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开头范文1
[关键词] 电视剧片头;视听创作;虚实相间;创新
电视剧片头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总领电视剧主要内容,介绍演职人员相关信息,具有剧情的导视作用,吸引观众进一步关注。构思巧妙、制作精良的片头可以提升电视剧的形象,虽然它不是电视剧的主要内容,但却是主题思想风格的演绎,是将艺术美感和情绪感染力综合性呈现,在视听艺术上搭建起沟通观众的桥梁。优秀的电视剧需要一个出色的开始,制作精良的片头如同书的精美封面,让人们在琳琅满目的书架旁眼前一亮。这需要创作者发挥想象力,充分把握电视剧的视听材料,用独特的视角表现电视剧的题材,诠释电视剧的主题思想,展现电视剧的风姿风貌。
一、基于主题的信息传递
广义上的信息,是事物表现运动的形式,而信息在电视传播中的表现,借用高鑫在《电视艺术美学》中的解释:消息情报、经验知识、思想观念、感情态度、审美娱乐。[1]电视剧传播的信息集中表现为后四种的融合,片头通过字幕、音乐、画面体现。字幕是传递信息最直接、清晰、易懂的方式,既担负介绍演职人员、制片方、出品方等电视剧基本信息的职责,也起到宣传电视剧和吸引观众的作用。当观众认可字幕中出现的演员,会产生期待观看电视剧的一种晕轮效应。而字幕的形态、颜色、结构、运动方式带有审美取向,表达主题、渲染情感、营造氛围。现在三维动画技术让字幕设计变得多种多样,如《家的N次方》将片名变化成几何魔方不停地运动幻化,作为转场方式连接剧情画面,这种巧妙的设计将字幕与情节融为一体,体现出都市偶像剧求新求变、迎合年轻人口味的特点。
电视剧片头都有固定的模式,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体现的思想也必须在一定的规范内。一部上百分钟的电视剧要在短短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内表现主题,片头必须短小精炼、有代表性、富有内涵,不能追求包罗万象,必须有取有舍,浓缩剧情精华,画面的选择具有典型性,表现电视剧大致内容和风格倾向。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网络媒体的冲击,面对电视屏幕上五光十色的节目选择性疲劳,片头欲将电视剧信息告之观众时,观众已不再耐心等待。信息传达需经过艺术化处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正如叶家铮、吴兴文在《电视传播》中提到,“人类的形成发展与审美和娱乐密不可分,各种艺术形式都在传达审美信息,而审美与娱乐、信息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2]
数字化网络时代,片头艺术的诉求尽量满足人们追求视觉冲击和感观享受的要求。在精彩片段选取上,动作画面富有变化、具有可看性,可以构建片头的节奏,但由于缺少一定的电视剧语境,观众理解不足,与其他画面衔接上唯恐突兀,而数字化的转场方式可以巧妙处理使画面更为绚丽。大场面交代剧情发生的时代背景,增加画面的恢弘感,尤其历史、战争、武侠等题材,大场面彰显制作实力。不少片头场景的制作已经向电影看齐,如《新三国》片头的大规模战争场面依靠三维动画技术。虽然数字技术用以美化修饰片头画面信息,但不能逾越信息传达的本质,否则本末倒置使观众忽略本应接受的信息,只是沉浸在感官享受中。
二、内容表意上的虚实相间
电视剧创作总是力图再现日常生活并将其上升为电视中的艺术化事件,但什克洛夫斯基认为,“电视剧艺术不是纯形式,它不是物,不是材料,是材料之比。”[3]电视剧拥有自己独特的镜语,学理层面上包括:画面构成、声音、镜头运动、场面调度等,镜语中的对象要被观众所能理解,电视剧传播的意图必须明确,满足观众的兴趣,才能产生各种价值。电视剧以固定时间连续播出的形式呈现出程序化特质,主要表现为片头片尾与音乐设计、每集开端结尾的重复等镜语特质。[4]电视剧片头将电视剧整体镜语拆分开,构建新的视听镜语,搭建与观众的虚拟交流,并不是真实的交流,观众更多感受自己内心世界,关键在于观众是否理解创作者的用意。电视剧片头画面打乱了电视剧原本叙事结构和时空关系,这种重新组合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其实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而对片头的理解、对内容的整合则交给观众,他们将眼睛看过的信息经过大脑处理。如一般根据电视剧剧情顺序发展,《金婚》片头按照佟志和文丽50年婚姻分年份展现,而《金粉世家》的片头讲述了金燕西和冷清秋从初次见面到最后分开的过程,即一对老年夫妻的相濡以沫和一对年轻夫妻的悲欢离合。片头通过高度概括剧情和强调视觉风格重整画面,并将电视剧内容抽离并美化,所表现意境更为抽象,像漂浮在电视剧的现实生活上空,人们看到的电视剧本身可能不像片头所呈现的那般梦幻。
片头画面大多来自电视剧中精彩段落,组接的段落之间具有跳跃性,主题内容的表达上有空白点,需要观众充分发挥联想。截取片段在电视剧中有相关剧情连接,表意符合真实生活规律,但蒙太奇重组后会产生新意义,在主题明确的基础上通过重组画面引导观众对剧情的猜想。画面在剧情中真实存在,在片头却留有想象空间,这种虚实结合重整了观众的感知力,深化了观众的感悟性,需要用想象激活对电视剧新的认识。
电视剧片头表意上虚实相间,可以加深观众的期待感。数字时代的观众习惯“读图式”阅读荧屏,适应各种非线性的视听奇观。电视从业者必须不断用新材料、新形式吸引观众,这样表面化、形式化的作品恰恰迎合了忙碌的人们。以前依靠剪辑创造出意义,今天以数字技术将其夸大延伸,观众不用细细咀嚼,直观感知个中含义。80年代的电视剧《红楼梦》片头没有具体展示剧中情节,而由几个空镜头构成独特的意境,镜头摇向山中美景,叠化定格在飞来石上,充分体现出曹雪芹书中所说“谁解其中味”,象征意味浓重,贴合《红楼梦》小说的博大精深,让观众自由去解读。但现在的片头必须摒弃理性思想,不能等着观众慢慢体会深刻内涵,要用感性思维将主题思想抒情化,营造氛围让观众沉浸其中,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观众。如《金婚》属于家庭情感剧,讲述了一对夫妻跨越50年婚姻的风风雨雨,始终带有一种默默的温情,但其片头却运用情景喜剧常用的漫画方式展示这对夫妻婚姻中的磕磕绊绊,一张张用三维动画制作出来的照片,定格了婚姻中的经典,这种新颖的方式代表了当下一批片头的制作倾向,怀旧主题和照片或旧电影组合,应和影视领域追求卡通化、轻松化、快餐化的趋势。《金婚》片头里漫画式的照片创意建立在充分理解电视剧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将风格物化,不是再现电剧中的场景,而是一种超真实表现,是公开的****。
三、视听创作上的情绪渲染
电视艺术首先体现的是视觉艺术,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到:“没有哪种思维活动,我们不能从知觉活动中找到,因此,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5]人物、环境、光影、色彩、构图、运动等构成了电视艺术的视觉表意系统,同时配有声音叙事,是完整的、连续性表意,但电视剧片头则截取部分画面拼接,且没有声音表意辅助,观众的视觉思维具有跳跃性。因而电视剧片头画面更注重内在指向性,往往带有某种情感的宣泄,融入了创作者的感情理想。
电视剧片头中内在的情感渲染通过一些特殊的画面元素表现。剧中人物是片头表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表情、动作能表现剧中状态,让观众产生心理上的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同。另外依靠数字技术制作光影和色彩体现人物特征,加强画面的深度,统一作品基调,表达特殊的情绪。如《中国地》片头整体沉浸在深沉的灰黑之中,以红色作为主色,充分表现这段抗战历史的惨烈,同时又以红日象征了战争的胜利,整个片头的色彩基调阐释了电视剧的抗战主题。用近景展示赵老噶刚毅的表情,画面中赵老噶高举着枪,背后是血红的旗帜,象征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底,经过数字化抠像处理,呈现一种剪影效果,表现一种为国为民的悲壮之情。
电视艺术是视听综合艺术。声音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能表达情感、渲染气氛。但电视剧片头中原本的画面叙事、声音被抽离,在表意上处于真空状态,抒情音乐成为主要形式。音乐不同于画面的形象表达,是主观情感的抽象概括,相比对白和声响与画面的关系更疏远,但音乐不会因具体形象而局限人们的想象力和情感宣泄,反而为画面增添情感元素。片头借助音乐与人沟通、直到人心的穿透力,配合片头多角度、广义性、多维度的特点,将电视剧内涵融入音乐,在观众心中保持长久印象。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主题曲,如古装剧《宫锁心玉》片头主题曲广为传唱,音乐的前奏呈现一种空灵感觉,配合画面的开始由三维动画制作的花瓣梦幻场景,产生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音乐整体风格像在述说悲伤无奈之情,该剧定位在年轻观众,感性的音乐第一时间触动了人们的情感神经,观众听到优美的音乐后难免产生观看的欲望。
四、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多变
以“内容为王”的影视行业尤其讲求新意,影视片头设计一再翻新。20世纪前中期的电影片头往往是字幕随情节开始,到后期数字技术推动,片头开始强调视觉审美、追求意境化。如007系列电影横跨了两个世纪,在主题题材不变的前提下,片头设计一直求新求变。第一部《黄金眼》在1995年上映,片头将前苏联的符号设计其中,镰刀、斧头、五星等,贴合了女主人公的身份。而1997年上映的《明日帝国》展现了数字元素构成的数字时代,电脑主板作为美女的皮肤,依然离不开对女主角的渲染。最为经典的2006年上映的《皇家》用扑克作为子弹,扑克幻化出人物,扑克“7”引出片名。当其他影视制作者还停留在用数字技术模拟一些场景、点缀一下画面时,好莱坞影片的创作者已经将创新的触角延伸到其他艺术领域以及思想文化领域。
电视剧片头中创新可以在多方面实现,例如风格创新、结构创新、画面创新、表现形式创新,等等。首先主题风格上,片头需要表现电视剧的题材和内在思想,但切入角度可选择。如同为谍战片,《潜伏》片头伴随电波声、把刀声、开枪声音的扣人心弦,画面始终处于黑暗色调中,充满了紧张感、沉重感,而《断刺》则用昏黄的色调渲染怀旧情怀,风格华丽而感伤。画面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是片头中最为常见的,其中色彩在观众随意挑选电视节目时,容易成为最初印象。色彩不是诉诸理性,而是诉诸感性,对眼睛的占领是无觉之觉。如同样是家族剧题材,《大宅门》和《乔家大院》的色调运用就截然不同,虽然二者皆体现古典主义,但前者故事发生在皇城,色彩浓烈、大鸣大放,而后者则是儒雅的晋商文化,色调典雅、内敛。
[参考文献]
[1] 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0-11.
[2] 叶家铮,吴兴文.电视传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
[3] [俄]什克洛夫斯基.俄国****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12.
[4] 陈旭光,戴清.影视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03.
观后感开头范文2
关键词 推拉镜头;电视摄影;摄像记者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1-0003-02
1 作为一种镜头语言,推镜头和拉镜头是有自己的特殊含义的
推镜头使得画面中的景物渐渐变大,越来越突出,具有强制引导观众注意力的作用。一方面是把主体从整个环境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是提醒观众对主体或主体的某个细节特别注意。在镜头推进的过程中,由于景别不断变化,主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也在不停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连续的、递进的,在突出主体的同时也强调了主体和整个环境的统一,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可信性,在新闻摄影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有一则电视专题拍摄了进入村庄被困在村民房子里的一只野生金钱豹,镜头的起幅是房子的远景,房子周围是大量民居和围观的人群,交代了是在“村庄”中的大环境,然后镜头逐渐推进,最后落幅定格在房子窗户上,观众通过镜头可以清楚地看到房子里的金钱豹。这个镜头一下可以打消观众的所有疑虑,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拉镜头与推镜头正好相反,强调的是主体与环境的联系。它使主体或主体的某个部分渐渐变小,逐渐淹没在所处的环境之中。主体由大变小,由局部到整体,给人的视觉感是景物渐渐远离,视野逐渐开阔。拉镜头从观众注意的特殊景物开始,逐渐放开,往往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的情绪,使观众对镜头描述的事物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具有思考性质的主动参与。比如这样一组国外的电影镜头,镜头的起幅是美国海军军官的帽徽,而后镜头逐渐展开,观众看到了一名美国军人的脸,然后是军人的全身,随着镜头的不断展开,观众依次看到了军官身后的炮塔,身旁的飞机,甲板的全部,进而看到了整个航母的全景。当镜头展现出广阔的大海时,最初军官的身影几不可见,而最后展现的画面的视觉效果是震撼的。
2推拉镜头在电视摄影中属于特殊的镜头观察方法,要谨慎使用
拍摄中,当要进行镜头的推拉时首先要考虑,这个镜头为什么要进行推拉,使用定焦拍摄能不能更好地记录当时的场景,使用推拉能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意图,如果经过思考,你能找出使用推拉镜头的足够理由,并且通过推拉拍摄的效果是固定焦距不能达到的,那么这组推拉镜头的拍摄就是成功的。下面列举一些必须使用推拉镜头的情况。
1)当被拍摄物体无法接近,或者需要被摄物体的特写镜头时。如拍摄一些具有危险性的物体等;
2)摄像机被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不便于移动,画面的视角受客观条件影响较大;
3)追求时间,抓怕,抢拍等情况下;
4)改变摄像机的位置需要做复杂的运动,比如连续拍摄一个跑步者的近景;
5)为了扩大或压缩透视感,长短焦距的镜头在反映空间的立体感时表现是不同的。短焦距可以加强画面的透视感,长焦距时则相反。
3 使用推拉镜头时要注意推拉的速度
摄像过程中,使用推拉镜头时推拉的速度必须与所拍摄画面的内容,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整个拍摄过程所呈现的艺术风格等诸多因素协调统一。因为推拉镜头的速度不同,画面语言所传达的语感信息是不同的。就像一个人讲述某件事情,根据事件内容的不同,慢速推拉可以表现出从容叙述的状态,给观众的感觉是悠然、自信、洒脱的抒情,就像一首饱含感情的散文诗,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让人沉浸在画面的氛围之中,如拍摄某些风景名胜,介绍一些风土人情等;也可以表现出一种庄严、肃穆、或是沉重的情绪,增强画面的影响力,起到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表达哪种情绪,慢速推拉的镜头语言都是无法独立完成的,它需要画面的整体内容、背景音效、表现手法以及主题思想等多种因素的配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情景内容。可以说,它是增强画面效果的一种辅助手段。以之相应,快速推拉镜头同样是画面语言的一种辅助表现手法,它恰似脱口而出的呼喊,夸张的表现形式带给观众的是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比如一些运动类的节目,现在还有一些时尚类、音乐类节目都大量使用快速推拉镜头的方式,跳脱、动感的镜头语言表现出欢快、极致的节奏,传达了一种情感的宣泄。快速的场景变换,夸张的视角更替,使镜头中呈现的各种画面因素充满张力,更加有助于相关主题的表达。所以,无论是慢速推拉还是快速推拉,在使用时一定要根据节目的内容、风格等因素慎重决定,不要盲目使用,否则会使画面逻辑不清,表达混乱,破坏画面整体的效果。
4最后还要注意,在使用变焦拍摄推拉镜头时,一定在前后都要留出足够的起幅和落幅,便于后期剪辑
另外,给起幅、落幅留出足够的时间也是推拉镜头拍摄的必然要求,这样可以减少画面的突兀感,增加画面语言的层次,减轻观众的心里落差,使观众容易接受。还有,如果情况许可起幅和落幅的长度最好能够达到作为一个单独镜头使用的要求。
以上是对电视摄影过程中推拉镜头使用的一些分析总结,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新闻拍摄中,由于时间紧迫,很多情况下是来不及思考的,这就要求拍摄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快速的临时反应能力,只有平时勤于练习,使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拍摄出完美的画面。另外,对推拉镜头的使用,有时候要根据拍摄内容灵活掌握,不必完全遵循必定的原则。只要拍摄者的主观视角符合大众审美,逻辑清晰,主题明确,拍摄的画面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观后感开头范文3
[关键词] 奔跑;结构;时间;色彩;真实
一、影片的梗概
在德国柏林,黑社会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赢到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影片给人最大的印象是罗拉拼命地奔跑及三个奔跑过程和三种不同的结果。导演选择了一种最原始的动作“跑”来表达爱情。罗拉的“跑”给人一种原始的生命的冲动。在奔跑之中,让观众感觉到自己的血脉与罗拉一起责张,感觉到自己的双腿与罗拉一起伸展。导演用奔跑去诠释时间的存在。罗拉为他人奔跑,为爱情奔跑。这种拼命地奔跑与激烈震荡的背景音乐的结合给观众一种强烈的感受。导演强调了跑的多种视觉效果,用大量移动镜头来渲染罗拉的奔跑,罗拉多次在桥下、隧道中奔跑,前景是水泥柱子,深景是罗拉,表现有生命的罗拉在无生命的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奔跑;用不稳定的镜头着意造成影像的不稳定与晃动,主要体现罗拉奔跑中的生理视觉感受,能让观影者有切身的同感体验;还用了大量固定推拉镜头,从高空俯视拍摄,在视觉上造成强烈的反差,罗拉由大变小,在巨大空旷的广场上奔跑,导演注重从视觉和内心感受来刺激观众。
影片还重视听觉感受,伴随奔跑的是强烈的声音。影片声音方案的核心是主观声音,即影片主观的音乐贯穿,影片客观环境真实的音响很少,这充分地体现了导演对现代音乐的喜爱与迷恋。我们应该注意到导演似乎不相信我们人类器官所听到看到的世界的真实性,更相信他的内心所感受到的主观真实,他用主观声音努力表现这种主观的更高层次的真实。伴随罗拉的奔跑影片用快节奏的音乐贯穿,这种音乐既渲染了气氛,同时又加快了节奏,这种音乐是时下流行的新潮音乐,新潮音乐无疑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感受与刺激。让观众在他营造的氛围中忘掉一切,不自觉地进入角色,带着一种力量和激情与影片一起共振,与罗拉一起奔跑。
二、关于影片的结构
符合美学的规律,影片的结构是明显的三大块,三大块本身的叙事各自独立,没有叙述的关联,使三大块连为整体的是整个影片的立意和作品的主题。这样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在往常的电影里是很少见的,这种艺术处理手法,是让有艺术思维的人看后进行反复思考的。影片是典型的版块式结构,这种结构是电影剧作结构中的现代剧作结构,与通常电影的“常规剧作结构”不同。影片的这种结构方式不是在讲述一件事情,而是在探索怎样进行艺术表达的问题,他重点想让人明白艺术的表达有多种可能性,在75分钟内导演用三种可能性来表达罗拉营救曼尼的多种可能性。还应注意的是影片的时间处理,罗拉三次奔跑,每次奔跑的电影长度与现实中的实际时间的长度基本一致,都是20分钟,这种罕见的处理方法让观众对时间历程有一个真实的感受。
三、影片结构示意
开篇(IO分钟)曼尼丢钱。
第一次奔跑(20分钟。正常)超市抢钱。罗拉身亡。
转场:冥界(3分钟)
第二次奔跑(20分钟。推迟)银行抢钱。曼尼身亡。
转场:冥界(2分钟)
第三次奔跑(20分钟。提前)赢钱。成为富人。
影片这三大板块即罗拉三次奔跑,它们相对独立,中间用冥界进行连接,让观众很自然地进行前后的这种衔接。其中时间(20分钟营救,牢牢抓住了观影者的神经)因素起了关键的作用,罗拉在下楼梯时时间的提前还是延迟是一个关键点。将出现三种不同的奔跑过程及结果。这种表达方式类似是游戏的闯关,是不现实的,但现实确实存在多种可能性,可是现实只能有一种过程与结果。这种艺术处理,在电影中是全新的。它是纯艺术的处理手法,有游戏的性质,它让人去思考,去联想。让观众对导演大胆而创新的表现手法有一种感叹之情。
四、关于影片的开篇
影片精彩的开篇把观众的视听感觉一下子调动起来。有一种与众不同在吸引着观众。
1 导人
(1)字幕:文字明确表明:本片是一场游戏。是一部探索电影。之后镜头推向时钟,然后进入时空隧道。
(2)钟表的道具。首先,钟表是时间的标志。罗拉奔跑最紧密的就是与时间的关系,在影片的开篇就给观众一个暗示。其次,制作者把钟表作成一个尖牙利齿的小怪兽,不仅表现岁月无情,还表现时间对人生命的吞噬;更反映出制作者追求视觉刺激。
(3)时空隧道的利用。镜头从钟表盘向上升,最后升至表盘上的小怪兽,那小怪兽张着嘴,露出尖牙利齿。从怪兽的嘴推人,影像全黑,进入时空隧道。进入隧道后选了一个十字路口,此时有一种象征意味。镜头内黑压压的人群,表现人口的膨胀和人的无目的性。快镜头造成众多的人如木偶般机械地涌动,人们行色匆匆,如世间的匆匆过客。十字路口潮水般涌动的人群中几个次要人物相继出现:女职员,推车妇人,偷车男孩,梅耶叔叔……
2 开篇(动画)
快节奏的音乐声中,动画制作的罗拉(红色头发、蓝色上衣、绿色裤子)在充满牙齿的时空隧道中奔跑。节奏、速度不断加快,牙齿开始旋转,罗拉开始旋转。牙齿、罗拉越转越快。最后,罗拉被时空隧道吞噬。这种以游戏的形式暗示影片主角的奔跑,是导演的良苦用心。
3 故事开始
以足球快速从高空降落,镜头从落人一座城市,到落人一幢楼房,最后落入一个房间――罗拉的房间。罗拉房间急促的电话铃声,真人罗拉冲进自己的房间。接下来值得注意的是特写镜头,红色头发的罗拉手举着红色的电话话筒;电话那边,曼尼站在街道电话亭打电话,黑色上衣的曼尼手举黑色话筒,他哭着告诉罗拉:他的钱丢了,拾钱的是一个流浪汉。本段落的色调分彩色片和黑白片两部分。彩色片表现现实,黑白片表现曼尼回忆丢钱的过程。这种彩色片与黑白片的交替出现,给观众一个清晰的回忆与现实的区别。这种色彩的应用从美学角度看它不仅给视觉造成一个反差,更能把导演的意图表达清楚。
五、关于影片中几个场景片段的美学分析
罗拉房间:罗拉在脑海中搜索借钱人,导演用影像表达思绪,先是一个动画人物拉开记忆之门,然后罗拉身体 开始旋转,旋转中不断跳切罗拉亲朋好友的照片定格。照片跳切的速度由快到慢,照片上的人物由混乱到清晰,表现了罗拉的思绪由纷繁混乱到清晰集中的过程,与此同时,罗拉身体旋转的速度也由快到慢,最后照片停止在父亲。定格变成了正常的速度,父亲摇头,预示罗拉向父亲要钱过程的艰难。这种艺术表达方式让观众也随着罗拉思维而变化,这种由快到慢,由混乱到清晰,由旋转到定格,对比手法的运用给观众视觉造成很大的反差,观影者内心感受也是随影片镜头而变化的。
楼梯:是影片的又一个标志,罗拉下楼的起始点,也是影片叙事时间线索的关键点,罗拉下楼那一刻的快慢,决定了后面的所有事情的变化,第一次下楼,狗叫(动画),时间基本正常;第二次下楼男孩绊罗拉(动画),罗拉滚落下楼梯,时间迟了几秒;第三次下楼,罗拉跳跃过狗与男孩(动画),时间早出几秒。出现三种不同的结果。接下来动画与真实场景交替出现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动画之后转场到母亲房间,从母亲房间电视机里播放的动画片转入到下一场景楼梯,动画片的内容就是下一个场景发生的内容,这种转场连贯又趣味盎然。
耐人寻味的镜头:曼尼、罗拉、钟表出现在同一个画面构图中,在一个画面中表现三个不同时间表现的内容,加快了影片的节奏,这种新颖的构图,使观众把三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观众的兴趣集中在时间的关键点上。罗拉的时间只有20分钟,晚一秒钟就是死亡。观众们屏住呼吸,心惊肉跳地关注着罗拉最后的分分秒秒。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祈祷,祈祷罗拉能够在最后一分钟赶到。“20分钟营救”犹如一块神奇的魔石,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神经。这正是全片的剧作核心,它已经代替了剧作上的严密的布局安排。
六、关于影片的色彩
影片中突出使用了三种色彩:红色,黑色,白色。红色是刺目的颜色,是爱情的颜色,是浪漫的颜色。黑白色是暗淡的颜色,是世俗的颜色。
黑白色运用:(黑色)曼尼的上衣、曼尼的电话、修女的衣服、盲妇的眼镜、帽子,银行警卫的衣服;(黑白相间)父亲的服装、父亲情人的服装、(黑白色)超市外面的挂钟;(白色)母亲的衣服,总之,罗拉之外的众人生活在一个暗淡的、乏味的黑白世界中。
红色:罗拉的头发、罗拉家的红色电话、罗拉奔跑时街道背景的色彩。各种色彩中,红色是最刺激人的视觉器官的颜色。同时。红色是鲜血的颜色,红色代表着情感和爱情。影片中红色的运用,首先体现在主人公罗拉身上。导演为了强调和赞美罗拉,为了把他钟爱的主人公罗拉从影片众多的人物中突出出来,影片红色的运用已经达到了极致。
导演显然觉得,红色的服装、红色的道具已经不足以表现罗拉。所以,他们将罗拉最醒目、最突出的部位――罗拉的头发染成了红色。于是,红色头发的罗拉,为了爱情,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在纷乱的街道上。在一片黑头发、白头发、黄头发中奔跑。罗拉的红发犹如一名奥林匹克运动员手中高擎的红色火把。火把中燃烧的是罗拉炽烈的爱情。同时,红色还代表着不安和危机。红色的电话,罗拉奔跑时背景街道的红色,偷车男孩的红色衣服,撞破玻璃、撞死曼尼的红色急救车,急救车上救生员的红色衣服等等。一连串的红色表现世界的不稳定感和危机感。导演把有彩色与无彩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观影者无不暗自敬佩他对色彩的感悟。充分表明导演对影片清晰主观的把握与控制。
七、关于影片的真实
罗拉营救曼尼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对于我们只是生活在“现在进行时”的人类来讲,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是不可能的,是“不真实”的。但是,影片并不着意表现事件的真实。或者说,导演根本不想像往常的电影那样,去表现某些具体事件和具体人物的真实。而是强调艺术表达的多种可能性的真实。
观后感开头范文4
[关键词]《生死朗读》;人物的塑造;情节;画面;镜头
感情世界似乎是所有类型影片中不可回避的灵魂之笔,无论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浪漫至死的爱情,抑或是是不可超越的爱国情感,都充斥在银幕作品里。人与人之间或复杂、或单纯、或淡素、或轰烈的感情,无不透过一个个镜头画面,向观众们娓娓道来。《生死朗读》向观者展示了在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下的特殊的男女之恋――细腻而真实的情感。以小见大地展示了战争对于人性、情感的扭曲和摧残。
一、剧作结构与人物塑造
《生死朗读》以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畅销小说为蓝本改编而成,这部作品在全球范同内销售量达百万的同时也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原著小说的精彩厚重为电影剧作的成功架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故事的展开有些偶然,仿佛是一种另类的“邂逅”:主人公――一个普通的高中生迈克的突然生病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也因此结识了乐于助人、性格开朗的成**售票员汉娜;无意间窥见汉娜青春的身体,在他心里激起青春的欲望。一方面是匆匆地逃离尴尬的现场,另一方面是对于欲望的不舍驱使他再次返回汉娜的住所,从此拉开了迈克16岁那年疯狂情爱之夏。平素一个安分内向的大男孩,一面要应对学校的课业和家中的管束,还要对同班女生的示好加以回避和拒绝,为的只是和汉娜的耳鬓厮磨.以此来满足自己青春的欲念。故事刚一拉开序幕就彰显了编剧在故事的叙述中的高妙。当然,如果只是平直地叙述两人的这段关系并不能显得剧情的巧妙,剧本在安排上是对剧情有着一个设定――将汉娜对于迈克的情感符号化了,不仅仅是男欢女爱,还有一种情结,汉娜的热忱、汉娜的果敢、汉娜的坚定,包括对迈克的肯定和鼓励,对他而言都是致命的吸引。这种影响同时也是相互的,汉娜听人朗读小说是从迈克开始.直到二战时期在德军集中营做看护,她也保持着这个听人朗读的习惯。一直到人狱后,将与迈克的特殊形式的联络――听迈克朗读的小说磁带作为人生惟一的寄托和动力。这也许就是汉娜自己并未意识到的.但其实已经存在的迈克对她的影响和烙印,而且这种情感的依附呈现递增的趋势。剧情的发展始终和人物的塑造密切相连,因而也显得合情合理且并不突兀。
影片中人物的塑造丰满而鲜活。男主人公迈克是一位律师.从影片开场数个镜头我们可以读出他是一个内敛的人。这样不禁把观众带人一个情境:他身上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他的情感生活真的如此平淡?他会不会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接着镜头画面把观众带入迈克的回忆之中.慢慢开始解答了观众的疑惑:原来主人公在16岁那一年有着一段匪夷所思的疯狂情感经历。对于迈克性格的刻画.影片一开始就倾注心力,迈克是一个内向安静的少年.似乎没有太多同龄人的活泼,他的家人之间――父母和孩子、兄弟姐妹彼此之间的交流并不多,在这样一个客观的环境中.迈克与同龄人的不同性格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了。无论是对于家人的亲情,还是对是异性的好感,迈克的情绪始终是含蓄的。这一方面解答了观众对于人物性格的疑惑,同时为后期迈克的种种决定和行为增加了可信性。病愈之后的他去向汉娜道谢,少年的羞怯和不安,见到异性的紧张,无意间窥见汉娜换衣后仓皇离去,后又忍不住再次前往汉娜的住处等等情节的展现,向我们呈现了一个青春期的纯情少年形象,我们仿佛听到了他略带悸动的心跳。这样迈克和性格大相径庭的汉娜最后陷入热恋也成为一种可能――性格的差异导致吸引。迈克的性格始终如一的沉静,包括他大学期间和异性的相处,他也并不主动。和汉娜在法庭上的意外重逢,对他的内心是一种呼唤和震撼.在决定去探视被判终身监禁的汉娜以后,已到监狱大门外的他却最终没有进去。这一方面是对他性格特征的最好诠释,另一方面也延续了观众的视觉期待。迈克的彷徨和不安,不知如何面对昔日恋人,取而代之的是用声音传达对汉娜的默默的关注。这也是在八年之后,迈克婚姻失败带着女儿重返家乡.往事历历在目,汉娜对迈克的影响仍在继续。迈克像十几年前为汉娜读书一样录制了一盘盘寄托着关爱的磁带,寄给远在监狱服刑的汉娜,用这种方式陪伴因为倔强而仍在监狱服刑的汉娜。当汉娜从狱中给他来信时,他有一种慌张和不知所措,‘始终无法回信,还将来信存在一边。在探视即将出狱的汉娜的时候,迈克保持着冷静,流露出节制的关心。但在接汉娜的那一天。他似乎果敢起来,但一切来得太迟,也许在狱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于迈克而言是内心深处的隐伤,但对于从来都是主宰自己命运的倔强的汉娜而言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这段感情对于迈克来说是隐秘而刻骨铭心的――从他16岁开始,自始至终都是如此。对于主人公迈克性格的刻画,剧作呈现的事件细腻、真实而自然顺畅。
汉娜与迈克性格迥异,一开始二人的相识就是由于主动热心的汉娜对于病中迈克的关注展开的。汉娜是热情的,对于路遇的一个素不相识的陷入困境的少年,汉娜的关心和照料在少年迈克的心里埋下了美好的种子。随后对于迈克的造访汉娜显得无所谓,包括被迈克撞见换装之后两人再度见面,她也很坦然,毫不避讳,似乎一切没有发生过,和迈克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也许就是吸引迈克的原因吧。汉娜身上的那种果敢、直率、成熟。是迈克一直没有和缺乏的。汉娜对迈克的大胆而直接,让这个16岁的少年欣喜而疯狂;面对汉娜的赞赏和引导,迈克渐渐变得开朗和不同.甚至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后去汉娜工作的场所默默注视,这反而引起了自尊心极强的汉娜的不满,为此有了两人的第一次争吵。汉娜的倔强和硬朗渗透着两人的感情关系,汉娜安排迈克为她朗读、汉娜对迈克的不辞而别、到8年之后在法庭上宁可坐牢也不袒露自己并不识字的真相、甚至到出狱前的自杀……种种情节的呈现,都是对汉娜这个人物的完整刻画――敢做敢为的真性情。但同时对于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汉娜也是内敛的。她主动开始学习写字读书,从一字不识到能读小说并给迈克写信――尽管迈克从不回信,但汉娜一如既往。汉娜像少女恋爱一样,会因为收到迈克的邮包而高兴,同时对于迈克的不回信也感到沮丧。但最大的沮丧伴随汉娜提前释放来了――是迈克对于汉娜出狱以后生活安排的陈述。汉娜于此时已经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和两人的关系。她选择了最后一次为自己做主。
汉娜的性格.充满着对命运的抗争和不妥协。在两人的情感“拉锯战”中汉娜一直占据着主动,似乎由她来掌控这段关系的节奏和程度。这种在特定时期的微妙情爱关系从侧面展示了战争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情感的扭曲。主要人物的命运也伴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悄悄起着变化,从 最初一次迈克去汉娜家中表达谢意仓皇离去到篇尾汉娜与迈克的最后一面,两人的命运呈现截然相反的状态。剧作的精妙在此可见一斑。
二、朴素而平实的镜头语言
整部影片的拍摄风格呈现出真实和细腻,没有夸张地镜头运用和特效,而是以如同潺潺流水般的细腻展示。开篇以俯拍的咖啡杯和鸡蛋展开,垂摇引人一段日常生活,一位男士为女士准备早餐,男女的一段对话结束后,让观众不禁揣度这位主人的感情会是怎样的状况。局部的特写镜头比如迈克重返纳粹集中营时候的数组镜头:开场手扶防护栏(重现战时的恐怖与残酷),迈步进入集中营的脚步特写(沉重、晦暗,与迈克去汉娜家时快步奔跨形成鲜明反差),都丰富了剧情,加强渲染了画面的表现力。
镜头的整体运用上以描摹人物的中近景为主,在描述男女主人公疯狂夏日的欢爱场面的时候:温情的橙色画面十分到位.热烈而不失温情。在画面温情脉脉的描述下,36岁的汉娜对16岁的迈克而言无疑是有巨大吸引力的。二人的这段情缘也就顺理成章。在以镜头诉说故事的时候,影片画面对于细节的把握都很到位,同样是对于阶梯上脚步的特写.镜头运用的迥异向观众展示了剧情。比如迈克病愈去感谢汉娜,以一种寻觅的、不确定的脚步踏上了汉娜住处的楼梯:还有随后两人展开热烈情感的段落,每每迈克放学之后.便飞奔到汉娜家中.轻快的脚步掩饰不住内心的热情和愉悦,镜头的关注停留在迈克的脚步上,人木三分地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心境。同样的.两人在6年后在法庭意外重逢之后,迈克来到集中营,脚步沉重清晰,汉娜宣判前后迈克步入和走出法庭时步履的变化.无一不通过一个对脚步的描述性镜头来表现。另一方面,镜头语言也发挥了重要的释义作用。以汉娜在法庭上拒绝核对笔迹为例,镜头闪回到汉娜与迈克相识最初她要求朗读、两人外出点餐时的游移……迈克突然明白汉娜并不识字,她是可以胜诉的。但是强烈的自尊占据了汉娜的心,她决定用巨大的代价来隐藏这段内情。迈克也尊重昔日恋人的决定。与她一起保守这个秘密。镜头在表述剧情的时候利用镜像有着很好的展现:在汉娜被宣判的那天早上,她起床洗澡换上制服。仿佛要涤尽战争带给自己的罪恶:与此同时,是迈克裸身起床的一个镜头――迈克在和女同学****后仍旧回到自己宿舍,与汉娜的一段洗浴穿衣形成并行的呼应效果。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境遇迥异的昔日情侣,情感共鸣的唤起。在汉娜决定自己的命运、准备自杀的时候,镜头拉近到汉娜每个动作的细节,包括拿小说、脱鞋等等,展示了汉娜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于命运的掌控和内心深处宝贵的情愫:小说带给汉娜的是心灵深处最为美好的情感记忆,无论是在并不识字的前几十年,还是狱中自学读书写字。这也折射出迈克对汉娜情感影响至深,从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后来成为情感的惟一寄托.两人的情感关系发生了倒置。汉娜对于带给自己最大冲击的感情离开了人世,她对这份感情珍视、不舍、却也无可奈何。她的选择是无奈的,若非战争,他们也许不会重逢。尽管会没有如此深情地记忆。但也许会生活得简单幸福吧。片中背景音的配置也很精妙,从男孩迈克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剧本《奥德赛》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有着不同个性的人所塑造有的邪恶、有的高尚,从而导致他们不愿公开”,伴随他的则是少年迈克下课雀跃而轻快的奔向汉娜的公寓的脚步。似乎昭示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共同守护的一个秘密。为汉娜和迈克在法庭上的意外重逢埋下伏笔.也为男女主人公最后的选择奠定了基调。
影片一开始和男主人公迈克同住屋檐下的女子说:“有没有哪个女人和你在一起,弄清你在想什么?”随后迈克眺望窗外。屋外街景将观众带入1958年的西德,诺伊施奈特,迈克和汉娜初次的邂遁。人生若只如初见,也许没有之后的遗憾.但也绝没有日后绵长的深情记忆。正如片词――“只有一件事让世界完整,那就是爱”。《生死朗读》既是人类丰厚情感的集中缩影,又是对战争带给人类美好情愫戕害的另类控诉。
[参考文献]
观后感开头范文5
李安华人导演,出生于中国,深受中华文化之熏陶,后来又在美国学习电影,对美国文化感受颇深。毕业六年没有片子可以拍,在家担任煮夫,这六年他韬光养晦,看片,写剧本,家里的开支主要依靠妻子一个人。这些经历都对李安的电影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心中怀揣一个电影梦,为观众拍摄出一部接一部的叫好又叫座的电影。那么如何在中国大陆上迅速崛起的电影市场树立一个榜样,如何使电影市场运作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而不是像港台电影一样红极一时,转而衰败呢?
一、李安导演尊重观众
李安说过拍片不要去想个人风格,风格是让没有风格的人去担心的。仔细想来说的很对,一个导演的风格和审美是跟这个导演所认同的文化和人生积淀是有有关系的,不用刻意的去遵循一种风格,否则反而会影响导演的发挥,导演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把故事讲好。
那么李安导演这样一个深谙中国中庸之道的一个导演是怎么讲故事呢?就像他的影片《理智与情感》的片名一样,李安评价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他所探讨的主题总是与情感、人性等有关,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乎人的本真的故事,他总是用自己感性的一面去发现它们,去感慨它们,然后又把自己理智的一面用客观的镜头向观众展现它们。
李安善用开放式结尾为观众留下思考的余地。从李安的电影中不难看出,影片的结尾大多是开放式结尾,导演把事实摆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自己去理解去体味。《卧虎藏龙》荣获第73届奥斯卡**外语片等4项大奖,也是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外语片的影片,它的结尾是玉娇龙终身一跃,爱恨情仇,何去何从,导演没有给出玉娇龙确切的选择,而是把选择留给观众,不左右观众的观点,尊重观众自己的思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导演用了很大的心思去给观众讲了一个印度男孩与一个老虎在海上的奇幻之旅,最后却又抛出一个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观众相信哪个,导演不再干预。《断背山》中电影镜头用了很多远全景镜头,这些镜头客观的展示出杰克和艾尼斯的爱情生活,他们的生活琐碎、凌乱,有的为了生计,有的为了尊严,这些琐碎的镜头就好比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无论中西方,以观众普世价值为背景,客观的去体味一段禁忌的爱情,那么这段爱情也就比较让人容易接受。
片中的结尾艾尼斯在答应女儿参加婚礼后打开衣橱,看着杰克保存的衬衣,说道:“我发誓……”他发的什么誓言,导演没有告诉观众只是将镜头停留在窗户外一望无垠的草原上。
李安善用中国中庸之术讲述各种戏剧故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李安电影中的故事大多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情节、宏大的场面和视觉冲击力的镜头,他看重的是故事本身的力量,他善用客观的镜头去表现事件和人物,不把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强加到观众身上。所以李安导演的电影叙事方式有很多留白,每每当片中情节冲突可以展开渲染的时候,镜头就会戛然而止,不做过多的渲染。李安镜头里表现人物内心巨大波动的时候,导演也不运用近景或者特写去刻画人物的内心,而是选择一种客观镜头抽离出来,让观众自己去感受,不给观众强烈的带入感。《饮食男女》中王伯伯葬礼之后,导演运用了一个全景,二女儿和父亲坐在镜头前打着伞,没有语言,二女儿默默的陪伴着父亲,父亲伤心颤动的身体,这个固定镜头虽然没有近距离表现父亲的伤心,观众也能隐隐的感觉到父亲年岁已大,要为自己活一回,这也为观众理解父亲后来说道的“人生不能像做菜一样,等所有的材料齐全才下锅”的人生哲理做了铺垫。
二、对人性的尊重
在李安的一个访谈中他曾经说过,在他父亲人那一辈人眼里,电影就是演戏,是假的,可是,李安却认为,戏虽然不是真的,可戏却反映出了人性本身的最真实的部分,所以他非常看重自己做的事情,在娱乐商业的电影市场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而且也一直忠于自己对电影最本真的表达,那就是表现人性的真实。
李安的电影成功不是一个偶然,他的电影常常制作精良,包罗人类的普世价值,每每观看李安的电影都好似经历一场心灵之旅,他镜头下的故事无一探讨人性、信仰、宗教、爱、孝道。
同性恋电影《断背山》触及到社会上非常敏感的爱情,可是李安导演却用细腻的手法展现了同性恋之间纯洁的爱情。对于同性恋主题的展现,李安没有渲染轰轰烈烈的情节,没有营造一些强烈的冲突,只是把同性恋者的生活展现到观众眼前,触动观众心灵的是俩人的爱情,让观众被人世间最真实的感情所感动。《色戒》中王佳芝被包装成一位阔太太接触易先生,在他们亲密接触过程中,王佳芝对易先生产生了爱情,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影片中没有枪杀,没有宏大的场面,也没有过多刻画王佳芝的报国之心,只有一个一个弱女子在国家危亡的时刻献出自己的身体去勾引一个男人,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李安导演将王佳芝的灵魂和心灵到底是何归宿为观众娓娓道来。影片中王佳芝面对多疑的易先生要好好的伪装自己,不能被他识破,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王佳芝在易先生身上也得到了安慰,他感受到易先生的灵魂是孤独的,他们惺惺相惜,在对欲望的发泄中找到了自己人性的存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是一个关于心灵,关于信仰的故事。李安非常会讲故事,这与他深谙编剧艺术的有关,他总是能找到表达内心最好的戏剧情节。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导演把人性中的善、恶、恐惧等在影片中一一找到了具象的代表,在观众观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化观众。
三、对文化的尊重
观后感开头范文6
一、 国产都市爱情电影中的男性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类别化的产物,它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且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以一概全而忽视个体性差异。[1]国产都市爱情电影中大多数的刻板印象是与性别角色有关的刻板化认知。它是社会生活中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对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固定看法。这种固定看法会影响人们看待男性或女性的观点,并由此而产生偏见。[2]近年来的国产都市爱情电影让大家形成了一些刻板印象,尤其是对男性的刻板印象。这些男性刻板印象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男性刻板如《101次求婚》中强调男人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女神的芳心;《春娇与志明》中幼稚男生变为成熟男性后爱情还可失而复得;负面男性刻板印象如《失恋33天》中男性在爱情中易出轨;《夏洛特烦恼》中男性不懂得珍惜自己老婆的好。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这种对男性在爱情片中的刻板设定。当这种定式型的男性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观众更多的是凭借自己已经形成的一种固定的看法去认识和对待影片中男性形象和影片的爱情故事。很多国产都市爱情电影都是从爱情本身去叙事,用爱情去讲故事而缺乏对人物情感的关注,导致观众过度关心影片中的爱情有怎样的结局。正是一些国产都市爱情片中存在一些男性刻板印象,才会导致国内此类电影整体水准偏低。
而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在选择受众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注重把握观众观影心理,更把握住了男性观众的心理。影片从情感出发,将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一方面,讲述三个男人的三段爱情故事:陈末与小容,猪头与燕子,茅十八与荔枝。另一方面,还有三个男人友情的情感经历即陈末、猪头、茅十八三个人的兄弟情。每一个故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足以反映出个体的差异化,反映出男性情感的差异化,同时也能反映出阅历不同者的情感差异化。这四种关系最后都没能在一起,他们都成为了彼此世界的过路人。也正如影片中的台词所说:“今天你路过了谁,谁又丢失了你呢。”
综合以上论述,相对于其他国产都市爱情片,本片是突破了男性刻板印象的,不是以一概全地总结性地给出一种男性情感的定义,而是根据影片中人物在经历了种种事件后情绪、情感上的反映来表现变化中的男性情感。这种情感为何会引起那么多观众的共鸣呢?张嘉佳觉得,是因为所有故事里都不经意地透出了一种意念,就是从绝望里看出希望。[3]影片中塑造的人物情感在观众身上引起了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4]观众要试图去认识他人的诸如情绪、人格特性等内部状态,就必须从看得见的线索中进行推测。观众之所以可以推测是因为观众具备这种情感体验,正如张志光的《社会心理学》总结的几乎所有经历过同一情绪体验的人才会表现出某种大体相似的面部表情。[5]归根结底,影片突破男性刻板印象才会使得不同的人群去回忆和思考自己的爱情和从自己的世界路过的一些人。
二、 影片的三类男性人物形象
人物塑造重在情感的塑造,它受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方面是剧情发展的推动,第二方面是演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演员在完成各自的角色塑造的同时也满足每个观众的情感和心理需求。[6]《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通过陈末、猪头、茅十八塑造了三类男性人物形象。
(一)邓超饰演的陈末
陈末代表了一类失恋后有着一种自我保护欲的男性形象。从第一方面看,他在小容身边像个非常幼稚的孩子,而在幺鸡面前则更像一个大哥哥。这两种需求都是陈末所需要的,是一种平衡的呈现。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呢?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同年龄段的女性要比同一年龄段的男性成熟一些。[7]通过他的行为以及行为带来的结果能够揭示出他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如当陈末渐渐地对幺鸡敞开了心扉,随之他身上那一层对自己情感的保护欲也慢慢被打开,他的情感也向幺鸡倾靠。当陈末主动地拒绝了小容,陈末的情感便完全地倒向了幺鸡。与此同时在陈末情感的高潮点处,幺鸡离他而去了,故事变得更为跌宕起伏也导致陈末的情感陷入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状态。这种复杂的男性情感,会使得男性观众更易于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从第二方面看,邓超对这个角色情感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较好。邓超在每一次嬉皮笑脸开玩笑后,总是能在那一个刹那间透视出一种孤独和悲伤。他可以仅仅用表情就很好的把陈末的情绪传达出来并且可以不借助空镜头的过度从尴尬的表情转换成笑中略带悲伤的表情。这里他充分发挥了一个演员的主观能动性,出色地去完成了陈末这一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在情感方面。
(二)岳云鹏饰演的猪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