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范例6篇

孩子心理健康范文1 许多青少年会有这样的表现:学习动力缺乏、意志薄弱、怕苦怕累、承受能力弱、自我意识强等。针对他们的这些现状,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培养他们的信仰、吃苦精神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仰的培养 “信仰是心中的绿洲”“信仰比知识更难动摇”“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可见信仰在人生中的核心价值作用。青少年正值信仰培养的**时期。如何培养他们的信仰呢

孩子心理健康范文1

许多青少年会有这样的表现:学习动力缺乏、意志薄弱、怕苦怕累、承受能力弱、自我意识强等。针对他们的这些现状,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培养他们的信仰、吃苦精神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仰的培养

“信仰是心中的绿洲”“信仰比知识更难动摇”“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可见信仰在人生中的核心价值作用。青少年正值信仰培养的**时期。如何培养他们的信仰呢?具体来说,可以和学生一起制订班规、班训,形成集体舆论导向。以此来要求全班同学遵照执行,互相督促、相互促进。班规、班训的制订,应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社会发展要求。如:培养求知的信仰、创新、探索的信仰、高尚人格的信仰等。培养学生的信仰,应做到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出现不团结、矛盾时有发生,我就和同学一起制订班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它写在教室黑板上方一角,使之起到时时警醒的作用。学风懈怠便有训言: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没有艰辛,便无收获。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这些班规的制订,要求学生去践行,用班规来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通过班集体对学生信仰的培养,学生由最初的外控转向自觉的内控,达到慎独,慢慢地就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信仰。通过培养学生的信仰,让他们思想有所安顿,行有所依,心有绿洲。另外,对于个别学生情况,可单独制订相应的座右铭,使其形成个人的信仰。

二、吃苦精神的培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痛苦是成长的**燃料。”日本教育当局为了让孩子吃苦,下雪天,让学生穿短裤或短裙,赤脚在雪地里跑。小学升中学,学生要接受生存考验:携带规定的东西在荒岛上生活一个星期,考验合格才许升入中学就读。我国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怕苦怕累,以自我为中心。青少年要迎接未来社会的各种考验和挑战,当下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磨炼其坚强的意志,势在必行,亟不可待!

怎样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如何砥砺他们的意志呢?学校和家庭、教师与家长要双管齐下,形成教育同盟。当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教师或家长要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扼杀他们成长的机会去帮助他们扫除障碍。教师或家长要忍“痛”割“爱”,鼓励他们:人生最大的成长来自受苦中,保持着信心和希望,把苦难的考验当成功课来做。家长和老师在他们身边为他们加油打气,给他们一些时间和空间,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去渡过难关,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孩子通过经受一个个苦难之后,他们会发现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和自信了,内心也变得更有力量了。以此来让他们有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培养他们接受自己内在负面情绪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冲突和挫折的忍受能力,促使他们乐观积极地应对人生中的一切苦难和考验。从而扩大自己的内在空间,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

三、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影响他们当前求学、未来工作乃至一生的幸福快乐。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会客观理性、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一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求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致。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客观成长,让孩子像孩子那样成长,不把大人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思想意识强加于孩子。要陪伴孩子成长,亲近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重视他们的需要,以平等、尊重、朋友式的姿态与孩子交流。先做他们最忠实的倾听者,最真诚的朋友,与孩子的心理交流达到畅通无阻,后做他们可信赖的、可倾诉的、可求助的良师益友。教师和家长用积极、认同的方式与孩子交流,留出空间让孩子释放内心堆积的苦闷,让他们的情绪得以宣泄。帮助孩子建构社会原则,学会自我约束与管理。组织一些积极向上的社会活动,促使孩子与外边世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鼓励他们多沟通、多表达。更好的指导他们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怎样面对困难与焦虑,如何化解矛盾,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等。

孩子心理健康范文2

俞国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学术委员兼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所谓心理健康,乃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主动、积极反应的孩子,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反之,便谓之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行为问题。但家长在按照这个定义去评价自己的孩子心理是否健康时,一定要注意避开两个误区:

1、心理健康是相对的,绝对不能用类似于“体温超过38摄氏度就是发烧”的标准来评判。千万不能因为有一点缺陷和问题就乱给孩子扣上心理不健康的“帽子”,或者认为心理健康的孩子就绝对没有烦恼、没有不良情绪和消极行为。与其说是正常与异常性质上的差异,不如说是程度上的差异。

2、心理是否健康不能只看有没有心理疾病,它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具体来讲,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初步评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首先,心理健康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慧和能力,并将习得的智慧和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

其次,心理健康的孩子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保持个人独立性的同时能乐于与人交往,并建立信任、稳定、和谐和具建设性的亲子关系、伙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第三,心理健康的孩子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能调控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并形成和维护健全的人格;

最后,心理健康的孩子能面对生活的问题,正视现实,适应环境,对生活和社会具有良好的适应。

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既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

比如,随着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变得日益强烈,小小年纪的孩子也可能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通常表现为自卑、孤僻、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这时家长应帮助孩子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他们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告诉他们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要过分苛求自己。

再比如,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心情不愉快、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时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孩子不乖、不争气而粗暴对待或置之不理,及早求教于心理专科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孩子心理健康范文3

一、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供儿童快乐成长

少年儿童到了适龄年龄,除在家外,一天中的一半时间都在幼儿园或小学中度过,那么一个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就对少年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尤为重要了。

教师作为校园内孩子们的第一影响者,应该如何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1.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及孩子们,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对于少儿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少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因此,教师对待孩子不能因为他们年龄小,不懂事而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和承受力。少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2.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从进校开始即为孩子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主动向孩子们问好,用温暖、亲切、关爱的态度接待他们。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孩子们才会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活动情绪。

(2)充分发挥少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少儿的自信心。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少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少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少儿经常会碰到一些冲突和矛盾,这时教师不要轻易介入,要让少儿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稳定,积极地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3.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共同促进少儿心理健康发展

为培养少儿的良好品质,教师和少儿家长应及时沟通,让家长了解少儿在校的日常状况,从而不断调整方式,锻炼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并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奠基作用。

1.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1)努力提高家长的素质和素养。家长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对教育子女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家长要有耐心、决心和教育机智,能创造性地采取恰当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去寻求较好的教育策略。

家长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孩子是身教胜于言教,要言行一致。

(2)教育子女要以德为先。在家庭中,作为家长应花大力气做好对子女的品德教育。要培养子女的鉴别能力,要让子女对社会、对人生充满信心。

(3)家长要有教育机智和创造性的教育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2.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会受用终生,因为这些习惯关乎到孩子今后的发展。如果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养成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人在小的时候就要训练出好习惯。以下6个好习惯,家长应从小就培养孩子。

(1)做事有计划。即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有准备、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骤。

(2)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即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做一些适合孩子的运动,长期坚持,以达到强健体魄、促进心智的效果。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和经验,完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完全属于自己必须面对的事情,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寻求他人的帮助。

(4)微笑待人。微笑待人的人,总是彬彬有礼、和蔼可亲、真诚友善、宽容大度,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是最受欢迎的人。

孩子心理健康范文4

什么是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没有具体标志?父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那些不健康的现象呢?

从专业上讲,人的心理健康只有相对标志,没有绝对界线,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区别。儿童处在迅速发展时期,心理健康的标志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智力符合常态。心理健康的儿童智力是正常的,多数孩子的智商(IQ)在85-115分之间。他们能够适应一定的学习生活,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天才儿童的记忆力极强,对事物观察细致,想象力丰富,才智超群,有独立的、独创的、机敏的、充满活力的人格特征,识字多,学会说话早;智力低下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常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与学习,心理压力大,需要特殊的教育和护理。只要防护与训练工作做得及时,那些轻度智力低下的儿童可逐步适应社会生活与学习,达到心理健康状态。儿童正处在智力的迅速发展时期,为他们做智力测验,要考虑智力的年龄标准和发展效应,防治滥贴“标签”现象。

二是情绪稳定而愉快。心理健康的儿童以积极的情绪表现为主,充满了喜悦与欢乐,这样的情绪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多会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表扬与称赞,而积极的情绪又得以强化,使孩子进入良性循环。儿童也有喜、怒、哀、乐,健康的孩子还会出现短时的消极情绪,如在受到教师的批评或家长的惩罚时会表现出哭闹、委屈等,这些情绪表现有助于他们不满情绪的发泄,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水平。但消极的情绪如果表现得太过分,太频繁,如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等情绪反复出现,就难以称得上是心理健康了。

儿童的情绪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由冲动性和易变性发展为自我调节不断加强,情绪稳定性日益提高。因此,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情绪保健,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情绪外部条件,让他们的各种情绪都有适当的表现机会,并注意引导他们逐步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三是意志健全与行为协调。心理健康的儿童3岁前就有意志的萌芽表现,能初步借助言语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出现独立行动的愿望。3岁后,意志品质中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得以发展,但总的说来,发展有限。意志不健全的孩子挫折容忍力差、怕困难,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在行为表现上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因此,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并训练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学会对生活环境中各类刺激正确应对与反应。

四是性格与自我意识良好。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本质的表现,而自我意识在性格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心理健康的儿童性格相对稳定,开朗、热情、大方、勇敢。在自我意识上,开始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自尊感在发展,寻求独立性,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而心理不健康的儿童性格发展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孤僻、自卑,缺乏自尊心。儿童的性格可塑性很大,要注意从小培养,尤其在自我意识方面,要让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多给他们成功的机会,以增进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孩子心理健康范文5

单亲家庭是指因离婚、死亡、分居或其他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对于孩子来说,它更是一方心灵的栖所,爱的领地。然而,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婚姻的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离婚率逐年的上升,大批的单亲家庭涌现出来。父母离婚打破了年幼孩子正常的心理平衡,也在心灵上严重的创伤他们。有关专家的调查表明:心理健康危机是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最大难点。所以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和学业管理成为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问题。

单亲孩子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由于家庭的破裂,孩子所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变,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无法面对现实,无法走出阴影。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在心理和情绪上都难以接受,故出现以下常见的心理问题。

1、内向自卑

以往幸福美满的家如今不再拥有,年幼、敏感、脆弱的孩子感到自己与别的孩子截然不同了,他或她再也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王子或公主了。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更害怕别的孩子一家人开开心心生活在一起的情景。慢慢地他们不愿意与他人接触,更不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他们完全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断地回忆往日的幸福时光,憎恶现在的“人间地狱”。

2、抑郁冷漠

家庭的长期不和睦,压抑的空间使得这些孩子生活在极度的恐惧与担忧中。如今又失去父或母,孩子心灵遭受了伤害,因而整日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对周围的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感兴趣。

3、敌对叛逆

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排斥关爱他们的亲朋好友,经常挑起事端,故意对着干,甚至做出一些极端行为。离家出走,轻生等在单亲家庭中屡见不鲜。

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几个误区

1.过度溺爱

家庭教育应该由父母共同来承担。单亲家庭的父母希望自己能弥补孩子失去另一方而造成的痛苦,所以就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有的甚至是一些无理取闹的事。

2.情感暗示

有意或无意向孩子表露出单亲家庭的不健康,或者离异以后时常贬低另一方父母。孩子听到这样的言语多了,自然也有意识地觉得单亲家庭就是不正常。父母不爱自己,抛弃了自己。

3.不管不问

长期饱受着“战争”的痛苦,离婚后大多数单亲家庭的父母都开始一个人艰辛的承担抚养孩子的义务。他们既当爹又当妈,整日为生活而奔波。还有一些人把孩子留守在自己的父母家,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使他们无暇顾及孩子及其教育。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

单亲家庭的孩子能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合作,促使单亲孩子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灵的困惑,迎接新的生活。

一、家庭教育

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诺特在《父母与子女》一书中提出:“离了婚的父母,虽然已经不是夫妻,但是最好的办法是继续做孩子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幸福,夫妻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呵护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原有的安全感。

②父母应理性地,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离异的事实,勇敢地与孩子共同面对现实。不管离异带给成年人多少痛苦与无奈,父母都应该用宽容来教育孩子,不要随意诋毁另一方,更不要把自己的不满与悲伤迁移到孩子身上。

③父母应该多多抽出时间与孩子心与心地沟通,聆听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走出困惑,分享他们的快乐。

④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何时父母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用人格的魅力,高尚的品格给孩子树立一个伟大的榜样。

二、社会教育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需要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给予关注,帮助这些孩子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引导他们走过心理的泥泞,让他们感受到全社会都关心他们的成长。

三、学校教育

日前,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班级占班级比例越来越大。就笔者所带班级的单亲家庭比例为1/5。可见,单亲家庭已经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那么,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更值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了。

一、建立沟通的桥梁

苏霍姆林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作为老师,我们既要把他们当做渴望知识的学生,又要把他们当做期待的孩子。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关照。孩子在校感到是温暖,是快乐,他们愿意放下心中沉重的包袱,多余的顾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传授知识的老师。

二、引导单亲孩子融入班集体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爱或母爱的缺乏,他们时刻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关怀。老师和全班同学可以共同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通过各项有意义的活动,让单亲孩子融入到这个朝气蓬勃的大家庭中来,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三、激励单亲孩子积极面对生活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尚未成年,家庭的变故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很容易出现垂头丧气,一蹶不振,从而意志力薄弱,不思进取,厌恶学习等。作为孩子在校最亲近的老师应该适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热情,满怀信心地生活。比如,教师要在课堂上多提问,多鼓励,引导他们度过难关。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也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用智慧的双眼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四、培养单亲孩子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一种兴趣爱好,或唱歌,或跳舞,或画画,那么,父母离异所带来的消极情绪和负面影响也许可以淡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大胆参与,不断追求进步。

五、保持与家长及时沟通

孩子心理健康范文6

——听“知心姐姐”心理健康教育报告有感

9月9日下午,我在测绘大队礼堂听取了“知心姐姐”心理健康教育的报告,深有感触。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所托、梦想所寄,一直以来我是这样认为的。孩子决定着家庭的气氛!孩子争气,父母就没有什么大烦恼,就算自己在工作中有些不愉快,也会在家里得到慰藉;如果孩子不争气,家长就不会有好日子,总有阴影掠过的感觉。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事业成功的父母希望子承父业,事业不成功的父母则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圆梦人。所以,我们就在生活上给他们不断加营养,学习中唠叨着他们考百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老师、父母的话,身体棒、学习好,有特长。

但是,听了“知心姐姐”的报告,我觉得,我们的想法有误区——孩子也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在关心他们身体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我们好多做父母的,在厨房里、在孩子身体营养问题上研究得很深,但是在怎样加强他们心灵成长所需的营养问题上,可能有很多不及格的。

“知心姐姐”说,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五大营养:肯定、自由、情感、宽容和梦想。

孩子渴望肯定。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孩子最在乎的,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得到表扬!那么,我们就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顶点儿!要慷慨地伸出我们的大拇指,给他们以鼓励,赋予他们成长的信心。

孩子需要自由。要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做主!要给他一定的时间和零花钱让他学会管理、合理支配;给他读书的自由,让他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给他发展个人兴趣的自由,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潜能。

孩子需要情感,要培养孩子与自然、与社会相容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付出和感受爱心。我们都懂得怎样去爱孩子,但我们现在要学会教孩子付出爱心,让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也充满爱。

孩子渴求宽容,宽容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胸怀和胆识。在急功近利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们的缺点而忽略了其存在的优点,轻则呵斥,重则打骂。其实我们大人也有做错的时候,何况小孩子呢?如果我们试着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去和他们交流,也许会发现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会更容易,宽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往往比打骂更容易获得孩子的理解。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3 09:02
下一篇 2024-05-13 09:02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