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范例6篇

赵括纸上谈兵范文1 秦军进攻赵国,赵王派廉颇为将迎战退敌。秦军几攻不下,于是利用反间计,使赵王听信馋言,调回廉颇,用上了赵括。 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谙读兵书,跟父亲学习兵法,谈起用兵之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他从来也没带过兵打过仗。蔺相如劝赵王,他虽然读了许多兵书,可只会纸上谈兵,要误大事的。 尤其是赵括的母亲,苦苦相劝赵王:“我儿赵括把用兵打仗看做儿戏,谈起兵法

赵括纸上谈兵范文1

秦军进攻赵国,赵王派廉颇为将迎战退敌。秦军几攻不下,于是利用反间计,使赵王听信馋言,调回廉颇,用上了赵括。

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谙读兵书,跟父亲学习兵法,谈起用兵之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他从来也没带过兵打过仗。蔺相如劝赵王,他虽然读了许多兵书,可只会纸上谈兵,要误大事的。

尤其是赵括的母亲,苦苦相劝赵王:“我儿赵括把用兵打仗看做儿戏,谈起兵法,眼空四海,目中无人,用他为将,只怕赵军会断送在他手里。”

赵括带领四十万大军到达长平,废除了以往廉颇的军事部署,按自己的道道办。并扬言:“若秦军再犯,将他们杀得片甲不留。”

几仗只后,赵军中了埋伏,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

造成这样的惨败,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赵括虽“饱读兵书”,但只会按图索骥,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赵括断送了四十万大军的性命,自己也死于非命。

我掩卷沉思后,心想,中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十年寒窗,埋头苦读,有的勤奋专研,到头来往往是南辕北辙,所学非用,难道这不是同样的悲哀吗?他们虽然拥有很多知识,但眼光只盯在“白领”和“高管”上,这让我瞠目结舌。

赵括纸上谈兵范文2

公元前257年,秦国派兵攻赵,战于长平。老将廉颇审时度势,知己知彼,以静制动,固守不战。双方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秦军拖不起,用了反间计,暗派兵入赵,一说廉颇欲降秦国,一说秦军就怕赵奢之子赵括领兵。赵括者,赵大将赵奢之子,从小熟读兵书,谙习兵法,善言排兵布阵,攻城克坚,其父难难;曾随赵奢领兵,临阵献策,偶有言中,故也小有名气;更主要的是,赵王急于求胜,不满廉颇凭险固守以疲秦军之策,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果用赵括代替了廉颇,终于导致大败,四十多万赵军被活埋,赵国从此由强转弱。赵括本人不仅被射死沙场,还落下“纸上谈兵”的千古臭名。

“纸上谈兵”,词语入典,故事在书,两千多年,人们都把它挂在嘴边――笑、骂、悔、恨、诫子弟、警学生。

今天,我突然发现,人们对赵括的全盘否定是极大的偏见。事实上,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也有很多闪耀的亮点。其中之一,就是:赵括是个好学生!尤其在时下的中国教育界,更应将此亮点大倡大导,将赵括奉为学子们的楷模。

赵括从小就喜欢读书,热爱学习,且能刻苦钻研,熟读硬记。这难道不是时下家长、老师们对学子梦寐以求的行为习惯吗?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战争不断。赵括选择读兵书、习兵法,可算是选中了热门专业、紧俏行当。做大帅、当将军,指挥千军万马,挥手间风起雷动,成名成家,青史名垂。这难道不是社会倡导的主流、青年人奋斗的目标、人们对子孙的殷切希望吗?因为苦读牢记勤练多习,所以能海谈善辩精驳,连饱读兵书久历沙场的父亲赵奢都难不倒他,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试想,他要是参加考试答辩什么的――任你是口试、笔试;任你是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幼升小考、中考、高考还是国考;任你是每课考、单元考、阶段考,选拔考、摸底考、模拟考还是奥数考等等等等――凭他扎实的基本功、常谈多辩的熟练程度和机敏灵活的应试能力,不说每考第一,但排名前几总是把握十足的;不说国魁,但市区之首总是能稳拿的;不说世界顶级学校,进个国家重点,“985”“211”什么的,总是铁板钉钉没有松动的。这难道不是当下家长、老师们普遍希望、日夜奋斗的目标所在吗?这样的尖子生难道不是现在各级各类学校争抢的对象吗?这样的高分状元难道不是地区的招牌、学校的脸面吗?我敢说,赵括要是生在今天,肯定是家之骄子、学校宝贝、社会宠儿!

赵括纸上谈兵范文3

??《三国演义》

街亭的失守,我认识到两个问题:

一是纸上谈兵。

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但在打仗时,不听别人的劝告,执着地坚持自己的错误的决定,“山上屯兵”。让司马懿有机可乘,围攻马谡,夺取街亭。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轻率所致,他也难辞其咎,最终不得好下场。

其实在战国时期,就有前车可鉴。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历史总是在人们的不留意的时候重复着。

某招聘广场的部分摊位,除了学历的要求以外,还要求应聘者用英语与招聘人员交流。不少负责人告诉前来的记者,很多应聘者的学历高于要求,过了大学英语六级的不少,但能流利地与工作人员交谈的屈指可数,大多都是结结巴巴的,如果他们不说,都不知他们过了六级……这不是现代版的“纸上谈兵”吗?

二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街亭的失守,诸葛亮、马谡都验证了这句话的准确性。

“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若当初诸葛亮遵照刘备的遗言,不重用马谡,街亭就不会失;若街亭不失,或许蜀国的历史会截然不同。

马谡在实施行动前,若听取王将军的忠告,街亭就不会失。

古人所说的话总是很有道理的。

赵括纸上谈兵范文4

2、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3、退避三舍:晋文公;

4、问鼎中原:楚庄王;

5、围魏救赵:孙膑;

6、纸上谈兵:赵括;

7、作法自毙:商鞅;

8、投笔从戎:班超;

9、背水一战:韩信;

10、完壁归赵:蔺相如;

11、负荆请罪:廉颇;

12、望梅止渴:曹操;

13、四面楚歌:项羽;

14、破釜沉舟:项羽;

15、纸上谈兵:赵括;

16、指鹿为马:赵高;

17、三顾茅庐:刘备;

18、东窗事发:秦桧;

19、如鱼得水:刘备;

20.初出茅庐:诸葛亮;

21、图穷匕见:荆柯;

22、草木皆兵:苻坚;

23、毛遂自荐:毛遂;

24、一鼓作气:曹刿;

25、千金买骨:郭隗;

26、讳疾忌医:蔡桓公;

赵括纸上谈兵范文5

秦末群雄逐鹿,楚汉之争,硝烟弥漫。当时楚强汉弱,战争局势对汉极为不利,在此时,一场军事史上堪称神来之笔的“背水一战”一举扭转了形势。这场战争是由汉军大将韩信指挥的,当时汉军仅有数万,而对手赵国(当时归属楚国)却号称拥兵二十万,实力强劲。另,赵国坚壁自守,韩信远道而来,军马疲惫,赵国之优势显而易见。面对这样的状况,韩信下令让部队背水列阵,准备战斗。背水设阵,本是兵家大忌,因为这样列阵一旦兵溃则无处可逃。果然,此阵势一出,对面赵军看见,大笑不止,认为韩信是个草包。谁知大战开始,汉兵因为无路可退,个个神勇无比,殊死作战,赵国竟然远远不敌。此时,韩信又趁机派两千人袭击了赵国的大营,在大营插上了汉旗,赵国将士一看,还以为己方已经战败,立刻溃不成军,最后赵军主帅被擒,汉军大胜。《孙子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故能以变化取势者,谓之神。”韩信竟敢以兵家大忌列阵,并一举成功,真乃战神级人物。

实际上,虽然中国历史上关于兵法军事的著作很多,但真正的军事天才,均是因地制宜,绝不墨守成规。甚至于同样的计谋,不同的人使用的手法截然相反,也可大获全胜。战国时期,齐魏大战,孙膑与庞涓分别为两国统帅,孙膑用增兵减灶的方法,利用庞涓自满骄傲、认为齐兵怯懦人少的心态,一举攻破了当时强大的魏国,大败魏军。而传说在三国时期,诸葛亮西出祁山攻打魏国,因故中途退兵,为了迷惑老对手司马懿,诸葛亮使用减兵增灶的方法,让司马懿以为有伏兵在后,不敢贸然攻打蜀兵,最后蜀国将士安然离开。增兵减灶和增灶减兵,看似全然相反,但因为契合实际,所以都成了军事史上杰出的案例。

老子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所谓“奇”,正是不循常规出神入化的用兵方式。所以,历史上那些善谈军阵兵法,却并不按照实际情况出兵的将帅,几乎都是以悲剧收场的。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纸上谈兵”的赵括。战国后期,赵国的实力很强,可以和强秦抗衡,却没想到长平一战,局势大变。长平之战中,赵国的主帅是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说起兵法来连他的父亲赵奢都不是对手,但是他没有实战经验,一味死读兵书,又刚愎自用,结果由他率领的赵军在长平大败,自此赵国一蹶不振。赵括不可谓不是军事专家,但在实战面前,却不堪一击,如此看来,孙子所谓“以变化取势”,并非易事!

赵括纸上谈兵范文6

战国晚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公元前 266年,秦相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前 262年,秦国发动了攻打韩国的战争,前 260年,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战争经过了上党归赵,廉颇与秦坚壁对垒,秦将白起使反间计,使赵孝成王撤换了战争经验丰富的赵国名将廉颇,而启用了善于“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长平一带双方摆开了决战的架势。赵括一到长平,就改变了廉颇原定的战略,反守为攻,主动攻击。白起装着败退,诱赵军深入,尔后断赵军退路,将赵军分割包围,然后吃掉。赵军被围40天,粮绝无援,奋力突围,伤亡很大,没有成功,赵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赵军45万人被俘,被秦军全部坑杀在长平一带。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此次战争,秦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此次战争对于研究战国晚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变革兴衰以及秦统一中国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平之战遗址,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

古长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动在泽潞盆地,逝世后就埋葬在羊头山东南的庄里村,是为炎帝神农氏的先茔。高平三面环山,丹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五十多处。距今虽然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但是,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许多地名、村名的由来都与此次战争有关,如康营、谷口、围城、箭头、弃甲院、三甲、赵庄、徘徊等。百里长城(又称秦垒)、营防岭、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许多遗址遗迹尚存。秦军为断绝赵军的粮道和援军而修筑的长城,西起丹朱岭,经关和岭、羊头山,到陵川的马鞍山,蜿蜒曲折百余里,至今遗址尚可见到。围城村相传为赵军被秦军围困处,赵括就死于此地。赵庄村,相传长平大战后,此地成为一片废墟,赵括死后,当地老百姓将赵括尸体偷回,葬于村北的二仙岭上,为使子孙后代不忘赵国,遂将此地改名为赵庄。成语“纸上谈兵”就是指赵括用兵的教条主义。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3 09:33
下一篇 2024-05-13 09:33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