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例6篇

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文1 根据纪委开展集中警示教育的具体活动要求,XXX展开了一系列相关工作,现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安排 为开展好专题警示教育活动,处室负责人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抓落实,在支部会议和业务工作会议上,对教育活动进行专门部署,确保专题警示教育活动取得成效。 二、认真开展相关活动 1. 学习中心支行警示大会的内容和精神

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文1

  根据纪委开展集中警示教育的具体活动要求,XXX展开了一系列相关工作,现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安排

为开展好专题警示教育活动,处室负责人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抓落实,在支部会议和业务工作会议上,对教育活动进行专门部署,确保专题警示教育活动取得成效。

二、认真开展相关活动

1. 学习中心支行警示大会的内容和精神,深入开展思想动员,充分认识集中警示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反腐败斗争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

2. 组织开展专题讨论。认真学习纪委传阅的案件警示文章、反腐倡廉推荐文章,针对现实中的具体案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交流发言。

3. 将反面典型案例的学习体会应用到对现实具体工作的反思中,联系岗位工作实际查找不足,制定整改措施。

4. 以《中国***纪律处分条例》、《中国***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知识测试,增强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

5. 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民主生活会前,处室领导认真开展了谈心谈话活动。民主生活会上对照党的纪律、党内规章制度、国家法律、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对照指出的“七个有之”、“五个必须”,结合集中整治****、官僚主义、违纪案件风险“大起底、大了断”工作,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实际,联系个人成长进步经历,联系教育实践活动个人整改措施落实情况,深入查摆“不严不实”问题,深刻进行党性分析。

6. 开展反腐倡廉专题党课。由处室负责人带领处室同志学习《中国***纪律处分条例》、《中国***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文件,并结合我党反腐历史,举办专题党课。

三、进一步的要求

1. 加强政策的学习和领会,时刻坚守保持廉洁自律的行为规范。

2. 以案为鉴,警钟长鸣,接受广泛的监督,经常性的对照检查。

集中警示教育总结

全市开展李文科吴野松等违纪违法案件专题警示教育活动(简称警示教育活动),是铁岭市委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意在找出解决问题,消除案件恶劣影响,打消干部思想顾虑,扭转作风和精神状态,推进铁岭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和经济社会的振兴发展。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精心组织,有53干部接受了警示教育,取得明显效果,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1、深刻领会,精心谋划。在7月13日全市召开李文科吴野松等违纪违法案件专题警示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后,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刘雁召集相关人员亲自过问研究警示教育活动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如何开展落实,针对活动方案中的相关细节进行研究讨论。对不明事项责成机关党委向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咨询,经请示咨询警示领导小组办公室(叶韫娥)后,对市人大常委会警示教育活动方案进行了修改,对警示活动内容按照时间进行分解,形成下发了《关于印发<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李文科吴野松等违纪违法案件专题警示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铁市人大党委发[2017]11号),为开展好警示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2、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为开展好市人大常委会警示教育活动,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党组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党组副书记担任,成员由领导班子成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机关党委,负责日常组织、综合协调等工作。办公室主任由秘书长担任,副主任由两个副秘书长担任,成员由各委办室主任组成,便于各个部门落实任务,开展工作。

3、召开大会,开展动员发动。市人大常委会警示教育活动动员大会7月27日召开。动员大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东风主持,主要三项议程:一是传达7月13日全市警示教育活动会议精神,特别是会上何焕秋书记重要讲话。二是宣读《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李文科吴野松等违纪违法案件专题警示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铁市人大党委发[2017]11号,之前下发各党支部),并提出各环节的具体要求。三是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刘雁讲“廉洁从我做起”专题廉政党课。为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开展好警示教育活动,李东风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求班子成员带头以上率下,层层抓好警示教育活动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活动不敷衍、不走形式,真正使问题得到解决、干部得到教育、作风得到改进。二是机关上下要把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与推进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使警示教育活动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人大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以各项工作成果检验活动效果。三是机关党员干部要以案为鉴、吸取教训。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要讲政治、真看齐,讲纪律、守底线,严格用党规党纪衡量自己的行为。

4、精心准备,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在7月7日,按照市纪委、市委组织部下发的《转发<中共辽宁省委纪委机关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关于以“开展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回头看彻底肃清王珉等人恶劣影响进一步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为主题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的通知》(铁市组发[2017]28号),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会议,通过《2017年7月铁岭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实施方案》(铁市人大党组发[2017]9号),部署党组民主生活会事宜。并结合全市开展的李文科吴野松等人违纪违法案板警示教育活动,党组理论中心组开展了“两学三读”学习,深刻汲取辽宁拉票贿选案和王珉、李文科、吴野松等人违纪违法案件教训,提高认识,肃清案件的恶劣影响。班子成员进行了谈心谈话,深入交流,交换意见,既谈工作,也谈思想问题,既谈自身差距,也提醒对方不足。党组成员自己撰写对照检查材料,以案为鉴,对照六个方面问题,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经请示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在8月1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及个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后形成民主生活会报告,并把相关材料报组织部。

5、开展“两学三读一讨论一反思”专题学习研讨。8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副县处级以上干部参加的党组扩大会议。会上学习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学习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专题研讨班讲话。党组领导成员进行“剖析违纪问题,吸取惨痛教训”专题研讨,发表对案板的认识和危害,并分析原因,提出以案为鉴,结合自己在思想上工作上提高认真,讲政治,守纪律,始终与中央保持一致,肃清案板的影响,为修复铁岭政治生态做出自己贡献。会上要求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都要结合案件和学习,亲自撰写上交反思体会文章。市人大28名厅处级干部都手写上交反思体会文章,并报市纪委。

6、开展“讲政治、真看齐、守纪律、明底线”谈心谈话活动。在8月11日前,按照警示教育活动要求,分层级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党组书记与班子成员谈话,班子成员与部分负责人谈,部门负责人与部分副科级以上干部谈,主要围绕李文科、吴野松等违纪违法案件谈自己看法认识,并表态自己以后如何做。通过谈话大家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不同视角来看待李文科、吴野松等人违纪违法的原因看法,结合实际谈理想信念、政治观点、社会影响,工作要求,表明立场,亮出自己的想法,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7、开展“廉洁从我做起”专题支部党课活动。严格按照市委部署,7月27日,全机关警示教育动员大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刘雁讲了“廉洁从我做起”警示教育专题党课。之后,党组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到所在党支部党员中讲专题廉政党课。宣传**党规,分析李文科、吴野松等违纪违法案件原因分析,肃清减少李文科、吴野松等违纪违法案件的影响,提高认识,树立信心,坚定理论信念,为改变家乡,振兴铁岭社会发展努力工作。

8、结合专项整治开展自查。按照警示教育工作方案要求,结合人大实际工作,开展“三整治一监督”工作。结合上半年制定的《加强人大队伍建设和发挥人大代表职能作用工作方案》要求和机关纪律要求,针对党员干部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影响营商环境问题,开展机关纪律整治检查,并定期报送部门人员出缺勤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财务部门和财经委,针对十八大以来,对设立 “小金库”、违规发放津贴补贴、公款吃请、公款旅游和公款送礼等问题等违反财经工作纪律规定的行为进行专项自查,从2013年以来财务账目逐一对项,认真查对,形成清查报告。对于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因不涉及,也不存在。加强县乡人大换届工作指导和监督,成立了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指导组,制定《铁岭市人大常委会指导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方案》(铁岭人大办发[2017]24号),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指导监督各县(市)区人大换届工作,现已深入各指导县(市)区,了解情况,开展工作,并持续深入跟踪指导监督,解决换届中的问题,为县(市)区人大换届顺利开展提供的保障。

9、组织好单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全市集中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市人大常委会正副县级领导干部参加全市封闭集中培训,参加市妇联组织的领导干部配偶“家风助廉”、之前上半年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参观省反腐倡廉展览馆、雷峰纪念馆、市博物馆等活动,提高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宗旨意识。

10、做好警示教育活动的宣传和材料上报工作。按照市纪检委要求,做好“三必审一报告”和民主生活会材料上报,包括警示教育方案、班子民主生活会记录、反思体会文章、关于是否在违规违纪及其他需要说明问题的报告以及民主生活会请示和方案、班子和个人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民主生活会报告、警示教育总结。在铁岭日报和电视台各报导1次(动员大会)。通过警示教育,普遍党员加强学习,也确保本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提高认识,受到了教育,增强纪律意识,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在认真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虽然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个别领导干部重视不够。有个别干部虽然能够参加警示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但在思想上还没有把这次警示教育活动提升到一定的重视高度。

2、个别支部活动开展的不够扎实。有个别党支部还存在开展警示教育学习中,走过场,形式化问题

3、阶段性活动开展特点不够突出。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单位活动特点不突出。感觉由于时间较短,只能按照上级要求开展,按部就班,没有明显特色。

三、改进方向

1、把警示教育活动纳入班子和支部重点学习内容。全面从严治党和廉政教育工作是党组织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不是一时一事的任务,要全面纳入以后班子和党支部学习工作当中。

2、把警示教育活动纳入党员活动日当中,多形式接受廉政和警示教育。警示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多元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教育机关干部,增强廉政观念,提高纪律意识。

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文2

关键词:民族院校;环境法;教学方法;农林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91-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湖北武陵山区的生态建设空间进一步挤压,严守林业生态红线,维护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压力日益加大。据我国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主要结果显示,2009-2013年期间,各类建设违法违规占用林地面积年均超过200万亩,其中约一半是有林地;局部地区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现象严重,森林资源保护意识薄弱、行政执法不到位等问题突出。在实际农林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暴露出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强化林业资源保护专业人才队伍法制化建设迫在眉睫。

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的办学定位,我校林学、园艺专业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获批为第一批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这对于我校的农林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民族地区农林从业人员的环境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发展,传统环境法教学模式相对滞后,无法适应社会对环境法律意识强的农林人才的需求类型的客观变化。因此,立足现实,运用法律机制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应对日趋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形势,成为农林专业环境法教学改革需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优化环境法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特点

1.高校环境法教学内容的现状。环境法涉及法理学、刑法等法学学科,还涵盖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环境法教材体系涵盖内容广泛,各高校开设该课程情况不一样,仅湖北民族学院,法学、环境工程、林学等专业均开设了该课程。作为受众的本科生专业背景不同,针对农林等非法学专业环境法教材,与法学专业相比,应有所区别。目前,国内环境法教学内容大致包括法学理论(环境法基本原则、环境法基本制度等内容)和单项法律条文(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两个方面。对于法律理论部分,理论性强且较抽象,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学习热情不高,教师一般感觉不好把握。法律条文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繁杂,如污染防治类法律,各种各样的术语和数据会让人感觉缺乏实际性,学习效果不佳。

2.环境法教学内容的完善建议。根据农林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选用环境法权威教材,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三版),汇聚了北京大学瑞林环境法研究团队的成果,吸收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教学改革成果和环境管理与司法实践新经验,在教材编排及内容方面适合非法学专业,其中“扩展阅读”和“案例讨论”涉及基础知识和案例,极大地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文内容。[1]同时参考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其他教材,如钱水苗主编的《环境资源法》、韩德培主编的《环境保护法教程》、曹明德主编的《环境资源法》、吕忠梅著《环境法案例辨析》、蔡守秋主编的《环境资源法教程》。[2]由于我国新环境法于2015年开始施行,相关的环境法教材没有及时更新相关的内容,因此,在环境法教学内容上,通过查阅文献和时事评论,结合我国立法新动态,补充新环境法的亮点,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法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农林专业的学生,需及时补充污染防治的基础知识,加深理解人类同环境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污染物在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载体的迁移、转化和积累规律,探索其对有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将国内外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贯穿于污染防治法的讲解中,如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等。[3]抓住环境容量及自然资源利用行为的核心,突出生态承载力原则的重要性。通过了解这些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与环境应和谐共处。在自然与资源保护法的教学内容中,农林专业学生知识结构较为完整,已具备生态学、林学的基础知识,相对而言,森林法、水土保持法、防风治沙法等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内容较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较好。在教学内容中,介绍我国自然资源储量及污染、破坏的严峻形势,强化学生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认识,真正担负起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当前已广泛用于环境法授课中。通过将实际事件的典型过程再现出来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环境法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6]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一些单项法和综合法存在长期争议,为适应新形势的环保需求,一些单项法经历了多次修改,如在大气污染质量标准及相关防治法律方面,2012年,新修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加强了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 2.5)和臭氧(O3)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2013年1月,全国出现4次较大范围雾霾过程,涉及30个省(区、市),多个城市PM 2.5指数“爆表”,2013年9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国十条”)以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两个重头文件。因此,案例教学法中存在案例时效性问题,对于案例分析,需考虑其依据的法律条文是否修改版本,尤其是新法和旧法变动较大时,需对比分析。在选择案例时,多引入当前的热点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事件,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案例选择具有真实性。在金瑞林主编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三版)教材中有些案例,很多可以找到其事件发生的原型,搜集媒体对于该事件的报道,讲解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通常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1]另外,案例地域性问题,除了搜集全国典型案例外,多结合湖北恩施地区的环境问题,如环保局行政执法、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盗伐滥伐林木、侵占林地等,易引起学生的警觉,加强其环保意识。由于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普遍,构建多媒介形式、多样化的案例教学形式容易实现,以解决学生运用环境法律解决实际环境纠纷的操作技能不高的问题。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实录形式、列举形式和视频案例形式,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7]同时,为提高卓越农林人才的实践技能,必须循序渐进地实施案例教学,让案例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例如,2012年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的案例,涉及环境法内容较综合,如企业违法排污、环保监督管理人员失职、重大环境事故的应急响应、公众参与、渔民损失补偿法律救济、环保公益组织参与等。因此,该事件可贯穿于整个环境法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讲解其反映出来的环境法问题,不仅可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点,同时可提出新的问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连续性较强、印象深刻,学习效果也较好。因此,结合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从完善案例内容和案例教学方式出发,构建多媒介形式的、多样化适用的教学案例库,通过正确适用的案例库来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机制。

2.尝试“模拟法庭法”教学形式,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民族院校农林专业师资水平的限制,要筹措环境法律诊所存在很大的现实困难。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环境纠纷的能力,模拟法庭在教学实践环节的应用,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种形式一直被法学院广泛采用,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模拟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及仲裁的过程,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态度。与法学专业相比,农林专业在法律基础理论上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模拟法庭的开展实质采用辩论的形式。例如,我们设计了一个模拟法庭,给出一个典型的案例,学生以“原告”或“被告”律师的身份出庭,“法官”由教师担任。[8]教师根据学生的临场表现点评,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学术理念内涵的理解。这种方式不仅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锻炼口才,培育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全面、深刻、反向性和多维性思维的习惯,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为将来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一定基础。[9]案例的选择是实施“模拟法庭法”需注意的要点,对农林专业学生而言,这无疑是新鲜的尝试。除了参考经典的环境纠纷处理案件的案例,需强化学生对模拟法庭实践的理念,如亲临学校法学院模拟法庭的审判现场,关注《全国模拟环境法庭大赛》等。通过观摩学习模拟法庭,了解司法审判实务技能,举一反三,将实际案例进行必要的“学术加工”,使模拟法庭使用的案例兼具实践性、生动性和丰富的学术理念及法的精神的内涵。

3.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环保宣传才起步,一些环保公益组织已开始相关工作,民众的环保意识已有一定提高。由于农林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学生环保专业知识缺乏影响其对环境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学习。例如,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会对理解和接受环境法中环境标准制度较为容易,而农林专业学生会感到不习惯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除了讲解自己对法律的理解,还需要引导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从环境法学教育中领会法律批判精神以及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10]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变被动式的灌输教授方式,加强学生自发学习的培养。一方面,通过积极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调参与和过程的教学评价等,做到全方位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而使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得到保障与提升。[11]另一方面,采用“专题演讲讨论法”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专题演讲讨论法将演讲和讨论有效结合起来,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公开性的特征。[12]在教学中,应用专题演讲讨论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例如,针对教学内容或一些热点的环境事件,学生对此感兴趣,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PPT或口述等讲解形式,锻炼其从环境法学角度思维的能力,将学习兴趣与环境法教学内容和谐统一。对于环境法的法律责任内容,课前让学生集中练习典型案例,带着疑问到课堂,让“互动”落到实处,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法律意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

四、组织参观实习,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环境法课程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和林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组织学生到恩施州林业局参观实习,培养学生实践和观察研究能力,通过参观实习将所学专业融入到未来职业发展规划中,学生参观实习的积极性高,效果较好。通过林业局工作人员的专业和务实讲解,有助于学生系统、直观地认识目前林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形势:介绍了恩施市林业资源概况,森林、湿地、荒漠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规划、管理、执法工作等,讲解了对于违反《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实际执法难度和力度等情况,以及林业产权的认证工作。当前林木的盗伐和滥伐情况中很多涉及到采伐许可证以及林权制度的问题。重点介绍了目前恩施地区在明晰产权、核发林权证方面的工作,以及面对山林纠纷时,工作人员的行政调解效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开展的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宣传和法律知识普及活动的形式和效果。

通过参观实践活动,学生更深刻感受到环境保护法律在林业资源保护中的重要性,熟悉林业行业特点和自身专业技能要求,并充分把握专业学习与自身未来发展定位的关系。因此,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塑造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环保法律意识强的新型复合型农林人才,为我国林业资源保护储备力量。

五、结语

强化复合型的农林人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对于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针对环境法课程特点,结合民族院校农林专业的具体教学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实践,研究行之有效的卓越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主动适应资源环境保护现实需求以及就业多元化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第三版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谭柏平,谢清平.高校环境法本科教材评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47-151.

[3]周丽.关于完善环境法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88-89.

[4]冯嘉.负载有度:论环境法的生态承载力控制原则[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146-153.

[5]谢伟.案例教学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适用―以环境法为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10-111.

[6]朱利霞,张蓓.《环境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8,(5):208.

[7]魏静.试论法学素质教育在环境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4,62.

[8]王.《环境资源法》课程建设摭谈[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4):29.

[9]冯铁柱.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0,(24):222-223.

[10]王燕.环境法教掌的困境及出路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0,(6):234-235.

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文3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mand trend of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smart growth mode,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rchitecture teaching, the teaching method is discussed.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methods, such as the Zhenti research, problem oriented design training courses, hiring mature architects to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in depth, focusing 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training etc. , are suitable training modes of applied talents in architecture.

关键词: 精明增长;建筑教育;教育模式;应用型人才

Key words: smart growth;architecture education;education model;practical personnel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313-03

0 引言

中国的现代建筑学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真正的建筑学教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建筑学先驱如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等人都经过系统的西方建筑学教育,理论上来说,中国现代建筑学教育至今已有60余年。但是前期的30年,中国经济建设凋敝,文化遭受浩劫,建筑学和其它各学科一样形成了明显的人才和教育断层,直到80年代才再度起步。

20世纪80年代起至本世纪初,中国又经历爆发式经济增长和大规模的粗放式城乡建设。高校建筑学教育在此影响下也曾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张,并采用浅层化、“经验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世纪初10年以后,中国经济随世界经济进入长期、深度调整的周期。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常态。新常态意味着告别粗放增长,告别大规模建设的模式;精明增长、高水平建设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这对建筑设计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对建筑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当前国内的建筑学教育模式和存在的误区

当前国内的建筑学教育模式存在着“粗”、“浅”、“泛”的问题。

1.1 浅层方案为主的主干课教学

当前各个较成熟的建筑院校的教学模式,基本延续了“老八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以功能类型区分专题,以专题方案为主干课,每学期两个设计;从简单到复杂功能,连续3~4年,十几个专题方案的训练;第5年有半年实习,半年毕业设计。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量大而不精,每个设计只能持续7~8周,不利于方案深化。通常在现场调研之后,只能分别分配1~2周的时间做一草、二草,对于缺乏经验的学生,不足以深入学习、思考。

1.2 脱离现实,注重形式和表现,忽略理性和逻辑的教学思路

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的首要弊端是设计脱离现实。其中有建筑设计观念误区的问题。密斯在1930年代就曾指出,无论是建筑院校还是社会舆论,都“有意无意地让学生相信,设计一幢好建筑就是设计一幢别样的建筑”,而这实际上是一种误会[1]。与此相对应的是,建筑教育不能恰当引导学生,忽视理性和逻辑,片面地注重形式和表现。由于时间紧迫,调研、思考不深入,学生不能从现实场地寻找难点、问题,针对问题展开设计思路。事实上,设计没有理性思考和逻辑推导,就不能抓住“痛点”――没有深入的思考,即无独特的视角,亦无独到的创见,只能追求肤浅的形式。然而形式上的“美感”并不意味着建筑具有内涵和独特性,建筑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涵得不到体现,它的内在品质实际上是被忽略的。

1.3 建造技艺的忽视和匮缺

片面追求形式美,忽略理性和逻辑导致的另一个弊端是忽视建造技艺。传统建筑院校中的设计训练只重视方案设计,方案中又片面追求形式和表现,这使得建筑院系“美术化”。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物理、施工等关于建造的技艺和知识历来不受到重视,在专业视野中常常被边缘化。这样进一步导致的问题是,建筑教育的视野宽泛而缺乏专业性。建造技艺知识的贫乏使建筑系的毕业生与职业要求脱节,多数毕业生在实践工作中要经过两三年的培训才能与现实工作接轨。不仅如此,建筑学也无缘于建造技艺中的逻辑美,无法从建造技艺中汲取营养,形成具有“原创性”的设计。

此外,传统建筑学教育模式还存在忽视合作训练,缺乏团队精神;注重“技巧”,忽视“方法”等其它方面的问题。这一切的源头,在于建筑学教育中的一个观念――教学生“会做”某种功能类型的建筑,而非“能做好”相应于环境、条件的建筑,亦即设计教学脱离了实际。

2 精明增长模式下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

在建筑设计阶段,设计机构往往把设计人员分为方案、施工图两个领域。这是建筑设计细化分工、便于管理的需要。以往的方案、施工图两个领域都追求生产速度和数量。但是在精明增长模式下,建设不追求速度,而追求投入效率;工程设计追求“质”胜于追求“量”,从而对建筑设计领域的方案、施工图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设计机构对方案人才的需求趋势

在粗放增长时代,由于开发资金滚动速度快、预期效益高,前期方案的产出速度受到高度重视。大多设计院对方案的要求是形态夸张,标新立异,迅速吸引眼球;对方案人才的要求是能“快”,快题水平是衡量一个建筑师能否胜任工作的重要标准;对方案成果的表达高度重视,甚于重视其内涵和逻辑。

这样的方案成果往往对建造技术、经济性和实际的社会效益缺乏考虑,其核心逻辑未必能经得起严格推敲,难以落地。许多在方案中没有考虑的问题,常留待施工图乃至施工过程中勉力改善。常有方案和施工图前后脱节,方案遭大幅修改,直至面目全非,工程效果差强人意的案例。对于方案主创者,以“量”取胜的生产任务令人疲于奔命,不需也不利于总结、学习和深入探讨。

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快速发展告一段落,精明增长深入人心。一方面建筑业市场趋于饱和,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信息流动快速而广泛,方案中的浅层要素――形态、表现容易被借用、吸纳而泛化,设计方案同质化竞争的危险度加大,必须朝深度发展。近年来,设计方案竞争在前期策划、可行性分析、建造技艺等方面明显呈现出逐步“精深”的趋势,方案有从“夸张”回归“平实”,追求深厚文化内涵,表现精湛建造技艺的趋向。“平实”而“精深”的设计,要求方案设计团队能有丰富的项目策划、管理和实施经验;而在技术层面上,方案和施工图都能熟练掌握的设计师是团队中的中坚力量。

2.2 设计机构对施工图人才的需求趋势

相比建筑方案,以往设计机构对施工图设计水平的重视远远不够。大规模粗放式建设时期,施工图设计的时间被严重压缩,主要求“快”求量,工程效果不如人意。建筑院校受此影响,教育严重偏向方案,毕业生往往热衷于方案设计,施工图知识严重欠缺。

新常态下,未来几年的建设量将大幅萎缩。可以预期,地产行业更加注重建设质量,减少产量,以在市场萎缩时期争取份额;新型、多样化的建筑材料和节能环保、生态绿色等新概念的建筑形态不断涌现;全球化趋势下,挖掘地域特色建造技艺的诉求受到重视,这对建筑设计和施工建造都构成巨大挑战。方案阶段的概念要具体落实,施工图设计作为衔接方案设计、施工建造的重要环节首当其冲。

高水平的建造,要求设计人员对各种建筑结构、材料、构造和施工做法有广泛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精细化的分工,需要设计人员熟悉各种工作平台、软件,同时对上述某方面建造技术有深入的认识。“专”而“精”,是未来设计机构对施工图人才的需求趋势。综上所述,在精明增长模式下,建设量减而质精;产业链朝纵深发展,设计和建造分工细化。相应地,建筑设计及设计机构对人才的要求都朝“精”、“深”、“专”发展。

3 基于精明增长理念的应用型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建筑学是一门应用为主的学科。可以认为,上述建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关键是和现实中建筑人才的需求趋势相背,学科培养模式脱离了建筑学作为一门综合应用学科的本质。改变这一现状,要着眼于培养“应用型”的建筑专业人才。“应用型”不是意图将建筑专业人才“工具化”,只培养工程人才,而是指建筑学教育必须与鲜活的现实相结合。对应的改进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真题调研,“问题”导向的设计主干课

传统的专题方案主干课之所以与现实脱节,不能加强方案深度,主要是因为设计题目多为虚拟。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大院校的设计课仍然以虚题为主,缺乏环境限制、缺乏调研条件的设计题目,难免导致方案设计天马行空,走向几个极端――或是片面地以内部功能为核心;或是唯美地以造型、表现为目标;或是空谈主题或理念。实际上这样恰恰忽略了建筑的某些潜在品质,如社会功能、文化内涵和地域差别――方案无法深入探讨上述内容,一方面流于粗浅,另一方面使建筑学变成拼凑平面功能的学科,或成为美学、艺术学科的分支,无法体现综合应用学科的特质和培养目标。

以真题调研,“问题”为设计导向的主干课能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上述问题。国外许多高校的教学均以真题为主干课,它们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多特蒙德大学建筑学教育以有限几个实际项目贯穿几年的教学,让学生深入学习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的各个流程[1];德国的高校建筑系课程训练不仅大多为真题,甚至包含了“从设计到建造”的整个过程[2];英美的建筑学教育也多以真题为课程训练内容[3]。

针对现实问题为导向的设计,不仅有的放矢,而且在方案设计上能提供更丰富、更具有原创性的思路源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来就对实际项目充满憧憬的学生,在面对真题的时候,通常也表现出更多的学习热情。

3.2 聘请成熟建筑师和工程师作为客座教授,参与教学的教学模式

对于较少参与工程实践的高校建筑学教师,真题的来源通常是个难题。但是,聘请成熟建筑师作为客座教授,参与教学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成熟建筑师和工程师参与教学是国外许多建筑系教育的共同模式。他们参与的形式不仅仅限于讲座,而且深入到课程设计当中,能带来实际项目、工程经验和广阔的建筑行业相关知识。

但是国内的建筑院校还大多只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与著名建筑师和工程师联合培养。由于实际项目的进度安排往往难以与课程进度相契合,国外跨度不长的课程设计常采用“真题假做”的模式。即便如此,面向实操的教学风气也能贯穿整个设计过程,教学的目标仍然是清晰的――以实际应用为目的。

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实际经验都是丰富的知识来源。对于设计机构,由于建设量减少,追求质量,建筑师得以从繁冗的事务抽身,联合高校培养建筑人才,整理积累的素材、经验,也是回馈社会、深化知识、引入学术氛围、发掘人才的良好机会。这是一举多得,互利共赢的局面,具有很好的实际效应。

3.3 工程建造知识和方案设计兼重的实操培训

工程建造知识是当前国内建筑教育普遍忽视的知识领域。与国外建筑教育重“技”不同,国内建筑教育偏向“唯美”,忽视了建造技艺这一建筑创作的重要源泉。

事实上,历史上的著名建筑,尤其是划时代的建筑,以其高超的建造技艺为首要建筑艺术特征的不胜枚举,如埃菲尔铁塔、巴黎水晶宫、弗洛伦萨大教堂的穹顶。建筑史反映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是建筑技术发展的历史。高超的工程技艺是它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的实现手段,也是重要的表现内容。国外建筑院校对建筑技术的重视远胜于国内,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国外建筑学的学生对建筑知识的掌握全面、深入,制图通常达到施工图的深度,其中建筑构造设计、技术设计、甚至结构计算都可以由学生完成。在设计思维上,高度理性、逻辑清晰,深入、细致是国外建筑教育的极大优势。而中国学生在设计上通常停留于方案阶段,然后花大量时间在图纸表现力,实际上设计不深入,也无法获得细腻的表现。

因此,改进教学的措施应该是让设计与工程技术充分整合,让建筑技术的教师充分参与设计课教学,让技术和设计贯穿理论课、设计课和实践课的始末。主干设计课在减量提质的前提下,把结构设计、构造设计和材料运用作为重要的评分指标,纳入教学系统。这样,让课程设计具有应用、实操性,才能与职业教育的目标接轨。另外,面对过度繁重的设计任务,组队分工合作是非常必要的。现实中的建设实践就是分工合作的模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样契合建筑师的职业实践。

4 结语

建筑的社会价值、文化内涵等内在品质历来是在建筑教育中被备受关注的核心命题。然而传统的国内建筑教育模式追求“唯美”的理念,与职业教育不能接轨,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恰恰如此,才不能实现建筑的“善”与“美”。建筑教育只有面向实际,以应用型专业人才和职业教育为目标,才能改变现状,提高教育质量。

新常态经济发展下的精明增长理念是减小建设力度,控制盲目扩张,注重发展质量。精明增长理念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也为建筑教育转变教学思维,追求品质,尝试以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以应用型的建筑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丢弃设计思想、价值理性,将建筑专业人才“工具化”。相反,以真题调研、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训练;聘请成熟建筑师参与教学,引进实践经验;重视工程建造知识,进行深入全面的职业培训,这是建筑专业人才的合理培养模式,也是实现建筑教育中颇受关注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命题,提升其内在品质的恰切途径。

参考文献:

[1]蔡永洁.大师・学徒・建筑师――当今中国建筑学教育的一点思考[J].时代建筑,2005(03):75-77.

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文4

关键词案例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调研

案例是随着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普及,被人们所熟知的。案例教学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通过师生的讲授-讨论-分析-总结-阐发等过程来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1870年,哈佛大学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1920年,哈佛大学开始调查、编写教学案例,并进行试用。80年代,案例教学开始引入我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教学功能,与讨论会、课堂讲授、模拟练习等9种教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案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居首位,知识的讲授和接受、储存方面居第二,端正学习态度和培养人际关系能力居第四。欧洲议会商业教育会对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能力调查后,也认为,案例分析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特别有效,在培养学生主动性、决策能力方面比较有效。国内教学案例运用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与传统讲授教学相比,来谈案例教学的特点;(2)关于案例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3)案例教学过程及操作策略的研究。但是研究对案例自身的介绍相对较少,对案例的一般规定性的介绍,也往往与案例的运用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涉及法律、道德、哲学等方面,案例运用较多。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能够让学生在感悟中实现理性飞跃。但是在案例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理念不清、案作例用、案理分离和案评单一等问题。如何从案例的自身功能去发挥案例的作用,根据案例自身的基本要求,依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薄弱。因此,调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对案例的看法与实际的教学行为为例,拟从案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时间、师生角色、质量与作用、与其他教学方式关系的四个维度,从实证的角度对师生的案例认识和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量化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并有效地对教学进行改进,力求为培养师生正确的案例观念,以及良好的教学行为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1调研情况

笔者采取立意抽样方法抽取我校540名学生,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表包含以下内容:(1)案例运用时间,如所用频率、时间段等;(2)师生角色,如运用案例教学时承担的是主导者、促进者或参与者等;(3)案例评价,如对案例态度、作用、质量等的认识;(4)案例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等。发放调查问卷540份,回收537份,回收率为99.44%。其中,有效问卷526份,有效率为97.4%。调查结果显示:有47.72%的教师经常采用案例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所占教学时间20%~80%的为81.37%,其中20%~40%的为33.65%;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评价中,喜欢并支持的为82.32%,认为提供案例质量较好的为41.06%,认为案例学习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依次为提高思维判断能力74.71%,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72.81%,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72.05%。对师生在案例教学的角色认知中,有45.82%的学生认为学生是促进者、主导者,教师是参与者。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中,有83.08%的学生认为案例学习可以使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71.48%的学生认为教学应以普通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2讨论

2.1存在的问题

(1)理念不清,难以体现案例运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目标。案例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时空性等特点。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根据基本原理和概念,关照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和交流,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目标上,以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的三维统一。调查显示,14.07%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比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83.08%的学生认为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71.48%的学生认为教学应以普通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和大部分教师认为运用案例可以增加理论课的吸引力、趣味性,仍然是侧重于传统授受式知识教学目标,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运用能力和价值观的提升能力,难以达成三维目标的统一。(2)案作例用,难以发挥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观培养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往往容易混淆了运用案例和举例的教学方式,简单认为,案例不过是一个例证,是对要传授知识的一种说明。误把案例当作举例,把案例的运用当作了演绎或者说明理论而不是为了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不是借助案例来完成。教师在举例中居于主要地位,学生通过例子被动认识理论,有近2%的学生认为对知识掌握程度与其他教学方式没有区别,有5.51%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有37.2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促进者、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案作例用,并未变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并未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3)案理分离,难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品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因其具体生动,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然而师生往往过于侧重案例的趣味性、吸引力,忽略了案例的思想性、理论性。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教师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容易忽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引导性。案例分析缺少时代背景、社会意义,难以揭示案例所包含的普遍结论以及对学生生活的现实意义,不能体现知识能力情感的关联性,结果导致学生能力培养和觉悟提高成为无源之水。调查显示,对待案例教学的态度,不喜欢不支持的占6.46%,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1.22%,有3.61%的学生认为案例学习对自己没有帮助,2.85%的学生认为案例在促进知识掌握程度上,与其他教学方式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或无所谓。(4)案评单一,难以符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要求。对案例的评价侧重于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墨守唯一标准答案,忽视多元化思维交流碰撞的生成。缺乏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知识关联性,难以顾及到案例自身的价值、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考虑到教学的进度和整体的教学状况,降低了案例教学的质量。只有19.58%的学生认为提供教学案例质量很好,有38.04%的学生认为一般,近1%的学生认为较差。

2.2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转变的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案例运用,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育学生相关思维和职业技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台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学生主体性、过程动态性和结果多元性等特点。因此,案例生成“多元价值取向”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一元价值导向”要求存在差距。传统的讲授教学一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因其存在诸多弊端而屡遭诟病,教学案例的运用虽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讲授的不足,但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差距。调查中37.2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促进者、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有的教师也没有完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从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出标准答案。这就难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2)对案例本质认识片面。在实际的案例运用中,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就是案例加理论的描述或说明方式。或先讲理论,然后举出一些案例加以印证;或先举事例,后讲解概念和原理来说明、解释。事实上,前一种方法是举例,举例对于学生理解记忆能力很有帮助,难以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后一种仅仅是导入教学的一种手段或形式而已,引起学生注意或兴趣,但容易架空理论。还有的教师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大量案例,忽视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理论关照案例的联系。(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盲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案例运用过程中,不仅需要案例所指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教育性知识及实践性知识。案例就是一种问题情境,案例运用就是设置内涵有理论导向的问题情境。在案例中,以问题为中心,汇集问题表征,指向问题解决。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案例运用方法作进一步的改进,是教师缺乏教育性知识的指引;教师不能把理论与案例及自身生活经验融合,赋予案例与经验的个别意义,并升华为一般理论,是教师缺少实践性知识的根基。(4)发展性评价难以全面落实。中小学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主的评价制度,使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狭隘地认为运用知识就是提取记忆。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能力、情感、态度等价值成为附属的、次要的,乃至不需要活化的案例,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但容易忽略案例中所隐含的理性知识,致使情感道德价值观失去生成和发展的引领,从根本上失去了理论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观照,形成虚泛或苍白无力的情感道德价值观。

2.3应对措施

2.3.1转变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案例多元价值生成的耦合案例运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于使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形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它生成着价值和意义;其目标是不以终端结果为满足,而是发现新的生长点,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理论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三维的统一,教学案例的运用必须围绕和实现这一目标。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的要求,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学生抓住理论体系的精华和灵魂,教学案例蕴涵理论,并为案例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又要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意义,内化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案例的运用,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自己思想实际问题过程中,自觉建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3.2强化案例研究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已有理论和客观事实的背景基础上,能动地选择一种理论关照一个现实问题,或由现实问题指向已有理论。已有理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亦或是客观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是作用于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具有更强的意识能动作用和行动者的阐释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把问题或问题情境寓于案例之中,案例探讨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事实知识,而且还有对事实的解释。问题成为案例学习内容的载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便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过程。所以,任何一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都不是率性而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更是概念、方法、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命题或理论研究过程的理解。由此看来,案例所蕴含的问题必然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一定的开放性和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联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案例过程中,时时具备问题意识,处处创设问题情境,不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的强烈愿望,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讨论基本概念或原理的发现历程,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经历独特感受,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3.3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性知识包括学科教学法、一般教学法、课程知识、条件性知识等,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具体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体验、沉思、感悟等方式来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所赋予的经验意义,逐渐积累而成的运用于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知识及其认识。借助案例,糅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教育性和实践性知识,使教师逻辑思维结构由书本转向问题,在案例、理论与问题的交互中,形成教师知识结构在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实践经验协调发展的整体性,随着社会形势变化吸纳新信息的开放性,预见新成果的前瞻性,和自主获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性。2.3.4完善案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1)需要理论指导下的冲突。引发学生在已有理论或经验的基础上,讨论案例在教学中的价值,它指向一个什么理论。(2)要能理性做出决定。学生从案例参与者的角度来思考如何采取行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并回答为什么。(3)案例要简洁、典型。事实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案例的主题,要尽可能涵盖一般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文5

近年,国际教师教育越来越突出教师的自主发展,并已成为师范教育“另类范式”的重要标志(Zeichner,1983)[1]。有学者指出,在新时期,自主发展是关系到教师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1.专业自主力的内涵

要讨论专业自主力,首先要厘清“专业自主”这一概念。专业自主是教师具有自主发展的权利与可能,拥有促进自我成长、解决自我问题的能力(Rice &Schneider,1994;Short &Johnson,1993)[2]。从动态过程分析,它是教师参与学校教育目标与政策决策的权力,针对学校有关教育的事务如课程、教学、设备等拥有专业判断的能力与权力,是经由教师个人不断的反思且积极参与校务决策中获得的成长过程(Crawford,1999)[3]。这种历程是教师不断自主成长的过程,它是教师对本身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感受,是促进教师从依赖、顺服转变为独立自主的过程(Barksdale-Ladd,1994)[4]。教师的专业自主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素,也是保证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条件。[5]而促进教师达成专业自主的则是专业自主力,是教师把握专业自利、行使专业自力,逐步走向专业自主的能力。

2.专业自主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专业自主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主动成长意识、职业承诺、专业经验、自我效能感,也是教育改革、学校重建的重要动力。专业自主对教师个体发展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有助于教师教育主体观的形成。教育主体观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充分意识到自己是有主体性,即有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形成不断改造自身教育观念与行为的主观意识与态度。教育主体观直接影响到教师对于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认识,同时影响到相应的角色行为。缺乏专业自主力的教师,难以形成自身的教育主体观,从而引起对自身角色意识的模糊,这可能会导致教师角色行为的不恰当和不适宜。具备专业自主力的教师,能够自主地厘清自身的角色、任务、目标、所处环境等,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时刻呈现应有的表现。

有助于教师效能感的增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完成教学任务的信心,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影响和帮助学生的信念。当教师拥有充分的权能(自、选择权及专业权威)时,其专业自主力水平就较高。当教师能够自主决定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式等时,他就能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感受到自由选择、自主决定所带来的游刃有余感,从而增强教学效能。当教师能够拥有参与学校发展决策的机会和权力时,他就能获得强烈的自尊,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也同样增强其教学效能感。

有助于教师专业意识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显性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应是教师的意识觉醒。教师的意识觉醒已被视为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甚至是关键要素。专业自主力水平高的教师,会有更多的主人翁感,不仅更愿意改进、钻研自己的教育教学,也更愿意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因此其专业意识被充分唤醒;相反,专业自主力水平低的教师,没有自主寻求教育教学发展的能力和动力,缺乏参与学校发展的可能,也缺乏教育中主体地位的感受,因而专业意识被压制。

二、反思:专业自主力形成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种“力”,专业自主力的作用效果取决于“三要素”: 作用点、大小与方向。教师专业自主力的作用点指专业自主的主体性,教师的专业自主力是其自身所拥有的一种能力;专业自主力的大小指教师专业自主的深刻性,即在多大程度上能表现出自己的专业自主,在多大程度上能决定自己的专业发展等;专业自主力的方向指专业自主的规划,如,教师的专业发展向什么目标发展。只要能有效提升以上三个要素,就能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力的形成。

而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主体对自身、教学实践、教育观念、教育经验和教育行为等进行思考、审视、批判以及自我调控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的动态过程,它具有4个特征:自省性、主动性、自我调控性、自我批判性。从反思的特征来讲,它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力的三个要素。

1.反思有利于体现教师专业自主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的、能动的、自觉自为的态势。[6]教师,无论是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或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体,还是设计教学活动的主体,都需要反思的过程。自觉的反思正是教师专业自主中主体性的深刻体现,当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其主体能力作用到其专业发展上,使其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了专业自主发展的主体性。[7]

教师如果没有对自己专业的追求,没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就不会在教育实践中主动学习、研究、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更不会有教师专业化的驱动力。例如,一位新教师面对教学困难,若能自主在课后进行反思,就会主动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自觉用后续行动改进,这比囫囵吞枣地听从带教老师或者专家的意见要好很多,至少自己把握了教师专业自主的主动权。

2.反思有利于强化教师专业自主的深刻性

“每一个世界都是难以被一劳永逸地完全读懂的世界”[8],教师必须实现对教学活动复杂性的思考:不但了解教学活动的表面结构和表面动态,而且要深掘教学活动的深层结构和动向,以实现对教学活动的真正理解和批判性改进。打开教师思维的反思之门,无论是对课堂成为真正的知识传递和创造的场所,还是对课堂成为实现公平、正义、启蒙等价值的场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样的反思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把握更为深刻、思考更为透彻,于是教师能对任何专业问题都有一定的发言权,当面临别人的专业质疑或者听取建议时,能自信地讲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盲从于他人,真正做到自己的专业自己做主。

3.反思有利于规划教师专业自主的方向性

自主发展的规划,即是否制订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Berg, 1983)。[9]有学者通过反思的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为期一年的个案跟踪研究,无论是量的数据,还是质的描述,都证明“通过反思,能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的规划”[10]。

例如,通过对教师自身素质特点的反思,能有效弄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生涯设计中,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通过对教师成长环境的反思,能有效地了解自己所处成长环境的特点,明确环境中对自己成长的有利面或者不利面,以便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成长的方法;通过教学活动的反思,能及时进行教学调控,矫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查漏补缺,更好地针对薄弱环节进行规划;通过教师对自身成长历程的反思,能有助于教师增强自己的生涯意识、成长意识、发展意识,了解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了解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

三、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力的反思策略

1.提高专业自主力主体性的策略:反思的一百种语言

从实践层面来分析教师工作特性,教师工作的简单性、琐碎性、长时性、规约性、保守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自主力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专业自主取决于教师的自身条件,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及所处的专业环境,并尽可能地为自己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客观条件的成熟”[11]。

教师们应该拥有自己反思的一百种语言。毕加索的“洗衣单”、爱因斯坦的方程式。这些日记中的特殊符号反映了他们在专业生活中的独特经历、体验及故事,这或许比文字叙述给人的感觉更深刻。教师也可以模仿这样的方式,随身携带小本子,用符号或是教师自身特有的语言进行记录,在空闲时再把这些符号整理成文字,就能解决“没有时间来记录”的问题,从而提高反思的主动性,最终提升专业自主力的主体性。

2.强化专业自主力深刻性的策略:对反思进行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把反思当成教学任务来完成,为应付常规检查而写反思,更谈不上深刻思考自己作为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专业自主。

有学者提出了网状的反思方式――“对反思进行反思”来改善这种状况。[12]仅用一种方法进行反思,很容易让教师形成片段的独立反思,不容易形成连续性的反思。但如果以“反思主题”为中心,利用各种反思途径对其进行反思和再反思(把平行独立的反思途径连接成网络),就可以弥补一次反思的单薄。通过对同一个主题内容的多次反思,加深该反思内容的深刻性,从而对自己的专业问题思考得更为透彻,最终深化其专业自主力。

3.把握专业自主力方向性的策略:对反思进行阶段性整理

美国的许多学校根据教师的“教学档案袋”进行聘用,认为它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档案袋在国际上的实施经验显示它有许多优势功能,包括评价、反思和自我管理的多重功能。

因此,我们可以把“阶段性整理档案袋”吸收到我们的反思中:不仅重点发挥了教师教学档案袋的反思功能(选择档案袋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元认知的过程),而且还把整理档案袋作为阶段性反思的中介载体。

教师在进行档案袋整理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定期进行整理,以一个月为宜;教师亲自对档案进行整理,一切教师认为有意义的材料都可以归入档案袋,在整理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进行反思;把档案袋作为自己的学习材料,放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随地整理和学习;档案整理时需把各种反思进行归类,可贴上各色小标签加以辨别。

“阶段性整理档案袋”能使教师清晰地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进而掌握自己专业发展的主动权,做好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更有效地得到专业成长的促进。

参考文献:

[1]Zeichner,K.Alternative paradigms of teac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3, 34(3).

[2]Rice,E.M.&Schneider, G.T..A decade of teacher empowerment: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eacher involvement in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1994,32(1), 43-58.

[3]Crawford,J.R.A comparison of teacher empowerment between charter schools and non-charter schools[D].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PhD. DAI-A60/09, Mar 2000.

[4]Barksdale-Ladd, M.A. Teacher empowerment and literacy instruction in thre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4,45(2).

[5]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03, (4-5) .

[6]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7]吴瑾.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8]赵光武.哲学解释学的解释理论与复杂性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9]Berg,G.Developing the teaching profession:Autonomy, professional code, knowledge base[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83,27(2).

[10][12]陈妍,姜勇,汪寒鹭.“反思”前后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对比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0,(2).

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文6

2019年,在部门重组、人员转隶、工作转交的复杂情况下,在机关工委、局党组的领导、支持下,住建局机关党委厘清工作思路,理顺工作机制,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各项党建工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压实责任,狠抓党建工作落实

(一)夯实党建主体责任。一是协助党组落实主体责任。拟定领导班子集体责任清单,党组成员制定个人责任清单,积极履行“一岗双责”,督促指导分管单位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每季度听取党建工作汇报。二是抓实基层党建责任。督促指导基层单位制定责任清单,与书记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每季度召开书记工作例会,每半年开展书记专题述职,加强书记培训和考核。三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要点。与基层党组织书记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意识形态专题交流研讨。

(二)抓牢思想政治建设。一是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集中研学、个人自学、专题深学,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邀请专家教授作专题讲座,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和典型事迹报告。开展应知应会理论知识测试,代表机关第xx党建片区参加区级机关工委组织的“学习新思想·奋进新时代”区级机关青年党员知识竞赛,获三等奖。二是深入学习***精神,王继才、赵亚夫等同志先进事迹,发挥党员示范作用。三是督促运用“学习强国”平台强化日常学习,组织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影片。四是组织党员干部到井冈山、深圳等地现场培训,到苏中七战七捷革命纪念馆开展革命教育,学习先进榜样,传承红色基因。

(三)抓实组织基础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机构改革后机关党组织。召开机关党员大会,选举新一届机关党委、机关纪委。优化党组织设置,重组机关支部,选优配强党务干部。组建机关青工委、机关妇联、机关工会,健全机关党组织。二是规范开展组织生活。协助党组成员认真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带头讲党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开好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深刻检视问题,聚焦整改落实。三是推动党建工作制度化。制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督查考核办法》,形成“日常检查”“季度督查”“年终考核”的督查体系。制定《党费缴纳使用管理制度》,规范党费管理。

二、立足整改,推动工作作风提升

(一)承办巡察巡视整改。围绕区委巡察“回头看”暨“机动式”巡察反馈问题和中央、省巡视反馈问题,以及区委第三季度党建督查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构建长效机制,确保整改实效。在十二届xx区委第八轮巡察动员部署会上,我局作为被巡察单位中唯一一家进行交流发言的部门,介绍通过政治巡察促进单位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二)推进政风行风建设。两次组织参加政风行风热线直播,现场接收和及时处理群众投诉20件和咨询意见6件。切实抓好社会评议意见整改工作,专题研究制定整改清单,抓实责任, 9条反馈意见已全部整改。

(三)抓整改促作风提升。认真开展****、官僚主义集中整治和“慢落实、伪落实、浅落实、空落实”问题专项治理,制定工作方案,深入自查自纠,推动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住建领域重点难点问题。

三、狠抓教育,打好廉政建设基础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7-13 15:46
下一篇 2024-07-13 15:42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6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