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风光范例6篇

旅游风光范文1 南昌是一座滨水城市,江西省境内最大的河流赣江穿城而过,水流辖区百里,周边遍布湖泊,水体资源十分丰富。南昌赣江风光带主要是指以赣江为纽带,南起向莆铁路大桥,北至英雄大桥,由赣江水域、沿岸风光与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的狭长地带。美丽的水域风光,两岸的独特美景,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如何更好的开发赣江风光带旅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赣江风光带旅游开发的意义

旅游风光范文1

南昌是一座滨水城市,江西省境内最大的河流赣江穿城而过,水流辖区百里,周边遍布湖泊,水体资源十分丰富。南昌赣江风光带主要是指以赣江为纽带,南起向莆铁路大桥,北至英雄大桥,由赣江水域、沿岸风光与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的狭长地带。美丽的水域风光,两岸的独特美景,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如何更好的开发赣江风光带旅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赣江风光带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优化环境,展现城市的风光美

南昌位于江西省的中部偏北,处赣江下游,扼赣江与鄱阳湖要冲,年地表水径流量为87.06亿立方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江南水城。赣江穿城而过,奔腾浩荡,两岸绿树成荫,滕王阁的飞檐翘角与滨江高层建筑的节次鳞比相互映衬,更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尽显城市的风光之美。

近年来,南昌围绕赣江进行 “一江两岸” 规划新布局,滨江地带旅游价值凸显。市政府投入数十亿元,整治滨江地带,去荒漠,筑路修桥,植树造林,使赣江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据统计,南昌市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率86.3%,区域环境噪声53.6分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初始优化后的生态环境,更增添了南昌的风光美。

(二)保护城市历史文脉,挖掘城市文化内涵

南昌城建于公元前202年,由刘邦派大将灌婴率众筑城。川流不息的江水,一方面给滨江而建的南昌带来了便利发达的水上交通,使其自古拥有“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赞誉,又成为古代江南的县治、郡府和州治所在地。另一方面,江水养育了一方人,人们在滨江兴建楼阁,赏景作诗,留下千古名篇。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高高矗立在江边,唐朝杰出诗人王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赞美诗句使南昌享誉天下。

漫步江边,滕王阁、牛行火车站旧址、公园、傩文化园,历史文化长廊、八一大桥等特色鲜明的滨江景观,传递着南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赣江风光带的有序开发,更加有助于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呈现城市文化内涵。

(三)增强吸引力,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南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一直以“花园城市”和“水城”而闻名,吸引着八方游客。现在的南昌城区逐步形成了以赣江水域风光为中心,两岸路堤与精品景观相辅的三位一体的赣江风光带格局,成为人们观光、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南昌今又定位于江西省的核心增长极,成长为长江中游区域中心和有着国际知名度的生态人文都市,必将吸引着更多游客的到来。据统计,2015年南昌市全年旅游总人次553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8亿元 。因而,开发利用好赣江风光带旅游资源,对提升城市的旅游吸引力,促进南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赣江风光带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风光带开发现状

赣江风光带(英雄大桥――向莆铁路大桥)两岸总长约32千米,均宽1.5千米,旅游景观景点主要由江中的水体、沙滩和岸上的楼阁亭台、雕塑建筑、花卉乔木、旧蒸汽机车等构成。景区景点分东岸和西岸两大部分:东面有滕王阁、广场、假日酒店等景区与配套设施;西面有秋水广场、傩文化雕塑园、渔舟湾公园、赣江市民公园等景区与景点,整体规划充分利用了赣江的水域风光资源,形成了以赣江为中心的“一江两岸”风光带格局。赣江风光带现已开发的主要有沿岸水域风光游览,以及雕塑景观欣赏、乔木花卉观赏、音乐喷泉欣赏、摩天轮和主题公园游玩、滕王阁历史文化品味、赣江夜游欣赏灯光秀等亲水旅游产品。

从城市布局来看,南昌赣江风光带的部分由行政大楼、大型酒店、住宅小区组成。前往赣江风光带休闲、娱乐、赏景的以本地游客居多,但也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游客比较集中的时间为早晚,主要观赏点为滕王阁景区、秋水广场景区、赣江市民公园,主要消费为餐饮。

(二)赣江风光带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分散,旅游产品单一和缺少变化。旅游产品种类的单一,主要表现在对水体资源挖掘不足,只有简单的观赏,产品缺乏新意,而没有开发更多的赣江风光带特色旅游产品。同时,两岸的历史文化景观未形成旅游景观链、精品旅游线路稀少且设计简单,系统服务没及时跟进。

2.宣传促销力度不够。赣江风光带旅游产品是由不同的旅游企业开发的,这些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合力。加之营销经费投入有限,使其旅游宣传促销缺乏应有的声势和影响力,至今仍未看到其整体形象的广泛宣传。如风光带域内早已开通游轮赏景和小火车体验旅游,但在问卷调查中,只有26%的游客知道有江上游轮游览,31%的游客知晓赣江市民公园有旅游小火车运行。可见,景区知名度的影响力相当薄弱。

旅游风光范文2

关键词:德夯苗寨 旅游风光带 生态农业 融合开发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傍着峒河水势延绵十几公里,其开发对张家界至凤凰旅游长廊提升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生态地带德夯至古城吉首峡谷陡峭、民风纯朴,为当地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开发提供了广阔前景。

1 国内外关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融合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世界自然基金(WWF)[1]以自然为基础进行研究与定义,而生态旅游协会(ETA)[2]则根据当地环境基础进行研究与定义,然而他们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都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而进行有目的旅游活动,同时实现生态价值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而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则从多个角度进行定义,如从生态学角度(卢云亭[3]1996等)、旅游地理学角度(郭来喜、张广瑞2004等);而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研究中,蒋艳[4](2003)提出社区参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具体包括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决策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两个阶段;李琳[5](2003)着眼于人类同其周围自然的和人工环境之间的一种教育关系;王金伟[6](2008)建立了理想的生态旅游分区模式,并试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曹瑞祺、寇明婷[7](2010)则结合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内涵,通过消除博弈,提出对策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关于在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产业替代性融合与互补性融合的运用研究,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既具有民族村寨农业的生态性也具有民族村寨旅游的游玩功能,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优势互补的产物,同时在产业融合过程研究中的技术、产品、市场三方面的融合也至关重要[8]。总之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湘西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对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即生态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开发价值探索后,结合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环境区间优势,通过时空规划,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目标。

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态势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是一条集险、峻、幽为一体的狭长山谷,傍着峒河水势延绵十几公里。峡谷两岸物产丰富,对陡峭的峡谷与朴实的民风以及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为当地实施旅游脱贫奠定了基础。早在1986年吉首市人民政府将这里开发成为风景名胜旅游区,1987年正式实施对外开放,2005年12月被确认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几年来,随着湘西苗寨景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德夯苗寨的餐饮、住宿、旅游产品服务项目迅速兴起,由原来的贫穷落后山寨,变成今天与全镇各村相比,相对较富裕的德夯新村。在2006年吉首市把德夯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2012年吉首开始走“谷韵吉首”的旅游品牌路线,因此在湘西德夯旅游风景带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根据2010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湘西旅游发展生态环境区空间划分”的划分情况来看(如表1),德夯苗寨的生态环境发展被划分为协调控制区级别,是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重点开发、规划的对象,因此吉首至德夯旅游风景带的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规划具有良好的先天资源优势与政策优势。

政府机构对于生态环境区域空间的划分是基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德夯苗寨、古城吉首属于生态环境协调控制区域,在实现核心自然区域保护与自然区域的引导,起到缓冲与防护作用。近几年来,湘西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展各种旅游活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逐渐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态旅游项目: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度假型旅游项目,如凤凰县的金凤凰山庄、龙山县农夫果园休闲农庄;以古镇休闲度假型为主的旅游项目,如凤凰历史文化名城、芙蓉镇、黄丝桥古城等;以民族文化为主的体验型项目,如吉首市矮寨镇德夯苗寨民俗文化村、湘西明珠休闲度假村;以高科技生态农业为主的观光型旅游项目,如古丈背篓茶苑、花垣县湘西武陵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态旅游类型,这些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湘西村寨经济的发展。

3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类与价值探索

3.1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类 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甚至以牺牲部分经济体的利益为前提来发展旅游经济,这些开发活动往往会对村寨生态产生灾难性破坏,譬如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造成的原有民风的破坏,导致古村落出现了风貌不存、民风渐易等令人堪忧的现象,因此需要对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进行分类,利用生态农业技术来弥补村寨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对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如表2),然后对其旅游开发价值进行是识别,才能开发出合理的产品类别,以便更好的实现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

3.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价值探索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资源物种丰富,品类齐全,融合开发价值潜力巨大,特别是在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实现了资源互补作用,同时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产品类别上,可以开发成文化体验产品系列、康体运动产品系列、休闲度假产品系列等(如表3),这些旅游产品系列刚好实现了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价值。

根据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旅游资源状况与民族村寨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类别进行分析,利用互动性研究,在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沿岸的生态农业资源、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开发出一些新的旅游项目。根据湘西自治州的发展规划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求,可以结合产业融合理论,将生态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自然/人文旅游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款核心旅游产品,实现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旅游价值的提升(如图1)。

融合开发互动结果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在生态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村寨旅游三者之间的共同开发与互动作用之下,开发出核心旅游产品,即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如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包括野生花卉植物展、苗族原生态鼓舞晚会、野生动物科普普及活动等这些新的旅游项目;民族村寨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包括苗族原生态鼓舞晚会、苗族文化博物馆、苗寨药物展览园等。通过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旅游项目不尽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也满足了旅游消费人群多样化的需求,对于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消费人群的完美追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时空规划

4.1 做好时间规划,循序渐进,确保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 打造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大峡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需要以保护生态安全为准则。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做三个“三年”规划期。第一个“三年”,是为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做前期准备,主要包括政府规划,村寨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的认识,地方观念的改变,政府招商引资,做好品牌宣传工作和社会公关工作以及技术人才培养等;第二个“三年”期是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的产品融合期,通过在民族村寨发展生态农业项目,使传统功能也得到释放,既能增加当地居民的劳动收入,又能够缓解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生态压力;第三个“三年”期是实现市场融合,是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最终体现,通过开发生态农业产品与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共同把旅游消费市场做大,并借助吉首市推出的“谷韵吉首”的城市品牌、吉首市市花“兰花”形象,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目的,如表4所示。

4.2 做好空间区域划分,实现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湘西德夯风景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需要通过多部门沟通、全方面的考虑、多方位的规划并经过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如图2)。因此,根据湘西德夯风景带路程与地势环境,可以将这十几公里的路程分为三段进行规划,协同发展,以便按计划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如表5)。

4.2.1 吉首至寨阳乡:属于城市与城郊的过渡段,既有城市经济的梯度扩散作用,如吉首市西站附近沿河房地产开发,也有城郊乡土浓郁的气息,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野民情。这一段是城乡互动的关键区间段,因此需要正确处理旅游者与地方居民之间的关系,要联合曙光村和寨阳乡之间的合作,政府机构应该发挥其协调工作的能力,可以是当地居民自己开发,由政府聘请专业科技团队进行指导;或者根据统一规划的需要,政府或者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统筹起来,然后再无偿租赁给地方居民,并且按照规划进行种植,通过资金奖励等手段来实现此空间区域的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目标。

4.2.2 寨阳乡至矮寨镇: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大峡谷,呈现险、幽、高耸等特点,也是一条集清澈、幽深于一体的狭长山谷河流,根据此地段的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情况,刚好可以体现“谷韵吉首”的主题。此处可以开发水路旅游项目,以体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河流可以分段拦坝蓄水,根据蓄水允许长度来规划拦水坝计数。峡谷两岸可以开发登山项目,以及培育和种植珍贵稀有动植物,连片开发天然植物博物馆;兰花作为吉首市“市花”,可以培育各种适合在山涧生长的野生兰花园圃,以供船上游客欣赏。此路段政府部门在资金和技术引进上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确保整个工程的实施安全。

4.2.3 矮寨镇到德夯苗寨:是民族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核心景点区域。矮寨四面环山,中间空旷如一,前面的公路奇观――著名的矮寨盘山公路,头顶上是世界特大悬索桥――德夯特大悬索桥和德夯苗寨景区,也是利益冲突的重点防范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在征求广泛的意见以后,进行规划与开发,开发过程中可以由政府邀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与技术指导,矮寨镇的开发由矮寨居民来执行,德夯苗寨的开发由原来承包公司进行再包装,要体现生态农业主题的民族村寨旅游的主题。为了能够在悬索桥上的旅游感应到矮寨镇的视角效果,在闲置的土地上可以种植花卉等能够点缀的植物,可以开展登山运动或者极限运动,如蹦极、攀岩等项目。德夯苗寨以瀑布溪流为主线,进行野生蔬果成片种植,比如德夯至天文台的路段可以在农闲时期全部种上油菜花,既可以用来观赏,游客用来榨油,打造“油菜花之谷”;德夯苗寨至流沙瀑布可以打造成一条野生动物观赏长廊,可以让游客了解野生动物的习性,珍惜和保护野生动物;德夯苗寨至德夯瀑布群路线可以规划成野生药材大观园,增加游客对苗药的了解和体验山涧采药的乐趣,体验“只在此山中,云生不知处”的感觉。

5 结论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在经过时间与空间的规划以后,基本实现了产业融合中的技术、产品、市场等三方面的融合,为了巩固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成果,还应该对景区旅游路线进行科学安排,如应该采取战略联盟的合作形式,基于交通便利的优势可以打造以吉首为起点的一日游和以吉首为终点的两日、三日游路线的精品路线,满足多方面的旅游市场需求,打造出民族村寨生态农业大峡谷旅游的品牌线路,迎合“谷韵吉首”的旅游品牌发展,最终凭借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旅游扶贫的伟大目标。另外,在这过程中参与重要角色的当地政府、居民、旅游开发企业需要发挥各自的职能,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要以全新的视角看问题,比如引入生态农业旅游观念并进行宣传,同时大力推广“谷韵吉首”的品牌概念,积极调动当地居民的生态农业旅游扶贫信念等;当地居民作为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直接受益者,应该积极树立生态农业旅游观念,配合政府文件等政策的实施,同时提高自身的修养,以更好地接受全新理念;旅游开发企业可以引进一些具有科研开发实力的农业企业以及引进一些资金雄厚的投资公司、旅游管理企业,注重培养和利用地方企业的优势资源等,通过共同努力,按照空间划分区域、按照时间段逐步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打造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大峡谷,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谢花林,刘黎明.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探索[J].生态经济,2002(12):69-71.

[2]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106-112.

[4]蒋艳.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具体操作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6):89.

[5]李琳.21世纪昆明国际商贸旅游城市环境教育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57.

[6]王金伟,李勇,佟连军.生态旅游:概念、历史与开发模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9).

[7]曹瑞祺,寇明婷.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

旅游风光范文3

一、推进旅游开发区建设,打造精品项目

紧紧围绕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规划。加快推进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培育我省旅游发展新亮点。

一是要继续开展旅游项目年活动,加快建设一批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旅游新业态培育项目,深入实施旅游项目建设“351”工程,经过3-5年的努力,在全省建成一批成规模、水平高、效益好、有市场潜力的精品项目。

二是要突出抓好冰城夏都、扎龙湿地等十大板块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冰雪、生态、边境三大旅游产品体系,不断推出游客喜爱的充满体验性、娱乐性和休闲度假的精品项目。

三是要继续重视和加强旅游通景区公路、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景区内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按照省委书记吉炳轩提出的“围绕风景路、观光路,建设完善沿线观景平台、房车旅馆、风景栈道等旅游设施,给龙江大地提神增的”的要求。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等公共设施,提高旅游配套设施服务水平。

四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各地旅游资源特色,进一步整合资源进行项目开发、包装和宣传,推出一批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的重点项目,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和品牌,广泛吸纳国内外资金、管理、技术和人才参与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旅游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

五是要认真做好省级旅游项目库成果转化,指导好重大项目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开发,实现重大项目动态跟踪和常态化管理,发挥项目库的最大效益。

六是要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大力推广和应用LED和光伏技术,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发展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型旅游。

二、加快旅游名镇建设。发挥引领效应

一是要积极配合发改、建设、财政等有关部门,加快重点旅游名镇建设步伐,确保省里既定任务目标如期实现。

二是要进一步推广《黑龙江省重点旅游名镇示范导则及评定方法》,提前指导,全程介入,确保旅游名镇建设有所遵循,始终按标准化、规范化进行。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是要大力引导旅游名镇搞好旅游要素建设。指导旅游名镇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大手笔完善基础设施,搞好景区环境建设,提升旅游景区整体品位,努力推动重点旅游名镇向国家AAAA级乃至AAAAA级旅游景区迈进。

四是要深入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创建工作,推进新农村旅游工程,实现规范化管理,提供优质化服务,推动规模化发展。

三、全力办好中俄旅游年活动。扩大对外影响

深度发挥我省作为“中俄旅游交流大通道、中俄文化互动大舞台、中俄边贸合作主战场”的传统优势,在成功举办中国欢乐健康游中俄旅游年启动仪式的基础上,以中俄旅游年为契机。全方位拓展中俄旅游交流广深度,加强中俄旅游文化融合度,提高中俄旅贸合作双赢度。要充分认识举办好中俄旅游年对于全面展示我省旅游资源和对俄旅游经贸合作成果以及扩大国际知名度,对于全面提升我省与俄罗斯在旅游:文化和经贸等领域合作具有的重要意义。省旅游局为办好中俄旅游年,共研究策划了文化交流、体育交流、旅游商贸、青少年交流、边境旅游交流、旅游节庆活动、互访交流、媒体交流、赛事等9大类70余项中俄交流活动。

四、实施旅游文化腾飞工程。提升产业内涵

要切实发挥好旅游的教育文化功能,明确旅游业承担的文化责任,大力培育积极健康、丰富多样的旅游文化。

一是要按照省委提出的“一核、两翼、三圈、一带”文化旅游业布局,抓紧编制完成《黑龙江旅游文化发展规划》,指导编制好重点地区旅游文化具体实施规划。

二是要启动提升城市旅游文化试点工作,寓旅游理念于城市建设中。形成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城市景观,进一步推动城市旅游文化建设。

三是要加强对旅游景区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重点开发历史文化类,生态文化类、民俗文化类、地域文化类等旅游文化景点景区,打造黑龙江旅游文化精品。

四是要深入研究旅游文化艺术,建设一批影视基地及主题文化公园,指导推动太阳岛、伏尔加庄园、亚布力等知名景区建设成知名的新闻影视拍摄基地:推动各市地、县分别推出一台特色化、差异化、高品位、常态性的文艺演出节目。

五是要借助建设“十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契机,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和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

六是要做好对旅游诗词、历史故事(名人)、民间传说、风土人情读本和名人谈龙江等旅游文化产品的编辑整理,结合我省新版导游词进行宣传推广。

五、大力推进厕所提升工程。完善服务水平

要按照副总理的重要指示和吉炳轩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继续大力推进旅游景区厕所提升工程,在短期内使我省A级旅游景区厕所达到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管理规范、卫生清洁的目标。全省A级景区,要按照数量与客流量相适应原则,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框架内,对旅游区内厕所设置进行合理布局设计,并立即着手进行改造。厕所改造重点要着眼解决内部设施完善、功能实用、清洁卫生等条件,充分考虑客流量、男女比例和特殊人群的需求:要根据森林、湖泊、山岳、园林、民族等不同特点进行厕所外观设计,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并尽可能依托景区游客中心、酒店、商服等设施进行建设;要在景区显著位置合理设立标志,引导公众获知厕所信息,并免费向游客开放。

六、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塑造市场形象

围绕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和加快重点旅游名镇建设,加大“北国风光,美在黑龙江”总体形象推介力度。

一是要在积极抓好夏季旅游市场开发的同时,重点抓好哈尔滨以外在全省其他各市地冬季冰雪旅游产品的开发。真正把冬季冰雪品牌做大、做强,做到冬季旅游全省遍地开花,精彩纷呈。

二是要积极发展乡村游、民族民俗游、工业游、红色游等专项产品。形成适应不同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推动传统观光型旅游向复合型旅游转变。

三是要积极整合省内旅游宣传资源,按照一定配比方式,与市地旅游局联合,打捆在央视等重量级媒体宣传我省旅游资源。

四是指导各市地在航线开通地区开展高频度旅游宣传促销,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开展包机业务。

五是要积极尝试广告互换方式,做好境外重点客源市场宣传。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展会平台,开展主题产品营销活

动,推广我省特色旅游资源。

六是要认真开展旅游商标(品牌)专项工作。力争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和黑龙江省著名商标(品牌)认定取得重大突破:将旅游品牌具体落实到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推广上,把无形旅游品牌形象与具体产品、资源结合起来,不断生成旅游新亮点。

七、不断促进产业素质升级,提升发展质量

一是要深化旅游诚信建设,加大质量兴游力度,坚持行政推动、标准引领、协会促进,抓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五大工程”,全面贯彻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开展“旅游满意在龙江”活动。

二是要深入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推广应用已出台行业标准,以标准化创建促进规范化服务。

三是要加大旅游市场执法监督力度,开展“零负团费”、挂靠承包经营、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专项整治工作,提高旅游执法水平,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守法经营者合法权益。

四是要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开展“诚信旅游示范单位”承诺、“窗口行业文明服务网上行”活动,构建诚信和谐的旅游环境。

五是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继续办好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12301旅游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化进程。

六是要稳步推进协会改革,发挥好协会在人员培训、政策调研、信息服务,服务会员、沟通行业、维护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八、积极实施人才强旅战略,建设一流队伍

加快实现旅游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资源支撑向主要依靠科技、人才支撑转变。

一是要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对旅**业干部职工的业务培训和拓展训练,继续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多层次的旅游人才培训班、领导旅游研讨班。

二是要加强旅游高级开发、策划、管理、营销、导游和景区设计、建设、服务等人才培训。

三是要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相关方面的联系与合作,与夏威夷大学联合举办高等级管理人员培训。

四是支持重点旅游科研建设,逐步建立省级旅游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作用,使之积极参与我省旅游规划编修、项目谋划、活动策划、课题调研,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工作的有效性。

五是要大力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在继续搞好导游等级考试、名导进课堂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方法,推进导游体制改革。

九、拓展旅游多点多季市场,实现四季均衡

要建设有特色、有魅力、有影响的四季旅游景点,开发四季黄金旅游线路,举办特色旅游活动,全面提升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影响力和竞争力,使我省旅游由冬夏两季热向四季旅游多季繁荣发展,由哈尔滨等中心城市一地热向全省各地多点繁荣发展,由单一产品热向多种类、系列化、特色化精品布局发展。尤其要做好冬季旅游产品及市场的开发:

一是拓展冬季旅游旺势格局,将冬季哈尔滨一地热全面拓展为全省各地热。打造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全省的冰雪旅游产品集合群,使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每个板块都有冰雪旅游精品,全省冬季旅游多地兴旺、多点开花。

二是延伸冬季旅游精品链条。在继续提升冰雪艺术、滑雪旅游品牌吸引力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神州北极冰雪游、北国特色风光游、冰雪体育健身游、红色冰雪感悟游、龙江冰雪民俗游、浪漫冰雪文化游等系列冰雪旅游产品,开展冬季冰雪汽车拉力赛、冰壶赛、狩猎、冬捕、冬钓等活动,使黑龙江冬季旅游产品体系更丰富、更多彩、更具吸引力。

三是拓展冬季旅游宣传推广面,不断提高黑龙江冬季旅游知名度和市场覆盖率。整合包装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全省的冬季黄金线路,推广梦幻冰雪、激情滑雪、雪地温泉、神州北极、华夏东极、林海雪原、火山冰雪等精品旅游线路,对亚布力、北极村、冰雪大世界、大庆温泉、镜泊湖、兴凯湖、伊春汤旺河、五大连池等龙头产品进行重点宣传。积极开展行业促销,利用权威媒体平台大力提高黑龙江“国际滑雪旅游胜地”、“世界冰雪旅游名都”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覆盖率。

十、切实抓好旅游安全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我们一定要牢牢绷紧安全这根弦,一以贯之、毫不松懈地抓好旅游安全。

一是各级旅游部门要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明确。

二是突出抓好交通、消防、大型游览游乐设施、狩猎、漂流、滑雪等方面的旅游安全,深入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三是坚持实行省、市旅游局领导干部旅游安全包片责任制,推动安全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四是大力推进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工作,确保全省出境游组团社、边境游组团社责任保险全部进入统保示范项目。

五是制定旅游安全教育培训计划,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六是建立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今年,全行业要继续力争实现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年度任务目标。

十一、加强旅游部门自身建设。转变工作作风

要继续保持全省旅游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完成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光荣职责,我们必须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争先意识和廉政意识,进一步增强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和公信力。

一是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开展行业创先争优活动,理顺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关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

二是要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作风建设,通过教育培训、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保持旅游部门的思想纯洁、作风纯洁、队伍纯洁,树立良好对外形象。

三是要加强行风建设,落实行风建设工作责任制。强化新闻舆论、行风监督员、行风热线等对旅游业的社会监督,切实解决损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旅游风光范文4

关键词:西藏林芝;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1西藏林芝旅游资源优势

林芝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带。区内有众多的山川河流,复杂的地形地貌,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其风光独特,寺庙文化深厚,还有各种动植物保护区及尼洋河流域等。林芝旅游资源初步分为“三带五区102个景点”。“三带五区”分别是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带、帕龙藏布风光带、尼洋河风光带;巴松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香巴拉鲁朗景区、措木及日景区、娘浦景区、易贡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其中面积为34 060公顷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察隅县慈巴沟和易贡国家地质公园被列为部级自然保护区。朗县烈山古墓群被列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墨脱腾网桥、玉荣增磨崖石刻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波密岗乡、林芝东久和巴结世界柏树王园林被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的旅游产品有“雅鲁藏布大峡谷”、“帕龙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景区、错高湖景区、“茶马古道”、“尼洋河风光带”、“鲁朗原始林海”、八一镇景区、布久喇嘛寺景区、色季拉山景区等,其风光能与瑞士风光媲美。主要景点有雄奇的山峰、优美如画的湖泊、飞瀑流泉、千年古墓、雪山冰川、巨柏仓松、珍奇异兽构成。这些资源是开发登山、科学考察、探险、漂流、休闲等多种旅游的理想之地[1]。

2西藏林芝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旅游产品以观光旅游为主,缺少开发和创新

观光型旅游产品一般是以文物古迹、自然风光为依托的,而林芝自然风光秀丽,能与瑞士风光媲美,因此观光旅游目前仍然是林芝最主要的旅游产品。近年来为方便开发旅游产品,林芝已把旅游资源初步规划为“三带五区102个景点”。在这三带五区中包容了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及遗址类、求知休闲保健类和购物类,在102个景点中也包括了登山、科学考察、探险、漂流等多种旅游开发资源。但综合考察,目前林芝旅游大都仍以观光为主,缺少开发和创新。

2.2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够,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差

西藏林芝现有旅游星级宾馆及旅游定点企业9家,可同时接待游客860人、餐位数1 520个,国家旅行社1个即林芝香巴拉旅行社。自青藏铁路通车和林芝机场通航以后,游客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对西藏旅游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景区系统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尤其在旅游景点、旅游设施、旅行社、旅游车辆、餐馆饭店等方面都面临巨大的需求增长。而目前,林芝的旅游产业发展规模、水平都不能适应这种突发的市场变化,旅游配套设施和相关服务行业发展水平距离铁路通车后带来的需求剧增存在很大的差距,没有能力消化迅速增长的客流。另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差。林芝交通虽现已具备公路和航空,但从拉萨到林芝408公里的公路交通,会让游客人困马乏;成都到林芝的民航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费用昂贵,不适合低收入游客;林芝至今还没有铁路。墨脱是世界上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素有“植物宝库”之称,旅游资源丰富,但墨脱至今是西藏唯一一个未通公路的县。这种交通状况极大地制约了林芝旅游业的发展。

2.3 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随着青藏铁路通车和林芝机场通航,游客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对林芝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目前林芝旅游人才存在的问题:(1)缺乏精通旅游业务的管理和经营人员[2]。林芝现行旅游管理和经营机构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过低,总体素质不高,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和经营人员,远远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2)旅游业高级管理人才也严重短缺。林芝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经济发展相对内地较为落后,各方面人才较为匮乏。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及旅游业的支柱地位,旅游业高级管理人才日益突显严重短缺。(3)缺乏精通多种语言的旅游翻译人才。西藏和林芝已经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圣地,这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民风民俗及宗教文化极具特色,吸引了国内外的大量游客。国外游客对西藏游充满热情,但是由于语言障碍无法深入了解西藏文化,不利于林芝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因此,林芝必须设法改变这种人才缺乏现状。

2.4 旅游企业规模小

林芝的旅游企业数量较少,只有4家旅游定点企业,当然还有一些规模更小的私营企业。总体来说这些旅游企业的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都较差,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产业的需要。林芝占地11.7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所有自然资源都是林芝开发旅游业的宝库,是林芝旅游业发展的巨大优势。但林芝由于旅游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阻碍了林芝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5 旅游景区多功能开发欠佳

由于林芝旅游资源丰富,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只注重了宽度,忽略了开发的深度。因而造成林芝旅游景区功能单一,旅游资源浪费。以林芝鲁朗林海为例,现在已经开发的林芝鲁朗林海只注重了到鲁朗观光莽莽森林,对鲁朗森林休闲、保健和疗养尚未意识,尚未进行开发。打造鲁朗森林浴场将会丰富林芝旅游产品,填补西藏还未有森林浴场的空白。因此要增强林芝旅游业的竞争优势,对林芝景点景区要注重多功能和复合功能开发。

3西藏林芝旅游业创新发展对策

3.1突出特色,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3.1.1要在传统旅游资源的开发上,根据不同游客的实际需求,扩充旅游项目或景点的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林芝现已开发的旅游项目主要是观光旅游,且景点功能分散,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较低。因此,林芝开发旅游项目和景点时, 不能满足于看山只是看山,看水只是看水,看庙只是看庙,要有特色主体,即有与景点配套的民族及宗教文化、藏民俗、藏民艺等活动,使各类游客能在同一景点各得其所,各享其乐。

3.1.2要拓宽旅游资源的开发途径,开发林芝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高校旅游、入乡民俗旅游等。现代旅游业是人们了解社会和学习新知识的旅游业。林芝藏药厂和具有办学特色的西藏大学农牧学院,都是林芝的旅游资源,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对其开发,让游客了解特色藏药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和农牧学院在高原特色办学的宗旨及思路。让游客更多更全面的了解林芝文化和经济发展进程。

3.1.3要摆脱资源制约观念的束缚,创新建设新的旅游景点或项目。林芝旅游业在景区和景点的开发上要广度和深度并举开发。深度就是要进行景点综合开发,广度就是要摆脱资源制约的束缚,创新建设新的旅游景点和项目。例如,在林芝,可以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建设“木屋景点”。即建筑有国外风格的木屋、臧式木屋和有创意的儿童木屋,使游客在西藏就能欣赏和了解多种建筑文化。

3.2整合资源,连接线路,精心打造旅游产业的黄金品

目前林芝对旅游资源进行的“三带五区102个景点”规划,明显表示林芝的旅游业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旅游线路还没有科学制定,经典线路更没有进行。林芝旅游业要大力发展,下一步就要科学合理规划和整合资源[3],把知名景点和交通便利的线路进行连接,制定出景点旅游线路。方案有二:第一种方案是,以八一镇为起点,打造大环观光旅游线路和小环科考探险旅游线路。大环观光旅游线路为八一——错高湖——拉萨——山南——朗县——米林——八一;小环科考探险旅游线路为八一——米林—雅鲁藏布大拐弯——鲁朗——大柏树——八一。第二种方案是,以八一镇为起点,开发三条放射状旅游线路。第一条为文化古迹游,为八一——千年古堡群—阿沛庄园—中流砥柱—邦杰塘草原;第二条为自然风光游,为八一——比日神山—大柏树—色季拉—鲁朗林海—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第三条为文化科考探险游,为八一—喇嘛岭寺——米林——南迦巴瓦——雅鲁藏布江大拐弯。

3.3倡导休闲,引领度假,扩展旅游消费的时空范围

度假休闲,娱乐健身,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专家预测,21世纪观光旅游将让位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是有限的,休闲度假旅游是无限的[4]。因此,林芝对旅游业的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景区规划和景点建设上,也应考虑在城市郊区和特色小集镇,以及风光秀丽和民俗丰富的自然村开设休闲度假村。例如,在鲁朗林区可以开设森林浴场,在工布区开设民家旅馆,通过扩展旅游时空范围,来实现旅游业的新发展。

3.4培养旅游人才,为林芝旅游业创新发展提供最优智力支持

当今世界和中国,乃至我国各个地区,在产业经济其中包括旅游产业经济发展上的种种差别,原因固然很多,但最关键的决定性原因,是由人力资本综合素质积累及其运用效率的差别所造成的。因此,必须重视对旅游业的理论研究,重视旅游业人才教育,为旅游业创新发展提供最优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对此建议,一是要成立林芝地区旅游经济学会;二是要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建立旅游经济研究所;三是借助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以培养旅游专门人才;四是要鼓励各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到林芝旅游业就业与创业;五是培养和引进懂英语、藏语和汉语的旅游翻译人才。

3.5尽快组建林芝旅游企业集团,带动林芝旅游业快速发展

面临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林芝旅游业要想巩固支柱产业的地位,就要有效整合“食、住、行、游、购、娱”诸要素,将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观念落实在旅游实际工作中,努力改变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现状,促进旅游企业朝着做大做强的规模化方向发展,从旅游星级酒店和定点饭店(宾馆)、国际国内旅行社、旅游汽车公司和旅游企业在规模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突破改变林芝旅游企业现状。允许个体旅游部门与国有旅游企业合作共生,参股入股组建林芝旅游企业集团,以林芝拳头旅游品牌——雅鲁藏布大峡谷为龙头,以林芝特色旅游为支柱,以林芝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林芝旅游产业,带动食、住、行;游、购、娱;农、牧、林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芝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林芝地区志[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9):392-403.

[2]廖凯,杨威.浅析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创新论坛,2006,(21):701-702.

旅游风光范文5

据悉,活动中所拍摄的图片,将择优入选《旅游世界》杂志社制作的《聚焦好客山东》与《聚焦美丽台湾》画册,并于7月份在台湾首发。

台湾旅游摄影采风团先期抵鲁,人文地理风光镌刻同胞脑海

5月18日至25日,由台湾观光协会会长周庆雄先生为团长的西线旅游摄影采风团一行六人,来到济南、淄博、枣庄、济宁(曲阜)、泰安(东平)、聊城等六市进行为期八天的旅游摄影采风活动,从台湾摄影记者的角度记录好客山东的旅游风情。采风团在泰安东平对水浒影视城和东平湖进行了拍摄;在曲阜大家观看了孔子乐舞,参观并深入拍摄了孔府、孔庙和孔林;在枣庄参观并拍摄了台儿庄古城;在聊城参观了江北水城东昌湖、山峡会馆和古运河;在淄博参观拍摄了周村古商城、陶瓷博物馆、足球博物馆;在泰安,采风团游览了泰山、岱庙和花样年华景区,晚上观看了封禅大典;在济南游览拍摄了趵突泉和大明湖等,并对济南的民俗文化进行了考察。

5月20日至27日,由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及台湾观光协会一行五人组成的东线旅游摄影采风团,赴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等五市进行为期八天的旅游摄影采风活动。采风团在青岛啤酒博物馆、迎宾馆、关等地进行了实地采风,并详细了解了青岛工业发展以及历史沿革等;在潍坊杨家埠民俗村,参观了木版黑白、彩色年画的模板刻制及印刷过程,对风筝制作进行了详细地拍摄;在东营,采风团拍摄了黄河湿地三角洲,并考察了候鸟栖息地;在烟台南山风景区,参观拍摄了高尔夫球场、南山大佛、南山大院等,参观了君顶酒庄和张裕葡萄酒博物馆地下大酒窖,品尝了经典葡萄酒;在威海刘公岛,采风团细致地参观拍摄了甲午海战纪念馆,了解刘公岛的历史,并有幸观看大型实景剧《神游华夏》。

每到一处,采风团都受到了当地旅游部门的热情接待和帮助。一路上导游员的认真讲解,随团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都给台湾客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拍摄过程中,采风团成员还对山东的人文、地理和历史做了深入了解,并对山东旅游的健康发展表示赞赏。

大陆摄友走宝岛,尽采海峡南北风

旅游风光范文6

“行游”――行,走也;游,观赏,品味。旅**游是指游客在景区中的游览活动,它主要是游客以风景景观的沟通与交流。游客通过与风景景观的沟通与交流获得旅游美体验。行游是一个完整的游赏审美活动。――游客对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等的一次“观光活动”。这里所说的“观光”,它不是静止的,而是在行游中对景观的“景框式”观照。

在水利旅游风景区中,水利工程景观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作为游客观光审美的“感性实体”,游客在行游中体验自然风景的魅力与人类创造的奇迹。所以,水利旅**游对景区内的景观等级要求较高,水利旅**游所追求的是旅游景观的冲击力。可以这样说,在景区内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看点”,就不能进行行游方式的旅游美利用。

一、水利风景区景点调查与评价

旅游景观评价的总体标准是“美”,因为,如果不美,那就成不了“景”,也就不足以“观”,所以,从词源上来说,所谓景观就是指值得观赏的可以成为景的物体。美的对象与人的感性知觉有着直接的适合关系,与人的心理情感有着结构的同构关系,与人的目的、理想有着内有的或显或隐的同一性。

旅游景观不同于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景观,它不偏重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具美学的性质。根据张法《美学导论》中“美的基本审美类型”的划分依据及审美现象学的相关理论,将旅游景观的审美评价确定为:从美的类型的典型性利用性,美的质料价值的比较性,形态规模的大小及周期性三个方面作为考量。《旅游景观审美评价赋分表》①如下:

①陈昌茂《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2月。

依据旅游景观单体评价总分,将旅游景观审美评价等级指标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

五级旅游景观,得分值域≥90分。

四级旅游景观,得分值域≥75-89分。

三级旅游景观,得分值域≥60-74分。

二级旅游景观,得分值域≥45-59分。

一级旅游景观,得分值域≥30-44分。

以景区的基本特征和属性为背景,在普查资源的基础上把景点标识出来,并进行审美量化评价。根据评价分值,对一个景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进行等级排序,这既是旅游景观评价本身必须的工作,也是进一步的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的美学依据。

二、风景景观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水利风景是一种复合景观,所以在建设水利风景区时,在工程设计上要考虑它的审美性,在建设上要审美与实用相结合,在旅游活动的组合上强化旅游美特征,这是我们所说的旅游美利用。

旅游地的物质结构主要由五个实体构成:山、水、林、气、筑。景观就是这五个实体独立的含义和状态或者变形;景观通过组合,而成为景点;景点经过“游线”的组合,结构地成为了景区。

旅游景观规划是按照旅游美体验目标改变和设计景观的结构、形态与功能的宏观布局过程。简言之,就是将能够吸引游客并具有旅游开发利用价值的景物、景点,从游客的角度和开发的角度,即以游客审美和开发效益两者统一的角度来利用:四级、五级旅游景观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景观”,作为审美质料,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而利用;一、二、三级景观通常作为审美背景来利用。

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在景区内游览观光,这就要求旅游开发和建设者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才不使景区显得单调无味。根据风景风景中景物评价,水利风景区要按主从关系进行设计――突出统一性与整体性。用中国美学的观点,就是“中和”。从形式美的角度来说,“中”以突出中心点来突显特点,“和”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和”就是针对如何处理主与从的关系来突出整体结构。

(一)以水文景观为主体的风景景观型水利风景区

要凸显文化特征,特别是水利风景区中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等,要满足视觉等感觉器官的需求――“文化景观化”,不能抽象地、学究式的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要按审美的要求,使文化转化成为审美对象――文化景观;其次,在设计上要结合自然,以地质地貌为根据,针对景点的观赏性,优化景点的布置与形式,尽量少建人工设施,以避免破坏自然的完整性。

(二)以水利工程为主体的风景景观型水利风景区

在设计上以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为主,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审美元素,要融入美化环境、美化生态、美化家园、美化生活等现念。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不仅仅局限于防汛抗旱,还应该从审美的角度、从旅游的角度、从人居环境的角度等方面,用旅游美学理论指导建设,特别是强化旅游美的利用方式,创造旅游美的质料,充分体现工程与水体的和谐、工程与周围自然的和谐。

(三)以人造景观为主体的风景景观型水利风景区

要考虑人造景观与环境的协调,与水体的结合。要考虑是否符合地方文化特色。充分利用水利深厚的水文化、地方文化与人造景观风格相结合。对于以人造景观为主的风景景观型水利风景区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风景景观主题公园上,把握主题公园的设计与水利风景区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相协调统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三、观光等于景观,避免水利风景区的破坏性建设

在建立风景型景观水利风景区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关键,即观光等于景观。观光就是观景,它的美以景观为承载对象,自然景观以自然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基础,要从景观的等级来决定是否开发观光游。不要把观光错位为度假。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7-14 08:14
下一篇 2024-07-14 08:10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