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盈利能力分析报告范例6篇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范文1 一、案例讨论的准备与组织 (一)案例知识点的讲解 在进行正式案例分析之前,首先对案例分析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了阐述和讲解,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盈利预测报告披露的基本动机和历史演进。 主要从信息观的视角分析了披露盈利预测的动机,并分析了赞成和反对强制披露盈利预测者的基本观点。分析了我国盈利预测披露的历史演进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范文1

一、案例讨论的准备与组织

(一)案例知识点的讲解

在进行正式案例分析之前,首先对案例分析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了阐述和讲解,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盈利预测报告披露的基本动机和历史演进。

主要从信息观的视角分析了披露盈利预测的动机,并分析了赞成和反对强制披露盈利预测者的基本观点。分析了我国盈利预测披露的历史演进,让学生对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披露的历史过程有深刻了解,既要了解不同历史阶段对盈利预测的要求,同时又要了解历史上盈利预测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盈利预测历史演进的分析中,具体给学生介绍了红光实业的盈利预测情况。该公司1997年5月23日,为扩建彩色显像管生产线项目,以每股60.5元的价格向社会公众发行7 000万股社会公众股,在发行A股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公司1997年盈利预测为净利润7 055万元(所得税税率15%),每股税后利润(全面摊薄)0.3063元/股,每股税后利润(加权平均)0.3515元。1998年4月30日,年报中披露1997年公司实际净利润为-19 840万元,每股收益-0.363元。这与盈利预测净利润7 055万元相距甚远。导致盈利预测与实际完成业绩产生重大差异的主要项目是“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成本”。原预计主营业务收入为59 326万元,但实际完成额为27 066万元,实际完成额仅为预计额的45.62%。而营业成本的实际发生额与预计额基本持平(实际发生额为36 476万元,预计额为39 184万元)。这样,主营业务利润与预测数之间形成很大的差异,导致实际实现净利润与预测净利润的巨大差异。并简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际净利润与预测净利润之间的重大差异的产生,能否用公司提出的下述两个理由予以解释:(1)由于近几年因电视大幅度降价导致行业内的竞争激烈,使公司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2)由于未能通过不断热修保证已超龄的彩管玻壳屏炉和锥炉维持正常生产状态,造成公司产品合格率降低,成本加大。如果不能用上述理由解释,那么重大差异产生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为什么审计师未能关注到盈利预测审核中存在的问题,是过失还是合谋?

2.盈利预测编制的现行有关规定。

主要是***有关盈利预测披露的内容与格式要求,新股发行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编制指南等文件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盈利预测编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懂得盈利预测报告包括盈利预测基准、盈利预测基本假设、盈利预测表和盈利预测说明四个部分。并熟练掌握和理解盈利预测基准是公司盈利预测编制的基础,包括经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前三年经营业绩,预测期间公司的生产经营能力、投资计划、生产计划和营销计划和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等。盈利预测基本假设是公司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特点对预测期间的一般经济环境、经营条件、相关的金融与税收政策、市场情况等盈利预测的编制前提所作出的合理假设,盈利预测报告中应说明编制盈利预测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利率、汇率、税率、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产品价格等假定条件。盈利预测表是反映预测期间利润来源和构成的预测报表,凡有控股子公司并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应分别编制母公司盈利预测表与合并盈利预测表。盈利预测表各预测项目应分别编制解释性附表。盈利预测说明是对预测期间利润形成的原因、计算依据、计算方法所做出的详细分析。编制合并盈利预测表的新股发行公司,应着重对合并盈利预测进行详细说明,对母公司盈利预测所涉及的重要事项进行必要的说明。

这些有关盈利预测编制的现行规定是审计师判断盈利预测单位编制的盈利预测报告是否适当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作为案例分析者的学生要对此有完整的理解和把握。

3.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准则。

审计师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必须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的要求,因此,案例分析前学生必须掌握此准则的相关内容,尽管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此内容有所掌握,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案例分析,对此做了重新讲解。讲解时着重强调了预测和规划的基本概念,充分、适当的证据、保证程度、了解被审核单位基本情况、涵盖期间、评价假设关注的重点、列报、审核报告的出具等内容。

(二)分组与案例资料发放

案例讨论模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个人学习模式(individual study),即每个学习者单独就案例进行分析和发表见解;二是小组讨论(small-group study),由3~5个成员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相互之间可以沟通合作;三是大组讨论(large-group study),由比较多的成员,甚至是一个班,组成一个大组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Graham和Cline,2001)。本人采用的是第二种案例讨论模式,即将全班按每组5人分组进行讨论。分组时主要考虑男女生搭配和平时学习成绩。

案例资料的发放是安排在讲解完案例相关知识点之后,案例分析报告前一周。发放给学生的案例资料包括:涉及与新能源所在行业相关的行业发展信息、新能源最近连续多年的年度报告、盈利预测报告、盈利预测审核报告。除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还另外给学生提出了几个引导性的思考问题。本人结合新能源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的情况,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有四个:(1)仔细阅读新能源盈利预测审核报告,分析新能源盈利预测的基本假设的合理性;(2)分析合并新能源盈利预测的编制范围是否适当;(3)注册会计师在对新能源公司编制的盈利预测进行审核时需要关注哪些问题;(4)阅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分析审计报告与盈利预测审核报告在性质、格式、责任等诸方面的差异。

发放案例资料的时间之所以选择在案例分析报告前一周,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小组内的讨论又安排在课后,由各小组的组长组织完成,故提前一周发放材料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研读案例,写出较好的小组案例分析报告。

二、案例讨论的实施

课堂案例讨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组发言。要求各小组推荐一个成员在讲台使用PPT进行讲解,时间在10~15分钟,当小组成员讲解完成后,其他小组成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可以继续补充;第二阶段是组间讨论。即其他组的成员对进行报告的小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讨论,分析其优缺点,并进行适当评论。

在学生完成了所有报告和讨论后,本人再结合各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和讨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点评意见从层面上来说,既有针对某一具体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也有就整体案例分析情况的评价。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已经涉及的点,指出其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所指出的问题是否适当;(2)对案例背景资料的使用,分析其应用是否得当,有否正确理解盈利预测报告所依据的基本假设,盈利预测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相关政策的规定;(3)提醒学生案例中可能还存在的其他相关问题;(4)提醒学生案例讨论后,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准则及其指南的相关规定是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重要的体会应提炼总结;(5)肯定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突出表现。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每个班级总会有小组能够提出一些以前尚未关注到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教师的点评要适可而止,既要指出学生讨论中存在的不足,但也要让学生知道,教师给出的信息也是一己之见,案例讨论可能没有标准的答案;二是要控制好组间讨论,要对讨论的内容进行引导,防止出现偏题,比如讨论新能源公司盈利预测审核,结果出现讨论新能源公司是否违规等问题。同时还要控制要讨论的时间,如果任由学生发言讨论,可能课堂上就无法完成案例讨论的任务,因此,还要艺术地控制好讨论的时间。

三、案例讨论后的总结、思考与完善

每当完成一次案例教学后,作为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思考是必要的,有助于改善未来的教学质量。每次案例讨论完毕后,我都要求各小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和讲演用的PPT,在案例讨论完毕后,对各小组的分析报告进行认真阅读,这不仅仅是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完善案例教学的手段。通过认真阅读案例分析报告,可以发现案例资料的准备是否充分。比如,为什么在案例资料中,发放给了学生公司连续多年的年报,原因就在于过去的案例讨论中发现,学生未能把握公司的经营环境、无法对假设的合理性做出判断,经分析和询问学生,发现是缺乏相关暗示性资料,而作为一名本科生缺乏检索资料的习惯,故而无法获知公司的历史信息,也难以分析哪些基本假设可能存在问题。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范文2

定价分析报告应由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共同签署。在定价分析报告中应对影响发行价格的因素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详细说明商定股票发行价格的依据和方法。报告所引用的资料必须真实并注明来源,运用的价格测算方法应科学、合理。定价分析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行业分析

1.公司所属行业概况。

2.公司所属行业的发展前景。

二、公司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1.公司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包括生产能力、前三年净资产利润率和利润总额的行业排名、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在同行业中的技术领先程度等)。

2.公司主要产品国内、国外市场分析(包括营销状况、价格走势等)。

3.公司主要产品所处发展阶段,主要产品的技术含量、开发能力及替代产品的研究、开发情况。

4.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情况(项目规模、产品方向、建设工期、工程进度、预计的盈利能力,如属新产品应对该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和投资风险分析)。

5.公司资产流动性和财务安全性分析。

6.公司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分析。

三、二级市场分析

1.沪市、深市最近15个交易日与最近30个交易日的平均市盈率。

2.本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场分析。

(1)行业面分析。本行业上市公司的数量与名称、按上市地分别计算的本行业上市公司最近15个交易日与最近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格、平均市盈率(附表一)。

(2)可比上市公司分析。选择属本行业、流通股本相当、盈利能力接近的10家可比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应提供可比上市公司的名称与代码、总股本、流通股本、上市地、经营范围、主营业务、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上年度净利润、上年度每股盈利、上年度净资产利润率、最近15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格与市盈率、最近15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格与平均市盈率、最近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格与当时平均市盈率,还应提供原发行时间及当时大盘指数、发行价格与发行市盈率、上市时间及当时大盘指数、挂牌日平均涨幅、挂牌后15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格、平均市盈率及当时大盘指数区间(附表二);对于可比上市公司不足10家的行业,可选取行业相近、流通股本相当、盈利能力接近的上市公司进行比较。

3.对预计发行时间内二级市场大盘分析及本行业上市公司的二级市场走势预测。

4.近一个月已发行股票的中签率。

四、发行价格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详细说明发行价格的测算方法、二级市场的定位、商定的发行价格和市盈率倍数,并编制盈利情况和发行价格测算表(附表三-1,附表三-2)。

附表一:本行业上市公司价格统计表(略)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范文3

盈余质量是目前国内外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因为盈余质量的研究既为投资决策提供更好的分析手段,又可以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还能为经营者提供更有效的管理信息。而契约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的契约不完全的根源,当事人如何设计一种契约,以及如何规避当事人的行为问题。本文旨在利用契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盈余质量及其在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上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盈余管理与资本市场契约

现代契约理论中的逆向选择模型在资本市场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如何降低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获取成本,及提高盈余信息在企业或金融资产价值评估与预测中的作用问题上。然而投资者所能获得的是管理当局报告的盈余,而公司的真正赢利能力或盈余质量却是管理当局的私人信息。这种盈余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低盈余质量证券将高盈余质量证券驱逐出资本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现以资本市场的证券发行为例。假定市场根据公司的报告盈余确定该证券的发行价格,公司经营期限为单一期间,不考虑风险因素,即发行价格等于盈余与无风险利率的贴现值。假定有A、B两只证券准备发行,它们的报告盈余相等,但盈余质量存在差别,股票A的盈余质量高,股票B的盈余质量低。它们的报告盈余分别为2个单位与1个单位,无风险必要收益率均为10%。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由于股票A发行定价为2/10%=20;股票B发行定价为1/10%=10,股票A和B顺利发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仅仅根据管理当局的报告盈余确定发行价格。但在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形下,有可能出低质量的证券模仿高质量的,使得证券A和B的报告盈余都是1.5个单位,发行价格均为1.5/10%=15。对于发行价格本应为20的证券A,由于发行价格只有15,所以公司A将寻找其他的融资渠道,从证券发行市场退出。而对于发行价格本应为20的证券B,能够以价格15发行,证券B愿意留在证券发行市场上发行。这样,虽然是相同的报告盈余,但留在证券发行市场上的是盈余质量差的证券。再假定投资者因知道上述情形,而不愿按照报告盈余确定的发行价格购买证券。因此,15不可能是股票发行的均衡价格,唯一的均衡发行价格是10。只有盈余质量低的证券发行,盈余质量高的证券则退出市场。

上述分析表明,市场上将充满盈余质量低的公司证券,将动摇投资者的信心,甚至导致市场的崩溃。但实际上这种情形并未发生,因为一方面,盈余质量高的证券通过某种形式传递其质量高的信息,减少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人们考虑了这种逆向选择的情况,所以在进行市场设计时采取了一些缓解逆向选择的机制设计。比如信息中介机构,资本市场中有两类信息中介机构:一类是金融中介机构。另一类是信息中介机构。这些信息中介机构凭着自身的声誉向投资者提供公司盈余质量的保证,从而减少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并且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管理当局也在资本市场上存在下列盈余管理动机:一是首次公开发行证券。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盈余管理现象,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之前的财务预包装过程中,资产收益率的中位数在IPO当年达到顶峰,随后下降;资产收益率的中位数下降在不受保护行业统计上显著,而在受保护行业统计上不显著。研究表明一个即将上市的企业,其经营者很可能对募股说明书中报告盈余进行操纵,以使公司股票有一个理想的价位。二是避免违反债务契约。Defond & Jiambalvo对实际上已经违反契约的样本公司进行检验后发现,样本公司在违反契约的前一年提高了盈余,他们将此解释为接近违反债务契约条件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三是减少证券的监管成本。从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来看会计方法的选择和盈余管理没有直接影响企业经济盈余,只会改变企业经济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概率分布。盈余管理对报告盈余的影响一般是短期,而不是长期的。因而,盈余管理对报告盈余质量的影响也是短期的,并且从长期来看这种影响是逐渐减弱的。

二、盈余质量与劳动力市场契约

股东可以通过直接监督或设计有效的管理者薪酬契约降低成本,而在监督和评价管理者绩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价值的变化,因此,质量高的会计信息会提高经理人员薪酬对它的依赖程度是一个内生性的问题。

(一)会计盈余报酬契约有用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盈余可靠性上主要体现了不利的方面。在董事会监督管理者效率不佳的情况下,若CEO 的薪酬与会计绩效的敏感性较高, 将助长经理人员的盈余管理行为。Balsam的研究结果支持无论分红计划是否存在, 当薪酬与会计盈余的相关程度较高时, 总经理越有可能采用提高盈余的会计选择, 导致操控性应计项目的数值增大。实证会计理论下的企业的报酬契约的存在认为管理者会采取增加收益的会计选择行为, 若机械化地将会计盈余用于薪酬决定时, 可能引发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盈余质量对会计盈余报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

董事会应该依据财务报表数字背后的经济活动来决定经理人薪酬, 在决定经理人薪酬时对所有不影响公司价值的会计选择有所调整。一些研究致力于探讨董事会是否可以洞悉盈余数字本质与产出背景, 进而调整决定薪酬的盈余数字。由于企业当前已实现的成长应当是企业前期投资计划实施的结果, 而企业已实现的成长可以通过诸如资产账面价值、销售收入、净利润等指标的变动直接观测到。因此, 在下一步的研究中, 可以考虑通过分析投资机会集的各个变量与企业各方面成长指标的相关程度来辨析各投资机会集变量的优劣。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范文4

本文采用截面的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年报管理层盈利预测精确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明确了公司基本面和预告期限因素导致的盈余不确定性因素后,本文发现分析师跟踪(私有信息替代变量)越多和公司规模(公共信息替代变量)越小的公司,管理层越会公布精确度高的盈利预测信息。管理层盈利预测是否向市场传递了新的信息?投资者对不同精确度盈利预测的市场反应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年报管理层盈利预测确实具有信息含量,并且精确度不同的盈利预测信息含量具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盈利预测;信息含量;私有信息;事件研究法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11-0067-08

一、引 言

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应该充分保证信息的公平性和投资者的知情权,以便投资者及时、准确地判断股票的投资价值。从1998年开始,我国证券监管层强制推行盈余预告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有效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提前释放业绩风险,缓解投资者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误中“地雷”的现象。

盈余预告按照消息类型可以分为四种:“预亏”、“预减”、“预盈”和“预增”,但四项制度并不是同时推出的,而是有一个制度演变的过程。最先出台的是业绩预亏制度。1998年12月9日,中国***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8年年度报告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发生可能导致连续三年亏损或当年重大亏损的情况,应当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六十条的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这是我国证券市场上首次实施预告制度,当时的预告对象仅仅是亏损的公司。到了2001年年度报告,监管层增加了新的预告标准。2001年12月21日,深交所和上交所在《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1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在2001年会计年度结束后,如果上市公司预计可能发生亏损或者盈利水平较上年出现大幅变动的(利润总额增减50%以上),上市公司应当在年度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及时刊登预亏公告或业绩预警公告。” 将盈余预告由单纯的预亏扩展为四类:“预亏”、“预减”、“预盈”和“预增”。到了2002年,交易所确立了前一季度预告下一季度业绩的原则,要求上市公司在第三季度中就对于年报预计亏损或大幅度变动的情况进行预告。在2003年1月6日深交所和上交所对2002年度报告又给出了盈余预告的修正原则:“公司应在而未在2002年第三季度报告或临时报告中预计2002年全年亏损或者盈利大幅度变动的,或者实际情况与预计情况不符的,公司应当立即做出补充公告。” 2006年5月,深沪交易所的新《股票上市规则》中再一次强调建立业绩预告制度,并重视业绩预告的准确性。至此,我国的盈余预告制度基本确定下来。

纵观1998年至今我国盈余预告制度变迁的过程,虽然都是由管理层做出的盈利预测,但是与美国SEC鼓励上市公司自愿进行盈利预测显著不同的是,我国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在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对盈利预测进行披露时,设置了披露的“门槛”。我们在深入了解管理层盈利预测的具体信息时发现:尽管上市公司出于监管部门的强制规定对盈利预测进行了披露,但信息披露质量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盈利预测信息的精确度方面。Stigler认为信息的搜集具有成本,同时由于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管理层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那么高精确度盈利预测信息的上市公司相对于低精确度盈利预测信息的上市公司更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给投资者传递明确的信号,具有提前预警的功能,从而可以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1]。我们可以推测管理层盈利预测信息的精确度越高,信息的质量越高。本文从信息披露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两个方面来判断精确度的差异。具体来说,采取定性方式(即趋势性预测)的盈利预测,如管理当局对外公布“中期利润预计大幅度下滑”、“下一季度利润预计会大幅度增加”等,通常认为这类信息披露的精确度最低,信息的质量最差;采取定量方式的预告可能是具体明确的数值(即点预测),也有可能是区间值(包括闭区间预测和开区间预测),如管理当局对外公布“中期利润预计较上年同期下滑50%以上”、“下一季度利润预计会大幅度增加50%以上”等,通常认为定量方式预告信息的精确度整体高于定性方式的,而定量方式中点预测的精确度最高,其次是闭区间预测,再次是开区间预测,相应的信息含量按此依次排序。国内已有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整体的信息含量,没有深入研究由于管理层盈利预测精确度存在差异,是否会导致市场反应也存在差异?基于这一信息披露特征,本文接下去更深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在监管部门强制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外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前提下,什么因素导致了盈利预测信息披露质量――在本研究中具体表征为盈利预测信息精确度的差异呢?另外,在控制了公司基本面和盈余的不确定程度后,对于在不同的信息生产环境下,管理层对外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动机是否还有所不同呢?本文将首次试图从盈利预测信息精确度的角度研究盈利预测信息的质量特征,这也是本文研究意义所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信息观以资本市场是有效的为前提,主要研究会计信息(主要是盈利信息)对股票价格的作用,其会计意义是,如果股票价格对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有反应,则说明该会计信息是有用的;反之,则说明会计信息并没有被投资者(信息使用者)所使用。根据Collar和Yohn的研究,公司进行盈余预测后,信息不对称有了改善并且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从而证明了管理当局的盈利预测与信息不对称有关,盈利预测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2]。

Jensen和Meckling曾指出,现代企业普遍表现为股东与经营者分离,后者往往只是受托经营状态,直接管理公司事务,但本身并不拥有公司股份;而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却由于远离公司事务而对公司内部经营状况不甚了解,因此被称为“外部人”[3]。既然Coase完美资本市场[4]在现实中并不存在,那么信息的传递总是需要成本的,而公司内外部之间的问题也就因为这一高额交易成本而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的上市公司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状况:外部投资者对公司信息有强烈的需求,但内部管理层在提供那些强制要求披露的信息之后,对主动披露其他信息的积极性则各异,这导致一部分投资者为了搜寻信息而花费大量成本,而另一部分投资者却因为掌握“内幕消息”而有机会通过套利行为获利,市场中充斥着各种信息,公司内外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Baginski 等总结说,正是由于资本市场中信息环境的巨大变化,才促使管理层更愿意提供高质量的盈利预告信息,其中包括预告语言更精确[5]。既然精确度的高低会给投资者带来显著的影响,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公司管理层披露盈利预测精确度的呢?

1.公司规模

Dempsey与Atiase的研究认为公司的规模是公众投资者可以获取信息数量的替代变量[6-7]。对于大公司,管理层披露高精确度的预告信息所能获得收益可能并不高。公众投资者会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足够多的信息(如媒体、分析师、竞争者、监管者等)。如果由外部机制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需求,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讲,管理层所披露的信息和外部机制所提供的信息可看成是替代关系。Atiase与Freeman的研究认为外部机制所提供的信息对公司内部披露信息的替代程度越高,管理层盈利预测的精确度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就会降低[7-8]。因此,本文预测公司规模与管理层的盈利预测精确度之间具有显著地负相关关系。

假说1 公司规模和管理层盈利预测精确度呈负相关关系。

2.经济收益的波动性和预告期限

如果管理者能可靠地对外传递他们对盈利的信念,预测精确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很可能是管理层对盈利信念本身的不确定性。经济收益的波动性和预告期限都是对未来不确定的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盈利预测的不确定性逐渐减少,管理当局越能够对外较为精确的盈利预测。当预告的期限变短时,管理当局认为此时较为精确的预测能够帮助调整市场对管理层盈利预测精确度的预期。这种观点也符合King等提出的预期调整假说[9],并在Baginski和Hassell[10]的实证检验中得到了证明。因此,我们预期盈利预测的时间间隔越长、经济收益波动的程度越大,管理层对盈利信念越不确定,所的盈利预测信息精确度越低。

假说2 经济收益的波动性、预告期限和管理层盈利预测精确度呈负相关关系。

3.成长性

与信息披露有关的法律成本和专有信息成本也会影响到盈余预告的精确度。公司对外披露专有信息的成本越高,管理层愿意对外披露的信息量也越少,盈利预测信息的精确度也会越低。所以我们预期当上市公司具有高成长性时,公司对外披露专有信息的成本较高,管理层将倾向于精确度低的盈利预测信息。

假说3 公司的成长性与管理层盈利预测精确度呈负相关关系。

4.分析师数量

公司提供高精确度盈利预测信息的成本是很高的(比如,潜在的法律诉讼成本和信息处理加工的成本)。Kim 和 Verrechia认为拥有私有信息的交易者(Informed Traders)会通过公司公布的公共信息对公司进行更精确地解读和评估[11]。本文将采用分析师的数量来作为私有信息生产的变量。如果公司管理层及时公布精确的盈利预测信息,则会损害私有信息拥有者套利的机会,从而也会降低交易者搜寻私有信息的动机。但是,提供精确度高的盈利预测信息管理层也会获益,如会增加跟踪分析师的数量,使得分析师预测更加精准,降低分析师预测的分散程度,减少波动性,从而会给投资者一个准确的信号,降低投资者的搜寻成本,提高股价。因此本文预期分析师数量和盈余预告精确度呈正相关的关系。

假说4 分析师数量与管理层盈利预测精确度呈正相关关系。

5.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

机构投资者作为信息的使用者,比一般的投资者具有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解读能力。作为公司股东的机构投资者对其持股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更加关注,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公司的信息,包括内部渠道(直接向公司的管理层咨询信息)和外部渠道(公司对外披露的各种信息)。一方面,机构投资者相对于普通的投资者具有内部渠道获取信息的优势,从而对管理层披露的信息精确度高低不是太过于关注;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监督管理层的角色,管理层受到监督机制的影响所承受的对外披露高质量信息来传递管理层自身对盈余的预期,从而促使投资者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综上,本文预期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管理层盈余预告信息的精确度相关。

假说5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管理层盈利预测精确度具有显著关系。

6.消息的类型和盈余管理程度

在预告消息的性质方面,Waymire的早期研究发现业绩预告尤以“好消息”为主[12];以1996―2003年9 381个年度预告观测值为样本,Hutton和Stocken又发现,“好消息”的比重缩小至37%、“坏消息”却占到46%[13]。这可能是市场认为“坏消息”总是比“好消息”可信,也总是对“坏消息”反应敏感的缘故。

但Baginski等的跨国研究则持不同观点,他们在比较了美国、加拿大的不同法制环境后发现,由于承担的法律诉讼风险更高,美国公司的业绩预告多为“坏消息”;且由于害怕过早预告而与实际状况存在较大偏差、从而引发法律诉讼,这些美国公司预告业绩的时间普遍晚于加拿大的公司、语言精确度也更低[14]。这吻合了Kasznik和Lev认为“坏消息”总是提早预告因此精确度并不高的观点[15]。同时,当上市公司具有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时(本文用可操纵性的应计利润来度量),上市公司会公布精确度较低的盈余预告,由此来掩饰其真实业绩,从而蒙蔽投资者的眼睛。

假说6 盈余管理程度与管理层盈利预测精确度具有负相关关系。

7.市场化指数

樊纲等通过对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等五个方面综合评价各地区的市场化相对进程[16]。由于地区市场化水平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区间的制度环境差异,从而能部分衡量公司所处地区外部治理环境的优劣,在此我们借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场化指数得分,以衡量地区市场化程度。该指标为相对得分,反映的是各地区市场化程度在全国综合排名中的相对位置,在0―10之间取值,得分越高,表明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而在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公司经营行为相对更公开,受地方政府干预相对较少,更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而较高的法治化水平又使得投资者对公司信息的监督动机更强烈,尤其是当管理层精确预告时,这些地区的投资者将对信息做出迅速反应,这可能将保护管理层披露信息的积极性,并进一步鼓励他们通过精确预告来赢得投资者的信心。

假说7 市场化指数与管理层盈利预测精确度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1.盈余预告精确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根据上文分析,为了检验前文提出的假说,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Precisioni=b0+b1Cardummyi+b2Sizei+b3Daysi+b4Stdri+b5Analystsi

+b6DAi+b7Qi+b8Institutei+b9Market+b10Ind_Dummy+ei

其中,Precision代表盈利预测的精确度,为虚拟变量。如果盈利预测披露信息的精确度低,也即表现为定性的(亏损、盈利、扭亏、续盈等)趋势性预测或者盈利上升或下降超过50%以及区间预测,这类盈利预测的观察值赋值为0;如果盈利预测披露信息的精确度高,如点预测,这类盈利预测的观察值赋值为1。

对上述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2.盈余预告精确度的市场反应差异研究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来研究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公布的盈利预测的反应是否会根据盈利预测精确度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本文选取公司盈利预测公布日的前200个交易日(Tradding days)估算出CAPM模型,然后采用CAPM模型来估算风险调整后的超额报酬率,并计算盈利预测公布日前后的短窗口[-2,2]、[-4,4]和[-6,6]和长窗口[-10,10]的累计超额报酬率CAR,看看管理层的盈利预测信息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另外,本文还将对不同精确度的盈利预测进行分组,通过T-test来检验两组样本的均值CAR,看看投资者对不同精确度的盈利预测的市场反应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并对该种差异给出合理的解释。

3.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本文从WIND数据库中选择了2004―2008年度沪深所有A股上市公司管理层盈利预测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原始数据显示共有1 45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3 839次盈利预测,剔除金融业、保险业后还有1 427家上市公司,进行了3 760次盈利预测。这些预告分别载于第三季度报告、业绩预告报告、业绩预告修正报告、盈利预测修正公告、业绩快报以及一些临时公告中。经过本文的统计表明,从预告消息的类型来看,好消息(扭亏、预增、略增、续盈)的公司有857家,坏消息(首亏、续亏、预减、略减)的公司有561家,不确定的公司只有9家;从预告频率来看,一家公司最多11次预告,最少一次;从预告的公司所处的行业来看,它们较多地分布在机械设备、石油化工、金属、房地产业以及医药行业。本文的样本选取过程如下:(1)所有预测必须是对2004―2008年度全年利润的预测,包括定性的趋势、开区间、闭区间以及点预测,剔除无法或不确定的预测。(2)删除预告次数大于等于2次的观测。(3)剔除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的观察值。(4)剔除预告日期早于第三季度季报报告日的观察值。因为按照盈余预告披露的整体要求,对年度盈余预告信息最早的披露应该反映在第三季度季报中,为了统一口径,将早于第三季度季报的异常值剔除。(5)剔除盈利预测公司当年其他变量数据无法从Wind或者Csmar数据库中获取的观察值。

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连续性,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对样本中各个变量的5%分位数和95%分位数进行了Winsorize处理。经过以上处理后,本文最终得到了1 091个样本观测值,而且全部数据处理均由SAS统计分析软件完成。

四、描述性统计与实证研究

1.盈利预测精确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

表2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总体样本观测值中大约16%的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信息是较为精确的,尽管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盈利预测信息是强制披露的。在这1 091个盈利预测观测中,好消息的比例为42%,说明好消息的频率要低于坏消息的频率;盈利预测日与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00天,最早的盈利预测发生在资产负债表日前193天。

(2)盈余预告精确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表3给出了全部样本的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的解释能力很好,Pseudo R2达到19%。从结果来看,Cardummy的系数为正,但是不显著;Days和Stdr的系数都为负显著,说明预测期限越长,管理层对未来盈余的信念不确定从而所做的盈利预测精确度低的概率更大;同样Stdr代表的是未来盈余的波动性,如果Stdr越大说明盈余波动程度越大,管理层的预测精确度低的概率也会更大;Size的系数为-0.18,说明公司的规模越大,外部机制(如分析师、审计师、媒体等)所提供的信息就越多,管理层披露精确度高的信息所获取的收益就会降低,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就会越小,从而管理层披露高精确度信息的动机就会越小;Tobins Q的系数为-0.52,说明公司的Tobins Q越大,拥有的专有信息越多,公司对外披露专有信息的成本越高,管理层愿意对外披露的信息量也越少,盈利预测信息的精确度越低;在控制了公司的基本面和盈余的不确定因素后,Analysts的系数为0.02且显著为正,说明了分析师越多,管理层越倾向于披露高精确度的盈利预测。本文中用分析师来作为私有信息的生产量,也即如果分析师的数量越多,那么拥有私有信息的数量越多,此时,如果管理层公布较精确的盈利预测,他所获取的收益是可以增加跟踪分析师的数量,使得分析师预测更加精准,降低分析师预测的分散程度,减少波动性,从而会给投资者一个准确的信号,降低投资者的搜寻成本,提高股价;DA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验证了具有强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其更倾向于公布精确度低的盈余预测;Institute的系数为负,表明机构投资者相对于普通的投资者具有内部渠道获取信息的优势,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大,那么其从公司内部渠道获取信息的优势越大,从而对公司管理层对外高精确度盈余预告的需求就越小,公司会更加倾向于低精确度的盈余预告;Market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为此,本文查阅了国内相关处罚实例,发现在我国并没有哪家上市公司因为业绩预告的问题而实际遭受股东的法律诉讼或***处罚,因此我们推测,虽然我国地区市场化水平高意味着该地区法律环境较严格,法律对公司和个人的保护作用相对突出,但解读业绩预告的市场投资者通常是公司的小股东,股权过于分散致使他们即使因为公司未及时预告业绩而遭受损失,也无法集中起来要求公司给予赔偿;我国***虽然一贯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各种途径、包括预告业绩的方式来降低内外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却并没有对他们的业绩预告行为和信息出台规定予以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公司预告的积极性。

2.盈余预告精确度的市场反应实证结果

根据信息观,股价变动或交易量变动反映的某种行动如果可以归结我们就说该项会计信息向证券市场传递了新的有用信息。本文主要从一个长窗口[-10,10],三个短窗口[-2,2]、[-4,4]和[-6,6]来检验盈余预告的是否具有信息含量以及精确度高低不同导致的市场反应是否具有显著差异。

如表4所示,无论是高精确度的盈利预测还是低精确度的盈利预测,都具有信息含量,而且都至少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另外,由于精确度的不同所导致的市场反应具有显著差异。Ball和Brown的研究认为对于好消息和坏消息市场会有不同的反应[17],本文还对好消息和坏消息分组进行比较,看看分组后盈利预测精确度的不同是否会导致市场反应具有显著差异。如表5所示,在好消息组,在三个短窗口和一个长窗口中,投资者对高精确度的盈余预告反应更加敏感,说明高精确度的盈余预告向市场传递了更多的信息,更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也降低了投资者的信息搜寻成本。在坏消息组,在三个短窗口和一个长窗口中,精确度低的盈余预告的平均累计超额报酬率的绝对值都要大于精确度高的盈余预告的平均累计超额报酬率,也即市场上的投资者对精确度低的坏消息的反应更加敏感。这似乎与本文对精确度高的盈余预告的高信息含量假设相反。但是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与本文的假说6是相吻合的,也即当公布的盈余预测为坏消息且精确度较低的情况下,投资者认为公司可能会进行一定的盈余管理行为,模糊公司的真正的业绩,从而给予其更加激烈的反应。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提高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相关稳健性的检验并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

1.公司的成长性

本文还采用了公司近两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作为公司成长性的变量,结果和已有的实证结果一致,未有异常变动,限于篇幅在此不予报告。

2.精确度的度量

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将精确度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采用预告精确度的有序变量:点估计时定义为1,闭区间估计时定义为2,开区间估计时定义为3,定性描述时定义为4。取值越小,预告语言的精确度越高结果未有异常变动,限于篇幅在此不予报告。

六、结论及启示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预告制度起步较晚,并且较不完善,国内对盈余预告的规范和实证研究还仅限于规范性制度建设、制度执行情况的描述性分析以及信息含量的研究。如薛爽检验了预亏的信息含量[18],柳木华[19]还讨论了市场对管理层业绩快报的反应;何德旭等、洪剑峭和皮建屏分别对预警制度进行实证研究[20-21];童驯检验了年报盈余预告前后的价格变动[22]。侯冬梅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业绩快报做出了简单分析,并指出2004年大部分中小板上市公司都提供了预告信息[23],但大多是符合交易所规定而非主动预告,且报告形式也欠规范。很少有学者从管理层盈利预测精确度高低的角度来描述市场反应的差异,而且本文也是国内初次对管理层盈利预测的动机进行研究。

在研究管理层盈利预测精确度的影响因素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的规模越大、公司的预告期限越长、盈余波动程度越大、公司投资机会越多、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越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管理层越倾向于披露低精确度的盈利预测信息;分析师跟踪数量越多(私有信息越多)管理层越倾向于披露高精确度的盈利预测信息。因此,本文结论对于完善我国的盈余预告制度、提高盈利预测信息披露水平有着重要贡献。

由于中国特殊的盈余预告制度,使本文首次尝试研究时,在数据选取、模型的建立和解释变量的选择上可能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另外,本期公布盈余预告以后,公司管理层下期的经济行为有什么变化?盈余预告公布的频率对资本市场有何影响?是否公司盈余预告公布的频率越高,信息含量越高?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Stigler,G.J.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1,69(3):213-225.

[2] Coller,M.,Yohn,T.Management Forecast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 Examination of Bid-Ask Spread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7,35(2):181-191.

[3] Jensen,M.C.,Meckling,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

[4] Coase,R.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44.

[5] Baginski,S.P.,Hassell,J.M.,Kimbrough,M.D.The Effect of Macro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Change on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R].2008,Working Paper,省略.

[6] Dempsey,S.Predisclosure Information Search Incentives,Analyst Following,and Earnings Announcement Price Response[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9,64(4):748-757.

[7] Atiase,R.Predisclosure Information,Firm Capitalization,and Security Price Behavior Around Earnings Announce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5,23(1):21-36.

[8] Freeman,R.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ccounting Earnings and Security Returns for Large and Small Firm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7,9(2):195-228.

[9] King,R.,Pownall,G.,Waymire,G.Expectations Adjustment via Timely Management Forecasts:Review,Synthesi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1990,(9):113-144.

[10] Baginski,S.P.,Hassell,J.M.Determinants of Management Forecast Precision[J].Accounting Review ,1997,72(2):303-312.

[11] Kim,O.,Verrecchia,R.Market Liquidity and Volume around Earnings Announce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4,17(1-2):41-68.

[12] Waymire,G.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4,22(2):703-718.

[13] Hutton,A.P.,Stocken,P.C.Effect of Reputation on the Credibility of Management Forecasts[R].Working Paper,Boston College and Dartmouth College,2007.

[14] Baginski,S.P.,Hassell,J.M.,Kimbrough,M.D.The Effect of Legal Environment on Voluntary Disclosure: Evidence from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 Issued in U.S. and Canadian Marke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1):25-50.

[15] Kasznik,R.,Lev,B.To Warn or not to Warn: Management Disclosures in the Face of an Earnings Surprise[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95,70(1):113-134.

[16]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报告[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7] Ball,R.J.,Brown,P.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8,6(2):159-178.

[18] 薛爽.预亏公告的信息含量[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3):42-45.

[19] 柳木华.业绩快报的信息含量经验证据与政策含义[J].会计研究,2005,(7):39-43.

[20] 何德旭,王秩强,王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预警制度的实证分析――兼论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和过度反应[J].当代经济科学,2002,(5):30-36.

[21] 洪剑峭,皮建屏.预警制度的实证研究――一项来自中国股市的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2,(9).

[22] 童驯.上市公司年报业绩预告的股价反应研究[R].申银万国内部研究报告,2002.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范文5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盈余管理

Gongetal(.2007)发现美国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程度显著高于投资者保护较弱的国家,且盈余管理水平较低。Altamuroetal(.2010)研究改进法案的结果表明,对内部控制的强制要求显著提高会计计量的准确性,弱化盈余稳健性。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特殊制度因素,对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政策要求与公司具体盈余操纵方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雷英(2013)对2010—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在控制自选择性后,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会计盈余质量较高。陶珍珍(2012)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有效性与盈余管理增速之间的关系是稳建的,即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有助于抑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大部分文献已证实,上市公司自愿选择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公司盈余质量正相关,能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2011年,我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尚属初级阶段,仅有少数上市公司严格执行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规范指引。2012年,所有主板上市公司均被纳入强制实施范围,面临着资本市场的约束和外界监管的压力。因此,理论上,强制性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新政策有利于抑制公司盈余管理,尤其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1和2,如下:H1: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能有效抑制应计项目盈余管理。H2: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能显著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二)事务所行业专长与盈余管理

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是审计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Balsametal(.2003)指出,“六大”事务所的客户与其他事务所的客户相比,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更低、盈余反应系数更高。国外大量的实证文献都证实,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作为独立第三方改善公司机制问题的同时,能缓解公司盈余管理倾向(Limetal.,2008;Mitraetal.,2010;Kwonetal.,2007)。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观点不一。蔡春、鲜文铎(2007)首次研究认定,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显著负相关。张敦力(2012)主张,行业专长有助于辨别盈余管理属性的差异化,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陈胜蓝(2013)以上市公司10年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证实发展行业专长能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效应和传递效应,提高审计质量。王帆(2014)选择上市银行为研究样本,发现事务所专长对收益增加型、收益减少型盈余管理均有约束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3和4,如下:H3: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能明显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不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相比,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更低。H4: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能明显抑制上市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事务所行业专长

从行业监管角度来看,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发表审计意见是两种具有关联性的外部治理机制。在全面建设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制度背景下,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财务报告内控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责任承担能力决定了审计质量的高低,高水平的审计质量将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审计与事务所行业专门化均能改善公司的盈余质量,在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过程中,两者以替代方式发挥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5,如下:H5:内部控制审计和事务所行业专长在抑制盈余管理过程中存在替代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

1.应计项目盈余管理(ADA)应计利润分为可操纵性利润和不可操纵性利润,笔者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来衡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的高低。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其他资产的摊销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进行度量(Dechowetal.,1995):NDA=α1(1/Ai)+α2[(SALESi-RAC)/Ai]+α3(FAS-Si/Ai)(1)TAi/Ai=α1(1/Ai)+α2[(SALESi-RAC)/Ai]+α3(FAS-Si/Ai)+εi(2)SALESi为i公司销售收入的变动额,等于公司当年的实际销售收入与上一年实际销售收入之差;RAC为公司当期期末的应收账款与上一期期末的应收账款之差;FASSi为i公司当年固定资产原值;Ai为i公司上一期期末的总资产。对模型(1)分行业进行回归得出估计系数再带入模型(1)求出正常的应计利润NDA。由此,可求出操控性应计利润ADA=ABS(TAi/A-NDA)。2.真实活动盈余管理(AREM)PROi/Ai=β1(1/Ai)+β2(SALESi/Ai)+β3(SALESi,t/Ai)+β4(SALESi,t-i/Ai)+εi(3)NCFi/Ai=β1(1/Ai)+β2(SALESi/Ai)+β3(SALESi/Ai)+εi(4)DISEXPi/Ai=β1(1/Ai)+β2(SALESi/Ai)+εi(5)PROi表示公司当期的生产成本,为销售成本及存货变动之和;NCFi表示公司当期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SALESi表示当期的营业收入;DISEXPi表示公司当期的酌量性费用,为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之和。对模型(3)分行业回归得出估计系数再带入模型(3)求出正常的生产成本。用公司实际生产成本与正常生产成本之差的绝对值表示操纵性生产成本APRO。同理,可得到操纵性现金流ANCF以及操纵的酌量性费用ADISEXP。利用一个综合性的指标AREM=APRO-ANCF-ADISEXP来衡量企业总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3.内部控制审计的度量(CA)上交所、深交所中国版SOX法案的出台,强制要求境内外同时上市的试点公司自2011年起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2012年起中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以及满足条件的非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均要求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因而,在2011—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按照准则要求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为1,没有披露的为0。4.事务所行业专长的度量(MSA)基于行业市场份额和行业组合份额决定审计行业专长的事实,以及事务所行业专长可以按照区域与行业层面的市场份额进行设置(Krishnan,2012),本文依据各个省级行政区域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划分,用来衡量事务所行业专长MSA(陈胜蓝,2013)。将所属区域内同行业层面市场份额平均值最大的事务所认定为具有行业专长,取值为1,否则为0。

(二)模型构建

本文模型构建如下:ADA=γ0+γ1CA+γ2MSA+γ3CA*MSA+γ4Xi+εi(6)AREM=γ0+γ1CA+γ2MSA+γ3CA*MSA+γ4Xi+εi(7)其中,CA和MSA为虚拟变量,分别度量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程度以及事务所行业专长指标,CA*MSA用来直接检验在抑制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审计与事务所行业专长是否存在替代关系。Xi为相关控制变量,分别代表:审计意见、公司规模、资产收益率、监事会规模、最终控制人持股比例。

(三)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2011年起,随着68家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和216家内控规范试点公司开始强制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我国上市公司走上内控系统建设分类分批实施阶段。截至2012年底,沪深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共2472家,本文以2011—2012年为研究时间窗口,对研究对象作如下处理:剔除在2013年退市的公司,剔除连续数据不足两年的公司,最后得到4369个观测值。所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来源于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ic-),其他财务数据根据国泰安CSMAR数据库手工收集、整理所得。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列示了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PanelA和PanelB的变量均值T检验结果显示: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CA)或聘请具有行业专长事务所(MSA)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低,即拥有较低的ADA、APRO、AREM,并且差异是显著的,初步印证假设CA、MSA能有效抑制公司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PanelC为其他控制变量的统计结果。

(二)回归结果分析

为检验假设,在控制影响盈余管理程度的其他因素后,对样本公司数据进行OLS多元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审计(CA)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ADA)之间的系数显著为负,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AREM)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监管机制明显抑制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假设1、假设2得到验证;事务所行业专长(MSA)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之间的系数为-0.028,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间的系数为-0.070,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证实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化有利于改善公司的盈余质量,弱化盈余管理行为,结论支持假设3、假设4。表3中,交叉项CA*MSA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之间的系数为正,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上正相关,说明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监督机制和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在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时存在替代关系,尤其是弱化隐蔽性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假设5得到证实。上述结论深化了范经华(2013)、张嘉兴(2014)的研究结果,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在外部治理机制的多重作用下得到显著抑制。为检验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定性,本文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进行细分,表3列示了引入ANCF、APRO、ADISEXP的回归结果。MSA与操纵性经营现金流、操纵性生产成本以及操纵性酌量性费用盈余管理有显著相关性,表3第三列交叉项CA*MSA的系数显著为正,证实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事务所行业专长在减少操纵性经营现金流绝对数额的过程中存在替代作用,结论具有稳定性。

(三)稳健性检验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最终控股股东 控股股东行为 盈余平滑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Zarowin(2002)定义,盈余平滑一般是指公司利用应计项目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波动的抵减,使得公司的盈余波动更小。自Hepworth(1953)开始研究盈余平滑问题以来,已有众多文献就盈余平滑的动因、手段及其经济后果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但迄今为止,人们在研究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盈余平滑之间相互关系时,仍停留在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关系的框架内,没有考虑控股股东性质和行为对盈余平滑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关系的框架内,研究控股股东性质和行为对盈余平滑的影响,为遏制控股股东剥夺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和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提供经验证据。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Gorden(1964)曾预言,只要公司管理层拥有会计政策的灵活选择权,他们就会对报告盈余和盈余增长率进行平滑。Graham等(2005)采用调查方式询问CFO对平滑盈余策略选择的倾向时,96.9%的受访者声称他们更愿意使用盈余平滑策略。在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下,一定程度的盈余平滑是可以接受的,它可以增加盈余透明度(Zarowin,2002),进而降低破产概率和资本成本(Titman,1984)。但任意的盈余平滑却掩盖了收益波动的真实性和其他重要的信息,使投资者无法看穿公司财务报告。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公司管理层往往一方面采取各种手段攫取控制权私利,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各会计期间财务报告中的盈余等盈余平滑手段,掩盖其取得的私人收益,从而降低投资者识别这一行为的可能性和因此发生的惩罚成本(Shleifer等,1997)。

因此,笔者认为,公司管理层,尤其是背后的控股股东,为了侵占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最大化自身利益,有动机亦有能力对上市公司实施掏空行为(Shleifer等,1997;Johnson等,2000),同时使用盈余平滑手段,粉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掩盖其对上市公司实施的掏空行为(Fan and Wong,2002)。控股股东除了掏空上市公司外,还可能对上市公司进行扶持(Friedman等,2003;张光荣等,2006),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扶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来实施更大规模的掏空(李增泉等,2005;Riyanto等,2008)。控股股东会在扶持上市公司的同时,要求上市公司更多的甚至是夸大的披露其对上市公司进行扶持的信息,并通过调整各期间的报告盈余等盈余平滑手段,以满足“管制会计利润”的要求。陈晓,王琨(2005)总结,包括“输血(扶持)”和“抽血(掏空)”在内的种种恶意关联交易的存在造成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报表信息失真,误导并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此外,支撑行为与掏空行可能同时进行,支撑行为还具有掩盖同期掏空行为的作用。因此,提出研究假设1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能够提高盈余平滑程度。假设1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控股股东的扶持行为能够提高盈余平滑程度。假设1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控股股东的净掏空行为能够提高盈余平滑程度。

目前,多数文献在考察控股股东控制权比例发挥作用时发现,最终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例具有两种效应:壕沟防御效应和利益协同效应(Fan和Wong,2002)。如果所有权比例不变,控制权比例的提高,则会加大两权分离程度,使得最终控股股东能够以较少的投入实现对底层子公司的有效控制(LaPorta et al,1999;Khanna,2000;Claessens,2002;Bertrand,2002),壕沟防御效应也将超越利益协同效应,最终控股股东会增加对子公司的利益侵占,同时通过盈余平滑手段操控财务报告,掩盖其掏空上市公司行为。在控制权比例较低的情况下,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成本较低,壕沟效应大于利益协同效应,控股股东因而会实施掏空行为,并通过盈余平滑掩藏其自利行为;而当比例较高的情况下,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成本较高,利益协同效应超越壕沟防御效应,控股股东因而会减少掏空行为,进而缺乏通过盈余平滑的方式操控财务报告的动机。由此提出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最终控股股东拥有的控制权比例与财务报告盈余平滑程度呈U型变化。

在存在控股股东的情况下,其他股东除了采取“用脚投票”的自保措施外,也可采取集中所有权的方式对控股股东的行为实施监督(La Potra等,1999;李增泉等,2004)。因而,控股股东操控财务报告的能力还可能受到其他股东制衡能力的影响。其他大股东制衡能力越强,控股股东的掏空能力越小,通过盈余平滑手段操控财务报告的能力也越小。鉴于此,提出假设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能够对财务报告盈余平滑程度产生负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为了度量盈余平滑度,本文采用公司年度样本的当年和滞后2年的滚动3年的应计项目年度增加额和经营现金流量的年度增加额之间的相关系数。本文的样本选择遵循如下标准:(1)非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2)2007-2012年间有连续6年的数据;(3)存在最终控制人;(4)能够计算最终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和所有权比例。在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后,最终进入回归分析的是1 386个公司年度样本。本文的营业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Z指数、股权制衡、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和实际控制人类型等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其他财务数据、公司治理数据和股东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盈余平滑(ES)。Bhattacharya等(2003)在研究不同国家的盈余不透明度(earnings opacity)过程中,采用面板数据通过三个维度对盈余不透明度进行度量,其中一个维度就是盈余平滑度(earnings smoothing)。在该文献当中,盈余平滑度以经过年初资产总额标准化后的应计项目的年度增加额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年度增加额之间的截面相关系数度量。本文借鉴这一方法,度量盈余平滑度的模型表示为:

ESit=Correl(ΔACit,ΔCFOit)

其中,ESit为盈余平滑度量值,Correl(.)为相关系数函数;ΔCFOit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年度增加额,即该公司当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ΔACit为应计项目的年度增加额,应计项目以该公司当年的营业利润扣除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后的余额度量;ΔCFOit和ΔACit均以公司当年的平均资产总额予以标准化。一般而言,ES应当表现为负数,且越接近于-1,说明上市公司通过应计项目平滑盈余的程度越高。

2.考察变量:掏空行为与扶持行为。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可能采取的行为主要有掏空行为和扶持行为,掏空行为表现为控股股东将上市公司的利益转移至控股股东手中,而扶持行为则表现为控股股东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为了考察控股股东行为对财务报告稳健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其他应收款年度增加额衡量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行为――掏空行为,采用其他应付款年度增加额衡量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扶持行为,并采用年初资产总额对控股股东行为的表征变量予以标准化,以消除规模影响。此外,也使用了掏空行为与扶持行为两者之间的差额衡量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净掏空或净扶持行为。

3.控股股东特征变量。控股股东特征主要考察最终控股股东的性质、最终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比例、最终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比例以及其他大股东对控股股东的权利制衡作用。其中,最终控股股东性质(State)为哑变量,最终控股股东为国有股东时取值1,否则为0;最终控股股东所有权比例(Own),为最终控股股东直接和间接拥有的上市公司的所有权比例乘积之和;最终控股股东控制权(Control),最终控股股东直接和间接拥有的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比例之和;其他股东股权制衡(CR2_5),为第二大股东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本文还考虑了公司盈利能力、年度和行业等因素的影响。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回归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看(描述性统计表略),有39.2%的公司年度样本为国家直接控制;最终控股股东拥有的上市公司的平均所有权比例为0.308,平均控制权比例为0.3703,平均而言,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较低;其他大股东的制衡能力非常弱,CR2_5的均值为0.133,仅为最终控股股东所有权比例的1/3。Tunnel的均值为0.0004,Stunnel的均值为0.008,均大于0,而Prop的均值为-0.008,这说明最终控股股东更多的实施了掏空行为,减少了扶持行为,并且通过盈余平滑手段掩盖其对上市公司实施的掏空行为,ES的均值为-0.714,说明了大部分公司年度样本采用了盈余平滑策略对财务报告进行操控。

(二)相关性分析

从相关性分析看(相关性分析表略),ES与Tunnel显著负相关,表明控股股东增加实施对上市公司的掏空行为同时引致上市公司更大程度的盈余平滑。ES与State显著正相关,说明非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在编制财务报告时更多地使用了盈余平滑手段。ES与CR2_5显著正相关,说明其他大股东能够起到制衡作用,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平滑程度。Lev与ES显著正相关,说明债务比率的提高能够改善公司治理,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平滑程度。Lnasset与ES显著负相关,说明大公司更多的采用了盈余平滑手段。

对于相关系数超过0.6的变量在后面的回归分析中也并未纳入同一个方程(如Tunnel与Stunnel),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对回归结果不会出现大的影响(Judge等,1980)。另外,研究模型的共线性指标也显示解释变量间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

(三)回归分析结果

表1是回归分析结果,年度与行业影响的回归结果未在表中列示。模型1-6以ES为因变量,其中,模型1-3仅考虑控股股东行为对盈余平滑的影响。从回归结果看出,Tunnel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增加引致上市公司对盈余的平滑,这一回归结果验证了假设1a。模型4、模型5和模型6加入了控股股东特征变量。控股股东行为表征变量的回归结果与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结果一致,这表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能够促使上市公司通过盈余平滑掩盖真实信息。模型回归结果还显示,最终控股股东具有非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其盈余更容易被平滑。Control的系数显著为负,Control×Control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盈余平滑程度与最终控股股东控制权比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说明最终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率较低时,壕沟效应大于协同效应,上市公司会提高盈余平滑程度,而当最终控股股东控制权比率较高时,协同效应大于壕沟效应,上市公司因而会降低盈余平滑程度,验证了假设2。CR2_5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其他大股东的存在有助于降低财务报告的盈余平滑程度,验证了假设3。笔者还发现,LEV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债务契约的签订能够对控股股东的盈余平滑行为起到抑制作用,有利于上市公司以更透明的方式对外披露会计信息。此外,规模大的上市公司出于政治成本的考虑或对外传递稳定发展的信息,更容易采取盈余平滑手段对财务报告进行操控,与刘斌等(2005)的结论一致。

(四)稳健性检验

曾颖和陆正飞(2006)在研究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相关关系时,使用了应计项目年度增加额和经营现金流量年度增加额之间相关系数的平方度量盈余平滑度。童盼(2006)认为盈余平滑度的平方或其取绝对值的方法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因此,本文同时采用了应计项目年度增加额和经营现金流量年度增加额之间相关系数的平方(Corsqu)和绝对值(Abscor)这两种方法度量盈余平滑度。在这种情况下,ES为正向指标,其值越高,上市公司平滑盈余的程度越高。此外,Leuz等(2003)采用营业利润的标准差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标准差的比值度量盈余平滑度。本文也借鉴这一方法构造了盈余平滑度的替代变量STE。在计算STE时使用公司年度样本当年及前3年滚动4年的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数据。

三种方法的回归结果显示,研究结论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说明本文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五、结论

本文采用2007年-2012年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数据,在存在控股股东问题的框架内,考察控股股东行为和控股股东的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平滑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在掏空上市公司时,为了掩盖其掏空行为,使用了盈余平滑。从控股股东性质来看,最终控股股东的非国家性质使得上市公司更多的采用了盈余平滑策略;从最终控制股东控制上市公司的特征来看,控制权比例与盈余平滑程度呈现U型关系;从其他大股东的制衡能力看,其他大股东的制衡能力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平滑程度。研究还发现,债务契约能够发挥公司治理作用,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平滑程度,规模大的公司更愿意进行盈余平滑。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过于集中和国有股一股独大等明显的公司治理缺陷(Z. Sun等,2005),控股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使得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盈余平滑行为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的贡献在于首次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问题的框架内系统分析了控股股东行为对上市公司盈余平滑行为的影响,并建议监管机构应更多的关注控股股东行为对上市公司盈余平滑的影响。只有对控股股东和控股股东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上市公司任意使用盈余平滑手段的现状。X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2E049;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2-219HSD)

参考文献:

1.Demsetz,H and K. Lehn.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Causes and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93):1 155-1 177.

2.Demsetz,H. 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375-390.

3.Liu,Q.,Z. Lu. Earnings management to tunnel:Evidence from China’s listed companies[J]. SSRN:http:///abstract=349880 or DOI:10.2139/ssrn.349880,2003.

4.Riyanto Y. E.,Toolsema L.A.Tunneling and Propping:A Justification for Pyramidal Ownership[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8,32(10):2 178-2 187.

5.Shleifer A.,Vishny R. W.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7, (52):737-783.

6.Shleifer A.,Vishny R. W. Corrup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599-617.

7.Trueman B.,Titman S.An explanation for accounting income smooth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8,(26).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6-16 07:06
下一篇 2024-06-15 21:06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