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范文1
以美的形式弘扬中华美德
罗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专业5年级学生
马派艺术经典之作《苏武牧羊》被列入了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演出节目单中,罗兰出演苏武一角。
罗兰说,首先特别感谢学校,为我们创造了演出机会,使我们在中华美德故事汇这个活动中得到历练,在舞台上学习、提高,我们这行真的离不开舞台实践!除了学校我特别感激我的老师高彤,是老师的教授与引领才使得我不光学会剧目,还一点点地向人物靠拢,能得到观众的掌声与认可。说来也惭愧,我学戏很笨、很慢,也不是特别用功,但老师在我身上付出的很多。我觉得中华美德有很多,我除了在苏武身上学习到了,也在我老师身上学习到了。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启发式”“仁、礼”,我觉得这些都是美德。老师为人正直、善良、热心、无私,对学生一视同仁,全身心的付出、奉献,教导我们尊敬师长、知道感恩等等。每次参加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演出,我对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及其内涵都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罗兰在爷爷的影响下喜欢上了老生这个行当,更对马连良先生的苏武形象心仪不止。马派艺术飘逸洒脱、婉约圆润,唱腔旋律流畅,寓巧于圆;念白抑扬有致,富有生活气息;做工潇洒、传神,善于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性格气质。罗兰在喜欢马派的同时,也感悟出当中的博大精深。《苏武牧羊》一剧,更是将马派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罗兰很幸运,入学不久就跟杨汝震老师学了这出戏。后来,《中华美德故事汇》将这出戏列入了主要剧目单里。学戏的过程,既是在学艺,更是在接受中华美德的洗礼。为了很好把握苏武这个人物,罗兰看了有关书籍;文化课上教苏武传,她更是用心听老师的讲解。2013年下半年,《中华美德故事汇》活动正式启动,《苏武牧羊》一剧随之下基层进学校。一年后,演苏武的学生适逢嗓子倒仓,苏武一角便由罗兰接替。
越接触这个角色,她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就越深。苏武爱国,大义凛然,满是民族正义,宁死不屈。望乡台上的一段唱,一段反二黄的很多潜台词,都投入了很多感情。苏武讲爱情、亲情,夫妻二人于患难之中相互扶持。马派讲究圆,马先生讲究美,这个风格,贯彻了整出戏。
中华美德,内涵深厚,形式也是美的。每次在台上听着阵阵热烈的掌声,罗兰都会因为自己扮演苏武这个角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以美的心灵传承中华美德
田华鑫,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大二学生
田华鑫,学习流行音乐。开始,他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的节目、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里跑龙套,在台上推道具。接触这个剧的次数多了,田华鑫慢慢对这个剧产生了感情。
《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故事是这样的:
徐秀娟出生于东北,大学刚刚毕业就来到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饲养丹顶鹤。小王是徐秀娟的同事,经常抱怨这种工作单调乏味,要回城里工作。最后为了救丹顶鹤秀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徐秀娟的事迹,激发出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情!
小王最后决定不当逃兵,留下来继续饲养照顾这些丹顶鹤。
第一遍彩排下来,田华鑫感触很深。他太喜欢这部音乐剧了,接触之后,他开始认真学习台词,一句一句记录下来,再一遍遍地练。系主任非常喜欢好学的田华鑫,鼓励他登台表演。田华鑫满心欢喜,趁假期,努力学习这个剧,钻研人物性格。终于,在第一任“小王”毕业后,田华鑫迎来了扮演“小王”的机会,首次演出就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田华鑫的戏份虽然不多,却是用心去演,演着演着,便投入剧中,把自己感动了。
人的心灵中都有美好的一面,而美好的心灵都是相通的。
田华鑫这样谈自己的感触:“接触到这个剧之后,我感觉到,中华美德源远流长,需要我们一点一点的去传承,去传递。每当我们演出结束,听到台下的观众响起热烈的掌声,或者看到被感动到流泪的观众,我就觉得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也值得!”
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是:这个田华鑫,越来越像“小王”了!
胡雅淞,戏剧影视系大二学生
胡雅淞饰演的角色是话剧《汉子》里的男主角金汉,这是个真实的人物,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位演员,2014年4月14日,他与女友在去剧院的路上遇见了有人抢劫,金汉见义勇为,被劫匪刺伤,后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刚刚接到这个剧本的时候,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对人物没有深入的了解,理解起来就有不少难度。胡雅淞说:我没有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劫匪,但是我想,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会首先保护好自己,然后再去保护别人。
经过几轮的演出,胡雅淞在网上跟与金汉有关系的人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对这个人物以及这种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对记者说,要演好金汉,首先就要像他那样有担当有责任心;要把戏演好,首先要把人做好。见义勇为,那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汉子》这个话剧的时间不长, 20分钟,但是内容精彩,剧本写得很好,反映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不停留在肤浅的说教上,是一部很生活化的现代戏,每次演出都有很好的反响,中小学生都能引起共鸣。
以美好心态展示中华美德
李洋,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老师,演艺中心艺术团演出业务管理
李洋感想:
由我们学院原创的《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短剧走进了学校,走进了社区。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以及社会群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美德故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我来主演的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巡演近八十场;作为主持人主持一百多场;还作为组织者,协助学院演艺中心组织了覆盖北京市16个区县的美德巡演。
我在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中扮演的是女主角徐秀娟。由于排练时间不到一个星期,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又是满心的激动,又有压力的存在。在创排的过程当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剧情,真的把自己就当作了徐秀娟。在我的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既然选择就要做好,不要让自己后悔,“执着”“善良”一直伴随着我成长。恰巧徐秀娟也是这样,于是性格的相契相合可以进一步让我来很好地塑造徐秀娟这一人物形象。看到观众朋友们被故事情节所感动,用手轻轻地擦拭泪水时,我感到了我的价值与能量的存在。当听到观众的阵阵掌声时,我发自内心地觉得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继续投入人物角色,给观众呈现更真实的徐秀娟。我觉得,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当中,徐秀娟一直都在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使我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自己的工作更加认真负责。
《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一辑到第二辑共计18个舞台系列短剧,中华美德能够以舞台剧的形式直观地呈现给观众朋友,不仅仅是艺术的盛宴、视觉的享受,它更是精神的丰盈。作为“中华美德故事”系列演出的主持人,这些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早已深深地映在了我的脑海中。每当站在舞台上主持“中华美德”演出,我都会有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就像是一个“知心大姐姐”一样,把这些小故事植入小观众们的心中,并期待着他们去传承去发扬光大。
张思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演艺中心业务部老师
作为中央戏剧学院第一届京剧专业的毕业生,张思辰参加《中华美德故事汇》这个活动时间不长,是从去年6月份进来的,到现在正好一年,目前为止参与20多场演出,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给她感触最深的是学校动员了最大的力量,互相协作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虽然参与的时间不长,但张思辰积极总结该项活动的意义,并认识在参与的同时使自身得到的升华。她认为,《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故事的创排演出至今多达百场,意义就在于能够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以艺术的形式表演表现给各个区县的中小学生们,在吸引他们观看的同时,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美德。带着这样一种责任和使命,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巡演工作中。演出前期要做许多准备工作,首先与各区县文明办协商巡演时间及演出地点。接着,再联系文明办指定的学校,确定最终的演出时间并前往查看演出场地,考察演出时所需的灯光、音响、舞台、化妆间等硬件条件,最后根据演出场地实际情况安排前往演出的节目。制定好演出工作计划后,通知相关老师及学生,为了保证学生在参加演出期间无旷课情况,还要安排学生的考勤。根据参演师生人数,安排演出车辆及师生就餐问题。
在这个集体中,大家不分彼此,只要是演出需要,样样工作都主动去做。李洋是主持人,还要上台演出,在她上台演出的时候,张思辰就代替她做主持,从幕后又走到了台前,完成整个演出。有时候到了演出场地,除了安排学生吃饭、老师们装台,她自己也要缩短吃饭时间来化妆、候场。演出结束后回想一天的工作,虽然穿梭在台上台下,很疲劳,但却累并快乐着。跟其他老师相比,她自认还是个新手,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要时时保持谦虚的态度,完成好接下来的演出任务。
一场演出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每个部门的团结协作。不论是炎炎夏日酷暑难耐或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大家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全力配合演出,尽职尽责。在张思辰看来,团结协作,克服困难,这本身就是中华美德的体现。带着这种精神我们将美德正能量带到各个学校,带到学生们的身边。
传承的过程更是提升自己的过程
廖维,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老师,演艺中心业务部主任
中华美德在刘侗院长的安排下有序地进行,廖维作为主要的执行人,牵头做这件事。2013年底到2014年初,创排出第一期《中华美德故事汇》并基本修改定型。得到了首都精神文明办和北京市文化局的肯定,并决定以北戏少儿戏剧场为基地,在全北京推广、巡演这个节目,进社区,下基层,到学校。2014年巡演了24场,2015年巡演20场,2016年要巡演20场,上半年完成了13场。2014年覆盖了16个区县,2015年覆盖了10个远郊区,城区是以少儿戏剧场为主演区。演出产生了影响,各区也希望能够迎来《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演出。
廖维介绍道,远郊区,比如延庆、平谷等地方的孩子没有见过舞台演出形式,他们对于艺术样式近距离接触的反应较大。而孩子能够进行很好的互动,朝师附小的孩子能从艺术层面跟演出有一种交流。在海淀寄读学校巡演时,学生反响特别强烈。演出后我们要去采访,得到反馈意见。孩子们特别开心地说,很喜欢我们的节目,希望我们能经常到他们这里来进行演出。其他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正式的舞台,灯光效果比较差,我们也要保证演出质量。在怀柔的一所学校,演出是在食堂进行的,最后的孩子看不到,就站到高处看演出。我们的学生感觉到每演一场体会就更深一层。演《一个真实的故事》,相继两位男主角都是越演越像故事里的角色,他们都竭尽全力尽可能去帮助大家。大家都认为,两位演员在戏里戏外,都是“小王”。
廖维总结说,我们的节目,是用传统的艺术来演绎传统美德,首都文明办的领导说,它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亮丽品牌。各区县文明办也大力支持我们的工作,跟区县教委联系演出事宜,所以,我们的活动能有这样的良好效果,跟市、区领导,跟各学校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张萍萍,朝师附小德育老师
张萍萍:
首先要感谢北戏带来的这台中华美德故事汇,她给了我们德育工作者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即中华美德教育可以是多姿多彩的、美轮美奂的,广大师生更是喜闻乐见,并能与之产生强烈的互动。
为了将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教育效果最大化,演出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学校共有1200多名学生,而由于条件限制主会场只能容纳400人。为了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好的观看演出的环境,我们租赁高清设备,设立分会场,直播整个演出。演出结束后,学生的反响强烈。孩子们认为北戏师生的表演非常精彩,大家在观看演出的同时,很好领会了中华美德的深刻内涵。
在观看演出前,我们有一个相应的教育。我们学校倡导的是“悦文化”,让孩子们有一个观看礼仪,如何文明待人,如何在观看演出的时候有一个良好表现,观看结束后如何很好表达自己的观后感。所以,应该感谢北戏的《中华美德故事汇》活动,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给孩子们上了很好的一堂课,给我们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形式。
中华美德故事汇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机会
王峰,朝阳区精神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科
作为从事未成年人精神文明教育工作的王峰,他对中华美德故事汇这个活动的评价是很高的。他告诉记者,在朝阳区开展这个工作从去年就开始了,北戏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这也是首都精神文明办委托他们做的。
对国学教育和传统文化方面提出了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孩子们当中培育和践行。首都精神文明办前几年集中了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编辑出版了中华美德故事丛书。北戏根据这套丛书,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针对未成年人喜欢的形式,编了小品、音乐剧等很活跃的节目。戏校从前期策划、节目编排到后期演出,下了很大的功夫,为各个区县提供了一台精神大餐,真正达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未成年人中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是中华美德教育一个很好的尝试。
王峰认为,中华美德故事汇体现出了三个特点。
一、内容比较实
这两年我们朝阳区精神文明办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面作了些尝试,我们整合区内的资源,进社区,办讲座,围绕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还把讲座内容刻成光盘,当作教材发放下去,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教育能力,从家长和孩子角度来说提高了国学素养。中华美德故事汇涵盖的面很广,结合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典型事例,作了艺术升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体现得很好。
二、形式比较新
我们协调安排在朝师附小演出了一场,当时学校学习任务紧,但各方面都重视这个活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学校在会场之外作了现场直播,所有的孩子都能看到。大家普遍反映说这个形式很新颖,很活泼,寓教于乐,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
三、效果比较好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范文2
小学阶段学习中华文化经典,应着眼于道德教育、智慧开启和文化熏陶。以中华文化经典为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德育资源,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探索育人新途径,实现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首先,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精心筛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筛选出传统美德、文学经典、民族工艺、传统体育、古典音乐、民风民俗、民族科技等领域的内容,并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挖掘出适合现代小学生的德育资源。这些内容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怎样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呢?
一是环境熏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要想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德育功效,可以从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校园文化入手,营造浓郁氛围,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
充分利用廊道、文化墙,涵盖传统艺术、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科技发明、地方文化、名胜古迹、教育智慧等方面的内容,犹如向学生讲述一个个感人的传统美德故事。漫步校园,让学生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
二是课程补充。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这片自留地,开发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将蕴含中华文化的各种元素优化整合,编入校本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指诸子百家那些以书籍文字为载体的篇章典籍,同时还包括那些凝练中华文化、反映民族精神的各种文化载体和形式,如“谷建芬的唐诗歌曲”“京剧选唱” “中华武术与中华精神”“简化太极拳”等。将经典诵读、经典数学、民族工艺、传统体育、古典音乐等为主要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形成教材体系。
三是课堂落实。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上,要尽力挖掘与整合资源,将育人理念渗透到常规课堂。利用校本课、班队会组织学习,让学生阅读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民谣、典故、诗文辞赋了解中华传统美德,通过书法、绘画、演讲、创作、每日播报、编曲、剪纸、十字绣、春联、腰鼓、过传统节日传诵中华美德,让学生经历“我的爱心我传递”“我的行为我负责”“我的榜样我学习”等活动弘扬中华美德。
四是活动体验。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把传统美德、荣辱观念通过各种载体,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各项活动凸显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除夕等传统节日,让学生参与节日活动,并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体验、感悟节日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
学校还可举办“中华经典文化节”活动,让京剧、剪纸、经典诵读、数学七巧板、武术、中华传统体育游戏、传统美食等传统文化元素走进校园,给孩子们机会或演或唱、或写或颂,去感受、去表现、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校园文化;学科渗透;活动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62-02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史博大精深,它传承着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反映。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同志指出"必须广泛深入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他还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题词:"传承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传统美德的内涵广泛,基本包括:"忠、义、诚、信、礼、孝、廉、爱"等。我们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传统美德,让他们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人"字。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具有重大意义。
1.营造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搭建传统美德教育的平台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所,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人文素质教育空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元素,对培养小学生的传统美德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校园的醒目位置设立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故事宣传栏,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可以在阅读故事中接受中国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的教育。又如:选取小学生感兴趣的名人名言、励志标语等在校园的重要通道张贴,比起我们简单的说教好多了。
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只要我们选取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内容,以显浅易懂表达方式营造校园文化,小学生就会在这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到了传统美德的熏陶,收到预期的目的。
2.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立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
国学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我们把经典国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按肇庆市实施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每周安排1节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体系,各年级开设以下课程: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教学中要求做到有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有经费、有总结。
让国学经典进课堂,用传统文化之光指引学生健康成长,为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奠定坚实基础。
3.在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传统美德的形成添砖加瓦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道德规范的沉淀,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当今,传统美德教育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把传统美德的教育渗透在各科的教学中。
3.1 在语文科中落实传统美德教育。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语文科的教学向来倡导"文道结合"。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弘扬民族精神……"它强调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重要性,同时也阐明了传统文化与语文科教学密不可分。因此,语文老师应当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如:在教学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节约粮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慈母情怀》(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8课),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
3.2 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素材进行教育。数学教材表面上的传统人文因素没其他学科突出,但只要我们用心领会,也能把握住当中的切入点,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如:在教学"认识时钟"的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创新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3 在英语科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英语科也能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的。我们同样也能从英语科的教学中发现传统文化内涵,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英语单词教学"apple(苹果)、banana(香蕉)、cake(蛋糕)"时,我们可以教育学生不要浪费食物,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的因素无处不在,传统美德的培养不限时空。她不但存在于语文、数学、英语的学科教学中,音乐、美术、体育科也蕴含丰富的因素,只要我们用心发现,悉心培养,学生终究会成长品德高尚的人。
4.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
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既可以活跃学生的身心,增长相关知识,又能从中得到锻炼成长,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下面是我校制订的2014年上半年关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有机整合"的活动计划表。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目的
二月份诵读经典千人诵读《弟子规》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动经典引路,感受中华文化之精髓。
三月份班级传统文化布置"向雷***学习"活动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动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培养"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四月份"革命故事会"缅怀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动弘扬革命优良传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五月份社会实践活动――"端午文化""爱我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一次家务劳动》优秀作文展家长指引级组中完成全校性活动了解端午文化,感受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接受"劳动最光荣"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范文4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规定,在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热爱祖国,具有民族团结意识。而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展视野、开阔思维,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它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反映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交流和交融。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受磨难而更强,豪迈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一、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感受成语的寓意之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成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深远、言简意赅,读上去朗朗上口;而成语故事则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伦理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是少年儿童必读的神话故事;又如,“完璧归赵”、“晏子使楚”、“负荆请罪”、“惊弓之鸟”、“三顾茅庐”等又是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再例如,“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韦编三绝”、“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等又是刻苦读书的典范,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 感受歇后语的诙谐之美。现行汉语教材在每个单元最后都要安排一次汉语园地,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如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一般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句是比喻或隐语,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解释或说明,而且许多歇后语不但诙谐幽默,还富含一定的寓意,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猜谜语、搜集资料,课后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和全班同学共享资源。例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类似这样的歇后语是以汉字的谐音为表现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使学生明白友情的珍贵,不亚于雪中送炭;“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使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猫哭耗子――假慈悲”,使学生明白善恶、美丑的标准等等,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
3. 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在每次汉语园地中,都无一例外的安排了一首古诗,学习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承传,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是写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旧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不但把送别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了出来,更将自己坚持高贵洁白品德的决心表现得清晰透明。又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更是将西湖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更将西湖美景比作西施,无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漂亮,使人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完美人生
1.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三字经》中“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而《弟子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材之一,在教学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新来的王老师》一课时,当罗林面对同学们的嘲笑时我可以给学生讲“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的道理,同时罗林也不能灰心,要以“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来要求自己;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西游记》中的故事,在学习中既要学习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的精神,又要学会善于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这时便可以将“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穿来;在学习《说勤奋》时,课文讲到司马光“圆木警枕”的故事,正是这种珍惜时间、勤奋苦读的精神使他历经19年时间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不就是“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的完美再现吗!此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可以用《弟子规》来要求学生,例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教育学生团结友爱;“方读此、勿幕彼、此未终、彼勿起”“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是教育学生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 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塑造完美性格。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塑造,使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全、大度宽容的人。例如《完璧归赵》讲的是蔺相如不畏强权,巧妙机智的捍卫了祖国的尊严的故事。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利用课前、课后以搜集、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负荆请罪》《渑池之会》的故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又如《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晏子面对楚王的三次侮辱,他都能给以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再向学生讲解晏子的其他故事。诸如此类的课文还有很多,如《西门豹》《空城计》《赤壁之战》等等。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思想感情。
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语言素材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范文5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想读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言》的人,对这句话一定不会陌生,这是里面讲诚信篇中选自《论语·为政》的一句格言。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论语·学而》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礼记·中庸》中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最讲信用的,而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诚信为本,于世于人,于国于民,何其重要。
回想从开天辟地至今,就有着许多讲诚信的故事。西汉初年,季布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特别讲信义,当时谚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由此有了今天的“一诺千金”这一成语。北宋晏殊参加殿试,发现考题正是自己曾写过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向君主和主考官说明实情,要求换个考题,《晏殊诚实无欺》这一美德故事也因此流传至今。伯牙,子期,一个抚琴,一个听音,衣袂飘飘,风清云淡,于是在高山流水中结为知音,并庄严约定,后来故人逝去,再无知音,伯牙宁可断琴。这约定与断琴,便是对友谊的诚信。方志敏,一位无私的***员,他的遗书可谓朴实而又感人:“我经手的钱有上百万,但我知道那是普通百姓的血汗钱,是用于革命事业的。”相信这番话会令“伸手派”汗颜。这遗书体现了入党宣誓时定下的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诚信,千金难易。
可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各种文化交融,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里,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诚信“一文不值”,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过时”。这种错误的迷失,导致了个人乃至社会行为的偏差。
在这里不妨举个例子。华裔美国科学家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博士,去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给中国留学生的信》,文中写到他面试一个求职者的经历。在面试谈话的过程中,求职者表示,如果录用他,可将在原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可是李博士并没有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信”。文中还写了有关中国留学生的实例,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一有工作机会,他们就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的承诺抛在一边。
想一想,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诚信吗?
不!我们失去绝不仅仅是诚信!
有人认为,当今社会缺少人文关怀。其实主要就是精神家园的迷失,缺乏诚信,就是精神家园迷失的具体体现。因此,寻找精神家园已经成为人文关怀的首要任务。那么,到哪里去寻找精神家园呢?
今年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言》一书全国出版发行,***主席为该书题词:“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副总理为该书所写的序中指出: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我想,这无疑是我们至美至善的精神家园。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铸造了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阶段的时候,我们更要大力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许还有些人会觉得,传统美德离我们很远,我们只要安于本分,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就行了。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范文6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论语·学而》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礼记·中庸》中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最讲信用的,而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诚信为本,于世于人,于国于民,何其重要。
回想从开天辟地至今,就有着许多讲诚信的故事。西汉初年,季布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特别讲信义,当时谚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由此有了今天的“一诺千金”这一成语。北宋晏殊参加殿试,发现考题正是自己曾写过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向君主和主考官说明实情,要求换个考题,《晏殊诚实无欺》这一美德故事也因此流传至今。伯牙,子期,一个抚琴,一个听音,衣袂飘飘,风清云淡,于是在高山流水中结为知音,并庄严约定,后来故人逝去,再无知音,伯牙宁可断琴。这约定与断琴,便是对友谊的诚信。方志敏,一位无私的***员,他的遗书可谓朴实而又感人:“我经手的钱有上百万,但我知道那是普通百姓的血汗钱,是用于革命事业的。”相信这番话会令“伸手派”汗颜。这遗书体现了入党宣誓时定下的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诚信,千金难易。
可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各种文化交融,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里,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诚信“一文不值”,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过时”。这种错误的迷失,导致了个人乃至社会行为的偏差。
在这里不妨举个例子。华裔美国科学家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博士,去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给中国留学生的信》,文中写到他面试一个求职者的经历。在面试谈话的过程中,求职者表示,如果录用他,可将在原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可是李博士并没有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信”。文中还写了有关中国留学生的实例,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一有工作机会,他们就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的承诺抛在一边。
想一想,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诚信吗?
不!我们失去绝不仅仅是诚信!
有人认为,当今社会缺少人文关怀。其实主要就是精神家园的迷失,缺乏诚信,就是精神家园迷失的具体体现。因此,寻找精神家园已经成为人文关怀的首要任务。那么,到哪里去寻找精神家园呢?
×年4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言》一书全国出版发行,xx主席为该书题词:“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副总理为该书所写的序中指出: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我想,这无疑是我们至美至善的精神家园。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铸造了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阶段的时候,我们更要大力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许还有些人会觉得,传统美德离我们很远,我们只要安于本分,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就行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