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强识范例6篇

博闻强识范文1 1、书读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2、博览古今: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 3、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4、泓涵演迤:泓:水深;涵:包含;演:长流;迤:延伸。比喻学问渊博精深。 5、殚见洽闻: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6、直谅多闻:直:正直;谅:信实

博闻强识范文1

1、书读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2、博览古今: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

3、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4、泓涵演迤:泓:水深;涵:包含;演:长流;迤:延伸。比喻学问渊博精深。

5、殚见洽闻: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6、直谅多闻:直:正直;谅:信实;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

7、宏儒硕学:指学问渊博的人。

8、才贯二酉: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9、博通经籍:博:广博:籍:书籍。广博而又精通经典文献。形容人学识渊博。

10、鸿儒硕辅:学识渊博的学者,功勋卓著的臣士。

11、博闻强识: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2、老师宿儒: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

13、饱学之士: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14、举十知九: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15、陆海潘江:陆:晋朝陆机;潘:晋朝潘岳。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16、沉博绝丽: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17、好问则裕:好:喜欢;裕:富裕。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18、杅杅富人:杅杅:广大。学问的渊博,就象富有的财产。

19、涵今茹古:涵:包容;茹:吃。包容吞吐古今。形容学识渊博,通晓古今。

20、钜儒宿学:钜:通“巨”,很大;宿:老成。指学识渊博,学术上有权威的人士。

21、如古涵今:包容吞吐古今。形容学识渊博。

22、老手宿儒:宿儒:长期研究儒家经典的人。指年辈大的老师或知识渊博的学者。

23、博物多闻:指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24、达士通人:通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指心胸豁达,学识渊博的人。

25、通今博古: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形容知识渊博。

26、多闻强记: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7、儒林丈人:尊称学识渊博的前辈。

28、巨学鸿生:巨:大;鸿:通“洪”,大;生:读书人。比喻学识渊博的人。

29、大知闲闲:知:通“智”;闲闲:广博的样子。指才智极高的人知识渊博,眼界深远。

30、通文达艺:多才多艺,知识渊博。

31、多闻阙疑:阙疑: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不下判断。多听一听别人的言论,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暂不下判断。也指知识渊博而治学严谨。

32、道山学海: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33、知今博古:贯通古今。形容知识渊博。

34、博物通达:通达:明白人情事理。形容常识渊博,通晓事理。

35、博闻多识: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36、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37、博览五车: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38、才大如海:多用来称誉对方的才学渊博。

39、钜学鸿生:学识渊博的人。

40、饱谙经史:饱谙:深知,极其熟悉。熟知经书史籍。形容学问渊博。

41、立地书厨: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42、无一不知: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形容知识丰富。

43、博洽多闻:洽:广博;闻:见闻。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44、铄懿渊积:指德行美好,学问渊博精深。

45、鸿儒硕学: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46、金声玉振: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47、智周万物:天下万物无所不知。形容知识渊博。

48、沈博绝丽:指文章的含意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49、有脚书厨: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50、老师宿儒:年纪大而学问渊博的人。

51、以莛叩钟:莛:草茎。原意是钟的音量大,用草茎去敲,就不能使它发出应有的响声。后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

52、铄古切今:犹言融贯古今。形容学识渊博。

博闻强识范文2

关键词:微博 新闻传播优势 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81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传媒方式显然不能胜任未来新闻事业的发展要求,多种多样的新闻网络传播方式纷涌而至,如何在日益增长的新型网络媒体中开拓出自己的新天地,已经成为目前人们所关注的重点课题。而近些年一种新型的媒体传播方式――微博的出现,给传统的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很多的电视节目都致力于把一手的新闻资讯信息第一时间传播给公众,微博正好顺应了这一平台的发展要求,成为目前很多新闻节目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正是因为微博具有实时传播的优点,所以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将会采用这种方式,充分利用好微博这一块阵地,可以快速提高节目的传播效应和关注度,还可以丰富节目的编排方式。由于微博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平台,所以人们可以畅所欲言,给自己的言语发言带来了更广泛的空间,这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模式和公众的媒体习惯。本文正是基于此,来对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研究,希望对媒体传播者有所裨益。

2 微博新闻发展对受众的影响

2.1 微博新闻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是目前微博新闻的主要受众者,跟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中微博的使用频率要更高,主要是因为微博可以随时随地将身边的感闻或见闻传播给公众,以便得到公众的支持和赞赏,形成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很多的大学生还可以利用微博新闻发泄自身的不满或宣泄学习的压力,表达诉求及寻职,这不仅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基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不同,他们常常会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以至于他们利用微博进行娱乐的时候,忘乎所以,不加修饰地对一些出名的诗人或者伟人进行恶搞。这种微博传播方式虽然也能给公众带来极大的影响,但是却扭曲了人的实质,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2.2 微博新闻对公众意识形态的影响分析

2.2.1 正面影响

正是由于微博的简洁性和便利性,所以它可以影响着社会公民的参与意识,赢得人民的尊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微博这一便利的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分享着人们的苦与乐,提高了人们参与日常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就是说不管你身处何方,只要有网络,你都可以对自己的微博进行更新,将自己所关注的事物或者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及时记录并到微博上去,以表达自己的心情。所有的这些都有利于调动公民的积极性,提高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表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微博为社会公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个人意愿表达平台,只要是公民所感兴趣的人或事,都可以自行转载或发表,以便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对于公民自身来说,可以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或者感兴趣的话题和观点及时表达出来,以提高公众的影响力,进而提高人们对社会的分析能力、识别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微博是一个良好的监管系统,公民可以利用微博及时将社会上一些违规违法的事举报出来,以实现微博监督的功能,增强人们的监督意识。同时微博舆论监督平台还可以将公民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监督,以便民众可以公开发表意见和建议,引起社会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目前国家引入了一种最新的“公安微博系统”,积极接纳来自己社会各界的违法现象举报信息,利用该系统成功破获了多起刑事案件。

2.2.2 负面影响

凡事有利必有弊,微博系统也不例外,正是因为微博系统的简洁和便利性,很多的个人言论和其他传播信息不加过滤就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中,有些过激的语言和社会传闻谣言会给公众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一些人的公德意识比较薄弱,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在对社会事物不加任何辨别的情况下,发表一些虚假信息。这些行为久而久之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正确公民意识的形成,导致微博信息失真。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某个人由于某些原因在网上一些毁谤性的语言或视频,甚至对人进行诋毁,这样无疑会给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还会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

3 微博新闻的优势特征

微博新闻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特征:首先,传播主体的多元平等,也就是说微博新闻的发表不受性别、年龄和种族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发表,简化了很多复杂的网络发表环节。每一位公民都有发表言论的权利,同时还可以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进行举报,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力量。其次,传播互动随时随地,微博新闻博客与粉丝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两者之间的信息也可以及时被反馈、评论和收藏。用户还可以在原文中转发自己的言论,并附带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微博新闻具有实时更新的优点,这也是最重要的优点之一,保证用户可以及时分享一手的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事件或生活琐事等,每个人都可以无限量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很多媒体都是利用微博敏捷性这一优点及时将现场新闻对公众进行直播。

4 结束语

微博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着明显的作用,有利于实现传播信息的多元化,值得所有的新闻媒体推广与使用。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同的是,微博在新闻信息传播中更具有关联性、连续性和形式多样的特点,同时传播速度也最为迅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所以,新闻通过微博这一系统,可以获得更广泛的传播,这也是微博新闻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陈玉爱.微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新闻采编,2012,(8).

[2]管晓颖.微博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和策略[J].新闻记者,2012,(12).

[3]刘宏宇.微博在广播新闻传播中的优势分析[J].大观周刊,2013,(1).

作者简介:吴金伟(1990-),男,苗族,湖南人,本科在读,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博闻强识范文3

[道山学海] 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举十知九] 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未知万一] 万分之一都不知道。形容学识肤浅。

[铄古切今] 犹言融贯古今。形容学识渊博。

[管窥筐举] 比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入圣超凡] 凡:指凡人,普通人。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超凡入圣] 凡:指凡人,普通人。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孤陋寡闻] 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寡闻少见] 听的少,见的少。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寡见少闻] 听的少,见的少。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博而不精] 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悔读南华] 《南华经》即《庄子》。比喻学识渊博而不为人所容。

[寡见鲜闻] 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名师出高徒]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以莛叩钟] 莛:草茎。原意是钟的音量大,用草茎去敲,就不能使它发出应有的响声。后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

[有脚书橱] 比喻学识渊博的人。也指脱离实际食古不化的书呆子。

[升堂入室] 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金玉满堂] 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博通经籍] 博:广博:籍:书籍。广博而又精通经典文献。形容人学识渊博。

[吴下阿蒙]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入室升堂] 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入室昇堂] 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同“入室升堂”。

[博大精深] 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良贾深藏] 会做买卖的人把贵重的东西深深收藏起来,不让你摸清底细。比喻真正有学识的人不在人前表露。亦作“良贾深藏若虚”。

[五车腹笥] 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学富五车] 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立地书橱]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立地书厨]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才贯二酉] 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读书破万卷] 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如坐春风] 象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腹饱万言] 指学识渊博。

[饱学之士]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学识渊博] 指学识深而且广。

[博识多通] 博:广博。识:学识。通:精通事理。指学识广博,精通事理。

[束教管闻] 指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鸿儒硕学] 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自视甚高] 把自己看得很高(多指身分,学识等)。

[博览五车] 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道德文章] 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达士通人] 通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指心胸豁达,学识渊博的人。

[风流儒雅] 风流:有文采且不拘礼法;儒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指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汪洋浩博] 形容人的气度宽广、文辞豪放、学识渊博像水势浩大无边。

[掉书袋] 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口耳之学]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钜学鸿生] 学识渊博的人。

[通才硕学] 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学富才高] 学识渊博,才能高强。

[博而寡要] 学识丰富,但不得要领。

[博学多才]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物洽闻] 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区闻陬见] 见闻不广,学识浅陋。

[学浅才疏] 才能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学疏才浅] 才能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同“学浅才疏”。

[真才实学] 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博学多闻]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诠才末学] 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才疏学浅] 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高才大学] 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亦作“高才博学”、“高才硕学”。

[博闻多识] 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直谅多闻] 直:正直;谅:信实;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

[好问则裕] 好:喜欢;裕:富裕。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敬贤礼士] 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实至名归] 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博闻强识范文4

从1918年北京大学设立“新闻研究会”、徐宝璜先生为北大学生讲授《新闻学》算起,中国的新闻教育已有近九十年历史。1949年前的30年里,全国共开办过59个新闻教育机构,但规模不大,在校学生人数最多时不超过400人,共培养出毕业生不到3000人。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学教育事业进入了新时期,在1952-1955、1958-1960出现了两次高潮。后,新闻学教育恢复正常秩序并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传播学也渐渐传入中国。据统计,1994年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1995-1999年共增加58个专业点;2000-2004年共增加335个;而截至2005年6月,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计661个,即广告学232个,新闻学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急速升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理性的思考,也不乏盲目的跟风,办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师资、教材、设备等办学条件严重不足。

二、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问题

创办历史较早、实力雄厚的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一些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急需寻找解决的对策。

1.供过于求

新闻学专业点超常规发展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一方面,新闻媒体对毕业生需求有限,另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却在急剧增长。全国新闻学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约在130,000人以上,平均每年毕业约32,000人,显然供过于求。我国新闻媒体目前的数量大体上为:报纸约2200多种,期刊约8000多种,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约1000家。近3-5年国家新闻总署的方针是“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这意味着新闻媒体在一段时间内将维持现有规模,不会有大的增长,并将致力于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因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将是有限的。中央及多数省市新闻媒体已经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较高、知识结构较合理的队伍;对能从事一般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已接近饱和;而为提高报道质量,在招聘人才时倾向于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招收新闻学类专业毕业生。

2.实践机会少、理论功底薄,毕业生质量不高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强的学科,参加媒体实践,到媒体实习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锻炼机会。但随着新闻专业学生呈几何级数增长,我国的新闻媒体也不能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速度和数量上去了,质量却不尽人意。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陈旧,到报社“没有两年上不了路”。“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一些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的人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只会写无新闻的‘新闻’。”也有媒体领导认为,新闻院校培养的学生敏感和工作适应性强,但后劲明显不足,“写小而浅的东西可以,写大而深的报道则不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吃的是“快餐”,理论功底单薄,中文写作功底不厚。

另外,学生个性发展不足。表现在能采写的多,会编辑、组版、画版的少;擅长写社会新闻的多,能写好深度报道、时政新闻、经济新闻、问题新闻、专刊新闻的少;懂得发行、品牌推广、广告经营的尤其少。

3.课程设置、学生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偏差

目前新闻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是基础理论课,都是“书本加概念”的抽象学习。从新闻实践性强的特点来看,这明显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而课程设置的狭窄、落后,必然导致新闻专业学生的知识单薄、结构单一、视野不开阔、新闻敏感性差、动手能力差。这与注重具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时代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新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媒体不需要,媒体需要的新闻院校又培养不了。背离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困难。新闻媒体急需媒体经营管理人才,而建国后新闻院校集中力量培养编辑人才,却长期忽视了也需要培养经营人才,几乎没有高校设置过媒体经营管理类专业。

另外,新闻媒体紧缺复合型人才,即不仅掌握新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具备另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因为新闻媒体的专版、专刊、专题节目除了要求增大信息量以外,更需要对各行业的情况和问题有深层次的分析和评论。遗憾的是,由于新闻院校难以提供,新闻媒体在招揽人才时只好留出部分名额给其他学科的毕业生。

4.研究生培养的问题

目前,全国新闻院系共有硕士点约80个、博士点约20个,相对于661个专业点而言,硕士点和博士点显得太少。主要问题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没有拉开档次;博士点少,博士生导师负担过重。博士生导师学术造诣比较深,在研究方向上各有专长,但一位导师要带多达20名博士生,质量究竟能有多少保证,实在令人堪忧。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是很高的,学术上应该有所创新或者在某方面能填补空白。一位导师三年内能否就自己擅长的领域提出20个有创新意义的论题,并指导博士生去高质量地完成是值得怀疑的。

5.师资奇缺及浪费

随着新闻传播专业点的超常规发展,一些匆匆上马的专业中,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有不少连基本的主要专业课程都开不出,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两位专业教师主持专业教学,或者有许多教师根本没有新闻专业知识,更不用提理论和经验都丰富的专业教师了。这就造成教学质量不可避免地打折扣。这也是近年新闻专业学生滞销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全国新闻学和传播学共有教授约260人,除了有博士点的学校共有博士生导师以外,约有200位教授因不在博士点而不能招收博士生。他们的学术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十分可惜。在西方国家,只要是教授、有专长,就具备了招收博士生的条件和资格。

6.对新闻教育的认识落后及投入过低

由于一些教育主管对新闻教育的本质认识有偏差,把新闻教育当作一般的文科教育,认为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以办学。教师有本子和笔就可以备课,粉笔加黑板就可以讲课。这是一种典型的“短、平、快”的“快餐”教育,也许这是很多新闻学生工作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策略研究

1.控制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应该提请教育主管部门充分重视新闻教育事业目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控制数量的超常规发展,严格审批申请程序。对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专业点,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或者暂停招生,或者坚决停办。

另外,新闻类专业的布局也应该力求合理。一般不宜在同一城市举办过多的新闻专业,以便集中师资、设备和优势,真正办好新闻专业,避免重复浪费。

2.提高毕业生质量

因为社会需求不大,今后应该停止招收大专层次的新闻学生。而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强大的新闻院系,可以考虑调整培养目标,转向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多输送高层次人才。

可以考虑引进MBA的案例教学法用于新闻传播教育,因为现在进入高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高中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大学的,对社会的了解甚少,一味地灌输概念会比较抽象。

新闻教育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奠定其人文素养,进行中文、政治、经济、法律等相关的跨学科教育,培养“通才、杂家、复核型人才”;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道德素养教育、责任意识、爱民意识,培养学生养成爱思考、重调研、讲真话的职业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第一节专业课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记者角色意识。学生的仪表、胆识、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博闻强记能力都是未来记者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3.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应该适当调整不同院校新闻专业的定位,增强新闻专业教育的针对性。目前全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有综合、财经、政法、体育、外交等各类大学办的,这些院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有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以适应新闻媒体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例如,财经院校开办的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目标就应定位在财经新闻媒体的需要上。这种媒体需要的人才既应具备新闻传播技能和理论,又要掌握财经专业知识。

除此之外,既要注重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学,又要鼓励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视非新闻专业包括文学、哲学、法律、经济、心理学、历史学甚至自然科学各相关学科的知识教育,对于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未来新闻工作者知识面和业务后劲无疑是有益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避免以下两种失衡的课程设置:一是新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过低;二是只重视新闻学专业课程而忽略甚至无视相关课程。“记者应是杂家,编辑须是通才”,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新闻传播教育的要求。

另外,可以成立媒体经营管理专业、网络传播、品牌推广等新专业。可以坚持双学位制、主副修制,或者试办硕博连读班、招收非新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成立硕士班,探索一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途径。

4.提高研究生层次办学能力

研究生段的教学内容应该和本科段拉开挡次,应该对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方案重新审定。另外,可以适当增加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博士点。有专家建言:只要是具备国务院学位办制定的博士点条件和标准,就不应该人为地在数量上加以限制。

5.优化师资结构

新闻传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最好还要有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新闻记者、编辑在采访第一现场的生动故事、在把关第一现场的化险为夷的智慧和“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能最能打动和感染学生。因此可以聘请、引进既有厚实专业知识、又有新闻实践经验的采编人员为教师,以提高学生的感性新闻业务知识,同时邀请在线总编、台长来校讲学、讲座,给在校新闻学生介绍当前新闻战线的新现象,更新新闻理论,改变新闻传播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中,只有17% 的教授没当过记者;而80%的教授认为新闻从业经验是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先决条件,并坚决主张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聘为教授。这些有经验的新闻记者的研究成果包括对新闻学和新闻媒体深刻批评的著作,对新闻教学和工作都极具指导意义。长期以来,传媒业高度发达的美国新闻界领袖人物坚信,成功的新闻学教育模式应该是贴近专业知识、远离脱离现实的纯学术性的问题。

我国新闻学非博士点的200位教授,可以向所在院校提出招收博士生的申请,通过有关标准的应该准许招收博士生。这样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有力于减轻博士生过分集中的博导的沉重负担。另外,在研究生招生扩张之前就应该做好增加导师的工作。

6.树立高投入的教育观点

廉价办新闻教育的观念早已过时,因陋就简的新闻教育观已经明显落伍于现代的新闻传播事业。事实上,新闻教育也如医学院的教育,需要一流的设备、器材。传统的报学专业,已经采用电子排版、激光照排,而广播电视专业的摄录编播各个教学环节都需要重装备和高消耗。培养动手能力的新闻业务课程如采、写、编、评、摄,都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因此,办新闻教育,必须有“高投入”的观念,必须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一定的实验手段,所以必须加强实验基地的建设。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掌握实战的技术与本领,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适应社会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高校可以考虑给新闻院系更多的办学自,使之能够以更多的途径实现开源,获取社会资金投入到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中去。

7.加强新闻专业教育的新鲜性

尽量使用最新版本的教材,以免知识老化、观念滞后,不适应媒体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更无益于学生的培养。

教学内容也要经常更新:一是最新的新闻学专著、学术期刊上的新观点、新成果、新问题,应该及时地补充进教学内容;二是教学中涉及的案例要使用最新的热点新闻、典型报道,在新闻采、编、评、策划、制作等方面的新经验、新思路,因为具有及时性、新鲜性、生动性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要创新。新闻专业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静态知识进行动态加工,对动态知识进行分层分析,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枯燥单调的知识趣味化。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

博闻强识范文5

1、不过,克雷杰夫人博学多闻,她的图书室里收藏了伏尔泰及其他法国大师的全集。

2、在这种心灵酷刑之下,单纯无知识的贞德无法与黑衣人博学多闻富论证功力的思想抗衡,亲手毁掉自己的信仰,死在完全的绝望与恐惧中。

3、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以梨洲之博学多闻,若海门所选绪山语录不可靠,梨洲必当有所辩驳。

4、他从小就博学多闻,习炼丹功。

5、这个夏季节日源于古代中国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员屈原。

6、我是世界上最博学多闻的人!

7、人民教师,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教育者,应该干一行,爱一行,专心致志,勤奋学习,精益求精,博学多闻,遵纪守法,唯有如此,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重任。

8、他装出一副博学多闻的样子,其实懂得很少。

9、以王俭的博学多闻,喜欢隶事这种矜奇炫博的游戏,自是理所当然,他本人也确实每以博学自矜。

10、因此,博学多闻是史家最基本的素质。()

11、事实上,除了世尊曾明言叫人不要学数学以外,似乎博学多闻还是世尊相当重视的一个项目。

12、只有博学多闻,上课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13、要创造神话,你必须成为一个博学多闻的人。

14、在创作中表现其博学多闻,是自然而然的。

15、法师13岁那年出家,他也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在日本得到博士学位,也在全球各地设立了许多学院。

16、一个人是否博学多闻,精识强记,最能从其历史知识中表现出来。

17、你有需要总是可以请我们的酉长协助,他相当博学多闻。

18、后来在鲁国他只是因为博学多闻才受到贵族们的尊重的。

19、爱因斯坦王子:我是爱因斯坦王子。我是世界上最博学多闻的人!

20、我们的历史老师博学多闻,教学颇富创意,是我遇过最棒的老师。

21、因为他深知一个受托照管基督羊群的人,应当博学多闻。

22、教师在课堂教学学多闻,为人师表,应不断完善自我。

23、在世尊观人的项目中,是否有福气,是否守戒律,是否博学多闻,是否有智慧,是否善于言词表达等都是相当重要的。

24、无论你是一位博学多闻的美食家,还是一个烹饪新手,你也会被邀请参加首席厨师的比赛中——比赛刚刚开始!

25、从本质上讲,徐铉和张洎,杨亿和钱惟演,都是以博学多闻取胜,但徐铉等人生活创作于北宋统一之初,南文北进只能在政治上不平等的情况下悄然进行。

博闻强识范文6

【摘要】随着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女博士”这个群体被推到了舆论的前沿,很多人对女博士存在着刻板印象。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理论支点,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从新浪新闻中选取一定量的样本,对其报道性质、报道议题、报道强度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其统计结果和所反映的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女博士新闻框架新闻报道

“大专生是小龙女,本科生是黄蓉,研究生是赵敏,博士生是李莫愁,博士后是灭绝师太,硕博连读更可怕——就是传说中的东方不败”,网络上的这句“名言”虽有调侃、讽刺意味,但是也点出了以“女博士”为代表的高学历女性在大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

“相看绝叹女博士,笔砚管弦成古丘”,女博士在古代本是对“才女”的美称,而现代的女博士反倒是越来越容易被“另眼相看”,成为一类较为“尴尬”的群体,即本来高学历女性因其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应该是社会上的“强势群体”,是公众所尊重、向往的,但由于大众通过各种渠道所了解到的女博士普遍存在的性格缺陷、婚姻家庭问题等,“女博士”在大众眼里似乎成为了“弱势群体”,而大众心中的这种“女博士”与社会现实中的女博士相符吗?大众对于女博士的认知又源自什么?显然,大众对于女博士的认知有误,而这种认识多来源于媒体的相关报道,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在对“女博士”的相关报道中存在问题甚至偏见,影响了大众对于“女博士”的认识。本文将以“框架理论”为理论依据,着重分析媒体在报道女博士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对受众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关于框架理论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考夫曼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当代框架研究学者加姆桑,在考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很多学者对于“框架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都可归结为,新闻框架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事实的建构,另一方面就是受众对于新闻所呈现“事实”的理解。

由此可见,新闻框架,直接影响着记者对于新闻的选择以及怎么呈现新闻,也关系着受众对于事实的理解。“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一样,虽然不能保证让受众怎样想,但是却可以在让受众想什么上产生效果”①,所以说,新闻框架在某种程度上也发挥着同议程设置相同的功能。新闻框架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新闻工作者按照以往经验或某种惯例,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选择某些事实作为报道议题,并且突出、放大其中的某些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使受众形成某种习惯性认识。

二、研究设计

1、内容分析与样本选取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即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此方法广泛应用于传播学研究领域。通过抽样、统计以及分析,呈现媒体报道中关于“女博士”的新闻框架。

样本主要选自于新浪网的新闻,在新浪网的新闻搜索中选择高级搜索,设定

关键词 为“女博士”,限定频道为“新闻频道”,搜索结果选择每页显示10 条,限定搜索内容的时间为2013 年一年内,限定

关键词 位于标题中,不限定要搜索的新闻源,找到相关新闻118 篇。根据研究目标和搜索结果,排除与研究无关和无法打开的新闻9 条,最终得到109 篇符合本研究主题的报道作为分析样本。

2、类目建构

(1)报道性质:报道性质分为负面报道、中性报道和正面报道。负面报道指让读者对女博士产生负面印象的报道;中性报道指只是客观报道新闻内容,不含明显的立场、倾向;正面报道是指能让读者产生好印象的报道。报道性质能反映出媒体报道的基本立场,进而反映媒体在进行新闻编辑时的首要考虑因素,以更透彻的了解媒体建构的关于“女博士”的新闻框架。(2)报道议题:报道议题包括性格、学业、事业、婚姻情感、不幸犯罪和其他六个方面,报道议题构成了关于女博士报道框架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要素的取舍方向以及侧重点,进而探究关于女博士的报道框架存在哪些问题。

(3)报道强度:报道强度分为重复1次、重复2—4 次、重复5 次以上。通过对报道强度的统计,可以看出媒体对于此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

三、研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1、报道性质

根据报道性质,对新浪网的109 篇新闻报道的报道性质进行统计,其结果见表1。

通过统计结果可知,2013 年一年中新浪新闻标题有关“女博士”的报道,负面报道56 篇,占51.37%,所占比重最大;中性报道23 篇,所占比重为21.2%,稍低于负面报道;正面报道20 篇,所占比重最低为18.34%。

由此可见,在样本数据中,半数以上的报道都是关于女博士的负面报道,媒体在报道上塑造了一个以负面报道为主的女博士新闻框架。负面报道多篇幅较长,并且言辞充满调侃意味,在标题的拟定方面也多为夸张、放大消极事实,如《女博士做家教与学生相恋分手欲报复杀人》、《台女博士网恋“美国中情局局长”遭诈骗痴心不改》等,让受众很容易对女博士产生习惯性偏见,负面报道居多,而正面积极报道偏少,还会让受众错误理解为社会现实中的女博士也是“问题”居多,但显然现实中的女博士还是“健康”、“正常”的居多,这就造成了媒体建构的事实与真实的事实出现了偏差,这也是媒体的女博士新闻框架的问题所在。

当然报道中也不乏中性报道和正面报道,中性报道多是博人眼球的内容,不带有太多的主观色彩,如《台湾女博士生被指酷似马英九蹿红网络》等,这种中性报道虽然不带感**彩,但很容易让受众认为“女博士”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总会出现很多出格、新鲜、怪异的行为;而正面报道则多是介绍女博士的学业、事业成就,如《女博士步步实现苏铁梦》等,可见媒体还是有意识想去克服已有的框架影响,能够让报道更加全面,媒体对女博士的形象进行正面报道也能够有效纠正受众心理对于女博士的刻板印象,使受众能正确认识女博士。

2、报道议题

通过统计报道的主要内容,将其分为了性格、学业、事业、婚姻情感、不幸犯罪和其他六个方面,在这里我们排除了对中性报道的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

通过对报道议题的统计可知,样本中对女博士婚姻情感方面的报道比重最大,达到33.94%,而在关于性格的报道中,绝大多数是负面报道,如《女博士相亲19 次均邀老妈陪同男孩都被吓跑》、《台湾女博士携李白诗作和布偶跳楼或因感情问题》等,正面报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女博士性格的报道比重略低于对其婚姻情感的报道,比重为31.19%,在报道性质方面则与有关婚姻情感的报道趋于一致,即绝大多数是负面报道,如《女博士生错过地铁末班车睡在身障厕所不想走》等暗示女博士心理、性格、思维上存在问题。还有就是不幸犯罪方面的报道。因为不幸犯罪比较特殊,对于任何一类人都是较少数,所以在对女博士的报道中比重也较低为11%。而对于事业、学业方面的报道,所占比重分别为12.8%、5.5%,所占比重均较小,至于报道性质,则学业方面是正面报道,而事业方面多为正面报道,但也存在负面报道如《大学女博士求职屡碰壁》,可见虽然有就业难的问题存在,但女博士在学业、事业方面的成绩还是普遍认可的。

由分析可知,媒体对于女博士的报道焦点多为性格、婚姻情感等出现问题的方面,而报道其成就的较少。虽然关于女博士的信息很多,但媒体的关注点、关注程度则完全不同,因为“在一个崇尚学历的社会,文化资本就像一般等价物一样可以换取各种资源,女博士们处于学历结构的最高层领域,在社会上难以找到工作和配偶着实令人费解”②,所以,受众对于婚恋、性格、事业方面关注度很高,而媒体自然适应受众需求,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更加关注,所以在新闻选材时就偏向于有关性格、婚姻方面的信息,并且多数是负面信息,企图证明女博士在学业以外的其它领域是存在“问题”的,这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受众的“心理想象”,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固定框架,在一提到“女博士”,人们就会将其与性格孤僻、剩女、失业等联系到一起,这种框架严重影响了受众的正确认知。

3、报道强度

报道强度统计分为重复1 次、重复2—4 次、重复5 次以上,不重复的没有统计入表。统计结果如表3。

统计可知,在样本中,有39 篇重复1次,17 篇重复2—4 次,4 篇重复5 次以上。报道强度反映了媒体对于某一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受众对这一事件的关心程度,往往是社会影响比较大或新闻性比较强的新闻更容易被反复报道,而样本中有60篇报道被重复报道过,“女博士带妈相亲十九次未成功”这一新闻事件,竟然被重复报道过17 次,还出现了后续报道。“网络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由于重复或后续跟进报道有强化、强调的倾向,网民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被进行了轰炸式的灌输”③,所以对于有关女博士的报道,受众被媒体进行了轰炸式灌输,让受众对于女博士产生了一个固定印象,即女博士就是一个“问题群体”,而这显然是媒体在新闻框架的影响下建构出来的“事实”。

结语

经过分析研究,可知女博士新闻框架普遍存在于新闻报道中,并且是一个问题框架,但女博士新闻框架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看其复杂的社会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让女博士这样一个群体逐渐走向大众视野,“女性文化本来就吸引人,女大学生的劣迹就更能吸引眼球了”④,所以公众和媒体都对于以“女博士”为代表的高学历女性群体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也是形成女博士新闻框架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就是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得人们更乐于关注“女博士”这样一个群体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其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地位大大提高,并且在社会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男权社会中对女性消极的刻板印象与社会现实发生了冲突,男性不能接受处于弱势的女性进入了曾经被男性垄断的“势力范围”,所以很容易对女博士这个群体有偏见甚至进行嘲弄,这也是形成女博士新闻框架的助力因素。

显然,在女博士新闻框架建构过程中,媒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报道性质上,媒体放大对女博士的负面报道,而忽视对其的正面宣扬;在报道议题上,也选择婚姻情感、性格等内容,以女博士存在的问题来吸引受众,并且对于相关报道反复进行,让受众在“耳濡目染”中对女博士形成了刻板印象,可见媒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形成了对女博士有失公平的舆论现实。但这种有问题的新闻框架对媒体也有很大影响,虽然说媒体要为受众服务,受众关心什么,媒体就要更关注什么,但是,如果一味的遵循着这种有问题的新闻框架,最终将会使媒体的报道偏理事实,在这个信息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在议程设置、舆论引导方面媒体的功能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如果不能全面、客观的报道,媒体的公信力会被严重削弱,最终失去其受众。

不仅仅是对于“女博士”这样一个群体,对于很多特征明显的群体如独生子女、煤老板、富二代、官二代等,大众媒体在报道选题、报道性质、报道议题以及报道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某种固定模式,而之所以选择这种固定模式可能是便于新闻工作人员操作,也可能是较能吸引受众、博人眼球,也可能出于其他原因。新闻虽然强调客观、真实,追求无限接近事实,但说到底新闻仍然是一项主观活动,涉及到对事实的主观选择以及怎样呈现事实,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很容易形成某种大家都“普遍认可”的习惯,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媒体营造出来的并且大众都接受的“事实”,这也就影响了受众对于事物的认识、判断。

所以,媒体应该有其独立的判断力和足够的责任感,不能盲目的迎合受众,如在关于女博士报道的选题上,虽然女博士的婚恋情感、性格等方面确实存在问题,但毕竟是少数,多数女博士在家庭、事业方面都能够做到平衡,而媒体不能像“放大镜”一样,只是将“问题”放大,忽视了其他方面,形成了有偏见、不全面的新闻框架,误导了舆论。“新闻报道中包含着是与非、善于额、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新闻框架应该体现维护社会正义和价值体系的作用”⑤,所以媒体在建构、使用新闻框架时要以尊重事实为基础,避免有问题的新闻框架。

参考文献

①陈超辉,《作为华语策略的新闻框架》[J]《. 现代视听》,2005(5)

②张国平、刘艳辉,《女博士的媒体形象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2008(12)

③韩宁,《强势群体“被弱势化”进行时—女博士群体网络形象建构》[J].《东南传播》,2010(9)

④《高学历女性被“妖魔化”》[N].《生活报》,2005-3-8

⑤李春颐,《新闻框架的和谐理念及效果分析》[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5)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6-21 08:48
下一篇 2024-06-21 08:06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4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