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法治意识案例范例6篇

树立法治意识案例范文1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作用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意见》,教育部决定从2006级大学生开始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并统一使用、教育部编写的相关教材。现本课程已经实践了几年,笔者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对《基础》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一点思考

树立法治意识案例范文1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作用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意见》,教育部决定从2006级大学生开始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并统一使用、教育部编写的相关教材。现本课程已经实践了几年,笔者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对《基础》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一点思考,以期与同行共同切磋。

一、案例教学是“05新方案”改革的必然选择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方面所进行的一项创新举措。这门课程的研制和教材编写强调突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与其他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相比,《基础》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与中学相关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比,《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与“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相比,《基础》课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和综合性;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三门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相比,《基础》课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就意味着传统的“98方案”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案例教学则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案例教学是多种教学法的“杂交模式”,因此,案例教学具有杂交优势。

1 案例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

长期以来,在《基础》课堂教学中,《基础》课教师与大学生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重视《基础》课教师的“主导”而忽视大学生的“主体”。颇似一对跳华尔兹的舞者,一个自主变动姿势、步伐的“主体”支配着一个顺从旋转的舞伴“客体”,呈现单一中心结构。“主――客”对象实践观从一开始就将教育者奉为主体,视其为真理的化身,有先在的话语权,成为绝对权威,充当“灵魂的工程师”;受教育者则沦为顺从、受支配的客体。这种对象性思维的存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沦丧为“一言堂”、训练、控制甚至强制。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把受教育者当作人、当作独立的主体来培养,发展人的内在价值;而是把人作为物、作为工具,发展人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其本身沦落为单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扮演着人身依附关系的训练角色,丧失了它本身应有的独立尊严与价值。而受教育者也因此极易滑入奴性的角色扮演。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扭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人”功能,在培养人的旗号下消解了个人的自主、独立、自尊与个性自由。

案例教学与上述课堂教学全然不同。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基础》课教师并不直接呈现问题解决的方案,也不去着力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大学生必须运用相关的原理和方法,调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对其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揭示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经过反复多次的积淀后,就会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会学习成为现实。大学生在案例中获得解放,以自己的经历、体验、智慧去解读案例,个体的认知、情感、品德得到充分反映和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是一种注重大学生主体性的教学。

2 案例教学是一种合作性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真正的教学原则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这样的:在课上,在教学的每一场合,只有一个人说(通常是教师),其余所有人应保持默不作声,听他说;每个学生均自顾自地学习,禁止学生间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和互相帮助。”表面上大家虽然在一起“共同”学习,但实际上大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孤立和隔绝的状态,班级里缺乏具备实质的大学生群体,每个人都恰似漂流在孤岛上的鲁滨逊,成为了一个“集体生活”中的“单干户”和“孤独的个体”。

案例教学与上述课堂教学恰恰相反。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班级合作等活动,其中充满着思维和个性的碰撞,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大学生学会的不仅是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而且也提升了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获得的不仅是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而且更强化了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只有懂得尊重他人、与人合作,个体才能拥有和享受自由、自主;也只有合作与交流,自由和自主才有意义和价值。因而案例教学是一种合作性教学。

3 案例教学是一种探究性教学

传统的“98方案”课程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由于受知识目标至上的价值取向及功利主义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大学生学习的结果,单纯追求知识的量的积累而不注重大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传授知识的结论,而不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告诉学生,有意无意压缩了大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新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使课堂教学缺乏探究的过程,从而造成了大学生的死记硬背。”

由此看来,缺乏探究是传统的“98方案”课程教学一大缺点,而案例教学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缺点。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从教育心理学“需要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心理上一旦形成了“自我实现需要”,就会为实现自己需要的满足而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必欲求之而后快。这时,他的思维火种就会熊熊燃烧,就会想方设法置疑释疑,为自己的成功披荆斩棘,使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案例教学之所以在大学生面前独具魅力,就是每一次的探究都能给大学生带来充实感和力量感。而案例教学对大学生形成吸引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探究过程中向结论的一步步逼近所产生的成就感,与同学和《基础》课教师思维碰撞所产生兴奋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所形成的自我实现感,这是案例教学吸引人的深层次原因。“探究”贯穿案例教学的始终,所以,案例教学也是一种探究性教学。

总之,案例教学在推进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树立公民意识,提高法律素质等方面,已成为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它在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落实大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大学生多种能力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

二、《基础》课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

1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基础》课的案例教学与传统“98方案”课程教学相比,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传统的“98方案”课程教学是知识性教学,要大学生掌握一大堆理论知识和原理,然后让大学生运用这些理论性知识和原理去解释各种政治现象和社会问题。而案例教学属创新能力型教学,注重让大学生对各式各样的客观问题进行探索和深入领会、深刻认识,形成自己

对有关问题的独特见解。案例教学中案例所描述有时是一个两难的困境,没有分析,只有事实。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置身于当事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课堂开展“案例教学”正是基于此。旨在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形式和新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实现“沟通”和“理解”,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长期以来。灌输式与填鸭式是“98方案”课程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法。“马克思主义不会在头脑中自生,必须靠灌输”的观点,是灌输教学法的“自白”。填鸭法是灌输法的强化,当灌输受阻、教育对象不乐意接受这种灌输,或这种灌输达不到一定的要求时,就加大压力,把教学内容硬生生地塞进教学对象的头脑里。从表面上看教育者是想让自己的教育对象“成龙”、“成风”,不但出于一片“好心”,而且煞费了一片苦心。但由于这种教学法是“强按牛头喝水”的方法,因此常常激起一些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基础》课案例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载体的不同――教学案例的使用。教学案例是社会实践的缩影,运用案例教学,向大学生提供生动、逼真、有趣味性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社会情境案例,有利于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案例教学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典型的问题引进了学校小课堂,引导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这样就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了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给大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3 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础》课教学不仅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法治教育,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言之,是使大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所以说,《基础》课传递和转化的信息既有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前提下,要去触动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态度情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仅靠理论灌输是不能真正形成的,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和完善。《基础》课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通过展现社会案例,引导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认识、分析,并且做出评价,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观点通过交流和碰撞,以及《基础》课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利于纠正偏颇,甚至于错误的观点和认识,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符合教学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树立法治意识案例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政治教学

初中政治课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它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初中政治教学的任务。为了增强初中政治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法被引入政治课堂教学中来,以期有效地解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案例教学法所坚守的原则

1.坚持针对性原则

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政治教师应该注意案例的针对性,结合教学内容,选用与初中生有关的案例,并且明确案例的指向,以便学生能够在听完案例之后,理解和吸收课本知识。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政治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将课本知识通过案例展示出来,合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受到教育,有所感悟。例如,在教学“防患于未然”这部分时,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选用合适的案例,让学生明白“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性,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坚持实践性原则

学以致用是进行教学的目的,因此,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政治教学的目标。初中政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政治理论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素质和人格,因此,初中政治教学更应该注意教学的实践性,以确保政治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珍惜学习机会”时,政治教师可以以贫困家庭的学生为例,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拥有学习机会的重要意义,从而促使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充分利用上学时间,努力学习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1.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案例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案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对于教学质量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政治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案例,以获得**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政治教师可以根据政治教学内容,从教材或者自己的所见所闻中,选取科学有效、针对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案例,通过课堂讨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以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教师伴我成长”时,政治教师可以引用教材上的案例:在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在讲台上认真地讲课,一些学生却在窃窃私语,给周围的同学造成不良的影响,数学教师强制对一位学生进行处罚,而受处罚的学生不满数学教师的做法,致使师生之间的矛盾升级。通过这一案例,政治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政治教师说出自己对案例的看法,与学生互相讨论,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另外,政治教师需要认真筛选案例,选择恰当的案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准确把握时机,适当呈现案例

案例呈现的方式有很多种,政治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案例呈现方式,准确地把握时机,适当地呈现案例,以确保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政治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阅读文字资料或者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呈现案例,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教学中来。例如,在教学“我们维护正义”时,政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播放视频,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在视频播放到有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暂停播放,询问学生对视频中行为的看法和意见,然后继续播放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中的处理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政治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和思想。另外,政治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小品、辩论等活动呈现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案例,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政治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案例教学法,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案例,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鸿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5(10):54.

树立法治意识案例范文3

1.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教学。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往往是在讲授理论知识后举例,用刚讲过的理论去分析案例,或用案例来进一步验证和说明理论;或者是在讲述基本理论之前用简要案例作为开端,引出所要讲授的某一法律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无论是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还是结论的得出等,都受控于教师。

2.认为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一样,仍是以教师为主体。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出案例、分析案例、解答案例,学生只是授课对象,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有时教师的某一精彩案例解评获得学生的喝彩,但这种完全或主要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关注,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就法律基础课程而言,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难以培养学生形成法律思维方式。

3.认为教学中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个具体的法律概念或法律原理,因而所选的案例往往是针对某个具体的法律知识点。然而,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都进行详尽讲解,其中部分知识点通过案例讲解,学生能较好掌握,还有些知识点只能粗略讲解甚至省略,其结果导致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是零碎的、片段式的,不能形成对法律全面、系统的认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上述认识误区导致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未能达到理想效果,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也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如何在法律基础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

使用案例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形成法律思维,增强法律意识,所以案例教学应致力于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包括选择案例、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引导讨论等。

(一)案例选取应遵循真实性、典型性、综合性、疑难性

要使案例教学能引起学生共鸣,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案例选择至关重要。首先,案例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案例的论证过程才具有可验证性,学生才能从思想上信服并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很多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选用的案例一般都是一些案例教材上编写的,这些案例大多是虚构的,人为设计的痕迹很重,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多关注各级法院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经典案例。其次,案例应具有典型性,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典型案例由于其在某一方面特征非常突出,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再次,案例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疑难性,应能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考,通过讨论逐步理清思路、并得出答案,这一过程能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形成法律思维,树立法律信仰。而知识点单一、能直接得出答案的案例,可以在教学中作为例证使用,而不适合作为教学案例。

(二)教学过程应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

案例教学法不只是在教学中穿插举例,而是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合理掌控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对于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如何解决应当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讨论后得出,而不是由教师提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适时给予学生启发,而且案例的答案也不一定是固定的、唯一的。互动性是案例教学的一个特点。形成互动性的前提是学生具备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和能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合理的准备时间,即应将案例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其有时间查找资料,并对案例进行思考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案例教学,可以在师生之间形成更积极有效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是得出答案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法律案例,学生运用法律原理分析法律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在逐步形成和锻炼法律思维,进而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值得强调的是,案例教学要具有较高的理论高度,不能满足于解答案例。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探求案例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相关法律原理和理论,并思考该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三)案例教学应与传统讲授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并非完全摒弃传统讲授教学,而应将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讲授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知识的系统性、逻辑的严谨性是其显著特征,也是其优势所在。案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而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方面则较为有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组成部分的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传授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提高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中,传授法律知识是基础。只有在系统、完整、全面地学习法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锻炼学生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讲授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合理分布二者的比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良性互动,力求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为切入点

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作为一个宏观概念,其内涵极为丰富,而宪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平正义意识是其基本内容。下面,从培养学生形成上述三个方面的法律意识出发,示范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设计案例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

根据教学时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晓宪法的性质及内容,更谈不上尊重宪法。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首先应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内容和性质。选择宪法案例时,可侧重于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案例。宪法本就是通过保护公民私权利来限制国家公权力。尊重宪法就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宪法行使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实现。目前,违法行使权力,滥用权力,以公权力肆意侵占私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当前强调宪法意识,主要就是强调尊重公民宪法基本权利。齐玉苓案、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案都可作为典型案例向学生介绍。下面以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案为示范。2003年9月芜湖市人事局因张先著体检乙肝“一、五阳”,认定其不符合国家公务员身体健康标准而不予录取为国家公务员。2003年11月张先著以芜湖市人事局的行为剥夺其担任国家公务员的资格,侵犯其合法权利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该案件涉及公民的平等权、政治权利、隐私权等宪法权利保护问题。该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芜湖市人事局的做法侵犯了张先著作为公民享有的哪些基本权利,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性质,树立“公民宪法基本权利是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任何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非法限制、侵犯或剥夺”的法治理念。

(二)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

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来调整社会关系的。每一个法律主体既是权利的享有者,也是义务的承担者。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应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受传统和现实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大学生对权利和义务存在错误认识,如重视自身权利,忽视自身义务;认为权利就是为所欲为,不受限制;或是在权利受到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等。因而,法律基础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权利义务观教育应贯穿于法律基础课的始终,可通过很多典型的法律案例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如在讲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时,可围绕学生关心的网络问题,探讨公民网络活动的法律界限,即公民网络活动的权利范围有多大,应承担哪些法律义务。可向学生介绍“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姜某在博客中记录因第三者的出现而对婚姻绝望,姜某自杀后,其丈夫王某成为网络搜索、攻击的对象,从而引起民事诉讼。在该案中,网民的言论自由权与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二者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思考公民网络言论自由权是否有界限,以何为界,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法律权利的含义,明确“权利的行使以不损害他人权利为前提”。此外,前段时间引起众多争议的“玉林狗肉节”事件也可以作为案例向学生介绍,因为这一事件中涉及到如何对待权利——吃狗肉的权利和爱护狗的权利。教师在使用该案例时,可从权利平等、权利界限等方面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三)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意识

公平正义是法律永恒的主题。现代民主社会,公正不仅指实体公正,还包括程序公正。在当今中国社会,尤其应注重程序公正。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程序观念非常淡薄,时至今日,程序的意义仍未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法律基础课程应培养学生树立全面、科学的公平正义观,特别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程序的价值和意义。佘祥林案是一个典型的“因程序不公正而导致实体错误”的案例。在介绍该案例时,首先应明确这是一个冤假错案,佘祥林没有实施犯罪却被认定为故意杀人犯并执行了刑罚。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考导致错误判决的原因,佘祥林案件的整个司法程序中存在哪些不符合法定程序的情形,如果当初参与该案的公安、检察、审判部门能及时纠正这些违反正当程序的做法是否可以避免发生错判。通过对该案的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程序的重要性。当然,程序的价值不仅在于有助于实现实体公正,其本身更具有独立价值。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美国著名的辛普森案。该案被称为世纪大案,不仅在美国司法界甚至在全球法律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今社会应如何诠释公平正义,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二者孰更重要。

四、结语

树立法治意识案例范文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64-01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讲的是法律与规则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早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策略。韩非子说:"治民无常,唯法为法。"汉代王符也曾说:"国无常治,又无唱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可见,"法治"对于治国治世是何等重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多元价值取向正在扭曲着一批人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青少年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并向低龄化发展,马加爵案、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徐力弑母案等让我们这些做教育工作的不得不警示:这些祖国未来的栋梁何以会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虽然幸福的家庭往往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但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德育和法制教育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身体正在发育,心理懵懂却又无比渴望接受来自学校家庭之外的一切新鲜事物,其初期价值观正在萌芽阶段。反观我们的中学教育,面对"升学"这一指挥棒,成绩乃是衡量一所学校和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指标。我们老师扪心自问下,我们的目光是否总是关注着月考和期末统考?我们的精力是否总是付诸于语、数、英、科等所谓的主课上?班会课、心理健康课、思品课、历史课是否形同虚设呢?我们的思品老师是否自己都觉得上起课来索然无味,应付考试了事?的确,我们缺乏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更不要说法制教育了。我们放弃了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场合:思品课堂。那么怎样才能在当前的思品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怎样才能让师生共同提起学习的兴致,润物细无声的树立法制意识?作为一名初中思品教育一线教师,我暂且谈一点粗浅意见,以期抛砖引玉。

1.其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寓法于教

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初中思品社会课程"爆冷",学校、家庭、社会几乎都把思品课作为副科"踢"在一边。这就使得我们思品老师自己都觉得课程似乎低人一等,上起课来索然无味,甚至巴望着主课老师来拿去写作业或者留下半节课时间让学生整理其它作业,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即使你有时要讲点道理,好好上一节课几乎不能。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我们的老师自己都放弃了自己的阵地,那么我们怎么期待学生的重视,怎么奢望你教学目标的达成呢?所以咱们一线思品老师应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少责备教材的空洞,宽泛;少责备学校、家长、学生的淡漠,轻视,多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足够吸引人,多反思自己的内心是否真的尊重自己?多反思自己是否将德育和法制的教学目标渗透到了思品课堂中?作为一线思品老师,我们应当明白自己的所任教课程的使命并非只是完成期末考试,而且还应包含帮助学生去认识这纷杂的世界,教会他们区分真、善、美、假、恶、丑。如果我们老师心怀法制教育的理念,那么在课堂中就能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去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其二:钻研拓展教材,创新教法学法

人教版初中思品教材的编排大致分为三大版块:七年级――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八年级――法律教育;九年级――国情教育。教材对学生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将法制教育目标落实于具体的教学策略中,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来完成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八年级思品教材中涉及法律的内容特别多,教师要理清知识脉络,授起课来才能有的放矢,层层递进。教材对法制教育的内容编排是这样的:版块一:介绍法律与宪法的基本知识;版块二: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版块三:介绍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版块四:介绍公民的人身、经济、文化权利;版块五:介绍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如果教师用传统"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师生势必都会味同嚼蜡。八年级学生正是青春期学生,其身心特点也最忌老师或家长单纯说教。教师不妨换种思维,以课本内容为中心,不断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典型案例和观点,拓宽教材内容,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和具体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层次,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争议,从而自己得出观点和道理。

比如在讲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时,教师就可结合当前的"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和"老虎,苍蝇一起打",出示具体案例,让学生讨论体会法律的强制性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特征,认识到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法律的程序和规则是为绝大多数人制定的所以是最有公正性的。在讲授消费者权益时,教师可运用教材中的消费案例和实际生活中碰到的消费案例,甚至可让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碰到的消费经历来渗透消费者权益和如何做一个有智慧的消费者的相关知识。其实我们教材中编排的一些教学案例非常生动和有代表性,教师一定要先用好教材中的教学资源然后在拓展课外相关主题的资源,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切不可舍近求远。教学案例和课外资源的拓展不可脱离课堂学习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要本着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宗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向学生展示真、善、美批驳假、恶、丑。案例和文字、音像制品不可过分渲染暴力、和描述具体犯罪情节这样的课外资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有了生动,恰当的教学情境和案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就会被点燃,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恰当的教法和学法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切忌读一遍案例,自己讲一通道理,如此则前功尽弃了。譬如在将消费者权益时,我让学生先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题目,同学们设计得很好,有的涉及了消费者被侵犯的各项权益,有的涉及如何**,有的就涉及如何练就一双慧眼。同学们的奇思妙想把我这个老师都惊呆了。所以在思品课中不妨把枯燥的法律知识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模拟法庭、辩论、小品表演、问卷调查、游戏等教法和学法融合呈现,这样一堂空泛的说教课就会化腐朽为神奇变得生动、饱满和充满情趣激情。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树立了法制意识,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教学目标。

当然,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绝非几堂思品课就行轻松完成,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青少年漫长人生成长道路中的其中一段也是关键一段。寓法于教,德法双馨,让法制教育在思品课堂中开花结果,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思品教师的一致追求。

参考文献:

树立法治意识案例范文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全国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统编教材中第八章单设一节详尽介绍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现在已经成为对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开展宪法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教师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大学生宪法教育。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在讲授我国宪法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尚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不足之处。本文立足于“基础课”宪法教学,对加强大学生宪法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以期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澄清思想误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当前“基础课”开展宪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宪法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宪法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政治纲领,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基本法。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将宪法教育置于本国公民教育的核心地位。所谓宪法教育就是宪法知识和精神的教化和传承过程[1]。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现行的“八二宪法”颁布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对公民特别是对大学生开展宪法教育。“基础课”承担着对大一新生进行宪法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是,实践中有些教师对在“基础课”中开展大学生宪法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例如:有的教师严重压缩法律部分的教学课时,在讲到宪法部分时匆匆带过或者安排学生课下自行阅读教材;还有的教师甚至以个人的喜好作为是否讲授宪法部分的评判标准,以至于有些教师根本不讲教材的宪法部分。在“基础课”教学中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成为许多高校一个较为普遍的严重问题。

(二)对宪法教育的重点把握不准“基础课”现行教材(2010年修订版)在第八章第一节介绍了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其下涵盖四目:宪法的特征和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机构。这些内容浓缩了我国现行宪法学的主要范畴,非常精炼,可谓重点中的重点。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好教学重点,最为普遍的一种情况是,有的教师只重点讲授一、二目,对三、四目的内容一语带过,尤其是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讲解严重偏少,即便是有所涉及,也主要是以介绍为主,罕有教师能结合具体事例予以讲解,而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对宪法的整体认知,以至于有些大学生干脆将宪法教育视为是政治课的延伸。

(三)对宪法教育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当整体而言,自2005年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后,普通高等院校非法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基础课”中能够接受的法制教育部分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时数比例均被大幅削减,整个大学生法制教育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枯燥、课外教学辅助手段单一的问题[2]。从教学方法上看,“基础课”法律部分的教学长期以来主要以老师讲授、照本宣科为主,学生讨论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少。这种情况在宪法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就更为突出。对此,已有学者明确指出,在我国,由于宪法的根本法性质决定了宪法学的教学活动缺乏实际操作的案例,到目前为止我国都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宪法案例。这种现实状况导致了中国宪法学的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从理论到理论,而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故而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3]。

二、立足“基础课”,加强大学生宪法教育的几点意见

(一)要认真对待宪法教育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总章程,更是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胜利成果的记载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在中国***领导下,我国以宪法为统帅的多层次、多部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这标志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宪法的统帅作用直接体现在我国的法律,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等各个方面的法律都是以宪法为依据的。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首先要求的就是依宪治国。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也明确要求:“全党同志、全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认真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保证宪法在全社会的贯彻实施。”大学生肩负着继承社会主义事业、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必须正确理解和认识宪法的内容以及宪法的重要意义。“基础课”虽然留给法律部分的课时数不多,但是,教师务必要认真对待宪法教育。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培养大学生主动遵守宪法的自觉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中外宪法制度比较时,“基础课”教师务必要头脑清醒,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第一,近代宪法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十七八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陆续颁布了宪法开始追求,它们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封建专制制度的胜利产物,是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认,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资产阶级宪法在它产生之时,是进步的,必须客观地承认这一点。但是,更重要的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资本主义宪法及其民主政治也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它们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如果认为西方的宪法及其政治制度完美无缺,那是不实事求是的。第二,我国宪法和政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实际和人民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优点,必须加以肯定。但是,也要看到,新中国宪法制定的时间还不长,从1954年第一部宪法开始计算,到今天也不过57年,而且期间还有十年“”带来的停滞不前,因此,和西方国家二三百年的宪法发展和历史相比,我国的宪法发展和历史还显得年轻稚嫩。但是,绝不能因为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制度还不完善就轻易否定我们的宪法和基本政治制度,这是不对的,也不是实事求是的。“基础课”教师只有坚持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才能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结合中国国情,辩证地看待西方的文明;才能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既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又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排除错误思想的干扰,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决心和信心。

(二)要重视公民基本权利

现代法治的核心和精髓即是“以权利制约权力”。列宁曾说过,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宪法不仅是一部反映全民理性意志的法律文件,而且也是基于社会共识而产生的全民契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早已写入宪法,深入人心。而宪法乃是一国之内“以权利制约权力”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部根本大法。新中国成立伊始,法学专业整体上深受苏联影响,宪法学教学和研究的第一个基本特点表现在内容和语言方面基本上因袭苏联宪法学[4]。以维辛斯基为代表的苏联法学家长期以来将宪法看作国家法,受此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宪法学教学和研究也一直特别强调宪法的国家意志性。因此,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宪法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宪法基本原理和政治法律制度两大部分,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部分讲授的比例则明显较少,尤其是公民基本权利部分更少。这种现象当然不可避免地也波及到普通高校非法学专业的本科生所接受的宪法教育中。在“基础课”课堂上,宪法教育必须改变对宪法政治性的单一强调,突出宪法的法律性以及宪法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终极目的[1]。因此,在“基础课”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详细地介绍并让大学生了解宪法所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是对大学生开展宪法教育的重头戏,绝不能因为不好讲、讲不好等原因就少讲、不讲。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必须把一些关键问题讲清楚,例如,宪法基本权利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宪法基本权利(尤其是其中的社会权利)是与社会主义相通的。众所周知,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是人的自由与解放,而宪法基本权利正是以人类人格尊严与人性尊严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人的自由与解放只有通过对人类人格尊严与人性尊严的尊重与保障才能实现。因此,基本权利在社会主义宪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社会主义理念在宪法中的重要体现[5]。只有这样把一些逻辑关系讲通、讲透,“基础课”教师才能保证在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宪法部分的教学任务。

树立法治意识案例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实训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职业类人才极度缺乏。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的开设紧跟市场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课程理论学习部分正在逐渐缩减,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更是少之又少。任课教师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实验实训的操作技能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缺乏动力、缺少兴趣,导致学习机械被动、课堂冰冷,课程缺乏时代意义深度。相对于实训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讲解为主,更注重思想引领,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理想的树立。它注重挖掘学生潜在的动力源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由于理论性太强,学生容易感觉枯燥乏味,晦涩难懂[1]。在此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响应国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政策文件,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专业课与思政课应同向同行,在显性教育中渗透隐性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课中的实训课程和思政课程性质完全不同的课程如何取长补短,深度融合是一门艺术[2]。本文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为切入点,在项目操作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显性教育中渗透隐性教育,最终实现新时代下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2实训课程现状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是1+X证书培养试点院校。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大多数专业课程以项目、案例为单位展开讲解。一个项目或案例的讲解主要包括项目情景导入、任务分析、解决方案步骤解析、项目总结、知识点回顾等内容。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任务分解与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更侧重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讲解,忽略了在情景导入时可以加入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缺乏思政教育和实践训练的结合,而是真正地通过专业课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3实训思政课程实施方案

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课,重点培养学生具备极高的专业科学素养和极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树立科技强国建设的志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3.1完善相关教学资源

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国家标准,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教学资源进行调整和完善。(1)调整教学目标中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国家网络安全意识,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调整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与教学方法进行深度融合,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在实训操作的同时引入讨论、汇报、学生互评等方式,锻炼学生价值观的输出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3)创建计算机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将国内外互联网企业商业案例入库,结合教学内容从库中挑选匹配案例进行深度融合,实现真正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

3.2挖掘项目案例思政元素

推进“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授课中加入几项活动,而是把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贯穿到教学全过程,让课程所有环节都渗透着“思政味道”,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就要求在实训内容中挖掘贴切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也是课程思政的难点。以《Linux操作系统配置》课程为例,结合该课程具体知识点来挖掘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塑造。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实训项目特点,在实际操作中找到合适的映射点,引入国家举措方针、做人道理等思政元素,对教材和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修改教案设计,将育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表1列出了本学期教学中挖掘出来的部分课程思政元素。

3.3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中提到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3],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基于新时代教师的使命,在教育系统中,建立一支思想政治水平高的专业师资队伍具有重大意义[4]。以教研室为单位成立“课程思政”科研小组,利用集中培训、研讨交流、集体备课等多种方式,提高计算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5]。结合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特点建立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库,供计算机专业教师学习和引用。通过教师思想政治理念的带头作用,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的计算机课堂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运用正确的思想引导自己的行为。

4教学效果

疫情期间,在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的《Linux操作系统配置》课程上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按照每个项目的教学设计实施,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学生实训的操作环节,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做中感悟和理解,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引领他们学会做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人。学生的期末成绩如图1所示。经过一学期课程思政的活动教学后,除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外,学习目标上,学生由以前对前途的渺茫转变为目标明确,能把操作和实际应用环境结合起来,了解行业发展,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学习态度上,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现在的主动学习,从思想上重视学习的重要性,消除之前的学习恐惧心理,坚定理想信念,坚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学习效果上,更容易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理论和实际操作紧密联系,创新思维也同步提高。

5结束语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6-16 11:06
下一篇 2024-06-16 08:06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4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