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母亲范文1
宋玉婷
作者史铁生在母亲死后才懂得母亲心中的苦楚。也正是如此,他在年少时有多么沉浸于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中,后来就有多么后悔。
合欢树被当成含羞草被母亲装入小小的陶罐带回家中,如同婴儿时的史铁生因母亲的养育降生。十岁的史铁生天真可爱,母亲还没有走完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她还年轻,身体康健,她没有被柴米油盐侵蚀,她甚至保留这生命所具有的灵活,生动,美好。她有一个孩子,她还有一个宽敞,明亮的未来。她有生活的乐趣,有着羡煞旁人的‘平凡’的幸福,也会给自己织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然而,当命运降临的时候。原本该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痛苦。史铁生的腿不能动了,那条原本平滑无波的命运线也被狠狠地扯动着,这一次,它浸没在黑暗里,通往无人知晓的未来。还沉浸在悲伤中的史铁生,没有注意到那些细微的提示。他的母亲把自己的小船与史铁生的小舟紧紧绑在了一起,在风雨飘摇,翻滚着白浪的命运之海一起摇摇摆摆。
史铁生,他二十岁,但他还是个孩子。他的母亲燃烧了自身所有的光和热将史铁生从深邃的谷底向上托举。但是他感觉不到,感受不到母亲日渐消失的生机与面容难掩的憔悴。是母亲掩饰的太好?还是史铁生真的毫无察觉?我相信以一个二十岁的孩子所具有的观察力,他不可能察觉不到。人事敏感的,灵敏的,他只是觉得没有那么严重,他还没有学会承担后果。我的朋友,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她曾经问过她的母亲一句话——为什么我连任性一次的机会都没有?她很激动,眼里全是不甘和委屈,那一对大而黑亮的眸子望着她的母亲。她的母亲坐在她的对面,嘴巴微微张大似是惊愕她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她的母亲一向是个爆脾气也有一张伶牙俐齿的嘴。能从最厉害的菜贩子手下省会好几毛钱,在门口一立双手叉腰就能喝退市井的小人。她一个人可以分作两个人,一个当母亲一个当父亲。
可是,那时候她的母亲出奇的安静,那双眼角有着几道鱼尾纹的眼睛,黝黑黝黑的,深处轮转,流淌着复杂、莫名的东西。
我看不懂,她也看不懂。
史铁生的母亲范文2
他在《我与地坛》中写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文字间透着哀伤和悔恨,因为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母亲已不在,他已不能再做一点作为子女该做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哀叹和回忆。
他回想起小时候,他问母亲:“你给大伙买过糖吃吗?”母亲回答:“为什么我要给大伙买糖?”“那你结过婚吗?”母亲大笑,揪着他的耳朵说:“我没结婚就敢有你了吗?”而当时他怎么会懂得这跟他有什么关系。每次想起这些,他总是禁不住笑起来,然后望着天空,眼中闪过泪光。我想不只是他会这样,任何一个了解他、关心他的朋友,甚至读者都会为之感慨。
史铁生的印象里,年轻时的母亲漂亮,且天性浪漫。她有过很多愿望,而愿望多的人似乎注定生活的不快乐。史铁生的姥爷在他未出生前就离开了人世,也因此,他的年轻的母亲没上成大学,很多梦想随之消散。长大后的史铁生还未有工作却已双腿瘫痪,以后他便悄悄的学写作,他的母亲知道后,跟他说:“我年轻时的梦想也是写作。”但她说这话时,是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
在史铁生四十六岁那年,他第一次回自己的涿州老家,去看母亲出嫁前的那间小屋,他想:那时我在哪儿?那时是不是已经注定,四十多年后她的儿子才会来看望这间小屋,来这儿想象母亲出嫁时的情景?
他幻想自己在拒马河畔,看见一个19岁的年轻姑娘,那就是他的母亲,在桥上邂逅了他的父亲。然而这一幕只是虚幻,即使它是真的,那也只是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现在母亲已经走了,走了二十年了。
史铁生的母亲范文3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重音和停连。
2.根据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关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重音和停连。
教学难点 根据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关爱。
教学方法
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导入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多媒体展示补充:
1.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2.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的境况,让学生能理解文章史铁生脾气暴躁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并思考完成这样两个任务:
1. 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的史铁生,在母亲的安慰、鼓励下走出困境。
(多找几个学生回答,不断补充、修正,直至得到较好的句子。这个过程教会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2.课文几次写到看花?母亲有没有看到花?
课文三次写到看花,前两次是母亲请求他去,最后一次是妹妹推着他去北海看菊花。母亲到最后也没去看成菊花。这成了史铁生心中永远的痛。
(训练学生跳读,寻找目标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品味 体会感情
找出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关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明确:
1. 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动作描写。“砸”、“摔”两个动作写出了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
2.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4.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5.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语言描写。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6.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明确:心理描写。怕“我”想到自己瘫痪,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表现出母亲的细心。
(此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应细细品味)
四、课堂小结:浓浓母爱 心灵升华
多媒体展示资料:
更让他痛心的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重时,母亲却永远的离开了他。他曾经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设计意图:史铁生后来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对母亲的愧疚,后悔瘫痪后对母亲所做的不理智行为,结合课文开头“预习”中反思的话题,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去关爱回报父母。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成长。)
五、布置作业
读史铁生的《合欢树》和《我与地坛》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母亲
(怀念) (用心)
史铁生的母亲范文4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我倏地想到,这三句话用来形容史铁生最合适不过了。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史铁生一生多舛,最狂妄的年龄不幸双腿瘫痪,后来又患尿毒症,只能靠透析来维持生命,这对史铁生来说无疑是精神上最大的打击。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这是他在《合欢树》中干脆的表态。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此时的史铁生已陷入人生的低谷,消极度日,萎靡不振,他所表现的性格突出了他内心的起伏、挣扎和缠绕扭曲的矛盾。我们没有理由去否定他的做法,任何人都有享受对逆境与痛苦发泄的权利,只不过发泄的方式由各人的性情决定。史铁生在逆境中时浮时沉,他被镀上多舛的印记,注定此生无路可退,命运之神硬拽着他走向迷茫,他手无缚鸡之力,但他的脑子却是清醒的。他不会任命运摆布,他固执、倔强,他偏要逆流而上。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他对生命的初步认识。好个真真性情,好个英雄气概,因为真,所以美。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是史铁生认识人生的第二境界。
《合欢树》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他写小说并非心血来潮,一个陷入极端痛苦的人怎么会对这种东西钟情呢?这是史铁生背后默默支持他的母亲给他的动力。母亲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给了他最真切的爱,她深知,一个生理受伤的人只能靠药物来治疗,而一个人的心灵受重创,必须及时用爱治疗。为此,她付出太多太多,星星白发,积劳成疾,终撒手人寰。史铁生后来明白了他母亲的良苦用心,充满感激和内疚。他却明智,没有活在悲伤的阴影中,而是惊人地抛出“悲伤也成了享受”这样耐人寻味的哲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史铁生完成了思想的一大转变。笑对生死,是史铁生的大彻大悟。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这不正是史铁生真实的写照吗?一生坎坷,一朝怀念,母子情深,睹物思情。他也只好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叹了,但他在遭受一次次命运的折磨后,已经成熟了不少。他对母亲的思念,是最真的情;他对母亲的爱,是最真的爱,而这种爱也升华为对生命的敬重,对自然的热爱,他懂母亲的心,要好好活,活出爱,活出生命的价值!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生命返璞归真的那一刻,也是史铁生笑得最灿烂的时候。命运就在他手中,现在是他掌控命运,而不是命运主宰他了。他活得很潇洒。
史铁生的母亲范文5
1、《合欢树》是史铁生的作品,文章虽短,却十分的令人感动。
2、这是一个讲母爱的故事:史铁生双腿残疾,头上开始有了白发,母亲总找来稀奇古怪的偏方给他吃,但始终不见疗效。为了让儿子开心一些,母亲挖来一株“含羞草”,种在花盆里,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棵合欢树,是个好兆头,母亲很高兴。多年以后,合欢树长到很高了。可悲,他的母亲早已不再人世了。
3、多么好的母亲啊!为了儿子的腿能治好,每次找来偏方,洗、敷、熏、灸,累的满头是汗。可是这几种方法都没奏效,最后一次。儿子的胯上被熏成烫伤,母亲几乎疯了。这位母亲为了能治好儿子的腿,吃了很多苦。可是,她没有停下来,因此史铁生才没有放弃希望,成为了名作家。这样的母亲,我岂能不被她感动?
4、读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对啊,所有的母亲都一样,为了自己的孩子,自己不管多辛苦也要去做。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您对我付出了许多,我也会去回报您。
(来源:文章屋网 )
史铁生的母亲范文6
关键词: 史铁生 残疾 苦难意识 爱 信心
一、残疾与史铁生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解释“残疾”的:“肢体器官的缺陷,或生理机能的障碍。”①一个健康人说到“残疾”,或许除了同情之外,难有其它想法。如果让史铁生来说,肯定会有诸多感慨。因为,他本身是一个残疾人。
这是一份关于他的人生轨迹的简历: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北京清华大学附中六七届初中毕业生。
三分的虔诚,七分的好奇使他跟随上山下乡的潮流,于1969年1月16日到陕西延川县关计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
他干了三个月农活后,因腰腿疼痛便回到北京治疗,两个月后疼痛消除了,但没诊断出什么大毛病,随后又回到关家庄,队干部为了照顾他,给他安排他喂牛的活儿。
到1971年10月,史铁生又因腰腿疼痛,回北京并住进友谊医院,直到1973年6月他才出院。其结果是,下肢彻底瘫痪并坐上轮椅。
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一份临时工。
1987年,史铁生又患了严重的肾病,这次医生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②
显然,史铁生的残疾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横祸”。这种心灵上遭受的痛苦是非一般人能体会得到的,用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小孩子正吃着自己最爱的食物,突然被人横空夺走,又无法要回来。其心中的痛恨、无奈,无法向人诉说,只好借哭宣泄而出,那痛快的哭,有时能有满意的结果(外力屈服于哭了,还给他),有时只能是作最后的手段耍一下赖(除了哭得声嘶力竭,其他一无所有)。当然,史铁生面对瘫痪的结果还不至于到这种地步,他明白个中道理(大男子汉即便是死也不能哭)。如果哭能让他重新在大地上顶天立地,那他一定会哭个天昏地暗、山崩海啸了。史铁生采取的是冷静得令人担心的方式:脾气坏到了极点,有时发疯一样离开家,到荒僻的地坛,一呆就是大半天,甚至是一整天(《我与地坛》)。在那里,仅是为了逃避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中去,那是他用这种方式给自己因身体残缺而导致的受伤的心灵疗伤。在那里,他把世界、人生想得透彻,从而使自己走出残疾的阴影,让心灵得到平静,平静地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人的一生,凡是一帆风顺的,其生活的世界必是非常狭小的。史铁生在残疾前不仅上山下乡到陕西,感受时代的潮流气息,参加为生命生存的劳动:播种、收麦、放牛、喂牛……等,再加上对家和亲人思念,生活就是这样被日常所需填满了,自以为充实、惬意。但是当苦难突然袭来时,狭小的生活篱笆倒下了,世界也被打乱了。他好像生活在尖锐刺耳的惊叫声中,没有出路,只有回声、苦难这堵墙,把人搞得头破血流、心力憔悴,于是,有了悲哀。苦难无非就是告诉人们坚持与放弃这两条路,任君选择。选择坚持即是痛苦,选择放弃也不见得潇洒。在坎坷的人生路中,史铁生那残疾的身子,借一支笔的支撑,把心灵天空中的晴朗阴霾、圆满残缺……抒写出来了,给人们敲了一记“醒”钟。这路走得辛苦,正如《病隙碎笔》,是在往医院三天两头跑的状况下写成的。人被固定了,心也能够自由飞翔。是病痛的苦难炼就了史铁生,让他由铁变成金,更加纯净。
二、苦难是什么?史铁生是如何面对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谈论苦难的时候所说的“苦难”指的是什么呢?大多数人可能立即想到的是身体的痛楚、疾病、软弱或肉体的痛苦。苦难无疑包含一切,但绝非如此而已,肉体的痛楚虽然可怕,苦难所包含的范围远比肉体的痛楚广泛。苦难有心理上的,也有环境造成的,环境无法改变所造成的压力,会使人逐渐失去个性和干劲。当处境不可告人而无法自我开脱的时候,内心的忧伤轻则叫人闷闷不乐,重则叫人痛绝,受到苦难的压力而无法发泄情绪是一种苦难,身体有影响一生的缺陷是苦难,因缺陷而感到失望无法解脱也是一种苦难。人际关系失败、家庭破裂、被人疏远、无法与人交往或沟通、肉体或心灵孤单都是苦难。没有人赏识,被人误会、奚落,没有正义,充满自私、欲望、贪念,这些都是苦难。总之,凡心灵可感受的忧伤,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无论是可以理解或是无法明白的,都是苦难。苦难是邪恶自有人类以来,就从事破坏所进行一切工作的总和。人类祈求得到答案,渴望得以从这苦难的掌握中释放出来。因而苦难是属于灵魂的事,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他没有震撼灵魂,也只能是一个精神事件,就算不上是苦难。
就史铁生的遭遇而言,痛苦是来自肉身瘫痪。一下子由正常人的世界中跌落到残疾人的世界中,歧视的、同情的眼光……连他自己都无法理解突如其来的病痛,他迷惘、烦恼乃至绝望。上帝是公平的,正当史铁生认为上帝对他关闭所有的门时,一扇门(连接与生命对话的门)已在身后悄然敞开。圣经记载:很早以前,上帝便用苦难考验儿女的信心,藉以磨练他们,使他们能肩负重任,完成他有永恒价值的旨意。譬如他吩咐诺亚不要理会不敬畏上帝的邻居的讥笑,在远离海边干旱的陆地上,辛苦一百二十年,建造那巨大看起来滑稽无用的方舟。譬如,他应许要使亚伯拉罕成为万民之父,但却使他在一百岁之前仍膝下无儿。亚伯拉罕得到所应许的儿子后,上帝又吩咐他把心爱的儿子以撒献为祭物。
上帝总会实现他的旨意,因为诺亚,人类免得在洪水中绝种,使上帝可以完成他在伊甸园应许的救赎工作。亚伯拉罕成为犹太人的祖先,上帝用这个民族把圣经和救赎主赐给世人。
史铁生也一定是上帝的儿子,上帝让他来向世人传播人与宇宙的真谛。于是,在地坛里,史铁生完成了一场关于苦难的对话,完成了个体对宇宙、有限对无限的对话。他明白了“世上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亨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再进一步思考便会明白其中的规律的。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要是没有了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样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与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都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也没有肥力的沙漠。”③他认为“谁去充任苦难的角色只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人好比是‘神’的一个消息,人不能问‘神’为什么发这个消息,人所能做的事是把这个‘消息’表达好。每个生命都是一种表达,表达也没有穷尽,人死后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表达”。④史铁生的思索,让浮躁迷茫时代里的世人看到了生命充满了希望的曙光。
一个人只有被命运抛到绝望的沙漠,思考生与死,那他才能从绝望中新生。给人希望的不是希望,而是绝望,“置死地而后生”应该是对史铁生最好的诠释。
可以说,史铁生因失去了行走能力而获得了超凡的思想能力,因失去了肉身活动的空间而获得思想跳跃的时间。他的生活范围已十分狭小,但他的时间却被拉长。众生的生命都是块镜头,如永不停息的钟摆,潇洒悠然。唯独他的生命是慢镜头,像漂浮的游丝,仿佛他从上帝那里盗取了时间或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获得时间,其实他的时间来于他自己,来于深邃幽远的冥想,来自于他思想的时速来自于他每一时光中蕴藏的广阔无边的价值。
在他当初谋生的那家小福利厂附近,有一座古旧的寺庙,它们相距很近却属于不同的时态,被生活的恶作剧团囿的史铁生曾经告别现实的忧患而皈依圣洁的宗教。⑤(详见《史铁生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他常摇了轮椅到庙墙下闲坐,年代久远的庙堂可以抹去时间的边框,令他沉浸在无边无际的思想远景中。寺院的沉静、空寂、清疏、简淡,使他疲惫的灵魂看到一处温暖可亲的彼岸。他并没有脱离红尘,然而那段岁月最终引领他进入另一种时空,使他可以抛开一己之痛,专注于对灵魂的思考。他已经意识到自身便是向世人诉说的最好案例,灵与肉的痛苦,将普渡他参悟出人生的真机。但是,当肉体的残疾使人归于静止,则思维将趋于活跃。当上帝试图摧毁烦琐世俗的生活,那么对灵魂的执著,则显示出它的高贵,记得有一句话说“大病一场后,世俗的东西好像便会失去了以往的效用。茫茫尘世,无边的苦恼,一切一切的身外之物,都被另眼看待了”。⑥(《痛楚与智慧》,见《声音的重量》作家出版社)
作为对自己的生命有着精神上要求的史铁生,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把自己、把世界想个明白。在地坛里,他从青年走到中年,因为地坛不仅仅是一个公园,更是他精神的圣殿。在这座圣殿里,他冥想,参禅,没有殉道者“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悲壮与狂妄,他让自己灵魂在这里喘息、憩息,苦痛与悲悯的祈祷逐渐归于宁和。
史铁生明白,若呼唤上帝使自己脱离痛苦的炼狱,上帝一定不会答应。因而,他坦然接受了这份苦难。
三、作者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苦难的?
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因为他残疾的身躯,更是因为他健全聪慧的大脑。他年复一年的思索,成就了他厚重的思想。唯其厚重,才能深邃。因而其深邃的思想在他的作品别是在散文中体现得格外清醒。他因清醒而表现得宁静,他因宁静而敏感,因敏感而丰富,因丰富而温厚,因温厚而坚韧。他可能会为草木的凋零或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而担忧;他会长久地怀想穿着开花棉袄吹唢呐的穷吹手;也会在梦里一次次梦见被他使唤过的老黑牛和红腱牛;他会欣赏刘易斯的步态的美感、力量、速度……所以作者在作品里所表现出对苦难的态度并非是怨天尤人,而是已看破生死的从容心态。
史铁生感到,人生即困境,这种困境是三个永恒的东西,它构成了人生的背景,一是孤独,人生注定只能是自己,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二是痛苦,人生来就有无穷的欲望,而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欲望的能力(这是个永恒的距离);三是恐惧,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走向死亡。⑦(《自言自语》)这三种东西奴役着人,折磨着人,使人生充满了荒谬和残缺的孔洞(每一种困境都意味着生命的残缺)。无法逃避,只能面对,《我与地坛》便是把困境与苦难变为日常中人不能选择、别无选择的真实体现。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有时是最脆弱的,像一根会思索的芦苇,说不定哪一阵风就会摧折它。怎样打发岁月,是每个人必须交出答案的问卷。只是,这一个过程并非是一个答案可以了结的,“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但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⑧(《我与地坛》)许多事情,无法用语言表达其原来的韵味,那么,那一个过程只能深藏。史铁生知道,过分地寻找结果只会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因为人生的跋涉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苦难成了既定的事实,意识上就随之淡然,生活中的麻烦也能被另一种心态取代。于是史铁生有了从另一种角度欣赏他物的眼光,残疾的烦恼被其它更可以思考的事情填充了。通过苦难、透过生活再热爱生活,是作者从苦难中得出的人生真谛。他怀念往事,感激亲人,喜欢自然界的小生灵,思考世人常见而不常想的现象,因而古老的地坛、故乡的胡同、遥远的清平湾……都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了。
坚强的史铁生把苦难当作垫脚石的达观境界,在其作品中是通过表现生命的另一层意义来体现的。比如说,爱。乌纳穆纳说:“爱是悲伤的慰藉,它是对抗死亡的唯一药剂。因为他就是死亡的兄弟。”在史铁生的生活中,母爱是有举足重轻的地位的。他动笔写作之前的生存空间是非常狭小的,母亲的爱也没有显山露水地提到日常生活中来。史铁生对于母亲所施及的爱,是他许多年后才渐渐悟出的。他写到“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怎样的一个难题”,母亲在世时,对出门的儿子总是叮咛嘱托,“母亲的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托”。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母不待。当史铁生的条件和心志成熟得足以面对一切、笑傲江湖时,母亲却匆匆离开了,那年她才49岁。她的“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不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我的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他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她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是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⑨母爱是温馨的,是母爱给史铁生与困境周旋的力量。“多少年来,我第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我母亲的脚印。”在爱的支持下,史铁生开始从苦难中提取幸福,在虚无中创造意义。
除了母爱,爱情也是史铁生所渴求的。但同时他又感到了一种孤独,感到了尴尬。毕竟,爱是以性作为仪式来表达的。在《病隙碎笔》里,他说到“我记得,当爱情到来之时,此一铁生双腿已残,他是多么地渴望爱情呵,可我却亲手把‘不能进入’写进了他心里。”⑩“残疾人也有爱,爱与性并没有因为残疾而消失。”{11}“难言之隐一经说破,从繁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残疾人有什么可言?”{12}史铁生从肉身的中看到局限,他把爱分成与仁爱,他说会消失死亡,甚至会转化为恨,仁爱(宏博的爱愿)是善和永恒。两个肉身的朝朝暮暮、恩恩怨怨,难免有一天会相互腻烦,但不甘于肉身的灵魂呢?史铁生说:“一同去承受人世的危难,一同去轻蔑现实的限定,一同眺望那无限与绝对,于是互相中发现了对方的存在,对方的支持、难离、难弃――这才是爱情吧。”{13}在这样的爱情栖居和旅程中,荷尔蒙必相形见绌,而爱愿弥坚。史铁生并没有因为自身的缺陷放弃对爱的追求,反而从自身延展开去,将爱情的深层含义剖析出来。不忌讳自身,不忌讳世人的眼光,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人的心灵中有太多的孔洞,用什么去填充,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史铁生选择用爱愿去填充,因而他了解众生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残疾。一双慧眼所看到的地方,苦难皆成了他笑看风云时手中的蒲扇。张爱玲说“因为慈悲,所以懂得”,那么,因苦难而涅般的史铁生应该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四、关于苦难的启发
其实世间每个生命的降临,就预示着苦难的开始,就开始了生存的竞争。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经过了艰苦的锻炼的。任何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总是有艰苦的东西挡在四周。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经常遇到崎岖不平的道路,更会遇上黑暗与暴风雨。有人说“凯旋门不是用玫瑰花跟丝带编成的,而是以沉重的打击和流血的伤痕为建造它的基础”。辛苦劳碌,甚至于牺牲,是光荣的代价。如今,我们在世界上所忍受的苦难就是上帝所给,目的是使我们能赢得生命的王冠。
耶稣说过:谁要做我的门徒,就该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走。我们不可能生长在理想的环境中,我们放眼看看这个世界,很多地方有战乱,很多地方有灾荒,再加上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嫉妒、猜疑、争吵,使社会为之紊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心怀善良和爱愿,有谦逊刻苦、奉献牺牲的精神,不仅这个世界的面貌可以改观,而且我们的生命也会充满了光辉美丽。我们的人性是软弱的,受到磨难的打击,有时难免会灰心丧志,甚至悲伤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人生要有信心,要擦干悲痛的眼泪,勇敢地站起来,迎接艰难的未来。
人生苦短,这苦难的人生之旅该怎样行走呢?很简单,就是让爱永恒。人生中充满真爱,对生命的去处也就明了,有爱的牵挂会让苦难屈服。人与人相处,应该相亲相爱,这里面还包含着和谐。可以说,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礼物,圣保禄宗徒说过:“纵然我能操世界上的一切语言,又能说天使的话,但如果没有爱,我就成了只发声音的锣。我即使有先知远见,又明白极深的道理,而且学识渊博,更有移动山岭的信心,却没有爱,我仍是一无是处。就算我把全部财产施舍,给了穷人,但没有爱,仍是毫无价值。爱是永恒忍耐,又以慈悲为怀。”“爱是永恒不息的”,好一个“慈悲为怀”,苦难―爱―慈悲,又一次验证了史铁生升华的过程。
有位诗人这么写着,“不论今天要奋战多少时间,也不论战争将如何演变,莫气馁,继续前进,明天就有高歌凯旋”。是啊,无论苦难以何种面目出现,无非是来考验人们的信心、意志和能力的。坚强的人拿苦难当垫脚石,史铁生如是;自信的人把苦难化为手中的利剑,“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如是;而懦弱的人变为苦难施展威力的对象,自卑的人成了苦难的奴仆。存在信心,人的生命充满不息的活力。(信心不是运用意志力量来确定某一件事情将要实现,而是把它看作必然的事情。其力量潜伏于人的灵魂内,被恐惧与不幸压制着,没有好好的运用。因而,信心一旦激发出来,人就可以忍受更多的身心的痛苦战胜一切。在爱情,死亡和孤独的伤痛中,可以找到安慰。)即使悲剧是生命难以摆脱的宿命,人也决不能无抗争的屈服,人是可以被打败,但人永远不会被征服。
永恒的爱和不灭的信心,能让苦难深渊中的人微笑,能让无所皈依的绝望望而却步,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苦难,拒绝爱愿和信心呢?
注释:
①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研究与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2.
②阳光.近看史铁生.2003.11.16.于网上.
③史铁生.我与地坛.山东画报出版社、摄影珍藏版:31-33.
④史铁生.我与地坛.山东画报出版社、摄影珍藏版:33.
⑤史铁生.史铁生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⑥痛楚与智慧.作家出版社.
⑦史铁生.自言自语.广东旅游出版社.
⑧史铁生.我与地坛.山东画报出版社、摄影珍藏版:31-33.
⑨史铁生.我与地坛.山东画报出版社、摄影珍藏版:15.
⑩史铁生.我与地坛.山东画报出版社、摄影珍藏版:15.
{11}史铁生.病隙碎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6.
{12}史铁生.病隙碎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7.
{13}史铁生.病隙碎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7.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研究与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