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曹操范文1
怀着这样的想法,我渐渐想去了解那个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曹操,于是我看了《三国演义》
在没读他的传记之前,我曾认为他是一个阴险毒辣、奸诈刁蛮的匹夫。因为曾听讲曹操头痛,请华佗为他看病,华佗说要把头颅剖开才能把病治好。生性多疑的曹操见华佗要剖开他的头颅,以为华佗要杀他,就把华佗关进大牢,不久华佗就死了。从此我对曹操就形成了不喜欢的印象。通过学习历史,可我始终不相信,一个诡计多端的人怎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愈发激起了我对曹操一生的进一步了解。通过看《三国演义》,我对曹操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之所以,人们对曹操印象都不太好,可能是作者罗贯中把他当反面人物来写的缘由吧!
我眼中的曹操,他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不然,何来势力最强,兵力最足的魏国?何来三四万人大败十万袁军的官渡之战?何来赤脚迎许攸的故事?又何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诸侯发号施令的计策?曹操身经百战,无数英雄好汉败在他手下,他困袁绍,擒吕布,刺董卓,无数战绩,数不胜数。
我眼中的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建安诗人。曾看沧水豪迈写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曾在晚年矢志不渝地写下他的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豪迈诗篇。
我眼中的曹操范文2
当了一把手的好处,就是再不用自己亲自干活——抢劫了。有好处必定有坏处,这是亘古不变的铁的定律,那个骑头黑牛四处乱窜的老道,在一千年前就总结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不读书不长进,知识就是力量啊。
说了好处,再说坏处。当一把手的坏处就是睡不着觉了。即便睡着了,也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想想,这帮子山贼个个心狠手辣,他们连一块儿闯荡过来的老裴都能往死了砍,不用说我这个新入伙的了。所以我当上一把手的当天,就把仓库里的东西全搬出来,叫大伙分掉,而我自己,一分钱都不要。我想通了,在这鬼地方混,要钱就等于不要命,要命就不能要钱。果然,大伙领到东西,喜笑颜开,一个劲的夸我是个好领导。
我叫周仓下山接引跑阪泉抢劫的那几位回来。
那几个家伙回来,东西一点没抢到,却带来了一条叫我惆怅的消息。他们告诉我,刘备在许昌呆不下去了,丢下老婆兄弟,自己孤零零跑冀州去了。
今日之冀州已非昨日之冀州,今日的冀州已是袁绍的老巢了。刘老大怎么跑老袁那儿了?我听严纲讲过,当年十八路诸侯攻打洛阳时,袁绍骂刘备是泥腿子、鞋匠,很是看不起他。这么不顾脸面的去投奔,说明刘老大遇上**烦了。细细打听一番,我终于知道了刘备为何如此狼狈的逃出许昌,还跑到不待见自己的袁绍帐下混饭吃。这也叫我明白,矛盾是暂时的,利益才是永远的,政治人物是最不可靠的家伙,为了利益可以连脸面都不要。
不要脸,可以天下无敌。
这一切还要怪刘老大秉性不改,性格使然,他走到哪里那里就不安生,他总觉得别人的比自家的好,人才是别人的强,女人是别人的漂亮,先喝酒再恭维,有东西送东西,没东西拿甜言蜜语灌,几套下来,意志不坚的基本顶不住,都投靠他了。当年在公孙瓒帐下,他拉拢了简雍,当然还想拉拢我,因为喝多了才没答应。离开公孙瓒,他跑到徐州,跟徐州知府陶谦套近乎,陶知府听说他是当今皇上的叔叔,客客气气的留宿,还管饭,然而不久,就像当年的冀州,刘备准备离开时,曹操带兵打来了。好在陶知府比公孙瓒脑瓜子灵活,眼看大事不好,眼珠子一转,拉住他死活不让走,把他摁在府中,等于看管起来。曹操大兵来到城下,听说刘备还在城中,也就没怎么认真攻打,放了几箭,写了几封信,装模作样叫陶知府投降。你不好好攻城,我为什么投降?两下里这么磨蹭了十多天,曹操找了个借口撤了。
老曹虽然撤走了,陶知府的身体也垮了,毕竟年纪大了,经不得折腾。听说曹操围城的时候,他老人家经常泡在城头上亲自监督防守。那是一定的,我估计他的那些部下,已经有一半站到刘备那一边了。这不是空穴来风,听说陶知府病倒后,他的秘书孙乾就劝他把徐州知府让给刘备做。
连自己的秘书都背叛了,我相信那一刻,陶知府撞墙的心思都有了。
陶知府什么想法不得而知,反正他刚死,刘备就堂而皇之接管了徐州。刘老大这一次玩了个大的,他立即给皇上侄儿写信,叫侄儿封他做徐州牧——徐州的一把手。估计刘老大做官的经验不足,刚有了地盘,就忘了曹操。老曹不远万里不顾疲劳跑到徐州城下,帮他弄死了徐谦,帮他弄到了徐州,他居然不给老曹写信,东西也没送。这就找死了,忘了娘老子也不能忘了老曹啊。况且,而今目前眼目下,朝廷里皇上说了不算,生杀予夺的大权在人家老曹手中,聪明一世的刘备糊涂了一时,可这一时的糊涂险些要了他老人家的命。
人啦,千万要记住,在胜利面前,应该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急不躁的态度,尤其是在你的背景还不够坚强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
曹操准备再一次光顾徐州,他想找刘备讨要一个说法。听说一个叫马腾的家伙帮刘备说了几句好话,说刘备这一次虽然做错了事,但还是个好同志嘛,应该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估计曹操是一个单纯的人,他听了马腾的话,叫他写信告诉刘备,只要能洗心革面,悬崖勒马,就给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那之后,马腾就跟刘备书信不断,至于都说些什么,就不好讲了。我估计,刘备不打算回头,因为他没有辞掉徐州牧的职务,何况,他把那位嗜好给人当干儿子的吕布拉到徐州,和自己做了邻居。吕布自从被人赶出长安,东奔西走,南闯北荡,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日子过得相当的惨淡,刘备向他伸出橄榄枝,大喜过望,当即表示,曹操敢来欺负你老刘,我吕布第一个不答应。刘备这姿态,摆明了跟曹操过不去。
这下曹操火气大了,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上了刘备的当,听说他得到消息后,飞跑进皇宫,揪住皇上一顿臭骂,骂老刘家人都是些白眼狼,没人性。好在皇上脾气实在好,好说歹说劝住曹操,叫他看在自己这个皇上的面子上,放过自己的叔叔。
曹操自然不是善茬,他给吕布的军师,也就是他的小学同学陈宫写了封信,却没送给陈宫,而是叫人悄悄送给刘备,信中说准备叫吕布顶替刘备当徐州一把手。刘备看了信不相信,但他的把兄弟关羽和张飞相信了,不容老大说话,就提上家伙找吕布算账去了。
事情闹腾大了,好笑的是,刘备闹腾不过吕布,被人家赶出了徐州城。这时刘老大很失落,闹腾了半辈子,还是一无所有,除了面上无光,让人笑话外,这一次估计有性命之忧了,吕布连干爹都敢杀,你刘备一个外人,杀起来更不用皱眉头的。
没办法,只得再次投入曹操的怀抱。
于是曹操刘备两人不计前嫌,重新站在一条战线上,去打另一个没人性的家伙。
这一次勇往直前的是关羽,至于他为什么如此勇敢,那是因为曹操的一句话。
曹操悄悄告诉关羽,打下徐州,灭了吕布,吕布家中那位唱原生态歌曲的临洮美女貂蝉归关羽,徐州城归曹操。关老二大喜,不顾刘老大反对,格外卖力的去打吕布。在他的感召下,张老三也使劲儿往前冲。于是乎,徐州城下尸积如山,臭气熏天。吕布这人,还是有点抗击打能力的,虽然做人有点龌龊,本事却不小。看来人的工作能力跟道德品质没关系。只是坏人有本事用来干坏事,本事越大,破坏力越强。
曹操率十万大军亲往徐州,其时正值江淮梅雨季节,荀彧建议多带雨具去,他一口拒绝了,按照他的计划,小小徐州数日可破,带着雨具上路碍事。然而一个月过去了,徐州城岿然不动,可气的是,连日来阴雨绵绵,将士们都成了落汤鸡,有人开始抱怨领导考虑不周详,连累大伙泡在雨中,那位吕布,站在白门楼上,抱着那位喜欢唱原生态歌曲的貂蝉姑娘青梅煮酒,有说有笑,分明是不把曹操和十万大军放在眼里嘛。
曹操气得拔剑亲自往前冲,一支箭射来,不偏不倚射中了他的脑袋,幸亏救治及时,命是保住了,却落下了头疼的毛病,听说自那后,但逢下雨天气,他就犯头疼病,手下一帮子人,只要哪天听见老曹头疼了,就开始准备雨具。由此及彼,许昌城中,老百姓看见大臣们穿着雨衣上班,就知道要下雨了,想出门的都窝在家里,要下地的披上蓑衣。老曹的天气预报准得很。冲动真的是魔鬼。曹操那副尊容,撇在人堆里都能丢了,刘备八尺高,他能从刘备胳肢窝里钻过去,估计就是六尺过一点吧,要是他自己不跑出去招摇,那一箭能射中了他?刘备就笑话他爱显摆,中了箭的活该。
就为这一箭,夏侯惇对刘备兄弟恨之入骨,时不时的找他们的麻烦。夏侯惇以为,曹操攻打吕布是想帮关羽抢美女。听说夏侯惇是曹操本家兄弟,曹操爷爷本姓夏侯,小时候因为家中兄弟多,养活不了送给曹家了,真是苦命的孩子啊。生了孩子送人,一般人会挑好人家送,夏侯家人有个性,偏偏送给一位姓曹的太监。虽然太监有权有势,老曹从小不愁吃不愁穿,但跟小朋友一起吹牛,总不好意思说,“想当年我爷爷当太监的时候,……”老曹很自卑。尤其认识刘备后,人家张口闭口俺老刘家如何如何,俨然以皇帝的本家自居,老曹越来越抬不起头。既然祖宗不争气,当后代的就有义务帮助改正,改正的第一步就是改家谱,他亲自选定了一位名人来当自己的祖宗,这位有此荣幸的名人,便是曹参,刘邦的大将军。另外,他不准夏侯惇夏侯渊那一帮子姓夏侯的叫自己大哥。
几个姓夏侯的,把曹操改家谱换祖宗的问题又看在刘备身上了。
这一次,其实真的不怪刘备,是曹操心底阴暗。本来嘛,人生的第一堂课,是家教,跟着一位死太监能学到什么?太监不但身体有缺陷,心里那是相当的阴暗。日久天长,潜移默化,曹操不阴暗都不行了。
况且,他长得比较不好看,谁见了都撇嘴,受点刺激是难免的。不过这不怪老曹,他身上带着夏侯家的种姓,你看那位夏侯惇,老睁一只眼眯一只眼,三角眉,翘鼻子,一个人长成这样还敢跑出来混,觉悟不高啊。
有一个问题我想不明白,既然长得难看,就别跟刘备这种帅哥在一起了,老曹真邪门,自己不好看,收集的部下却个个是大帅哥,自己往里面一戳,泾渭分明,不嫌寒颤啊。
曹操受伤了,夏侯家族几位兄弟说咱们撤吧,曹操不同意,说不活捉了吕布,誓不罢兵。那就打吧,可是连曹操都打不过,部下那一帮子就更不用说了。曹操想来想去,把兵交到刘备手中,叫他打去。曹操人长得难看,眼光还是很准的,他一个月没打动的徐州城,刘备一个礼拜就搞定了,为什么呢?大伙看看谁来投降了就知道了。
刘备修改了曹操的打法,并没不要命的去攻打,他派出几个能说会道的谋士,悄悄潜入徐州城,找到吕布部下张辽高览几位,三言两语,张辽高览立马开门投降,帮着刘备去捉吕布。吕布捉住了,张辽高览找曹操兑现诺言,曹操瞠目结舌,诺言?什么时候许过?张辽说就在前晚上,你老人家帐下的谁对我说,只要献出徐州,就让我当什么什么。曹操气得脑仁疼,不过那天是气的,天气晴朗朗的。他让张辽找刘备要官去。好在荀彧拦住了,荀彧对曹操说,张辽是个人才,不能把他推给刘备。曹操猛然醒悟,马上封官奖赏,还夸奖刘备会办事。
大伙去观看杀吕布,却不见了关羽。刘备派张飞去找,张老三一个转身回来,说二哥在吕布家中,和那个爱唱曲的娘们喝酒。刘备气不打一处来,骂了句狗改不了吃屎。曹操听见了大笑,对刘备说等杀了吕布咱们几个也去喝酒,叫那娘们唱几首助助兴。
那晚,关老二喝醉了。
那位貂蝉美人先是跟他眉来眼去,一个眼神他喝一爵酒,美人的眼神频频飞来,他就频频的喝,没等到曹操敬他酒,他已玉山倾倒,梦魇中频呼:“貂蝉。”
等他一觉醒来,已不见了曹操,也不见了美人貂蝉。刘老大告诉他,貂蝉让曹操带走了,“这会,他俩已经在去许昌的路上。”
关羽大怒,一跃而起,就要上马去追回。刘备和张飞忙拉住他,说即便追上了,你一个人也打不过人家。关羽央求老大,“咱兄弟三个一起上。”张飞不肯去,他说:“我不帮你抢女人。”刘老大也劝他,别为女人误了大事,女人是祸水,女人是衣服,兄弟才是手足。
我眼中的曹操范文3
——一代枭雄旷世人杰
曹操,在大多数人眼里他是一个反派角色,这也难怪,因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好猜疑、老奸巨猾,有时甚至还滥杀无辜。但是真正的曹操并不是这样的,现在就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位“乱世的枭雄”吧!
曹操也能称得上“文韬武略”了,他自幼喜欢舞枪弄棒,20岁就开始做官。但这些都不是他成功的原因。曹操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原一带的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因为他唯才是举。曹操唯才是举,没有阅历和门第的偏见。有人说曹操唯才是举是因为他手底下没有几个像样的人才。但不管这幺说,相当于动不动就摔儿子阿斗、流眼泪的刘备,在用人这方面,曹操就不玩虚的。既不靠兄弟结义,鳄鱼的眼泪,也不靠胆固醇过多的热血,而是靠无边的信任,甚至是用“糊涂”来显示他的求贤若渴。
曹操的手下聪明,曹操更聪明;曹操手下的人有才,曹操更有才。曹操是我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艺术家和诗人。他诗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等诗句人们基本耳熟能详。曹操不仅文韬,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15岁时,随父亲一起去洛阳,可曹操那时特别调皮,竟闯入了寝殿侍奉长张让的卧室里,当时张让正在闭目养神,忽然发现自己的卧室闯入生人,立即大叫,叫人将曹操捉拿。刹那间,卫兵们持枪握剑,蜂拥而至,可曹操并不慌张,他拿着一支手戟,从卧室一直打到厅堂,没有人拦得住他,最后卫兵们和他们的主子张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曹操翻墙逃走。曹操如此文韬武略,怪不得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曹操: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起码是个英雄。
曹操虽是一代枭雄,但也有犯错的时候,比如说他动用了大量人力建造了铜雀台,声称统一中国后于东吴美女大乔、小乔一起在铜雀台上饮酒享乐呢。再比如说曹操叫华佗来帮他看风湿病,华佗说要劈开脑袋才能取出病根,可是曹操对华佗产生了疑心(毕竟那时还没有过人劈开脑袋看病的),认为华佗是来害他的,于是就把这一代名医害死在了狱中。也许,就是因为曹操这些偶尔犯下的大错,让别人把他硬生生的从枭雄变到了奸雄。
我眼中的曹操范文4
1、古道正午 外
天空中的大太阳。
镜头下移:古道,旁边是起伏的沙丘,一队士兵在古道上行军。
字幕: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有一天,他带领士兵穿过一片沙漠。
士兵一个个无精打采的样子。
曹操擦了擦额头的汗,大将典韦在身后用大刀当扇子扇:“好热呀~好热呀~”
曹操怒:“叫什么叫!烦死了!”
典韦抬头不屑地:“操!”
曹操扭头给典韦一巴掌:“你怎么骂人啊!”
典韦捂着脸冤枉的表情指了指头顶。
曹操大惊:背后的旗帜上写了一个字“操”,正竖在曹操头顶。
曹操怒:“喂!谁在那里偷懒啊!给我拖出去斩了!”
身旁举旗的两个小兵中的一个正在打盹,惊醒,急忙将大旗举起来,“曹”“操”二旗左右辉映。
曹操:“韦哥,不好意思,错怪你了~”
典韦哇哇大哭起来。
曹操:“不过,你不是不认识字的嘛……好了好了,别哭了!”
典韦一直在哭。
队伍继续前行。
2、古道正午 外
典韦还在哭。
曹操心烦意乱,手搭凉棚,抬头看了看天,刺眼的阳光让他一阵晕眩。
曹操(对左右)大喊:“杨修!杨修!”
杨修光着膀子,穿着花裤衩,边跑边喊:“来啦~来啦”
杨修近:“丞相有何吩咐?”
曹操:“一定要告诉战士们,困难是暂时的。口渴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曹操顿了顿,拿出一瓶啤酒,伸到马嘴前,马把啤酒瓶咬开,曹操“咕咚咕咚”喝光。
杨修直往下咽口水。
曹操将啤酒瓶一扔:“你们看,我作为主将都一直没有喝水,你们还有什么好不服气的。”
杨修嘀咕:“俺要有啤酒喝,俺也不渴……”
曹操对杨修小声说:“现在人困马乏,你要想点办法振奋一下大家的士气,你可如此如此……”
曹操耳语,杨修不住地点头。
杨修离去。
曹操看了一眼还在哭得典韦,叹了口气。
3、古道 正午 外
杨修背着一个大红枣疾驰而来:“报!”
曹操:“何事?”
杨修:“发现大红枣一枚!”
曹操下马。
曹操与杨修围上前去。
曹操:“这个红枣好大噢,太空育种吧?”
杨修:“还毛扎扎的,可能是跟猕猴桃杂交出来的。”
曹操:“这个大枣不长树上,却长在人脖子上,会不会是转基因产品?”
大枣瞪着一对眼珠子乱转。
曹操:“哦?大家快来吃啊!又香又甜的大红枣啊!”
士兵依旧无精打采地行军。
路过的士兵甲:“丞相又骗人了……”
路过的士兵乙:“真无聊……”
曹操和杨修汗。
队伍经过,没有一个士兵理睬。
曹操垂头丧气地:“真是失败!”
曹操和杨修转身离开。
大枣:“大哥~你还没给我劳务费呢!”
曹操转身吐口唾沫:“呸!演技这么差还要劳务费!”
两人离去的背影。
大枣望着背影恨恨地说:“不报此仇,我关羽誓不为人!”
4、古道 正午 外
队伍继续前行。
曹操眼珠子一转,大喊:“同志们!据我所知前面有一片梅林!结了好大好大好多好多的梅子噢!大家快走去吃梅子啊!”
典韦:“你为什么老骗人啊!有完没完啊!你这不是侮辱我们的智商嘛!”
士兵甲:“对呀!长江以北地区哪来的梅子?”
士兵乙:“你再这样我们都不干了!”
众士兵:“对!不干了!太伤自尊了!”
曹操急忙大喊:“同志们,对不起,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骗人了!”
杨修匆忙跑过来:“丞相,我研究出来啦!我研究出来啦!”
曹操:“别说了!”
杨修:“我研究出一种海水淡化技术,就是让海水经过一种特殊的半透膜。这种半透膜能让水分子通过,但是不能让盐分子通过……”
士兵们愤怒的目光。
曹操:“别说啦!”
杨修:“还有一种方案就是把南极的冰山拖过来。不过操作难度也很大,因为要经过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大部分都会融化掉……”
众士兵愤怒的目光。
典韦手起刀落,杨修脑袋已落地,众士兵惊,寂静。
落地的脑袋还在说话:“为什么?这是丞相让我……”
曹操一脚踩扁了杨修的头。
曹操鼓掌:“好!好!杀了这个骗人的家伙,看以后谁还敢骗人?!同志们,继续前进吧!”
大军继续前行。
5、战场 日 外
我眼中的曹操范文5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重要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学会对比、分析历史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培养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要了解并评价一个人物:曹操;讲述并分析两场战争: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知道并识记三个国家:魏、蜀、吴。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欣赏影视、文学作品等,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内容比较杂乱,因而培养其对比分析、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尤其重要。
【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路: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一直在思考:除了告诉学生或他们早已经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外,还能教他们什么?最后,我决定以曹操这个人物为主线,展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再从《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对比入手,引导学生思辨,增强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引导学生探寻历史真相,培养学生科学、客观、敢于探索的治学精神,感受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二、教学方法:讲述、分析、对比、讨论。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课前用《三国演义》的片头曲烘托气氛,整节课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
四、板书设计:
1.官渡之战――(曹操胜)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曹操败)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
3.三国鼎立――(曹)魏、蜀、吴先后建国
五、教学过程
(一)感知历史――课前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设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这里有哪些历史人物?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他们所知道的那个年代,走近他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
(二)探究历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第一个大问题“官渡之战”,并完成课件上的表格,掌握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役特点、结果及其作用。之后,M内交流问题:官渡之战是在怎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1.探究释疑。展示《三国志》中的两段材料,学生小组探究曹操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并进一步思考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设计意图】曹操官渡之战的胜利,表面偶然,实则必然。引导学生认识决定战争成败的是综合实力以及人才的重要性。
【教师过渡】展示“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图”,分析孙刘走向联合的现实需要。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组内自主学习“赤壁之战”,并完成课件上表格,掌握赤壁之战的具体情况。(播放视频《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的片段)
【设计意图】学生对赤壁之战已有了解,再现《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过程,为后面评价曹操做铺垫。
3.探究释疑。设问:曹操为何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却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少?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两场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战争,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分析曹操在两场战争中不同结局,对曹操作出初步的认识和分析。
4.共读历史。三国建立的史实:三国建立的具体情况。
【设计意图】着重强调“曹后,三国始建”的史实,让学生清楚三国开始的时间及三国形成的标志,并明确刘备建立的是“汉”非“蜀”。
【教师简述】
三国之后的历史:蜀国的灭亡,西晋的建立及西晋灭吴。
(三)反思历史
1.再认“三国”故事:三顾茅庐。《三国演义》里是如何描述“三顾茅庐”的?《三国志》的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设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三顾茅庐的描述有什么区别?你如何看待这种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本书的不同记载,区别其中的差异与冲突。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我们考证历史提供的方便与不足。
2.再认三国人物――曹操。
不同的曹操:他人眼中的曹操:(1)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2)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眼中的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名家眼中的曹操: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你眼中的曹操:(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评价曹操) 。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各方面对曹操的评价和看法,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关于曹操的知识,对曹操作出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3.你的启示: 。
【设计意图】通过探讨、总结,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里相关历史事件、人物的描述,客观分析两部巨著对我们研究历史的价值,认识到史实与文学作品的区别,掌握分辨历史真相、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4.课后反思
(1)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我眼中的曹操范文6
【关键词】《短歌行》曹操
正在进行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的曹操《短歌行》教学,记得去年讲到此诗,学生用疑惑的口吻说道:怎么老是照抄《诗经》的句子啊?
仔细想想,也是,其中有不少都是《诗经》原句。但是,至少可以说明:
1.《诗经》手法对后世诗作的影响深远,魏晋诗歌对《诗经》依然有传承。
2.曹操熟读《诗经》,也证明了《诗经》的地位很是重要。
除此而外,还有什么?我也不断思考这个问题,也不仅仅局限在此诗对于《诗经》的引用上。
今年再次执教本文,忽然从诗行间看到了那个备受争议的曹操,由隐约而清晰,便觉得此诗魅力无穷。
曹操这首《短歌行》起于“忧”,落于“志”。这种“忧虑”是雄心勃勃者的忧虑,胸襟宽广者的忧虑,目光长远者的忧虑,也是余年不多,时日有限者的忧虑。在天命不能违的规律前,年过半百的曹操依然能够葆有年轻人的宏远志向,并为之奋斗,且以睿智的头脑看到了贤才对他的重要性,多么可贵。
在宏远志向与天不假年的矛盾中,曹操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认识到各种人才是他成就大业的凭借。他对人才的渴慕通过形象的诗句让人们觉得曹操不再是戏剧舞台上、文学作品中的那个狡诈的奸臣,而是一个睿智可爱的老者、慈爱家。
如果说有人喜爱收藏珍宝的话,那么曹操是喜爱“收藏”人才的。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不仅仅在于认识“收藏”和欣赏,更在于人尽其才,真正做到礼贤下士,“不以一眚掩大德”。
曹操爱才,名闻天下,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旁证。他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在这些求贤令中,要求“有司”做到英雄不问出处,不论德行,唯才是举、野无遗贤。由此可见曹操是多么求贤若渴。《三国演义》中对关羽送新袍、赠良驹,对许攸曹操是忘履相迎,对徐庶则是不择手段。且不论他的不择手段导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否埋没了一位人才,但就其爱才一点来说,应该是至极了。
那么这首诗是如何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心情的呢?诗人大量地引用诗句和典故。
好的引用不仅仅是词句的照搬,而应与自己的作品内容、情感的契合,为己所用,大象无形,自然天成,天衣无缝为**。否则只会增添辞藻的华美,不会对内容和主题提供帮助,甚至以文害义,弄巧成拙。
而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艺术手法则是高质量的,有对《诗经》的引用,也有对《管子》的引用;有眼前的实景描写,也有见景生情的慨叹。如此多的引用、典故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博学多识,更重要的是这样方可最恰当地表达出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试举几例:
一、巧用引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这原是一首情诗,应该是一个女子的口吻,她在思念自己的心上人,沉于深情的爱恋之中,有思念之苦,有娇羞之态,亦有埋怨之意。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但是曹操信手拈来,模拟女子口吻,用情人的关系来抒写自己对人才渴求。作者只引用前两句,后两句只字未提,却引人联想。他想说的是:你们可让我想苦了。我如此地爱你们,无时无刻不思念你们,你们怎么不跟我联系,到我这来呀?这是一种平等的甚至是恳求的语气,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试想,假若曹操不用沉于爱情中的女子口吻,而是模拟天子口吻来表达,那么会有居高临下的气势,恐怕就只有命令的意思,再无巧妙有趣之感。想见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老者,模拟怀春少女的语气,你不觉得很可爱吗?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语出《诗经・小雅・鹿鸣》(首章),原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送)。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指大路)。”
鹿发现野苹时欢快地鸣叫,既是自己有美食的享受,又是呼朋引伴地分享。此句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用在此处恰和曹操眼前之境。曹操从建安十三年“挟天子以令诸侯”起,一路走来,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的豪强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想来此时的曹操,定是雄心满满,志在必得。
平定孙刘,应该比官渡之战时强多了。不说刘备此时还不成气候,自己已经今非昔比了。眼下,大战在即,即是一统天下在即,功业即建,怎能不“横槊赋诗”?
此刻,他正在大宴群臣,而且眼前这些文臣武将将是他平定江南的依仗,各个都是贤才。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但是,渴慕贤才的曹操更希望他们能够呼朋引伴,为自己招揽更多的人才。
此处引用不仅主题相合,而且与眼前情景相合,诗人的与思想感情相合。肯定在坐的各位都是人才,希望欢宴能够引来更多的“嘉宾”――人才。
二、巧用比喻
此诗中比喻很多,但是我个人觉得最有韵味的是“明明如月”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应是实写眼前之景。曹操宴请文臣武将,欢宴正欢,忽闻鸦声向南飞鸣而去。见眼前之景,想现今之境,诗人生发联想,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那些清高的、犹豫的人才。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这是当晚宴会时景象,曹操兴之所至,举头望月,此时恰是皓月当头,明亮皎洁,有感而发。可是诗人用一个“如”字,分明不是写月亮了。那么谁似明月高悬于太空?是那些有着美好才华的贤能,他们有耀眼的才能,但却让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冷峻的远离“明主”。明月有许多别称,以“玉盘”之“玉”喻才华,以“寒宫”之“寒”喻清高,以“高悬于上”之“高”喻不肯屈就,不能相亲,曹操心里是多么焦急挠心,所以发出“何时可掇”的疑问。因此此句比喻人才难得,求贤不得,正把诗人渴慕、急迫的心态表现出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
以乌鹊喻贤士,似乎不太雅观,但恰是证明着诗人即景抒情的高超技艺。他用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凤翱翔于天际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这是写诸葛亮的诗句。孔明恰是与曹操同期的高士,他的想法就是当时许多士人的共同心声。凤凰是要选择梧桐树才肯栖息的,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这些贤士或是无处投奔,或是不肯投奔,或是正在犹豫之中。战乱频仍,有些人才不知该投奔何方;在三国鼎立尚未形成的局面下,局势并不明朗,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在这里可见诗人时刻关注着犹豫不决的贤才们,自然界的风吹草动都是他求贤心情的直接写照。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此句既是引用,亦是比喻。语出《管子・形势解》,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此句字面意思是大山不满足于现有的高度,大海不满足于现有的深度,实际是比喻我也不满足于现有的人才。在曹操看来这些贤士不要再犹豫了,赶快到我这里来吧。诗人在这里用此表达自己渴望贤士人才,有些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贪婪。表达明主不厌人才,广求贤才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承接上句疑问“何枝可依”,曹操给出有力的肯定的回答:都到我这里来。言外之意是:我就是明主,我有山海一样的胸怀和气度,可以宽宏大量广纳人才。你看,曹操对人才是渴求是多么迫不及待。
此句同样是肯定眼前的在座的各位都是人才,不能一味表白自己渴慕人才,指别人都是人才,言外之意是身边的都不是,那样,曹操就太傻了。大战前夕的兵将一心,文武同力是很重要的。
三、巧用典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吾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洗发)三捉发(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往)鲁,慎无以国骄人。”
此句意为洗一次头发,吃一顿饭,只要有贤士来投奔周公,周公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前去迎接,从不怠慢。曹操表白自己不仅有山海的胸襟和气度,而且还有周公礼贤下士的真诚态度。作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曹操自比周公,也许是自负,但是我想说自负也好,自信也罢,对于那些时刻想着建功立业,展示才华的人才们来说,有这样的领导实在是一件幸事。否则,就不会有时隔千年的那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隔空呐喊了。
结尾,诗人还是把自己至于高处了,不再是那个梦想情郎的怀春少女了,但是在我心中,曹操似乎也不再是奸诈的白脸了,他好像是个可爱的狡黠的老头,贪婪地找寻着一切为我所用的人才,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在他晚年助他成就梦想。
纵观《短歌行》,这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应该早已磨去意志,达观地看待一切了,想着安度晚年,想着含饴弄孙。然而,作为曹操,却想着搜罗人才,的确如他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既令人佩服,又令人伤感,确有慷慨悲凉萦绕心头,时不时地用他的事迹自勉一下。
附:
建安15年《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建安19年《举士令》或《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