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宁静范文1
闲暇时,拿起2011年第5期《金融博览》翻阅,无意中被一个熟悉的名字深深地吸引――马德伦,身为中央银行的副行长,在百忙之中为基层人民银行一名普通干部王宗瑜撰写叙记,可见“老王”的魅力非同一般。
带着满腹好奇,一口气读完《老王》,我脑海中立即跳出诸葛先生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老王”是个真正聪明之人,是拥有大智慧之人。因为他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茫茫时空中的匆匆过客,无需拼了命地往前赶,去追逐那虚无缥缈的所谓幸福。其实,真正的幸福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是最简单最平凡的东西,简单到无需用华丽的辞藻去粉饰,平凡到无需刻意去寻找。所以,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三十次的季节轮回,“老王”与静寂的山作伴,与清冷的月对歌,与寥落的星交流而毫无怨言。
然而,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却对身边的幸福视而不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累,太累了”。这种“累”不是简单的体力之累,真正的体力劳动者并不见得累,他们的生活很简单,干活、吃饭、把挣的钱带回家或者寄回家,这种简单,让他们鼾声悠然。这里的“累”是心累,是追名逐利之累,是即使冒再大风险,也不愿停下自己“前进”脚步的欲望之累。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人民银行的员工,不同的是,他是一名司(局)级干部,凭着自己合法的收入,本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且前途一片光明。可是随着职位的提高,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被社会上所谓的成功人士所影响,把他们的生活方式看做是高尚的生活方式,是自己的追求目标。而当他开始盲目地享受这种生活时,才发现无论时间、精力还是经济能力,自己都无力承担,于是铤而走险,利用国家暂时赋予的权力去交换,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失去了他身边本来拥有的幸福。
比物质更高贵的,是灵魂的奢侈。淡看名利,淡看世俗,无欲无求,也无所羁勒,志向才能明晰和坚定,才不会被贪念侵蚀,被虚荣蒙蔽。心中宁静,才不会被喧嚣的市井迷惑,被流言蜚语扰乱。江水澄澈千里,在平淡中执著地奔流;群山巍峨千年,在静默中恒久地伫立。自然早已将这种境界展现给我们,如同日夜更迭,季节流转,一切在淡然之中,一切在平静之中。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放开生命的那些细枝末节,我们所向往、所追求的那种生命形式,才真正地在前方展开,而不再是糊涂和慌乱中的一时梦幻。我以为,在当今这个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只要保持一份宠辱不惊的心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千年古训你我做到也不难!(作者单位:人民银行吉安市中心支行)
淡泊宁静范文2
夜深已凉,雨透纱窗,窸窣有声。她正默默地伏着窗听雨。她,沈眉庄,十几岁花季时期与好姐妹一同入宫,只为了多得同一个男人的宠爱。可进了宫后才发现,皇宫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尽管进宫前已有了准备,但现实还是充满了火药味。今儿晚上哪位妃嫔侍寝,第二天甚至当天晚上必会遭到他人嫉妒。为此,她处处小心谨慎,不敢得罪别人。但终究还是防不胜防,她竟被皇帝以假孕之名从贵人贬为了答应。不仅如此,还被禁足。一次吃饭时,敬嫔发现菜有毒。她手里的碗一下落到地上,摔得粉碎。她泣不成声。那朵菊经历了一次考验,但她并未屈服,而是重新站了起来。是啊,花谢总有再开的时候,人遇到坎坷有再爬起来的时候。虽然泪珠浸透了她长长的睫毛,泪水流花了她秀美的脸。但她想,是了,每个进了宫的女子都难逃脱无法掌控的命运,我不想含冤而死,争宠又有什么意思呢?我,便做个与世无争的旁观者,一朵淡雅清高的菊吧。
当再次遭遇考验时,她还是悄然隐退,默默离去。她受到华妃的欺凌,她不甘心。最终,华妃死了,但她已学会了淡然面对,她就像一枝菊,不被挫折屈服,而是默默地选择退出,坐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她爱菊,爱她的清雅高洁,她自如菊,是众多嫔妃中的“隐逸者”。皇后喜爱牡丹,因为她象征富贵,乃百花之首;华妃只爱勺药,因为她艳丽非凡,有“花相”之称。而眉庄则不同,她爱菊,又似茶,淡泊、从容、宁静、端庄。她并不爱那个权势最大的男人,她只默默守护着那个对她悉心照料、关心她的人。于是,她就这样,宁静、恬淡地在宫中度过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雨渐停,稀稀疏疏的,透过纱窗,人影依稀可见。她轻轻端起一杯菊花茶,微微地抿了一小口,但觉一阵苦涩涌上舌尖,而后又是一份甘甜久久萦绕于心。雨的湿气氤氲着一股淡淡的菊香,苦尽甘来。她望着茶中上下起伏的那片菊花,想:人生也许就是如此无谓地反复吧。也许,我无法掌控我的人生,但我愿如茶似的菊,淡泊地面对一切,面对人生,足矣。
温和从容,岁月静好。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前,她它为她刚出世的孩子取名“静和”,她也希望,她的孩子像她一样,像菊一样。
她走了,带着一丝幽幽的菊香。于是,她化身作一朵菊花,隐居于南山之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刻,眉庄便是菊。在这朵灿烂的菊的笑脸下,有着一个温婉妃子宁静而又淡泊的一生。
淡泊宁静范文3
他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
李清照爱菊,暗香盈袖,瘦比黄花。
黄巢亦爱菊,香透长安,尽带黄金甲。
那陶渊明呢?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那悠悠醇和的静美之中,他飘然一棹,赏菊采菊…
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刀;***指挥万众军民,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不授军衔,不背一枪。
他们同陶渊明几近相反却又几度相重,为国为民的热血男儿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隐之士一样,淡淡的生活,静静的思考,执着的进取,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李青莲的酒杯酿造了他狂草的诗与人生。
杜少陵的内心写满了亡国的阴影与伤痛。
而他,他却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归田,辞官不做。所以,所以他永远都不会有谪仙甩一只靴子给高力士的潇洒,永远也不会有广厦万间,大辟天下寒士的豪迈,他所拥有的,仅仅是一片豆地,几株菊花,清辉之下荷锄而归的淡泊,饮酒赏菊赋诗的清雅。
但他却在放弃与坚守之间毅然的作出选择,他选择了直率,于是有了“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放弃了官利,于是有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淡泊宁静范文4
199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200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高级研
修班
1999年作品《智取生辰纲》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2002年作品《屏障》入选纪念“讲话”60周年全
国美展
2002年“水墨立场”首届中国画邀请展重庆
2006年经典艺苑画廊水墨作品个展 北京
2007年“水墨品质”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济南
2007年二月书坊推荐画家作品展北京
2007年梁弘建陈子游马骏作品联展北京
2008年“永恒的经典”当代中国画邀请展 北京
2008年数风流人物2107中国画邀请展南京
看马骏的画,很容易使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所蕴涵的那种怡然自得、不受世事困扰的意境。他的画透着几分古朴与典雅、闲适与安逸,特别是画中的人物更添几许古意与洒脱的意趣,营造了人们记忆中的充满诗意的一个世外田园。当然这种“田园”只是潜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意念的表达、一种感情的同化,并不能阐释画家所真正要表达的内涵――闲适安逸的生活状态。在这里,画家无需拔高自己,以“隐者”或“高士”表达一种文人高雅之境,而是以一种恬淡、安逸、舒适、自得的日常生活来展现,从而表达了朴素单纯、率性天真的意境。
马骏是传统绘画的忠实继承者,但这种“忠实”并不是盲从,而是有取舍地借鉴、汲取,拟古而不泥古。他的画,吸收了些许汉唐壁画的传统,又融入了民间艺术的一些质朴元素,打通了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界限。民间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中国文化原生思想。所以,可以说马骏的画是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于一体,真正地贴近了生活之文脉,体现了艺术的真谛,雅俗共赏。更为重要的是,马骏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在当下的时空努力寻找新的艺术语言和新的艺术样式,以表达人的最理想的生存状态。
马骏的画在造型上,很注重对“形”的塑造,而这个形已经超脱了最初的“摹状拟物”,脱离了最初所崇尚的“形似”,是一种“得意忘形”。在衣着服饰上,画家把它简化,以大的墨块塑造出所绘对象衣着的形状。在这里服饰成了一种简化的符号,古代人物也只是一种对图像样式的借鉴,因为在马骏看来,唯其如此,才能把他心中所向往的那种闲情逸致的生活状态表现出来。而人物形象中“裸背”形式的塑造,则使形象弱化,这种弱化使人更多地去关注意境,关注画面所表达的思想。在色彩上,马骏善用大团块的淡墨来烘托背景,或桌案、或茶椅、或窗、或门、或树木、或庭院,都追求一种朴素、一种单纯。这里的墨块,不是死墨,不是墨色的堆积,而是一种灵动中有变化,和谐中有韵律的“交响乐”,层次分明、变化莫测。构图上,人物组合疏密有致、虚实相应;或三五成群,或一人独处,或站或坐,或躺或倚,形成疏与密、聚与散、动与静的对比,而这种种对比又产生了一种运动感、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布局中使画面更加富有变化,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之意境,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可参照《深居之九》、《闲情之四》等作品)。
纵观马骏近期的画作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系列:“观望系列…‘深居系列…‘闲情系列”,这三大系列贯穿着一个逐层递进、感情升华的过程。借助立普斯的移情说,就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的过程。
“观望”是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待人接物的处世态度,在马骏的“观望系列”中,他通过自己的画作把这种现实的生活态度如实地再现出来(所不同的是作者借助了古代题材,以古人的形象来展现),引入遐想。当今社会,人们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前行,很少有人关注精神上的“物资供给”,但青年画家马骏却始终坚守在这块“原始阵地”上,以自己独特的触觉,揭示人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目光,如醍醐灌顶,直指人心。
淡泊宁静范文5
静乃天地之大美。“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带着野趣充满活力的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无牵无挂包含诗意的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雄浑而不乏悲壮的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是清幽而充溢着闲适的静……
宇宙的律动,天地的呼吸,大自然的一切景象与天籁,都生发出一种静谧之美,令人神往。
二
静由心生。静生于淡泊的心。淡泊的心,没有浮华的喧嚣,没有权势的呼喝,没有名利的滋扰。淡泊的心,像幽谷深泉,灵动碧透,不因世俗的虚荣而泛起半丝涟漪。淡泊的心,不慕奢华,远离物欲,在自足自在中生出一处世外桃源来。以淡泊之心观天地,观万物,则天地肃穆,万物静谧。五柳先生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喧闹不是不存在,而是被淡泊之心屏蔽了。喧闹被屏蔽在淡泊之心外,宁静则植根在淡泊之心里。
三
静需要宁静的禅心才能“听”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于蝉噪鸟鸣声里听出幽和静来,需要一颗宁静的禅心。
不能远离尘世的灯红酒绿,不能远离红尘的纸醉金迷,沉浮于欲海奢念之中的人,是听不到蝉噪鸟鸣里的幽静的,他们能听到的,只能是名利的喧嚣。
四
静可养生,更能致远。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静之人,懂得放下过盛的欲念,放下过重的负累;心静之人,懂得欣赏花开花落之美,懂得品味月圆月缺之趣。心静之人活得空明澄澈,活得无忧无虑,活得潇洒超脱。
当然,心静不是蒙上眼睛视而不见麻木不仁,不是看破红尘后的精神颓废消极遁世,不是对什么都冷若冰霜无动于衷,而是放下一切俗务的羁绊琐事的缠绕,始终胸怀大目标,朝着大目标一往无前地奔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人说得对,目标高远之人,其心必静,心静才能志坚,心静才能不被浮华迷眼,心静才能不被物欲牵累,心静才能心无旁骛步伐坚定。
最终到达高远之地者,无一不是心静之人。
淡泊宁静范文6
1、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意思: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2、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示例 只要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态,我们就能从容应对一切的挫折与困难。”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