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及流程范例6篇

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1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一、引言 随着现阶段企业的飞速发展及市场上竞争的加剧,对企业的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运营层面,更重要的还需要练好内功,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特别是财务内控管理,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能有效实现其战略目标。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合法经营

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1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一、引言

随着现阶段企业的飞速发展及市场上竞争的加剧,对企业的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运营层面,更重要的还需要练好内功,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特别是财务内控管理,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能有效实现其战略目标。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合法经营,并确保收集到完整、准确的内部信息,并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监督,能够帮助企业将经营风险降低至合理范围内,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确保企业能持续健康高速的发展。2008年6月,我国财政部、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门联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从国家法律层面对企业内控予以了阐述,这也充分说明了,对现代企业而言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十分重要。

二、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普遍比较薄弱,有部分管理者对内控管理重视不够,认为企业只要做好产品的更新迭代或者扩大市场占有率就可以了,导致有些企业即使有内控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还有的企业管理者有内控管理意识,但对内控怎样做、实行的制度流程是否符合本单位的情况,没有相应的评估,导致实行的内控流程不能符合实际业务情况和现实需求,不仅没有为业务保驾护航,反而羁绊了业务的发展。随着当前市场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很多企业的业务也经历着持续的扩张和调整,但企业内部相应的业务流程、标准、规章制度却没有跟进优化和改进,或者优化、改进滞后,从而导致内控管理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当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科学的内控意识

(1)目前,一般企业都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及相关人员更注重业务的发展,对内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内会有相关的内控流程,但在实施过程中较表面化,没有把握关键节点,仅仅为流程而流程,以至于使内控流于形式。(2)还有一部分人,主要是内控的管理部门,高举“唯内控论”,没有考虑一些实际情况或者害怕新事物的冲击,机械的执行内控流程,而没有考虑到内控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业务的健康科学的发展,为内控而内控,导致内控丧失了其最重要的作用。

2.缺乏有效的执行力

(1)有些企业有内控相关的一些制度和流程,但仅仅只是涉及到资金、物资采购等一些常规事项,对于其他非主营业务或者新业务的事项就没有相关的内控流程,内控没有贯穿到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没有覆盖到企业及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存在着内控的空白点。(2)有些企业在内控的实施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比方时间、权限等,可能会采取一些特别方案,比方有些事项都已经完结了,因为财务报销的要求而事后补走流程;也有领导因为审批权限的缘故,指使经办人拆分处理,导致内控的实施没办法有效的执行到位。

3.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

(1)很多企业的内控制度及规定都是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企业就会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虽然短期解决了眼前问题,但后续没有针对这些情况进行归纳汇总,成立专门的部门或者安排人员根据现况进行制度流程的评估、梳理和体系化建设,整个企业的内控制度流程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制约着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2)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业务发展也会随之进行着调整和变化,原有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等已不适应新环境、新业务、新情况,企业却没有及时进行优化、更新、调整,从而使得原有制度不具有可操作性,难以继续执行。

4.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企业的内控制度及流程执行的结果怎样、是否符合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没有相应的部门和人员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反馈、评估,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内控管理水平难以提高。(1)内部监督。有些企业因为编制的限制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比方审计部门,或者设置了审计部门,但其职责权限有限,加之在内控的流程实施过程中对关键节点、不同事项等流程的设置上没有差异化,很多时候因为人为的一些特殊情况导致过程变形,影响实施结果,而对于结果往往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定,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对内控流程与实施结果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保证内控的有效实行。(2)外部监督。目前税务部门、市场监督局、银行等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多种关于企业内控的制度和规定,以规范企业能合规合法的经营,但由于各地政策的差异、标准的不统一,导致目前监督效率有限。

三、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措施

1.加强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意识

(1)需要构建完整的内控组织机构。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企业治理机构和议事规则,结合企业业务特点和内控要求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进行监控,以保证信息通畅流动。(2)塑造全面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加强沟通,在企业内部可以实行部门内自查、部门间互查,并做出评价,及时反馈,做到透明及时。内部学习宣贯,提高大家的意识,对于那些对内控管理意识不足或者不给与配合的管理者或者人员,可根据制定的相关处罚措施予以惩处,以提高企业整体的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意识。(3)对于那种“唯内控论”的人员,一则可以考虑通过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加入业务考核的关联性,来硬性提高其内控与业务关系的科学认识;另外,可加强沟通和理解,强化企业的内控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共同的愿景和目标,以统一思想,真正的让内控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提高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1)根据企业的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制度和清晰的流程图,方便员工知道办事程序及规定,这样执行起来才具有可操作性。对于非主营业务或者新业务当发生时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和流程可参照企业内部类似业务规定流程处理,并且后续需要及时修改完善现有的内控管理制度及流程图。(2)对于内控流程和制度无法执行到位的情况,首先要合理评估、科学分析,及时找出无法执行到位的原因,识别并分离出该事项与实现控制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合理确定出风险应对策略,然后再进行更新完善,方便执行。(3)要想保障内控管理制度有效执行就需要专业的内控人才,合格的内控人才对制度的建设及制度执行的推进都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对内控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完善,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内控管理人才队伍,对内控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国家法律法规和内控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业务,这样方可实现让内控管理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3.建立系统完整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

(1)有些企业因为内部控制流程设置的比较冗繁、导致一些流程走完需要很长时间,严重影响了业务的正常进行,可进行改进优化内控流程的设计,对于那些不必要的审批节点进行优化,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对新变化的情况可进行流程的改进,建立合理、科学的内控流程,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保证内控制度能得以有效执行。(2)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要逐步系统化、科学化,具有完整性,不可为了追求发展而忽视内控,也不可为了内控而影响业务的发展,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设置相应的岗位,明确相关内控制度的规定及奖惩制度,保证内控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强化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监督机制

一个完美的内控制度和流程在执行过程中动作是否容易变形、执行过程后结果怎样,这些如果没有相应的反馈和评估,也无法确定该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为此,可考虑借助一些工具(比如,建立风控管理平台、引进信息化技术等),加强过程监督、事后评估、并对结果及时反馈。(1)加强内控过程的监督管理,在企业内部的流程过程中还需要有对流程实施的监督管理,以避免过程变形。日常监督可重点关注无法实现分离的不相容岗位情况、业务流程的重大变化、新业务等,根据企业的业务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当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等发生调整或变化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监督检查,专项监督应当与日常监督有机结合,以保证企业的内控管理持续科学有效的进行。(2)加强内控制度执行的评估,企业内部可对内控各维度进行独立审计,对企业总体及流程层面等进行测试评估,并跟进发现问题的后续整改情况进行反馈,使内控制度流程得以真正有效执行。(3)倡导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启动风控管理平台。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企业可以建立内控管理风控平台系统,当某个节点出现异常时,风控管理平台就可以报警,这样可及时发现问题,对出现的问题点可予以解决,降低了风险。(4)提升企业的内控管理信息化水平。要提高企业内控管理的效率,需要把内控信息化建设作为控制的一个关键点,在现代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深入到企业的每个环节,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内控管理信息系统显得极为迫切及重要,通过信息化平台,整合企业的供应链、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等,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来打造大数据分析,从而实现新型的内控管理方式。

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2

关键词:流程;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

0 引言

流程作为企业管理的关键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进企业有序高效的管理企业工作,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当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都构建了一套制度体系,但是却没有形成流程化的管理机制,造成企业管理混乱,管理不彻底不全面,各种矛盾现象凸显等等。因此,将流程化的管理融入国有企业的制度体系构建中则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构建基于流程的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则成了当前国有企业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任务。

1 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流程化的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有企业的制度体系不够全面和完善,在基本的企业管理方面没有形成具体的方针政策,无法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第二,国有企业制度体系没有与内控体系、QHSE管理体系有机结合,没有形成一套整体机制;第三,国有企业制度体系管理流程不够完善,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漏洞,无法深入彻底对企业的所有管理事项形成一定的约束规范。第四,制度体系的构建往往将业务部门作为主体部门,因此国有企业的制度体系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整体需求,在相关的职责认定方面,模糊不清,所以当出现错误时各部门之间开始相互推卸责任,不愿承认过错;第五,不同部门之间制定的制度体系规范不一致,一些部门为了降低管理工作的难度,避开管理工作的繁琐之处,所制定的制度体系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制度体系无法实施到位;第六,对国有企业的制度体系没有进行定期的审核和改进,造成制度体系无法适应企业的管理需求,对企业的管理事项产生不良的影响。

2 基于流程的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措施

(1)理清国有企业管理流程框架

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所以企业在企业管理上需要理清不同业务、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层次任务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管理的流程框架进行整理,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一般而言,对国有企业管理流程框架的梳理采用分层分类的方法,具体分析企业的管理流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企业的管理流程进行分割,通过对企业管理流程框架下的企业工作进行整理能够清晰的表现出企业的业务运转过程、企业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行为以及企业的未来规划发展战略。从表面上看,对国有企业管理流程框架进行整理仅仅是对企业管理的每一步骤、每一过程进行简单的概述,但实际上还包含了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之间的关系,通过企业管理流程将这些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运转过程。理清国有企业管理流程框架是构建基于流程的国有企业制度体系的首要任务,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

(2)构建国有企业制度体系流程

国有企业制度体系流程是各部门制度体系的集中体现,包括在执行工作任务时应当遵守的规章制度、进行业务活动时所遵循的法律法规、担当某一职位时所需完成的工作指标以及相关的规范化的文件、报表、计划书的制定以及上报过程中的规范行为等等,制度体系流程将企业管理的所有工作内容全部包含在内。国有企业的制度体系构建应当在企业的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企业制度中的各项要素进行具体的分析,促进制度体系流程更加规范、全面。所以,对企业运转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和规范是构建国有企业制度体系的流程的前提。通过对各项数据的整理规范可以首先先建立数据库,对企业的管理进行规范约束。在数据库的信息化管理下,可以对国有企业制度体系构建的流程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制度体系流程的构建。

(3)促进国有企业制度体系的改进

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需要不断对制度体系进行改进,使企业自身能够始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应当在结合市场环境以及客户的需求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发展战略入手,基于制度体系流程框架对企业的制度体系不断改进完善,实现制度体系能够全面覆盖企业的管理范围,发挥制度体系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对国有企业制度体系进行改进也能促进基于流程的国有企业制度体系的建设。

3 结语

流程作为企业进行业务活动以及管理工作的重要承载体,只有构建基于流程的制度体系才能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构建基于流程的制度体系的重要性,在企业发展战略的目标引导下,整合资源,促进企业流程化的制度体系的构建,从而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以及管理力度,使企业的的各项工作运转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3

关键词 :合同管理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715文献标识码: A

合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法律表现形式 ,现在企业的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随着市场经济 的发展 ,企业要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必然通过越来越多经营合同的签订来扩大企业业务量,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合同管理工作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对其 以 自身为 当事人而订立的合同进行有效 地管 理的总称 ,贯 穿于 从签 约开始全过程 的控制 、协调 、跟踪和监督。企业 经营和企业管理 密

不可 分 ,任何 一个经 营合 同对于 当事人来说 ,都有一个约定权利和义务履行义务――取得权利的过程 ,只要 这个过 程 的任何 一链 除 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 ,就不可避免 的要发生纠纷 ,所以合同管理关乎到企业的经营成败,实行合同管理也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核心与关键所在。

一、 企业经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加强企业经营合同管理工作 ,已经成为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为

适应经济发展、为提高经济利益而达成的一项共识,但当前在企业经营

合同管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

1、 经营合同管理机构 、人员 、制度不 明确。主要是形式大于内容应付各级检察,并没有把经营合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缺乏合同风险意识 ,也没有把经营合同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 管理工作来抓 。

2、合同执行过程 中忽视 变更 、中止 管理 。在履约 过程 中合 同变更是正常 的事情 ,问题在于不少负责履约的管理人员缺乏 这种及时变更 的 意识,结果导致了损失。合同变更包括合同内容变更和合同主体变更两种情形。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保障合同更好履行和一定目的的实现 。

3、合同生效问题。一般情况下当事人采用 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有些合同约定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但是合同上面仅有签字或盖章 ,殊不知签字盖 章的意思是法定代表人或其 授权委托的人签字加单位公章 ,还有一些合同没有明确合同的履行期限。还有些单位在一方签订合同,另一方还未签订时 ,凭借所谓的 口头 “ 君 子协定 ”就 已然认为合同生效 ,这种都属于合同管理中的误区。

4 、 先履行后补签合 同。市场经 济条件 下 ,有些 是项 目要求完 成时间比较紧急 ,有些单位 是想要 抢到项 目的先机 ,常常 先干活 后补 签合同 ,等到结算时匆匆忙忙签合同,补签合同容易造成决算金额与预算金额不一致,容易发生双方纠纷。

5、合同盖章、签字方面存在的的问题 。一般签订合 同时 当事人都要 同时签字并盖章 ,有的企业不太 注重签 字和盖章的具体操作要领,签字时最好用蓝黑色的墨水,易于分辩是否是原件。签字时最好是页签,即每页签字,或在盖章时加盖骑缝。

二、加强企业经营合同管理的建议

1、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经营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 ,要使企业树立起依法签约 、依法履 约为前导的经营思想 ,要把抓经营合同管理放在企业抓质量管理中重要的位置。在现代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的内容也越来越繁复,合同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企业 经营存在风险,而合同管理的工作 目标是 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树立并强化合同风险管理 ,有利于规范企业的行为规范 ,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有序地成长 。

2、建立合理的经营合同管理机构。首先要明确企业的合同管理部门及合同管理员,统一管理企业日常的经营合同管理工作,对企业合同 的签订和履行负有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职责。在中大型企业上,由于经营业务来往 多、数额大 ,可以对合同管理工作进行分工,由几名合 同管理员或者设立树枝 型分级管理,在具体操作上 ,对合同实行分 级 、划块管理. 各业务部门和所属各单位 (主要有各个分公司、 驻外机构) 作为合同二级管理单位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合同签订和履行 ,并向合同管理部门定期以报表的形 式汇报有关合通透的执行情况 。这 样 ,企业和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对合同的管理做到机构、人员、制度 落实,形成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

3 、建立完善的企业经营合同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能无章可循。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应包括合同管理办法 、法人授权 委托 流程、合同专用章管理流程 、合同评审流程 、合同统计管理办法 、合同归档流程 、招投标管办法等 。按照合同管理制度 ,要仔细梳理合同在不同阶段的流程 ,重视把好合同的可签订关 ,准确评估 自己的履约能力 ,加强合同执行过程 中的管理 ,及时跟踪合同进度及收款进度 ,降低合 同内容及效力变化时的风险 ,建立万一合同发生纠纷时要解决的基本流程 。总而言之 ,要加强对整个过程中的追踪和控制,努力形成一整套与企业 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有利的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经营合同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

4 、建立健全的合同档案库。每个企业都应该具备合同档案库,根据不同部门或者不同业务对合同进行归档,这个档案库不仅仅包含已签订合同的正式文本,还应包括合同初稿、合同评审意见、会议纪要以及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合同变更中止等补充协议,以备日常工作中的使用 。

5、建立经营合同管理信息平台。现阶段信息化办公已是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 ,通过这个平台 ,可以简化 流程 ,合 同评 审可以上网上流程进行流转;合同信息可以直接输人 Oa,便于数据分析及查询,文本可以扫描直接挂到相应的合同信息里面,便于业绩使用最重要是通过信息化,可以达到企业内部资源共享,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效率。

6、加强合同管理部门及合同管理员的培训。要加强合同管理的专业性,首先要对企业的合同管理部门及合同管理员在法律意识职业素养各方面进行定期培训,充实他们的思想和能力,特别是对企业的经营人员也要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合同意识 ,掌握合同法律制度强化合同的证据意识 ,并自觉的运动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其次 ,要加强合同管理部 门与企业法务部 门的协作 ,引入紧密型的企业法律顾问服务模式,最大程度的降低合同签订的风险,使合同的实施更加规范化。

三 、结束语

为加强合同管理,避免失误,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强化 经营合 同管理 ,增强企业竞争力 ,促进企业 的持续性发展。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 考文献 :

[1]李杰利 《 合同管理》 [M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23 ―26,

29 ―33 。

[2 ]张经 , 江平等。《 企业合同管理》 [M ] 中国工商出版社, 2003。

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4

关键词:企业;资金;财务;制度;管理;集中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企业资金管理是对于资金管理领域的所有资金类型以及业务实体实施对业务进行处理、对流程进行设计、对数据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而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是突出对其重要部分实行由下至上的汇总、集中性授权及其管理。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资金类型包含实物管理与可调度资金以及结算、筹资、投资、管理等手段。 [1]

一、企业如何正确实施资金集中管理

企业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是在确保企业内部资金正常流动的基础上,缩小资金闲置程度,减少资金成本,充分发挥企业上下全部资金的整体优势,最终促成资金留存与使用的有效合理。

(一)企业应当增强资金集中管理意识

具体应注重如下几点:(1)企业应当具备资金统一管理理念,对企业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和统一规划利用;(2)企业应当具备资金流量理念,在对财务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给管理者提交与资金流量有关的信息,除了年末提交的现金流量表以外,在平素工作中可结合不同情况,编汇现金流量计划,构架短期现金流量预测及长期现金流量等报告。应当强化对资金流量的掌控与研究的力度,严格掌控资金的进入与流出;(3)企业应当提升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意识,应当对各种项目风险有充分的估测准备,合理注入投资资金。[2]

(二)利用企业内控流程进一步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是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掌控的完整流程,企业应当结合所有具有先进性的企业内控方法,依据企业自身的具体需求和实情实行本地化工作,建构适应本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的内部掌控制度。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其需要利用建构科学系统的内部管理制度来约束和掌控。因此,应当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利用建章建制,让财务管理者在工作中能够尊章守则,有法可依;(2)利用严厉执行财经纪律与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资金使用是否合理性或有效进行控制;(3)利用管理制度的实行,对企业在资金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做到及时整改,致使企业进一步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水准与经济效益。

(三)不断提升资金的运用效率

为了提升企业资金的运用效率,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应当做到如下三点:(1)在资金持有方面达到数量的适合性,资金在能够适应偿还到期债务需求的基础上,应当采取一套指标计划留存资金比例;(2)在资金管理方面达到时限的适合性,企业要研究一定时段的债务偿还需求,并且编汇债务偿还计时表,对债务偿还实行统筹规划,科学预估债权到期回收的可能性,在债权没能到期回收时,及时同银行沟通,确保到期债务的支付,如此企业既能够获得信用折扣也能够保持极佳的信用;(3)在资金管理方面达到领域的适合性,就是把资金的收支区分为经常性与经常外两种模式,企业经常性支出以经常收入来保证,尽可能不以经常外的收入来偿还经常性的支出,以便实现对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真实。

(四)严格执行预算制度,实行资金的全程监管

预算作为企业一项掌控机制与制度化程序,系规范企业资金管理的基础。完备的预算机制是企业负责人治理企业结构的前提,预算制度完善系企业经营活动健康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和依据。企业若切实改变当前财务预算如同虚设的现状,对企业生产经营整个环节应当实行预算掌控,力求达到精打细算、科学理财。

二、企业实施资金集中管理需要重点注重的几方面工作

(一)应当建构统一的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机制

不相同的企业具有不尽相同的企业资金管理形式,但不管选取哪类资金集中管理形式,大多都是需在企业内部建构专设的资金管理体系,从而处于企业整体管理角度上,实现上级对下级的多维立体式的管理。[3]

(二)应当不断优化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流程

坚持以资金集中管理为主体,企业应当不断构架及创新资金管理和运行流程。企业利用对现实工作中资金集中管理实践内容实行科学的整理,促使其达到标准化;达到规范化;达到制度化,从而建全完备的资金内部集中管理及掌制系统,促使企业资金管理尽最大能力地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应当完善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体系

在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及掌控中,财务信息体系是促成管控的有效保证。企业可利用建构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体系,促成财务管控的整体性和财务管控的可控性以及财务管控的及时性的实现。[4]

(四)应当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力度

利用企业资金集中管理,能够建构更加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从而做到对财务风险实行整体系统的防范与控制。而这其中的风险管理系统主要包含: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与发展前景界定、鉴别和风险评价、风险管理与内部掌控的衔接 、风险应急预案建构 、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构及其完善 、风险信息系统的上线运转等一系列过程。而且,管理者的素质与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建构与风险管理系统的建构是互为辅助的,它们一同对创新企业资金集中管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应当提升对财务报告的分析能力,建立企业资金预警系统

企业利用对资金集中管理,能够获得有效的财务数值,为企业管理领导层及时提交资金状况的重要信息;利用对资金数值的科学分析,给企业的决策创造了一定的支持;从而建构企业资金的预警体系,颇具效果地规避企业资金的风险。

(六)应当加强对投资资金的集中管理

受金融危机大背景的影响,一些国有企业或许不缺乏信贷方面的支持,但怎样规避投资风险、防御滞留、铺张浪费生产投资资金等现象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对企业资金实行集中管理,辅以专业的流程构架和执行手段,能够减低或者杜绝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完善以及违规生产等导致的企业损失以及国有资产流失。

总之,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对所有企业都不会是一劳永逸的。企业自身处在不断改变的外部环境内,只有不断创新资金管理的模式及机制,并且适合企业发展的需求,才能保障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促使企业最终实现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田亚冰.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分析.西部财会,2011(06).

[2]柯英超.浅析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平台建设.现代商业,2012(18).

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5

今年“双11”购物狂欢仅天猫就创下高达1,207亿元的成交额记录,较去年的912亿元增长32%。据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主要电商企业全天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3.5亿件,同比增长59%。一片惊叹声之余,各大电商平台的背后要面对的又是一场物流战。在物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必将面临物流人才的短缺,作为高职教育的物流管理专业如何能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校企合作就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为背景,分析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具体模式,从管理制度、课程建设、教学模式设计三个层面对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内容做理性分析,探究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寻求校企双方最大利益的教学模式,并且能够将这种模式有效地推广到其他专业,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研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上》要求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提出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就是要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优势,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素质的要求,快速提高高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有效缩短高技能人才培养周期,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紧密对接。因此,校企合作是推动高校发展改革的根本制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物流专业的特点,全国各类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实行各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合作模式:

(一)采用“一来二去”校企合作模式。“一来”指的是请校外知名的专家或者业内知名的企业家到学校来给学生举办讲座,一对一地进行指导;“二去”是让我们的老师去企业进行实践,并以他们为桥梁让学生去一线实践。这就是结合学校和学生的情况量身定制的“一来二去”法,目的就是想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包括老师和学生在企业中的感受和他们感悟到的东西,再沉淀一下回到教学中,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

(二)“订单班”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与学校签署协议,如京东集团与北京物资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京东电子商务学院,在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培训、企业发展、政策研究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为中国电商行业提供高素质的定制化人才,推动电子商务在快速、可持续发展。京东电子商务学院的人才培养将依据京东集团企业价值链采用定制化、个性化培养方案,采取“专业教学、定制教学、企业实践”的复合培养模式。将有利于突出该校的“物流”和“流通”特色,并打造“电商”特色,有利于建立创新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与流通产业紧密结合,逐步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

(三)“数字化学习+教学工厂+5S管理+职业资格认证=合格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化学习”即:物流资源库+教学云资源+ipad学习环境。“教学工厂”即:相匹配的公司真实工作任务情景下学习。“5S管理”即:班级管理引进企业职场文化“5S管理”理念和“看板管理”实行养成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即:劳动人事部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物流专业的同学全部取得了助理物流师或高级仓管员资格证书。

(四)“共同开发精品课程,共同编写物流教材,校企互派师资、轮岗交流”校企合作模式。根据企业需要制定出符合企业需要的教学计划,共同做物流咨询项目。可以为政府和企业在物流建设前期收集资料,做可行性调查和评估,拟订方案并制定建设计划。企业提供实习和就业,与拥有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物流企业合作,为学校师生实习提供专业的实习平台,解决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转化途径以及学校就业问题。

(五)“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一个牌子,企业一个牌子,双轨制运作机制,政府机关、行业、企业开展定时、定制、定质的培训服务。“双主体、双目标”的协同化运行机制,以推动变革、提高素质、培养人才、提升战略执行力为主要功能定位,全力打造“功能强、品牌优、特色亮、机制活”的现代一流企业大学。

(六)“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与“企业实时生产”对接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在课堂的大屏幕上就能观看企业的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操作工艺流程和物流技术设施设备,使教学生动更加富有实践性,大大提高了授课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热情。学校构建现代化的实训实验室如:机器人操作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汽车驾驶模拟室、现代化的物流系统及报关系统模拟式等,供学生实训操作,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直接与企业实时对接,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上手能力强适应企业的能力也强。

三、从制度、课程、教学三个层面对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分析

(一)从管理制度层面对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分析。通过分析制定促进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运行的条文规定,为学校与政府出台相应的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一是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政府要在校企合作政策制定上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教育机构等各方参与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使校企合作法制化、规范化,使法律、政策成为推动校企合作的强大保障,以此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法治化,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建立和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设置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研究、制定和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体系,使校企合作双方均能享受互惠互利;三是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校企合作中的纽带作用,组织行业内的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架起企业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帮助和指导校企开展深度合作;四是提高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能力。不断提高校企合作项目的设计能力,找准双方利益的平衡点,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益。吸引“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和兼职,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强化教师企业实践,切实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

(二)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建设方面对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分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即基于物流管理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1)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往职业教育学校课程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但教学大纲侧重于反映课程的学科体系,它体现了课程的“学科完整性”,却无法体现“职业性”,更无从反映课程学习目标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能力之间的“关联性”。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上,要求明确课程的性质与作用,体现课程整体设计思路;反映课程所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学习目标;设计完整的课程学习情境;确定每个学习情境的能力目标,对象、工具与要求,教学重点以及考核与评价方法等。在这一环节,学校也同样借助了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其主要合作形式为:一是企业为学校提供相应的物流行业标准、工业标准作为参照;提供物流行业培训经验以及所使用的教材;提供在相应的物流工作的职业岗位完成工作所需要操作的设备、编写的文件或程序等;提供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物流设施与设备等。二是学院聘请物流企业相关专业人员参加课程设计开发的评审,评审的内容包括:课程内容在专业教学中的核心价值以及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所起的作用。(2)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要确保课程能够按设计得以实施,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最重要的保障。学校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关注点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校企平台建设。总之,从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课程的评价与改进等方面,通过相关物流行业、物流企业专家全面、全程地参与,充分发挥一流物流企业在课程设计与开发、建设与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从教学层面对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分析。首先是加强教师的物流工程背景,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依托物流行业物流企业,致力于构建“双化”、“双师”队伍,“双化”是指工程化、国际化,“双师”是指“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其次是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设计。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教学模式需要从学校、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来构建,构成要素包括教学方针和目标、组织机构、方案和内容、过程、手段和方法、教学基地、沟通与反馈、政策支持等多方面。校企合作要树立“以学生为关注焦点”的教学理念。合作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适应性,具体要围绕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来制定,并形成一个完善的目标体系。制定教学方针目标、教学方案、教师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建设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教学方案涉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具体教案等文件。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案一定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实践需要,由校企教学组织机构组织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来设计和编制。为了增强校企合作教学的可操作性,教学组织机构应该组织人员编写“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材”,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提供直接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与物流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无论是仓储、运输、配送,还是其他管理岗位,都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校企合作构建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能否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根据教学地点,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顶岗实践三种类型。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提供合作企业物流管理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素材。同时,邀请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到课堂上为学生讲课。高校教师擅长理论,企业专家侧重实践,二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现场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学徒制”。为一组学生安排一位高校教师或企业管理人员做老师,学生跟随老师学习物流管理实践知识,同时要定期轮换,以便学生掌握全面物流管理技能。当学生掌握了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要领以后,安排学生顶岗实践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案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地点)上的具体展开,需要对传统教学计划进行改革,需要对课程教学的平时实践学时和集中实践教学学时进行合理划分。建立沟通机制是为了确保高校与企业之间就合作教学的情况进行实时交流。

四、结语

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6

关键词: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框架;体系建设;持续改进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内控制度及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完善内部控制流程、风险防范的作用。在内控制度体系建立过程中,大、中、小型企业,以及不同类别的企业有着自身特点,如何建立、并完善有效的组织职能管理体系,实现内控及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并浅谈一点看法。构建适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要围绕企业目标,对初期风险管理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在梳理各项业务流程及其重要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发现并从现有的制度体系中搜寻具有企业特点的风险,按照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制定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并使措施得到可靠、有效执行。

1建立内控制度体系制度文件

企业在建立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体系之前,顶层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集团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中,一般情况下是自上而下确立制度体系的框架,逐步向分、子公司延伸,以具有可操作性的纲领性制度文件为基础建立内控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长期的、动态的过程,相对来讲制度越少,目标越明确。不少企业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追求大而全,造成制度泛滥,制度之间不可避免存在冲突,造成编制及执行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浪费。因此在确立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深入完善可操作性的制度文件,避免下游企业重复建设是需要注意的一项重点内容。集团公司制度文件建立完成后,分、子公司可直接引入执行,一方面减少文件数量,避免执行过程中的冲突,并且在后续的修订过程中能够做到统一实施,为集团公司总体目标的实现,减少分、子公司编制工作量,统一实施方向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类型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具有不同特点,例如生产研发、金融管理或加工制造企业,分属不同的管理策略和目标,在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策略的重点当然不一致,这就要求侧重有所不同,引用不同的规章制度。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管理制度并非易事,从现实出发,有必要参照以下内容:首先集团公司建立以部门管理为主线的内控制度体系。实际工作中,可以借鉴同类型企业的管理制度,并将现有的规章制度梳理、汇总、整理,按照部门职责及管理要求形成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框架。其次分、子公司的制度建设,在以上级部门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上,要以细则、流程管理为重点。在执行过程中,一部分具有普遍适应性的细则、流程体系文件,在审查以后,可以单独形成集团公司统一的制度。通过修订制度文件来适应管理的需求,是建立内控制度体系文件的基本要求。建立内控制度体系文件,应将其它管理体系整合,纳入到内控管理的过程中来,避免管理体系之间的不相容和执行过程中的混乱。要将涉及业务流程的行政文件纳入到内控管理的过程中来,避免在行文过程中与制度文件相冲突。要将党建引领下的重大决策纳入到管理体系中来,并形成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

2完善内控制度体系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首先需要明确制度体系建设的管理部门。一个有影响力的部门或组织者,往往对于繁琐的组织程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不同,制度体系的组织部门也可不同,一般来讲,负有战略计划的部门适合作为体系建设的组织部门,审计或其它预算监督部门作为协助部门相对比较合适,另外质量体系的负责人、人力资源等往往要参与制度体系建设的组织。把公司制度文件进行剖析,落实职责及工作流程,是建立内控制度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内控制度体系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要做好文件的梳理。此项工作的细化程度决定着内控制度体系的可执行度,包括制度文件的框架结构、制度模块的纵向延伸、编号规则等基础性文件的建立,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解决好质量、环境、测量等管理体系与内控体系建设的关系,是将各个分散的体系、文件的融合过程。各个体系既要独立发挥作用,又要相互协调,顾及各项职责的侧重并避免互相矛盾。因此各方参与,自上而下有所引领,自下而上汇总集中,是编制框架制度文件的基本要领。制度文件中相互重复的内容要进行删减,具体业务管理内容在上一级制度文件中已有的,下一级制度文件中不再规定;同一业务在不同制度文件中不能互相冲突,原则上同一内容只在一项制度中规定,其他制度文件进行条款引用,避免内容重复及冗余问题。另外要根据行业特点,引用的法律、法规,建立目录作为指引,并在应用条件发生变化时,适时对制度文件进行调整。在内控制度体系文件管理过程中,制度的实行集中管理,按照办公行文规则及流程,应用信息化的手段,实施网络会签及修订、废止等管理措施,可以保证文件的及时性、有效性,便于查阅和实施动态化管理,提高效率。行政部门要参与到制度体系建设中,“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是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内控制度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组织研究决定事项,企业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项业务流程和制度文件并非永久不变的。将日常改进措施充分引入,发挥PDCA控制过程的作用,可以形成系统的良性循环。日常的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配合适当的内控评价及审计工作,为风险管理进行督促和纠偏,从而保证内控及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3实施风险目标管理

制度建设是手段,风险管理是目标。企业针对重点风险,有必要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应急预案,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在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针对所有业务流程开展内部控制,特别是控制安全风险、环境风险、在重要经营活动中的投资和融资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进行内部监督控制审计,通过揭示内部控制缺陷,优化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各项业务的合法合规性,依法依规稳健运营。风险无处不在,重要的是发现、规避风险,以至将不可控风险降低到可接受范围。在实施过程中,一般需要将风险类型进行分级、分类,对重要风险领域以及关键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在风险的指标上,能量化的可以量化,或者使用统计方法进行,例如生产成本的影响、对销售收入的影响、对声誉的影响等。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可能存在识别的风险不全面,未识别出业务活动的主要风险,有漏项或者识别的风险事项不符合实际。有了量化指标即可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对照指标内容确定风险等级。在风险应对规避方面,根据风险事项的内容及性质,考虑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以及风险接受等应对风险的方法和策略。企业要以重大风险、重大决策以及重要业务流程为重点进行风险评估工作。风险评估可由企业组织职能部门组织,也可聘请中介机构实施。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形成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梳理、实施方案及监督改进的闭环管理、集中管理。在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要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可以与制度体系的建设同步进行,但后期在形成流程化管理以后,风险管理宜与制度体系建设分离,形成信息传递的路径后,真正将风险置于公司决策层,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

4以人为本,增强持续改进的能力

企业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使各项业务流程适合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需要以人为本,增强持续改进的能力。风险管理的核心,一是制度,二是人。在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文件之后,关键还是在于执行。因此,除了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员工风险管理意识以外,要充分认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要做到持续检查、改进不足之处,并将改进的效果加以保持,形成良性循环,增强持续改进的能力。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要严格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要求,将专业能力较强、职业道德素质较好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内控管理工作中,对不相容职务的岗位进行分离,对未分离的岗位进行定期的评估和监督,形成制度与业务之间的缓慢融合,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人人能够习惯于按照制度办事,在动态过程中提高可执行力和员工的整体素质,巩固已有成果。企业要得到良好的发展,一方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优化内部经营环境,逐渐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打造一支有凝聚力、素质高、执行力强的经营团队,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方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保障企业管理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S].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3 09:32
下一篇 2024-05-13 09:32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