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休闲旅游规划
乡村休闲旅游规划范文第1篇
【摘 要】乡村 休闲旅游 可持续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人们放松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实践证明,乡村休闲旅游一方面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丰富了旅游产品种类,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但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变化的情况使得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实现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深受关注。本文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在分析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和制约发展的相关因素基础上,提出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以避免其发展陷入困境。
1.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作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之一的成都市温江区大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引领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新方式。
温江是全国花木之乡,全区15万亩耕地有13万亩花卉苗木,花木种植占全省的1/3,全市的1/2。7000余个川西林盘星罗棋布,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景区景点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5300个/立方米,大气环境质量达到(GB3095—1996)二级标准,是成都地区环境质量最好的区域,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打造的绿道将水体、公园、绿地、农田、历史文化遗产有机串联,形成了休憩、度假、运动、休闲、旅游一体化的低碳、健康、绿色的生态、文化通道,获得了“国家健身步道示范工程”,成为了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旅游观光之道和发展绿色经济之道,每年吸引60余万人次的游人前往健身游玩。
温江区农家乐、乡村餐饮点达226家,其中规模以上农家乐72家。在乡村田园中建设了“鱼凫国都温泉酒店”金叶级绿色旅游度假酒店以及万春园、绿园、明芳居、长青湾、澄园、天乡人家、西园等特色高档乡村酒店。
通过城乡统筹试点的时机,温江区成功打造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国色天乡乐园”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芙蓉古城”;鱼凫田园样板区、国际景观植物园、寿安复兴旅游小镇、吴家场旅游集镇、洪锋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点、“渝兆成”养生苑、金马镇的四有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一大批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了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观光农业项目的集群化发展,有力推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
温江区举办乡村旅游活动20余个,吸引游客120万人次。就业人数达到四万多人,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的收入达3367元,占年总收入的28%,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总收入达4.62亿元。
2.制约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相关因素
温江区乡村休闲旅游已进入到成熟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相关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2.1发展规划落实不深入
与区域总体规划、城乡形态规划、产业布局及空间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相衔接,温江区制定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政府在制定规划后,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工作落实不够深入,很多投资经营乡村休闲旅游的企业或当地农户还是自主开发、盲目投资,没有合理的布局,各自为政,利用自家的土地、房屋简单地接待旅游者,以至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甚至不惜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情况。
2.2产品雷同、规模较小
温江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较单一,文化内涵不够突出,品味不高,在同一片区域内出现众多雷同的乡村旅游点,主要以观光农业项目、农家乐的形式出现,不外乎都是吃农家饭、赏乡村农业风光、麻将、垂钓等,缺乏高层次的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不能满足客源市场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味的旅游需求。这种同质产品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2.3品牌形象定位模糊,知名度不高
温江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这么多年,地方特色化的项目不多,缺少系统的形象设计与提炼,品牌形象定位模糊,加上宣传促销不够,营销渠道单一,与郫县农科村和龙泉三圣花乡比较起来,优势不明显,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强。
2.4经营管理不完善
乡村休闲旅游存在责权不明、经营管理不完善的情况。要么管理部门不明确、机构不健全,要么没有有效发挥管理职能,放任自流,使得投资者、经营者按照自我思路进行开发经营,难免出现目关短浅、只追求当前经济利益最大化、不顾公共环境卫生、不管公共设施的保护、不良经营等问题。加上经营者、就业者大多为当地农民,素质不是很高,小农思想严重,并不注重服务质量,服务意识淡薄,给旅游者造成不好的印象,很难吸引回头客。
2.5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完善
旅游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温江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服务功能不完全,没有形成完整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吃:主要在农家乐、乡村餐饮点,但有些卫生条件较差、接待能力不足。住:要么档次太高,要么条件太差,没有特色,而更多的乡村酒店仅提供餐饮、,没有提供住宿。行:旅游道路交通标志不明显;缺乏必需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旅游指示牌等;缺少将这些乡村旅游项目串联起来的交通旅游车,更多时候游客只能靠自驾,很大程度上把那些没有私家车的潜在旅游者挡之门外。游:虽然有农业观光园、旅游集镇、农家乐和乡村休闲旅游景点,但布局较分散,没有形成功能片区,也没有规划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购:温江区花木产业、有机农产品资源丰富,但没有形成成熟的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与销售体系。娱:很多休闲娱乐设施还处在规划建设中,比如乔波室内滑雪场、江安河漂流、游戏沙滩等。
3.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
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各种需要的同时,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其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社会、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重点是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护好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最小的资源成本和投资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资源和收益的公平分配,保持经济利益的稳定增长,防止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长期满足社会和当地居民的基本需要。
3.1保护乡村休闲旅游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要保持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是乡村旅游的生存之本。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减少污物污水的排放、保护乡村旅游特有的“农”、“土”、“野”,才会增强对城市游客的吸引力。增强旅游开发经营企业及当地农户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按照相关法规,监管其行为,如果有破坏环境与资源的行为,要依法采取行政手段。旅游者应坚持和谐旅游,履行负责任的旅**为,要与环境相和谐,与其他旅游者、旅游企业相和谐,杜绝旅游活动中的不文明行为,减少对乡村原生态文化环境的冲击。实现旅游“生态发展”,不超越旅游目的地最大环境承载力,建立环境指标数据库,使环境保护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做到环境保护型开发、资源节约型经营,建设环境友好型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3.2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功效,提升旅游软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功效,将《温江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落到实处;加强对乡村休闲旅游经营行为的管理,明确归属部门以及责、权、利,建立服务规范、质量标准、经营许可证等规章制度,并在具体管理中加强服务指导,提供信息、宣传、促销、咨询等公共服务;协助建立行业协会组织,发挥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行业自律的作用,规范经营、诚信经营。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人才,增强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和旅游应急处理预案,为乡村休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旅游软环境。
3.3塑造品牌形象,打造特色产品
按照旅游点生命周期理论,乡村休闲旅游正处于成熟期,供需两方面都可能出现变化情况,导致其吸引力的衰减。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延长其市场寿命,其根本的办法就是不断进行再开发,更新和再生吸引力。那么,塑造品牌形象,打造地方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就非常重要。温江区可以依托传统花木产业,打造“春观红枫,夏游玫瑰,秋品桂花,冬赏年宵花卉”独特的乡村旅游风景,实现产业景观化、景观产业化;以文化为灵魂,强化品牌创新,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精品文化特色旅游村、农业项目观光精品园;打造享誉全国的“川西九斗碗之乡”;注重开发农事活动体验、农耕文化教育、乡村民俗参与等不同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感受最原汁原味的成都平原乡村气息。可与温江体育旅游资源、医疗旅游资源相结合,组合出多元化的具有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增强趣味性、体验性和高品味性。
3.4加强宣传营销,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人气
借助多种宣传促销平台,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深入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形象宣传和市场营销工作;经常举办各类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节促旅、以会促旅”,提高知名度,提升旅游人气;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拓展对外宣传窗口。
3.5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
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改善用餐环境,提高接待规模。建设具有乡村浓郁文化的特色酒店、客栈或休闲度假村,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住宿需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对区内旅游道路交通标志进行科学、合理、美观布置;对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进行科学设置,在主要道路口设置相关乡村旅游指示牌;鼓励发展自行车和汽车租赁服务,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多个租赁中心。对乡村休闲旅游点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设计开发出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打造成熟的乡村休闲旅游纪念品开发和销售网络体系;积极推进相关配套娱乐设施的投资规划建设。
4.结语
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的不断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还会引发很多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因此,持续关注和研究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林,王超恩.基于产权理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商业研究,2011年第4期
[2]孙丽坤.新农村建设下辽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商场现代化,2008年11月
[3]徐俊丽.对我国目前发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化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第7期.
[4]王永强,冯军.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及突破,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8期
乡村休闲旅游规划范文第2篇
培训考察期间,全体人员不仅认真参加有关培训,虚心学习台方经验,而且不断探讨新问题,提出发展新思路。同时,我们与台湾有关企业进行对接,磋商加强琼台农业合作的有关事宜,台湾有关方面建议在海南 “冬交会”上增设台湾休闲农业专馆和农产品加工品专馆,展示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和成果,并洽谈投资海南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相关项目,进一步推动琼台农业交流合作。通过培训考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达到了学习交流、借鉴经验及寻找差距的目的。同时,广交朋友洽谈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在与台湾农业界、休闲农场人士和朋友的接触和交流中,也感受到了台湾接待人员的热情,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二、主要收获
1、了解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
休闲农业是台湾近二十年才涌现的一种新兴的农业经营发展形态,它对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及繁荣农村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息、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乡村花园、农家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牧场以及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不仅有上规模的农耕田园、渔业风情、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活动,还有别具特色的农耕教育、生态保育、民宿体验、乡土民俗等休闲活动项目。
2、总结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管理机构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大。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和“经建会”协同管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等。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科研、展示厅、科普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补贴。
(2)法规制度完善,保证有序发展。
(3)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台湾于1998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协会是由休闲农业经营业主组成的人民团体,是联结产、官、学界的桥梁,兼负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使命。协会接受“农委会”委托,致力于休闲农业的法规制定、资源整合、资讯传递、产业辅导、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传承、发扬等工作,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协会制订出各种辅导策略及执行方案,协助辅导从事休闲农业管理及服务人员,提升经营企业的服务品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推动整合营销等,同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对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高度重视休闲农业规划和检查评证。
台湾对休闲农业进入门坎要求非常严格,2007年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达到1244家,但经过农委会、观光局准设许可的只有456家。“农委会”与协会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的检查和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农委会”规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景点,需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台湾休闲农业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八项进行评证。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认定挂牌经营,并提供资助经费,用于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台湾对休闲农业发展既持鼓励支持态度,又强调法制管理,使企业依法经营,既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又限制和制约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闲农业的名义,进行超范围建设和经营,有力地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5)系统开展休闲农业宣传促销活动。
台湾较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区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通过网络信息,游客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台湾休闲农业网站内容主要有:新闻、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路线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等。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游客推介旅游路线、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编印“台湾休闲农场”观光旅游地图,各景区点都有自己编印的主题特色宣传画册。
(6)强化园区产品深度开发与推广。
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企业园区的产品开发,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蔬菜、水果系列产品、台一教育休闲农园的蜂蜜系列产品、阿里山有机茶农场的茶系列产品、走马濑休闲农场的牧草系列产品、莲花生物科技公司的莲花系列产品、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的兰花系列产品、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医药系列产品等,食品、用品、药品、保健品、旅游纪念品,让游客目不暇接;做工上乘、质量保证、包装精美、携带方便,使游客爱不释手。企业本着一乡一品牌一产业的经营理念,成功深度挖掘企业产品、研制、开发,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了商品的发展,延长了产品链条,增加了企业收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7)注重景点导游培训。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对景点、产品导游的培养,景点和产品解说是台湾休闲农业的一个亮点。
三、启示与建议
纵观台湾休闲农业20多年的发展经验,结合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建设阶段,相比之下,得到一些启示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做好海南休闲农业的前提条件。
台湾政府部门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包括政策宣传、景点整体形象宣传、休闲旅游线路宣传、特色产品宣传等。建议: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2)完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是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台湾休闲农业从起步、发展、壮大到今天的强大,每一步都是在“农委会”、“农会”以及“休闲农业协会”的引领、监督、呵护下完成的。我省虽然率先于全国成立“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但仍然挂牌省乡镇企业局,大部分市县都没有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建议:省政府将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作为省农业厅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省农业厅可成立“省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发展规划等事业性的工作,市县各级政府部门成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休闲农业行政管理工作,打破目前市县休闲农业管理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的局面。同时加快成立“省休闲农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加强行业的自律,共同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3)制定政策法规,规范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一开始就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当务之急是省政府应尽快出台《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若干意见》,从企业基本条件、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税收缴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员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和优惠扶持。土地使用,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在用地上建设硬性设施占地比率,要借鉴台湾的经验,不同类型分别对待,适当放大比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土地使用用途要借鉴台湾的做法,做出在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硬性规定的前提下,租赁、承包期可适当放宽到50年。资金投入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保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资金投入与资金投入使用办法,建议海南政府部门设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基金,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4)做好发展规划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台湾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与台湾政府部门长期注重休闲农业的规划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海南休闲农业仍处在自发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初期相类似。因此,建议借鉴台湾经验,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全面调查研究,摸准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潜力和特点,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全省近期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县也要根据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做好规划工作,形成省、市县、乡镇三级一体的规划蓝图。策划规模项目,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雷同,避免走弯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5)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起点不同,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方面要借鉴台湾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是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是2009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指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是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好机遇。
二是海南省委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实施“绿色宝岛大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切入点。
三是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农业发展条件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完备;民族文化丰富,海南有汉、黎、苗、回、壮等37个民族;旅游业发达,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是文明生态村建设比较完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
五是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源泉资本。总之要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各市县各乡镇独特品牌优势,打造“一乡一品牌一产业”,“一县多品牌多产业”的格局,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气候中,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快速发展。
(6)以“农”为本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
台湾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规定,规划休闲农业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我们考察的台湾企业,无不是以发展农业为依托的。建议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做好定位,以农业为本,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的。发展“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单有“休闲”,没有“农业”,不是休闲农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采取“公司+农民”、“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结构,促进增长、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实施“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共赢。
(7)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从80年展至今天,台湾休闲农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除了有一个强有力的严密的管理机构,一套切合实际政策措施支持以及一个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台湾休闲农业始终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坚持以创意产品支撑。因此,建议海南定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与大宗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区别开来,突出创意产品,在精致品牌特色上做好文章。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评定活动和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大赛等活动。
(8)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借鉴台湾休闲农业产学研相结合和人才培养的做法,建议各级主管部门要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重点加快创业型人才培训,将休闲农业技能人才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整体素质。
乡村休闲旅游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协同创新研究的背景
21世纪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若干文件对休闲农业进行了规范,从而使休闲农业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从2004年开始,中央级别的文件相继出台,开始关注“三农”问题,为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7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及要发展休闲农业,农业部对休闲农业健康地发展也提出了指导意见.2010年之前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娱乐休闲的种植农业、乡村旅游经济进行了规划.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强调积极推进生态文明.2013年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休闲农庄.2014年农业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农村中的一二三产业,发展农业和美丽乡村融合,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协同发展将是未来农村发展的趋势.截止2018年底,已经有上十万个以上村开展农家乐、民俗村、古村落、休闲村庄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1].大大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增长.中央财政部计划从2016到2020全国建成6000左右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重点.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人民追求的新型旅游感官体验:农家乐、农业园、农业采摘、古村落、民宿等新型旅游形式,旅游业的新业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休闲农业也拉动了城市旅游的新局面.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农家乐,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兴起.1989年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成立,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2000年丰富的多彩的现代乡村旅游逐渐被广大旅游消费者接受.2006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2016年农业部3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2017年5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希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推动农村进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新型支柱性产业[2].这些政策性的文件标志着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对促进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一定程度上服务地方经济.
1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研究的概述
1.1相关概念的梳理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乡土风情、农村的生活起居等乡土特色,发展观光、游览、休闲、采摘等乡土风格的旅游活动,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乡村旅游:以乡村的自然资源、建筑景观、自然环境、文化内涵为吸引物,在休闲农业游、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乡村休闲娱乐、会议度假、探亲访友等形式的新型旅游方式.
1.2研究的价值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是对旅游产业理论的提升是一个补充,相关的专家、学者单纯地对休闲农业的研究或单纯地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多,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研究的相对较少,本文的研究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对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创新发展,是农村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乡村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能提升乡村农业的档次和经济发展水平.乡村旅游为休闲农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休闲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创新发展,形成了新业态.
2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
2.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立足基础相同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村的生态为依托、以农民的生产劳动为背景,形成的农业和旅游相融合的新业态.
2.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一致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都是为了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的兴旺可以提升农村的经济收入,带动乡村更好、更快的进步.
2.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参与主体相似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都是以乡村特有的基础和条件为主体,让城镇居民参与到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中来,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4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拥有基础资源、设备设施和人力资源相辅相成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都是以乡村设备设施条件,大部分人力资源都是原有的农民,或经过招聘上岗的员工,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管理不规范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配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农民,或其他行业的管理者转行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管理中来,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经验,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前瞻化的管理格局,不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这样会大大阻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脚步.3.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产品比较单一目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产品以农业采摘、农家乐为主导,没有很好地融入农村的民俗风情、乡土娱乐的文化内涵.完全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乡村体验项目少之又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深度开发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
3.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以农民为主,或以农村的某个家庭经营的模式为主,缺乏专业的培训.服务水平和技能上比较欠缺,加上配套设施的局限性,使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偏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4].农村的发展跟不上游客的需要,不能为游客提供心理上需要.
3.4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原有不同的产业背景,在产业规划和协同方面,要进行通盘考虑和统一规划.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其产业结构做出通盘考虑,产生更大的规模集群效益,注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转型升级新的发展模式研究,体现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配套服务体系,加强新业态的转型升级休闲农业的采摘、产品的加工、旅游疗养、优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协调度,提升产业的集群发展.
3.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营销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薄弱
休闲农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开始引人注意的,但在宣传力度上还是表面化,没有深入到乡村内容去细致化的了解和挖掘其资源底蕴、文化内涵,产生的辐射带动效果比较弱,品牌宣传的力度不大,创新性的不多,不能做到独树一帜,缺乏新意[5].
4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
4.1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的,政府通过制定行业标准,经济上提供帮扶,全面健康地保护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借助各种行业协会、民间团体、合作社等,规范乡村旅游发展的农村市场环境,全面规范农村个体商户的经营理念.
4.2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合理配置,优化乡村资源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乡镇和城市人群的需求是最基础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拓展,从而激发内在的活力和潜力[6].针对不同地区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区分不同区域的游客的真正需求.
4.3减少中间环节,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休闲农业中的生态采摘、乡村旅游中的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中间商从中谋取的利益,让旅游者真正体验到乡村旅游产品、纪念品的经济实惠,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消费者的满意度.
4.4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低、服务技能技巧不够现代,定期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聘请各大机构、院系的旅游领域的专家来讲课,手把手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档次,提供高质量的、有品味的乡村服务[7].
4.5大力宣传,提升知名度,提高竞争力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各种载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借助互联网络进行推广,建立自己的公众号[8].通过公共营销、电子媒介宣传等,提升知名度,从而提升竞争力.
乡村休闲旅游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从化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对策
发展旅游活动,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1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情况
20世纪90年代末,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兴起,经过10多年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30多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近年来,从化区积极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开展了农家乐评星级、扶贫、美丽乡村等一系列工作,2011年更是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2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收集到的景点资料,参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5月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可分为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乡村建筑与设施、乡村旅游商品、乡村人文活动等。
3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级
根据现有旅游资源的评定,将生态庄园定位6级、五星级农家乐为5级、四星级农家乐为4级,以此类推,一星级农家乐,未评定景点为零级,共计7个级别。
4从化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4.1资源以旅游商品类居多
目前,从化区旅游资源以旅游商品类居多,大多是依托城区、景区的菜品饮食类,乡村建筑与设施次之,以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和动物与植物展示地为主,人文活动、生物景观较少。
4.2分布以道路及重点
景区为导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道路导向特征明显,主要沿105国道延伸发展,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带状分布的特征。
5发展对策
5.1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从化区市乡村旅游现有产品主要以生态观光、特色美食、生活体验类居多,而这些产品大多属于资源消耗型,针对从化区现状,未来发展产品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1)增加绿野田园游览、野菜野果采摘、教育劳作体验等产品;(2)丰富和挖掘民俗节庆类活动产品;(3)扶持完善乡村民宿类产品。
5.2空间布局发展对策
根据从化区地形地貌特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将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布局总体规划为“一带一轴五片”的空间结构形态。“一带”指沿105国道发展的旅游休闲汇集带;“一轴”指沿355省道发展的旅游休闲延伸轴;“五片”指将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划分为5大片区,分别为:山野乡村、温泉乡村、田园乡村、古风乡村、西部乡村。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景点分布特征,划出1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具体如下:万花园名花示范区、大金峰花果示范区、外婆家兰花生态示范区、良口镇美食休闲示范区、温泉乡村教育示范区、溪头乡村生态示范区、灌村果园度假示范区、响水峡农家野趣示范区、蝴蝶谷科普示范区、太平街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钱岗古村落示范区、茂墩水库库区养殖示范区。
5.3基础设施建设
5.3.1道路交通设施。拓宽、改建一批镇村级道路,建立合理的道路系统,增加停车设施、路标指示,完善道路管理、修缮部分山道,对于一些难、险路段增加防护措施。5.3.2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完善细致的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和维护,实现各示范村“村村上网、户户可查、双语宣传”。5.3.3服务网点建设。根据需求建立旅游服务网络,建设旅游集散地6处,乡村旅游服务点11处,结合从化区绿道9处驿站,共同形成旅游服务网络,承担旅游宣传、指导、问询、安全、卫生等工作。
参考文献
1从化区农业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之从化区市[R],2011(10)
乡村休闲旅游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景德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加快,旅游业的纵深发展,人们的旅游出行不再是一味的追求到知名风景名胜区去,随着工作生活的压力增大,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周末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距离就可以放松心情,游乐体验。因而回归田园,体验乡村生活就成为时尚。也使得离城市不远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简介
休闲农业最早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兴起,最初以小规模的观光园区形式出现,后来发展到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有组织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目前休闲农业正在向更加多元的方向迈进,如日本的市民农园、英国的市民在农家打工、美国的创意田地等。我国的休闲农业是在世界休闲农业成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农村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
乡村旅游是随着人类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在19 世纪的欧洲发展起来的。在人类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后,人类生存生活的空间也呈现出“钢筋混凝土化”,加上所谓“文明和进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安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村环境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的向往,此时乡村旅游的出现恰逢其时。我国乡村旅游的出现,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起步较晚,20 世纪80 年代是大多学者比较认同的时间。[2]随之,各地开始纷纷效仿,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与农业结合产生了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形成了农家乐、采摘园、民俗文化村、生态农园、古村镇等多种类型。乡村旅游的功能大多仍以观光旅游为主, 其中一部分已具备休闲度假功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郊区和旅游景点附近。[3]
二、景德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景德镇市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农业建设、科研管理、产品加工、休闲度假等融为一体,开发了一批休闲农业产品,吸引了众多城市居民和部分外国游客参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1、发展优势
(1)本身资源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景德镇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独特优势,也是景德镇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资源和基础。景德镇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且光、热、水配合良好。盛产稻谷、蔬菜、茶叶、香菇、油菜、花生等。景德镇市是江西省商品粮、林业、茶叶和蔬菜基地。浮梁县是全国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县,也是江西省唯一的茶叶标准生产县;乐平是全国的江南菜乡,乐平梅岩种猪场是全国标准化养猪场;德宇生态园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这些都为景德镇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2)政府加强了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江西休闲农业是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农业、农村经济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柱和基础,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已经开始实施,该规划明确了一系列有利于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结构调整等,同时要求加强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不同于以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现在景德镇政府日益重视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用前瞻性的规划理念来指导实际开发,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目前,德宇生态园、玉田湖风景区、翠平湖休闲度假区、杨湾风景区等都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得到整合。虽然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政策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但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仍然有限,且大部分是民间资金,这样的资金投入常常会导致有一点钱作一点事,很难去执行良好的规划,造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难以上规模,因而扩大对农业特别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的整合,全方位、多层次地整合势在必行,凡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都应纳入整合范围,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2、存在问题
(1)模式单一、雷同化,休闲农业基地相对分散,使乡村旅游缺乏吸引力。现有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大多是在农家乐的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挖一个水塘,养殖一些鸡鸭,种几亩蔬菜就被当作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了,这种农家乐形式可以说形式上是比较单一的,而且可复制,造成了大多数经营模式的雷同,从对游客的吸引力来说,只是根据出行远近与菜肴口味做一个综合考虑罢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更加结合地域特色,发掘创意和体验,使游客得到心情放松与内心的愉悦,从统筹规划的角度也应该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根据地理上的分布做合理的规划与布置,从而达到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未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每一个地域,在历史进程中都会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化特征,文化是地域的身份标识,也是极具旅游价值的资源。[4]那些有着深刻地方特色烙印的农业文化,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与其他旅游相区别的特征,那些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是游客们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最高的精神体验,同样,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也是需要依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载体,来得到继承与发扬。休闲农业是一种体验经济,要求经营者更新思路,推陈出新,迎合市场,而目前大部分的休闲农业经营者显然还没有跟上市场的进程。
三、景德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大力挖掘农村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景德镇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度不够,吸引力不足。应深度挖掘当地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系统开发各种文化资源,景德镇可开发的资源很多,如颇具特色的瓷文化、茶文化、易文化、傩文化、道教文化、秦汉医药文化等传统文化延续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流传于民间的婚丧嫁娶、修房上梁的传统习俗,风味十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江南祭祀茶神仪式上的歌曲发展过来的浮梁茶歌,仍传唱至今,此外还有沧溪、严台古村落文化、乐平的古戏台文化等, 这些资源目前很多都没有被科学的利用或是与休闲农业结合起来运用,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搞好休闲农业的规划工作
休闲农庄在建设中要强化规划意识,整合资源,规范发展,突出特色。一是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近期与远期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二是要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打造景德镇旅游品牌。当然这一切要建立在认真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的基础之上。
3、拓宽资金渠道,使社会资本与休闲农业资本完成对接
发展休闲农业的各种投资方式中,以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为多见。所以,一方面政府要以区域性基础设施为投资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在此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也应以此为重点。另一方面,要吸引企业或公司的资金开发休闲农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民间资本的吸纳力度,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投资休闲农业开发。
4、加强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产品开发
休闲农业与一般旅游产品相比突出的特点是高度参与性,游客可在农庄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烹饪食品、制作礼品、艺术品,租赁农场的地自己经营管理,实践和探索各类项目。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和创意产品。
5、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经营主体和服务人员的培训
景德镇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普遍科技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加之农业生产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壮大。所以,要使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只有农民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引进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充实到这个队伍中来,景德镇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才会因此而加快。
【参考文献】
[1] 李雅芳,郭立新,陈阜.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446-448.
[2] 谢莉,刘昭云.湘南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热带地理,2003(4)385-38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4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