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范例6篇

教育新理念范文1 教育创新作为教育领域一个新的理念,渐渐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全国就掀起了教育创新的热潮。从词义上分析,教育创新具有教育改革的“破旧立新”功能,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的开拓和首创。概括来讲,教育创新这一概念指的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所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体系的发展

教育新理念范文1

教育创新作为教育领域一个新的理念,渐渐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全国就掀起了教育创新的热潮。从词义上分析,教育创新具有教育改革的“破旧立新”功能,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的开拓和首创。概括来讲,教育创新这一概念指的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所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体系的发展、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改进、课程的改革等一系列的创新活动。

在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个总目标落实到教育创新上就表现为: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实施教育创新的首要条件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说到,人可以反作用于实践。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实施教育创新中,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更新是首要条件、前提要求。如果教师不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就很难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更为具体的教育创新活动。新时代的教师要拥有先进又开放的教育理念,既要立足于实际,在自身教育教学生活中善于总结经验,加深对新的教育理念的领悟,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又要积极吸纳外来的优秀教育理念,充实个人教育思想理论素质,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创新活动。

三、教师应转变教育观点,增强自身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

1.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是“传教士”。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育观导致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死板、僵化,学生个性受到束缚,思维能力差,过分地依赖教师,学生成为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的人。因此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是极其重要的。

2.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培养新的师生关系

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一直都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活动都围绕教师展开。一堂课里,教师往往表演着“独角戏”,很少在意学生的感受;或者是教师习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训斥学生。这样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使得教育任务、目标不能很好地完成,而且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影响学生的发展,也让教师本身得不到进步。

研究表明:在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敏捷、活跃、开放、乐于接受新知识,表达新观念。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新的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赋予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权利。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主动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用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与他们共同合作,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3.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要改正以往忽视学生基础和个体特点的缺点,在进行教学前要了解所教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以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避免盲目地进行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模式,发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学会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进行统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适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促进作用。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以及幻灯片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有关课文的资料或背景。此外,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奖抢答等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总结:教育理念的创新为其他教育创新行为进行指导,教师作为教育前线的工作者,其教育理念的创新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学会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将自身打造成新时代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史新荣.摒弃教育旧观念,弘扬教育新理念[Z].江苏镇江市中山中学,2006.

教育新理念范文2

Li Mei; Wu Jinxiu; Hu Yanhong; Liu Zhaogang

(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包头 014010)

(School of Rare Earth,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Baotou 014010,China)

摘要:当今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本文探讨了终身教育、以人为本、发展性教育、尊重教育的理念。倡导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及时进行角色转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Abstract: The basic concept of today'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shows a lot of new features and tren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people-oriented,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respecting for education. It advocates that the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conduct role conversion in time and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终身教育 以人为本 发展性教育 尊重教育 教育理念

Key words: life-long education;people-oriented;developing education;respect for education;educational philosoph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18-01

0引言

21世纪,经济的转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转型期我们应该选择和建立何种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1终身教育理念

1972年,埃德加・富尔为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1972年5月完成了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研究报告[1]。该“报告”指出“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学会生存》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并把终身教育作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

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的不再是训练儿童和青少年,而是针对所有的人;并且它不只限定于学校教育,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和教育制度的连贯性成为主要方面。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师也由原先的知识权威转变为更多是判断学习者的需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角色。终身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扬弃,并引发了传统教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使终身教育成为指导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主流理念。

2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以人为基点,从人出发,又回归人的教育思想。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2]。

人本主义思想家是在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割裂社会和个人关系的极端观点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认为,教育只有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才是合理的,在针对工业社会中被异化了的“人性”的基础上,追溯从古希腊哲人宣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到文艺复兴时批判神性重新确立人性的地位,再到现代对工具理性的思考,指出,正是现代社会中科技的高度发展,理性的过度张扬,使得人性中非理性的部分被湮没,人的生存、生活不再出自自己的内部需要,而是依赖于自身之外的某种力量,这种自身之外的力量成为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主宰。

人本主义教育学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基石,人是教育生成,教育行为存在的前提,是推进发展的“思想内涵和逻辑内核”。教育首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需求,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促进人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统整为和谐。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自然就是“以学生为本”。教育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的课程适合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3发展性教育理念

发展性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同时又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个体。教育之所以进行就是以学生的可教育性为基础。教育应看到学生的未完成性,给学生创造发展的环境和机会,特别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持久的期望会给学生更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辨证的视角来看,正是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和错误,这些都是学生必须付出的成长的代价。重视儿童的发展性就意味着承认儿童在每个成长期有着自己的世界,我们的教育要尊重儿童在每一个阶段的独特需要和成长方式。另一方面,学生在成长的某一阶段的表现也并不表明他以后的发展方向与人生的最终成就。

因此,发展性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受教育支点,以这个支点为基础,找到教育学生的切入点,打开所谓“浪子”的心结和形成学习障碍的原因。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发展性学生观的前提上,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给予学生热情的人文眼光对其关怀和引导,为其发展把握方向。这也是当今需要树立的教育理念之一。

4尊重的教育理念

尊重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发展的选择。人类的教育活动的历史是从“神化”教育转向“物化”教育,进而走向“人化”教育的过程。与此一致的是,教育的理念也体现为从“崇拜的教育”转向“占有的教育”,进而逻辑地选择了“尊重的教育”发展理念[3]。

尊重的教育理念内蕴丰富,主要包括:第一,尊重教育规律,包括大学发展要适应、促进并超越社会;大学教育要尊重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尊重学校管理的规律;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等。第二,尊重教育对象,包括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人性;权利尊严,主体性与个性。第三,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包括教师的劳动;教育管理者的劳动;教育服务者的劳动等。第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尊。教育者的自尊包括尊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业;尊重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地位以及自己对尊严的恪守与创造。受教育者的自尊,包括自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自尊与合理的严格要求是尊重的底线。

尊重教育的核心是在这种新的理念指导下,以尊重为切入点,重建社会道德伦理,重建学校的师生关系,重建教师的职业道德,重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学校的整体人文环境与教育精神。

以上就目前存在的几个教育理念作了简单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性的不断解放与自由,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新的教育理念的确立将会更加理性,在推动教育发展的同时,推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扈中平等.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卢志文.尊重的教育――新世纪的教育理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

――――――――――――

教育新理念范文3

【关键词】教育理念;初中体育;教育质量

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新课标的推动下,初中体育教学也必须积极做出整改,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注重利用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体育运动,使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新思维的融入,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要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创新教育理念内涵

创新教育理念是随着素质教育的热潮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一种教育模式,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发展与改革中前进,教育改革必须实时进行,与时俱进,现阶段提出的创新教育理念主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精神。在体育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而且要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储备。

二、目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全社会将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初中教学普遍存在一种“重文轻武”的现象,很多学校文化课设置比较多,体育课的设置比较少,一般一周2-3节体育课。虽然比以前重视体育课,但是重视程度仍然不高,导致一些学校的体育课仍然没有取得较好的发展。

(二)体育教课内容不合理

初中体育课上,学生不是兴趣浓厚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而是在进行着各种枯燥地竞技性体育活动,体育课的娱乐性被大大削弱,毛振宁教授点评篮球课说“一堂篮球课学生能够一直在练一个动作,学生没有相互交流、合作,更没有一次投篮,这怎么能算一堂篮球课?”可以看出初中体育课突出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体育课的本质。而且每个学校的女生在体育课上表现都不行,很多球类课上没有女生。

(三)体育教师授课方式不合理

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有些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生硬机械地照目标做,整堂课进行着一些重复而单调的体育活动,而不去考虑学生自身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需求。整节体育课过后,学生除了流些汗,身体较为疲劳外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德、智、体、美、劳和技能全面发展。

三、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初中体育教育质量的措施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现代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理念为基础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积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积极性,培养综合素养水平高的全面性人才。

(一)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过去应试教育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需求,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学,积极培养创造性人才,激发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潜能,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全面性人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以游戏的方式上体育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达到锻炼目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挖掘个人潜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坚强意志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创新教育理念的主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平时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注重学生主导地位的体现。比如组织野外登山、越野等活动,培养学生野外生存能力,并且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奋进、吃苦耐劳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是学生根据自身爱好,组成相应的体育兴趣小组,不断挖掘学生潜力,对他们进行专业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创新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情景教学是素质教育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是利用课堂教学环境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结合体育课堂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创设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体育课堂,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比如教师在进行讲述“立定跳远”时,可以设置“蛙跳”情境,为学生提供一种游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玩乐中掌握动作要领。另外,教学器材的应用不能墨守成规,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像器材的玩法和技巧,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四)注重现代科技的运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代教育中纷纷加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丰富了教学方式,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要学生了解一些体育项目的发展史和体育明星方面的知识;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动作,教师也可以利用视频中的分解动作和学生一起练习、尝试,提高学生对动作的熟练掌握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素养,挖掘学生体育潜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国家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飞.创新教育理念 提高体育教学成效[J].新课程:小学,2012(3):15

[2]赵喜庆.浅析初中体育教育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8):263

[3]田.创新教育理念**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教育界,2014(27):67-98

[4]潘峰.初中体育教育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才智.2013(11)

教育新理念范文4

袁振国先生所着的《教育新理念》一书,是其近年来在国内影响颇大的“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之一,一直广受中小学教师的喜爱。该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用生动的故事讲深刻的道理”,以全新的视角扫描新世纪的学校教育,在教师的眼前展现了一个完全别样的教育新天地,给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带来了新世纪教育的新思考、新要求。其中,“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依托”一节,更是恳切地阐述了教师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学校建设教师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一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二是“形成教师讨论的气氛”,读来让人深受鼓舞和启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本人深刻感受到要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固然,袁文“教师文化”中所指“教师”,乃是集合概念;文中所说学校的“教师文化”一般理解为:以校园为背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被多数人认同的职业意识、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作风、生活信念、人际关系以及情绪反应等群体行为表现。但是本人本人以为,学校群体的教师文化是以个体的教师文化为基础和单元建设而成的,没有个体的教师文化,就没有群体的教师文化。学校个体教师文化的优劣影响着群体教师文化的优劣,乃至于影响整个学校文化的优劣。因此,对于学校任何一个教师来说,要对建设学校教师文化乃至学校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其选择莫过于--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说易行难。其中的“文化”,虽专指教师应有的文化,但依然涵义广泛。其中,既有狭义的学科知识修养,又含广义的道德理念、职业素养等等;既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又含现代教育所应有的科学思想等等,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容易使人望而生畏。但本人以为,牢记教育既有的普世原则,学习古今中外大教育家的言传身教,再结合现代教育的结构特点,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尝试修炼。

首先,崇尚无私奉献的教师道德。“德为才之首”,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首先要增进自己的教师道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正是凭着“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回”的道德精神,才筑起了高山仰止的教育大厦。如今,时代变了,但教育的真谛和精神未改。选择了教育事业,就是选择了无私奉献。因为我们相信“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的风范对学生来说是就最好的榜样,教师崇高的品德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奠基作用。而崇尚无私奉献的教师道德,在今天说来,就是要爱岗敬业,就是要牢固树立对工作的责任感,就是要不断增强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

其次,培养灵魂塑造的教师理念。教育首先是“人文”的,而不是“科学”的。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清楚地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项无比崇高的职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注重学生思想的发展,灵魂的塑造,使学生首先成为明白事理、重情重义、思想独立、灵魂高尚的人。如今的教育,落后的“应试”模式泛滥,虽受社会诸多顽固势力所囿,但作为有独立思想的中学教师,如果屈服于落后思想或顽固势力,甚至受惑于片面的“分数的辉煌”,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来教育,其结果必然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巨人,灵魂的侏儒,从而彻底背离教育的真谛。

培养灵魂塑造的教师理念,眼下说来,重在三个“增强”。一是增强发展意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成绩和一纸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就业的需要,而是为了终身发展。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变单向的灌输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增强人本意识。新课标所强调的三个维度之一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要求在情感领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培养其热爱生活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三是增强民主意识。即所有教师都要创设必要的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放弃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倡导师生民主、人格平等、尊重主体的现代精神,“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环境条件”。

第三,提升厚积薄发的教师素养。俗话说,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坚持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达到专业精深、学识广博的固有知识素养。不仅懂得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懂得如何运用基本方法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具体地说,教师应掌握三个方面的知识结构:一是本体知识,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知识等;二是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如怎样评价学生;三是背景性知识,指教师特定知识以外的知识,如教师的生活阅历、实践经验甚至是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等。

第四,激发创新科研的教师情怀。我国正值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肩负着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特殊使命。而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学生的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

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成为创新型教师,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努力: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来教育,造成学生成长的重大偏废。现代创新教育观念则追求学生的健康成长,即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和富有个性的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的新人。这样势必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扬、个性得以张扬、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要培养创新精神,开展创新实践。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安全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学习动机。把继承性学习提升为创新学习。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遵从创新教育的质疑性原则,让学生思维处于一定的疑惑状态,进而提出诱发创新思维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四要淡化学科本位意识。现代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需要教师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淡化学科间的人为差异,注重学科交叉、渗透。既要注意学科内部各教学内容间的纵向联系,还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

第五、强化合作发展的教师意识。

社会和教育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要求。无疑,这是教师时下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也是新时期教师文化的新增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强化合作发展的教师意识,注重内在学习需求和学习动力,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注重教师发展方式的“与时俱进”。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本人以为强化合作发展的教师意识,重在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沟通合作。不仅在教师之间沟通合作,而且在师生之间沟通合作。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可以是个人之间的沟通合作,也可以通过教研组、备课组或专门团队进行沟通合作。沟通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合作,合作带来每个教师的提高和发展;同时,沟通合作也是一个明确目标、相互激励、协调一致、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过程。

教育新理念范文5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县小学英语“领雁工程”理论学习培训已经结束了。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能够聆听前沿的教育理念,能够与众多教授、专家、名师们零距离的接触,倾听他们对英语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英语思想理念,聆听他们纯粹流利的英语口语,这样的机会是弥足珍贵的。

培训的时光尽管短暂,却也收获颇丰。这段时间,我们聆听了将近二十名教授、专家、特级教师深入浅出的讲座,他们从自己切身的经验体会出发,畅谈了对教师专业发展、人文素养以及小学英语教学等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如听了屈小武老师“聊家例程”的讲座后,让我深切明白了:“知识也是有保质期的。”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作为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想给孩子一滴水,首先自己要先具备一桶水。面对着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全国特级教师刘定一老师在“教师人文素养”的讲座中也明确强调了:“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急需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除了有“专识”之外,更要有“通识”。人生教育应当是通识教育,缺乏通识教育,只有专业教育,是培育不出我们心目中渴望的“参天大树”的,有的只会是矮小的、只见枝条不见主干的“灌木丛”。

刘老师除了让我们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之外,还向我们灌输了不少儒家思想,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大“洗礼”。其中的一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感慨颇多。起初我只是简单地把这句话理解为:“自己不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听了刘老师举的一个个例子后才恍然大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多的是教育我们做任何事任何决定前要懂得先进行角色转变,简单地说就是要换位思考,知道了若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感受之后再去决定该不该做这样的事。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在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都要时刻谨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听着不同类型的讲座,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里,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这些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习却是终生的,培训绝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自我发展的起点。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与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超越。

教育新理念范文6

一、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教师是新课程最直接的实施者,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能力的发展。教师们在多样的活动中,充分呼吸教改的新鲜空气,沐浴教改的和煦阳光,视域逐渐拓展,承袭多年的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将得到改变。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精晓学科知识,还应具备当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的基础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等知识结构。基于这一点,学校要抓实校本培训,采用“骨干带队式”和“梯队滚动式”等培训方式,以研讨课、评优课等为抓手,结合“一课三议”、“三课一评”活动,广泛开展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让教师不断地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加速专业发展。学校要抓好骨干培养。根据小学师资现状,学校要有重点、有针对、有目的地分层培育。学校可将"校骨干教师"的评选作为他们成长的舞台,同时,想方设法为老师提供机会,拓宽实践的渠道,搭建锻炼的平台,促使一批教师脱颖而出,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

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础。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老师只有充分了解了他们,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喜欢得到老师的夸奖,那么我们就要经常开展一些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前行。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爱思考回答问题,为了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就要经常开展一些话题讨论的活动。大家畅所欲言,充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除了了解学生的个性外,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数学的教学中,任何新知识的诞生都离不开旧知识。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师也应多多注意这一问题,在即将传授新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通过了解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来引导,疏通,提炼出新知识。

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

现在的孩子如果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会觉得泛味,不满足,老师只有将孩子身边的实际数学问题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使孩子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经如:循环小数教学让学生观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循环反复,时钟从1到12周而复始,使学生得到对循环小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理解。再让学生体会从星期一至星期日,循环往返……这些现象都属于循环现象,使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更积极主动,理解起概念更容易。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3 09:22
下一篇 2024-05-13 09:22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