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农业发展范例6篇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1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在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呼吁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气候变暖问题,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人手,建立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低碳发展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1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在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呼吁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气候变暖问题,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人手,建立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低碳发展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作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还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严格定义,国内普遍认同且被普遍采用的概念是: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演变。与此相关联,碳生产力、碳锁定、碳足迹、碳中和、碳税、碳源、碳汇等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术语也相伴而生。通过这些概念与术语,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碳生产力,简单地讲,就是指每排放一定量的碳,所能够生产出的GDP或产品的实物量。在全球都在严格控制C0排放的大背景之下,实现碳生产力价值的最大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碳生产力的过程。碳锁定最早是由西班牙学者格利高里•乌恩鲁提出和使用的,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化石能源系统高度依赖的技术盛行于世,政治、经济、社会与其结成一个“技术一制度综合体”,并不断为这种技术寻找正当性,并为其广泛商业化应用铺设道路,结果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系统内在惯性,导致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阻碍替代技术(零碳或低碳技术)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核心就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从根本上解除碳锁定。碳足迹,指的是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2007年12月,联合国开发署的《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对碳足迹的解释是:一个国家的碳足迹可以通过存量和流量进行衡量。国家碳足迹的深浅同过去和现在的能耗方式密切相关。尽管发展中国家总的碳足迹在加深,但发达国家更应承担排放的历史责任。碳中和是指计算出个人或者团体的CO,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投资建设节能环保新设施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抵消掉,以此达到环保目的。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英国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提出,旨在通过节能环保、植树绿化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碳税也叫碳关税,是指根据化石燃料的碳含量征收的一种货物税,因而仅限于含碳燃料。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一直主张征收碳税,因为同传统的碳减排政策相比,碳税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实现同样的减排目标,还可为探索清洁技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碳汇与碳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CO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CO: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量和碳汇量就是指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碳量。所以,低碳经济也被称为碳汇经济,是指由碳源、碳汇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所形成的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经济,即碳资源的节约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高。可见,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将比以往的工业革命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低碳不仅意味着环保和节能减排,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因为低碳经济正在创造一种新的规则,碳排放是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从个人到企业再到国家,每一个参与者都将在新的标准下重新谋划;低碳经济也将催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低碳经济、生物经济等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技术将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每一个国家都会在这场巨变中重新定位,以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2低碳农业的基本内涵

由于低碳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相关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笔者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对低碳农业的概念、特征和功能作简要的述评,由此对低碳农业的基本内涵进行大致的界定。

2.1低碳农业的概念

吴一平等认为,“低碳农业就是以低消耗(能源、资源)、低污染(环境、产品)、低排放(废弃物、CO等温室气体)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实质是能源、资源利用高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以及清洁生产问题,核心是能源、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张全国强调,“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而且进一步解释说,低碳农业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在农业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低碳农业还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许广月则从农业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农业的功能、农产品的生命周期等方面对低碳农业的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低碳农业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出现的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特征,以提高碳汇能力和减弱碳源能力为突破口,统筹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低碳化设计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形态。

2.2低碳农业的特征

梁龙等认为,完整的低碳农业应该具有以下4个特征:①它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光热资源利用最大化、外源性投入最优化、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开放性系统;②它是一个高固碳、高中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两高三低”的高技术集成系统;⑧它是一个从原料开采、农资生产,到农业生产,再到产品使用和废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④它是安全型系统,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吴一平等则认为,以农业多功能为核心的低碳农业具有3个特征:①实现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统一。低碳农业必须在符合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②完善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农业多功能性,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与其他部门的结合空前紧密,迅速形成互进互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进而使得农业和其他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形成良性循环。③低碳农业的多目标性。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农业投入的高效化,使得现代低碳农业的整体收益较之传统农业迅速提高,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重目标的需求。

2.3低碳农业的功能

李晓燕等认为,低碳农业具有多元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①农业生产功能。低碳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它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调整农业结构等手段,既保证作物高产稳产,又不会对气候变化增添压力。可持续性的农业生产是低碳农业的基本功能。②安全保障功能。低碳农业采用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保障农业安全。③气候调节功能。低碳农业提倡发展农业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如生物燃料作物、作物秸秆等,提倡发展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以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变暖的压力。④生态涵养功能。低碳农业的生态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治理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等方面。⑤农业金融功能。低碳农业具有其他农业形态所不具备的资金融通功能,即发展低碳农业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既做到了节能减排保护大气,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许广月则对传统农业过分注重经济功能的倾向进行了利弊分析,强调低碳农业应该统筹兼顾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实现3种功能的有机统一。综上所述,尽管人们对低碳农业的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但就其实质来看,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是没有异议的:①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②低碳农业的“低碳”体现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的全过程,关键是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实现碳能源的低消耗、环境的低污染、温室气体的低排放,同时获得最大社会收益;③低碳农业本质上是一种节约型、安全型、健康型、效益型经济。

3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障碍

低碳农业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的一种绿色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对现有高碳农业模式的一种反思,它要求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的全过程实现碳能源的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有限资源,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显然,发展低碳农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优先选项,理应大力推广。但在现实中,和工业的转型升级相比,农业的低碳发展和转型升级却面临着更多的障碍。

3.1思想观念的障碍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生事物,理论上的探讨仍然有限,实践中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尽管理念先进,但却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首先,对地方领导干部来讲,招商引资、发展工业是重中之重、头等大事,因为投资和项目是地方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保障。而农业往往投入多、收效慢,很少有领导去认真研究低碳农业的发展问题。其次,对广大农民来讲,大多数人由于经历、经验和知识所限,只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认为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离自己很遥远,没有积极性。其三,与工业对环境造成的明显影响相比,整个社会对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现代农业也是一个高碳产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因而对发展低碳农业重视不够。

3.2体制机制的障碍

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成功地解决了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农民的温饱问题。但要发展低碳农业,这种体制就不适应:首先,分田到户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和散户经营,投资少、规模小,因而,能够看得到的短期利益是经营者优先考虑的目标,他们对保护生态和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缺乏动力;其次,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规模化经营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不相容的,推广低碳农业难度较大;其三,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对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限制太多,不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也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

3.3生产模式的障碍

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农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对化肥、农药使用的严重依赖和惯性思维,这种高碳化的化学农业生产模式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首先,化肥、农药的长期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结果又导致新一轮种植时化肥、农药用量增大,形成恶性循环;其次,由于农技人员缺乏,农户很少得到系统的技术指导,农民所购买的化肥、农药包装上说明又不够充分、恰当,导致化肥、农药的使用结构不合理、方法不科学,既增加了农业投入成本,又污染了环境;其三,国家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也在无形中强化了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还在增加,农业的低碳化发展仍有不小的阻力。

3.4技术标准的障碍

发展低碳农业,关键是要有新技术、新标准对农业的低碳化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但在我国,由于科技投入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等原因,支撑、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标准仍然比较缺乏。首先,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成熟对路、前景广阔的技术比较少,一些急需的技术出现空白,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其次,现有的、成熟的低碳技术,由于推广应用不到位,没有起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发展低碳农业的“不经济”,影响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三,相关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不完善,没有考虑到前后衔接的问题,比如,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常常政出多门、前后不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低碳农业的发展。

3.5人力资本的障碍

与一般农业相比,发展低碳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或者说经过培训、具有一定知识的人力资本是发展低碳农业必须投入的前期成本之一。但在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劳动者的素质令人忧虑。首先,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业劳动力呈现“老弱妇孺”化倾向,根本没有能力发展低碳农业;其次,与城镇居民相比,我国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年限普遍较短,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速度较慢,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其三,农村的教育培训机构不健全,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的培训渠道和培训机会都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影响低碳农业的发展。

4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

发展低碳农业,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技术是关键,低碳农业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几乎都与这3个方面密切相关。所以,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问题上,任何思路的设计、对策建议的提出,都要充分考虑到这3个主要因素,综合协调,汇聚共识,使低碳农业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4.1形成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绩考核导向低碳农业

能不能顺利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而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推动。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核心问题,即如何才能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全力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考核,把低碳农业的发展纳入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以考核机制的刚性转变保证低碳农业的发展。就目前来讲,政绩考核机制的转变,首先必须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4种偏好,即:GDP偏好,以实现经济的片面增长为核心;投资偏好,以盲目扩大投资为动力;外资偏好,以超国民待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外贸偏好,以不计成本的出口创汇为功劳,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注意力切实引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题。其次,要加大“三农”问题,特别是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村的生态保护、农民的培训教育等事关农业长远发展问题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农业、发展农业。

4.2建立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比技术更重要,好的制度会促进创新,不好的制度则会遏制创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制度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制度构成了社会的保护和激励结构,使人们对创新具有可以预见的期待,从而极大地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就发展低碳农业而言,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关键是要通过激励与约束手段的运用,达到鼓励低碳发展、限制高碳发展的目的,从而有效地引导农业低碳化发展。比如,可以通过政策优惠、金融支持、生产补贴等各种措施,旗帜鲜明地对低碳发展予以鼓励和奖励。也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等手段,对高碳农业征收生态补偿费用,加大高碳农业的成本,通过经济利益的反差,引导各经济主体自觉走向低碳发展。

4.3完善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低碳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低碳技术是其最重要的支撑。所以,发展低碳农业就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通过技术创新、引进、吸收、消化等多种途径,关注低碳技术前沿,跟踪低碳技术趋势,尽快完善我国的低碳农业技术体系,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完善我国农业低碳技术体系,亟需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要加大对农业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确保农业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制定促进农业低碳技术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转让和使用予以税收方面的优惠;其三,要优先开发通用性强、使用范围广、经济效益高的低碳农业技术,比如种养殖清洁生产技术、农业固碳减排技术、农村新能源技术等。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发展;低碳;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015-03

目前,全球正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人类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温室效应。“低碳经济”成了2009年的岁末热词,低碳意味着环保、节能减排,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等等。但现在人们一谈到低碳经济,都是讲工业的多,讲农业的少,讲城市的多,讲乡村的少。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须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所以,农业生产在全球温室气体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既是碳汇也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一方面,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另一方面,由于温室效应而引起的气候变化又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农业潜力巨大,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实践低碳农业经济。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

在发展农业的现实实践中,农业中的碳排放量也是非常大的,农业在农用化肥的使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和使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等方面,都需要耗费能源。而目前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也基本为化石能源,形成了高碳农业发展模式,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低碳发展有很大差距。很显然,只有大力推广先进的节能降耗的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才能降低能源消耗;只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出、高收益的农业机械才有生命力;只有用先进的高效农业、清洁农业、安全农业的理念武装管理者头脑、制度指导工作,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发展低碳农业顺应了这样的要求,并在现代农业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一是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二是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三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由此可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适应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改善农村环境的迫切需要

农村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农药、化肥过量施用严重污染了农产品、土地、水源,在多数耕地中还能检出十多年前使用的农药成分;农膜使用率大幅提高使耕地中留有大量不能自然降解的农膜残片,造成土壤污染;乡村农产品生产企业“三废”排放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部分农机能耗高、废气排放多;一些农户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畜禽粪便等畜牧业废弃物难以处理,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了环境,而且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既要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的监察和治理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又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农业经济模式取代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农业经济模式,让农民群众既发展了生产,又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真正全面提高农村环境的质量。

(三)低碳农业经济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种多样,品质优良,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但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形成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既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又要强调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以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措施

(一)转变四个观念

1.经济观要转变。发展农业经济要在生态的承载范围进行,否则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农业经济活动,才能使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以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共生链接技术、废旧资源利用技术和“零排放”技术等为支撑的经济,而不是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的经济,这就要求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观要转变,应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2.价值观要转变。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不仅要把它看做造福人类的资源,而且还需从可持续的角度,让它在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发挥作用;在选择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生态环境平衡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要尊重自然规律,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生产观要转变。低碳农业的含义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农业经济,以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要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废弃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从而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与此同时,要用若干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构建低碳型社会。

4.消费观要转变。低碳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而从事低碳农业的人员的消费观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因此,要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种消费模式的特点是:自然生态相平衡、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以及注重保健、环保。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创立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二)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良好氛围

目前,绝大多数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还了解不多,甚至不了解。对于许多人,特别是农民,可能是闻所未闻。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培训、讲座等形式,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提高全面对低碳农业的认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方面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到当代人的生活,还涉及到子子孙孙的生活方式。

二是加强教育,让广大村民意识到生活环境恶化的现状和严重的危害性,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我国农村传统的思维模式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即在生产过程中,输入物质和能源,经过人力和自然力的共同作用输出产品,没有利用的物质被丢弃,污染环境。这种生产方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和一次性的,而且利用率低下;末端的“废弃物”没有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活环境的污染与恶化。

三是让民众了解低碳生活方式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低碳生活方式是一种能够维系生态永不破坏、环境永不恶化,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它要求人们反思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细节,自觉查找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行为中存在的高浪费、高能耗的巨大漏洞,自觉改变那些看似细微却是浪费能源、高碳排放的不良生活习惯。这样,就可以大大促进生态平衡,提高消费质量,促进消费和谐、社会和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总之,通过宣传,让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概念家喻户晓,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人心,让低碳农业经济的各类形态大家清楚,让促进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人人明白,并自觉行动。促使农业生产同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作用

一是大力推进低碳高效农业规模化,让农民群众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此,要突出抓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继续在巩固发展“三品”基地,在提高“三品”品质上下工夫;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下大力气抓好农业节能减排,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为此,要积极推进农村绿色能源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尽可能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做好农业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无论哪一方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因此,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中,要重点抓好低碳高效农业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施肥技术、绿肥饲用技术、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土地利用技术、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低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研究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模式,建立低碳农业实践园区、示范企业、示范农户,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经济生产技术指导推广体系,让农民群众及时得到必需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典型的传、帮、带作用,为减排技术的推广提供实践和技术理论支持。

(四)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

当前,由于农村大部分地方缺乏基本的污水垃圾处理设备,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工业规划布局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模式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药、化肥使用不科学,资源浪费大量存在。目前,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比例很小;家庭用能主要是薪柴、秸秆等对环境威胁很大的非商品能源,这与世界能源结构发展趋势是相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依靠以煤为主的低效能源结构实现全面的现代化。

因此,要加快清洁、先进的煤炭转换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尤其是发电转化技术的研究开发,掌握新技术手段,并在一定范围和地区进行试点;把天然气开发作为农村一次能源开发的重点,同时将全国性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的建设作为国家支持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内容;大力加快一次电力(核电、水电、风电)的开发。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3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显现,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农村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我国有18多亿亩土地在农村,其中有1.5亿亩土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低碳农业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农村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1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

1.1农村水源污染严重

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1.2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1.3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垃圾量也迅速增长,而且大量城市垃圾都流向了城郊和农村,给农村带来了严重污染。

2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 2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3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途径 1全面强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例如有机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等,并且要积极按市场经济规律把产品推向市场。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建设安全食用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创建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积极发挥这些基地、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低碳农业规模的扩大。 2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提高低碳农业整体水平

发展低碳农业,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要积极整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与科教兴农战略。要大力引进、选育、推广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提高种养业的低碳水平;进一步改革农业科研机制,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加大对企业、基地潜力的挖掘;积极开展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低碳农业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低碳农业水平;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园区建设政策应该更加倾向于低碳农业,使之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榜样;积极推广和使用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用品无害处理技术,积极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宣传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加大对低碳农业的监管,强化低碳农业的规范化程度。

为促进和发展低碳农业,满足老百姓对绿色、无公害、低碳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和市场上的农产品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严格践行对百姓作出的低碳、绿色、安全的承诺,对不合格农产品进行召回、销毁、理赔。

4积极宣传低碳农业,全面提高老百姓的低碳农业认识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低碳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不足。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运用舆论宣传工具,积极宣传低碳农业,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低碳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优越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宣传和改善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低碳环境,打造低碳农产品自主品牌,生产绿色、低碳、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的低碳深加工企业,使得广大农民和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农业建设。以低碳农业理论为先导,将低碳农业作为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农民采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型种养模式,创造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和谐低碳系统。 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为发展低碳农业保驾护航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执行农用资源管理条例、农业管理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资市场、低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品的安全。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农产品安全、破坏资源环境,假冒无公害、绿色、低碳农产品标志、品牌的违法行为。要积极展开 “低碳打假”行动,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根据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促进农业执法队伍的发展。 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保证低碳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低碳农业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全局,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因此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国外政府为鼓励农民从生产常规农产品转向生产低碳农产品,对农民给予相当数额的补贴。鉴于国外的经验和发展低碳农业的需要,必须确保生产基地、生产加工过程、贮藏运输途过程中杜绝污染。这对于正常生产的农民和加工企业来说,这一转变不但人力投入将大大增加,而且物质投入更需加大。因此,低碳农业在发展初期需要相关农业部门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设立低碳农业专项投入资金。在加大投资的同时,还必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发展低碳农业。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低碳农业发展领域,与低碳农业建设基地及农户形成共享利益。此外,还应该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农业低碳型龙头企业,推进和扩大低碳农产品发展,提高低碳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望

当前农村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低碳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了我国农村的持续、科学、和谐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必须发展低碳农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低碳农业逐渐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涵盖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传播、技术应用、创新制度和技术服务五个子系统。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农业发展仍存在创新体制不完善、政策机制不健全、应用主体观念淡薄、技术评价体系不完善、推广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此,应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加快农业金融体系改革和国际合作五个方面推动低碳农业发展。

关键词:

低碳农业;低碳农业技术;技术创新体系;困境;优化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视阈下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12YJAZH1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地区促进农地流转与农民增收机制及政策研究”(71341049)

工业文明带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文明到了历史转折点,生态文明时代已经到来,而低碳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理念成为世界各国、各行业普遍共识。农业作为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0%~12%[1]。因此,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关于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目前虽未达成共识,但基于制度创新、观念革新的技术进步与推广是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已为学术界认同。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的探讨:一是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姚延婷[2]等提出通过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农业固碳减排并行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漆雁斌[3]等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总结出化肥施用是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推广施肥新技术,利用新技术生产化肥,发展生态农业。二是技术创新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目标实现问题研究。李建波[4]在对文献梳理后总结出低碳农业的“低碳”体现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全过程,关键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实现碳能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温室气体低排放,同时获得最大社会收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5]中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促进技术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与技术引进步伐。三是低碳农业技术成果转化问题探究。米松华[6]等通过定量分析认为,提高农户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减排技术采纳意愿,通过科技示范户对减排技术的试验示范能够显著提高减排技术采纳数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贷可获得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均显著影响采纳意愿和采纳数量。汤林伟[7]提出现实农业生产中“专家+基地+农户”“专家+协会+农户”“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有效缩短了农业科技推广路径,解决了科研与推广、科技与应用的分离问题。当前的研究多数从不同侧面探讨农业技术创新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和意义,但是针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整体性研究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加快完善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加速我国低碳农业发展。

一、农业技术创新带动低碳农业发展

低碳农业技术覆盖面广,大致分为四个方面:节省型农业技术、农田生态固碳技术、农作制度创新技术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8]。农业科技进步可促进低碳农业“高效率”“高碳汇”“低排放”“低污染”四大目标的实现。

(一)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现“高效率”目标

我国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农业发展模式直接导致农业、农村发展中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靠天吃饭,农民种粮收入增长缓慢,土地撂荒现象频发,耕地和粮食安全难以保障;农产品生产附加值低,农村与城市收入差距过大,阻碍新农村建设进程;农业废弃物未得到充分利用,污染物随意排放,农村生活环境不容乐观;资源耗竭,环境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解决以上问题有赖于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创造农业新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2年8月11日,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表示,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良种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所占比例达到43%以上[9]。可见,农业技术创新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效率中显示出巨大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能耗、低排放”目标

农业、农村对于能源、资源的使用主要是无机化肥、化学农药施用、农业生产能源消耗(农业机械燃料和农产品加工等)和农村生活燃料(农村居民取暖、用电、做饭等)。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温室气体(CO2、CH4、N2O)、牲畜粪便、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活垃圾等。能源消耗方面,我国农业能源资源消耗量不断攀升。1993—2012年,农用化肥施用量上涨85.2%,农药使用量上涨113.8%,农用柴油使用量上涨124.6%[10]。环境污染方面,农业、农村污染严重。2014年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2007年种植业总氮排放量为159.78万吨,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达2.43亿吨[11]。从表1的国际比较也可以发现,我国农业单位产量化肥施用量和污染气体排放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属于高消耗、高排放国家。“高消耗、高污染”带来的结果是20年间粮食总产量仅上涨16.3%,单位面积产量上涨29%[8]。能源瓶颈、环境危机已经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唯一出路是采用新低耗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发挥土壤有机碳库功能,实现“高碳汇”目标

农业排放的CO2主要源自土壤中有机物有氧分解,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肥等的使用使土壤固碳功能不断减弱,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中国科学院数据表明,东北地区坡耕地黑土层厚度已从60~70年前的80~100cm减少到现在的20~30cm,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2%下降到1%~2%,大量碳以温室气体形式进入大气中;85%的黑土地处于养分亏缺状态[12]。转变农业发展模式,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发挥土壤碳库功能是低碳农业的核心命题,更是我国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承诺的关键。

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知名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问题研究专家高启杰先生认为,我国当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可分为农业技术网络结构和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农业技术网络结构由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组织(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研究机构等)、农业技术传播机构和组织(各级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各类农业科技信息机构、涉农企业农技推广部门等)、技术应用机构和组织(农业园区、农民、涉农企业等)三个子系统组成。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可理解为关于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则和规范[13]。另外,金融机构为低碳农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来源,是不可缺少的金融服务支撑系统。因此,本文构建了包含研究开发、传播、应用、服务和制度五个子系统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一)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组织

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组织主要包括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研究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农业新技术发明,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支撑。企业作为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更加了解市场需求,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使下能够合理规避风险,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当前,我国涉农企业创新模式已从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研发为主转型,同时大型涉农企业可以将自主研发的新成果广泛传播和应用,使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

(二)农业技术传播机构和组织

农业技术传播机构和组织包括各级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各类农业科技信息机构、农业院校、涉农企业技术推广部门等,是农业新技术的主要推广机构。当前,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和涉农企业农技推广部门是低碳技术传播的主要渠道,通过开办展销会、下乡培训、信息网络等多元化手段让农民第一时间了解低碳农业技术新成果。

(三)农业技术应用机构和组织

低碳农业技术应用机构和组织包括农业园区、农民、涉农企业等,是农业新技术的需求者和实践者,决定农业新技术发展方向。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方向逐渐兴起的各类型农业园区和涉农企业一般低碳环保意识明确,能够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主动应用低碳技术。

(四)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组织

低碳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组织包括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两部分。金融机构为新技术研发、传播和应用机构及组织提供必要资金,通过向低碳技术研发企业提供绿色信贷支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降低研发风险。另外,金融机构向个人与农业园区提供信贷支持,使农户和园区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购买大型机械设备,运用新低碳技术发展生产,有利于促进低碳农业技术市场化。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服务,使低碳技术需求与供给信息实现共享和高效传递,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时效性问题。

(五)农业技术创新制度

政府是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主要制定者,更是主导者。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多种制度激励、约束、支撑企业研发、推广和使用低碳技术。低碳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主要包括技术机构和网络结构的基本制度以及对其进行调整的技术创新政策、知识产权制度、投资制度、人事制度、奖励与激励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技术合作制度、技术贸易制度等[11]。农业技术创新制度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整个体系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

三、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农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成果市场转化率低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主体是公立科研单位和涉农企业,其中以公立科研单位为主流,涉农企业科技创新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农业科研单位568个,承担了国家几乎全部农业科研项目[14]。但这些科研单位多数仍未完成市场化改革,组织布局分散,运行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科研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任务或、评职称,科研人员很少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了解农业生产现实需求;对科技成果评价轻实用性重先进性,政府大量科研经费投入无效成果中,这些问题造成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成果市场转化率低。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农业科技成果数量超过7000项,但转化率不足50%,其中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15]。问题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科技创新并未真正融入农业生产过程中。

(二)低碳农业政策体系不健全、主体积极性不高

政策激励是带动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当前推动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金融市场政策均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政策支撑体系。从税收政策看,我国既没有征收“碳税”,也没有出台专门针对低碳农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现有税种难以起到激励创新、节能减排的作用;从农业财政补贴看,我国政府每年给予农业大量补贴,但尚未制定针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很多农业补贴甚至适得其反;从金融市场政策看,支持低碳农业生产优惠利率、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至今仍是空白,全国性碳排放权市场和配额市场尚未建立。由于政策机制不健全,无法有效约束主体行为,难以调动主体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制约低碳农业发展。

(三)应用主体创新意识淡薄、新技术需求不足

一方面,技术经济学表明,某种技术一旦被广泛采用,技术和技术系统、社会组织与制度之间便会形成稳定共生关系,**潜在更先进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这种技术发展路径依赖特征被称做“技术锁定”。我国农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对化石能源系统使用技术的高度依赖,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与之形成系统内在惯性,农民作为技术应用主体习惯于现有生产方式,技术创新意识淡薄,形成低碳农业领域“碳锁定”问题。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偏低,获取知识和信息渠道有限,对低碳农业理念尚未形成完整认知,“认知—认同—实践”的思维发展过程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低碳农业技术使用成本高,收益获取周期较长、风险大,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模式下,农民不愿冒风险尝试创新,更无力承担失败后果,从主观上**转变现有生产模式。综上,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技术使用主体创新意识弱,低碳农业技术需求不足。

(四)技术评价体系不完善、低碳技术确认困难

目前学术界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对于低碳农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探讨上,对低碳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未有深入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导致无法评估低碳农业实际发展水平,也无法确认新技术是否满足低碳农业要求。另一方面,全国统一的低碳农业技术标准不健全,主要是减排技术标准、无碳技术标准和去碳技术标准均不完善。部分现行标准实际应用性不强。例如:沼气是农村广泛使用的清洁能源,国家标准中建池材料明确规定为混凝土、砖、石块等,然而这些材料建成的沼气池并不适合我国北方省份,严寒过后多数新建沼气池被冻裂。

(五)传播组织结构不合理、高素质推广人员稀缺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农技推广体制,包括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纵向行政层级结构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系统、水产技术推广系统、种植业技术推广系统等五个横向专业技术推广体系。承担制定推广计划、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服务和专业培训等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基本职能和部分经营性机构服务职能。一方面,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缺乏有效协调与沟通,不能满足低碳农业技术门类齐全、综合完备的高层次要求。在资源配备上,出现了上层推广组织配备较为完善,下层推广组织捉襟见肘的“倒三角”结构,导致基层推广组织重“经营”轻“公益”,甚至只“经营”无“公益”的现状。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多依靠政府行政命令推行,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高素质人员稀缺,影响技术含量更高、综合性更强的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推广。

四、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是推动低碳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历史必然,离不开政府、技术研究开发和传播机构、技术应用机构及全社会的共同协作;离不开相关制度政策的完善;更离不开各项涉农改革的推进。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性大、周期长、投资高以及低碳农业未被社会普遍接受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当前我国以技术创新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型模式。并不意味政府对创新、推广、使用全过程负责,而是强调政府通过政策供给和制度设计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良性互动,共同为低碳农业发展服务。主要包括六方面:第一,将低碳农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政绩考核体系。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与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可分割,促使官员关注低碳农业发展最有效方法就是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部分,与官员切身利益挂钩,从而保障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所需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同时,注重官员生态环保理念教育,将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相结合。第二,制定相关法律、标准和评价体系。如土壤碳汇法案、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等。第三,培养更多高素质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人才。发挥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功能,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人才,鼓励大学生走向农村。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为现有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人员提供更多培训和实践机会,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第四,加强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公益广告、典型示范、“手把手”培训等方式加强农民对于低碳农业的认识和低碳技术的掌握,让低碳生产、低碳生活成为农村居民自觉而自由的行为。第五,针对低碳农业发展制定更大力度、更加严格的农业财政、金融政策,同时对低碳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给予税收优惠和专项奖励。第六,以“两低两高”的低碳农业发展目标为基本原则制定优先发展技术目录,选择应用范围广、通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技术重点支持。

(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

一般认为农业技术可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农业创新组织构建也可依此分类。“公益性”技术具有较强的非竞争性和不可排他性特征,所有用户可以平等使用,导致市场失灵,此类技术研发和推广理应归属政府职责。首先,政府可以在原有农业技术研发机构布局分散、条块分割的基础上按照专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整合资源,给予地方更多管理权限,使其形成合力;其次,加快大学、科研院所改革步伐,完善原有绩效评价体制和组织方式,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再次,发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作用,有效对接上级技术推广部门和基层推广部门,对公益性农技推广部门实行统收统支和全额拨款制度。“经营性”技术具有收益性、竞争性和排他性,可采取市场化机制,由具有较强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企业承担研发推广职责。近年来涌现出大批集科研、推广、使用为一体的涉农龙头企业,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不可或缺的力量。要扶持一批低碳领域综合型龙头企业,给予其更多政策、资金支持。在企业内部完善利益分配、经营管理等各项企业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要支持各类农业技术服务型组织如信息服务组织、农民协会组织、农民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转化中介组织,使其发展和壮大。

(三)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相关制度

制度经济学者认为,制度比技术更重要,优秀制度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是激励和约束主体行为的有效手段。制度构成了社会保护与激励结构,使人们对创新具有可预见性期待,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积极性[4]。完善农技创新制度关键是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低碳农业发展。例如,通过完善奖励与激励制度激发科技创新积极性;通过完善投资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吸引更多企业积极参与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科技创新,打击制假贩假行为。

(四)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打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也将成为推动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进程的重要举措。土地规模化耕种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避免使用低碳农业技术的土地受周围保持原有生产模式土地影响的弊端,产生规模收益;土地流转后形成的种粮大户、龙头企业相对于分散农民具有更高农业素养,容易接受低碳农业理念,使用新技术、新产品进行生产;相对集中的农业生产主体,易与研究者协作,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已由试验期进入实施期,各地区逐渐形成适合本区域的流转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政策,必将加快我国土地流转进程[16]。

(五)加快农业金融支持体系改革进程

我国农业金融支持体系起步较晚,现行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把符合环境检测标准、污染治理效果和生态保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前提。从资金流向看,低碳农业绿色信贷主要支持生态养殖、生态种植和循环农业三部分。不可否认,银行金融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低碳农业发展,但从低碳农业发展本身出发的银行金融支持体系仍过于薄弱,阻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低碳农业发展,加快完善农业金融支持体系不可忽视。

(六)加强同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低碳技术不仅需要结合本国实际,更要注重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关注低碳技术前沿,紧跟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一方面,在低碳农业碳解锁技术创新等领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丰富经验,加速中国低碳农业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会通过对外投资和贸易等途径推动低碳技术全球化,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拓宽途径。

作者:周利秋 吴玲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杜受祜.低碳农业:潜力巨大的低碳经济领域[J].农村经济,2010(4).

[2]姚延婷,陈万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3]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2).

[4]李建波.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EB/OL].[2014-12-10]..

[6]米松华.农户低碳减排技术采纳行为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4(3).

[7]汤林伟.科技创新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3(2).

[8]陈娟,王雅鹏.中国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架构与建设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6).

[9]张桃林.全面提升我国现代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EB/OL].[2014-12-10]..

[12]余新华,乌东峰.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探讨[J].作物研究,2010(4).

[13]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理论模式与制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低碳农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显现,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农村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我国有18多亿亩土地在农村,其中有1.5亿亩土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低碳农业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农村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1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

1.1农村水源污染严重

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1.2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1.3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垃圾量也迅速增长,而且大量城市垃圾都流向了城郊和农村,给农村带来了严重污染。

2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 2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3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途径 1全面强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例如有机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等,并且要积极按市场经济规律把产品推向市场。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建设安全食用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创建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积极发挥这些基地、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低碳农业规模的扩大。 2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提高低碳农业整体水平

发展低碳农业,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要积极整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与科教兴农战略。要大力引进、选育、推广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提高种养业的低碳水平;进一步改革农业科研机制,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加大对企业、基地潜力的挖掘;积极开展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低碳农业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低碳农业水平;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园区建设政策应该更加倾向于低碳农业,使之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榜样;积极推广和使用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用品无害处理技术,积极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宣传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加大对低碳农业的监管,强化低碳农业的规范化程度。

为促进和发展低碳农业,满足老百姓对绿色、无公害、低碳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和市场上的农产品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严格践行对百姓作出的低碳、绿色、安全的承诺,对不合格农产品进行召回、销毁、理赔。

4积极宣传低碳农业,全面提高老百姓的低碳农业认识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低碳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不足。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运用舆论宣传工具,积极宣传低碳农业,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低碳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优越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宣传和改善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低碳环

境,打造低碳农产品自主品牌,生产绿色、低碳、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的低碳深加工企业,使得广大农民和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农业建设。以低碳农业理论为先导,将低碳农业作为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农民采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型种养模式,创造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和谐低碳系统。 5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为发展低碳农业保驾护航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执行农用资源管理条例、农业管理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资市场、低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品的安全。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农产品安全、破坏资源环境,假冒无公害、绿色、低碳农产品标志、品牌的违法行为。要积极展开 “低碳打假”行动,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根据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促进农业执法队伍的发展。 6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保证低碳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低碳农业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全局,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因此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国外政府为鼓励农民从生产常规农产品转向生产低碳农产品,对农民给予相当数额的补贴。鉴于国外的经验和发展低碳农业的需要,必须确保生产基地、生产加工过程、贮藏运输途过程中杜绝污染。这对于正常生产的农民和加工企业来说,这一转变不但人力投入将大大增加,而且物质投入更需加大。因此,低碳农业在发展初期需要相关农业部门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设立低碳农业专项投入资金。在加大投资的同时,还必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发展低碳农业。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低碳农业发展领域,与低碳农业建设基地及农户形成共享利益。此外,还应该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农业低碳型龙头企业,推进和扩大低碳农产品发展,提高低碳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展望

当前农村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低碳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了我国农村的持续、科学、和谐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必须发展低碳农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 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38-39.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6

1低碳是农业生产者的被动选择

农业生产的短视思维,在国家制定和严格执行了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以及农村生态监管体系日趋完善的作用下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虽然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农业生产者在主观上并不愿意走低碳生产的道路,但意识到法律制度的威慑力,只有做出无奈的选择,农业低碳生产事实上成为一种被动行为,一旦政府监管不到位或松懈,行为就会扭曲。

2低碳农业发展缺乏足够的政策驱动

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生产者一种责任的履行,在协调生产者、消费者、社会利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释放正能量,低碳农业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驱动和合理约束。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也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得到一定的遏制,但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力度不够,驱动空间依然很大,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3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创新低碳理念

政府和农业生产者作为低碳转型的两个不同层次的责任主体,应以低碳思维重新考虑发展方式转型问题。政府层面,要以低碳转型发展的视野,将低碳农业理念融入管理和决策中,制定并切实执行农业生产和产品的相关标准,实行涉农生产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责任制,从法律法规的高度,逐步开发完善农业能源效率标准,以政策创新、机制创新驱动低碳农业发展。农业部门层面,创新低碳生产理念,承担起履行节能和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从粗放生产、追求生产数量增加转向追求可持续发展。摒弃低层次的粗放生产,通过提高质量来减少数量,最终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方式;从满足需求转向创造低碳需求。依靠农业低碳技术的突破,创造低碳需求、创造新的产业机会;从功能产品转向功能与低碳结合的产品。把农产品开发、种植、包装、渠道、服务等环节都纳入到低碳思维下加以改造,开发和采用低碳技术,增强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意识,通过提供低碳农产品,提高食用安全性能,满足市场日趋增长的低碳需求;从“耗资源”转向“省资源”。以“省资源”思维确定剩余物处置的再利用标准,通过农副业剩余物的分类处理、处置、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农业生产剩余物的再资源化。

3.2创新政策与机制

事实证明,低碳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就是政策创新的力度不够,农业生产者没有从中受益,因而目前最为关键、最为根本、最为迫切是需要解决的是政策与机制创新问题,以形成足够的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驱动低碳农业发展。通过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层面的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以政策与机制创新,逐步清除低碳农业发展的障碍,为低碳农业发展的推进提供强大的激励。如创新农业低碳技术的引导政策,扶持基础性低碳技术研发工作;对于研发成熟的低碳技术,以市场为导向,辅以相关的利好政策,快速转向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从更广阔的层面看,加快有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市场激励机制创新,为低碳生产提供基础性的市场条件,理顺能源产品价格的形成关系,减轻农业低碳生产的成本压力。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刺激农业生产者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由被动变主动,自愿自发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断增加低碳生产的“硬件”以及技术推广、人员能力培训、碳标签与认证建设、节能计量的投入,为低碳农业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要为农业产业在市场准入、人才培养、税收支持、金融服务、信用担保、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发展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要围绕低碳农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并采取有利于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低碳生产,重新评估碳交易市场对农产品的诱导机制;引导农业选择正确的低碳生产方式,重点培养农业低碳生产能力,促进低碳技术和低碳农产品的市场化,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水平;重视科技型农业参与低碳国际技术转移的引导,对于通过国际化平台推广的农业低碳技术与低碳农产品政府要提供“绿色通道”,并给予必要的特别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和全力的融资支持。

3.3创新低碳文化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7-13 15:34
下一篇 2024-07-13 15:30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6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