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设范文1
【关键词】 中低收入者;保障性住房;设计;理念;策略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对于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以及分配原则上,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保障房建筑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在对保障房进行设计时,必须要结合住房的主要特性来设计。下面就对保障房设计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我国保障房建筑的设计理念
近些年,我国建筑业出现了新的形势,保障房建筑的设计也有了新的理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保障房的建设不仅要注重数量,还要注重质量
有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八平方米,远远超出了国家预期目标,也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然而,我国保障房的质量状况不是很好,比如有的保障房没有独立卫生间,有的保障房结构简易,还有的保障房采暖设计存在缺陷。所以,我国保障房的建设既要注重数量,还要注重质量,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
(二) 保障房应给予低收入人群福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人们开始买房炒房。对此,国家需要宏观调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遏制这一不良现象,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其中保障房的建设能够使住房商品化向福利化转变,让更多的人住上舒适、便宜的房子。
(三) 保障房应被集中开发、合理建设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集中开发,建设保障房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我国应根据国情,制定合理的保障房建设计划,让保障房建筑的设计符合国情的需要。
二、我国保障房建筑的设计
(一)在保障房建筑的设计思路上要有创意,采用多种方式设计保障房建筑
住户对保障房建筑的设计有选择性,这使得国家保障房建设开始考虑住户的需求。对于设计者,以往的住房建筑比较模式化,以至于设计者在设计保障房建筑时生搬硬套,大大降低了保障房的建筑质量。因此,国家必须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以期提高保障房的建筑质量。然而,只解决保障房的基本配件设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人性化的室内设计,比如从房屋的大小、结构、布局、装饰等方面给予人性化设计。保障房户型的多样性能根据住户的实际情况,给住户设计不同的户型,比如给新婚夫妇设计精巧的户型;给五口之家设计宽敞明亮的户型。这些都体现了保障房建筑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也体现了保障房的多样化设计理念。多样化的设计理念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节约
保障房建筑的设计要求合理利用建筑材料,节省建筑能源,尽量少占用土地。这一要求使社会、环境和经济形成良性互动,提高了三方的效益。
2.准确
我国建筑业应制定正确的房屋建筑方案,用于保障房的建设,同时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房的建设提供正确的法律依据。
3.因地制宜
保障房建筑的设计应根据地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案,比如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人们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的差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障房建筑的设计既要体现时代的特点,也要体现当地的特色。总之,保障房建筑的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二)保障房建筑的设计方法要更新
保障房建筑的设计要逐渐改变传统方法,即“以套型系列为单元”的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保障房建筑的设计引入了计算机技术,以适应保障房建设的需要。保障房空间有很多种组合方式,但基本的空间如卫生间、厨房、楼梯间都已经定性。倘若之前用各种形式将这些基本的空间加以设计,再根据住户不同的要求,组成灵活多变的户型,做到最优设计。这种具有较高水平的设计方法,能降低建造保障房的成本,提供灵活多样房户型,是保障房建设的伟大创举。
(三)保障房建设的管理工作要加强
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保障房建筑的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保障房建设的任务很艰巨,国家政府及相关负责人应该加强保障房建筑设计的管理工作,完善相关责任制度,给保障房的建设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国家可以从立法、执法角度加强管理,也可以从审查、监督的角度加强管理。
(四) 保障房的买卖方式要改革
传统保障房建筑的设计方案与实际建设有很大的区别,已不再适应目前保障房建设发展的要求。保障房也是一种商品,也需要明确卖房者与买房者的关系,保障房售出以后,卖房者没有及时理会买房者的反馈,没有再和买房者进行沟通交流,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设计就是这样设计的,买不买随你便”,保障房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因此,保障房建筑的设计者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五)优化保障房各室内功能空间的布局
保障房室内空间布置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布置不仅可以提高室内空间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充分发挥厨房、阳台、卫生间的功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在厨房空间的利用上,应注意炉与水槽之间必须与工作台相连,而不宜有缺口和障碍,布置的时候可以沿一面墙壁作一字排列。厨房应注意保持良好的自然通风,排烟道的设置要合理,既要保证厨房操作空间的连续性,又要尽可能缩短油烟道与灶具之间的距离。
卫生间的盥洗台、浴池、马桶等设置上要依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在排水方面建议采用横排水系统实现卫生间的同层排水,以减少上下层住户之间的影响,是一种经济实用而且宜于推广的排水方式。
保障房阳台空间可以进行充分地利用,与厨房相连的阳台可以将其一部分改造成厨房的操作间,加大了厨房的空间利用率。和客厅相连的阳台,可以充分利用阳台的空间作为起居空间的延伸。
保障房的起居室及卧室面积宜合理控制,在保证正常使用的前提下,面积不宜过大,以合理控制投资。
三、保障房建设的意义
(一)改善民生和社会问题
保障房建设能解决民生问题,它能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保障房建设的投资力度,让资金在保障房建设中合理流动。
(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有数据显示,每年新增的保障房建设的投资及其所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可以促进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增长。此外,保障房的建设对于拉动内需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
保障房是我国住宅建设中具有人文性的一种住宅,体现了我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房建筑的设计要美观得体,为低收入人群创造一个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在新世纪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保障房建筑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雪涛.宏观经济视角下的住房保障与房地产市场调控[J].城乡建设,2009(03)
[2] 李小千.让“居者有其屋”不再是梦想[N].中国经济时报,2010
[3] 王双.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规制——基于天津市保障房建设的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1(08)
保障房建设范文2
关键词:保障房;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保障房建筑设计的原则
1.应着重考虑建筑设计对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保障房进行设计方案的考虑时,在表现建筑师个性化的同时,要在房屋设计中将生态的因素融合,这样可以保证自然与人的协调共处、相互依赖,能够同时促进人文环境、社会大环境、整个城市的文化相互融合,保证城市总体的发展规划。同时进行保障房的建设,要按照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不断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可再生资源、减小污染,对建筑与自然要素、整体局部的关系要处理好,同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城市空间格局进行遵循,对自然环境进行尊重,从建筑尺度、体量、形象风格、外观色彩、外部空间构成等方面进行设计,保证与自然的相互融合,坚持宜疏不宜密、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等原则,保证建筑特色。
2.在提高经济性的同时保障居民的使用便捷及身心健康
人类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行了建筑的建设,在其中采用新型的材料,对居民的生活环境能够能够有效的改善,同时能有效的降低能耗。这就要求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提高经济性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噪声污染、空气质量问题等都要尽可能的减小,这样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才能更好的保证。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对建筑材料进行选择,采用无毒或低毒的材料,对机械系统、建筑系统、材料等选择时,地毯、密封膏、木制品、织物、涂料等中的不健康污染物要进行杜绝,要合理的进行出风口、进风口的设置,对自然通风进行合理组织,保证可以对室内的热环境进行改善。进行考量的过程中,对空气的湿度、温度、气流、辐射等都要进行考量,这样对用户居住的舒适度能够有效的提高,关于建筑的供水问题,要对直饮水进行优先考虑,这样可以保证供水的质量。此外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采光,保证建筑的采光能力,这样保证环境在视觉上的优美一面,对人类的健康也能很好的满足。在都市污染中,噪声污染是比较重要的方面,因此为了提高建筑的隔音能力,可以采取吸声材料,这样可以促进保障房中人们的具体需要。
二、我国保障房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建筑设计方向的偏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这一背景下,建筑单位的拜金主义思想越来越凸显。有些建筑单位甚至为了迎合地方领导的要求,设计出一个造型感很强却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建筑。这种大建特建的形象工程虽然可以帮助领导树形象、搞政绩,也满足了设计单位对视觉效应的盲目追求,但却因存在诸多的建筑隐患而降低建筑的实用价值,偏离了建筑的设计初衷,成为劳民伤财的建筑工程。而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电脑设计成为一种趋势而逐渐普及,虽然电脑制图有助于提高图像的复制和传播的速度,但也使建筑设计丧失了合理而科学的思考,沦为一种“拼图”游戏。另外,还有许多建筑师在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只注重建筑的形式、色彩、空间造型、结构等形式美,不细致地了解建筑用地的实际状况,也不关注内在的空间环境品质,使建筑丧失了真正意义,从而陷入到****的漩涡中。
2.建筑结构细节问题频发
建筑工程设计作为较为重要的环节,其质量与工程的整体质量直接相关。经过大量的调查,可以将我国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1)建筑内部的结构设计。建筑的内部结构涉及到许多方面,主要包含筏板底板防水、轴线定位、楼梯间宽度以及厨、卫之间墙梁位置关系等等。另外,抗震设计问题、梁宽度问题、空调板共用问题、楼梯间隔墙构造柱等问题也经常出现细节问题。(2)建筑的外部结构设计。外部结构主要包含外窗高度、雨棚固定、窗台、阳台楼板、女儿墙压顶配筋、防雷设计等等,外部结构设计常常会因为上述的细节问题而影响到建筑的外观。(3)建筑的地下结构设计。地下结构常常会在地下车库连通口净高、人防工程集水坑、地下室外墙竖向与水平钢筋位置等处出现问题。
3.监管力度不足
由于相关部门对配建保障房的开发商缺乏足够监管,配建的保障房尤其是一些小企业配建的保障房存在建设和装修质量均不能保证质量、户型设计不够理想、装修标准与导则有差距等问题,将会造成政府回购后整改难度大、住户使用不便、物业管理难等状况。
4.管理主体不明确
开发商代建的配套设施管理和建设都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的问题,有关部门的后续监管的力度也不是很大,尤其是对公益性的设施,政府更是缺少监管,这导致可能出现移做他用、闲置、未按规划用地使用等问题。
三、保障房建筑设计的具体措施
1.屋顶设计节能措施
建筑物各部分中,屋顶承受了绝大多数太阳辐射热量,建筑物在夏季时顶层房间具有较高的温度,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对此予以重视。屋顶节能设计应充分考虑隔热与保温。除此之外,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以其固有优势逐步在建筑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光伏发电板以及太阳能热水器开始被广泛使用。在屋顶设置光伏电板以及太阳能集热板使建筑造型更趋于丰富,同时建筑物能耗也随之降低。
2.节能新型材料
在我国,玻璃棉、岩棉、硅酸盐复合绝热砂浆、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水泥聚苯板等是比较常见的节能绝热材料。硅酸盐复合绝热砂浆新型墙体保温材料的一种,主原料为精选硅酸铝纤维、海泡石,然后以轻体优质的无机矿物作为填料,在加剂的作用下,经过扩散膨胀、经细纤化、粘接、混溶等多种工艺,进行深度的符合之后,形成灰白色粘稠浆状物。这种材料的优势有:施工简便(直接涂抹),保温隔热性能好,对板材拼接处的罩面层开裂现象能有效的解决。目前此种材料已经成为新型绝热材料的重点使用对象。
3.强调因地制宜
依据当地客观环境进行设计,是绿色建筑建设中的关键要素。一般情况下,各地的绿色建筑要与地区气温、降水、风向的等客观因素相贴合,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出的绿色建筑满足各种实际的节能减排需求。绿色建筑强调的因地制宜,主要针对建筑采光、通风、集热及其制冷等过程对能源的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在自然条件中获得所需的条件,实现环境效应最大限度的利用,降低这些需求造成的能耗和污染。一般而言,西北地区的日照条件较为充足,这一区域的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增加太阳能的利用比例,而在部分阴雨期较长的地区则不宜采用利用太阳能的方式。另外,在气温较低的北方地区,保温性能应该是绿色建筑设计中重要的考量因素,方案设计时要增加保温功能实现方面的材料结构投入,相反我国南方地区气温较高,夏日里更是经常烈日炎炎,这时则应提高绿色建筑遮阳结构的布设等环节的设计水平,对构件的方位及其角度进行合理安排,减小阳光直射产生的灼热和太阳太阳辐射产生的眩光。如图1
图2 住宅采光标准
4.开展保障房的公共设施配套市场调研及标准研究,完善细化配套标准
公租房的配套商业用地应明确一定比例,建议至少提高至15%,用于平衡资金。应对保障房的户均人口核算及配套标准均进行细化研究,与普通居住区的标准有所区别。规划中明确划出公益性设施用地,明确移交管理主体,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套内居住功能空间的适宜尺度。
1)对户型大小的决定因素除了组成住宅的各功能空间的数量外,就是各功能空间的尺度,进深和开间尺寸是决定套型面积重要的因素。在功能齐全的前提下,对居住空间的适宜尺度做出判断和选择,使得居住空间尺度合理,是小户型设计的重要内容。
2)保障性住房层高应为2.7至2.8m,房间净高设计中,卧室、厅的室内空间净高不应低于2.40m,局部净高不低于2.10m。局部净高低于2.40m的面积不应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1/3。以坡屋顶覆盖的内空间作卧室、厅时,其净空低于2.10m的面积不应大于该房间使用面积的1/2,且最低处净高不宜低于1.5m。
5.准入标准的不断完善
建议政府研究保障性住房参与企业的准入标准,通过激励制度的制定,使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参与保障的建设,以保障建设品质。同时要鼓励开发实力和知名度较大的国企、大企业等进行保障房的建设,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自己的信誉和品牌,对建设的品质能够更加的重视。在杭州,土地招投标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大企业建设保障房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标准的不断完善促进了保障房的建设,这对保障房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6.研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配建指标和建设方式
要求开发企业在商品房中配建保障房,虽然是一种缓解政府保障房供地和建设的较好方式,但是以往在规划管理中对配建保障房比例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缺乏对开发项目实施难度和社会效应等问题的综合考虑,建议具体实施政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保障房建设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现实中保障房项目通常规模巨大,设计周期短,而业主由于人员配备等原因,对设计质量的控制往往不像房地产开发的商品房一样严密、对于其建筑设计进行相应的探讨和研究,总结一些设计的成熟做法和标准很有必要,希望能为共同提高保障房的建设水平尽一点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孙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价值工程,2011,25.
保障房建设范文3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关键之年,中央提出1000万套的建设任务,同时为保证任务顺利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地方签署“军令状”,要求各地在11月底之前必须开工建设,年底前必须竣工50%以上。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标定位之高、投入力度之大、敦促措施之严,均彰显出政府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
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一要保质,即不能在住房建设标准上打折扣;二要保量,即各地必须按时完成承诺的住房数量,只能多不能少;三要结构合理,即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比例结构必须适度,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的比例不能降低。为实现这三个目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划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将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到实处。
一、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探索创新
自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分解后,全国各地在体系建设、投融资体制、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取得了部分成效和成功经验。北京、天津、重庆等28个城市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上海市吸引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多数城市鼓励民间资金进入,这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湖南省规定将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全部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土地出让收益投入标准由不低于净收益的10%,调整为不低于总价款的5%,并实行专账管理和专款专用。广州市通过旧城改造盘活低效用地,所腾用地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深圳市禁止保障性住房上市交易,从源头上堵住保障性住房的寻租空间。许多地方政府大大削减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比例,以配租方式取代配售方式。总体而言,各地在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体制建设逐步加强,管理服务逐渐完善,运行流程日益规范,监督管理不断强化,有效保证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要问题
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大力支持下,地方政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三个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资金短缺仍是地方政府面临的最大困扰。按照住建部的测算,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年度投资约需1.3万亿元,其中5000亿元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筹集,还需要从社会上筹集8000亿元。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其余由地方政府筹集。虽然中央要求各地集中财力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但由于很多地方政府属于“吃饭财政”,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主要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当前国家实行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商品房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度减少,保障性住房因实行土地划拨而无法获得土地出让收入,导致可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土地出让收入捉襟见肘。当前实际开工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的到位率较低。
第二,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且利润微薄,追逐市场盈利的开发商大多不愿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或者进入该领域也是另有所图。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贷款等融资渠道的热情也不高,虽然在政府政策推动和行政干预下,保险公司等部分金融机构开始涉入这一领域,但探索性介入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庞大资金需求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第三,保障性住房分配与管理的公平性遭到质疑。保障性住房缺乏统一定义,部分地方政府将定向拆迁房、棚改房等纳入保障性住房范畴,同时为拉动经济增长而提高经济适用房的比例,这极大模糊了保障性住房的实际供需缺口。数据显示,近两年来,住房土地供应的70%用于保障性住房,与此形成较大反差的是,只有不到商品房供应量25%的经济适用房面向市场开放,其余均为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利益部门内部分配。保障性住房分配和管理上的不公平,将不仅导致国家资源浪费,甚至会因为利益不合理转移酿成更大的社会不公平。
三、保质保量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政策建议
各级地方政府要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强化责任,推动计划项目如期开工和在建项目按期竣工,真正实现政府对老百姓的庄严承诺,满足老百姓对保障性住房的热切期盼。
第一,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中央政府应继续加大补助力度,并向经济困难地区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重的地区适当倾斜,将中央补助与地方配套资金的投入情况相挂钩。地方政府要增加保障性住房财政投入,特别是要提高土地出让净收益的投入比例,切实保证地方配套资金的按期足额到位。抓住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契机,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或相关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通过引进金融机构贷款、公积金贷款、保险资金、信托资金等投资保障性住房建设。地方政府可以探索通过权益转让、投资回收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公共租赁房建设,并给予相应的税费支持,以缓解地方资金配套的压力。
第二,各级政府要确保土地供给,满足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土地需求。其一,市、县政府要根据住房保障规划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年度目标任务,明确用地计划并落实到具体地块,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不低于当年住房建设用地的70%,以确保其他用地不挤占保障性住房用地。其二,地方政府要将保障性住房用地优先安排,合理调整土地储备结构,优先供给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用地安排不到位的地区不得为商品房建设供地。其三,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主要采取划拨方式提供,严格落实国家对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的控制标准,严禁保障性住房用地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并不得提高建设标准和套型面积。其四,保障性住房实行集中建设与分散配建相结合,即在商品住房建设项目上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
第三,强化监管措施,确保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安全。保障性住房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丝毫不能马虎和懈怠。各地要把质量监管摆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首位,在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始终贯穿质量第一原则,强化工程质量监管,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把保障性住房建成让老百姓满意的“放心房”。
第四,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的透明化。各地要将建设规划、施工进度等相关信息及时公布,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防范“***”工程和腐败行为发生。
第五,各行政部门加强监督协作,严格考核问责。各级行政部门要积极建立起保障性住房建设审批的“绿色通道”,简化程序,落实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各地要探索出台促进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施办法,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运营机制。各地要集中开展保障性住房督查工作,重点检查建设进度、政策落实和工程质量等情况,检查结果纳入政绩考核体系,确保各项任务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第六,健全准入退出机制,实现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公平。分配公平是保障性住房实现制度目标的关键所在,要让符合资格的住房困难家庭住上保障性住房,也要让不符合资格的退出保障性住房。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住房状况,合理确定保障对象的具体标准,制定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完善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
保障房建设范文4
关键词:保障房建设;房价;房价的行为经济学;抑制效应
一、引言
为了缓解低收入家庭的安居问题,国家采取了根据相应建造标准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及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计划新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30万套,基本建成470万套。2014年的保障房建设计划目标为新开工60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480万套以上。我国住建部计划“十二五”期间(包括之前)共建设3600万套,约能解决1亿人左右的城市人口住房问题。房产在人们的财产中占有非常重大的比例,房屋的消费量占我国居民总消费量的10%以上,如此庞大数量的保障房涌入市场必定对房价产生重大影响。由于人们的认知、信息以及预期的不同,个人在购买房产中常伴有理性与非理性的因素,观望、跟风等行为屡屡出现,有较大程度受心理因素的干扰。因而除了从传统经济学角度分析之外还需要以行为经济学原理进行探索,结合供求理论,从消费心理角度分析保障房建设对房价的影响。我国近期的房地产价格剧烈变动不能完全归因于经济的表现,而是国际经济大环境和国内房地产政策力量的综合影响,更多的是房地产市场环境给大家造成的心理判断,所以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很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前景理论(Daniel Khaneman&Amos Tversky,1979)指出在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前景时更加倾向于冒险(风险偏好),而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前景时更倾向于实现确定性盈利(风险规避),同样的参照点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大于对利得的敏感度。在此基础上不少经济学家对个人选择行为做了进一步延伸。Khaneman&Tversky(1982)证实了代表性经验推断理论,提出当人们进行量化决策时其决策往往受建议的影响,而在进行判断时则常常过于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甚至从中得出歪曲认识,行为学家将人们在判断中存在的受建议影响的现象称为“锚定心理”。Meir Statman&Hersh Shefrin(1985)通过对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的观察指出在处置资产时,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这就是所谓的处置效应。同时他们指出人们通常对于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由于个人局限、信息不全等原因导致判断失误致使自身利益损失感到非常害怕和痛苦,并采取各种可能的行为避免失误,这会导致一些非理的发生。这种损失厌恶同时印证了前景理论中人们对待得失的敏感差异理论。Grifin&Tversky(1992)发现人们面对较难问题时倾向于过度自信,Daniel et.al(1998)指出成功者容易把成功归因于自我知识的完整性和个人能力的突出性,这种自我归因偏差会使成功者过度自信,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实际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羊群效应则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羊群效应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
三、保障房与商品房房价关系的历年数据统计分析
从供给角度来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挤占了部分商品房建设用地,保障房大量出现在市场上降低了开发商建设商品性住房的预期收益和预期购买数量,所以同期开发商相比商品房更加倾向于开发较多的保障性住房,这一投资倾向作用力降低了商品房的建设数量。从需求角度来看,保障性住房使得一部分满足保障性住房条件的购房者不再考虑购买商品住房,而选择购买价格较为便宜的保障性住房,从而导致商品房需求量下降。商品性住房的供给和需求同时下降导致供需曲线同时向左移动,这样只能确定均衡数量的减少却不能确定对价格的影响,到底价格是上升还是下降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对于保障性住房的敏感性。保障房建设与商品房房价是否存在相关关系需要对历年实际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我们搜集到1998~2010年的经济适用房(由于廉租房等其他保障房数据不完整难以统计,所以以经济适用房的数据为主)和商品房房价的几组相关数据,并对数据的运算得出经济适用房年竣工套数占房屋年竣工总套数的比例以及商品房销售价格的年增长率,如表1所示。
基于以上信息对经济适用房竣工套数所占比例和商品房销售价格年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得知R值(Pearson Correlation)为-0.543
四、从消费者行为角度探析保障性住房对房价的影响
(一)代表性经验推断与锚定效应
保障房供给增加后,国家的本意是将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市场分开,商品性住房是一种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和投资价值的特殊实物商品,而保障性住房则将投资价值剥离出来,仅仅提供居住的功能。此外国家强制每个省市大面积建设保障性住房还给了整个房地产的购买者一个价格上的比对标准。国人不可能将两种住房市场完全划分,至少在心理上没法将两种住房划分,所以在人们购买一般商品性住房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对比的框架,在考虑商品住房价格是否合理这一问题的时候,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参照物,这一参照物即是保障性住房价格。保障性住房的价格是基本的建设价格,同时还享受了土地和税收等各方面的优惠,所以价格必然比较低。其价格虽然也将随着市场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变化幅度在国家可控范围内,小于商品性住房。人们在代表性推断和框架效应的影响下,使用自己了解的保障性住房价格对比商品性住房价格,超出部分过大的时候,就会认为价格不合理。在保障性住房的数量更多的情况下,这种框架心理就会愈发明显。在经济比较好的时候,这种心理导致商品性住房的价格将一定的熨平商品房周期波动,而且无论何时,都能起到向下稳定的效果。当然当商品性住房的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保障性住房的价格也会起到一定的支撑效应,因为商品性住房毕竟有流动性好、住房面积大等便利特征。
(二)后悔厌恶与处置效应
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做出的错误决定,非常厌恶损失,这种厌恶的效应往往超过了得到同样收益的情况。对于一项资产,承认自己的失误和损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种效应也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投资者期望只能上涨不能下跌的重要原因。例如我国房地产市场近期有一定的下跌,很多新建楼盘的业主都强烈反对开发商降价销售。房地产市场价格有上下的波动其实是很正常的,为什么业主反映如此之大,就是因为人们的损失厌恶、后悔厌恶的心理非常严重,不能接受自己投资失败、损失严重的事实,反而认为是无良开发商欺骗自己的结果。保障性住房的增加,加重了处置效应,保障性住房减少了商品性住房的总供给和需求,使得市场从理论上来说对于各种冲击更加敏感了。当房地产价格可能下降的时候,相对于保障性住房(价格基本不波动)的购买者,虽然商品性住房的产权拥有者也不一定会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但是商品性住房的购买者的损失更明显了,损失的房屋产权拥有者不愿意卖掉自己的房屋,认为肯定会上涨,这种心理减少了房价的波动。同样在盈利的时候,商品性住房的性质因为保障性住房的提供而更加明显,投机性更加突出,市场冲击可能影响更大。商品性住房的产权拥有者的盈利也因为有比对而更加明显,在市场上涨的时候售卖房子的人将更多。市场的供给增加,有一定的降低价格、稳定价格的效果。
(三)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
在房地产交易这样一个影响比较重大的交易过程中,人们对于自己的的决策往往更有自信,而不是按照实际情况判断。人们对于价格的合理程度、未来价格的趋势都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在这种判断形成之后,就会坚持这种看法,即使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跟风的做法,人们也会觉得这是合理的行为,不会承认自己在跟风。由于购买保障性住房的市场主体和商品性住房的市场主体不同,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增加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实际是不确定的,但是人们往往不会相信这一个经济学的推断。直观上来看因为保障性住房的价格更低,人们会认为房地产价格的未来趋势很可能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有下降的趋势。所以开始观望不买,而房地产价格在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和一个国家的发展情况紧密相联的。这种对于房价下降的集体推测导致我国近期内房价不会有较高的上涨。
五、总结
由于过度自信、羊群效应,人们大多坚信房价下跌,将使得房价在一段时间内因为需求降低,价格不能稳定。虽然考虑了人们的预期效应,但是未能把政府对房地产调控作为一个因素进行考虑,显然不能很好反应现实情况。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态度是影响消费者与房地产供给者预期与相应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长期来看,房价会随着经济发展呈维持缓慢上涨趋势,虽然上涨幅度不会很大。保障房的价格是由政府决定的,而从长期来与社会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所以能作为商品房价格的评价标杆。保障性住房价格能给未来的房价一个相对稳定的比对标准,从而引导人们对房价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何大安.理性选择向非理性选择转化的行为分析[J].经济研究,2010(06).
[2]彭晓莲.国内外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09(09).
[3]贺京同,战昱宁,万志华,房地产市场中的羊群行为及其对商品房交易量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
[4]肖经建.消费者金融行为、消费者金融教育和消费者福利[J].经济研究,2011(01).
保障房建设范文5
关键词:融资问题;保障性住房;对策建议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融资现状
(一)现有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现阶段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程度也不高,资本市场起步相对较晚,金融体系还欠发达,也很少利用信托、证券等融资工具,融资效率低下,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形成了过度依赖政府投入的局面。
2、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也同时制约保障房建设,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土地出让金作为支持地方发展支柱,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上明显力不从心,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被迫靠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来支持保障房事业。这也同时给地方政府在其他社会事业方面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主要来源
(一)政府财政预算资金
一是公共预算安排资金,主要是中央补助、省级补助、市县公共预算和地方政府债券安排资金。二是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资金,主要是土地出让净收益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风险准备金后的余额(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
(二)自筹资金及社会机构提供资金
社会机构提供资金目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试点资金以及地方政府或投融资平台通过商业银行贷款、信托、债券,各类基金等融入的资金。
三、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的对策建议
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融资策略,以保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融资规模,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关注。
(一)加强融资力度,实施融资创新
面对大规模融需求,创新融资方式加大融资力度,通过培育多元化的融资主体,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重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方式为主体的保障房融资体系。政府部门还应积极探索债权、股权以及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模式,保证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的多样化,鼓励各种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二)构建保障性住房金融体系,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建议成立专门保障性住房融资(贷款担保或保险)机构,如:河北省各地市均成立了专门的保障房融资平台,这样既能为各市融资提供贷款保证,又可以为保障性住房项目融资提供融资服务,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有效执行,有效减少金融机构信贷的风险。
(三)建立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作为房地产证券化的一种手段,是通过发行基金的方式募集公共投资者资金。这种投资发行风险相对较低,可以有效疏导社会资金流动性过剩的现状。鉴于廉租房不租不售,现金回流小,但租金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可采取REITs的运作方式。信托资金拥有成熟的运作团队和运作经验,可以与保障房的承建方合作设立项目公司,负责保障房建设,建成后由政府管理中心进行回购,项目公司收回投资,信托资金退出。
(四)引导保险基金参与保障房融资
依据《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相关规定,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可以采用股权、债权、物权以及债权转股权等不同方式。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为民、利民的安居工程,土地为政府划拨,并且不以盈利为目的。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宜采取债权形式,即仅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供资金,物权、股权形式目前暂不具备操作条件。如太平洋保险上海公租房项目均采取的就是债权形式。即:保险资金与地方政府合作,向地方政府委托的承建主体提供资金,还款来源为保障性住房的出售或出租收益(包括政府回购款项、保障性住房偿债基金、租金收入和出售收入等),政府融资平台或大型国企作担保。
(五)设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并进一步完善各级融资平台
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平台一般是由地方政府主导设立,具备专业化运作能力的国有非盈利投融资公司。目的主要是为政府保障性住房融资,建设和运营提供有效载体,其实质在于调动多方资源,通过整合运作,解决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的资金筹集,足额配套以及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难题,并将围绕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常态化有效管理的一种机制平台。建议地方政府加强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监管和风险管控,做好风险防范,确保资本金充足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等。
(六)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四、结语
对于当前的形势,保障房建设是解决城乡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改善问题的**途径。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并不是建设能力有限,而是缺乏建设资金,地方政府财力不足。随着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日益完善,我们应该让更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各类基金、各类信托机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等进入保障房建设中去,多方筹资,打造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投融资平台,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实现多赢。
参考文献:
[2]潘素侠.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分析及融资模式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08).
保障房建设范文6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融资;住房建设;管理
Abstract: affordable housing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whether pre-or post-construction phase funding allocation have some problem that needs addressing, which will require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ttlement housing authorities in the relevant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process continue to work on the lessons learned in order to find the bes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housing construction, so that people's housing resettlement be properly addressed.
Keywords: affordable housing; financing; hous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难题与主要原因
目前杭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依赖财政调拨与银行贷款来筹集建设启动资金,因此在当前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和从紧的货币金融政策背景下,杭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普遍面临着的“融资难”问题。
1.严厉的房地产业宏观调控间接影响地方收入,制约财政调拨力度
近期,中央频繁出台措施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2010年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完善差别化的住房借贷政策,调节和引导住房需求”(“9・29房产新政”),采取了暂停发放第三套房贷、部分城市限购房套数、囤地捂盘房企将停发股票债券不给贷款等严厉措施。受近期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杭州市房地产业面临艰难的运营环境,各房地产开发商资金压力普遍增大,导致土地出让进度放缓和地价下跌。杭州市2011年1-6月份经营性用地出让的成交面积为40.84万平方米,仅为上年同期的40.14%;成交金额为77.55亿元,仅为上年同期的31.03%;成交单价为1.90万元/平方米,仅为上年同期的77.30%。地方财政收入大幅缩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资金保障能力。
2.从紧的货币金融政策限制建设主体银行贷款,信贷资金难以到位
受当前我国从紧的货币金融政策影响,各保障性住房建设主体从银行获得建设资金贷款的难度明显加大,影响杭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进程。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上调,市场资金明显紧张。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六次以0.5个百分点的幅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自6月20日起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的历史高位,一次性整冻结银行资金规模近3867亿元。杭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单位的贷款工作受到了一定影响,如部分城区农居建管中心已经签约成功的银行额度授信贷款也难以继续放款;许多银行自2010年初就已停止对拆迁安置房建设主体等类似性质单位的授信放贷工作。另一方面,贷款基准利率大幅提高,银行贷款利息沉重。2011年2月、4月、7月,银行利息相继以0.25个百分点的幅度上调,全年可能还要再加息1至2次。目前,1至3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已达6.65%,3至5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已达6.90%。据了解,房地产开发贷款普遍在基准利率水平处上浮30%左右,而保障性住房建设则通常在基准利率水平处上浮10%-20%左右,只有部分项目仍能按照基准利率获得贷款。
3.保障性住房建设主体银行负债总额普遍较高,还款能力存在风险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需求量很大,各建设主体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至今各建设主体累计贷款总额十分庞大,导致这些建设主体背上沉重的当年到期贷款的还款压力,同时也使各银行认为存在较高的放贷风险而限制各建设主体的贷款额度。经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房屋拆迁难”拖延项目整体建设周期。当前,拆迁难是杭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重要难题,拆迁补偿要求普遍提高,难度不断加大,拆迁谈判用时过长,导致许多拆迁计划难以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土地出让进度放缓导致资金回笼缓慢。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因项目“拆迁难”使平衡用地更难达到可出让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近期杭州市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平衡用地出让进度明显变缓,且出让价格较以往有所下降,造成了土地出让资金回笼速度放缓、总额略有降低。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创新分析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从紧的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压力将日益增大;与此同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杭州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建设资金需求将大幅增加。事实证明,单纯依赖银行贷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传统融资渠道已经遇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必须寻求创新的融资模式。下一步,应在继续加强与银行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大量的社会积蓄资金从住房市场需求端转移到市场供给端,通过吸引保险资金与社保基金、发行债券、利用信托、投资基金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资领域,一举多得地解决诸多问题。
1.吸引保险资金融资。保险资金的特点是规模大、投资期长,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理想资金来源。根据2010年9月5日保监会出台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保险资金可以参与投资不动产及其金融产品,此部分资金总额可达5000亿元,占保险资金总量的10%。据了解,保监会十分支持各保险资金运作管理机构将保障性住房项目作为重点投资项目,近期还将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目前保监会已与上海市政府展开合作,试点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项目,太平洋保险成为全国首家试点;北京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以北京市的土地储备为抵押,向中国人寿等7家保险公司融资,融资规模高达800亿。笔者认为,保险资金可成为杭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
2.发行债券直接融资。中央政府十分鼓励和支持各地发行债券直接融资。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能在短时期内迅速为杭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大量资金。当前我国债务资本市场已经具备了较大规模和良好承载力,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债券余额达到20716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2.1%),预计2011年新增社会融资总量将在12万亿左右。一种方式是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直接融资。在2010年发行的全国2000亿元地方债券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向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领域;2011年,贵阳市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已募集了10-15亿的资金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直接融资。
3.保障房信托计划融资。投资信托是委托人将自己合法拥有的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按照委托人和受托人双方的约定,由信托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实施信托计划的一种投融资模式。在当前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除了靠商业银行“输血”之外,保障性住房建设单位可将信托作为一种比较灵活、变通的可行策略。据了解,目前贵阳市已与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已达成合作,签订了50亿元的意向性协议;同时,湖北、湖南、内蒙古、吉林等各省份都开始积极向信托寻求资金支持。
4.与上市公司合作间接融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且已有相关现实案例。一种形式是与上市公司直接签订合作协议。2011年年初,贵州中天城投宣布签订了《中天城投参与贵州省“十二五”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框架协议书》,欲投资200亿元参与贵州省廉租房、公共租赁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计划2011年度开工总建筑面积不少于500万平方米,这是2011年全国第一家上市房企与地方政府合作参建保障房。另一种形式是上市公司组建投资基金。近日,全国首个专门用于公租房建设的基金“建银精瑞公租房建设投资基金”正式成立,其背后是碧桂园集团、路劲地产等近十家房企的资金支持,首期募集约100亿元,计划于2011年底正式启动,最有可能选择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和深圳等基准房价较高、公共租赁住房需求较大的城市投资项目。
三、保障性住房融资的综合性政策建议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种风险可控、长期稳定、担保可靠的投资品种,因此在吸引社会资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为积极争取保险资金等社会资金投资杭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议杭州市及时开展以下工作:
1.融资前:落实牵头部门,搭建融资平台。目前,北京、广州、河北、湖南等地区均已开始建立地方保障性住房融资平台,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宁波市已成立相关融资平台,这方面经验亦值得杭州市借鉴。第一,及时召开资金运作机构与建设主体对接会,进一步积极了解各种社会资金对投资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条件设置、项目规模、投资模式、资金预期回报率等的具体要求,以及对于融资公司及担保方式的操作要求。第二,建议杭州市于近期成立专门的保障性住房融资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整体规划、按级担保、分项融资”的基本思路,汇总杭州市“十二五”期间各区、市级建设主体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资金需求,并与有意向投资保障性住房的相关社会资金运作管理机构统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负责会同社会资金运作管理机构共同监管资金的专款专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