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扭秧歌作文范例6篇

扭秧歌作文范文1 [关键词]民间舞 “三道弯” 东北秧歌 胶州秧歌 一、“三道弯”在一个运动中的形态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在众多原因影响下,形成汉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曲线美的审美心理和汉族民间**性动律,“三道弯”体态的共性。 在汉族民间舞中,秧歌是人们最常见,最喜爱,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常常称为“扭秧歌”

扭秧歌作文范文1

[关键词]民间舞 “三道弯” 东北秧歌 胶州秧歌

一、“三道弯”在一个运动中的形态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在众多原因影响下,形成汉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曲线美的审美心理和汉族民间**性动律,“三道弯”体态的共性。

在汉族民间舞中,秧歌是人们最常见,最喜爱,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常常称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中的形态,是人体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流程。一般的说这种曲线指人体平面运动的曲线,是人体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力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内收和下沉感,给人以“圆”的呈现。汉族民间舞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三道弯”就存在于任何动作中。但是从动作自身的根源来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动力根源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而不同的运动方式又会对“三道弯”的异同产生影响。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想从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异同做一比较,力图通过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这一秧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体态特征。

二、什么是胶州秧歌及其胶州秧歌的特点

胶州秧歌同其它民间舞蹈一样,有其自身的风格特点。它是以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和细腻、泼辣的情感以及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体态,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欣赏。我认为胶州秧歌的要领主要突出一个“扭”字上民间表演者踩着锣鼓点,扭的袅袅娜娜、三弯九曲,当地人称为“扭断腰”或“三道弯”。

胶州秧歌是流传在鲁南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当地人称为“跑秧歌”。胶州秧歌以前表现时踩矮跷,后弃之。舞蹈中女性的动作最有特色。既有山东女性大气爽朗的气质,又热情泼辣而不失北方女性的妩媚。道具以扇子、手绢为主。注重碾、拧、伸、韧、扭。动作强调个性强,讲究“快发力、慢延伸”形态上追求“三道弯”。

三、什么是东北秧歌及其特点

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涵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

目前,我所说的东北秧歌,包括东北高跷秧歌、二人转、地秧歌三部分。早期秧歌是不踩跷的,为了让更多观看者看到表演,逐渐采用了跷的形式。

东北秧歌讲究“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整个舞蹈通过走相、稳相、鼓相以及道具的使用呈现出艺术特色。

四、不同的动力根源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

胶州秧歌的动力根源来自脚下的拧、碾,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在腰部形成一个“相”的中心点,使身体在平面的基础上以腰部为中心在肩部和髋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髋关节处也相应的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肩、髋两个力点向心的扭动使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在横向拉出的同时又具有纵向转动的特点,使“三道弯”体态动律在拧、碾、抻、韧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实感。

东北秧歌的动力根源同样来自于脚下,表现为“艮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重点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腰部随脚下“提踢”的重心变化而扭动,形成东北秧歌的“三道弯”体态是平面横向上下起伏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稳中浪、划圆动律、肩部和髋关节的扭动是由脚下的移动连带而产生的,而点不发生纵向的拧动关系。

五、不同的动力根源受到不同的流变过程

胶州秧歌人称跑秧歌,是徒步秧歌的一种,由于它是徒步秧歌,又着重“扭”,要扭的“三道弯”“九动十八态”。俗称“扭断腰”。因此,胶州秧歌的“三道弯”的幅度更大、更夸张。形成了拧、碾中的流动的“三道弯”体态。加之曾有过踩寸子的历史,脚总是以外沿的滚动来完成重心过渡,脚下的拧劲儿促成了膝部的粘劲儿,带动了腰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整体动态给人一种张力。

胶州秧歌的“扭”主要是由脚下的“拧”、“碾”而带动整个身体的扭,“扭”的当中形成特有的”三道弯”体态。

我认为拧动与力动是相互统一,有机结合的。也因此才构成了胶州秧歌独特的曲线艺术风格。如果没有拧动形成不了胶州秧歌的曲线体态。反之,如果只有拧动而忽略了力动的延伸,那“扭断腰”和“三道弯”体态也就无从说起。所以说,拧动是胶州秧歌的筋骨,力动是血液,曲线则是胶州秧歌的外部形态。三者的有机结合给胶州秧歌的动态美灌注了新的生命力,使得肢体线条的每一部分都显得刚中有柔,透露风韵。

东北秧歌主要源于辽南的高跷秧歌,现在教材中的东北秧歌多在徒步上做,但踩跷对形成东北秧歌风格特点的影响之大是非常明显的。在高跷上舞动最重要的是重心的掌握。因此,东北秧歌的动律,体态都围绕着这一形式产生发展的。

六、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三道弯”审美效应的差异和“三道弯”总体审美效应

“三道弯”在汉族民间舞秧歌中具有代表性,它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体。这种动态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很好地表现了女性的特有动态美。具有民族性,是汉族人民审美情趣的产物。胶州秧歌的“三道弯”泼辣中带着舒展,舒展中透着婉转。婀娜多姿,流畅优美。而东北秧歌那种艮劲儿、浪劲儿、美劲儿正是生长在东北平原人民的精神、性格、情趣的集中表现。它的“三道弯”给人以“绕肠三回”之感。

七、“三道弯”动律体态在民间舞教学中的作用

汉族民间**性舞蹈中都有“三道弯”的动律体态,在各舞种的“三道弯”体态中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一个微妙的不同点都来自其所在舞种一系列背景对它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在教学中掌握好各舞种的“三道弯”动律体态,也就找到此舞种的精髓所在。“三道弯”既小又大,有着广泛的内涵。因此,我认为加深对“三道弯”的理解可以在教学中起以下作用:

1.正解运用“三道弯”的动律体态可以加深对汉民族审美情趣的理解。

2.起到正确掌握各种民间**性动作的心理和韵律作用。

3.从“三道弯”体态入手,追求形似,神似的艺术表演境界。

参考文献:

扭秧歌作文范文2

扭、抖、走、转、颤和按,鼓乐声中去杂念,延年益寿保康健。

头上插花腰系彩,一通锣鼓扭起来……形式多样的秧歌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成為社区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

在北京西土城公园的小月河畔有支按摩秧歌队。69岁的李秀英之前得了脑血栓导致瘫痪,自从跳了秧歌后,李秀英将传统秧歌赋予了新内容——把中医按摩理念融合其中,自编按摩秧歌,不但有助于康复治疗,还有益于身心健康。2008年,按摩秧歌被编入了《中国全民健身方法》一书。

李秀英24年前患上脑血栓

今年69岁的李秀英身体硬朗,扭起秧歌来,热情奔放,让人很难想象她在24年前患上过脑血栓。

1987年,母亲的突然逝去让李秀英备受打击,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是她今生的遗嚏。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原本身体没什么毛病的她经常感到头晕,从老家回到北京后,她就因头晕起不来床,“一天,我爱人一早去上班了,躺在床上的我听到有人敲门,我想应声,可嗓子眼里出不来声音。”想去开门的李秀英怎么也挪不动腿,连人带被子滚落到地上。

邻居赶紧告诉了李秀英的爱人,一天之内连送了四家医院,确诊她患上脑血栓,半身不遂的她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痛苦难言,“患病那会儿,睡觉时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怕吓到家人,我就在脸上盖上一块布。”她每天由爱人用小车推着,辗转四家医院进行针灸、按摩、打针等治疗。一年零四个月后,渐渐恢复的她可以自己下床锻炼了,于是在家人的搀扶下,她到离家不远的西土城公园小月河畔的桃石亭参加群众健身活动。

做回春操、扭秧歌、打太极拳……一年多的时间,李秀英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她亲身感悟到群体活动的重要,“它给了我健康,给了我欢乐,给我的家人带来幸福。”从此,李秀英热爱上群体活动,而且积极性越来越高。

康复中自创按摩秧歌

刚开始参加健身时,一位“健友”鼓励她大声喊口号,并為她拍打身体。回到家里,她的爱人也这样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李秀英走路明显利落了很多。

原来,李秀英年轻时上过卫校,学过中医,了解经络穴位,她让丈夫帮自己拍打的地方,都是有选择的,曲池穴、肩井穴、风池穴,等等。不断地拍打肢体,李秀英的身体渐渐轻松下来,再扭起秧歌来,也比以前灵活了许多。时间一长,李秀英发现自己能拍打到的地方越来越多。

李秀英越来越喜欢这种独特的扭秧歌方式,在“健友”的启发下,李秀英根据穴位理论,结合体育、武术、舞蹈,将传统的秧歌编成健身操,没几天,她就為自己设计了几个动作:一个是按摩肩井穴,有助于治疗她的肩部和颈部。另一个动作是捶打足三里,有助于治疗她的下肢麻木。锻炼之后她发现,自己走路都很轻松了。自己身体越扭越好,和她一起扭秧歌的伙伴们也开始对她这些特殊动作产生了兴趣。“刚编完几个动作,我就分享给‘健友’们,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李秀英发现,之前的动作都是针对自己的问题的,而来扭秧歌的人身体状况都各不相同,于是越来越多的按摩动作加入进来。揉肩,缓解肩疼;揉腰肾,强健身体;揉腹,养胃、疏肝理气;还加入了撞胯、抖肩、颤腿、扭腰等各种动作。李秀英专门针对一些老年人的常见病,设计了20多个秧歌动作,渐渐地,大家便给这套特别的秧歌起名叫按摩秧歌了。

1989年3月北太平庄竞走按摩健身秧歌队成立了,“当时有20多人,大家选我当队长。1993年3月,这个队又发展成按摩健身秧歌艺术团,目前有50多人,经北太平庄街道文教科批准,任命我為团长。”李秀英回忆说。小月河畔成為李秀英义务教授大家按摩秧歌的场所,她的爱人也非常支持她,每次蹬车将锣鼓等东西搬到练习场地。一年多的秧歌扭下来,李秀英的身体恢复得很快,原来被人照顾的她,也开始做起了家务。

按摩秧歌活血通络,令气血畅通

按摩秧歌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其实这里面的道理也很简单。扭秧歌本身,就应该有运动康复的作用,扭来扭去,肢体肯定是越来越灵活的。当然,穴位的按摩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当李秀英按摩的穴位越来越多了之后,就变成了全身上下的拍打,而这个其实是挺有用处的。脑血栓患者肢体行动是不便的,中医认為这是经络阻塞,气血不通,筋脉失养。而全身上下的拍打,自古就是一个很好的保健方法,孙思邈在《千金备急方》这部书中就说过,对于手脚怕冷的人,可以“从上至下捶打,打热便休。”而在中国的福建、台湾等地区,这种捶打的方法又被叫做“捶龙”。这种方法,其实是可以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的,换句话说,就是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让萎缩的肌肉逐渐复原,经筋活动能力增强,自然就有助于李秀英的肢体功能的恢复了,而扭秧歌再加上拍打全身,周身气血畅通了,想来很多健康问题也能够随之好转了。

李秀英每天锻炼回来之后,还要坚持爬十层楼梯,回到家后她仍然不能闲着,中医理论、按摩穴位,李秀英一本本地记录,不断琢磨着每一个动作。李秀英义务教授按摩秧歌,已经吸引了二十多万慕名而来观摩和学习的群众。李秀英还带领队伍多次参加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秧歌大赛。李秀英每天都在快乐地扭着按摩秧歌,她曾被评為“北京市群众体育健身明星”、“全国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锻炼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她还為按摩秧歌编了口诀——“百动走為先,走不如扭、扭不如抖、抖不如转、转不如颤、颤不如按,扭抖走转颤和按,鼓乐声中去杂念,去杂念身体健,延年益寿保康健。”

2008年李秀英的按摩秧歌被编入了《中国全民健身方法》一书,现在这套按摩秧歌一共有45个动作,配合着身体的扭动和手臂的舞动,自己用双手拍点身上的穴位,或者是相互按摩对方背部的穴位,在音乐声当中“扭、抖、走、转、颤”,这样一来既能够锻炼身体,又能够带来愉悦,还能够防病治病,真的是十分新颖。

相关链接

高血压患者不宜扭秧歌

扭秧歌时,鼓点节奏快而有力,老人容易兴奋,使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心跳增快,血压急剧上升。对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来说,如果经常做这种运动,往往会造成脑血管意外或内脏损伤等。

一般来说,早期单纯高血压没有合并靶器官损害的老年人,如果没有冠心病,也没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肌肥厚等合并症,血压也控制得比较好,且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可以扭秧歌。但是,高血压合并有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的老年人就不适合扭秧歌了。80%的冠心病患者都患有高血压。如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仍扭秧歌,可能会在兴奋时血压升高,使脆弱的脑血管破裂,发生意外。长期扭秧歌会使患者的心肌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易发生心力衰竭。还有些单纯高血压患者,休息时血压比较好,但一运动血压反应就特别大,这些老年人也不宜扭秧歌。

健身秧歌的走、摆、扭

健身秧歌是寓锻炼、娱乐、观赏和竞赛為一体的新型健身项目,其基本动作设计借用了传统秧歌中的基本步法,既保留一定传统秧歌的特色,又体现了健身的特

走是健身秧歌的基本步法,走的动作要求腿稍有屈伸,摆动(移动)腿前进时脚跟先落地,然后过渡到全脚掌。

摆是臂的动作,一般来说,左腿移动,则右臂做不同形式的不同幅度的前摆动作。左臂随之右摆(或后摆),右腿移动,则左臂前摆。右臂随之右摆(或后摆)。

扭是步伐、摆臂和身体动的有机结合,是健身秧歌的基本特征。“扭”是指上体的扭摆动作,它的基本规律是:左腿移动,上体同时稍向左转或左侧屈;右腿移动,上体同时稍向右转或右侧屈。因此,健身秧歌的基本动作是以腰部的扭动带动双臂的摆动并与步伐配合,节奏有缓有急。

秧歌扭出好腿脚

在秧歌的练习当中,包含各式各样的腿部练习动作,像走、跑、跳、蹲等等,这些腿部动作对于增强腿部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腿部肌肉的力量都有着很大的好处,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新编健身秧歌的好处很多,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人人都可以参与,尤其适合中老年的朋友练习。

扭秧歌作文范文3

出生年份:1993年

现居地:辽宁抚顺

学习项目:抚顺地秧歌

业余爱好:秧歌、京剧

周宇是一个很简单的人,生活中只有两件事:工作、扭秧歌。周宇是抚顺市一家餐厅的服务员,平时只要有空就去扭秧歌,有时也跟着队伍走南闯北,参加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

周宇6岁时就跟家人一起上街扭秧歌,转眼间已是14个春秋轮回。小时候的周宇很腼腆,扭秧歌时怕人看,人一多就躲到一旁,不肯再扭,不似现在一般“人来疯”,撒起欢来万夫莫敌。

2005年,周宇参加抚顺地秧歌申遗录像片的拍摄工作,结识了一位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栾榕年。栾榕年是抚顺地区研究秧歌的专家,她对年轻的周宇印象很好,主动提出给他辅导,让他看大量老艺人的秧歌表演资料,揣摩学习。2009年,周宇拜栾榕年为师。喜欢京剧旦角的他,选择在秧歌中反串女角。

周宇很享受秧歌带来的快乐,他说只要一拿起手绢、扇子,就会忘记所有的烦恼,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秧歌的世界里。他的纵情纵性也感染到每一个看他扭秧歌的人,那种从毛孔里散发出的浑然忘我、生气勃勃,自成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2013年,一档以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节目登上央视三套。不同于以往的节目,这档节目聚焦了全国各地部级非遗舞蹈和原生态传承人,真正体现原汁原味、全民欢乐的大主题。作为部级非遗项目“抚顺地秧歌”的代表团队,浑河情民间秧歌艺术团也踏上了去首都的列车。周宇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第一次――在部级舞台上跳一回秧歌。表演结束后,大家气喘吁吁地等着专家点评。“如鱼得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系主任高度首先用四个字给他们的表演点了赞,接着又说:“队伍里有一个人给我印象最深,他的长相很平凡,但扭的那个浪劲儿简直让人受不了!”说完,指了一下周宇。

扭秧歌作文范文4

关键词:胶州秧歌;舞蹈动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44-001

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有着很强的范型要求。它的舞蹈动作刚劲脆爽,具有典型的北方人豪放的性格。它的表演风格通畅鲜明,自然质朴。动作则是火辣夸张,扭动的幅度大且柔韧舒展,民间以“扭断腰”加以形容,脚步的动作力度是重抬起轻落地,体态优美,引人入胜。在民间舞蹈风格上可以自成一派。有着北方民族典型的民族性格。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受推、翻腕的有机配合”。而这一动态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的富于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

一、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拧、碾、抻、韧、扭”

每个舞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动律,形态和神韵。相应的便形成了它不同的动态特征。胶州秧歌动态特征可概括为“拧、碾、抻、韧、扭”五大特点。这五种动态特点几乎是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他们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充满活力。动作之间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的内在的延伸美感。

“拧”是以腰为轴。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脚下的拧作为动作的发力点,使胶州秧歌形成线条弯曲,舞蹈动作轻柔,但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

“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之推反射在脚部的旋力上,呈现一种重抬轻落的力度美感。

“抻”是启动或到达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表现相互延伸的动作美感。

“韧”是在流动的动作变形中,呈现出一种力的性格,给人以不间断的力的延伸美感。

“扭”更是山东秧歌韵律的核心部分。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在一个“扭”字上,是动力脚掌和脚跟的碾动作为运动的支点,从而波及腰和上身部位的扭动而形成流动中“三道弯”的曲线特征。

“拧”“碾”在胶州秧歌中是紧密相连的,这两个字是形成“三道弯”体态特征的关键之所在。

“三道弯”是由舞蹈者在动作过程中以动力腿的脚掌或者是以脚跟的碾动动作而形成的。而“碾”在舞蹈动作上主要呈现在脚部。如丁字碾步这种脚步动作舞动时,由于先内后外侧之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转动及脚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又由于舞者大腿与膝盖向内侧拧动抬时,支撑主力腿的脚跟提起,而动力腿下踩时,主力腿又有栓制地向外侧拧动落脚跟,继落脚掌,从而使胶州秧歌形成线条变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也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

“拧、碾、抻、韧、扭”不是单独表现的,而是身体各部按一定次序,依次向上下同时进行,构成统一和谐的运动,它形成收与伸、强与弱极鲜明的对比动感特点,使舞蹈生动细腻,更具魅力。胶州秧歌调动全身各部位“拧、碾、扭、韧、抻”,使女性演员的舞蹈动作重抬(抬起来较快)、落轻(脚落地而轻)、走飘(扭动运行飘逸),活动起来扭断腰,形成“三道弯”的体态特点。

二、胶州秧歌的基本步法

丁字拧步,分为正倒两种。正丁字拧步是由脚下的拧动,促使膝盖的转动,带动腰部的扭动,形成自下而上的三道弯。脚下的拧动强调的是:主力腿的脚掌追动力腿的脚跟,强调的是碾劲儿。腰部的扭动强调的是对抗力。双膝往右拧,腰往左回,双膝往左拧,腰往右回。主力腿的膝盖往下衬,主力腿的腰相应的要往上提,这样有个交叉的对抗力。对抗力需要韧劲儿和拽劲儿来完成。因此,我们说胶州秧歌的正丁字拧步需要碾,拧,抻,韧来完成。倒丁字拧步是主力腿的脚掌碾动,动力腿虚离地面,要求脚下,腿,手臂,身体在一拍完成动作,形成整体转动,瞬间停顿的力感特点。

提拧步,强调的是提起的一瞬间一定要形成三道弯的体态,落下腰带劲,同时运动。

扭秧歌作文范文5

关键词:“三道弯”;教学;动态;审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劳动。因此,不同的民族与时代,所展现出的舞蹈也有着不同的风格与韵味,通常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生活习俗都能在其表现的舞蹈中展现出来。在汉族秧歌里“三道弯”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而“三道弯”在汉族秧歌的运用更是广泛常见了。在这里,就从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这两种民间舞蹈来探索解析了“三道弯”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异,才让我们觉得民间舞是这么的有魅力!

1 “三道弯”在汉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1.1 山东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

古人有云“扇影衣香人如醉,笙歌围住一团春”,用来形容胶州秧歌是最合适不过的。胶州秧歌里舞者通过运用头、肩膀、胸、胯、腿部、膝盖、脚、大臂、小臂、手这几个地方来不停地运动变化着,那身姿扭起来十分动人窈窕,就像一杯香醇的美酒,让人美醉了。

如舞蹈作品《风酥雨忆》展示主要突出了“拧、碾、抻、韧、扭” 这五个特点。拧和碾是最重要的地方。“拧”就是拧腰上身和胯部用反向力;“碾”体现在脚上其呈现出向外的延伸之美等。在初学胶州秧歌时,老师就会先教脚下的步伐,左脚抬起到右脚踝骨的位置上,从跨跟膝盖脚尖往回,然后脚跟落地,把重心推到两脚之间,然后从二方向向八方向打开,两腿膝盖贴紧,上身方向保持不变,这才达到上身下身一种扭毛巾的感觉。拧碾做好之后再配合手臂的画八字运动。

1.2 安徽花鼓灯中的“三道弯”

“梗”“摆”“旋”“弯”;“脚下梗着走”,这是脚上用力,重量放在右后方,切忌力浮着,“梗”要出来,灵巧多变为精髓。舞姿轻盈多变,有时如仙鹤般翱翔,有时如雪花般飘洒,有时又如轻浮于水面的柳丝,将东方女子的活泼娇俏而又潇洒豪迈的性格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舞蹈《翘兰花》以腰部为中心,在上半身和下半身反作用力下形成了一种“S”体态。而脚上干脆梗的力量带动上身轻轻地摆动,手臂在身体旁划圆圈。“拐弯靠着旋”,在表演中看出来,要做到脚下快准稳干脆利落,不得拖泥带水。在教学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动作名称还有“风摆柳”,左手叉腰,右手向前划扇,腰部保持下弧线摆动。身体保持一种“S”摆动,真就如同被风吹动的柳条儿一般。

2 “三道弯”在山东胶州秧歌和安徽花鼓灯中的审美

2.1 流动的“三道弯”之动态美

流动的“三道弯”,是指不间断的动作所形成的动态,重点体现过程,强调的是动律。“三道弯”的流动在胶州秧歌的舞蹈中的体现,主要就是“拧、碾、抻、韧、扭”这五种动作。这种舞蹈体现了一种强弱、快慢、收伸之间的一种强力反差使得舞蹈更有张力。舞蹈《一片绿叶》运用了这种体态特点,通过“拧” 和“扭”,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像被风吹动如绿叶般柔弱的窈窕女子,随风而动。胶州秧歌是运用全身几个部位的扭、拧、韧、不停地循环和重复来表现出流动的“三道弯”。其中“活动起来扭断腰”就是最突出的特点。它最强调整个身体的一种配合,把脚上的拧和,配合以腰为中心点,以肩膀和脚的逆方向的扭动,再以腰的扭动带着的手上的小臂来绕8字形状圆,加上推手和翻腕的动作来统一结合起来,自然而然地形成“三道弯”,使身体达成一种协调的运动,身体随步伐前后仰向两边拧,身体不停地圆润地划“8”形状圆,形成上下身的扭动动律,整个律动的是连绵不断周而复始的。

2.2 静态的“三道弯”之造型美

静止中的“三道弯”也是非常不同的,“拧”“倾”是安徽花鼓灯最大的特征,是一种横向的。整个舞姿造型是向上挺拔的。在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仙子的“飞天舞”相同的是体现的也是各种“S”形状的舞蹈姿态,也同是静态的“三道弯”而仔细的一对比,就会发现敦煌壁画上的仙子体态整个身体是往下沉的整个重心放在下面,保持松胯并冲出身来形成的“三道弯”。表现了柔、韧、沉、曲的感觉。

3 形成安徽花鼓灯与山东胶州秧歌“三道弯”特点异同的原因

3.1 审美因素

首先是从传统的历史文化中遗留下来的一种大众对于女性“s”型姿态的审美特征。我们东方人的传统思维和舞蹈方式常常是曲线的,所以,民间舞蹈中多呈现“S”形状的舞蹈姿态。在处于安徽那一片土地的位置文化氛围与其悠远的历史形成了花鼓灯的独特魅力,中国南北方的界线的干流发源于河南的淮河,横向穿其干流的北部。所以,安徽花鼓灯吸收了其南北文化的优点与长处,既保留有吴高窟舞的魅力风韵,更是尤其受楚风的影响。楚人的习俗我们都知道第一尚武,第二知音,第三就是好细腰。而细腰则体现在“兰花”、“三道弯”、“S”形状,强烈突出了腰部曲线。山东胶州秧歌发源于农村底层人民自娱自乐的小游戏,开始流行于郊县的小县城里,类似于如今的广场舞,既热烈奔放又娇俏可人,体现了朴实而丰富有趣的齐鲁文化也保留了古风中女性的阴柔美。

3.2 文化因素

每一种舞蹈都体现出那一方土地的文化内涵,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体现在“三道弯”中。封建传统文化中的旧习俗“缠足”便是这两种秧歌形成走路迈碎步两边扭相同动律一样的原因。封建社会以缠足这种方式来束缚当时女性的肉体与精神,这种当时的旧的落后的价值观便体现在了舞蹈之中。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审美。胶州秧歌中的脚拧、扭腰、小臂绕八、手推、翻腕这一系列特点的体现重点都在于弹性的脚掌和灵活的脚跟。因为当时表演的大多是男艺人,表演时为了突出女性特征因此跳舞时都要穿上量身定制的小鞋来模仿女性的小脚。因为脚穿跷板表演时必须得要踮起脚尖,重心集中于木跷上,自然而然形成了两边扭的体态特点,后来改革开放,缠足这种旧习俗被明令禁止,以踩跷板来模仿小脚的形式也一起被禁止,但是形成的动律特征却在表演中遗留了下来也就是“三道弯”的动态动律特点。

通过以上对比出了安徽花鼓灯强调的是三道弯的“亮相”表现出了三道弯的姿态美造型美,风格特征中带有一种“艮劲”。而胶州秧歌强调于流动的三道弯,表现出三道弯的动态美,抻、韧结合,周而复始。经过这两种“三道弯”的学习,对汉族民间的秧歌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进而能够更好地运用发挥到舞蹈的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 郝颖.试论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三道弯”的同源性[J].中国科技博览,2009.

[2] 严嘉.“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3] 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 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姬茅.中国民间舞常用动作选萃[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6] 王卫东.中国汉族舞蹈发展脉络概述[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

[7]刘青戈.中国舞蹈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扭秧歌作文范文6

关键词:健身秧歌;产生;发展;健身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485―03

健身秧歌是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根据人体运动生理规律,把运动和舞蹈结合起来创编而成的,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学习舞蹈的一项新兴的群众体育项目。本文以部级健身秧歌比赛规定套路为例,探讨和研究健身秧歌这一新兴体育健身项目的产生、发展及对人体的健身作用,以期为健身秧歌更好的蓬勃开展、更好的服务大众、更好地实现国家体育总局号召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作出一定的贡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国部分地区经常参加健身锻炼的青中年、中老年人,以及部分学校教职员工、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访问法 由于本人2001年亲自赴京参加健身秧歌部级培训,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有幸亲自调查访问了国家社体中心工作人员;国家一级编导、秧歌舞蹈专家吕锋老师;国家著名演员、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艺术系董炎老师;以及参加第二套健身秧歌培训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员。又通过书面、口头、电话和网络通信等形式,调查访问了参加晨练和晚练的群众、部分大中专院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共2826人次,认真听取了他们对本论文的某些问题、观点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1.2.2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设计调查表.分别对我国部分地区晨晚练点如郑州市绿城广场、濮阳市中心广场、河南省财税专科学校等24个经常参加晨练和晚练的、基本覆盖各行各业的部分青中年、中老年人,以及部分学校教职员工和部分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健身秧歌开展状况及健身作用,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青中年组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28份,有效问卷387份,有效回收率90.4%;中老年组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2份,有效问卷408份,有效回收率90.2%。

在多次修改后,请20位体育专家对问卷的有效性给予评定,一致认为问卷的效度符合本论文的要求(表1)。

1.2.3逻辑法在分析文献、数据资料以及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方法。

1.2.4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的调查数据,采用Excel97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从我们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发现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将近89%的青、中老年人曾经参加过健身秧歌锻炼,尤其是中老年组,有将近78%把健身秧歌当作身体锻炼的一种主要形式。72%的锻炼者认为健身秧歌的运动强度适宜。他们一致认为健身秧歌不仅能锻炼身体,愉悦身心,改善情绪状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们和谐交往都有着不可泯灭的作用。另据访谈调查,有许多仅仅停留在早晚出去散散步,挥挥手臂、摆摆腿做些简单体操活动的锻炼者都曾经耳闻目睹过健身秧歌的风采,都向往或愿意有机会参加健身秧歌锻炼。但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有81%的锻炼者认为锻炼场地严重不足,健身场所人满为患。59%的锻炼者认为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人数太少,希望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63%的锻炼者认为应该举办各种各样的比赛促进健身秧歌的开展和交流,但也有21%的锻炼者认为喜欢自娱自乐和愿意参加表演。他们一致认为健身秧歌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需要编排出更多更美的健身秧歌套路,进一步推动健身秧歌产业化进程和在全国各地的普及。

2.2分析

2.2.1健身秧歌的产生 2000年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组织,来自北京、河北、吉林、山东、陕西的秧歌专家和学者会聚北京,在这里进行研讨及技术培训。通过对我国秧歌四大流派技术的挖掘和科学整理,主要根据陕北秧歌,从中择出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扭”与“踏”,如“十字扭步”、“三进一退扭步”、“二进二退扭步”、“前进扭步”、“扭腰步”等共24个手法和步伐,根据人体运动生理的规律和中老年人的生活规律及身体承受能力创编出了第一套健身秧歌规定套路,普及之后,以其科学性、健身性、安全性、趣味性、观赏性、群众性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为满足中、青年秧歌爱好者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又设计了第二套、第三套针对中青年、青少年的健身秧歌。该套动作无论是动作力度强度及运动量较第一套有明显加强,体现了不同人群的活力和需求。目前,健身秧歌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列入全民健身的96个比赛项目之一。

2.2.2健身秧歌的形式 国家社体中心在健身秧歌竞赛规则(2003年试行版)中把健身秧歌的形式分为比赛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两大类。健身秧歌比赛中一般包括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两部分。比赛规定套路根据健身秧歌竞赛规则(试行)的要求进行编排、训练、比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组织创编出的第一套、第二套及第三套健身秧歌。健身秧歌自选套路是普及性的,没有统一要求,但其编排应选择传统秧歌中健康的、适用于体育锻炼的基本步伐,并考虑到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进行创编。到目前为止,各地市共创编出几百套健身秧歌自选套路。其中仅北京市就创编出近百套“北京新秧歌”。河南郑州创编的“郑州俏秧歌”受到国内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2.2.3健身秧歌的开展状况 到目前为止,各地市共创编出几百套健身秧歌自选套路。其中仅北京市就创编出近百套“北京新秧歌”,北京市文化局对北京地区的秧歌进行大力的改革,给传统的秧歌加入了许多开拓创新的元素,丰富了秧歌的形式和内容。河南郑州创编的有(以手中所拿器械命名)“转花秧歌”、“长扇秧歌”、“春铃秧歌”、“花棍秧歌”、“袖鼓秧歌”、“拍手秧歌”、“退步秧歌”、“花轿秧歌”、“俏婆婆秧歌”等等。“郑州俏秧歌”精编版参加全国“四进社区”文艺汇演获铜奖。“转花秧歌”、“袖鼓秧歌”参加全国健身秧歌大赛分获金奖、银奖,受到了国内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一个街道一一梅园新村街道创作编排的一套别具一格的“海派”健身秧歌,在全国大赛中不仅引起全国各地参赛者的关注,甚至还推广到了韩国、日本。2005年2月,中国健身秧歌团受澳大利亚多元文化节理事会的邀请,向澳洲人民和旅澳侨胞展示了中国健身秧歌风采、为中澳两国民间体育文化交流增添新光彩,填补了中澳民间文化体育交流的空白,这是对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

统文化的**传颂方式。目前健身秧歌已经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推广,各地市纷纷根据本地特色编排了大量的健身秧歌,异彩纷呈,套路翻新,无不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欢迎。

2.2.4健身秧歌的特点

2.2.4.1健身秧歌具有健身性、观赏性、娱乐性 调查中我们发现,凡是参加过健身秧歌锻炼的所有锻炼者一致认为健身秧歌具有健身性、观赏性、娱乐性。可有效地训练身体各有关部位的正确姿态,使人体匀称、协调地发展。队形变化自然、流畅、清晰、美观,男女运动员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或运动服在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下完成动作,特别是在大型比赛时,场面气势恢弘、颇为壮观,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2003年12月中旬北京市全民健身秧歌万人展示活动以万人集体表演的形式展示了青、中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倡导健康文明的健身方式。2004年正月十五,由郑州市委宣传部和郑州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的郑州市第六届民间艺术大赛暨“郑州俏秧歌”大赛在绿城广场举行,3000人的“郑州俏秧歌”表演队汇集绿城广场,共庆元宵佳节。整个比赛的场面红火热烈,秧歌闹起来,锣鼓敲起来,彩绸舞起来,花伞撑起来,无论男女老少都争着闹,抢着看,图个红火热闹,为个喜庆欢乐,整个广场变成了一个舞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2.2.4.2健身秧歌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安全性 秧歌起源于中国唐代的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是我国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活动。它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凝结着汉族人民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操与智慧。健身秧歌采用鼓点、唢呐的伴奏音乐,音乐旋律极富有民族特色。健身秧歌活动的运动方式、强度适合于青、中、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也比较安全,所以被许多青、中老年朋友当作强身健体的首选方式,已成为群众平日健身娱乐,表达喜悦情感的重要手段。据调查,目前健身秧歌在全民中得到了极大开展,全国各地是绝大多数晨、晚练点均有健身秧歌健身队伍,这一项目已经在全国蓬蓬勃勃开展起来。来自权威部门的确切数字表明:目前,扭秧歌逐渐成为我国健身的“第一运动”,全国每天以扭秧歌的形式参加锻炼的人已超过3000万。河南省体育局社体中心的统计表明,目前河南省练习健身秧歌的群众已有30万之多,并且还在快速地普及和发展。仅就郑州市区而言,跳“郑州俏秧歌”的人已不下万余名,大街小巷,清晨黄昏处处可见扭动俏秧歌的身影。

2.2.4.3健身秧歌能够全面发展身体 健身秧歌动作中包括:前进后退步、横扭步、十字步、三进一停步、跳扭步、蹲步等六种基本步法及这些基本步法的变化,配合多种多样的手臂动作,使身体的各部位协调配合,并且同一动作组合考虑了动作对称和在不同的方向表现。套路动作由慢到快、运动量有小到大,最后有整理动作,能全面发展身体。

2.2.4.4健身秧歌动作设计符合年龄特点(以国家健身秧歌规定套路为例) 在调查过程中,有73%的人认为套路创编从实际出发,符合年龄特点,既强调了体育的娱乐休闲功能,也达到了健康这个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副主任林洁介绍说,社体中心先后推出的两套健身秧歌,都各有特点。第一套音乐舒缓,手部动作多,比较适合老年人;第二套欢快,动作选定符合人体各部位的需求,强度也比较接近有氧运动,弥补了大秧歌的不足之处,更符合科学健身的要求,因动作幅度较大,也备受年轻人的喜爱。而现在正在普及的青少年组动作轻俏活泼,非常优美。

2.2.4.5健身秧歌伴奏音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据调查,健身秧歌锻炼者非常喜欢富有民族特色的伴奏音乐,健身秧歌的音乐伴奏不仅烘托气氛、激励队员情绪,而且其风格继承发扬民族特色,具有明显的健康色彩。

2.2.5健身秧歌的健身作用及其理论依据

2.2.5.1能提高人体生理各项功能 1)增强体质功能。经常进行健身秧歌锻炼,可以增强运动系统的功能,促进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提高,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改善消化系统机能。2)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艺术修养。3)焕发精神面貌,陶冶高雅情操。健身秧歌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身体练习,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锻炼,心情愉快,不宜疲劳,还可排除精神紧张。在调查访问过程中,锻炼者一致认为健身秧歌锻炼能提高人体生理各项功能,特别是部分慢性病患者。从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坚持健身秧歌锻炼也是从根本上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途径之一。即使无病,进行健身秧歌锻炼也可以延长我们的“健康人年”,使自己活得更有质量。

2.2.5.2可以改善情绪状态,使人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帮助锻炼者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在健身秧歌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害羞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持续紧张的工作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身心衰弱,参加健身秧歌锻炼则可以使青、中年人减缓压力,帮老年人排遣孤独和寂寞。体育锻炼还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2.2.5.3能促进人的社会交往活动,而且其社会交往特性又会吸引人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 健身秧歌训练和比赛都是以团队为单位参与,有助于加强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健身秧歌作为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以其民族性、全民性等特点,正在为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2.5.4是人体和心灵健与美的完善结合 在健身秧歌这一锻炼形式中体现出多种多样体育美的形式,主要包括身体美、运动美、技术美、行为美和心灵美、环境美、色彩美。在健身秧歌这一健身形式中充满了雄伟、豪放、刚毅和崇高柔和、典雅、秀婉的优美。健身秧歌训练者既是体育美的塑造者,又通过其行为特征表现出其感受美的情感,欣赏者同样以其特有的行为特征:喜、怒、哀、乐与运动者共同构造体育运动美的世界。笔者在对晨晚练点的走访过程中,健身秧歌锻炼者在整洁、优美的环境里锻炼,整齐的锻炼队伍也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锻炼者身着不同颜色的服装,手持不同颜色的道具,令舞者、观者均产生心旷神怡的感受,引起耳目一新的美感,其美丽的画面使人深深的陶醉其中。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健身秧歌深受健身锻炼者的欢迎,成为全民健身有效手段之一。健身秧歌具有健身性、观赏性、娱乐性、民族性、群众性、安全性等特点,符合人体运动生理的规律和青少年、青中年、中老年人的生活规律及身体承受能力。参与健身秧歌锻炼能提高生理功能,改善心理状态,培养人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审美能力,具有较高的科学健身健心价值,还是实现国家体育总局具有历史意义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号召的需要。北京奥运会不仅仅是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更为推进我国群众体育的开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要真正实现“人文奥运”的办赛理念,就要求大家着力发掘中国文化和中国体育中的优秀成分,通过推广和普及像健身秧歌、武术等多项民族传统体育,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体育的丰富内涵和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

3.2建议 1)各地市群体部门应进一步推动健身秧歌在边远农村地区的普及。目前,健身秧歌在城市及郊区农村开展比较普及,但在边远农村地区开展还不够,这主要受人们健身意识、经济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

2)各行业部门应进一步调动中、青年男性参加到健身秧歌锻炼队伍中来。中青年男性是家庭和社会的顶梁柱,平时很少参加健身活动。健身秧歌对于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方式,其动作生动活泼、舞姿优美,不受场地、经费、时间限制,完全符合中年人身体活动规律,这一特点将会推动中年人健身运动的开展,也会提高他们的健身意识。

3)政府要增加群众健身场地,扩大社区锻炼场所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行全民健身知识的广泛宣传和指导。如今群众的健身意识增强,但身边的健身场地较少,没有合理配置利用公共和部门单位的体育场地资源。此外,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系统,在社区锻炼场所建立一支足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行全民健身知识的广泛宣传和指导,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市民健身潮的持久性。因此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加强决策、投入和引导,群众这一自发的热情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4)适时举行一些各层次的比赛,激发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比赛时,赛场上整齐、干脆的动作可极大地发挥他们的团队精神,也把秧歌与体育的结合推上一个近乎完美的境界,使秧歌运动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群众体育运动,锻炼了体魄,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各单位通过赛前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加深了同事之间的团结与协作,增强了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部门的凝聚力。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7-13 15:14
下一篇 2024-07-13 15:10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6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