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的事迹范文1
团中央请来的客人
张海迪到北京后,团中央第一书记***和书记处书记、***、李海峰等同志就来到中央团校万年青宾馆看望她。在纪念为雷***题词二十周年的日子里,书记们带来了首都和全国青年对她的问候。他们握着海迪同志的手说:“你是我们团中央请来的客人啊!”在团中央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司机,五十三岁的吴善元师傅,听说海迪喜欢音乐,特意带来了手风琴,兴致勃勃地边拉边唱。浑厚高亢的歌声冲出房间,回响在走廊。海迪高兴极了,连声说:想不到老师傅还是位出色的男高音。在共青团的岗位上,真是青春常在啊!当晚,海迪看着团中央送来的苹果、桔汁和麦乳精,她觉得一个个大苹果象一张张笑脸,她冲了一杯麦乳精,甜甜地喝了一大口。
他们最懂得歌声的分量
三月五日前后,团中央召开全国青少年学习**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座谈会。张海迪向代表们汇报了自已的事迹后,同志站了起来:“海迪同志是个好歌手,欢迎她为我们唱支歌。”海迪的确有几支拿手的好歌,但会上她被边防战士买托乎提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她说:“我唱的这支歌是献给冰封哨卡的坚强战士买托乎提的。”
二十三岁的维族战士买托乎提常年守卫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全军最高哨卡—喀喇昆仑山神仙湾哨卡。他在那里一人一次连续守防四百六十天。女友和他分手了,他并不丧气。他一下子爬上六千多米的高峰,用石块垒成一座象征边防战士的石像,并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风光……”海迪的歌声在大厅里回荡,买托乎提听着歌声流下热泪。他走到海迪的身边,向她行了个军礼。
来自祖国各地的代表们,他们并不是歌唱家,但他们最懂得歌声的分量。吉林姑娘肖文在一次联欢会上,特意唱了一支献给海迪的歌—一《祝您恢复健康》。这歌是她自己作词,自己谱曲的,虽然没有伴奏,但歌声几乎使每一个参加者落泪。这歌声不正代表大家深深的祝福吗!
他们之间有着特殊的感情
张海迪在北京的活动是紧张的,但也是幸福的、难忘的。她在北京作了四场报告,场场强烈打动着人们的心。她的名字和事迹传遍祖国千家万户。
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北京童车厂一位名叫王在宁的聋哑青年,找到团中央负责同志,使劲地比划着、*喝着。他的意思,一是要见见海迪,二是请她留几个字。因为活动安排得很紧,虽然他没有见到张海迪,但他收到了张海迪寄来的一张漂亮的明信片,海迪在信上写了几个大字“让我们共同进步”。
三月十一日下午,海迪在人民大会堂为首都青年作报告。消息传开后,住在北京大街小巷的几十位病残青年,摇着轮椅,架着双拐,不约而同地来到人民大会堂,噙着泪水在门外等待,大大小小的摇车摆了一片……
海迪作完报告后,会场内一个架着双拐的青年,踉踉跄跄地迎了上去,一下子扑在她的轮椅上,激动地哭起来。他就是由谷建芬作曲,吴国松演唱的《希望的曙光》的词作者之一司德林。海迪与这位未见过面的朋友保持了一年多的通信联系。她到北京后的第一封信,就是写给他的。海迪和病残青年有着特殊的感情。
老将军给她的鼓励
张海迪的事迹范文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张海迪的故事》。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思潮起——久久平静不下来,她的事迹可谓影响了我的一生。
张海迪五岁时,患上了高位截瘫,脖子以下不能动。她的人生大部分在病床上度过。她动的手术高达五十次之多。医生断言她活不到十四岁。平常人看到这个结果,肯定会一蹶不振,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可生性乐观的张海迪却并不害怕,反而珍惜时间。在床上自己看书学习,虽然她从未跨入学校一步,可是靠着坚强的毅力,她自学了小学到研究生的课程。病好了点,手能动的时候,又自学了针灸,为别人治疗。治疗人次达一万人。还自学了多国外语,翻译了十万多字的外国著名作品。还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等书。发表了《是颗流星 就要把光留给人间》。虽然她是个残疾人,但她的人生比一些健全人还要精彩,还要有价值,真可谓是女神中的女神。
看看英雄,想想我自己,在我短短的十三年人生里,我一直在“混日子”,每天满脑子就想这玩电脑,一到星期天就呆在电脑旁一玩就是一天。在课堂上,我不是在做小动作,就是和别人说话。老师盯得紧,我不能和别人说话时,就害软骨病。有一次,课堂上我嫌老师讲得烦了,就趴在课桌上,老师还以为我生病了呢,问我哪里不舒服。只有我自己知道,身上哪里都舒服,不能玩我才不舒服。所以我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倒数。老师都拿我没办法。要是张海迪阿姨有我这样的条件,她会怎么做呢?她一定会像饿久了人看见了面包一样急切地咀嚼知识的营养,会像在沙漠里呆了几天的人看见了泉水一样,痛饮知识的甘露。而我呢?唉,我真是暴殄天物,痛失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啊!
我的意志力也是像纸一样软。还记的那次,我背书的时候我发奋要背两篇,可还没背半篇就不行了,再背一句,就像再背一万句。我索性就不背了。教过我的老师都说我聪明,接受新知识快,可我就是太懒,只要多做一点题,我都嫌冤;只要我会的知识,老师多讲一会儿我就嫌烦。为此,老师没少找我谈话,可我总是左耳朵听,右耳朵扔。如果张海迪阿姨有我这个条件,她该多么珍惜呀,她一定每次考试都会第一名吧!而我呢?每次都属于中等水平。唉,我真是无可救药呀!
读了张海迪的故事,我的脸红到了脖子,真是惭愧不已。我要以张海迪阿姨为榜样,用她的事迹来鞭策自己,督促自己,让自己迅速成长起来,快快优秀起来。
张海迪的事迹范文3
也许有人问,大红大紫的艺人才是如今人气指数最高的,你为何会喜欢那早以成为过去的名人呢?真是没品味,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李白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有诗仙之美称。但是在我心中李白更是懂得良苦用心的好榜样。他让我知道从小就应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努力,进取,坚信: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用到家,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天天不停地磨,铁杵虽然粗,但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就如读书一样,天下的好书很多,只要天天认真地读,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会把所有看过的书融会贯通的。
李白在我心中已占有重大的地位,山压不倒,风吹不掉,因为他的精神如一颗种子,早已在我心中生根发牙。然而我更崇拜李白的诗篇。
崇拜他那“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豪迈奔放,崇拜他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奇妙意境;崇拜他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清朗秀美。
我想:这就是我崇拜他的理由吧!
2.我最崇拜的作家
我崇拜的作家有很多,比如巴金。冰心。饶雪漫……而其中我最崇拜的是她。一个让我知道了做人要勇敢坚强,也是一个让我知道了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人。
这个人是——海伦。凯勒。在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我了解到海伦。凯勒是一位盲聋哑人,但是,她凭着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考上了美国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她身为一名残疾人,并因为自身的缺陷而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渴望。她不停地去摸读盲文,拼命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好学,以至于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知道让还伦不再孤独,她有了朋友,她们经常出去玩,这也让海伦越来越想开口说话,于是她的父母请来了萨勒老师。老师让海伦把手放到自己的脸上,感觉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平时我们健康人小时候学习说话还有点难度,而这种完全靠触觉来学习的方法,艰难度可想而知。可海伦却靠着顽强的毅力学会了说话,几乎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
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我们应该向海伦。凯勒学习,平时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而海伦。凯勒遇到的困难可大了,但她并没有退缩,而是与困难做斗争!俗话说得好,“苦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海伦。凯勒你多么坚强!你没有被命运屈服,你用自己顽强的毅力改变命运!创造了奇迹!海伦。凯勒你多么伟大,你作为一个盲聋哑人,竟能如此利害!以后我也要像你一样,遇到困难不退缩,与它做斗争!海伦。凯勒,我崇拜你!
3.我最崇拜的人—张海迪
张海迪是我最敬佩的人,因为,她的事迹让我感动。当我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以后,便被她执著的精神打动了,立志要做一个像张海迪那样的好同志。
张海迪,从小便患有残疾,胸部以下失去知觉,医生说,这种高截瘫病人最多活不过27岁,张海迪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但却不甘心庸碌一辈子,她决定用自己的行动让人们记住她,张海迪。
张海迪决心学好医术,减轻别人的病痛,她为了学好医术,在小动物身上做实验,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张海迪已经能熟练的掌握医术了。
因为张海迪平常很乐于助人,所以,周围的人有什么困难都找她寻求帮助,又一次,一位老人拿着一瓶进口药,来找她,请她帮忙翻译,但是张海迪也看不懂,她看着这位老人失望的走了,便下决心学好外语。经过她的努力,她的外语已经学得非常好了,她翻译了外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拿着译稿去找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激动地流下了两行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位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这就是张海迪,一位不愿意向命运低头的姑娘,她一直激励着我们。
4.我最崇拜的人
在历史里,曾经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为我们人类造福,像“炸弹大王”诺贝尔,让黑夜亮起来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元素周期?舻姆⑾终呙沤萘蟹颍?戳ⅰ叭招乃怠钡目蒲Ь奕烁绨啄帷?
在其中我最尊敬的人就是“发明大王”爱迪生,他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获得发明专利的就有1328项。平均每15天就会有一项新发明。在发明的高峰期,更是三天两头就有一项发明,他因此被誉为“发明大王”,他的发明对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在小时候好奇心特强。无论什么事都会问为什么,而且只要有可能,他喜欢动不动就做实验,为此经常闹出大笑话来。有一次他看见热气球会飞就想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会不会也飞以来,他让同伴吃下了一种会产生气体的药粉,结果差一点就闹出人命,他爸爸也狠狠地打了爱迪生一顿,但他的好奇心却没有因此而减弱。他在上课时也经常会问一些连老师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老师就骂他“笨蛋”“低能儿”等,最后被学校开除了,不过他妈妈也是一位教师,从此以后就是他妈妈在教他了。
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要数发明了电灯了。在电灯问世以前人们用的是昏暗的煤油灯,在他仔细的研究了一个刺眼的电弧光后,就宣称要发明出光线柔和的电灯,他找了1600多种耐热金属和6000多种植物纤维,但都失败了。终于有一天爱迪生想到了用棉纱试一试,之后他们日夜盼望的情景出现在了眼前:灯泡发出了金色的光芒。这一天是1879年10月21日,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定为电灯的发明日。
回答者: 441583335 - 二级
2009-4-13 15:07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海伦凯乐不就是这样的人么?
海伦凯乐在她出生九个月时失去了视力和听觉,因此她丧失了语言能力。从此,他便被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隔离开了,只能够生活在一片漆黑的世界中。很多人都认为她不可能再站起来了,但是,海伦凯乐凭着他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自己,战胜了病魔。
和海伦凯乐相比,我们遇到的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我觉得个人经受一点挫折,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可以提高一个人扭转逆境克服困难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一个人如果不经历困难和挫折,总是一帆风顺的,就会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霜雨雪的摧残,很容易被一时的挫折所压垮,这样的人难以成材,难以有所作为。
崇敬是理性的,而崇拜则可能是盲目的,没有理智的。我们中学生有不少的追星族,他们对某些港台歌星十分迷恋,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由于追星,荒废学业,时光虚度。我认为追星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盲目地去追星,要适可而止。
张海迪的事迹范文4
当然,有了这点概念性的认识远不能代替对这个人物的塑造,还要找出一些能够丰富概念认识的细微感受来补充这一形象。于是,我与编导及摄制组的主要创作人员一起来到山东聊城。我急于了解海迪在生活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聊城的当天下午,我们就来到海迪的家。推开门,看见她正坐在一张床上,我惊讶地望着她,简直不知说什么好。她完全不象电视中的样子。她的背是S型的,如果不靠双手撑住,根本不能直起来。但她的脸上没有愁容,她开着玩笑跟我打招呼。我们很快就象好朋友似的聊起来。她思维敏捷,热情真诚,常使我忘记了她是一个残废人。我简直不能理解,她哪儿来的这样充沛的精力。
我象海迪家的成员一样,与她在一起生活了十天。她每天几乎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我们谈论对生活、对人生的看法,也谈我们各自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海迪对我讲起抚育她成长的尚楼大队的乡亲们,讲那里的人,讲金线河畔绿色的庄稼。从她身上,我感受到一种火热的激情,一种对生活的爱。我被她感染了,有时一谈就是六七个小时。我对海迪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剧本中玲玲的形象,在我头脑中也渐渐地立体化了。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促使我想马上开拍。
我们来到海迪曾经生活过的尚楼大队开始拍摄第一集。一进村,满目是土黄色。路是土路,房子是土坯垒的,树木也不茂盛。我看到的是穷,一点儿美也没有。我奇怪,这样落后的地方,海迪为什么说美呢?剧本第一集,也描写了玲玲喜爱农村的心情。为了找到准确感受,我利用拍摄空余时间,跟村里的孩子们学编草辫,跟姑娘媳妇们拉家常。慢慢地,乡亲们跟我熟悉了。我了解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跟他们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这时,村里的人和景象在我眼里开始美起来。我理解了,因为海迪对这儿的乡亲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她才爱这里的一切。
我牢牢记住,我要创造的是一个让人信服的艺术形象,一个感情很丰富的人。人是有喜怒哀乐的,我让自己该哭就哭,该笑就笑个痛快。我理解玲玲是个有特殊个性的正常人,而不是只有满嘴道理的“英雄”。在剧本中,有不少表现玲玲思想深度的大段台词。开始,我觉得很别扭,认为不好处理。和海迪接触以后,我了解了她的思想境界和对人生的态度,我就有了处理这些台词的办法。这些大段的独白,是一个有奋进心的姑娘的心声,是她反复思考得出的结论,也是推动她前进的力量。难道不是这样吗?年轻人爱思考,也容易动摇自己的决心,在实践中常常要重新检验自己的看法,不断地鼓起奋斗下去的勇气。有了这样的认识,这些大段的独白,我都能具体切身地感受它。我把它们处理成发自内心的感受,边讲边思考,这样就给了这些台词丰富的激情。
张海迪的事迹范文5
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人身处逆境之中,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最终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功。张海迪就是一个例子。
张海迪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她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导致身体从胸部以下全部没有了知觉。高位瘫痪啊,这使得张海迪从小失去了上学,受教育的机会。
看着别的小朋友又蹦又跳,每天都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而自己却只能天天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张海迪感到很难过,她也很想学习!
后来,她开始了无比难舍难分的自学之路。她的父母给她买来了书。张海迪就靠着她的顽强的意志同,自学了一本又一本的书,从而创造了一个奇迹-------自学了小学课程、中学课程和大学课程。
除此之外,她还学习了许多医学上的知识。现在的她,可以写出优美的文章;现在的她,可以治病救人;现在的她,成为了中国残疾联合会主席。她的事迹感动了我们,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她的高大形象将永远印刻在我们的心中。
像张海迪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两百多年前的音乐家贝多芬。想念大家都很熟悉他。现在的一些交响乐如《命运》、《合唱》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曲子。可你知道在谱曲时候的经历是怎样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贝多芬在他26岁时患了耳疾,并且逐渐失去了听力。试想,一位音乐家如果失去了听力,该有多么痛苦啊!因为从此就告别了自己心爱的音乐。可是贝多芬并没有轻言放弃。他用牙齿咬着筷子在琴键上弹奏,用筷子带来的振动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在创作之中,贝多芬所随的艰难、痛苦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可他硬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困难,冲破了逆境,取得了成功。
现在,又有一位从逆境中走出来的新面孔,2007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杨光!
他从小就得了眼疾。虽然保住了性命,却终身成为了盲人。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漆黑的。但他没有放弃过对人生的追求。杨光很有音乐天赋,他不仅唱歌唱得很好,还会模仿很有名的明星,比如:马三立、曾志伟等。终于,星光大道成为了他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成为了一颗闪闪的明星。
这些名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在逆境之中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相反,如果他们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就会被困难所打倒,自然也就不能获得成功了。
张海迪的事迹范文6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圣经》;救赎;希望;逃亡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原作收录于其小说集《春天里的四个故事》。通常改编自小说的电影会因不如原小说耐看而饱受诟病,这部影片却是难得的例外,它甚至超越了史蒂芬·金的原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在第六十七届奥斯卡奖上获得了七项提名,但最终输给《阿甘正传》而一无所获。
《肖申克的救赎》的电影叙事流畅,情节紧凑,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在最屈辱时展现人的自尊,于最黑暗处示人以光明,人性的光辉贯穿整部电影始终,给人光明,予人希望,因此,“希望”与“救赎”一直被视为该电影的主题。然而,通过分析该电影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笔者发现《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并非电影表层所致力表现的 “希望”和 “救赎”,而是一个关于主人公安迪精神和肉体的双重“逃亡”故事。
在电影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上,《肖申克的救赎》具有很深的《圣经》渊源,是一个典型的仿《圣经》的故事,但是,《肖申克的救赎》对《圣经》的模仿却不是正面的和积极的,主人公安迪也不具有基督为人类流血牺牲的崇高品格,因此模仿的目的在于表现有别于《圣经》的主题,其目的在于承载和揭示电影真正的主题——逃亡。
首先,在电影的叙事视角上,《肖申克的救赎》采取了同《圣经》一样的他者的视角。《圣经》里耶稣的神迹和救赎行为并非耶稣本人的叙述,而是其追随者记载的见证,以他者的视角进行的叙述。《肖申克的救赎》以瑞德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以追随者的身份进行“见证”,虽然这是一个被限定了的视角,但在叙事的方式上显得更加灵活,更具真实感、更富有情感色彩。除了影片开始的一段简单铺垫外,整个故事就在瑞德饱经世故和疲倦的叙述中开始,瑞德的视角成为观众的视角。瑞德或忧伤、或喜悦、或振奋、或颓丧的叙述主宰着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走向。安迪初入鲨堡时,瑞德并不看好这个“菜鸟”,他打赌安迪会在第一个漫长难熬的监狱夜失控,但是他失望了。因此, 他对安迪有了一丝兴趣,开始关注安迪的举动。安迪在狱中的种种惊人之举使得瑞德逐渐“神化”安迪,在他眼里,安迪似乎无所不能,如同上帝不时示人于神迹。因此,瑞德自觉地充当了耶稣门徒式的“见证者”,成为安迪的“追随者”,也成为安迪在监狱里不可思议的能力和行为的叙述者。
在电影的结构上,安迪入狱的情节实质上就是《圣经》“失乐园”的翻版:夏娃因蛇的诱惑偷吃禁果,而安迪的妻子则受高尔夫教练的诱惑出轨,结果都为无辜的丈夫带来了恶果——亚当被驱逐出了伊甸园,从此需要依靠辛劳才得以果腹;而安迪则锒铛入狱,失去了自由和美好前途,在狱中艰难地维持着自尊和希望。如同亚当对重返伊甸园的渴望,安迪也渴望着救赎和自由。在越狱前,安迪特别同瑞德谈起太平洋边一个叫芝华塔尼欧的小地方,告诉瑞德他要生活在那片“没有回忆的海洋”里。提起芝华塔尼欧,安迪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因为那就是他失去的伊甸园,是他在救赎和自我救赎中所期待的灵魂休憩之所。
实际上,电影里面随处可见对《圣经》的戏仿情节。一个重要的戏仿情节发生于安迪初到鲨堡监狱的遭遇上。在《圣经》中基督诞生于马厩里,东方三贤人得到指引找到了他,给予他教导和爱;而电影里则是鲨堡同性恋“三姐妹”在洗衣房找到了安迪,带给他的却是屈辱和伤痛。同样的故事结构,不同的叙事内容,体现了电影在结构上模仿《圣经》主题同时又区分于《圣经》的意图。此外,戏仿情节还体现在对《圣经》里面的基督处处显示神迹模仿。基督显示神迹,让世人追随自己,并以自己的鲜血代替世人清赎罪恶以将他们拯救出劫厄与毁灭;而安迪在命运的摆弄下巧合地成为鲨堡监狱的“基督”:在监狱中施展拳脚,建立图书馆和教导汤米,以文字和音乐开启鲨堡狱囚们的心志,凭借知识的力量,教化他们的德性。在电影中,安迪就如同《圣经》中上帝的光,温暖而持久地在黑暗中散发光芒,驱散黑暗,示人以希望。
此外,作为救赎主题的象征——《圣经》和《圣经》的关于救赎和审判的内容也在电影中随处可见:诺顿和安迪关于《圣经》的对话,安迪隐藏石锤的“得救之道就在其中”的《圣经》,诺顿自杀之前墙壁上的《圣经》箴言“主的审判很快降临”,等等,甚至影片名《肖申克的救赎》也是来自于《圣经》。《新约全书》里处处是“救赎”的字句,电影中也处处体现着“救赎”:安迪、瑞德、老布、汤米的救赎,鲨堡监狱的救赎,希望的救赎,人类灵魂的救赎。“救赎”作为影片的主题,更多地反映在安迪在唤起狱囚希望上的努力:他雕刻国际象棋,建立图书馆,播放《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今夜无人入睡》,教授汤米文化,等等。
再次,对《圣经》的戏仿还体现在安迪模仿基督在鲨堡监狱“传经布道”。安迪重视“希望”,总是授人以希望。这在安迪同瑞德关于“希望”一节体现得特别明显。在瑞德眼里,“希望是很危险的”,是囚犯们不应该有的奢望。而安迪却认为希望是别人“拿不走、碰不到的东西”;有了希望,安迪可以在救赎自己、救赎别人的过程中尽情地享受每一个小小的乐趣,并将这乐趣传播开来,将希望播种在每个人心里。安迪在监狱里迸发出来的自由、博大而智慧的光辉,在日后成为他在监狱里的“追随者”反复提起的传奇,安迪在事实上成为希望的化身,成为鲨堡狱囚们心目中的基督。
之后的情节却急转急下,安迪随后的行为完全背离了基督舍弃生命以救赎世人罪恶的精神。在得知杀妻者有线索时,安迪隐藏于内心深处重获自由的渴望终于爆发,在付出两个月的独囚和汤米年轻生命的代价后,安迪“决定不再逗留”,通过他挖掘出来的墙洞,爬过了五百码恶臭的水沟,爬离了黑暗可怕的鲨堡,爬离了鲨堡里那些等待救赎的罪人,爬向了他渴望已久的自由。当他迎着暴风雷雨的洗礼庆祝自己新生的时候,他放弃了为世人牺牲的悲悯情怀,抛弃了那些刚刚开始了解希望的囚伴,独自躲在太平洋的海滩与小船当中,希望的阳光是那么的美好,可是只照见了他一个,并因他的越狱而永离鲨堡。鲁迅说过,没有希望的人们自己并不觉得可悲,可以在黑暗中没有痛苦地死去。现在,安迪唤醒了这些生活在黑暗中的囚犯,点燃了他们的希望,却没有将逃离黑暗的出路告诉他们,让他们在希望觉醒后的痛楚中慢慢煎熬。至此,电影中高扬的“救赎”大旗轰然倒下,电影真正的主题——逃亡得以凸显。
事实上,安迪从发现妻子的一刻起就一直在逃亡,从精神层面和现实生活中进行双重逃亡。安迪并没有谋杀自己的妻子,但19年的牢狱生活却并没有带给他困惑,他的脸上永远没有阴郁绝望的神情,嘴角永远带着惯有的微笑,目光坚定而温和。直到逃亡前,安迪才向瑞德坦承:他因不擅长表达而冷落了妻子,导致妻子出轨和被杀,因此尽管他不是凶手,但他也是有罪的,而19年的牢狱之灾就是他赎罪的**方式。法律意义上安迪是无辜的,但是逃离现实的愿望促使他成了阶下囚,借以向妻子的死亡赎罪,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在狱中,安迪利用海利对金钱的贪婪,为瑞德等狱囚换得了了解尊严、享受自由的机会,当囚犯们坐在屋顶上,喝着“鲨堡有史以来最凶残、最吝啬的差官买来请客的啤酒”,安迪却“坐在阴凉下,脸上挂着奇异的微笑”。瑞德解读为那是因为安迪重温到了自由,实际上,安迪的微笑是因为他找到了作为个体的价值,显露出他生活于别处的高贵精神。而后,安迪得到诺顿的赏识,开始帮其洗黑钱,而安迪自己也因此得到很多回报,得以在监狱中大展拳脚,完成种种对于其“追随者”来说是完全不敢想的“奇迹”。安迪在监狱的所作所为反映了他悲悯的情怀,同时也显示了他俯视狱中囚犯众生的高人一等的心态,他的作为似乎力图说明他并非这狱中的一员。因此,从精神层面上,他成功地从残酷的鲨堡监狱现实中逃离。
在精神逃亡的同时,安迪也在筹划着逃离现实中的鲨堡监狱。这种逃离不是偶发的闪念,而是一个精心设计、小心实施的完美计划。安迪的逃亡肇始于入狱不久即发现了混凝土墙的秘密,随后他通过瑞德购买石锤开挖墙面,并借放风之机抛洒挖掘逃亡通道的泥土。瑞德认为至少要600年才能用石锤挖出逃跑的地道,安迪用了近20年,这之间的无尽的辛苦和担惊受怕反证了安迪逃亡决心的坚定和强大。小石锤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贯穿于影片始终,分饰不同的角色:它首先是安迪用来雕刻消磨光阴的工具;到电影即将结束时观众才发现原来它也是安迪越狱的工具;而当诺顿打开安迪留下的那本《圣经》时,发现其中的石锤形槽时,观众才恍然大悟 “得救之道就在其中”的隐喻意义;当安迪越狱成功,小石锤就成为一种象征,这种象征与电影所要表现的逃亡和自我救赎这一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代表着对自由的信念,救赎了安迪对自由的渴望,帮助安迪逃离了鲨堡。
安迪牢房里墙上的海报也是一种隐喻。从丽塔·海华丝、玛丽莲·梦露到拉蔻儿·薇芝,海报的变幻不仅仅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也让观众体验了安迪漫长痛苦绝望的生活,更多的则是暗示安迪对自我救赎的渴望和冲破牢笼的强大信心。电影中安迪请求瑞德给他搞到丽塔·海华丝的海报时,似乎很着急,一副坐立难安的样子。他的兴奋和不安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了挖掘石锤还不行,他还需要掩盖墙面的掩饰物。尽管在之后近20年中,丽塔·海华丝的海报先后被更换成玛丽莲·梦露和拉蔻儿·薇芝,但是对电影而言,丽塔·海华丝的海报却有着揭示主题的意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史蒂芬·金的小说原名叫《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其他,原因就在于丽塔·海华丝的海报是安迪逃亡地道的掩饰物,是逃亡的象征,和小石锤一起构成了安迪自我救赎和逃亡的现实工具。史蒂芬·金将丽塔·海华丝和救赎放在了一起,本身用意就在于说明这是一个关于“逃亡”和“自我救赎”的故事,而丽塔·海华丝的前置更是说明“逃亡”才是作者侧重表现的主题,这也符合史蒂芬·金的小说一贯采用的隐秘暗示手法,这也是电影创作团队致力表现的真正主题。
[参考文献]
[1] Frank Darabont.The Shawshank Redemption[M].Castle Rock Entertainment,1994.
[2] 史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M].施寄青,赵永芬,齐若兰,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 罗伯逊.基督教的起源[M].宋桂煌,译.上海:三联书店,195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4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