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潜力范文1
关键词:产权私有化;非国有部门;生产要素;市场经济
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基本实现,产业结构逐步完善。中国的GDP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30年的历程中,有16年超过10%,仅有3年小于7%,GDP增长了14倍,实现年均增长率为9.8%。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国。据相关统计,我国外汇储备已达2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国成功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就这一点而言,就是中国为世界所做的最大贡献。家电、汽车的消费品已不再是奢侈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2003年联合国发表的减贫统计报告中称,世界减贫人数的90%是由中国人完成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繁荣及发展潜力正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密切关注。
但是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所走的道路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比较成功的东欧国家截然不同。是什么决定了中国改革的道路,中国繁荣的背后是什么,中国是否会像西方经济学家的预言——中国经济将走向衰弱?这些问题正是目前全球经济学家及政要所探讨和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中国经济改革道路的抉择
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中国经济有自己的特殊性。农村人口庞大及受几千年农业自然经济的影响,农业部门占主体地位,人均收入水平非常低,几乎没有任何外贸和外债收入。由于中国的经济,技术,管理及生产力非常落后,又受到长期社会主义严格计划经济的影响,当今中国经济该何去何从无人知晓。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着手的,农业曾是经济的主导力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农村地区迫于生计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果农产品产量和农村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业产出和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均达到了5%,甚至有些年份超过了10%。这些成绩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思考。
农业改革的成功对其他部门改革的积极性起到了推动作用。首先,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产生了许多过剩的劳动力,他们便走向城市,积极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其次,农产品的产量增加,解决了老百姓生活消费品的短缺问题,如粮食,蔬菜,食用油,稳定了物价,为政府在其他方面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工商企业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政府鼓励个人创业,民营企业的出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农村揭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序幕。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年增辟了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1991,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中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1992年,***同志视察了深圳、珠海、上海各地,发表了 “南巡讲话”。此后,中国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改革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第一次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经济发展目标。中国由农业到工商业,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目标正式得以确立。
二、中国经济繁荣的动力
经济改革前,中国经济采取自上而下的计划经济,所有部门基本都为国有,没有一点自,国家或地方政府完全控制各种商品的生产,价格,销售及各种经济资源的分配。在这种体制下,人们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也相差不大,工人的工资水平也不会因工作努力程度而有所变化。工人终生会在一个企业里工作,在退休时,还可以拿到自己普通工资的70%左右的退休金。职工的子女也可以在企业的子弟学校上学,子女还可以顶替父母继续留在企业上班。因此,工人们只会按部就班的进行生产,管理者也不会对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进行改善,所有的企业和部门都处于一个状态。社会生产效率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率非常低,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经济改革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气象。除了重工业、能源、通信、交通及其它决定中国经济命脉和与国计民生有密切相关的行业外,都允许产权私有化。从此,各行各业私营经济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个体经济的出现增加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力,给国内市场带来了活力。国有部门不思进取臃肿的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已不适合市场要求,国有企业开始自觉地进行改革。中国的双轨制经济开始形成。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和潜在的巨大消费能力,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纷纷来我国投资建厂。1979-1984年,五年间外商投资总额仅有111.48亿美元(剔除了对外借款的情况),到2006年,一年的时间来华投资总额就达1982.16亿美元。
经过三十几年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私人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非国有部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力军。截止2010年,全国企业单位数有651.77万个,私营企业达468.39万个,占全国企业个数的72%。非国有部门有1978年占工业总值的20%,上升到2010年的60%,其中,2010年非国营部门中仅私营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31%。社会商品零售总值的比重则由1978年的9.5%上升到2010年的90%。从就业水平来看,非国有部门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非国有部门的就业人员量由1978年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2.1%,上升到2010年的91.4%。
非国有部门的出现及发展提高了市场活力,促进了国有部门生产技术的自我更新和管理改革,尤其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推动作用尤为突出。使国家的整体生产力和要素的利用率提高。
过去30年的经济改革削弱了中央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担当起配置资源的重任。企业必须从市场购进原材料,并将商品交给市场出售转化成资本。不管是国有部门还是非国有部门超过90%的产出以市场价格成交。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形成。尤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在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深刻的背景下,非国有部门的经济比例将会越来越大。
非国有部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兴的市场组织结构和市场主体为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这些大都是依靠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的生产方式换得的。资源的减少,环境污染的压力,再加上国际环境的因素,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预言,中国经济将走向衰退。中国经济真的会走向衰退吗?在我看来是有些经济学家在没有对中国经济认真研究的情况下得出的不合理的结论。实际上,多年来日本、韩国等国家一直实行美国式金融模式,随着雷曼兄弟的倒闭标志美式金融模式已行不通。许多经济学家将中国与日本1989年的经济状况进行比较,认为中国经济也将衰退,其实不然,日本当时的经济增长率只有2%左右,而且处于经济过热状态。而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很强劲,在全球处于金融危机经济低迷时期,2008、2009、2010年3年的经济增长率仍达到9%、8.7%、10.3%。再加上,中国地大物博可开发的空间还很大。
中共***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近几年,中国依法淘汰了一大批落后产能,如关停小火电2100万KW、小煤矿1.12万处,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t、水泥产能8700万t。2010年,全国环保投入达6654.2亿元,占同期GDP的1.66%。启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央政府投资支持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691个。2007年单位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3.27%,化学需氧量和SO2排放总量近年来首次出现双下降,比2006年分别下降3.14%和4.66%。从中国为发展低碳经济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我们对完成经济发展向可持续性转型充满信心。
2008年金融危机,为了激活国内市场,扩大内需,中国政府陆续投资4万亿用于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投资,自主创新和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发展,为我国度过危机创造了条件。另外,为了推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还斥巨资解决"三农"问题和城市下岗职工、低保人员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问题。从长期来看,这些人尤其农民具有强大的潜在消费能力,这方面一旦得到开发,对我国内需拉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从2010年起,相关部门已重视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先后通过政府资助、科技贷款、资本市场、创业投资、发放债券等方式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规范整顿下,以融资担保公司为代表的新型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逐步成熟,不断探索经验,形成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的成功模式。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展的融资担保业务、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和其他担保业务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过程中抵押物不足和无抵押的难题。同时,作为银行融资合法合规的良性补充,小额担保贷款业务满足了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或农户额度较低的融资需求。为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题,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潜力更不可忽视。这三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基本依赖于沿海地区的发展,而内陆开发不完全,甚至有些地方并没有得到开发。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性。沿海省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内陆省份。并且,像上海等发达的东部城市的经济开发已接近饱和。成都等长江流域的二、三线城市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在这些城市,收入的增加正在创造新的消费阶层,这里有大量的需求和经济增长点。如果我们忽略其他项目的开发,仅西部县城间的高等级道路设施的完善,就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内陆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各类金属矿产资源特别是有色金属资源、风能、水能的自然资源。农副产品资源也相当丰富,如内蒙古盛产牛羊肉和动物皮毛,成都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开始注意内陆投资,新一轮的“东资西移”使企业的产业链不断向内陆延伸,这为内陆城市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因此,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虽然经历这次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市场萎靡不振,但是我国经济还是保持了良好势头,并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9740亿美元,相比前几年都有大幅度提高,其中出口总额达15777.5亿美元。这一数字表明,不仅中国经济依赖于国际市场,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开始离不开中国。
四、结论
1.由上文我们知道非国有部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然而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可以比较容易的进行融资,非国有部门中最具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融资比较困难。这次危机中许多中小型企业倒闭就是很好的案例。政府应该制定一些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的政策,推进融资担保产品与服务创新,努力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融资担保机构均大有可为,融资担保机构除了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外,顺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方向,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大胆探索担保新领域,立足企业,不断推进担保品种、合作模式创新,强化内控制度建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以创新发展融资担保品种为手段,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担保需求。根据市场的要求及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大担保品种的开发和实施,努力实现担保品种的多元化,来适应企业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虽然造成了许多经济发展矛盾,但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继续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并且制定更多有利于内陆开发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及沿海企业在内陆发展,同时鼓励内陆自我积极开发。
3.理论上讲,维持我国经济增长必须靠投资拉动,投资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非常大。但是仅仅依靠消费和出口,在实物资产不增加的情况下中国无法实现高速增长,消费具有饱和效应。因此,不仅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占我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投资空间还很大,包括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民生等领域,必须保证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领域,经济才能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
4.无论是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家还是中国的经济学家,都指出:劳动力、资本、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低效配置,是中国经济问题的核心,而缺乏相应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完善要素市场,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
尽管许多东西方的经济学家,都预言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出现停滞状态,甚至衰退。但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有所区别。中国的经济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开发空间还非常大。
参考文献:
1.肖耿.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
2.庄贵阳.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09(5).
3.叶子荣,郑浩生,古建桥.我国西部内陆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策略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10(5).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2
关键词:中国 发达国家 低碳经济 发展潜力
一、导言
国家和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积聚人才、资本、物质、信息资源,不断扩张生产规模,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大量碳排放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就是明显的例证。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好的就业机会。随后,低碳经济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创新研究方法,对“低碳经济”的内涵、指标、实现路径和战略措施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对实践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在研究探讨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基础上,对我国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有助于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并在实践发展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
所谓“关联性因素”是指与发展低碳经济关联度较高的因素,包括:经济、技术、社会人文和制度环境等。
1、经济增长。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最大资源之一是能源资源,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化石能源又是生产中采用比重高,且碳排放量较高的能源。因此,经济增长越快,所需能源和碳排放量就越多,经济增长与低碳经济呈负相关关系。
2、城市化率。人既是生产力的创造者也是资源的消费者,人口的增长对低碳经济形成负面影响,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将消耗更多的能源。有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市人口约增加1,300万。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对能源的消费是农村的3.5倍。因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和碳排放量,城市化与低碳经济呈负相关关系。
3、产业结构。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工业生产所需能源资源较高,第一和第三产业生产所需能源相对较少。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步减少,因此,第三产业越发达,比重越高,即产业结构越高级化,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就相对较少,二者具有较高关联性,并呈正相关关系。同时,环保产业与低碳经济具有关联性,即环保产业越发达,对碳排放治理越有成效。
4、能源结构。能源结构指在一定量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下,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之间及其内部所占比重。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且碳排放量高。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因此,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比重越高,即能源结构越优化,碳排放量就相对越少,二者关联性高,并呈正相关关系。
5、能源利用效率。所谓能源利用效率指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消耗一定数量的能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的比率,而能源利用效率又受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约束,即能源利用技术水平越高,能源利用率就越高,在一定的生产规模下所需能源和碳排放量就越少,二者有较高关联性,呈正相关关系。
6、碳汇林业。“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研究表明,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碳汇,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和固化二氧化碳,进而抵消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碳汇林业与低碳经济呈正相关关系。
7、制度环境。制度创新在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制度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建立资源和能源价格机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市场、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补偿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长效机制等。
三、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国际比较
1、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
根据本文对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呈正比,对低碳经济形成负面影响。从表1上述国家2009年GDP总量看,美国和日本超过中国,但2010年中国为5.87亿美元,日本为5.47亿美元,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GDP增长速度看,我国达到9.1%,远远高于上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迅速扩张,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据最新数据,我国2009年能源消费量306,647万吨标准煤,比2000年的150,406吨标准煤增长了1倍多,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带来较高的碳排放量。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分析,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仅达到43,4%,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因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存在较大潜力。从城市化率指标比较,我国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加快集聚,将增加对能源的消费,对低碳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压力。我国和各级地方政府应采取积极对策,使城市化进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协调。
2、能源结构与能源经济效率比较
(1)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2)能源经济效率比较
能源经济效率也称能源强度,是指产出单位经济量(或实物量、服务量)所消耗的能源量,能源强度越低,能源经济效率越高。能源经济效率指标通常用宏观经济领域的单位GDP能耗和微观经济领域的单位产品能耗来衡量。
从单位GDP能耗指标看,2009年中国为1.077吨标准煤,比上年降低3.61%,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据世界银行数据,目前,中国单位GDP能耗约是美国4倍、日本的7倍、韩国的2倍、印度的1.8倍。但由于各国单位GDP能耗统计方法的不同,进而导致统计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一些学者建议采用单位产品能耗更具可比性和真实性。中国单位产品能耗国际比较,见表3。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实践表明,在一定能源生产和消费量情况下,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从表2看出,我国非煤能源比
重较低,仅达到29.7%,远低于上述发达国家。在化石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占70.3%,石油和天然气比重占22%。可再生能源中核能、水电和风能仅占7.7%。因此,应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量。鉴于我国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能彻底改变,还应特别注重能源技术创新,应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从表3能源利用效率微观数据比较看出,我国主要耗能工业产品单位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节能降耗还存在很大空间。应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支出,构建起低碳经济技术体系,提高能源利用体系整体效率。
3、碳汇林业发展比较
碳汇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研究表明,林业生长每一平方米,平均吸收1.87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发达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积极发展碳汇林业。目前,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7%,韩国64%,瑞典54%,加拿大44%,美国33%,德国30%,法国达27%,印度23%。200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中国国土辽阔,森林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低,地区差异很大。全国绝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和台湾山地及东南丘陵,而广大的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城市的森林覆盖率也有很大差异,2009年,北京为31.72%,天津为8.24%,上海为9.41%,重庆为34.84%。从以上数据比较看出,我国碳汇林业还存在很大发展潜力。因此,要加快植树造林,使碳汇林业在降低碳排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4 低碳经济制度建设比较
发达国家通过专门立法或强化已有法律法规和标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08年,英国率先颁布《气候变化法》,要求政府每五年公布一次碳预算,组建专门的气候变化委员会,评估减排行动和碳预算执行情况。美国国会也在积极推动气候变化立法。美国众议院2009年6月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参议院也在推进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立法。澳大利亚也在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立法,《碳排放交易法案》虽然两次遭到参议院否决,但政府仍在继续努力促成立法,以保障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同时,强化和配套现有法规和标准。德国《节约能源法》规定,新建建筑能耗必须满足节能标准才允许开工。欧盟和日本制定汽车排放标准,规定到2020年新车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分别降至95克/公里和115克/公里。
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还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英国为开发可再生能源,给投资成本高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30%-50%的投资补助;许多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行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如葡萄牙、比利时、爱尔兰对个人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免征个人所得税;部分欧盟国家还增设了碳税或气候变化税。同时,政府还通过与企业签订自愿协议,对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或其它激励。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但与低碳经济直接相关的法规政策还很不系统和完善。应制定《能源法》、《低碳经济法》、修订《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等,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专项法律和法规标准。同时应建立完整科学的政策体系。并对以往颁布的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清理和调整。同时,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应加快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和体系;加强可再生能源市场机制建设、促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改革;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等。
四、简短结语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3
关键词:中部中小城市;江西上饶;竞争优势;城市养老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预测,从1950-2025年的75年中,世界老年人口以平均2.4%速度增长,我国从1990年后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此外,发达国家人口结构向老龄化过渡一般经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时间,而我国仅用了18年。面对汹涌而至的“银潮”,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消除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城市特点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成当务之急。
二、养老机构现状
老年社会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两大部分。资金保障为老年人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质保证,服务保障为老年人提供设施和服务。从我国养老服务的模式来看,我国主要采取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模式。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赡养老年人的传统方式,但是随着老年人数增加,人口流动加快,家庭小型化和子女工作负担加重情况的出现,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养老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可否认,但是大多数的老年人不愿意去院所养老,子女也大都不愿意让老人去养老机构。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老年人对家的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二是我国现存的大多数养老机构都被定位为一个社会福利机构,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它不应以盈利为目的,不适用利润最大化的商业运行模式,应由国家财政、社会福利拨款和社会集资支持,并由政府提供质量监控、免费人员培训、行业化管理,用于提高养老机构的质量和水平,解决养老机构的实际问题,保障养老机构服务到位。这就使我国的养老机构很难做到内部硬件设施符合老年人需要,医疗服务有保证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老人,尤其是退休前有固定收入、家庭条件较好的老人不愿去、子女不放心老人去的关键原因。在收入水平日益增长的今天,养老机构的收费对于是否选择去养老机构养老的影响已经且必将越来越弱。
三、对市场化养老机构的需求
(一)中部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增加
中部省区一直以来都是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劳动力流向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加之中部高等教育业不够发达,每年高考大量考生去外省就读,毕业之后直接在外地就业,导致中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与子女分离。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才出生的80、90后正逐步成长为新一代的主要青年劳动力,而他们身上的老年人赡养义务也是十分繁重。与父母相隔异地,同时也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分担,这是很多出生成长在中部的青年人所面临的问题。
(二)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对养老场所提出更高要求
人过中年之后身体便会发生一些变化,如体重开始增加、头发开始灰白、牙齿开始松动、肌肉开始松弛,这些表面的变化预示着衰老的开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机能也开始发生变化,老年人在听力、视力、洗澡、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尤以步行能力下降最快,上下楼成为老年人生活中最大障碍。因此他们开始对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经常活动的空间内有更多的功能和更多的设备,合理地布置居室并使室内家具设备具有与老年人相当的尺度、减小高度差等。以国家拨款为支柱的福利性养老机构很难满足这些细致的要求,因为其投入毕竟是有限的。
(三)收入状况的改善使得对现代养老机构的条件更加看重
现在正在面临和即将面临退休问题的老年人,已和再老一辈的革命前辈们不同。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家里有房产,手头有一定的积蓄。而且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后进入社会就业,特别是相对发达的省份毕业且就业后,收入来源足以满足自身甚至家庭需要。这类老年人虽然面临很难得到子女照料的问题,但是要他们搬离自家而入住条件远不如自家的养老院,他们自然是不愿意。他们的子女也不会允许在生活条件改善的今天把双亲送进养老院受苦。然而,这时如果能有条件更好的、条件不低于甚至好于一般家庭的老年疗养机构,环境舒适优雅,设施齐全,医疗、服务全面到位,且可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即使收费相对高,也是绝对有市场的且是一块很广大的市场。这些只有市场化的养老机构才能提供。
四、江西省上饶市概况
上饶市,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地扼赣、浙、闽、皖4省的交界处,是江西省对接长三角的前沿阵地,江西省第2大市和省重点建设的4个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中部典型的欠发达地区。被誉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浙商**投资城市”、“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占地339平方公里,人口38万。素有“豫章第一门户”、“信美之郡”的美誉。境内311高速公路和320、206两条国道,浙赣、横南两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周边1-3小时车程内有南昌、衢州、萧山、武夷山、景德镇等5个机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十分通畅。立足地处中心城区、4省交界、游客中转地的特性,上饶市政府充分挖掘城市商务休闲旅游资源,积极延伸产业链,培育城市商务休闲旅游新兴产业。整合和挖掘城区旅游资源,打造文博精品,开发“山水生态游”、“红色游”以及“农家休闲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按照“强市活区、市区联动、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城市化率达到25%,比2000年高6.4个百分点。随着投资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跳跃式增长。上饶将进一步推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抓好以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工作,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建设起一批文明社区。以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计划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人均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
五、上饶可将市场化的养老型经济发展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上饶市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建立起一批绿色农业、新兴工业,完善了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了旅游、服务业,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但是要实现经济更稳健和快速的增长,必须尽快定位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而市场化的养老型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一)潜在的市场需求
从上文所述对市场化的养老机构的需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在中部的广大市场。上饶正处于这样的情况。青年劳动力不断外流,独生子女家庭都面临异地相隔导致老年人赡养难的问题,对于收入不断提高的上饶居民,条件优越、服务周到、自主选择、多样性好的养老中心势必成为现在中、高收入退休者的上选。
(二)地理位置优势
上饶地处4省交界,来往便利,因此不但可以发展当地市场,对于周边的市场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为常来往探望提供了方便。大力宣传饶城为老年疗养提供的优质条件,定能让更多老年人把目光投向这里。
(三)高质、优美的环境是养老的**选择
上饶位于丘陵地带,山水环抱,天然环境优美且破坏较小。自古以来就是非工业重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上饶政府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路线,更是关停了75家污染企业。比起众多的东南沿海发达城市,上饶的环境质量自然是老年人养老的**选择,良好的水质和清新的空气都对老年人的健康有益。且江西盛产茶、蜂蜜等天然保健食品,对老年疗养好处甚多。
(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很大便利
近年来,上饶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便民服务更加到位,卫生管理等等不断跟进。对森林、河岸等资源的开发、修建,使得老年人的锻炼、休闲、文娱活动都有了好去处。在天然的、健康的环境中舒展身心。街道、公交的不断完善为出行提供方便,各种便民服务使得生活更为便利,这些也正是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五)外来资本的不断进入提供了资金来源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在饶投资,这也为发展和建设市场化的养老机构提供了资金的来源,弥补了上饶因经济不发达在资金上的缺陷。只要政府加以正确的宣传和引导,必定能让外来投资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柏萍.我国城市养老方式及其对策探讨[J].广东社会科学,1999(5).
2、陈景.我国城市养老方式多元化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8).
3、孙泽宇.构建城市养老服务新体系[J].工会理论研究,2003(4).
4、王凌.适合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之探讨[J].宇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
5、曾昱.社区养老服务――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J].天府新论,2006(4).
6、陈景.城市养老方式应多元化[J].江海纵横,2007(3).
7、陈景.对我国城市养老方式多元化的探索[J].经济丛刊,2007(2).
8、姚亚平.把握先进性时代内涵实现上饶经济又快又好发展[J].记者观察,2006(7).
9、林建军,姜虹,吴军英.论上饶构造四省交界区域中心战略的载体――板块经济[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8).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4
一、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和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代宏观经济学核心理论——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提出,国民收入(Y)主要取决于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X),其中消费和投资是国民收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一般经济下,国民收入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总和(通常假设国内生产总值GDP等于国民收入),即式(1)。由此可见消费和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存在直接关系。
GDP=Y=C+I+G+X (1)
同时,凯恩斯的投资乘数(K)理论中还指出,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即投资的增加能够带来数倍于投资量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见式(2)。
?驻GDP=K×?驻I(2)
其中,K=?驻Y/?驻I=?驻Y/(?驻Y-?驻C)=1/(1-?驻C/?驻Y),?驻C/?驻Y为边际消费倾向(此为简单经济条件下,?驻表示变化量),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对投资乘数与消费规模具有重要作用。
消费与投资不仅共同驱动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也存在协调、均衡和相互推动关系。从市场角度来看,可以将消费与投资的关系视为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在经济运行中,当需求与供给不一致时,会导致市场运行失衡,非均衡市场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保持消费与投资协调和均衡的关系,以保持市场均衡,实现经济良性循环。两者协调和均衡关系的实现必然要求消费引导投资,投资促进消费。消费的增加意味着生活资料需求的增加,同时生产资料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促使投资增加,投资需求的增加能够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促进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和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过分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已导致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致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非均衡状态,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将对消费和投资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 对消费和投资的实证分析
1. 基于边际消费倾向视角对消费的实证分析。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而居民消费是消费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以下主要基于居民消费进行分析)。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远远小于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消费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并未对消费规模产生实质影响。众所周知,消费是收入的函数(C=d+cGDP,c,d为常数,通常假设国民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函数中收入的系数c称为边际消费倾向。由此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不仅与国民收入有关,也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笔者认为通过研究边际消费倾向,应该能够发现在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一系列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消费的增长率却低于收入增长率,消费规模得不到提高的原因。
(1)边际消费倾向的计算。边际消费倾向表示每增加一单位国民收入所能带来的消费规模的大小。可用式(3)计算出来。
c=■=?着×■(3)
其中?着为居民消费收入弹性,即居民消费支出的相对变化与居民收入相对变化之比,具体公式如下:
?着=■
因此,通过计算消费收入弹性可以得到边际消费倾向。在现实生活中,多数经济变量都是非平稳的,但这些变量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变化中时常会偏离均衡点,内在均衡机制将不断消除偏差维持均衡关系。通过建立动态分布滞后模型求得经济变量间的长期关系,具体公式如下:
LnCt=?琢0+?琢1LnGDPt+?琢2LnGDPt-1+?琢3LnCt-1+ut(4)
LnCt与LnGDPt的长期关系为:
LnCt=■+■LnGDPt(5)
对(5)求导可得:
■=■×■
可见消费收入弹性可由动态分布滞后模型计算出来,即?着=■。
下面,通过建立居民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之间的动态分布滞后模型估计中国和美国居民的消费收入弹性,从而得到中国和美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以助于我们找到中国消费规模难以提高且与美国差距较大的原因。选取1952年~2010年中国不变价GDP与居民消费数据 (1952年为基期,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
检验变量是否可以建立动态分布滞后模型首先应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选用ADF单位根检验法),由检验结果可知LnGDP与LnC都为一阶单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使用EG协整检验法),建立回归方程
LnCt=?茁0+?茁1LnGDPt+ut
通过OLS估计得知:
LnCt=0.610 536+0.610 536LnGDPt+ut
对残差序列ut进行单位根检验(临界值选取AEG临界值),检验结果可知残差序列ut平稳,居民消费与收入具有协整关系,二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建立动态分布滞后模型,结果如下:
LnCt=0.023 37+0.334 704LnGDPt-0.256 36LnGDPt-1+0.915 305LnCt-1+ut
消费收入弹性?着=■=0.925 013,代入(3),结合数据得到中国1952年~2010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结果见图1)。
使用相同方法对美国1929年~2011年数据(2005年为基期,数据来源于bea.gov)进行分析,得到美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结果见图1)。
由图1可以直观地看到,美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近年来稳定在0.7左右,有小幅上升趋势,而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呈逐年下降趋势,与美国差距越拉越大。
2. 边际消费倾向偏低的成因。
(1)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确实对中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已基本实现,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还远未实现。事实上,经济发展并不能规避一系列不均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讲,“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加剧了地区、城乡和行业发展的失衡,并且“先富带动后富”动力不足,劳动报酬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目标远未实现,地区间、城乡间和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2,已超过0.4的警戒线。根据朱国林、范建勇和严燕(2002)的研究,当小部分人拥有极高比例的财富(收入)而大部分人只拥有少量的财富(收入)时,社会总消费将受到严重制约。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偏低而遗赠储蓄倾向偏高,因此高收入阶层收入在国民收入占有较高比重使得其边际消费倾向对全体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权重较高,导致全体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偏低。同时,由于权力不平等,机会不均等,信息不对称,低收入阶层缺少投资渠道,无法取得更多的收入,从而降低边际消费倾向,增加储蓄率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
(2)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中国消费规模处于较低水平不仅与本国居民的消费理念有关,与高昂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有关,还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有重要关系,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预期,导致低收入阶层不得不提高储蓄率,增加个人对货币的谨慎性动机需求,储蓄率提高势必引发边际消费倾向降低。
(3)就业岗位短缺导致收入不稳定。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镇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10.64%增加到2011年的51.27%,高水平的城市化要求城镇人口数量与就业规模相适应,当今就业岗位短缺,但是城镇每年新增的高校毕业生、初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和乡村转城镇人口增速过快,加之市场变化剧烈,这势必会大大提高失业率,使得居民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预期,自身消费意愿减弱,引发边际消费倾向降低。
3. 消费和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计量经济学VAR模型中的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率,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下面通过方差分解以分析中国和美国消费、投资对各自GDP的贡献率。
由研究结果可知,中国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在第二期达到最大——32.00%,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在第二期达到最大——78.70%,美国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在第一期达到最大——17.71%,私人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在第五期达到最大——17.74%。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是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美国则为消费投资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次,中国资本形成总额是居民消费的约1.4倍,所带来的对GDP的贡献率是居民消费贡献率的约2.5倍,美国私人投资是居民消费的约20%,所带来的对GDP的贡献率与居民消费贡献率基本相等,这表明了投资对GDP的乘数作用,说明投资在经济发展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上数据反映出中美两国之间投资乘数及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观察两国消费与投资的相互影响,中国消费对投资的贡献率为1.04%,投资对消费的贡献率为17.29%,美国消费对投资的贡献率为4.32%,投资对消费的贡献率为58.24%。可见消费和投资两者之间有相互推动作用,并且投资对消费的推动作用大于消费对投资的推动作用,这是由于投资不仅能将投入成本中的一部分转化为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还能通过投资乘数作用促进收入增长,从而增加消费需求。
4. 结论。由前文实证分析可知,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费规模增长缓慢,是由于逐年下降的边际消费倾向引起的。中国居民增加1单位收入仅有不到30%转换为消费,美国却有70%以上转化为消费,且美国消费增长率高于收入增长率。可见中国消费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若边际消费倾向能够在3年~5年内逐步达到0.5,就能引起经济大幅增长,消化部分过剩产能,使市场更加接近均衡,还能刺激投资需求的增加,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又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并且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也会使投资乘数增大,使得乘数效应对经济产生更大的作用,这就形成了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中国消费需求还有巨大潜力,若能解决好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问题,提高边际消费倾向,中国经济将会迎来新一轮又快又好的增长。然而,从消费和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可以看出,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是相当明显的,因此我们在增加消费需求的同时不能放松对投资需求的促进,要保持优势,双管齐下,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 政策建议
1. 由投资出口驱动经济发展转为消费投资双轮驱动。
(1)消费方面,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双提高,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意味着向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财富推动的发展阶段”转变。以美国为例,其居民服务性消费占到居民消费的60%以上,体现了服务业对提高消费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应适当扩大服务业规模,促进消费规模的拓展。
扩大消费需求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又鉴于中国人多地少,政府要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强惠农工程建设,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从而提高农民消费需求;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和加强民生工程,特别是保障房的供给;要促进生产性和服务性就业的增长,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条件。总之,政府应尽力解除低收入群体的后顾之忧,使其有能力消费,敢于消费。
(2)投资方面,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端技术产业,并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加工制造业方面的投资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样既能降低投资成本,又能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既能促进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又能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刺激欠发达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
(3)出口方面,继续实施和调整出口优惠政策,限制稀有资源初级品出口,调控高污染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无污染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并且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加工贸易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监督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循序渐进取得了丰硕成果,相对而言,政治体制改革是滞后的,仅就官员财产报告制而言,依然没有达到透明、监督、惩戒的目的,如果真正实施这一制度,使官员及其主要家庭成员的房产、企业、股票、黄金和奢侈品公之于众,接受人民的监督,这势必会带来经济的迅速健康发展。
3. 政府应正确发挥自身在市场中的作用。要处理好国有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在保证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和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和影响上,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市场经济的重要角色应是改革的推进者,制度的制定者,法律的执行者,要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
尤其需要指出,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一定要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及时性、连贯性和科学性,切忌“头疼治头,脚疼治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朝令夕改”。同时政府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有了大幅提高,而由于贫富悬殊过大、中产阶层占比过小,这两个指标不足以证明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居民的富裕程度。
4. 优化产业结构。近年来,面临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有所减弱,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资源环境压力,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众多外企纷纷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同时支柱产业房地产受到政府调控和打压,使得以往劳动密集型粗放型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应该遵循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相适应的原则尽快调整;继续发挥优势产业的支柱作用,加快其转型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促进服务业快(下转第79页)速发展,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并将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逐步超过第二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综上所述,中国应尽快实现由投资出口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消费投资双轮驱动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过程中政府应正确界定自身位置,适时制定有利于转型的政策,确保中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耿莉萍.生存与消费——消费、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 柳建光,李子奈.关于投资乘数及边际消费倾向计算方法的讨论.统计研究,2006,(12):66-68.
3. 任碧云,王留之.中国消费与投资关系的调整及其机制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 沈坤荣,刘东皇.是何因素制约着中国居民消费.经济学家,2012,(1):5-14.
5. 许永兵.扩大内需关键是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经济学家,2000,(3):42-46.
6. 尹世杰.提高消费率 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学动态,2002,(10):14-17.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5
1、建立科学的信贷增长激励办法。化解商业银行目前普遍存在的“惜贷”现象和存款资金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倒流”的矛盾,既要靠市委、市政府和各金融机构共同努力向上呼吁,争取上级银行给山区市、县更多支持外,更要靠地方党委、政府主动出击,拿出实招,“挽留”资金的外流。去年我市在开展项目竞赛活动中把金融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作为项目服务工作竞赛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提供续新建项目金融服务、对新建项目贷款意向、对新建项目承诺、当年实现贷款投入500万元为单位、项目配备专职客户经理等8个方面进行考评加分,从未能按计划实现信贷投入等3个方面进行考评扣分的细则,从规范金融业务服务角度作了考评规定,对金融部门改善服务、简化手续、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要从根本上调动各个商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还可以考虑将:1贷款增长幅度;2新增存款与新增贷款之比;3存贷比差下降幅度;4投放至中小生产性企业、私营企业客户贷款的数量、规模等指标纳入金融部门项目服务工作竞赛内容,着重衡量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大小,在此基础上,每年评比一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优秀金融单位、优秀信贷员,并在精神文明、行风建设等评比方面予以优先倾斜,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必要的鼓励,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能够促进贷款增长和效益提升的激励机制。版权所有
2、构筑良好的银企合作对接平台。我市一些地方、企业贷款难,既有银行惜贷的原因,也有推介不够的原因。一个好的项目,不仅要有好的策划、好的市场前景,还需要有大量低成本的资金供给,才能顺利实施。因此,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计划、经贸等有关部门要会同人民银行从疏通贷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传递速度出发,按照产业政策,筛选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企业和项目,分行业、分区域比如金沙、尼葛高新区定期每季度组织项目或金融新品种推介会以及银企洽谈会等,促使商业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信贷营销,扩大信贷投放,促进商业银行贷款和企业有效资金需求的有机结合,促进商业银行和县域经济主体的结合。
3、创新有效的融资抵押担保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私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及担保机构,已成立的根据财力许可每年继续注入一定资金扩大担保能力,未成立的地方抓紧组建,按照“政策引导,多方出资,市场运行”的模式,千方百计为各类企业提供担保,切实解决县域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办理担保、抵押贷款难问题。二是鼓励发展各类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中介机构,逐步引导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行业建立自律机制,简化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中小企业、私营企业负担。三是进一步完善全市统一的资产拍卖转让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把它们作为建设和完善非公开资本市场的主要突破口,为民间资本和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完善和解决抵押物变现困难的问题。四是借鉴外地经验,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推广保全仓库、债权质押、联保贷款等行之有效的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方式,扩大县域金融机构抵押贷款范围。五是选择沙县等金融市场较为活跃县份,探索和鼓励发展商业担保公司和互助担保基金,进一步扩大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途径和渠道。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6
关键词:新常态;蚌埠市;经济增长;对策建议
一、引言
新常态是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以及在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发展战略。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区域角度,新常态战略都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正在经历由高速发展转变为中高速发展,如今我国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蚌埠市承担着经济下行带来的巨大压力,经济发展面临一定困难和障碍,传统发展方式展现出诸多弊端,以至于明显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水平。现如今,随着蚌埠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对于经济发展其本身不再只满足于数量,而是更加看重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的高低,传统的经发展方式无法满足当下需求,因此需要进行及时转变来适应和满足。经济增长的潜力是由长期供给因素决定的,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开发首先需要把握中国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事实,从长期因素着眼,挖掘出宏观经济体系和微观经济运行中的潜力因素,并努力形成潜力开发的新动力。
二、蚌埠市经济增长潜力开发
1.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
第一,作为淮河流域历史文明中心,蚌埠集中了双墩文化、夏禹文化等世界级、部级文化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例如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的双墩文化、4000多年历史的夏禹文化、2200年前的楚汉文化以及300年前明文化等;蚌埠市拥有龙子湖、锥子山、蚌埠闸、荆涂山等多个著名的旅游文化风景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蚌埠文化旅游拓展了相应的空间。第二,蚌埠市持续深化蚌埠标志性品牌建设,连续多年举办花鼓灯歌舞节、玉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围绕“镇镇皆景区、村村皆景点”的要求,培育了贾庵村、宗洼村、南屯村等一批美丽乡村。蚌埠市积极推进文化水乡建设,先后完成胡洼村、淮河村、安淮村等文化水乡宜居村居创建,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建成了朱顶镇、古城镇、兰桥乡等第一批特色小镇,按照“一镇一品牌、月月有节庆、节节有特色”的思路,全力培育乡镇旅游节庆活动品牌,举办了“荷花节”、赛龙舟、采摘节、农家乐等系列特色活动,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提高蚌埠市文化旅游影响力,促进了蚌埠市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和竞争能力的提升。第三,“十二五”以来,蚌埠市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做着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文化产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增加值年均增幅在30%以上。2015年,蚌埠市列入省重点项目投资和储备计划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数为12个,总投资约为178亿元,计划投资约为2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6.29亿元,投资计划完成率高达233.79%。蚌埠市始终坚持把文化项目招商引资纳入重要工作计划,相继构建了七大文化旅游区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大禹文化、大明文化产业园、中华玉博园等项目建设。
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新常态背景下,随着传统红利的衰竭,科学技术及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创新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促进区域优势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蚌埠市作为皖北科教中心,科技实力雄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较多,拥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部级、省级研究中心、实验室。近年来,蚌埠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通过财政支持、政策红利、技术支持等方式,扶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为高新企业运营发展降低税收成本,以电子信息、交通设备等产业为核心,强化关键技术支持,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扶持力度,为蚌埠市科技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从“量”和“质”两个方面促进了蚌埠市经济增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工业经济增长活力充足,势头强劲
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历史发展悠久。蚌埠通过多方向多角度同时作用,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一方面引导产业聚集,大力发展电信行业,提升重工业、精细化工业、食品制造业等重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拓宽产业链,加强传统产业创新改善,鼓励企业同时开展线上与线下业务工作。启动大型企业、集团培养工程,扶持重点行业企业,助其尽快做大做强;加大对部分中小企业的激励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多角度、特色化发展。蚌埠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成功引进大连后青春设计有限公司入驻工业设计中心;启动多个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推进小企业创业孵化、创新发展。蚌埠市工业经济长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维持稳定幅度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逐年上升,重点产品生产和销售较旺,企业总体利润状况较好,安徽柳工、方兴科技、四十一所等大批工业企业产销两旺,发展势头迅猛。安徽中烟蚌埠卷烟厂、丰原生化、八一化工、国电蚌埠电厂等大型企业依然稳居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前十位,安徽柳工、昊方机电等企业产值增幅较快。
三、新常态下蚌埠市经济增长路径
1.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政府的扶持与引导
其一、政府要加快政府领导和推进力度,尽快出台落实相应的扶持政策。对新兴产业企业研发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和减免,设置多个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同时要对市场前景良好,经济效益显著的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加大银行对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实行部分优惠政策,创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等。其二、鼓励企业积极投身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保证创新资金的持续性不间断投入,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投入、引进高技术、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成立企业研发中心)等,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道路,提高创新效率,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三、要充分发挥技术服务业的作用。建立技术服务交流平台,充实服务功能,扩宽服务领域,为新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国际标准化研究提供公共技术的支持帮助。缩短企业研发周期,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以此持续支持技术服务行业的建设和发展。
2.夯实发展基础,大力扶持实体经济
其一,要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深入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续贷支持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调整小额担保贷款为创业担保贷款,针对符合创业要求、具备一定的创业条件但缺乏创业资金的群体和个人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同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支持工业企业发挥生产能力、引导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促进销售、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对企业用工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全面落实降税清费政策。
3.增强发展后劲,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蚌埠市具有特色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的优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多家具有新兴产业代表性的企业和产品,诸如蚌埠佳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二苯甲酰甲烷和硬脂酰苯甲酰甲烷(新型无毒PVC辅助热稳定剂)、丰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以柠檬酸为主原料的柠檬酸酯增塑剂、合众硅氟新材料公司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清洁生产工艺合成的苯基氯硅烷等。将蚌埠市具备优势的产业迅速培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和竞争力,这对形成蚌埠地区新兴产业的增长极具有重要的和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若干市场前景好、有望生成新增长点的先导型产业。同时,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入规企业培育鼓励企业发挥生产能力的通知》,在完善入规企业工作补助、入规工作机制、贷款贴息、人员培训等方面增强扶持力度,推动更多的中小企业转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积极建设众创空间,在全市打造多个低成本、多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加快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扩大有效投入。
参考文献:
[1]李扬.我市出台《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N].蚌埠日报,2015-06-05(A01).
[2]李茂峰.入规,小微企业的“成人礼”[N].蚌埠日报,2015-07-03(A05).
[3]刘新星.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商,2015,(10):264.
[4]何淼,张鸿雁.蚌埠城市文化资本再构建--“皖北中心城市”定位下的文化战略发展分析[J].中名城,2011,(08):21-25.
[5]张相蓉.蚌埠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6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