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范文1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其中,脑卒中(stroke)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急性脑血管病事件。脑卒中作为目前发病率不断上升的心脑血管疾病,其由于发病后易于遗留的不同程度的运动、认知、心理功能的障碍导致对病患远期治愈率有明显影响。针对脑卒中的长期治疗和护理需求,其康复治疗在出院后持续进行的必要性亦尤为突出[1]。本论述主要针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措施的规范展开作出研究进展综述。
2延续性护理意义
在针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和护理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延续性护理的发生发展得以不断形成。其普遍概念是指系列动作的规范设计下确保病患能在不同场所得到妥善且持续的护理工作,通常是从院内的出院、转诊到社区、家庭内的延续性规划。具体到细节是由脑卒中患者高级护理人员为其制定的全面计划,使得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工作贯彻其生活日常,且同其与家庭成员形成长期且动态保持下的互动过程,使得其远期的功能恢复,并发症规避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显著提升[2]。
3延续性护理内容
3.1脑卒中延续性护理干预者及其要求 较多研究指出延续性护理的直接干预人员应为具备长期临床实践工作的高级护理人员。基于脑卒中护理工作其繁杂程度及国内目前社区普遍落后的医护条件,应在护理工作人员配置上着重强调病患受益率,同时兼顾经济成本的护理干预工作者安排。针对延续性护理是从医院到社区、家庭的延续性时程关系,不同时段的干预人员有不同的工作要求及侧重点。在院内的康复治疗干预成员主要组成包括主治医师,专科护理人员及理疗专业医师,除在院内的专业性指导和治疗外,出院后亦需远期的协调及合作,主要是针对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及依从性提升。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重点着重在社区医护人员,主要是由社区全科医师及专科社区护理人员形成干预群体,使脑卒中病患得到针对性干预。但由于目前国内社区医疗条件的分配不平均等突出问题,使得社区康复的有效开展处于长期受限状态。
对于延续性护理工作组的成员要求度及整体规划均需较高水平,不论是延续性护理时程的院内阶段还是社区阶段,都需要高水准的医疗综合团队作为医疗输出后盾。对于脑卒中延续性护理干预人员的要求,不仅局限于护理全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对个体患者的个体措施制定有相对要求,此外,同病患及家属的协调沟通能力亦纳入要求范围中[3]。
3.2脑卒中延续性护理内容 脑卒中延续性护理内容的个体化制定特点是其的突出内容,依据不同水准的医疗综合团队支持,针对脑卒中病患应有不同的延续性护理工作规划。在护理内容制定时,要以病患受益为目标,以家庭背景为基础,医院医护人员同社区医护协作的制定方向,进行预见性干预措施的制定并在后续工作中及时针对反馈效果作出工作上的细节更改以更好的完善干预内容的个性化和有效性。
对于初步干预工作的开始时间,国内外研究并未给出明确范围,一般以出院后2d~1w开始。早期延续性护理干预的开展是必须的,主要由于病患在出院后失去了院内全面、规范的治疗护理,病患在社区、家庭的治疗及护理接受角色转换使得计划的接受和完成度难以保持在较高水准,因此,越早的开展延续性护理越有利于远期病情的恢复。在早期开展的基础上,延续性护理的干预频率及强度应在综合团队基本水准的最大上限水平上予以开展,保证干预工作在同病患自身病情发展相一致的步调上,让病患最大程度的享受到干预工作的有效性及优良性[4]。且早期开展的工作中,由于病患院内外角色转换等问题的存在,应提高护理工作的频率及强度。相关报告给出的频率和强度数据,以1次/w~1次/月的递减,从密集型干预模式到后期的逐步减少。强度主要体现在康复训练的每天维持,相关数据建议最少1次/d,每次最少2h为好。
对于早期高强度高密度的延续性护理持续时间,较多研究指出,以发病后3月内为**时段。脑卒中发病半年后功能恢复速度逐步下降,1年后的康复意义基本失去,因此早期且3~6个月,1年以内的延续性护理工作为患者机体功能恢复的最有效阶段。但由于病患的远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在早期全程的护理性干预外,远期定期随访和心理干预亦是必须[5]。
关于脑卒中延续性护理成效的评价,主要集中于病患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如及远期恢复以及心理状况的评定几个方面,不同方面均可依据相应的评价量表进行规范评定。依据评定结果应及时针对个体病患作出相应干预措施改善已达到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理,从而积极改善病患预后[6]。
4结论
尽管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在全球开展时间早,开展度较高,但国内外均未有较规范且可依据的操作指南进行参考。目前,我国针对脑卒中患者的院内护理其重视度和规范度均处于较高水准,但院外的延续性护理因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而有所限制。强大的医疗综合团队的形成较难建立,专业的护理干预成员较难配备均对延续性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不小的挑战。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脑卒中病患出院后的病情恢复受益率毋庸置疑,且远期正面影响意义极高。因此,脑卒中病患延续性护理模式规范、科学、系统的制定目标应作为当前医疗工作者长久的探索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海利.H型高血压与缺血脑卒中预后的关系[D].郑州:郑州大学,2012.
[2]Boockvar K,Vladeck BC.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ransitional care for persons with complex care needs[J].J Am Geriatr Soc,2004,52(5):855-856.
[3]李永红,林聘妹,王翠华,等.家庭健康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1,22(1):144-145.
[4]刘俊青,么丽春.社区分级康复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7):1596-1602.
延续性护理范文2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结肠息肉;电切术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高频电切术被广泛应用于结肠息肉的治疗中,高频电切术的操作简单,微创,定位精准,术后恢复快,是治疗结肠息肉的**首选。但结肠息肉高频电切术后容易发生腹痛,迟发性出血,穿孔,息肉再发,下腹不适等并发症,因此结肠息肉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受到越来越多医务工作者的关注[1]。为探究结肠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后患者的延续性护理的运用效果,现选取60例2015年7月~2016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结成息肉电切术后患者,将所有患者分组治疗并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60例2015年7月~2016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结成息肉电切术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的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通过宣教,提高患者对结肠息肉的正确认识,让患者了解结肠息肉的相关知识及结肠息肉的癌变倾向,提高患者对结肠息肉的认知,提高对其的防治。高频电切多发结肠息肉术后12 h后方可进食流质饮食。术后3 d开始进食普通饮食,但忌食生硬难消化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大便干结摩擦术口造成术后出血,保持大便通畅。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尽量避免活动后增加腹压,为避免大便通畅,必要时应给予患者口服缓泻药物,防止用力排便时增加腹压。给予患者术后常规的抗炎止血治疗。术后避免活动后腹压增加造成术后出血,应卧床休息12 h。术后避免过度劳累,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因疾病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会加重患者病情,造成预后不良,医务人员应缓解患者的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使其保持愉快的兴趣,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配合度,加快病情的恢复[2]。
观察组护理方法: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出院后进行延续性护理。具体方法为:成立专门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小组,由小组为患者进行专门的延续性护理,通过1次/w的电话,短信,微信回访方式了结患者结肠息肉切除术后的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术后严密监测患者是否出现出血,腹痛等症状以及大便性质,大便次数,脉搏,血压等指标,避免继发性穿孔。通过延续性护理加强患者对疾病的再认识,通过电话随访等让患者了解结肠息肉的发生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让患者时刻保持重视。1次/w的电话随访指导患者按量,按时遵医嘱服药。由于结肠息肉患者常合并胃肠功能紊乱/便秘等,长期的便秘增加了息肉再发的风险,所以平时应严格遵医嘱服用调节胃肠功能药物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结肠息肉切除后复发的风险。高频电切术后患者常常会感觉腹痛,此时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如l现患者疼痛难忍,也与患者及时沟通,耐心讲解疼痛是术后的常见反应,可给患者听音乐,讲故事来缓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疼痛感[3]。为防止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术后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等进行检测,如发现迟发性出血应立即止血治疗。在饮食指导方面,要在随访中指导患者少食多餐,进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进食能够润肠通便的食物,避免过饱,告便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多食水果,新鲜蔬菜的习惯,减少息肉再发。患者出院后叮嘱其注意休息,合理膳食,保持大便通畅,结肠息肉切除后6~12个月进行复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息肉切除术后1年息肉复发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了SPSS13.0系统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经t检验和?字2检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均未见术后肠穿孔现象,对照组术后出血共3例,术后出血率为30.0%。观察组术后出血0例。观察组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结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过度增生形成凸入肠道的赘生物,腺瘤肉的发病率约为70%,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发生具有密切的联系,其有明显的癌变倾向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结肠息肉的发病原因临床上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长期便秘,长期腹泻,长期炎症刺激等因素相关。预防结肠癌的关键就是尽早发现,尽早切除。高频结肠息肉切除术在临床获得了理想的疗效,是治疗息肉的重要手段,具有安全性高,准确到高,操作简单,微创等优点,加上术后的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提高预后效果。延续性护理保证了患者能够获得针对性和连续性的有效看护。在住院时,出院前,及出院后均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从而达到改善健康的目的。
综上所述,结肠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后患者的延续性护理的运用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希温,李岚.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7):15-17.
延续性护理范文3
关键词:COPD;延续护理;方法;效果
COPD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污染,其发病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不仅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也给社会医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COPD患者除急性期治疗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延续治疗,健康需求往往难以得到及时的满足[1]。出院后的延续护理作为住院护理的延伸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院探讨了COPD的延续护理的方法和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75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2.34±7.22)岁;体重52~75kg,平均体重(60.12±4.57)kg;病程1~15年,平均病程(5.21±1.46)年;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3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3例、大专7例、高中23例、初中26例、小学16例。
观察组患者75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62.58±7.34)岁;体重51~76kg,平均体重(60.33±4.62)kg;病程1~16年,平均病程(5.40±1.57)年;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1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2例、大专8例、高中25例、初中23例、小学17例。
所有患者均排除精神病史、意识障碍、严重听力和语言障碍、文盲及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本研究者。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病程、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出院时均给予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患者出院前进行护理评估并制订出院后延续护理计划。
出院前3d由责任护士详细记录患者的呼吸次数和形态、咳嗽频率、痰液性状和量、干湿音等情况,了解患者居住处的卫生条件、通风情况,制定出院后的延续护理计划。告知患者系统的家居自我康复管理,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掌握气雾剂的正确使用方法、肺功能锻炼方法等[2]。
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了解患者呼吸次数和形态、咳嗽频率、痰液性状和量、干湿音等情况的变化,药物使用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将痰盂加盖处置,并定期清理。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新鲜。督促患者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少去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少吃生冷、辛辣、过甜、过咸、油腻、刺激性食物。寒冷季节注意增加衣物,防止感冒,注意避开过敏原。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每日快步走30min以上,进行简单的上肢活动[3]。
嘱所有患者定期来院复诊,进行详细的检查,评估干预效果。
1.3评价指标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患者生存质量,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感智能、活力、总体健康等8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4]。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较高,6个月内再次住院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再次住院率比较
组别 SF-36评分 再次住院率
对照组(n=75) 84.75±18.52 21(28.00)
观察组(n=75) 125.37±22.48* 5(6.67)*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COPD是一种不完全可逆的、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对病情进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COPD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除在急性期外,COPD患者大部分康复治疗是在家庭中进行。延续护理是将护理干预从医院延续到社区、家庭的一种护理手段,通过电话随访、家庭访视、专家门诊等形式,为出院患者提供延伸的护理服务,在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方面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使其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体现了护理方案的时效性[5]。
本研究中实施延续护理干预者SF-36评分明显高于未实施延续护理干预者,提示延续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出院后随访6个月,实施延续护理干预者再次住院率明显低于未实施延续护理干预者,提示延续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药物疗效,延缓疾病的进展,防止急性发作,对患者的预后有益。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COPD患者出院后实施延续护理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病情进展,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少玲,黄金月,周家仪.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续护理的循证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31~434.
[2]刘宏,李霞,赵爱丽,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延续护理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B):867~869.
[3]王少玲,符始艳,周家仪,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延续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758~760.
延续性护理范文4
方法:100例高血压出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电话随访方法,观察组采用延续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结果:经过延续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服药依从性佳(85.7%),服药总依从率(95.2%)以及血压控制总有效率(93.6%)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
讨论:延续护理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其血压控制效果。
关键词:延续护理高血压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55-0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高,治疗率、控制率低,究其原因,除了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方案外,患者是否有良好的服药依从性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显示,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不高[1]。笔者通过对126例高血压好转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护理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经住院规范化治疗好转出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6例,排除有精神疾病、老年痴呆症、糖尿病以及严重靶器官损害等情况,其中男52例,女74例,年龄31—77岁,病程1—15年。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按照出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分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延续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出院后采用常规电话随访方式护理,间隔时间与观察组患者相同;观察组实施延续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患者出院前签署延续护理知情同意书并确定护士第一次到患者家中实施延续护理的时间。②护士在约定时间(患者出院后一周内)首次到患者家里实施延续护理,主要内容包括测量血压,检查服药情况,高血压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着重告知按时按量服药对维持患者血压稳定、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重要性,教会患者或家属正确自测血压并做好记录,与患者共同制定延续护理计划,做好护理记录。③下次延续护理时对上次的护理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根椐患者的血压、服药、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调整健康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④延续护理时间:初始为每周2次,2周后改为每周1次,1月后改为每2周1次,后来的间隔时间以周顺延,最后为每月1次延续护理,整个延续护理过程为6个月,延续护理总次数为8—10次,当中视患者的情况调整延续护理的间隔时间。
1.3评价标准。采用Moriskyw问卷评价服药依从性,4个问题回答均为“否”,即为依从性“佳”;4个问题回答均为“是”,即为依从性“差”;4个问题中有1个以上问题回答为“是”,即为不完全依从。总依从率=依从性佳+不完全依从/总例数×100%。患者血压改善采用卫生部规定标准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
1.4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明显有效于对照组,见表2。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按医嘱及时足量服用降压药物是取得理想降压效果的重要因素[3]。目前,发达国家的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较高,椐近年报道可达50—84%[4]。高血压一旦确诊,需要终身服药,无论对患者还是家庭都是一种考验。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有:患者年龄大,记忆力差;对高血压疾病认知不足,误认为长期服用高血压药会成瘾或产生耐药性或引至不良反应,或认为没有症状和体征、血压不高就不需要服药,血压降至正常后可停药;过于担心药物副作用和害怕风险;感觉服药太麻烦,服药与不服药的效果差别不太等。我们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出院后延续护理,改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重新认识维持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监督患者用药,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用药习惯,明显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临床治疗效果达到。
参考文献
[1]王平,曾慧.高血压服药依从性研究进展[J].慢病管理,2011,14(3):772—774
[2]崔琴英.人性化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1569—1570
延续性护理范文5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81-02
脑出血为临床中极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脑出血的发病概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使得自理能力降低,导致患者各脏器损伤,致使机体能力下降[2]。脑出血的发生与患者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患者在出院后除予以科学的用药外,采取优质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有研究表明,对于脑出血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可提高其生活质量[3],本研究为探讨延续性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方法
11资料本研究为探讨延续性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于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收治,将其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研究组,2组患者各为50例,具体如下:研究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为28例、22例,平均年龄值为(7058±813)岁;平均病程值为(897±108)年。对照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为27例、23例,平均年龄值为(7066±880)岁;平均病程值为(885±107)年。
对比2组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差别较小(P值大于005)。
12方法
对照组方法:在院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用药、饮食、运动康复等护理,在患者出院时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并为患者办理出院程序,实施出院干预。
研究组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建立随访渠道:在患者出院时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并输入于计算机中,建立文档,有利于出院跟踪,对于患者的健康信息进行了解,获取联系方式,并予以ADL评分评价,发放医师、护士及科室的联系卡。
2)成立服务小组:选取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作为组员,可对延续性护理的质量进行保障[5],挑选具有主管护师级别职称以上的护士长担任组长,对于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制定护理内容,实施随访制度。
3)护理内容落实:为患者提供康复训练方案,指导其出院后的饮食护理及用药护理干预,并提醒患者定期体检,必要时联系相关科室会诊并予以检查措施,对患者本人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可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每周1次),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上门随访措施(每个月1次),可建立接受延续治疗的信心,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治疗依从性。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脑出血患者经相应护理方案干预的生活质量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本研究采取SF-36量表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平清,包括生理技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精力等,每个项目评分范围为(0~100)分。
14统计学处理2组脑出血患者经相应护理方案干预的生活质量情况为计量数据,采取x±s的形式表示,予以t值检验,在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当2组脑出血患者经相应护理方案干预的生活质量情况有差别时,用P
2结果
21研究组脑出血患者经延续性护理方案干预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22研究组脑出血患者经延续性护理方案干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延续性护理范文6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干预;乳腺癌;术后恢复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75
乳腺癌是妇科常见的乳腺癌肿瘤之一, 据临床调查显示, 其发病率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约占41%左右,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国民对于医疗服务要求越来越高, 临床护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近年来, 延续性护理在临床应用率越来越广泛, 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生活恢复正常, 还能有效改善癌性疲乏状态, 提高生活质量, 缓解身心不良状态[1]。本次研究选择2012年7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1例乳腺癌患者, 将延续性护理干预融入日常护理工作中, 临床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1月在本院通过手术辅助化疗的209例乳腺癌患者, 随机分为护理组(111例)和对照组(98例)。护理组年龄36~69岁, 平均年龄(44.97±10.33)岁, 病程1~8年, 平均病程(3.62±2.25)年;乳腺癌Ⅰ、Ⅱ、Ⅲ期分别为46、44、21例, 肿瘤发于左乳者59例, 发于右乳者52例;护理组年龄33~67岁, 平均年龄(48.35±8.87)岁, 病程1~7年, 平均病程(3.29±2.54)年;乳腺癌Ⅰ、Ⅱ、Ⅲ期分别为33、37、28例, 肿瘤发于左乳者55例, 发于右乳者4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乳腺癌术后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给予抗感染护理措施, 鼓励患者继续药物治疗, 初次出院前给予常规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通过定期复查、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 时间持续1年, 并未实施任何措施[2]。护理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利用延续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 2. 1 护理措施 通过健康宣讲、网络指导、定期或不定期电话随访、专题讲座、患者交流会等措施进行护理。建立并逐步完善患者个人信息资料库, 并通过免费方式发放乳腺癌术后康复自制健身操光盘、手指爬墙康复锻炼自制指导表等措施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
1. 2. 2 护理内容 延续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科学运动指导(制定基础运动计划, 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睡眠指导(作息规律、避免睡前运动过于剧烈, 日间减少小睡)、患肢术后恢复锻炼指导(科学使用手指爬墙运动表、康复健身操光盘以及康复医学知识宣教手册, 指导患者掌握患肢功能锻炼注意事项及要点)、心理护理(定期随访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进行有效心理干预)、医学知识宣讲(化疗辅助治疗开始前宣讲乳腺癌以及并发症等相关医学知识, 如癌性疲乏等)、个性化特色随访咨询。做好随访记录, 将患者需求及咨询情况详细记录在册, 并妥善保存[3]。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以及护理服务工作满意度。其中术后生存质量观察指标为回归正常生活例数及比例、心理障碍发生例数及比例;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在末次随访进行, 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 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3选项。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组患者中回归正常生活101例, 占90.99%, 发生心理障碍者49例, 占44.14%;对照组患者中回归正常生活65例, 占66.33%, 发生心理障碍者70例, 占71.4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时间一般建议至少6个月, 其中第1~3个月特别重要。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对其患肢功能锻炼相关方法、注意事项等反复宣讲, 并协助其完成患肢功能锻炼, 患者一般依从性较好[4]。很多患者在出院后将康复中心放在后续治疗方面, 而对患肢功能锻炼注意力逐渐减少。据文献报道, 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功能出现障碍者约为36%~65%, 因此如何减少患者功能障碍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术后康复期间就显得尤为重要[5]。在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期间应用延续性护理进行干预, 能够保障患者树立正确康复理念、保持积极良好的恢复心态, 详细讲解患者功能未能顺利恢复造成的严重后果, 强化其在这方面的认知感, 提高患肢功能锻炼依从度。而通过面对面、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 能够有效深入交流, 促使患者尽快掌握患肢功能锻炼的科学方法, 促使其尽快恢复。
综上所述, 将延续性护理干预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中, 能够全面优化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加强患者医疗依从性, 临床可积极应用。
参考文献
[1] 姜慧萍.延续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及康复的影响.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4):190-191.
[2] 徐平, 张兰凤, 王志宏, 等.延续性健康教育提高康复期乳腺癌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护理杂志, 2014, 31(20):27-29.
[3] 夏之.乳腺癌术后化疗护理分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0(5):74-78.
[4] 李新娴.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黑龙江医药, 2014, 27(4):1007-100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