力,或者明知自己没有消费能力却硬与别人盲目攀比,就会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并且影响正常的生活质量。
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注意改善消费的质量和结构,使“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漂亮、住房讲宽敞、出行讲快畅”的消费时尚,逐步融入大众生活;尽可能增加有利于增进健康、提高素质、开发智力、培养后代的消费支出。要防止陷入消费误区,坚决纠正和摒弃挥霍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的“欲求消费”现象,使人们养成理性、健康、文明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人们的消费可以分为两种: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物质消费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消费,精神消费主要是娱乐身心、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各种消费。要使消费结构趋向更为合理,就必须正确处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消费不仅仅只是吃、喝、玩、乐,它也是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提高自己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的积极的行为。要引导人们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使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统一,努力提升精神消费的水平。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就是勤俭持家、量入为出、俭以养德。在这样的消费观念指导下,人们的消费行为必然出现积累型、保守型的特征。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徘徊于较低的状态。现代消费是对传统消费的继承和扬弃。应矫正消费者传统的落后的思维模式,引导个人消费行为走向理性化,使人们逐渐树立“敢于消费、善于消费”现代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吴柏麟,尹伯成.经济学基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劲松等.经济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5.
[3]李明泉.经济学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吴祖明.提倡节俭与鼓励消费.求是,2003.
理性消费范文4
以前社会发展还未和现在一样,经济不够发达。人们第一考虑的便是自己的生存需求。而现在,生活水平在高速发展,经济变得繁荣,人们在满足生存需求时面也衍生出了许多存在需求。这是来自于社会的原因。而对于个体来说,我认为虚荣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社交软件上充斥着别人的生活照时,便有人开始模仿其他人的生活。之所以会有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是人防止被社会边缘化的一种表现。但看着大家都在消费,是为了不落伍,便开始蒙福,这种存在需求应是被杜绝的。
面对人的存在需求,我们应先分析一下这种需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做决定,如果仅仅是盲从,那边是一种浪费。消费本是满足人的生存需求,如今到了发展享受消费是社会提高了人们对物质水平的要求,也是人性的弱点,促使存在需求消费的扩大。
面对这类现象,我们要用理性的思维看待,这类型的消费产生代表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的享受到社会给予我们的乐趣,但与此同时,这类型的消费也是一种浪费,当偏远山区的孩子还在为生活需求担忧时,我们却由于盲从的心里追求的奢侈品一类的存在需求,这是我们需要改善的。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存在需求的意义,但这些消费能使生活变得精致。也应衡量一下他的量,如果不对自我进行约束,这也会带来麻烦。
理性消费范文5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农民的非理性消费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超需求建房盲目攀比。近几年,农民收入多了,生活好了,不少农户盖了新房,而且面积都不小,有的农户盖了楼房,还有的农户在过去的平房上摞了一层,把原来的平房也变成了楼房。我到一些农户的二层楼上看了一下,发现二层楼上基本上不住人,大都是放了一些乱七杂八的东西,或者是一些不大常用的农具,或者是一些备用的粮食,或者是一些闲置的物品,不少农户的二层楼上都落着厚厚的一层灰。我问到几个农民朋友,家里人口又不多,原来的房子足够住了,盖二层楼房有必要吗?他们回答说:“虽然没有用,但很有必要,因为孩子慢慢长大了,女儿要出嫁,儿子要结婚,人家都有二层楼房,咱们住平房怎么行呢?”原来他们盖二层楼房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互相攀比。
二是人情消费苦不堪言。从了解的情况看,农村的消费结构存在着极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人情消费开支太大。农民们说:“现在吃饭穿衣花不了几个钱,种地不用缴税了,上学不用交费了,看病有新合疗保障了,但农民总是觉得没钱花。关键是人情消费太厉害”。目前的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修建房屋互相攀比几乎成了通病。有的农民朋友说:农村人要办好三件事(修建一处好房屋、嫁姑娘和娶儿媳妇、办理老人的丧事),在这些事情上就是要看一看谁家的人花钱更大方,比一比谁家的人花钱更大气。这样逐步形成了一种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气,而且家家如此,谁也不愿意逆风气而行事,于是,请客变成了你家请罢我家请的家常便饭,有的人甚至借债请客。送礼变成了送完这家送那家,有的人甚至借债送礼。
三是把当成“正事”干。本来农村的文化活动少一些,冬季也没多少农活要干,农民们下下象棋、打打扑克、看看电视都是很好的事。但也有一些人却把当成了“增收”的一个途径,为了而忙得不可开交。到村子里走一走,“挖坑”的、“飘三页”的、打麻将的确实不少。有这样一个典型事例,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村妇女,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有8亩地,两个老人一个孩子和她自己在农村留守。近几年来,她一不在家孝敬老人,二不考虑种好庄稼,三不负责管好孩子,四不愿意料理家务,白天黑夜一心扑在麻将桌上,把麻将当“正事”干。在她的影响下,她上中学的儿子也学会了迟到、逃学。小小年纪,抽烟、喝酒、上网、“挖坑”、“飘三页”、下象棋、打麻将无所不会。
四是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拥有完全的生产经营自,种什么、养什么、做什么生意,完全由自己决策。许多农民不懂市场规律,不清楚价格走向,有时挣了,有时赔了,他们将挣钱与赔钱、人生顺与不顺的原因,归结于天意神意,寄希望于“上帝”的安排,热衷于向无形的“神”寻求精神支撑,从而导致了神山、神水、神树、神庙应运而生。
农民非理性消费的原因何在,主要是攀比心理在作怪,敛财心理在作怪,虚荣心理在作怪,侥幸心理在作怪,愚昧心理在作怪。还有一点就是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农民的教育引导不够。
若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非理性消费不堪重负的状况,建议采取以下几个办法。
办法一:要教育农民树立正确的居住观念。农民住上宽大漂亮的新房子是一件可喜可庆的事情,但若把所有的积蓄一股脑儿全堆在房子上,却是值得商榷的。何况目前在农民中普遍存在着住房面积、住房高度、院落大小、装潢档次等相互攀比的现象。这不仅浪费了农民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增加了农民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农民的新房子适当盖得小一点,从大的方面看,可以节约土地;对农民自身而言,意义也不小。省下一些钱,更新一些家具,添置一些家电不是更好吗?所以应当教育农民尽快树立节约、适用、坚固、安全、节能的新农村居住观念,大力推广各级建设部门下发的农民新居建设图纸,逐步减少农民在建房过程中的攀比现象,减轻农民在建房过程中的愚型消费负担。
办法二:要加大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力度。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的文化生活还是相对贫乏的。到农村去走一走就可以看到,一些农村连基本的文化设施都没有,农民群众闲暇时看场戏看场电影甚至读张报纸都很困难,他们在生产劳动之余很难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来达到放松自己、武装头脑、陶冶情操的目的。这也给聚众和搞封建迷信活动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尤其是要加大文化下乡的工作力度,大力丰富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农民群众在空闲的时候有地方放松,有事情可做,有娱乐活动可参加,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等愚型消费的机会。
办法三:要加大对农村的打击力度。亲友相聚,娱乐一下无可厚非,但若把这种娱乐活动变成,则是不可取的。在农村,因造成人财两空、家破人亡的例子屡见不鲜,的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伤感情。目前,农村的赌风已经泛滥成害了,已经到了非刹不可的时候了。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乡村基层组织都要加大对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力度,逐步提高农民群众对危害性的认识。公安机关也要加大对农村的打击力度,对在农村经常聚众并且屡教不改的人要从重处罚,绝不能姑息迁就,让农村赌风日盛的状态尽快得到有效遏制。
办法四:要加大对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打击力度。从目前情况看,在农村破除封建迷信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问题是一定要加强对农民进行无神论的教育,要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革除陋习。要在揭露封建迷信的危害性上下工夫,要在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上做文章,当前尤其是要在打击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力度上动真格的才行。如果再不加强对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打击力度,任其发展下去,就不仅仅是增加农民愚型消费负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会破坏我们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只有多措并举,加大打击力度,才能把农村封建迷信的歪风刹下去。
理性消费范文6
关键词:家庭消费;伦理教育;可持续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6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人们主要消费场所的家庭也会在全球化浪潮中接受丰富的、先进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同时,也必将面临着许多道德选择的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与否将关系到个人、家庭、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家庭自身应该承担起责任,树立健康消费观念、制定合理的消费策略、规范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使我们每个家庭在物欲横流、各种非理性的个性化理念与价值观充斥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真正做到理性消费,真正获得高质量的生活。
一、加强家庭消费伦理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加强消费教育,培养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既是长远大事,也是当务之急。日本学者小林实早就提出:“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贤明的消费者。今后在政策观点上要重视充实消费者教育,开展培育有良心的消费者运动”,“日本产业之所以能够从经营指导思想重视产品质量,是由于日本的消费者,特别是战后提高了教育水平的日本妇女具有识别商品的眼力”。[1]很多国家,特别是美、日等国,半个世纪以来,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消费教育体系,纳入各级学校教育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国近一二十年来,国民消费教育,已成为近几年全社会尤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有些省市虽然搞了一些消费教育,但从全国来说,还没有建立比较完整的消费教育体系,还没有转变为政府行为,把它纳入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之中,列入学校计划之中。而对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筹划消费教育还未予以充分重视。著名学者卢嘉瑞认为:“所谓消费教育,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全体国民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和**意识,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2]。按照卢嘉瑞教授的理论,家庭消费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六有”的消费者:有消费经济学常识;有科学的正确的消费观念;有科学的消费知识、技能和方法;有文明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有个人和群体的消费行为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有能动的、强烈的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家庭消费教育是国民消费教育的重头戏。实施国民消费教育要考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培育家庭形成一种文明、健康消费观念和行为,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家庭消费伦理教育的内容
家庭消费教育的内容很广,覆盖面比较宽。但从总的来说,属于文化方面的教育,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方面的教育,具体包括消费观和消费道德教育、商品知识和消费知识以及消费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等方面;同时根据不同的家庭成员对象,确定主要内容和侧重点。
1.消费价值观和消费道德教育。价值观、消费观和消费道德,是家庭消费教育的极重要的内容。张梦霞教授曾在她的专著《女性价值观与购买行为》中,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它构建了人的信仰和态度,并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指导着个体行动和态度,是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导向仪,并直接指挥着个体决策系统。由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一种直接反映人的需求、欲望、物质和精神利益追求的特殊而具体行为,消费者对其购买行为的价值感知和判断会受到价值观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3]。比如,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观、道家文化价值观与佛家文化价值观为例,研究证明,消费者的儒家文化价值观特征越显著,越倾向于选择象征性消费模式(也称炫耀性消费);道家价值观越显著,就越倾向于选择绿色消费模式;而佛家价值观越显著就越倾向于选择实用性消费方式。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家庭成员正确的、适度、科学的消费观念是家庭消费教育的核心。
2.商品知识与消费知识方面的教育。在当代,商品和劳务丰富多彩,特别是有些商品科技含量高。加之伪劣假冒,充斥市场,如果不具备丰富的现代商品知识和消费知识,就难以在商品的海洋中,选择自己最需要、效用最大化商品,更难以抉择其于社会的道德立场,甚至可能上当受骗。为此,家庭消费教育还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现代商品和劳务知识以及如何正确制定家庭消费方针的教育。让每个家庭在进行消费决策之前了解:商品和劳务是否对家庭成员身心健康有影响,对凡是有害于家庭成员健康的消费产品一概排斥,比如烟酒、黄色庸俗消费项目等;商品与劳务是否符合绿色消费原则,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对一切会破坏生态的消费品予以排斥。
3.消费政策和消费法规的教育。市场经济是消费者的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如果不懂消费政策、法律、法规,就会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甚至会影响消费质量的提高,造成一些非法的消费行为。有些甚至在消费的过程中,明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也无法切实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有些服务性行业,误导消费者进行一些不良甚至非法消费,消费者常常是不知如何应对。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人员的非法消费行为是与他们法律知识的匮乏分不开的。因此,在开展家庭消费教育时,适当地向广大家庭宣传国家现时期的消费政策,以及消费法律与消费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4.根据不同的家庭以及不同的家庭成员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家庭消费心理和行为受收入差别、文化程度、传统习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各个家庭不仅存在共性,而且也会存在各自的特性。家庭消费教育应该特别注意家庭的共性和特性,以及不同家庭成员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点,制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
三、家庭消费伦理教育的领域和渠道
如何把家庭消费教育的上述内容传授给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这些经验主要有:政府高度重视,如美国:用行政法规强化消费教育,如日本:将消费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开设消费教育的专门课程。日本是最初提出学校消费者教育重要性的国家,其次还有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教育研究和消费教育工作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差距还比较大。但我们可以从这些发达的国家吸取有益的经验,拓展家庭消费教育的领域,多渠道的开展家庭消费教育。
1.家庭自觉开展消费伦理教育。家庭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再加上家庭中的一种特殊的亲情关系,更利于家庭消费教育收到成效。家庭的消费决策者除了自身应有科学合理消费的观念与行为之外,更负有对家庭成员进行随时的消费教育的义务。这就要求,作为家庭消费决策的家长,首先要做到率先垂范,杜绝一切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如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时行乐主义、“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的盲目攀比心理,以及黄赌毒等一些不法消费行为,做到节俭与合理消费相结合。其次,对家庭其他成员、特别是年轻一代进行及时的健康消费教育,采取措施纠正存在的不良消费倾向。同时对子女进行劳动教育,节俭教育,以及金钱观教育。引导家庭成员合理消费,形成一种良好的家风,既有利于家庭成员健康人格的塑造,对社会的风气也会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2.学校有计划地对青少年开展消费伦理教育。根据零点调查集团的一项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家庭消费的许多领域,孩子对于家庭消费项目的购买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家调查公司的研究人员还根据近年对城市少年儿童状况的若干调查结果,对当前青少年个人的消费能力的持续增长与少年儿童对家庭消费影响力比重相对偏高提出警告:随着三人之家群体已构成中国城市家庭的稳定形态,对独生子女的家庭约束机制尚不成熟,经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的中青年群体的家长群体可用于家庭活动时间的减少,少年儿童对家庭消费决策的高影响力会形成新形式的非理性化消费[4]。这批对家庭消费决策具有高影响力的青少年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把家庭消费教育延伸到学校,显得异常迫切。相当数量的学生的消费行为已经处于一种不良状态,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甚至进行一些有害消费。从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来看,因比吃比穿、讲享受、讲排场而发生的侵财案件,占到了80%以上。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品质,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学校教育是提高消费者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它能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教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中国宣传消费观念、培养消费道德的主体。学校不仅应该提供基本的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向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念,包括节俭消费、健康消费理念、绿色消费理念以及理财知识等。
3.社会消费教育。社会消费教育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力量开展家庭消费知识的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式进行:以各级消协组成全国性消费教育网络,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的同时,向人们倡导一种正确积极的消费理念。其次,大众传媒是进行消费道德教育最持久、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形式,利用各种传媒如电视台、电台、书籍、报刊及各种文艺形式经常性的开展家庭消费教育,或通过一些典型人物的报道,或通过一些理财专家的讲座形式,向社会受众传达科学合理的消费文化。
参考文献:
[1] [日]小林实.东亚产业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39.
[2] 卢嘉瑞,田学斌.论国民消费教育[J].消费经济,1999,(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