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追溯解决方案范文1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说是“民生底线”。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危机,如食物中毒、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畜禽疾病以及严重农产品残药、进口食品材料激增等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对食品有效跟踪和追溯,已成为一个极为迫切的全球性课题。
美国《易腐农产品法案》与食品可追溯性技术发展
颁布于1930 年的美国《易腐农产品法案》(Perishable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Act,PACA)的颁布和实施影响到了食品追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使食品可追溯性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
该法案要求执行更加严格的食品可追溯性相关规定,这些规定包括条码标签及电子系统的应用。条码技术是食品可追溯性的首要保障环节,它不仅易于实施,同时有助于农产品种植商改变和更新对农产品信息的记录内容和方法。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最新报告表明,59% 被调查的北美食品企业没有达到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FDA)制定的关于食品供应链可追溯性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记录食品来源、储存和运输等多个方面,这使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不得不花时间来追踪食品引发的疾病的源头。
条码标签在整个农产品种植商运营和运输流程中的使用,使管理者能够更轻松地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其进行追溯。一旦发生食品引发的疾病,这种可追溯性能够让种植商快速查看记录并确定有问题的农产品是否来自自己的农场,及时通知合作伙伴并发出警告,从而有助于在爆发因食品导致的大规模严重疾病之前,挽救生命、为企业争取时间、挽回金钱和声誉。实施可追溯性技术的另一大优势体现在供应链整体效率方面:通过部署适当的可追溯性解决方案,能够对保鲜期要求严格的食品实现更好的库存控制、更快的处理和周转。
产品标签化在美国食品可追溯性计划中的应用
美国农副产品可追溯性计划(Produce Traceability Initiative,PTI)是农副产品业实施产品标签化应用的通用协议的核心,这一计划的目的是:从农场到零售商的整个供应链中实现对农产品的可追溯性,要求农副产品的种植商、包装商、货运商为他们的每包食品添加标签。
宾夕法尼亚州 Landenberg市 的 Buona Foods从事新鲜蘑菇食品包装和货运,使用 “Buona” 和专有标识进行零售、批发和大宗销售。Buona Foods 是 斑马技术的客户之一。Buona 将 PTI 包装箱标签应用于包装线,借助由Zebra 手持式移动打印机,以及配合TraceGains 屡获殊荣的 CaseTrace PTI 软件应用程序,Buona 实现了将标签化应用与传统包装线的完美结合。Zebra Model QL420能够通过蓝牙无线通信功能与 TraceGains 系统进行信息交换。QL420 的便携性满足了包装线团队对移动应用的需求,这种便利性提高了在蘑菇包装中提高包装的速度,提高效率。
在供应链中采用可追溯性技术的优势是难以估量的。美国食品供应链中的许多企业都实施了可追溯性计划并已见到成效:产品召回成本降低、产品周转、劳动成本降低以及品牌声誉提升,同时获得出色的投资回报。斑马技术与其合作伙伴 TraceGains, Inc. 密切协作,将条码技术与最新的软件程序相结合,有助于实施政府法规要求、汇总现场采集的数据、验证包装流程;通过部署适当的扫描和标签系统,企业能够节省成本、缩短劳动时间、提升效率,实现出色的投资回收率(ROI)。在TraceGains 成功案例中,客户在系统实施六周后即完全实现了投资回报,年同比 (YOY) 收入增长达 83%。客户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认为购买该客户的产品更加安全。另外,供应链中断问题每天时有发生,货运可追溯性、细化可追溯性、先进的业务智能以及与其他软件系统简便的互操作性是确保产品安全和公司盈利能力的关键要素,进而保护企业的品牌和声誉。
RFID是食品可追溯过程的核心技术,它在食品安全生产领域面临一些挑战:如:食品安全追溯涉及到整个产业链,受到环境、成本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整个追踪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不同的自动识别技术,既包括UHF(超高频)RFID技术,也包括HF(高频)RFID技术,还包括条码技术,如何科学合理地在不同的环节部署不同的技术,同时又能让这些不同的技术各自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并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则需要一个很好的完整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食品安全追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同时,所有的自动识别技术都只有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和依托才能发挥作用,要实现整个产业链过程的跟踪,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相互衔接能够覆盖整个产业链的、符合食品行业特点的信息系统,其中包括:生产管理系统(MES)、仓库管理系统(WMS)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等。这将是一个庞大系统工程。在食品可追溯性领域,这些挑战同样存在,对于希望实施可追溯性技术的农产品种植商,以下“窍门”可以帮助其评估技术需求,迈出食品可追溯性的第一步。
- 实施可追溯性计划的目的:是要向法规机构和客户提供档案信息,还是希望提高企业声誉、加快为客户交货的速度或者是提高供应链的效率?这将决定着技术投资的规模。
- 确立网络需求:是否需要在作物种植区访问公司的软件和网络系统,或者仅在办公室接入网络?采用适当的技术能够节省时间,降低成本。
- 确定使用标签的项目:是单一产品(如农副产品)、货箱还是货盘?建议从标签化系统中投入最低的项目(例如,货箱)开始。
- 确定移动需求:是在办公室预先打印然后将标签带至现场?还是携带移动打印机在现场按需打印?当确定了这一问题,就能决定需要固定打印机还是移动打印机。
- 评估标签需求:识别标签需求以确定**标签类型。例如,标签要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是否需要耐候性或耐温性?标签将放置在什么表面上:直接放于食物之上、放于纸板箱上还是置于玻璃纸包装之外?
- 注册GTIN:GTIN(Global Trade Item Number)是全球贸易识别号码,为 14 位号码,有助于生产商进行货箱级别的识别,从而确保供应链可追溯性。这些是农副产品可追溯性计划所要求的,到 2012 年,所有进出口货物必须配备 GTIN。
产品追溯解决方案范文2
目前,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商采用综合的物流管理措施,以全程保证这些农副产品从生产地包装到零售店的可追溯性。此外,采用这种技术还可以显著提高运营效率和供应链的透明度。
食品安全事件并非中国所独有,即使在美国,食品安全也是一个公众话题。2009年,美国曾发生一起食品安全案件,起因是花生制品受沙门氏菌污染,导致9人死亡、700多人染病。随后展开一项消费者调查显示,普通民众对零售业、制造业、种植业的信心指数均在下降。不幸的是,花生制品的召回远远不是一个独立事件。专家指出,长期低迷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可追溯至2008年的菠菜大肠杆菌污染事件,此事故共波及200余人。
在某种程度上,事件的传播比其爆发来得更快。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若不能果断地采取措施,将会被媒体批评为“不作为”。要保证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信心,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要能追踪食品的货号、包装号乃至单个物品,更重要的是要跟得上恶性事件传播的速度。
推动立法实现食品可追溯
鉴于以往的食品安全事件,美国国会于2011年1月通过了《食品现代化法案》,其中要求零售商要具备追踪所采购食品的能力。食品行业先行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标准与方案。美国联合新鲜农产品协会、加拿大产品营销协会、美国产品营销协会这三个组织更是出资确立了整个食品供应链可追溯性的行业标准。
中国2006年公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记录、农产品包装标识、追查追溯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目前,有关农产品追溯的法规也在制订和出台中,其中有《农产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等。
农产品追溯试点项目也在中国开展起来。农业部农垦局建立了农垦农产品追溯系统。北京市与河北省建设了北京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此平台有效支持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食品安全。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品农产品安全鉴管暂行办法》,提出在流通领域建立“市场档案可追溯制”。南京借鉴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产品实行安全编码的经验,以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站为平台,启动了农产品质量IC卡管理体系。
此类重要的变化往往需要政府的强制和引导,也信赖于公众的认识和支持。实践证明,当消费者也要求零售商提供食品可追溯性时,零售商便会做出积极反应。
信息互联互通是追溯的基础
美国的农副产品行业每年处理的货品超过60亿箱。但是,在产品由一家公司转移到另一家公司时,关于食品的生产日期、食品保质期、如何对待食品等信息不足时,易产生供应链中食品安全隐患。并且,产品说明书中关于如何处理食品方法的描述过于模糊,也导致食品在不适当的温度下储存、搬运、递送,由此造成质量问题和潜在食品安全风险。
如何促使供应链中各实体实现信息共享是最大的挑战。当行业中各个实体可以共享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时,便可减少浪费、降低库存,进而把可追溯性的价值最大化。
中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陈松先生认同这种观点。他表示:“农产品追溯必须要做到信息互联共享,通查通识。”
在此之中,除了政府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外,技术起了核心作用。在这一领域,一方面活跃着许多软件及设备开发商,包括霍尼韦尔等企业。据了解,霍尼韦尔扫描与移动技术部可以为行业提供全套供应链提供冷库技术、耐用型车载、手持和佩戴式移动数据终端技术,帮助农副产品行业提高仓储效率,加快易腐物品走上货架和销售的速度。
追溯: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不过,农副产品制造业是一个对成本非常敏感的行业,即使产品增加少量成本都可能会对其整体收益性造成巨大的影响。虽然食品可追溯技术对他们建立竞争优势有好处,但实践中,他们非常看中技术使用的便捷性及可扩展性。
霍尼韦尔供应链部营销经理道格·布朗(Doug Brown)认为,对于农副产品种植者来说,他们通常很愿意接纳这种解决方案,即先应用一些小项目,如商标印刷技术,之后再慢慢采纳一整套方案。但对于公司,他们则不希望合作商只提供一个权宜之计,他们希望得到完整的解决方案,囊括手携式扫描、冷藏存储技术等各方面。公司期望可以通过软件既解决当务之急又能在未来与ERP系统相配合。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技术为他们带来的优势。果缤纷(Fruit Patch)公司信息技术部经理亚瑟·内格尔特(Arthur Negrete)说:“不管法律是否规定,我们认为条码技术会给我们带来优势。我们的员工正在学习如何使用最新的条形码扫描设备,如霍尼韦尔MX7手携式系列,并通过分析数据来提升我们的运营。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到那一步,但长期的目标是实现对产品批次和包装箱的追溯能力。”
无论是在室外日光照耀下还是在野外的严酷环境下,霍尼韦尔移动设备都能正常使用。公司产品系列包括可连接无线广域网的移动电脑、可使用语音指令的便携式电脑及冷库设备。霍尼韦尔曾为农副产品市场的冷藏室提供可移动耐用型电脑。负责食品管理的主管比尔·瑞德尔(Bill Roeder)说,霍尼韦尔正打算将在冷库应用的经验,应用到农副产品生产领域。这些经验包括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卫生保健,以及员工的工作需求等。
此外,在硬件上运行的软件也必须针对农副产品市场进行优化。因为只扫描产品标签不能保证产品的可追溯,软件必须收集数据,才能查出每一产品的多种属性,如大小、包装、价格、质量和颜色。此外,我们也要能查出同一批次的多种货品批号。当产品准备装运出货时,还确保产品批号正确。总之,在持有数据记录,以备政府追溯某一特定货物时,软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追溯冷链
在食品供应链中,冷链物流又是最脆弱的;食品的质量依赖于食品在供应链中每个接触点的处理方式。第一步就是要系统地决定在哪个环节需要更好的整合,以提升食品质量和收货后处理周期。同时,还要考虑这些提升的经济成本有多高,是不是值得这么做,这些需要行业界提供相关知识数据、学术界提供分析,以及为合作建立平台。
当食品在各个供应链中转运时,我们如果能更准确地预测食品所剩的保质期,将能大幅提升行业的经济价值。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可以更好的预测食品保质期,那么我们就能更有效地在供应链中转运农副产品。
中国内地最大的低温肉制品生产商——南京雨润集团也正身体力行,积极寻求用科技化的方法来管理肉制品加工过程,采用二维码技术来确保肉制品在整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记录与追踪。雨润集团选用的是霍尼韦尔Xenon 1902无线二维影像扫描器,确保了食品在加工批次的准确追溯,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食品安全“防火墙”。由于这一系统的支撑,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使得雨润集团加强了源头控制。
五年内食品追溯性有望成为行业标准
行业观察家称,贯穿从生产地到餐桌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食品可追溯性计划有望成真。在市场经济、消费者需求、政府法规的三方全面推进下,美国农副产品行业的供应链透明度及基于行业标准的整合度将达到一个新高度。
在中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陈松先生说,他们已经就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产品追溯系统建设提交方案,此方案计划“将农产品龙头企业100%纳入追溯管理范围,以追溯到责任主体为基本要求,以标识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争取在农业部门职能范围内,实现生产环节的追溯信息向下游环节传递,并能够信息共享”。
此外,以产品历史信息的记录为基础而建立的可追溯体系,能高效管理食品供应链,有助于保障食品链的生产环境,也是有机食品行业的一个新机遇。
食品追溯远非仅仅为了遵守法规,这么做也可以带来积极的商业效益,包括:
1、与供应商保持紧密联系:农场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条形码扫描技术节省订货与补充库存的时间,可使农场成为供应商的小型仓储房,这样即可提高运营效率。
产品追溯解决方案范文3
河南县拥有亚洲一流的天然草场,目前全国有机牧业基地认证面积达到4000多万亩,而河南县的有机草原面积就达932万亩,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青海省河南县依照“公司+合作社+牧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于2007年取得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基地、生产、贸易三个证书,成为全国基地面积最大、参与有机养殖牧户最多、存栏牲畜最多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2010年3月,国家环保部批准河南县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然而 “有机基地”环境中生长的牦牛、欧拉羊并不等于都是“有机牦牛、欧拉羊”。由于个体生长差异,即便是在同一环境下生长的牦牛、欧拉羊,在肉质等级上也会因种系或生长历程(如育崽、患病)而形成差异。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牦牛、欧拉羊生长信息档案化追溯管理,将无法有效辨识出真正优质的牦牛、欧拉羊,更无法打造出如“西泠牛肉”、“神户牛排”等高档牛肉品牌。不仅如此,中国的“有机认证”在出口检验时并非“免检认证”,由于国内个别有机认证机构“重认证,轻监管”,出现了一些经认证的有机食品并非“真有机”的现象,导致我国的有机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市场的质疑。有不少虽然通有机认证的有机食品,在出口过程中仍遇到诸多阻碍。
目前河南县有机牦牛、欧拉羊产业将进入从“获认证”向“保品质”、“创品牌”演进的关键时期,政府及相关辅助机构应将工作重心放到保障有机牦牛、欧拉羊的品质安全上来,进而打造出高附加值的牦牛、欧拉羊肉制品品牌。建立一套完整的牦牛、欧拉羊生长信息追溯系统,是青海牦牛、欧拉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更是打造青海有机牦牛、欧拉羊肉制品全球性品牌的希望。
当前,河南县已与上海绿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托中科院物联网先进技术,建立了一套有机畜产品养殖环节的生产信息可追溯系统。系统已应用于河南县部分有机牦牛的养殖管理,可实现牦牛养殖过程信息的智动化采集、养殖管理、出栏管理、屠宰管理以及政府的监管追溯和消费者的追溯查询。系统目前已进行了小规模范围内的示范应用,初期的应用牛只数为4000头,应用效果显著。
基于物联网的青海有机牦牛、欧拉羊物联网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旨在完善有机牦牛、欧拉羊全产业链长效安全管理机制,实现标本兼治。推进有机规范养殖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实现有机养殖与牧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及协调发展。
1 依靠物联网追溯系统,形成一整套标准化的有机牦牛、欧拉羊养殖管理体系
通过推进有机养殖、屠宰及物流产业链的全程智能化追溯管理,加强牦牛、欧拉羊产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同时,提高养殖及屠宰企业的管理效率,以智能化数据采集减少人工数据录入工作量,降低因人为操作过多而发生的数据误差和管理混乱,实现高智能的监控数据链。经过屠宰环节分解追溯数据转接,对牛肉制品进行分块标签化管理,为实现“从牧场到餐桌”全程可追溯打好基础。
2 根据全程档案化管理数据,为每一头牦牛、欧拉羊品质等级进行评定
全面标准化养殖过程,将在牦牛、欧拉羊成长全程采集种源信息、养殖信息、防疫记录、治疗记录(病情及治疗用药等)等。依据追溯系统所记载的牦牛、欧拉羊养殖过程数据,将自动对每一头牦牛、欧拉羊品质进行打分并分出相应等级,为屠宰场按质议价收购提供了依据。
3 优质优价鼓励品质提升,为打造精品牦牛、欧拉羊肉品牌奠定基础
“优质优价”意味着不同等级设置不一样的收购价格,此举将从根本上鼓励牧民提升牦牛、欧拉羊养殖水平,注重牦牛、欧拉羊品质的饲养过程化管理,从而保障牦牛、欧拉羊肉制品的品质不断提升。
在牦牛、欧拉羊肉品质不断提高且持续稳定保障的基础上,对高品级的牦牛、欧拉羊肉制品进行品牌化运作,实现“高质高价”。高价牛肉在除拥有“有机认证”外,更有全程可追溯的记录保障,以此进入全球高档市场提供权威认证依据。
河南县有机牦牛、欧拉羊物联网追溯监管系统包括生产阶段的可追溯系统、屠宰阶段的可追溯系统、流通阶段的可追溯系统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的信息查询监控管理系统,最终打造出一个“产、供、销一体化”全产业链有机畜产品可追溯监管系统。
生产阶段的追溯解决方案:该子系统主要实现牲畜在养殖阶段的信息采集、上传和统计分析。屠宰加工阶段的追溯解决方案:该子系统主要实现牲畜屠宰加工过程的信息采集、上传,并能将每块肉与其来源牲畜的生产阶段的信息实现一一对应。对其屠宰后流通在市场每一块肉进行追踪溯源,达到一品一码的追溯目的。流通阶段的追溯解决方案:实现在途货物的监控、跟踪及道口检查。政府监管部门的信息查询监控管理技术方案:政府相关监管部门负责监管有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环节的管理,各子系统的数据都将实时上传至中心数据库,由数据中心统一保存备份。监管部门能够通过系统数据中心方便快速地查找到有机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到最后销售终端的所有信息,实现对有机畜产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的全面跟踪监控。如发生疫病事件,系统将自动对疫病来源进行查找,具有较强的可追溯性,有助于对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及时处理。
有机畜产品溯源系统实施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1 保障有机畜产品安全、增加消费者的品牌信任度和忠诚度
打造一个完善的全产业链有机畜产品溯源系统,大大提高了畜牧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满足了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也为质量安全的检测以及执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民众要求重视畜牧产品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有机畜产品溯源系统可有效控制问题畜产品的出现,并能做到出现问题迅速查找源头,快速截断危害源。畜牧产品追溯贯穿于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关键环节,消费者可以了解其所关心的有关产品的全部信息,满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比任何广告标语、许可证等更加有效和可靠。这将大大提高消费者对优质产品的品牌信任度和忠诚度,有利于当地有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 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损失,提高牧民的收入
一些农户因为对基本的饲养流程不够明确,从而导致大量的有机畜产品生病或者死亡,追溯系统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保障了牧民、企业的经济利益;进行有机追溯能够使有机畜产品获得更高的品级,从而提高有机畜产品的价格,整体上提高有机畜产品的价格,提高牧民的收入。
3 提高有机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促进有机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促使世界各国着手追溯系统的实施,并已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强制手段要求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实现对产品的追溯。这意味着畜产品追溯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复合性技术壁垒,并将对国内出口畜牧产品的销售带来不利影响。因而,顺应时代潮流实施食品追溯,对促进国内品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畜产品的可追溯性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市场准入标准,而且相应产品可以获得高价。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将不仅解决目前部分畜产品出口受限制的局面,而且将大大提高有机农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促进有机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产品追溯解决方案范文4
灌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施中的问题及其根源
尽管灌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处于拿来使用的过程,缺乏深入理解与改革创新,不能适应本地的实际需要,存在一系列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利益相关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而现有追溯体系主要是由政府主导,以政府利益为中心,无法惠及其它各方,基它主体要么不清楚如何使用,要么没有动机参与,追溯体系动作效率低下,体现在在个方面:(1)信息过载。(2)信息无法成为公共品。(3)信息交换障碍。无论是由政府主导开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还是由企业或组织源于外部市场和政府监管压力自发建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都面对农产品生产分散、农户质量安全意识较弱等问题,在追溯系统运作过程中,信息获取、沟通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都较高。且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主体规模普遍较小,都无法发挥可追溯体系建设的规模经济性,也导致建设和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由于其生鲜易腐性,为保证质量安全,供应链上的流通环节必须行使再生产职能,事实也证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仅只来自生产环节,许多也发生在流通环节,流通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至关重要。由于灌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起步晚,建设不全面,很多内容仅局限于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涉及的主要内容及适应性分析
产品追溯解决方案范文5
“谈食色变”的年代
“早上,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吃完后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家,吃个增白剂加柠檬黄馒头……”这个广泛传播的段子,以自嘲而无奈的口吻,生动描绘了国人所处的“谈食色变”的年代。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诞生于2009年。巧合的是,就在该法草案二审后的2008年,爆发了在中国食品安全危机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三鹿“问题奶粉”事件,食品安全法因此被赋予了强烈的历史使命。该法正式施行之时,1995年出台的食品卫生法退出历史舞台。从“卫生”到“安全”,意味着食品监管理念的重大转型,这是中国食品法制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尽管5年的执法历程,收获了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被公众寄予厚望的食品安全法,并未从根本上带来“舌尖上的安全”。最近几年接踵而至的瘦肉精、地沟油、镉大米等等,成为继“三鹿事件”后又一批食品安全危机新标本。
食品安全问题为何面临积重难返的凶险之境?除了企业诚信缺失、政府监管乏力、环境污染高发等现实因素外,极为关键的制度因素是,现行食品安全法是迫于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压力而紧急酝酿的产物。因立法较为仓促,且当时监管体制等核心问题尚未理顺,大量制度设计未能满足急速变化的食品安全需求,尤其是法律责任偏轻,抑制了重典治乱的威慑作用,最终导致法律日益疲软。
高企不下的食品安全危机,重创民众的心灵防线,也成为执政者的心头之患。近年来的发展态势日益表明,因食品安全问题而累积的不满情绪,正在危及政府信誉和社会信心。“舌尖上的安全”已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而是必须上升到“面包政治”的高度。在此背景下,食品安全法的修改已势在必行。
2014年6月23日,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正式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初审。修法草案由现行法律的104条扩充至159条,增加了整整55条。与法条的大幅扩容相比,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是贯穿于修法草案的四大精神线索:其一,强化预防为主、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其二,设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法律制度;其三,建立最严格的各方法律责任制度;其四,实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机制。
食品安全法实施仅仅5年即进行“大修”,这在我国立法史上并不多见。这既是危机压力下的“不得不修”,也必然孕育了崭新的希望。正因此,真正值得关注的并非是修法频率,而是一部全新升级的食品安全法,能否引领食品安全由乱到治?能否真正带给国人“舌尖上的安全”?
从农田到餐桌
建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制度,是此次食品安全法修订的一个重要目标,修法草案为此补充、强化了一系列相关制度。而其中最能体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理念的,莫过于食品追溯制度。
目前,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都已建立了成熟的食品追溯制度。比如在德国,每个鸡蛋上都印有类似“身份证”的编码,据此可以了解鸡蛋的来源,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以一直追查到饲养场甚至是鸡笼。
我国食品追溯制度始于本世纪初,最早的探索萌芽出现在上海、北京两地,其后逐渐推广至一些重点省份。纳入追溯试点的食品,也从早期的猪肉扩大至家禽、生鲜等,从蔬菜水果发展到食用油、乳制品等。但总体而言,我国食品追溯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集中于较发达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应用也不普遍。
普遍的共识是,食品追溯制度是食品安全的推动器,不仅可以让消费者放心购买,也能倒逼生产者合法经营。要治理中国社会当下的食品安全危机,食品追溯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制度。
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为此明确提出,“国家建立食品全程追溯制度”。并要求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
修法草案将食品追溯制度上升为一种法律要求,无疑将为这一制度的快速起飞注入强大动力。不过业内人士也认为,食品追溯制度的全面推广,还面临一些现实困难。
首先,目前有数个中央部委都在推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不仅导致管理混乱,更引发追溯标准的冲突。这是食品追溯难以普及、无法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当务之急是整合各自为政的食品追溯体系,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推广。
另一个重大障碍是,企业建立食品追溯体系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技术,而短期收益却不明显,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此缺乏自发实行追溯的动力。有人甚至担心,如果以法律强制推行食品追溯制度,由此增加的成本,最终是否会转嫁至消费者头上?这样的担忧或许并非多余,现实中不少使用了追溯条码的食品,售价往往要翻上一番甚至几番,令消费者望而止步,甚至引发“借追溯码涨价”的质疑。
建立食品追溯体系必然付出相当的成本,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尽力减轻企业负担。有专家因此建议,应当建立分担机制,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企业作出适当补偿,以此调动其积极性,促进食品追溯制度的顺利推广。
破解监管难题
2008年震惊天下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引爆了中国乳业危机。然而在经历了波及全行业的整肃风暴后,问题奶粉依然屡屡卷土重来,2013年香港颁布的“限奶令”,更是触痛了国产奶的软肋。
为了拯救乳业危机,监管层可谓殚精竭虑。而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则为在法律层面构建长效监督机制提供契机。修法草案为此在中国法律中首次对婴幼儿配方食品单独作出了一系列特别规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明确规定:“不得以委托、贴牌、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这一新禁令针对的,正是市场上真假难辨的“洋奶粉”乱象。“三鹿事件”发生后,各种品牌的“洋奶粉”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其中不少其实是贴牌、分装的产物。典型的案例是,2013年3月,江苏玺乐丽儿进出口(苏州)有限公司被曝走私婴幼儿奶粉甚至是过期奶粉,然后通过贴牌改装,冒充荷兰原装进口的美素丽儿奶粉入市销售。
事实上,监管部门此前已叫停此类贴牌等行为,而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确立这一禁令,无疑将提升其法律效力,最终将“假洋奶粉”驱出市场。
令无数消费者爱恨交加的保健食品,是食品安全法修改重点关注的又一种特殊食品。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的保健食品,其安全性评价、标准制定、市场准入以及监管等都有别于一般食品。然而当下的保健食品市场,却受困于假货泛滥、非法添加、虚假宣传等诸多弊端。
保健食品的诸多乱象,一大根源是缺乏完善的规制,正因此,修法草案对保健食品条款进行了大幅扩容,由现行法的仅仅1条规定增至5条,其中最大焦点是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根据修法草案,使用新原料或首次进口的保健食品实行注册管理,其他的则实行备案管理。
多年以来,我国对保健食品一直采取“个案审批”制,无论产品中的主要成分是否相同,上市前都需接受审批,不仅虚耗大量行政资源,也无谓增加了企业成本,因而饱受业界诟病。而备案制的引入,意味着可以依据保健食品的风险高低分类管理,能更好利用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
不过对于这一改革,还存在不小争议。反对者担心,备案制将导致大量保健产品涌入,令市场更加混乱。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因而普遍的共识是,备案制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而是“宽进严管”,由事前约束转为事后监管,一旦推行,相关监管必须跟上。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破解奶粉、保健食品等监管“老大难”,修法草案亦着力于填补监管盲区,比如,针对网络食品交易这一新业态,就增设了相关主体的食品安全责任等制度,成为修法的一大亮点。但也应当看到,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监管难题,未被列入修法视野。
比如,现实中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成为监管死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现行食品安全法授权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但直到2013年7月底,全国仅有10个省、市、区出台了相关法规。有专家因此提出,食品安全法修法草案应当提供指导性原则,以推动各地加快立法进程,而不是将立法任务一交了之。
再比如,对于争议不断升级、公众疑虑重重的转基因食品,修法草案并未增加任何有针对性的专门规定,这令许多人深感意外。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尽管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未有定论,但没有理由不对其实施特别监管,修法草案至少应确立转基因食品强制标注制度,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助推社会共治
食品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并不能仅仅依靠企业主责、政府监管,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因而食品安全法修改的一个重要导向是,充分发挥消费者、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方面的监督作用,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在社会监督方面,新闻媒体无疑充当了最重要的“守望哨”,综观近年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几乎都是由媒体率先“扒粪”。与此同时,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民不断曝晒问题食品丑闻,亦日益成为社会监督的重要推手。然而在一波波“揭黑”热潮中,也混杂了一些虚假信息甚至恶意谣言,不仅引发无谓的社会恐慌,更严重伤害了一些“躺着中枪”的企业、产业。比如2007年的“蕉癌风波”和2008年的“蛆柑事件”,原本只是正常的病虫害,却被恶炒成了食品安全问题,仅四川广源的种柑农民,就因此损失250亿元。
基于这样的现实,修法草案在鼓励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强调相关宣传报道应当客观、真实、公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草案同时规定,的食品安全信息可能对社会或食品产业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事先向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核实情况。
不过,上述规定所设置的“核实”门槛,引发了不少异议,认为这将导致政府部门过度垄断信息权,使问题食品无法及时曝光,甚至加大瞒报隐患。在许多人看来,如何妥善平衡公众知情权与信息准确性之间的矛盾,修法草案还需作出更合理的考量。
要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大厦,公众参与是不可或缺的支柱。2004年发生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就是由当地一位有良知的农民率先揭开盖子。而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河南劣质方便面、广州假酒等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同样得益于消费者的举报。目前,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已在全国普遍建立,而食品安全法修法草案亦引入了这一机制,明确规定“对查证属实的举报,给予举报人奖励”。
产品追溯解决方案范文6
本次大会邀请了众多国内外领导、食品安全专家及相关企业参加,各领域专家发表了精彩演讲。此外,大会还邀请了中国日报、中国食品安全报、中国质量报、中国食品质量报、京华时报等近50家媒体现场报道。为了让更多的人对本次大会有全面的了解,本刊特摘录演讲者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全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工作进展及意义
李振中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副司长
肉菜作为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它们的食品安全犹为重要。只有保证这“一荤一素”的质量安全,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才会有更大的保障。2010年商务部正式启动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旨在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信息追溯链条,实现肉菜产品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切实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同时满足消费者对于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相关信息的知情权。
建设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对于保障肉菜食品安全及促进肉菜食品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当前建设并完善追溯体系还需加强几点:推动并扩展追溯体系,形成覆盖全国的追溯网络;加强与监管部门衔接,探索推进全过程追溯;推广和宣传肉菜追溯体系,引导居民放心消费。
倍肯基层食品安全检测监控网络技术、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介绍
候友松 北京倍肯恒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食品安全事业部经理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各部门的广泛关注。目前初步形成以部级的食品检验机构为龙头,省级检验机构为骨干,市级检验机构为基础的检验体系。体系的建立有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监管部门监管力量分散,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手段;生产企业自主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缺乏系统的管理等问题。
针对相关问题,倍肯公司提出基层食品安全检测监控网络体系。此检测体系具有快速反应突发事件的能力,可以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对于重点地区可以进行有效监控,并及时向相关自检单位和食品经营者统一食品安全信息。现在,在山西省昔阳县建设的食品安全监控网络体系已经持续运行了近6个月,基本完成较有效的食品安全预警监控机制。
物品编码助力食品安全全程追溯
李建辉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副总工程师,应用推广部主任
食品安全追溯涉及到两方面问题:事前防范和事后补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检测体系、标准安全体系等等属于事前防范的一些措施;基于食品的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技术体系的安全追溯属于事后补救。
两会以后的重大举措是成立了国家食药总局,体现出国家对食品安全追溯的发展朝着统筹、有序的方向推进。食品安全追溯的主体是企业,作为食品企业有义务去实施。生产流程的透明化,使问题发生时能够快速锁定问题产生的源头,缩小影响范围。通过追溯向社会公布各环节信息,可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在食品追溯过程中统一的物品编码管理是基础,建议使用统一的编码标准,可以把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人、物、机构及事件串联起来,做到食品流通的透明,实现系统中信息的交互和共享。
食品净化技术的创新对食品安全保障的意义
谭燕 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中心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食(北京)净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国还处在食品安全矛盾凸显期和高发期,食品安全成为国家重视、百姓关注、媒体聚焦的民生焦点问题。食品安全应对策略包括监督执法、检测追踪、源头治理及食品净化。不难看出,食品净化势在必行。
中食(北京)净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自主研发出全球领先的尖端食品净化技术——“水触媒”技术,填补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中无毒净化的空白。水触媒食品净化技术,以自来水为解毒净化的原料,通过高能粒子簇射轰击水分子,使水分子瞬间裂解,生成大量水触媒功能团,从而使水变成了具有解毒净化能力的高能水。快速杀灭各种致病微生物,高效降解农药、激素、抗生素等化学残留,并可迅速还原为水,不留遗害,开创了绿色净化新时代。
美国FDA在华食品安全工作及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最新进展
Christopher J. Hickey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驻华办主任
美国FDA实施一种进口预警制度,对从中国进口的水产品、农产品、养殖品以及一些灌装食品等,均与中国认证认监委和质检总局沟通,确定一系列标准。为让中国企业能够了解相关要求,FDA与中国的一些大学合作,并开发了一系列流程控制培训项目,让企业更好的理解如何去控制生产流程。
FDA制定相应的标准主要用来预防和加强合作伙伴关系,控制进口食品安全,防止问题食品进入美国,保护公众的健康,并可以同相关的利益合作者找出**的合作方法。相关标准的制定重心是确认风险,包括风险分析及基于风险的防控,分为6个步骤:风险分析、风险的防控、企业制定监控防控程序、改正性的行动和措施、核证,以及记录。
FDA的相关标准全部对公众开放,都可以在网站上看到。标准出台之前会充分听取并采纳公众的意见,标准最终才会得以实施,并且实施时会说明是否采用了公众的评论。
中粮集团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黄伟 中粮集团中国食品质量中心总监兼研发支持中心总监
中粮集团属于进出口贸易型企业,于2009年开始规划集团层面的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研究国际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外部要求及内部质量管理现状,最终形成了中粮集团全产业链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体系的战略规划和逻辑框架。
中粮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以生产源头直到出口管理和最终服务来建立全产业链的专业机制,并落实中粮对食品安全的承诺。与此相支撑的3大体系为风险管控体系、安全的支撑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体系建立促进了中粮质量安全文化的形成,包括核心的价值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
中粮愿与同行们共同努力,质量为基,安全为要,打造安全的产业链,奉献营养健康美味的食品,服务社会与公众。
一物一码全程追溯 食品安全有序可控
谢辉 北京爱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在药品追溯领域,中国已经走到世界前列。现在食品追溯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食品会像药品一样可以做到追踪追溯。
爱创科技是专门从事食品药品追踪追溯的企业,经营15年来获得国家和政府机构多项资质认证,拥有12项知识产权专利和77项专业软件著作权,承担了很多国家重大计划和项目。
通过为商品附码将产品的不同包装建立为成组的关联数据,使成型的包装产品能够查到包装内部具体情况并便于追踪追溯。从贴码、扫码到装箱、收货入库,同时实现产品溯源和流向追踪。未来有望通过ERP系统进行信息集成。
产品追溯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可以有效控制质量、防止串货、出现问题利于产品召回等。消费者通过产品溯源可以查询真伪,也能够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高端食品级输送带对食品安全的意义
刘聿言 哈柏司工业传动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地区食品行业经理
哈柏司公司是专业的输送皮带生产商,能够提供所有的输送解决方案,产品遍及各个行业。哈柏司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从选型、设计、安装、维护全程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