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梅花的作文范例6篇

描写梅花的作文范文1 这几天,由于考试的失败,我心里颇不宁静,不知不觉地走近了梅树。漫步在花园中,不时地飘来一阵阵浓郁的芳香。寻觅着幽香的由来,抬头一看,原来是梅花开了。稀疏的枝丫上开满了黄色的小花,不时落下一片枯叶,唯有那一朵朵的梅花,显示出它坚强的生命力。 大家都知道,梅属于蔷薇科的一个乔木树种,它的叶子呈阔卵形,花朵有五片细小的花片。颜色缤纷多彩,有的白,有的红,有的墨红,有的粉红

描写梅花的作文范文1

这几天,由于考试的失败,我心里颇不宁静,不知不觉地走近了梅树。漫步在花园中,不时地飘来一阵阵浓郁的芳香。寻觅着幽香的由来,抬头一看,原来是梅花开了。稀疏的枝丫上开满了黄色的小花,不时落下一片枯叶,唯有那一朵朵的梅花,显示出它坚强的生命力。

大家都知道,梅属于蔷薇科的一个乔木树种,它的叶子呈阔卵形,花朵有五片细小的花片。颜色缤纷多彩,有的白,有的红,有的墨红,有的粉红,真是美不胜收。最为独特的是,它的花朵,总是在绽放绿叶之前开放,还带有淡淡的清香。白天,梅树立在角落里,是那么地朴实,那么地默默无闻。晚上,每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家,来到这里,闻一闻梅花的香味,疲惫就顿时消失了。它一年四季陪着我,像是一位知心朋友关心着我。

梅花就像一位永不放弃的攀登者,它不和百花争奇斗艳,却愿意在寒冬腊月里独自开放,给寒冷的季节带来了生命的活力。自古以来,梅花和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竹子,合称为“岁寒三友”,又与兰、竹、菊并称为“花间四君子”。这些足以说明梅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梅花与霜雪战争,它不畏严寒的精神以及高雅的形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象征,一直以来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尊敬。北宋爱国诗人林和靖,就终身不娶,以“梅妻”为伴。通过这一典故,我们更能深刻地理解到梅花的风采。

这时,我的心里似乎有了一些释然。是啊,在严冬里不是一样可以创造奇迹么?在它的身上,我获取了一种生命的力量,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它的精神给我以启示,激励我在学习道路上不断地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走出花园,我的心里变得轻松多了。慢慢地,我觉得那一缕花香,似乎在引导我前行。

【升格指导】

文章拥有一个漂亮的标题,选择了一种精美的写作对象,写出来的文字却毫无生色,真是令人遗憾。不说文章记叙事件的零乱,也不说文章主体内容的单薄,仅仅在语言表达上,问题便较为突出。对这篇失误文进行升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描写梅花的作文范文2

6、D 7、A 8、D 9、A 10、C

文言文

15第一句从前,郑武工像讨伐胡国,便先把女儿嫁给了胡君来使他心情愉悦,第二句,胡君听说了,以为郑国与胡国亲善,就对郑国不加防备。加点字“此二人”指的是,关其思和邻人之父山园小路首联就将(独暄妍)与(尽风情)三四句从姿态和香气上完美的表现出梅花的淡雅与娴静,五六句写梅花使用了侧面烘托的修辞小手法。借霜禽偷眼和粉蝶断魂,突出梅花的美

16、关其思和邻人之父

17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遇事主观猜测的人。独和尽,百花凋谢,只有梅花独自鲜艳美丽,在小园中占尽风情韵致,独、尽二字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独有的天资国色,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孤傲的神韵。

19.A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含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写尽了梅花清雅高洁的气质风韵,颈联从侧面描绘梅花孤洁之美霜禽想要在梅枝叶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既爱且敬的心理粉蝶如果知道了有梅花,也一定要高兴极了。这样,梅花的美貌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

B视觉嗅觉相结合 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绘其侧倒映在清澈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奇神韵。

C虚实结合颈联上句霜禽欲下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

(3)尾联以议论收尾,引出自己,托物言志,表达了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雅情趣,揭示了本诗主题。

点击查看:

描写梅花的作文范文3

一、品析词句,突出重点

抓住“外公,这不是你最名贵的画吗”一句返顾前文。师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公把这幅墨梅图看成宝物的?”引导学生学习“我”弄脏那幅墨梅图使外祖父大发脾气这件事。从“唯独”“特别”“碰也碰不得”这些词语中体会外祖父对这幅墨梅图的爱护。再从外祖父“马上拉下脸来”这神态描写,“这明净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一语言描写以及“轻轻刮去”“慢慢抹净”等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梅花在他眼里,不仅仅是梅花,而且也是祖国的象征,值得他用全身心去爱。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外祖父对这幅墨梅图的珍爱。

二、紧扣“最”字,明确重点

外祖父说:“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呢!”这里又是一个“最”字。我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气节”的花?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认识到外祖父用拟人的方法努力赞美梅花精神的真正用意。

2.外祖父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哪些句子说明外祖父是在借花喻人?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几千年来……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这段话。通过领会“气节”“苦难”“欺凌”“顶天立地”“低头折节”“秉性”等词语的意思,感受到了那些具有梅花精神的人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三、照应课题,把握重点

在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上,我给学生列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课文标题是《梅花魂》,梅花象征了什么?“魂”是什么意思?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能领会出来?

2.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请你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他们的“有气节”具体表现在哪里?

3.为什么说“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他们与梅花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堂上我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合作,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生的自主合作与研读中,孩子们学会了人与人的交往,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

四、深化主题,突破难点

描写梅花的作文范文4

文章主旨的理解是状物类文章考查的重点,其考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1.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在状物类的文章中,往往有大段的环境描写。这些描写或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或突出“物”的某个方面的特点,使文章主旨更加鲜明。

2.考查各种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的妙用。表现手法中考查最多的是对比和衬托的作用,修辞手法中考查最多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使用。总体来说,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的妙用更有利于作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考查文章中重点词句的含意。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引申义、比喻义等。句子的含意包括意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意义主要指句子所蕴涵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作用则是句子对表达中心思想、情感所产生的效果。

4.表达方式的考查。在状物类文章中,作者往往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插入适当的议论和抒情,这些表达方式的运用,往往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因为它能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对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对读后感受和启示的考查。状物类文章主要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所以我们要在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观倾向后,应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感想。

1.着眼描写,体会特点。

以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状之物的特点,通过分析物的特点去捕捉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因为大多数状物类文章,并不仅仅是为了状物,而是为了抒发个人感受,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因此,在状物的时候,作者要么满怀喜爱赞颂之情,要么满怀痛恨厌恶之情,并根据自己对物的情感态度选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和修辞手法来对物进行描写。我们应该抓住这些描写,进而对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2.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

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往往体现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意,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我们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作适当的补充、修改,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状物类文章的关键词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语意委婉含蓄。所以在理解全文时,我们就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去分析这些语句,而应该从多角度分析它蕴涵的哲理,从句式的角度分析它暗含的感情,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它包含的深意。

3.表现手法,灵活运用。

在状物类文章中,衬托和对比的表现手法比较常见。衬托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两者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对比则是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所以考查衬托的用法可以从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突出“物”的某个方面的特点、使主旨更加鲜明等方面去考虑,而对比的用法,则从情感的褒贬方面去考虑。

4.运用修辞,提升效果。

以写物来表达自己情感志向的文章,常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赏析类题目有一定的答题模式:第一步回答用了什么方法;即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表达方式;第二步回答表达了什么内容,即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或句子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情感、思想;第三步结合具体语句,说明此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梅是一种精神背景

张佐香

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梅花。

阳春三月,有关梅的消息触动我的心灵,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梅的气息。我连连于梦中置于梅林。

一日,我与友人去游南京梅花山。梅花山上游人如织。梅花品种繁多,花色纷呈,有淡红色的梅花重重叠叠地开满凌空的枝丫;有火红的梅花成簇地挂在低垂的细长的枝梢上;有些纤细的像垂柳一般的枝条上布满洁白的花儿。它们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地怒放着,一株连着一株,不断地怒放着。秀丽的身姿不时地拽住穿行于花树下赏梅的脚步。我屏息凝望着循时序逐渐缤纷的梅苞。火红的花瓣、淡红的花瓣、洁白的花瓣以其充沛的张力盛放着,仿佛将它体内贮藏已久的能量猝然释放出来似的,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此刻,我用心灵的耳朵凝神谛听,便是盈耳的花儿争着竞放的瑟瑟声,仿佛我的心里也开满了花。新颖的和风漾过梅花的面颊。梅花在金色的阳光中临风而舞,湛蓝的天空是它的幕景。鸟儿时而穿过,把畅快的乐曲跌落在梅林之中,能够捡拾到这乐音的,是一颗颗没有被世俗纷扰的纯净的心灵。

梅植根于中国文艺史的沃土里,已有千年。梅是有思想、有灵性的,它兼有诗人和哲人的气质。梅斑驳的枯干,曲虬的疏枝呈现一种百折不挠的傲气,一种铮骨凌寒的坚贞与豪迈。梅花凌寒缤纷开,只有枯干疏枝,不着一片绿叶,无需任何杂物的烘托,较之其他花树,梅是那样的高洁端庄,那样的神清骨秀,那样的幽雅超逸。它不以姿态媚人,而以气韵清人心,静人气,给人以思想的灵光。

梅的高洁、梅的神韵、梅的坚贞滋养了先哲诸贤的心灵。一生颠沛流离的陆游以“驿外断桥边”的梅自许,宁可“零落成泥碾作尘”,也绝不向权贵卑躬屈膝。那位“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先生则以种梅养鹤为人生乐趣。那横斜的疏枝浮动的幽香,映照出的正是他孤高圣洁的节操、淡泊超逸的情怀。中国革命领袖也曾经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梅花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叱咤风云,扭转乾坤。扬州的梅花岭上葬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梅花如雪芳香不染,与忠烈亘古相依相伴。它早已埋植在古贤人内心并外化为摄人的人格魅力。

站立于梅林中,仰望着云来云去的蓝天,我的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虔敬。如同虔敬天体、大地、河流、艺术、先贤圣哲一样,我虔敬每一株梅树、每一朵梅花。

梅是一种精神背景,定格在历史和心灵深处。

(选自《张佐香文集》)

1.“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梅花”,试分析本文这样开头的妙处。

2.本文语言极具表现力,请分析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妙处。

(1)秀丽的身姿不时地拽住穿行于花树下赏梅的脚步。

(2)鸟儿时而穿过,把畅快的乐曲跌落在梅林之中。

3.根据第四自然段,概括作者所描绘的梅的特点。

4.请你说说“梅是一种精神背景,定格在历史和心灵深处”的含意。

二、丁香结

宗璞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①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白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②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选自《小作家选刊》2009年第4期)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描绘了哪些地方的丁香,又分别从哪些角度刻画了丁香。

2.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3.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从画波浪线的两句话中任选一句,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4.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5.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文章也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结合《雨巷》,谈谈为什么“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选自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

2.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描写梅花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叙事学语境 丧葬描写 叙事功能 人物塑造 环境渲染

在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的情节叙述中,丧葬描写贯穿全书情节发展的始终(参看附表),包括一系列的丧葬个案、繁复的丧葬礼仪以及宏大的丧葬场面,这构成了《金瓶梅》情节叙事中的典型事件。而且已引起某些学者的注意,如陈诏的《婚丧礼仪考》[1](P26-34),王湘华的《火葬习俗考论》[2](P73-75),谢洪欣《葬前礼俗考察》[3](P189-197),但这些研究成果还仅限于对《金瓶梅》丧葬描写在民俗层面的关注,只是单纯地对丧葬礼仪进行了考察;其研究不仅缺乏对《金瓶梅》丧葬描写的系统梳理分析,而且对丧葬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渲染环境的功能也缺乏应有的重视。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对《金瓶梅》情节、人物、环境逻辑的准确把握,从而进一步深化对《金瓶梅》的研究。

从叙事学语境中观察,《金瓶梅》的丧葬描写所涉及的人物数量众多、丧葬场面宏大、丧葬礼仪详实、所占情节份量较重,所具有的情节结构意义、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渲染环境的功能也非常突出。尽管在《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长篇小说的叙事过程中也描写到一些有关丧葬的内容,但都只是一个简略的叙述,是为某个情节所服务。作者并未专门地把它作为一个观照对象来予以详尽地描写,尚未形成典型的情节事件,不具有突出的情节与人物塑造等功能。

情节、人物、环境是构成小说的核心要素。情节是由作者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构成的,典型的事件具有显示生活本质的特性,设计矛盾冲突,推进情节发展演变的重要作用,能够成为情节逻辑的枢纽。典型事件和人物性格也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典型事件表现人物行动,即人物性格及人物关系发展演进的过程,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景,成为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而人物及其性格发展也会成为动力来促成典型事件形成具有审美意义的情节。因此把握典型事件对把握情节的逻辑发展和人物及性格的塑造至关重要。而《金瓶梅》的丧葬描写就是具备上述功能的非常典型的事件。

一、《金瓶梅》丧葬描写的梳理分析及其特点分析

(一)《金瓶梅》的丧葬描写贯穿情节发展的始终 附表

回数 丧葬

第一回 卜志道丧葬

第五回 武大丧葬

第六回 武大丧葬

第七回 孟玉楼为丈夫杨宗锡烧灵

第八回 潘金莲为武大烧灵

第十一回 西门庆、吴月娘去送殡

第十四回 花子虚丧事

第十六回 花子虚百日烧灵

第二十二回 西门庆与尚推官送葬

第二十六回 宋蕙莲烧化

第五十九回 官哥丧葬

第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回 李瓶儿丧葬

第六十七回 李瓶儿丧葬的六七

第六十八回 李瓶儿丧葬的断七

第七十七回 杨姑娘丧葬

第七十八回 西门庆为李瓶儿念百日经

第七十九、八十回 西门庆丧葬,吴月娘将李瓶儿的灵烧掉

第八十一回 吴月娘等人与西门庆上坟烧纸

第八十二回 潘姥姥丧葬

第八十八回 潘金莲、王婆丧葬,陈洪安葬

第八十九回 吴月娘等人清明节上坟

第九十二回 陈经济之母张氏丧葬、西门大姐丧葬

第九十九回 陈敬济丧葬

第一百回 周守备、庞春梅丧葬

首先,从附表可以看出,丧葬描写贯穿了《金瓶梅》全书情节发展的始终,并且占有很重的份量。《金瓶梅》从第一回提到卜志道的丧葬到最后一回周守备、庞春梅的丧葬,其间包括武大、花子虚、宋蕙莲、官哥、李瓶儿、西门庆、潘金莲、陈敬济等人的丧葬。在全书的情节结构中,《金瓶梅》的丧葬描写所占的份量是很重的。全书共有二十九回出现丧葬描写(参看附表),这些描写几乎占全书总回数的三分之一,平均近三回就有一次丧葬描写。其出现频率之高,情节份量之重,远远超出了同类小说。《金瓶梅》众多的丧葬描写构成了映带内外、伏脉千里的叙事结构,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叙事节奏的把握和驾驭。

其次,第一回和最后一回的丧葬更能突出特别的叙事意义。《金瓶梅》第一回就写到西门庆的朋友卜志道死了,随之提到了他的丧葬,应伯爵“在他家帮着乱了几日,发送他出门”。作者在情节刚刚展开的第一回,就写到了卜志道的死亡与丧葬,这似乎给全书罩上了一层沉重阴暗的气氛,也为全书所出现的大量人物的死亡和丧葬作了暗示。《金瓶梅》第一百回出现了周守备、庞春梅的丧葬。周守备战死沙场,家人与之安葬,“收拾打扫前厅干净,停放灵柩,摆下祭祀,合家大小,哀号起来。一面做斋累七,僧道念经。金哥玉姐披麻孝,吊客往来择日出殡,安葬于祖茔。”[4]庞春梅因淫欲过度,得了骨蒸痨病,最后淫欲而死;之后,被家人发丧于祖茔,与战死的周守备合葬。这最后一回的丧葬描写不仅回应了第一回出现的卜志道的丧葬,而且为全书大量的丧葬描写作了收束。

第三,在丧葬描写的叙事中,李瓶儿的丧葬所占的情节又是最重的。作者连续用了五回的章节来集中描写丧葬礼仪、丧葬活动、丧葬场面,更是为小说史所罕见。正如陈诏所言:“作者从第62回到67回,足足用了四五回篇幅,极其铺张地描绘殡葬场面,这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5](P28)李瓶儿的丧葬从第六十二回“初终”,连续写到了第六十六回“荐亡”,共占有五回章节;而且在之后的章节陆续写守灵,念百日经等,一直持续到西门庆死后,吴月娘把李瓶儿的灵烧掉为止,前后蔓延近二十回。李瓶儿的丧葬描写是作者用力最多的情节之一,也是作者在全书中描写丧葬礼仪最为详实完备的情节。这里繁复的丧葬礼仪,宏大的丧葬场面,为作者展现各色人物的粉墨登场和塑造“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环境”。

第四,作者在《金瓶梅》的丧葬情节描写中,对丧葬礼仪也有着详尽的描写,这也构成了《金瓶梅》的一个显著的叙事特色。《金瓶梅》的丧葬礼仪主要包括:冠带,停丧,点随身灯,请阴阳先生择日、看殃榜,向亲友报丧,制孝服,为死者画影,写铭旌,做七,入殓,发引,安葬,回灵,安灵,伴灵,暖墓,谢孝,百日烧灵等。陈诏在《婚丧礼仪考》中也指出:“其中礼节仪注之详备,胜过一部礼仪志和风俗志,是研究我国古代殡葬制度的珍贵资料。”[6](P28)具体可参看有关《金瓶梅》丧葬的民俗研究,笔者不再赘述。

(二)《金瓶梅》的丧葬叙事中基本涵盖了全书的主要人物

对情节发展起着引导和主导作用的人物丧葬,如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陈敬济等。除这些对情节有着重要影响的主要人物外,还包括武大、花子虚、宋蕙莲、官哥、西门大姐等人的丧葬,这些人的丧葬对情节的延伸与转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金瓶梅》描写的丧葬个案所涉及到的人物大都死于非命,盛年夭逝。如西门庆33岁而亡、李瓶儿27岁血崩而死、潘金莲32岁被武松杀死、庞春梅29岁而死、宋蕙莲27岁自缢、陈敬济27岁被杀,其余如武大、花子虚、官哥、西门大姐、孙雪娥等人都是在青春盛年之时就夭亡了,而且都是悲惨的死亡结局,尤其是官哥仅仅活了一年零两个月。这些盛年夭逝的饮食男女大都是因贪恋财色而走向毁灭的。通过笔者的分析梳理可以看出,作者正面展开描写或着笔较多的丧葬人物个案基本上都是盛年夭折、死于非命。而反过来看,年龄较大、可以称为正常死亡的潘姥姥、杨姑娘的丧葬仅仅是通过他人之口叙述出来,或是几笔带过。从对丧葬描写的轻重不同可以看出作者行文之中所暗含的褒贬,表现出规劝世人不要贪恋财色的思想倾向。

《金瓶梅》的丧葬描写主要是围绕着西门庆及其家人而展开情节叙事与人物塑造的。《金瓶梅》所描写的人物丧葬大都是西门庆的家庭成员或与西门庆的家庭成员有着密切的关系。死亡与丧葬似乎格外地偏爱西门庆的家庭。第一回便写到西门庆的父母西门达夫妇早已去世,西门庆先头的陈娘子已早逝,他的第二房小妾卓丢儿也“多有些不起解”,不久也死去了,《金瓶梅》情节的一开场就提到西门庆家有四个人已经过早地死去了。而西门庆既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叔伯姑舅,这一切似乎都为这个家庭罩上了一层死亡的阴影,预示着整个家庭将与死亡和丧葬相伴。西门庆家庭成员的丧葬包括西门庆、妾李瓶儿、妾潘金莲、儿子官哥、女儿西门大姐、女婿陈经济、侍女庞春梅、仆人宋蕙莲;其他人的丧葬如武大、花子虚、杨宗锡分别是潘金莲、李瓶儿、孟玉楼的前夫,潘姥姥、杨姑娘、陈洪等人则与西门庆有着姻亲关系。而这些围绕西门庆及其家人的丧葬描写正是围绕作者的情节叙事和人物形象塑造展开的。

二、丧葬描写的情节结构功能

丧葬叙事的情节意义表现在丧葬叙事的横向空间拓展上。“构成情节的那些事件彼此之间会以各种不同方式互相关联。非常多的一种情形是,某一生活情景被推到第一位,作品便构建于一个事件线索上。”[7](P275)《金瓶梅》的丧葬叙事善于围绕着丧葬事件本身,进行横向的空间叙事,从而展示出丰富多彩的情节内容。以丧葬为叙事核心的横向空间拓展根据情节的发展逻辑,巧借丧葬活动,转换不同的场合,进入多层次的情节叙事,使更多的事件在丧葬主体的叙事过程中相互交织在一起。如在描写李瓶儿的丧葬时,不仅交代她的死因、丧葬的举办过程、丧葬礼仪等,还插入了“守孤灵半夜口脂香”“玉箫跪受三章约,书童私挂一帆风”“宴请黄太尉”等情节,这不仅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中又融入了“节外之事”,而且还扩展了丧葬的叙事空间。作者也借助李瓶儿丧葬这个广阔的空间场合几乎将全书各色人物都集中地展现了出来,上至朝廷高官、地方要员,下至帮闲、街坊邻居、亲戚朋友,伙计仆人等等。可以说这既是《金瓶梅》全书人物最为集中出现的情节,也是人物活动最为丰富的情节,作者藉此丧葬空间集中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再如在西门庆的丧葬叙事空间中,作者又插入“李三黄四忘恩负义”“潘金莲售色赴东床”“李娇儿盗财归丽院”等情节。作者借助丧葬这一核心事件,在叙事空间上横向展开,既不脱离丧葬这一核心的叙事内容,又不局限于单纯的丧葬事件叙述,使情节自由地组接、转换,在广阔的空间叙事中描写了丰富的情节内容,表达出了丰厚而独特的意蕴。

描写梅花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宋代 诗人 梅花情结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宋初诗人韩维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绝俗,在严寒霜雪中保持铁骨芳姿。《劲谢》描写在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释显忠《石缝梅》)虽生长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北宋中期,经过苏轼等人的吟咏,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进一步深化。苏轼写了大量咏梅诗,在其诗中带有强力主观表现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现诗人孤芳自赏、幽洁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再用前韵》:“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人去残英满酒樽,不堪细雨湿黄昏。”等诗都可体现苏轼咏梅诗中高洁之志与孤寂之感交渗一体的双重感情取向。在苏轼以后,也有不少借咏梅感慨落寞孤独的诗篇:沈与尔《次韵梅花》:“岁寒为尔添愁绝,倚树微吟亦自伤。”在寒夜独倚着树而叹息,是何等寂寥索寞。陆游也甚爱梅,在《城南王氏庄寻梅》中写下了“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的诗句,以盛开的梅花无人去欣赏,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另外李少云的《梅花落》:“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深似我,零落此山中。”此比喻极为明显:抱负既然不能伸展,唯有顾影自怜了。这些诗篇不但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思想感情,其中蕴涵的那份幽独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觉正是当时士大夫在仕途挫折时的经常体验。

到了南宋,国势飘摇,社会动荡,士人阶层涣散零落,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而且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很多诗人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梅诗中,出现了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

梅花开在残腊初春之际,长于高山纲谷、水驿荒村,但它清香依旧,洁白无瑕,给身处逆境的诗人以无限慰藉。王琪的《梅花》:“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所表现的是一种平淡恬静的生活态度。张舜民的《望子岭梅花方开用黄道韵》:“木海亭前花似锦,岭头梅蕊怯风沙。正如隐者归幽谷,鹤版征书未到家。”吕本中的《早梅》:“独自不争春,都无一点尘。”韩元吉的《梅花》:“本来淡薄难从俗,纵入纷华亦绝尘。”含括了老庄的虚静淡泊、萧散自得的隐士襟怀,更包含着对个人志节操守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精神自由的维护。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龙城录》里已记载了一个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此后诗人就爱将梅花比拟“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这是由于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态,有清冷淡雅的美,使人不由得将其看作是“客来惊起晓妆匀”的女子,是忽然发现的惊心动魄的“空谷佳人”。

宋初诗人梅尧臣笔下的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红梅》)在吴颐《次韵宪宣德红枨诗韵》里梅花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玉骨冰肌冷照人,匀红轻盈绛罗巾……寄声闭户英夫子,体取居尘不杂尘。”也有诗人将梅花描绘成一个冰肌雪肤玉骨霜心的仙子,如晁端友的《梅花》:“皎皎仙姿脉脉情,绛罗仙萼裹瑶英。”朱熹的《次韵列秀野前树梅》:“玉立寒烟寂寞滨,仙姿潇洒净无尘。”陆游的《湖山寻梅》“骑龙古仙绝火食,惯住空山啮冰雪。”在周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袅娜多姿,又有邻家女子的娇涩可人,《次韵史院洪境卢简洋馆中梅》:“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又如东家窥墙女,施朱映粉尤相宜。”更有诗人将梅花比喻为思念爱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东日暮几重云。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可见梅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尚与尊贵。

其实梅花这三个象征意象往往不是分离的,而是相融相通的。在很多咏梅诗中,这三个象征意义是同时存在的。比如欧阳修的《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既写出梅花傲雪坚毅的品格,也赞美梅花如仙的形貌。又如陆游的《开岁半月湖村梅开无馀偶得五诗以烟湿落梅村为韵》:“居人空巷者,疑是湖中仙。”久居荒芜之地的人,既是隐者,又像神秘的仙人,陆游巧妙地将这两个意象交织在一起,使此诗内容更丰富。张孝祥的《道间见梅》中则把梅花描绘成一个孤高自爱的女子,其实也是把贞士和美人的意象结合了。梅花的三个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为这三个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贞洁的象征。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7-14 08:12
下一篇 2024-07-14 08:08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