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技术战略方案范例6篇

技术战略方案范文1 内容摘要:知识管理战略有利于企业有效识别、获取、开发、存储、共享和创新知识,但在实践层面缺乏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本文在明确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技术预见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与优势,构建了基于技术预见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框架,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技术预见 企业 知识管理战略 战略制定 引言

技术战略方案范文1

内容摘要:知识管理战略有利于企业有效识别、获取、开发、存储、共享和创新知识,但在实践层面缺乏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本文在明确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技术预见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与优势,构建了基于技术预见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框架,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技术预见 企业 知识管理战略 战略制定

引言

“技术预见”(Technology Foresight,简称TF)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系统化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或)社会效益的通用技术(陈劲,2008)。它被实践证明是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宏观管理工具,是合理规避技术发展风险、科学防范技术决策失误的有效措施(王新新,2012)。因此,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能够科学预测并系统化选择知识管理战略目标,全面塑造并整体化提升企业战略实施软环境,为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我们正朝着一个以知识为基本经济资源的社会迈进,这种知识资源会替代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Drucker,1993)。 进入21世纪,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科技和产业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新形式,某些领域重大技术的突破,将有可能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并带动产业发生重大变革,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Internet的兴起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知识的海量性与无序性,为了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共享、利用并进行创新,知识管理战略随之产生,并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与关注。

(一)知识管理战略内涵

知识管理,就是将企业的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或资本进行系统的优化管理,以推动知识的共享和组织学习的实现,从而达到提升组织价值、增加组织绩效的目的,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市场绩效提供基础平台。而知识管理战略则是对企业所需要开发、应用的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概念化的视景,并转换为可执行的管理系统模型,其目标是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并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价值。

(二)知识管理战略现状

基于知识管理与战略管理结合的不同点,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了六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无形资产管理战略;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战略等。在知识创新角度研究方面,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塑造了知识转换的螺旋型模型:SECI模型,用来描述企业内部知识的产生、传递的互动过程,并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移进行了成功的解释。从知识共享的角度,汉森提出了两种知识管理战略:编码化战略——将知识与知识开发者剥离,而后对知识进行仔细提取,以编码的方式将其存储于数据库中,供人们反复调用;个人化战略——将没有掌握某一知识的人和掌握该知识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实现共享。从知识转移角度研究方面,石芝玲、和金生提出了知识转移发酵模型,认为组织内部或者外部获取的知识转移菌种在知识酶的催化作用下,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知识转移母体融合组织内外各种知识进行发酵,产生新的知识。

从上述知识管理战略研究现状可见:第一,知识管理战略缺乏宏观导向性。传统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侧重于对企业现有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开发、存储、共享和创新,未给出具体的方法和途径确定知识管理战略中关键性研究领域和其研究领域发展的优先顺序。第二,知识管理战略缺乏前瞻性。传统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缺乏对未来科技趋势的预测分析,导致企业战略性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不能与未来科技发展有效衔接。第三,知识管理战略没有结合市场需求。传统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会结合企业内外部情况,但很少有将市场需求整合在知识管理战略模型中,脱离市场需求的知识管理战略必然不能正确指导企业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第四,知识管理战略不能对社会产生价值外溢。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影响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公众对企业知识创新、技术发展缺乏认识。这不利于企业培育公众对新技术的需求,会使企业丧失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主动权。

技术预见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今天,知识无疑成为了企业能够获得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受资源限制,企业迫切需要把握住时代的发展趋势,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符合当前事物发展规律的关键性领域知识管理活动,实现现有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此,本文引入技术预见的方法,利用其制定一套具有长期性和前瞻性的战略来指导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规范运行与长远发展。

(一)技术预见的内涵释义

技术预见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整体化预测”基础上,“系统化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利用市场的“最优化配置”手段,最终实现其经济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二)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与优势

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而“技术预见”这一前瞻性宏观管理工具能够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

1.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第一,知识管理战略急需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贸易的一体化和全球化,企业对资源的掠夺日益激烈,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已成为当代每个企业事关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已不能满足市场对于企业精细化配置资源的要求,企业急需引进技术预见,确定知识管理战略的战略性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实现资源的精细化配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战略的长远发展积聚能量。

第二,知识管理战略要更具战略眼光。进入知识经济,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将市场与知识创新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以谋取竞争优势,获得经济效益才算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缺乏对未来市场的预测与规划,企业需要从技术预见角度,对未来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在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知识管理战略,从而为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三,知识管理战略需与社会衔接。面对科学的快速进步,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竞争中生存,必须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占有主导权。这就要求企业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时引进技术预见,让社会公众参与到企业知识的创新,通过民主、科学的决策来塑造乃至创造未来,从而完成从“适应未来”到“塑造未来”的知识管理战略态度的转变,并且提供公众了解技术发展的平台,从而为企业战略的实施奠定群众基础。

2.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优势。

第一,科学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目标,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基础信息。技术预见作为一种前瞻性管理工具,能够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系统化选择知识管理的战略性研究领域,选定技术发展路线,确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目标。同时,技术预见对未来科学系统的分析能够为企业战略的长远规划提供基础信息,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第二,提高知识管理战略体系效率,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营造良好氛围。技术预见促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基于共同的目标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效集成并整合了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知识和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了各创新主体的优势(田红娜等,2012),实现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知识管理体系效率。同时,技术预见促进了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企业战略制定的积极性,为制定市场导向的企业战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促进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人文化,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扫除障碍。技术预见是信息占有者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技术前瞻性活动,其方法适应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市场主体人的需求把握,通过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解、认识科学、技术、知识发展的平台,民主、科学地塑造未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引导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技术创新向人文化方向转变。同时,由于技术预见是从社会各主体的意愿出发,将人的选择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能够使员工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认同感,从而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扫除障碍。

基于技术预见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与可行性分析

利用技术预见这一前瞻性工具能够指导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和难点,优化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有效衔接并整合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对未来企业的社会发展产生一定预警作用,通过高效沟通与技术教育制定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战略。

(一)基于技术预见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

从战略制定流程的角度,本文将技术预见的方法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过程,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1.知识管理战略信息采集。企业利用技术预见进行知识管理战略信息采集时,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现在所处行业当前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包括当前行业技术研况、技术研发费效比及其他企业研发水平等信息。同时,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未来技术的需求,明晰新技术对企业业绩增长、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以及企业战略所带来的影响。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利用文献计量法对企业所处行业涉及的技术领域进行统计分析,迅速了解各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变动情况;利用趋势外推法对行业未来知识、技术需求进行时间分析和领域相关性分析,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利用专利分析法了解各个国家这些领域的专利技术信息,避免企业将要进行的技术研究落入跨国公司的专利陷阱;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综合客观的SWOT分析,明晰企业知识、技术创新的优势和劣势。

2.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制定。知识管理战略信息采集完成之后,企业进入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制定阶段。通过借助技术预见所搜集、整理的信息,企业能够及时理清其现存的技术差距,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对知识、技术的创新能力等,科学决策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性研究领域,形成相应的备选知识管理技术清单,合理制定不同情境下的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也为未来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信息。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确定关键因素,把握整体情况。通过专家组法,明确未来对科技研发的供给与需求,确定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和难点;第二,构建多种情景,制定战略措施。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多种状态及导致该状态出现的情景做出准确分析和描述,并对分析得出的所有排列组合进行分类汇总,最终归纳为几种主要的情景。通过科学计算每种情景发生的概率,筛选出几种主要的情景;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仿真模型。企业还必须借助各种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为管理战略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借助仿真系统分析竞争者与企业的竞争关系,形成模拟竞争环境,以提升竞争情报的有效性;第四,根据不同的情形,选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性研究领域,形成相应的技术备选清单,并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康存辉,2011)。

3.知识管理方案选择。在知识管理战略方案选择阶段,融入技术预见思想,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内部员工参与知识管理方案选择环节,以充分集成与整合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知识和信息资源,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优势,同时将人文因素融入知识管理战略中去,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也为以后企业战略的实施扫除障碍。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根据企业筛选出的战略性研究领域组建专家网络,人员涵盖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内部员工;第二,利用关键技术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战略方案关键性评价指标;二是各个专家可靠性评价指标。按照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对其赋予一定的权重;第三,针对战略方案关键性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第四利用德尔菲法将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及调查问卷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征询调查;第五,以评价体系为标准,通过对最终专家意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知识管理战略方案进行排序,遴选出最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战略方案(田红娜等,2012)。

4.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修改与完善。技术预见在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修改与完善阶段能够发挥其沟通与协商功能。企业通过鼓励内部员工参与知识管理战略方案的修改与完善,培养员工对战略方案的认同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确保方案的公正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引导了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民主、科学地决策了企业的未来。运用技术路线图法对企业知识管理方案的修改与完善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步骤:第一,将筛选出的知识管理战略方案进行一段时间的公示,搜集整理企业员工的相关意见;第二,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绘制技术路线图;第三,举办专家论证会,结合员工的反馈意见,对知识管理战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不合适企业自身状况的地方予以说明,最后形成相关报告;第四,根据技术路线图、专家可行性分析报告,对知识管理战略的预期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进行微调整,修改并完善知识管理战略。

(二)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技术预见的目的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目的相一致。技术预见是对未来系统的探索,其目的是系统化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而知识管理战略是对企业知识发展的远景规划,其核心内容是创造企业独有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两者具有共同的目标,且技术预见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其本身就能够直接应用于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

第二,技术预见的预见范围符合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要求。技术预见着眼于远期未来,时间范围一般为5-30年,而知识管理战略旨在做出有关企业知识发展的远景规划,是以谋求企业中长期发展为目标的,时间范围一般也为5-30年,技术预见的时间范围符合企业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的要求。

第三,一些技术预见方法在企业中的成功运用为技术预见的引入奠定了基础。技术预见的方法包括德尔菲调查、情景分析、关键技术选择、专家组讨论、文献计量、技术路线图开发、SWOT分析、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等,很多方法早已被企业引入并熟练运用。例如,“SWOT分析法”早已被企业引入分析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从而明确企业存在的知识差距。

第四,政府为企业技术预见的实施提供了条件。由于技术预见提供了一种应对未来挑战的全新认识方法,提供了一种强化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政府也开始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如建立创新产业园区,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为企业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提供相关平台,引导企业技术预见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五,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为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提供了基础。知识经济的到来促使企业逐步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内部建立起知识管理系统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平台。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推进技术预见的实施,控制技术预见的进度,回收技术预见的反馈信息,使技术预见能够更好的渗入到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每个环节。

结论

将“技术预见”决策模式运用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去,能够让企业对科技研发的供给与需求有深入了解,更有效的指导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本文阐释了将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中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此基础上,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的四个阶段,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目前,技术预见在世界各国的应用十分广泛,并获得了认可和重视,在此趋势下,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有些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不可全部获得;同时,由于技术预见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适用于企业的技术预见方法还没有成熟,没有企业尝试将技术预见运用于知识管理战略制定中,故没有对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使我们对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为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完善知识管理制定提供可循路径和理论指导,为进一步完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劲.技术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新新.重视技术预见和基础研究[N].经济日报,2012-2-27

3.Druker,P. F.The Post Capitalist Society[M].Oxford:Butter worth- Hei nemann,1993

4.石芝玲,和金生.知识转移发酵的实证研究-以“华为”为例[J].软科学,2010.24

5.田红娜等.基于技术预见的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战略制定研究[J].软科学,2012.5

6.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中国技术预见理论与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康存辉.情景分析法在地方高校发展战略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

作者简介

技术战略方案范文2

日本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体系架构与作用发挥

1.组成部分与体系架构经产省的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是包括主体报告、产业应用指南、科研路线图以及提高公众认知的情景描绘在内的一整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解决方案,并不只是单纯的一份年度的路线图研究报告。(1)年度的主体报告年度的主体报告主要由综述、分领域研究成果及研究人员等部分组成。其中,综述部分说明了基本情况、应用案例以及技术俯瞰图等;分领域研究成果则按照设定的领域、子领域展开,每个子领域都按照情景导入、技术地图、技术路线图来展开论述。(2)产业和企业应用指南为了帮助产学研有关机构更好地使用路线图的主体成果,经产省以T-Plan为基础,编写了《活用技术路线图、促进不同领域融合的讨论方法手册》(C-PlanVer.1,2006年)。在积累了一些案例后,2007年又编制了C-PlanVer.2。对于要申请国家补助的单位,经产省编制了《新事业计划讨论手册》(2007),指导如何使用战略性技术路线图。这就形成了《活用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新实业(business)创出筹划的讨论指南》(IS-PLAN)。经产省对《战略性技术路线图2009》的使用者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其作为参考工具的利用是最多的。(3)科研路线图经产省还致力于支持日本机械学会、应用物理学会、日本化学会等团体的学术路线图的编制,形成了科研路线图。(4)旨在提高公众认知的情景描绘经产省编印了2025年系列情景描绘读本,用于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认知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有关成果内容和产业技术创新,进而提高公众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有关决策的程度。2.作用发挥的主要方面6年来,因有逐步完备的体系架构和持续优化的运作机制,作为经产省向全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战略性技术路线图作用发挥良好,主要体现在:(1)支撑了产业科技创新预算编制经产省担负着产业技术的研发管理工作,其中重要的一环是编制预算方案,这需要得到国会认可。预算是由各个支出项目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技术创新计划(IPG)。战略性技术路线图为这些项目和计划作了描述,因此编年度预算时路线图就成为了重要根据。(2)支撑了产业研发项目的立项决策例如,当考虑“半导体集成电路未消化材料”项目时,从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信息通信领域”和“纳米技术领域”中,可以找到该技术的路线图,可清楚知晓该技术现在的开发程度,明确与文部科学省实施的“新一代电子装置基础材料”研究的关系、与产业界等实施的“纳米电子半导体材料”研究的关系,有利于准确地确定该项目的研究方向,避免重复和偏离目标。(3)支撑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经产省通过编制C-PLAN和IS-PLAN,鼓励产业界积极应用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来促进产学研各方围绕路线图实现知识融合、实施新事业计划等。此外,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检索系统可供各企业、学会等外部相关者使用,这促进了国家技术战略信息的全社会利用。(4)支撑了基于创新链的知识创造、扩散与应用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显示的是国家技术战略,实施基础研究的学术界、实施应用研究的企业也分别有自己的学术研究路线图、企业内技术路线图。通过三者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开发、实用研究之间的双向知识流动,加快新知识产出的速度和广度。(5)支撑了公众认知产业科技创新未来前景程度的提升依据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描述的技术发展趋势,日本政府2006年编制了5本描述未来日本社会面貌的宣传册——“2025年”系列情景描绘读本,让国民了解国家科研投资的用途和未来更加安心、便捷、舒适的生活。

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

从2000年编制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到2005年首次公开,以及随后每年的修订来看,在日本,不仅是国家层面对战略性技术路线图非常重视,产业界与企业界层面也都在研究与应用技术路线图,这对我国技术创新和技术预见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1.在理念上,更深层次地去把握技术创新规律从日本的实践经验来看,政府对战略性技术路线图面对未来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提供主要的支持。但是,对于政府管理者来说,由于条件的限制,通常得到的信息是不充分不全面的,而路线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能够帮助管理者摆脱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带来的困扰。产业界可以利用战略性技术路线图作为申请政府支持的依据,而政府可以利用它作为检查被支持者工作进度的主要手段。另外,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可以给学术界传递未来产业研发的需求信息,使科研行为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使得政府对科研的支持更加有针对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不同政府部门配置资源的重复性。因此,在理念上,必须更深层次地把握技术创新规律,对创新链全过程进行整体、系统化思维,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创新实施战略全景图。2.在方法上,要结合我国国情加以改进和创新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涉及范围广泛,在方法应用上,要结合国情,加以改进和创新。首先,充分运用文献分析、专家座谈、实地调研等方法开展研究,特别是应首先理清各地科技创新资源分布情况,并最大程度搜集与目标领域有关的规划、情景与战略研究等资料。其次,对涉及的各类预见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跟踪其在面向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技术预见活动中应用的调整与优化。另外,可以充分应用软件和网络技术,建立可视化的编制流程与预见方法综合应用的演示系统,为将来开发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应用软件系统奠定基础。3.在应用上,要面向政府科技创新管理需求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是经产省开发出的一套用于支撑政府产业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应用上,要积极面向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重大和关键需求,围绕科技规划提出的任务布局,建构基于路线图的一整套解决方案,使路线图成为促进规划向计划转化、落实的重要手段,成为年度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成为年度布局任务、项目清单的一个重要来源;要持续跟踪规划的实施与推进,切实肩负起调整、充实和优化规划任务的重要职责,并结合战略评估,建立规划运作与实施的反馈机制。4.在组织实施上,要重视相关工作的提升和支撑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得到了经产省所属的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和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等的大力协助,众多专家参与到编制工作中来,确保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民主化。《战略性技术路线图2010》比《战略性技术路线图2009》的835名专家又增加了39名。随着我国近年来科研投资大幅增加和各地区技术预见工作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同时管理体制中的一些问题也更为突显,一方面,对技术发展的前景缺乏战略性指引,有些研发成果没有获得更高层次的经济社会效果;另一方面,产业界和学术界存在较大程度的脱节。为提高技术创新的战略性和有效性,并进一步提升预见工作,就需要重视相关工作的提升,积极应用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指导科技创新活动。

作者:李万 吴颖颖 汤琦 孟海华

技术战略方案范文3

关于战略匹配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有现实意义的要算Hendemon和Vekatraman的研究。他们通过建立一个框架———SAM模型(如图1所示),提出了SAM模型的基本构量,定义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描述了用需要匹配的组织元素来促进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IT和业务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一模型虽然过于抽象,不能直接很好地应用于实践中,但它简明、清晰,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Hende-mon和Vekatraman还根据企业战略与IT战略在企业运营中的着重点不同。路径1———战略执行:企业业务战略组织结构及流程IT构架及流程。在此路径中,企业业务战略占主导地位,企业先制定出业务战略,再据此设计出支持业务战略的组织结构和流程,最后通过IT的使能作用把新的IT构架整合到变化后的组织中去。路径2———技术变革:业务战略IT战略IT构架及流程。在已有的组织结构能满足当前需要的条件下,企业先制定企业业务战略,然后进行企业IT战略定位,再构建企业的IT构架,通过形成与业务相匹配的IT战略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使业务模式更优化,从而实现企业的业务战略。路径3———竞争潜力:IT战略业务战略组织结构及流程,即企业因为新信息技术的利用,使企业战略目标、业务范围和商业模式等发生了改变,为了推进此业务,进而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流程及管理方式等进行改革。路径4———服务水平:IT战略IT构架及流程组织结构与流程。在这一路径下,企业先制定IT战略,然后改善现有的IT构架和流程,通过一流的IT技术来服务客户,进而改进相应的组织结构,据此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战略的实现,其实质是创新服务与产品。

二、X书业案例研究

(一)数据获取

本研究通过到X书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书业)进行实地调查、听取公司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报告、与公司领导及职员座谈、对与公司有长期合作经历的客户进行访谈等途径获取了一手资料;通过索取公司年报数据、相关文件和公司网站披露的相关信息,搜索知网数据和期刊文章等文献资料获取二手资料。为确保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防止理解错误,对数据及信息进行初步整理后,以电子邮件的式发给X书业对有关信息进行了核实。

(二)案例简介

X书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私营图书销售企业,成立于1998年,以图书、期刊、电子文献、音像制品等各类出版物销售为主,以卷藏信息技术、数字出版技术等特色服务为支撑。初始注册资金为200万元人民币,年产值136万元,员工30多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年产值过亿元。2012年该书业有限公司先后获得“优秀馆配商”、“金牌经销商”、“诚信经营奖”等多项荣誉,已成为中国服务和信誉最好的图书销售公司之一。

三、案例分析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X书业为案例来分析论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问题。一方面,因为图书既有传统商品(如产品为实物等)的一些基本特点,也具有电子信息产品(如电子书虚拟物等)的特点,以图书销售企业来分析电子商务转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能有效地验证和扩展战略匹配在电子商务转型中应用;另一方面,X书业在向电子商务转型的过程中阶段性特征明显,同时相关资料与数据来源可靠,符合案例研究的调研和可跟踪性要求。对于如何实现IT-业务战略匹配,虽然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给出完整、全面的框架,但Hendemon和Venkatraman提出的SAM模型及匹配路径对战略转型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Luftman等人对此模型涉及元素作了进一步定义更是增强了实践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没有固定模式可借鉴的情境下,本研究以SAM模型中的元素作为编码要素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以此为基础分析中小企业基于战略匹配的电子商务转型的相关问题及转型路径。

(二)案例数据编码及分析

结合公司的业绩及信息化建设进程,本研究把X书业的电子商务转型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98-2004):传统业务受限,引入计算机系统。

2.第二阶段(2005-2008):市场竞争激烈,开展信息化战略。

3.第三阶段(2009-2011):信息化“”,投入增加,业绩滞涨。

4.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信息系统,开始多元化发展之路。为了进一步分析X书业电子商务转型的IT与业务匹配路径,本研究对案例调查、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归类,将匹配元素与案例材料进行对应归类汇总。

(三)案例讨论

结合IT-业务战略匹配理论,分析X书业转型的几个匹配路径及取得的效果:

1.战略执行路径在第一阶段,X书业的“业务战略”是利用计算机及内部网络等手段来提高业务数据及信息处理能力,希望以此达到提高销售业绩、开拓市场的效果。这在当时其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依靠传统的商业模式运营、业务业绩受到工作效率等的限制、在IT对整个行业没有太大影响的条件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战略指导下,公司在“组织结构和流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包括:调整组织结构、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设立信息技术部。在信息技术部的推动下,公司的“IT构架和流程”出现了新的变化,包括:购买计算机及相关硬件设备;构架企业内部网络;购买公元、广智等图书销售管理软件,利用软件对图书销售进行管理;对员工进行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培训和考核等等。通过实施这一系列的措施,公司的业绩同比增长了172%。结合SAM模型和表2,这阶段X书业的发展历程为:从“业务战略”的制定到公司“组织结构和流程”的更改,再到“IT构架和流程”的构建,这是典型的企业战略执行路径。这一路径也是最传统的战略制定路径,其实质是把传统的业务与IT构架结合起来进行规划,通过IT来提高企业业务管理。可见,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战略执行路径一般用于: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的企业;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寻求转型,且组织结构还不能较好地适应业务流程的变化;IT对企业所处行业的改变力度不大的企业。

2.技术改革路径在第二阶段,X书业在“业务战略”上制定了以创新商业模式———“借助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及销售”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经过第一阶段的发展,X书业的电子信息化(包括企业的数据及信息处理能力)已有了一定基础,但一方面在企业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图书销售企业应该在业务战略上进行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IT对行业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如电子书、网络电子小说的出现)。在这种条件下,X书业领导决定主动出击,采用了技术改革路径,制定以系统网络开发为主、利用外部平台为辅的信息化建设手段来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的“IT战略”,并依此构建企业的“IT构架和流程”,包括:改善信息设施、开通外部网络、构建企业门户网站、在第三方销售平台———淘宝网上进行图书销售、建设企业数据仓库、自行研发公司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同期采集器、PDA、扫描枪等技术进行图书数据采集及整理,此外还定期对员工进行信息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通过这些措施,X书业的管理更加精细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结合SAM模型和表2来看,X书业先制定了以IT带动创新商业模式的“业务战略”,进而制定了依靠公司自身实力大力加强软硬件建设的“IT战略”,再规划了公司的“IT构架和流程”,这是典型的技术改革路径,其实质是通过调整IT战略和技术来支持和拓展已有的企业战略。可见,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技术改革路径一般适用于: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一定基础的企业;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寻求转型,且业务不受当前组织结构约束;企业所处行业的IT市场与IT技术变化很快。

3.服务水平路径在第三个阶段,X书业首先制定了通过提高企业IT技术手段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的“IT战略”。这是在当时整个行业不景气、公司领导人依据技术改革阶段IT能大幅度提高企业绩效的情况下制定的。在此规划指导下,企业进行了“IT构架和流程”的建设,包括:扩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把重心放在依靠信息化技术手段,包括利用较高配置的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自研自用的软件、自建销售网络等。企业想通过这些措施解决危机、提高效益。但是,公司的业务战略和组织结构及流程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结果投入加大但效益不明显,公司业绩出现了滞涨。按SAM战略匹配模型的服务水平路径:IT战略—IT构架和流程—组织结构和流程,可以发现X书业在转型中没有完成企业规划与信息系统规划的匹配,没有在IT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企业规划,在SAM模型中表现为企业的职能整合不够,绩效出现问题。而在第四阶段,X书业的“IT战略”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进而带动企业多元发展,这是X书业在经历了第三阶段的挫折后开始从内部分析原因,并且企业通过第一、二、三阶段的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已经有了较好基础的条件下制定的。在此战略的指导下,X书业构建企业的“IT构架和流程”,包括以顾客为中心对软件进行升级,提供互动性强、人性化更高的管理;发扬企业长处,在前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研发ERP、COS平台;回避自己的不足之处,如经验不足的部分实行工厂外包,等等。为了更好地实现该战略,X书业重新设计公司“组织结构和流程”,包括减少管理层次、明确各部门及岗位职责、精简员工、建立符合战略需要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对现有业务流程也进行优化、重组,设立电子商务部、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对员工进行培训,同时对客户进行终端使用的免费培训,等等。通过这些措施,X书业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不仅经营传统的业务,还经营电子书的销售;不仅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传统的业务活动,还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及网上销售的活动。在此期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业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这阶段X书业的战略发展路径为:从“IT战略”的制定到“IT构架和流程”的规划,再到“组织结构和流程”的调整,即在确定了企业的IT战略后,企业通过改善已有的IT构架和流程,改进相应的组织结构和流程,以此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进而影响业务战略实现的服务水平策略,这是典型的服务水平路径,也是中小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模式。可见,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服务水平路径主要适用于:信息化已经有很好基础的企业;企业以IT技术作为主导产品,或者主要以IT技术来完成其服务;企业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作为主要指标;企业所处行业竞争十分激烈。

四、结论

技术战略方案范文4

一、宽带网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近年来,宽带网络正加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渗透,推动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新一轮浪潮,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创造就业机会、支撑科技产业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基石。首先,宽带网络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要素和扩大信息消费的基础平台,加快向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等经济运行各环节渗透,并孕育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和信息消费热点。其次,宽带网络已成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是聚集全球科技资源、推进协同创新的新平台。第三,宽带网络已成为政府改善民生服务和宣传先进文化的新载体,通过宽带网络提供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已成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方式。第四,网络空间竞争形势日趋复杂,信息安全挑战日益严峻,高速安全、自主可控的国家宽带网络,是构筑网络空间竞争优势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基础。

从世界范围看,大力发展宽带网络已成为共识。截至2012年底,超过127个国家和地区并实施了宽带国家战略,把加快宽带网络发展作为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先导领域,力图通过战略指引,统筹政府和市场力量,加大政策扶持。从我国情况看,近十年来,我国宽带网络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网络能力不断增强、用户普及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储备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宽带网络发展还面临着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宽带应用不够丰富、宽带产业链上游环节对外依存度较大等问题,既不能满足在国际竞争中塑造国家发展新优势的外在需要,也不能满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为此,亟需在国家层面启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动我国宽带网络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健康发展。

二、《战略方案》基本考虑

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为科学统筹和系统推进我国宽带网络建设、服务应用和产业发展,201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原广电总局等部门共同启动了《战略方案》的编制工作,组织成立了“宽带中国战略”研究工作小组及专家组。此后根据研究需要,工作小组又增加了交通部、环保部和原铁道部三个部门。在组织座谈调研、深入研究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工作小组和专家组历时1年半时间,形成了《战略方案》。

《战略方案》根据国内外宽带网络发展形势和现状,提出了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并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

(一)关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战略方案》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以支撑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为着力点,深化宽带网络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二是坚持政府统筹引导。发挥政府战略引领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宽带网络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导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宽带网络建设和投资模式。四是坚持产业链协调发展。紧抓网络建设、技术研发、应用创新、安全保障等关键环节,推动网络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基于上述考虑,《战略方案》提出了应坚持的五个原则,即: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分步推进相结合、网络建设与应用服务相结合、网络升级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宽带普及与保障安全相结合。

(二)关于战略目标、技术路线和发展时间表。在编制过程中,《战略方案》注意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指导意见》、《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重大规划保持有效衔接,也充分参考了《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行业规划,以及美、欧、日、韩等国家或地区宽带网络发展规划。结合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经过详细评估和科学测算,提出了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并细化为3个发展阶段、5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战略方案》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成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到2020年,我国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战略方案》在宽带网络覆盖、网络能力、应用水平、产业链发展、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为保证目标实现,《战略方案》将我国宽带网络2013-2020年发展进一步细化为全面提速阶段(到2013年底)、推广普及阶段(2014-2015年)和优化升级阶段(2016-2020年)三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发展要求,发展任务也各有侧重。

(三)关于重点任务。针对我国宽带网络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战略方案》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一是推进区域宽带网络协调发展。针对当前我国区域和城乡宽带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同地区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二是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针对当前我国宽带速率整体偏低的情况,提出要加快骨干网、接入网和网站等多个关键环节的优化升级,提升网络总体性能。三是提高应用水平。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要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文化建设、应用普及等方面深化宽带应用。四是促进产业链不断完善。通过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品产业化、智能终端研制和支撑平台建设等,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自主能力。五是增强宽带网络安全保障能力。通过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完善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应急通信系统和建立安全管理机制等措施,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为落实各项任务,《战略方案》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将组织实施的具有重大引导作用和示范意义的7项工程。

三、《战略方案》提出的主要政策措施

《战略方案》在政策措施方面的总体思路是,在首次明确宽带网络的公共基础设施定位基础上,以整合利用好现有促进宽带网络发展的各类政策为主,加大贯彻落实力度,加强政策法规文件的衔接协调,同步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激发产业链发展活力,针对市场失灵领域,推动出台财税优惠政策,明确完善普遍服务机制,缩小区域及城乡发展差距。围绕这一思路,《战略方案》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以确保实现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目标。

(一)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宽带网络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这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突破,将宽带定位于与水、电、路等同等地位的公共基础设施,这为我国宽带网络后续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各界对宽带网络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统一的问题,凝聚多方合力,共同推动我国宽带网络加快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在国家层面成立“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协调小组,加强横向跨部委及纵向跨中央地方两级的组织协调,同时,要求各地将宽带网络发展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规划,实现从中央到地方在宽带网络发展上的超前规划部署,并与地方发展做到有效衔接。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针对我国城乡区域宽带网络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战略方案》提出了多项财税优惠政策,争取多渠道投入。如提出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将宽带网络建设和运营纳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完善电信业增值税抵扣机制;优化基础电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机制等。通过加大财税支持,将有效加快西部和农村地区宽带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战略方案》提出多项措施,以进一步健全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市场环境。在市场准入方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和业务运营,推动形成多种主体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在规范市场行为方面,保障宽带网络在住宅小区及机场、高速公路、地铁等公共服务区域的公平进入。在推动开放竞争方面,提出建立网间互联带宽扩容长效机制,保障网间互联畅通。

(五)进一步规范建设秩序。针对宽带网络建设和改造难等问题,《战略方案》提出要将宽带网络建设纳入各地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贯彻落实住宅小区宽带网络设施的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等两个强制性规范,实现规划、建设和验收三同步。公共设施场所应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开放并提供通行便利,网络设施要进一步实现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

此外,《战略方案》还在频率资源规划、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如制定频谱中长期规划,明确无线频谱综合利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创新宽带网络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公共政策与规则的制定等。

技术战略方案范文5

1.1蓬安县农业发展基本概况

2012年以来,县内大量引入新农业技术,在生猪、水果、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实现了技术化、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打造了县内10个农业乡镇,建立了现代农业“一区五线”产业发展模式,并同步推出了新农村综合体,强有力的促进了地方农业及农村的快速发展。

1.2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思路

2018年11月专题评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明确了未来县内各大产业(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战略工作方案及相关思路,明确了未来县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针。在专题评审中,专门结合过往县内针对农业工作结合性不紧密、特色不明显、政策落地不强等问题展开分析,明确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完善总体规划方案体系,确保全县各个产业均能够做到与乡村振兴战略齐头并进,实现下级与上级政策的有效对接。自2019年开始,蓬安县已经围绕农业方面在各个乡镇村建立了多个拥有良好基础条件的农业产业发展试点,同时积极与县内康养产业、生态旅游产业、保护开发产业等多产业形成深层次布局结合,再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实现了对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方位统筹协调,切实增加了县内资金整合能力与资金支持能力,同时在大量招商引资情况下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蓬安县的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从整体上来看,要做到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统一规划与分布实施,认真结合县内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做好相关规划设计内容,务必将各项工作落实,避免出现“光说不做”“流于表面”等问题。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县内也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基本原则,切实确保了战略工作效果。即在资源深挖、分类推进与自身优势发展的多重基础之上选择特色农业产业,切实推动强化区域农业产业协同发展,为农业技术推广建立有利空间条件。

2蓬安县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未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建议

在基本明确了自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背景与基本工作方案思路后,专门围绕战略内容建立了未来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并希望在体系建设中完成以下3点工作内容。

2.1调整规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调整规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基本关键,督促地方农业快速发展进步,同时结合统一标准组建基层农技推广站,并配备相应齐全的办公环境与设施。另外,县内还专门建立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大厅,专门开展各项农业技能培训学习班,建设科学化检验室。在农技推广体系中,蓬安县还专门基于定岗定责机制、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及知识更新培训机制等实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技术人员的有效规范,同时结合上述各项机制建立基层农业推广站将更多农技内容通过推广站宣传给广大县内农户,配合便民服务点,将大量农业科技示范户推荐给农户,共同在站内研讨学习提高农技水平,为县内农业生产水平优化创造可能性。

2.2创建优化多元投入体系

蓬安县严格贯彻落实了当地的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在农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大力宣扬各项文件精神内容,希望农业技术人员技能不断提升,知识不断更新,并为他们提供充裕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完备技术团队建设。从2019年开始,县内通过农技推广体系全面带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同时满足技术研发、引进、示范与推广4项内容。在融资渠道方面也不断筹资,目前已经争取到了来自于市、省以及国家的农技推广专项奖励资金。另一方面,县内也积极引导各个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积极参与到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试图发展推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与新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转化[1]。

2.3强化农技推广风险防范体系

构建良好的农技推广及风险防范体系,为地方农户普及农技风控技术,提高农户的风险防范意识,并不断完善相应风险预警措施,争取实现对风险因素的有效量化,积极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在具体的农技推广风险防范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大对项目的立项、实施、监管与验收,结合系统评估项目中所涉及的多个风险因子制定相应风险评价防范实施规划,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防范机制与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为了进一步有效提高自身在农业技术研发与农技推广方面的风险防范能力,当地还专门建设了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以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并实时监控优化调整地方农业的生产信息内容与信息沟通内容,将农业信息网络咨询服务体系、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风险防范体系融为一体,构建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技术推广综合信息化大平台[2]。

技术战略方案范文6

    (一)中道思维蕴含的决策思想

    “中道”在东方文化中有明确记载和论述,有适度、合理、和谐的意思。中道强调考察矛盾的两个极端,倡导凡事要适可而止,努力追求整个系统的协调均衡、机动灵活和统一一致,强调要在坚守中正协同之道时注重权变,亦即要“执经达权”,采用灵活多变但又有延续性的策略,使之实行最新的形式变化。受中道思想的影响,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会以其作为决策的原则和标准。因此,可以在战略决策和方案选择的过程中得到较好体现。技术创新及其管理模式得到高层管理的关注,这正是本文以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的主要原因。中道思维是东方文化中个人与他人在互动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隐含了个人的自我感受,也隐含了他人所给予的外在要求,最重要的是此思维特质还包括了人际互动的情境网络。[1]准确的说,它是在动态复杂的情境中,个体通过挖掘自身和外部需求,综合内外部环境各项因素(如相关利益者的感受等),力求找到措施方法来调和内外部落差,追求协调平衡状态的思维过程。中道思维以“保合太和”作为决策的终极目标,以“权变管理、人为为人、刚柔相济”为决策原则。大陆学者苏东水和台湾学者曾仕强对中道思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其引入管理学领域。本文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中道思维定义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的战略决策过程中,为达到“保合太和”的目标,依据“权变管理、人为为人、刚柔相济”的原则,整合企业所在的外在条件与其内在的各项需求,所采取的适当行为和方案的思维方式。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技术能力演化轨迹模式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该模式从本质上阐明了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基本过程。在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选择上,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高层管理者决策思考思维的影响。中道思维的提出,不仅充实了决策理论,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基于中道思维的技术创新管理决策是一种以技能为基础的决策模式,是基于经验及心理活动规律与认知的结果。在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研究上,揭筱纹和徐彬通过对全国各地农业科技企业的研究,结合地域、行业及企业特征,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了三个维度:外源协同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勾勒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结构。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三种组合(弱能力组合、类型能力组合及综合能力组合),结合农业科技企业的特征和运作机制,提出了基础型、类能力组合型、战略规划型三种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弱能力组合对应基础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类型能力组合对应类能力组合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而综合能力组合对应战略规划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基础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企业内部重点考虑制定相关的制度,以制度为指导,规范完成企业的各项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企业外部依靠政府的正确引导,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服务体系,使中介服务机构参与提供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撑***。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外源协同能力弱,成果转化能力弱。技术突破型管理模式:本身的技术能力强,需要借助其他的企业来合作开拓市场。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外源协同能力弱,成果转化能力强。市场引导型管理模式:借助外源科研院所和大学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与资源的高效利用。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外源协同能力强,成果转化能力强。战略规划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产品技术逐步进入成熟化,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以相同或相似的资源技术优势逐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以战略调整、战略的重新定位作为实施管理的主导方向。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外源协同强,成果转化强。

    二、中道思维下的决策模式分析

    2004年,lisaSayegh,WilliamP.AnthonyandPamelaL,Perrwe在《危机下管理决策:情感在知觉决策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受制于可供决策时间及信息量的多收,决策者在这类资源相对稀少的情况下,更加倾向于依靠个人经验与习惯思维进行思考决断,而不是依靠传统的理性决策。[3]本文借鉴其理论研究成果,提炼了中道思维下的管理决策模型(如图2所示),并对其中的决策过程进行延伸,分析了其决策过程。中道思维通过作用于决策者的经验(包括二手经验和直接经验),改变了其显性知识及认知模式,并影响决策效力和情感记忆能力,进而通过隐性知识作用信息收集与决策过程,情感反馈作用决策过程,显性知识与决策环境一起作用于信息收集的方式影响决策结果的达成。系统科学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一)建立决策框架

    建立相对系统的决策框架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有利于全面完整的把握决策方向并管控实施,进而实现既定目标;制订科学的决策框架,对于避免上述弊端也不可或缺。根据西蒙的现代决策理论,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决策团队其认识和能力对于所面对的决策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有限性。

    (二)采集与分析信息

    采集、分析与应用新兴的能力是现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决策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这一步骤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环节:选择信息的采集渠道与方式、获取并核实信息、对信息进行预处理、分析与检验信息。信息的充分、准确和实时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前提与保证。其中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与此相关的专门人才和技术处理系统的匹配与应用是这一步骤的关键要素。

    (三)拟定并选择方案

    可供选择方案的数量及方案的设计质量往往决定了决策方案的最优化程度。因而如何最大化的获取较多数目且质量较高的方案是高层管理者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如充分交流和激发成员的创造性思维,依据某种评估准则从其可行性、可接受性与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筛选。

    (四)反馈与改进

    一般情况下,高层管理者的决策通常是一次性的。但对方案的实施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验收评估,可以极大地促进决策过程的优化,进而提升决策质量。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繁琐复杂的问题,通常要采取渐进式决策方式(“反馈-改进-反馈”的过程),从而形成更加有效和满意的最终方案。[4]

    三、中道思维对管理者决策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决策框架

    通过对中道思维的决策模型及程序等研究总结,在对现有决策模式和战略决策过程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对基于中道思维的战略决策过程和模式进行提炼,提出了中道思维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中的选择框架。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主要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以对决策结果与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划分的。第一个层次是模式的基本决策过程,即图4中的最下一层。这个层次是中道思维决策的基础,象征“地”。第二个层次是高层领导团队,处于中间位置,是模式的核心和关键,对整个决策过程起关键作用。高层领导团队的决策是以第一层次的决策过程为基础,并受到更高层次的制约,象征“人”。第三个层次是保合太和,是中道思维决策的最高原则和最高决策目标,象征“天”。根据中道思想,农业科技企业要实现决策的最高目标“保合太和”,必须充分发挥“人”顶天立地的作用,通过人的不断努力,来确保战略决策过程的顺利进行。“保合太和”是一个理想目标,它的实现需要人的不断努力,一方面,决策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决策素质,另一方面应该遵循科学决策程序的基本规律。同时,与图1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框架图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决策过程是一个主观反映客观的动态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阶段都互相影响着,并时常产生反馈。[5]因此,在上述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中,决策过程的每一步骤都是相互联系、交错重叠的,在决策的时候,不能将决策的各个步骤截然分开,而且每一步都不可缺少。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的决策过程,依旧沿用传统的决策程序,因此其决策过程与传统的战略决策模式没有很大区别。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中道思维的管理内涵做为战略决策的原则并以保合太和做为最高决策原则和最高管理目标,将中道思维的管理精髓运用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的决策管理之中,即分析问题、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三个过程以中道思维的管理内涵为决策原则。归根结底,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是从人性角度完善了传统的科学决策程序,将人性因素加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之中,因此其决策不单纯是理性和知识性的,也是智慧性和整体性的。

    (二)决策程序

    虽然众多学者对决策程序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然而这些不同的观点背后也有相似的地方。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保留了传统决策模式的决策流程,吸收其简洁、易于决策主体理解和使用的优点,也肯定了原决策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的决策要做到准确、及时、有效,同样必须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7-13 15:24
下一篇 2024-07-13 15:20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