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戏剧作品范例6篇

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1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一在我的经验中一天下第一了。”这是老舍笔下的北京城,大半个世纪过去,这里的冬天寒冷依旧,却是人非物亦非。 所幸,这个“京味儿”老人并没有远离我们的心灵,他仍然为当代人提供着精神慰藉。 2007年1月

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1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一在我的经验中一天下第一了。”这是老舍笔下的北京城,大半个世纪过去,这里的冬天寒冷依旧,却是人非物亦非。

所幸,这个“京味儿”老人并没有远离我们的心灵,他仍然为当代人提供着精神慰藉。

2007年1月,北京人艺的话剧《我这一辈子》在首都剧场上演。导演李六乙将这部从未改编成话剧的老合同名小说搬上舞台,并在剧中糅合了《月牙儿》的部分内容;

与此同时,全总文工团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老舍上个世纪50年代创作的话剧《西望长安》。该剧将于2月在保利剧院上演,由喜剧导演娄乃鸣执导,影视明星葛优主演;

还是这个月,一本名为《口述历史下的老合之死》的新书悄悄上架,并被北京三联书店摆在了醒目位置。作者傅光明是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老舍之死”的问题已经十几年。

一个月内,有关老舍的话剧、著作如此密集地出现,老舍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对当代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最近几十年里,像老合这样能对几代读者持续保持影响的现代作家,已经历历可数。可是老合的书依然在大量地编辑出版,作品依然被反复改编成电影、戏曲、电视剧等,广为传播。

1958年,北京人艺首排的话剧《茶馆》成为中国话剧史上举足轻重的经典剧目;1985年,电视剧《四世同堂》播出,万人空巷,骆玉笙老先生的一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唱得人人热血沸腾。在大众知晓度方面,几乎没有哪个作家赶得上老舍。

如今,对于老合作品的再创作与研究逐渐进入推陈出新的阶段,越来越多实验性的尝试和崭新的研究视角展现在人们面前。

“非常老舍,非常李六乙!”

大幕拉开,一片黑暗,舞台边不住传来淅淅沥沥的水滴声。黑暗倏地被一根划亮的火柴打破,又因火柴熄灭而归于沉寂;火柴再划着一根,再熄灭;又划着一根,又熄灭。《我这一辈子》就这样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开始了。

导演李六乙阐释这部话剧时说:“这部戏是没有时间的戏,它就是在一个人即将走向死亡的一瞬产生的各种意识,在划着火柴又熄灭的短暂时刻里,主人公回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片断。因此这个一瞬,也是无限。”

李六乙之前导演过的话剧作品有《原野》、《偶人记》、《穆桂英》、《口供》等,都带着些实验先锋的意味,这次改编老舍的话剧,也融入了其强烈的个人特色。比如,全剧采用大量的独自和吟诵方式;增加了三个原作中没有的“掌灯人”的角色,陪伴主人公“我”走向死亡;在妻子离家一部分增加了女性意识的内容等。这与观众印象中老舍通俗幽默的话剧风格截然不同。

据《新京报》的观众调查,喜欢这部话剧的有54%,不喜欢或者“说不上”的占46%。超过一半的观众认为导演挖掘出了老合原著的现代意义,也有不少人认为话剧中含有大量象征和喻意,带着西方戏剧的色彩,不是老舍话剧的传统风格,更有观众在剧场直言“看不懂”。

对于话剧上演之后的种种反应,李六乙只是笑笑:“我不关心这个。”他认为戏剧从古希腊开始就有大量的吟诵和独白,到了莎士比亚戏剧时期更是发展到鼎盛,这是戏剧本来具有的特质。而中国的话剧更多地狭隘地受到某一类型戏剧的影响,比如易卜生的“娜拉”,比如“三一律”,而把更多的东西丢了。

“我们的话剧艺术表达方式现在可能只有全部的1%,那为什么不能把2%展现给大家看呢?我不担心观众看不懂,因为我一直认为观众是需要培养的。而且事实上每次尝试都证明还是有大量的观众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李六乙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

看完《我这一辈子》后,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张和平对李六乙说:“非常老舍,非常李六乙!”李六乙很高兴得到这样的评价,也认为该剧除了他的个人特色外,改编非常忠于原著,抓住了老合作品的“魂”。他在好几年前就想排这出话剧,对于表现形式等方面有过很多思考,在这次改编前,又花了一个多月去翻看《老舍全集》,希望自己新加入的语言能够与老舍先生“保持在一个语系”。

老合原作《我这一辈子》发表于1937年,到现在整整70年了,但由于缺乏人物冲突和戏剧性描写,此前从未被改编为话剧。李六乙说:“就是因为大家都认为不适合,我才要排它。”

此前这部中篇小说曾分别被改编成过电影和电视剧。石挥于1950年导演的电影被充分肯定为“非常忠于原著”,而张国立导演的电视剧虽然市场成绩不错,但由于将原作中的“一个人的一辈子”扩展为了“三兄弟的三辈子”,有“注水”嫌疑,舒乙等一些老合研究学者都对其改编颇有微词。

李六乙说,此次改编前也与舒乙进行过探讨,舒乙认为忠于原著并不代表照搬,只要精神上统一,可以融入老合的一些其他作品内容。

“他这么说了我才敢加《月牙儿》进去的。”李六乙大笑。他称自己一直算是“女权主义者”,对女性意识非常关注。在这部话剧里,李六乙用三个女性形象的梦印证重叠,来表达女人命运的不断重复、不可改变的悲剧宿命的观点。他认为这恰恰也强化了全剧的主题,因为“我”的人生转折就是由妻子的出走引起的,也因此“我”的命运同样是不可改变、不可知的。

“人生的不可知、荒谬性,这是老舍作品里透出的当代精神之一。”李六乙如是阐述自己对老合作品的理解,“现在的人不是也一样吗?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往何处去,对时代、命运都很茫然,这些都与老合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

“我从老舍之死溯流而上研究其‘生’”

“老舍的魅力,我以为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的俗与白,而它是艺术的。”坐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办公室里,傅光明这样解读着老舍在当下的生命力。他认为尽管老合在解放后的作品质量从整体上与解放前比,相差很远,但老舍天赋的艺术才华和炉火纯青的语言弥补了许多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不足。因此,即便老舍在解放后写的大量话剧,从艺术上来审视并不成熟,作为观众还是喜欢看他的话剧。“一般的观众不用去考虑其作品的深刻性,故事好看就行了,而老舍的作品恰恰能满足这一点。话剧是来演的,你在剧院里,听到舞台上演员出口就是那种京味儿的幽默,一下子就会喜欢了。当然,学者们会更多去关注老舍作品的不同侧面。”

与活跃在舞台上的老舍笔下的文学形象不同,傅光明研究的是老合作为一个20世纪的知识分子,乃至作为一个普通人生命的悲剧命运。正如他自己所说:“老合具有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但话剧(或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表现的是作品,而学者走近的是这个人。”

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的傅光明与中央电视台的编导朋友洪眉聊天,后者正想拍一个纪录片。聊到“老舍之死”这

个话题,双方都觉得是很好的题材,打算合作来尝试一下。这是傅光明最早接触到这个题目的契机,那时的他没有想到,这―研究就是十几年,也许还会持续更久。

傅光明有幸师从现代著名作家、记者萧乾先生12年,从他那里得到了太多的提携奖掖。当时他便把准备研究老舍之死的想法告诉萧乾,萧很赞成,还说这个问题很值得深入挖掘,因为从中可以折射出20世纪许多知识分子身上同样的悲剧宿命,并可从老合身上反映出知识分子的某种心路历程。

得到恩师的肯定,傅光明更加用心,他从采访老舍夫人胡藉青开始,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即口述史“田野作业”,听很多亲历者回忆老舍生前最后几天的经历遭际,同时还采访了许多文化界人士对这一事件的理解与反思。结婚之后,妻子郑实也加入了他的采访,两人一起挖掘出更多的史料。2007年之前,他已出过两本采访实录:《老舍之死采访实录》以及与夫人合作的《太平湖的记忆――老合之死》。

2005年,傅光明洋洋15万字的博士论文《老舍之死与口述历史》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河南大学的博士学位。“回想起来,我的人生好像就在1993年改变了,之后的一切都是之前所无法预料的。”今年42岁的傅光明发出由衷的感慨。

1966年8月23日,年已67岁的老合,去生前所在单位北京市文联开会,遭到红卫兵的揪斗、毒打。第二天,老合离开家,再也没有回来。随后,人们在太平湖发现了他的尸体。到现在为止,因为说法不一,似乎连死亡日期都无法确定是24日还是25日。

傅光明希望还原这一段历史,弄清楚老舍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而死。他在新书《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的后记中写道:“以人们口述历史之下的老舍之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老舍的死来寻求研究对老舍生命价值的理解,无疑具有填补学术人白的意义。”

他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找到“八二三事件”那一历史现场的证人,重构那段历史,找到打捞老舍尸体的人,讲述一下当天的情景,就足够了。没想到在十年的追踪采访过程中,会出现了始料未及的情况,光是自称亲手打捞老舍尸体的人到目前为止就有三个人。

“三个互不相识的人,却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打捞上同一个人,这怎么可能?他们之中要么只有一个人的话真实,要么三个都不真实。至少没有可能三个人都真实。”傅光明在多次讲演中都提到这个例子,多年的口述史实践和理论探讨,竟让他对历史产生了怀疑。

他现在非常赞同一位西方史学家的观点,把历史分为历史一和历史二。历史一是过去客观存在的人与事,即历史真相;历史二则是人们各种主观的对历史一的文本叙事。“我现在做的工作就是历史二,为的是让人们去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历史一。”

对于“老舍之死”种种原因的揣测,对于老合生前在政治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乃至对于访谈者对于“八二三”当天的迥异回忆,傅光明统统不做定论。他只是把众说纷纭的现象展示给大家,希望读者做自己的判断。

“我的结论就是没有结论,或者你可以说很多结论都蕴藏在其中。”傅光明微微一笑,解释说,“首先是因为,我没法下这个结论。”他以老舍死因为例,老含的自杀是由多元的因素造成的,比如性格、自身的现实死亡观、作品中对人物自杀结局的艺术安排,等等,并目还有很多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因素综合存在,这都导致他无法给出―个确定的结论。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我希望跟读者分享我的历史观。”在十几年的探究过程里,傅光明感到最大的收获是自己的史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慢慢意识到,历史不是盖棺定论,对一

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2

北京曲剧的前身是深受北京市民阶层欢迎的“八角鼓”(单弦牌子曲)。“八角鼓”是乾隆中叶,由北京的八旗子弟所创,它吸取汉族弋腔曲调,形成了以歌功颂圣为主的演唱形式。由于帝王提倡、文人介入,它的社会地位和艺术品位得到提高,在宫廷府第传唱,盛极一时。道光时期岔曲走向社会,形成雅俗共赏的风格,是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文化见证。“八角鼓”作为清代北京特殊的产物,是北京曲艺中一种特有的说唱文学样式,它适于反映北京市民的生活面貌,如大家所熟悉的《婆媳顶嘴》《大钱诉功》《穷大奶奶逛万寿寺》等,而“八角鼓”以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孕育了北京曲剧。②北京曲剧产生于说唱艺术,演员多是说唱艺人,所以通俗易懂,又有北京地方特色,在表演上没有程式的限制,因而表现现实生活具有极其优越的条件。③北京曲剧反映北京市民生活,也源于当时社会大环境和社会标准,用人民今天自己的生活来教育人民,打动人民的心坎,培养新思想。老舍先生认为,曲艺里的单弦牌子曲很通俗,最能代表北京地域特色,同时北京又是好几个朝代建都的地方,又是历史名城更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全国各省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北京却一直没有自己的地方戏(京剧是全国性的,但不能算北京地方戏)。北京曲剧的诞生,可以说是真正的北京地方戏。广大观众熟知的剧目《柳树井》借鉴了兄弟剧种演唱现代戏的表演艺术经验,表演贴近北京市民生活,在舞台美术设计方面,也表现了北京农村的景色,北京地方性特色鲜明,受到了很好的赞誉。《啼笑因缘》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反映了北京艺人的悲惨生活,该剧充分展现了北京地方特色。《骆驼祥子》一剧,运用北京方言土语,使剧本充满了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北京曲剧的艺术特色

北京曲剧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方戏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好听好看京腔京味儿”正是对北京曲剧的极高赞誉,同时,它也有“中国地方音乐剧”之称。历史上的北京处于“幽燕”之地,毗邻北方少数民族。因此在北方汉族文化中融进了草原民族的牧歌和宗教的巫歌神曲,而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民俗、民歌,特别是满族入京以后,这种融合就更为明显地表露出来。它促成了清代民俗小曲的发生、发展和清代北京市民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从而形成了北京地域所特有的风情,就是人们常讲的“京味儿”。④北京曲剧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剧种,带有浓郁的“京味儿”特色。“京味儿”作为北京曲剧的特色,有着其他剧种不可取代的价值。就戏曲来说,“京味儿”通常体现在创作中,这个创作包括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一度创作中又包括了人物的精神气质,人物关系的特定内涵,生活的典型场景,语言的京腔京韵。二度创作中含有音乐的地方特色、舞美的地域风格,以及角色的形态体貌等。比如剧目《烟壶》表现的是晚清时候的事,描写的是老北京普通人的特征。在语言上,有着浓重的老北京口音,在场次上,增加了一些诸如“八月节”“九九登高”等带有民俗色彩的内容。音乐上,在原本浓郁的京腔京韵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清新的流行民歌的特色。又如《龙须沟》讲述的也是北京人的事,大杂院的气氛、清脆的北京方言,都彰显出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孟繁树认为,曲剧就是要加强“京味儿”特色,“我们对京味儿的理解,不能仅仅保持并局限在语言上,而应该包括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性格、气质、风俗、语言、音乐等各个方面,它们的总和形成了北京人的一种总体风格。这种风格只有通过题材、人物形象、唱腔和表演的有机综合才能得到真实而又生动的反映。目前曲剧的地方色彩还不够浓厚和突出,所以它的风格给人留下的印象也不够深刻”⑤。不管社会怎么变迁,北京曲剧的京味儿特色都应继续传承。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居住人口逐年发展生变化,外地人口越来越多,人们素质也发生着改变,老北京人从原来的三分之二下降到现在的三分之一,当代的“京味儿”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语言、习惯等方面,都融入了新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审美情趣。曲剧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应当在保持原有的地方性特色的基础上,把握新方向,融入新元素,发展新“京味儿”,使北京曲剧符合时代的要求与人们的审美,体现出北京曲剧独特的审美价值。

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3

【关 键 词】都市/民族志/京味/现实主义/文化想象

【正 文】

民族志是人类学的一种方法,乔治·E·马尔库斯和米开尔·M·J·费彻尔指出,“现代人类学主要知识贡献存在什么核心和源泉的话,那么这就是由两个优势所支托的民族志研究过程本身。第一个优势在于,从现在显得不明朗的19世纪人类学研究传统中发展起来的对于部落与非西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捕捉。另一个优势在于,过去虽被充分发挥、但今日却获得发展潜能的对我们自己的社会进行的文化批评。”富有意味的是,马尔库斯(Marcus)和库斯曼(Cushman)等人已把过去60年间被用来界说民族志文本、评价社会和文化人类学的那些零乱的惯例界定为“民族志现实主义”(ethnographic realism)。现实主义是一种寻求表述某一整体社会或生活型的现实写作模式。他们认为,正如文学理论家斯登所指出的,狄更斯小说里的多向度描述手法就是现实主义的例子。斯登说:“多向度描述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小说的每一页和每一段情节都向我们展示确定而丰富的现实,增加我们对现实的感受……。”类似地,现实主义民族志的写作,是借助于不断地唤起我们对一种社会和文化整体性的注视,迫使我们用分析的眼光去关照这一整体。(注:乔治·E·马尔库斯和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5页。富有意味的是,老舍的创作也曾受到狄更斯等英国小说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影响。) 都市民族志集中地体现在“京味”之中。赵园说,“京味”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京味”尤其是人对于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注:赵园:《北京:城与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反映北京的剧作,尤其是以老舍所创立的“京味”戏剧。有的学者说,“老舍的话剧像他的小说一样,是非常富有‘北京味儿’的,用北京话(经过提炼的北京话),写北京的人,北京的事,称得上是中国话剧史上‘京味儿’作品的典范”。(注:李振潼、冉忆桥:《老舍剧作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4页。) 但是,真正确立“京味现实主义”戏剧的是老舍的《龙须沟》、《茶馆》,苏叔阳的《左邻右舍》、李龙云的《小井胡同》、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郑天纬的《古玩》等一批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他们通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构成了中国话剧民族化的传统,同时京味现实主义也是一个与地域文化相关联的问题。这种“京味现实主义”可以通过京华:人和事的况味、京韵:民俗化的风味和京白:口语化的趣味来体现。

一、京华:人和事的况味

“民族志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相通之处在于,现实主义写作的特征是作者不厌其烦地重复说他们如何分享、经历那个被描写的世界。实际上,形成民族志作者的权威以及民族志文本的现实性表象的原因,在于民族志作者声称只有他本人才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有他本人才了解他所描写的文化。民族志写作和田野工作之间密切的联系,实际上是由所谓“第一手材料”塑造出来的。(注:乔治·E·马尔库斯和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三联书店1998年,第45页。) 现实主义强调“深入生活”,老舍所开创的“京味现实主义”传统实际上也是从一种“第一手材料”出发的。 但是,和都市民族志不同的是,京味现实主义不是一种记录,而是一种再现。或者说与都市民族志不同的是,“京味现实主义”不仅仅是通过深入生活,或者说“第一手材料”来记录和描绘,而是要表现在北京的人和事的况味。老舍的剧作《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茶馆》、《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等剧情都发生在北京,而且都是北京城里发生富有戏剧性的人和事的况味。这是“京味现实主义”的最主要的特点。 《茶馆》是最突出地表现北京的“京味”戏剧或者说“京华风俗戏”,并形成了“京味”现实主义的戏剧。它更是一种都市的民族志。就像老舍自己所说的“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剧作家切取了三个时代横断面,经历了满清末年、民国初年、抗战之后等。王利发为了适应时代,不断地改良。但是最终还是适应不了时代,悄然自杀了。在这中间,有庞太监娶妻,两个逃兵合娶一个老婆,说媒拉线的人口贩子小刘麻子建立统管**的“托拉斯”等等,更是构成了历史的都市民族志。

老舍开创了“京华风俗戏”的传统。在这之后有苏叔阳、李龙云、郑天纬等人的剧作,继承了这个具有都市民族志意味的传统。

苏叔阳的《左邻右舍》以“京味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来表现北京一个大院的生活。十年动乱,搅乱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人们的心情就如同第一幕中的天气一样,压抑,郁闷。人性在这场大风大浪中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原来和睦相处的左邻右舍也发生了分化。剧作家将戏剧的背景置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后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用饱含激情的笔墨抒写了他心底的强烈的爱憎。剧作总的出场人物达三十人之多。但是主要塑造了退休老工人赵春、钱大婶和她的儿子钱国良、某厂党委书记李振民和他的儿子李桦和女儿李秀,中学教师贾川,医生吴萍以及洪人杰和女儿洪欣、小杜等人的形象。

在《小井胡同》中,剧作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北京市井“小人物”的形象。剧作家对市井的这些“小人物”都是很熟悉的,他从小生于斯,长于斯,对于他们的言谈笑貌,行为举止早就铭记于心,但这并不等于能活生生地写出这些“小人物”。如滕奶奶是“小井胡同的一块历史碑石”。剧作家写小井胡同实际上是写胡同中的七号大杂院,这里有工人出身的刘家祥一家,有以织袜为生的许六一家,有解放前开粮食铺子的石掌柜一家,有曾当过国民党伙夫的陈九龄一家,石掌柜的小伙计小力苯一家,另外还有围绕这些住家的形形**的人物。像《茶馆》一样,在这些形形**的人和事中,反映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主题,即对建国三十多年做了历史的反思。 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是以北京全聚德作为生活原型的,但是她没有简单地再现这个名满天下的酒楼,而是“按着调和五味,融于一炉的方法,做一味酸、甜、苦、辣、咸俱全的‘中国菜’。”在这个戏的结尾,“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上联是康熙皇帝为一家饭庄所题,下联是大才子纪晓岚的属对,剧作家将下联改为“时宜明月时宜风”横批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戏中主人公卢孟实、常贵……自以为是事业的主人,其实“梦里不知身是客”,可怜他们迎送了一辈子主、客,竟不知自己是主是客。能体现此种人生况味的,何止一个呕心沥血壮志难酬的卢孟实,一个含泪带笑一辈子终于含悲而死的常贵,一个看透世事愤世嫉俗的修新鼎?(注:何冀平:《〈天下第一楼〉写作札记》,《天下第一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第74—75页。) 她通过戏中的人物是要表现一种人生的“况味”。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二、京韵:民俗化的风味

从老舍开始的“京华风俗戏”,展示了“京味”文化的独特魅力。老舍的《茶馆》开创了“京味”的现实主义戏剧。人们一说起老舍,“北京味”会成为“立刻跳入脑海的中心概括词”。(注: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台湾博远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193页。) 在八九十年代苏叔阳的《左邻右舍》、李龙云的《小井胡同》、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郑天纬的《古玩》等戏剧都展示了“京味”文化,但是这些“京味”戏剧却都是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展开的。

苏叔阳的《左邻右舍》分三幕,三幕的时间正好是1976到1978年连续三年的国庆节。环境是在北京典型的四合院里。每幕戏的背景都有所不同,第一幕是用“文化大革命就是好”这首歌作背景,而第二幕和第三幕是以脚手架和高楼作背景。这个剧继承了老舍的戏剧风格,用素描的手法、平实流畅的京白来表现北京各阶层,特别是中下层的小人物,显示出剧作家对于北京民风和民俗的熟悉。剧作家采用建筑模型等道具来表现人物对老北京的感情,最后左邻右舍合影的一场戏,具有一种类似电影的定格作用,这种结尾的方式,产生了一种日常生活历史化的感觉。

《小井胡同》在再现北京市井生活的风俗场景方面,确实达到了非常真实的程度。剧一开场便是:

北京俗称的小年下(腊月二十三),晚饭前后,恰是申时尾、酉时初——灶王爷即将升天的时候。小井胡同在太平年间每逢冬夜,卖馄饨的、卖熟羊蹄儿的、卖老豆腐的、卖灌肠的,哪个做小买卖的不是在这儿撂撂挑子,吆喝几声呢!到了夏天,空场上的那棵老椿树可给老街坊们造了福喽。小井胡同七号是贫苦下层市民居住的大杂院,院门的顶端,用青砖、瓦片砌成的“五瓣花”,门楼已经很旧,门板上早已模糊不清,院门里是一堵砖砌的破影壁。而幕启的时候又从胡同北口传来了卖关东糖的苍凉的叫卖声:“约糖!约关东糖!”接着南院响起了一阵祭灶的爆竹声。

这是典型的老北京的风俗场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风俗场景也随之变化着,在第二幕里,空场上的那棵老椿树还在,而院门内砖砌的破影壁却被拆掉了,在院里新安了自来水龙头。从新建的中学里传来的歌声是《毛主席来到咱村庄》。到了第三幕,院里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政治环境。而第四幕则是唐山丰南大地震刚过去两个月,院门口那老椿树过早地枯黄了。地震使得院子的门楼变得残破不全,夹道上的院墙塌出了个一米宽的大口子,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加固山墙用的杉篱,这个场景象征地暗示着社会将要发生一个大变化。到了最后一幕,小井胡同的变化就大了,柏油路代替了坑坑洼洼的土路,七号院院里,高矮不一地竖起几根电视天线。北口早年间的小市,如今成了新辟的自由市场,嗡嗡的人声从那里传来,背着口袋提着秤杆的,挎着鸡蛋篮子的农民偶尔吆喝着从胡同口走过。而从南口飘来的电吉他和琵琶齐奏的流行乐曲,一直持续到剧终。

如果说《左邻右舍》、《小井胡同》等剧的风俗场景是建国后社会政治变迁的风味的话,那么,在《天下第一楼》、《古玩》等剧则是晚清到民国的社会政治的风俗场景。

在《天下第一楼》第一幕中:

幕启时,正当饭口。肉市口里热闹非凡,各家饭庄子的厨灶正在煎炒烹炸;跑堂儿的招呼着客人;食客们磕杯碰盏。这几天,酒肆、饭庄的生意特别好。清朝的最末一个皇帝,在“子民”们“帝制非为不可,百姓思要旧主”的呼声下,由张勋保驾,又坐了“大宝”。紫禁城的内外的遗老、遗少们顿时兴奋起来,翻腾出箱底的朝衣,续上真真假假的辫子,满大街跑的都是“祖宗”。按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表示心情愉快的惟一形式就是“吃”,所以,肉市口里回光返照般地闹腾起来。

在《古玩》的第一幕中: [起京剧《空城计》慢三眼过门儿,而后谭鑫培唱腔:“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起鞭炮,街道人声,幕后。

[一条老北京的商业街,一副大年根儿上的热闹景象,方才的鞭炮硝烟未消。站铺面的、摆地摊儿的及过街行人,熙熙攘攘。……此处为丁字路口,有三家铺面:左边正对观众的是隆家的“至真堂”,拐角向里与隆家相邻的是“红木韩”,右边拐角处与隆家相对的是金家的“宝珍斋”。这天是腊月二十三,隆家祝寿,韩家娶媳妇,金家开张。

这种民俗化的场景表现出的是一种北京特有的风味。

三、京白:口语化的趣味

京味现实主义的戏剧,具有很强的叙述性,如果说《龙须沟》中的艺人程疯子,还是一个内视角的话,《茶馆》中“大傻杨”在说数来宝则是一种具有“间离”效果的外视角,通过他来叙述,使得这个剧具有了一种布莱希特的叙述剧的意味。而在《小井胡同》中,剧作家自己是一个说书能手,一部五幕剧说了三十多年的故事,而且这故事是接着老舍的茶馆说下去。何冀平在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开市大吉》中,同样采用说书人的方式,而且在这个剧中,说书人成了一个剧中的人物。李龙云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正红旗下》甚至将老舍作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出现,与老舍的父亲隔着舞台中的水池对话。富有意味的是,后两个剧作,没有采用正式的京白来表现,《开市大吉》甚至是采用粤语来表现的。 在《左邻右舍》中,剧作家采用讽刺的手法来表现,如第一幕中,洪人杰因为骂小孩唱革命样板戏像鬼哭狼嚎,被公安抓走。而合唱队正高歌一句,“……就是好”,颇有点大水冲了龙王庙的感觉。第二幕中,李桦试着写小说,洪人杰听说写到自己,感兴趣地凑上去。李桦说:“你听,我们院里,有个工人阶级代表,大高个儿,大脸盘儿,五大三粗……”洪人杰听了正觉得有点意思,李桦又接着说:“就是有点儿毛病,溜奉承敬,尖损刻薄横,整个儿一个缺德的典型”。洪人杰这才一蹦而起。

《小井胡同》第一幕里,测字先生杨半仙的登场是颇有旧北京风味儿的,他唱着“北平俗曲——门灶神”:

腊月二十三,

送神上天,

祭的是人间善恶言,

当人家跪倒,手举着香烟……

他喝着“画儿来!卖画!”这位测字先生改卖年画了,他卖的年画《庆乐丰画》、《他骑骏马我骑驴》,然后又哼着这太平歌词下场了:

当人家跪倒,手举着香烟,

不求富贵、不求吃穿,

好事儿替我多说,

坏事儿替我隐瞒……

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4

《茶馆》是一个悲剧,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那么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茶馆读后感,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茶馆读后感1《茶馆》是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作品。

在这部作品之前,做为一名小说家他已经写出多部传世之作。而戏剧方面经过多步创作为《茶馆》的成功做基础。

《茶馆》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大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像一个小社会。里面有弱者也有强者但都是被压迫的人,只是弱者更多一点。我认为《茶馆》的文章好有三点:

一、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他们自己的故事。

二、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累赘。

三、语言功力富有个性。

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他们自己的故事,但他们却又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就像一条河,大主干很重要但没有无数滴水来汇聚又有什么精彩之处可言呢?这些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反映了那个年代。在《茶馆》一书中次要父子相承,如同文中的唐铁嘴、小唐铁嘴;刘麻子、小刘麻子都是同一个人衣着变了,但德行未改,这种写法有助于故事的连贯。文章中的人物虽然各说各的,却反映了时代。

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累赘。这篇文章是以一些下层人民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那么就会用到很多小人物这些小人物如果一直存在那会让精彩的文章失去光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便是最好的方法。作为一名成熟的戏剧家,老舍已经成功了。

语言功力富有个性。老舍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那么老舍肯定会使用好语言。在《茶馆》中每个人物的语言台词设计的到位。这样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底归功于艺术锤炼,又来自于生活中的积累。老舍是一名出身卑微、平民色彩浓郁的作家,落社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示了清末戊戌维新变法失败之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的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应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命运。《茶馆》一文老舍将语言功力发挥到极致。

人物有主要人物和小人物之分。大人物也是主要人物的王利发,最初开始是二十多岁但他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唐铁嘴吸**,以面相为生。刘麻子和小刘麻子一样本质邪恶说媒拉纤、心狠意毒......从壮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故事虽然松散,却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从老舍个体生命的历史来看:《茶馆》是一位生活阅历与个体经验丰富的作家。在新的历史情景中国望过去半个世纪的旧中国而写下的一部沉湎之作,它没有被老路子套住,它沉淀着历史的教训,揭示了历史前进的趋势。

《茶馆》的成功打破了“三一律”这一规范。有人评论说: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

茶馆读后感2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茶馆读后感3《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叫做裕泰的茶馆里。一部简简单单的三幕话剧,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馆,将半个世纪的岁月浓缩,将许许多多符合时代特征的小人物涵盖,将一个国家在那些个特定时代的悲哀诉尽。

这部话剧主要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走向破灭的故事。历经了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裕泰茶馆,在当权者和小人的谋划下最终被改成了“花花联合公司”。而一生守护着茶馆的王利发掌柜选择了在他的茶馆里自杀。《茶馆》该剧可以说是很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而恶人不一定有恶报。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腐败被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唏嘘不已。

先谈谈这幕话剧中的人物吧。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每个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职业、阶级的不同群体。看似多达几十位的出场人物,却无一显得重复。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等等身世不同、个性显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就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深深刻在脑中。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坏。通览全文,在我眼中他作为一个掌柜,很圆滑又显得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然而,在结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馆被高官与小人夺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杀。这一情节,仿佛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心酸不已。这么一个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柜,却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过一个人物,以其行为与性格的强烈反差,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与不满。

再谈谈这部话剧的特殊之处。《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和戏剧结构的巧妙、严密。话剧全凭台词塑造人物,一个人的性格全体现于他的每一个字眼中。“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语言功力令人叹为观止。《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有生活气息却意味深长。在戏剧结构上,《茶馆》可以说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话剧虽年代跨度大,没有主线故事,但毫不显得零散难懂。老舍先生通过一个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故事虽松散但有了连贯性。其次,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虽然年代变化了,但每个人物所代表着的群体依旧存在,并随着时间的迁移有了细微的变化。令故事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最后,每个人物都扮演着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各自所处时代密切关联。揭示了社会一角,展览了许多形形**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有人评论说《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茶馆》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而老舍先生仅仅用一些个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我想当你合上书本的一瞬,你会感觉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过了漫长艰辛的五十年。

茶馆读后感4茶馆,在我们眼中只是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依旧会是那样的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位大师便是老舍,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让它成为真正的艺术品,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有力的讽刺度,深刻地体现了人们在旧社会时的生活、背景,深刻的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三个时代对人们的欺压,及三个时代统治的黑暗,真实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正本相。《茶馆》也成为了老舍个人漫长创作生涯中的高峰,也是五十六十年代剧作界的高峰,是前辈作家中少见的后期超过前期的高峰。

以老舍先生独一无二的创作手法,使全剧显得干净、简洁。它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是时间变迁,同时也是历史变迁。用人物来表现年代,同时又把年代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二者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成为中国旧时代的一个缩影,让人以看“历史剧”的眼光来评审。三教九流市场汇集地的茶馆,仍有几位核心人物始终贯穿其中,例如茶馆掌柜王利发,胆儿小的松二爷,十分爱国并胸怀正义常四爷等等。茶客间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他们之间的谈话使人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

《茶馆》中语言的精妙运用,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幕里茶客的东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那都是北京语言的精华,都是近百年京都生活的沉淀。它们多彩而不杂乱,节奏明快又一气呵成。这使得第一幕成为全剧的高峰,后边两幕也是由第一幕而来,托着衬着第一幕构成整部戏。

但是,老舍先生的《茶馆》,并不像曹禺先生代表作《雷雨》一样,在舞台上演了半个多世纪,《茶馆》低调的很,仅有一个电影演员剧团,算是业余演话剧,排过,在郊区剧场也只演过一两场。因为《雷雨》写的是贵族家庭,而《茶馆》则是市井社会,三教九流,恰巧《茶馆》在上演时,又正赶上,更是由于作者老舍的原因被舞台“排挤”。可真的艺术,无论何时,都会散发光辉。现在的《茶馆》已经成为人艺的经典保留节目,同时也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根。

希望多年以后,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一句“我们吃下午茶去!”。

茶馆读后感5几乎所有人都说《茶馆》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由一个茶馆,将半个世纪的时刻跨越,许多人物都被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分别展示了清末、民初、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结束前这三个年代的旧中国生活。

曹禺先生曾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因这剧本构思纵横开阔,既是大气魄大手笔,又有细部的白描,是老舍先生的独创。《茶馆》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刻,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变动,但是剧中只透过一个茶馆的小人物来反映,并没有正面叙述那些大事。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样活着和怎样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

《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和他戏剧结构的巧妙,严密。语言:话剧全凭台词塑造人物,台词到为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剧也就成功了。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的的确确将语言功力发挥到及至。(lz13)《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的十分生动传神、赋予个性,同时有简洁凝练,意味深长。戏剧结构:全剧人物多,时刻跨越大,没有中心故事,老舍采用了四种手法结构该剧:其一是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主要人物有了连贯与交代,故事虽松散却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其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其三是每个人物都扮演他们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各自所处时代密切关联,其四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

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5

关键词:老舍;小说;喜剧性;幽默

随着《老张的哲学》的发表,老舍以真正的作家姿态步入我国现代文学文坛。在这部小说中人们也看到了老舍创作中的幽默性特征,而这种创作特点也使得老舍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得更远。而笔者主要针对于此,对老舍小说中的喜剧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仔细挖掘老舍创作中喜剧性特点的原因,以此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老舍的创作作品与喜剧风格。

一、老舍小说中喜剧艺术形成的原因与地位

(一)原因

一方面,受到历史时代的影响。老舍早年生活在二十世纪初,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所,“五四”运动给传统观念与思想带来一定的冲击,这也对那个时期的老舍带来一定的影响。“五四”文化为老舍的作品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而喜剧性因素也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由于老舍不同寻常的社会经历,对老师喜剧性创作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他家境比较贫寒,而与中下层市民的接触比较多,这种出身经历与生活阅历都影响着他的创作取向。他在创作中表现出的“笑的哲人”的态度,这都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相关。最后,老舍自身性格的独特性,造成其这种幽默创作的特点。首先,他比较乐观开朗;其次,他独具慧眼。老舍经常以一种喜剧、乐观的态度看待万事万物,能够以一种幽默讽刺的方式来对社会中的人和事进行观察,从而使社会中的人和事赋予其幽默、喜剧的特点。因此,对于老舍创作中的戏剧性特点既是促使他成为幽默作家的原因,同时对他的喜剧风格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地位

老舍的喜剧风格具有一定的发展性,起初在他的作品中对喜剧性的追求过于热衷,因此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幽默的思想力量与艺术效果有所减弱。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幽默艺术甚少取得成功,这也对老舍的幽默艺术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也使得他的幽默艺术历经了一段时期的磨练。从立意幽默、放弃幽默、返归幽默到幽默成熟,老舍采取扬弃的态度,将自身的幽默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他的很多作品能够得到人们的喜爱。郭沫若以及曹禺等,都称赞过老舍的幽默风格。而且老舍的幽默艺术风格是可以与美国的马克・吐温相媲美的,是我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创作有幽默艺术作品的成功实践者。

二、老舍小说中喜剧性因素分析

(一)通过笑来批判国民劣根性

在老舍的作品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可笑点,通过“笑”来批判当时人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国民精神,对国民的弱点进行暴露。所以,从中可以看出老舍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也是对鲁迅思想的继承,同时能够使自身通过喜剧的形式来批判国民性的特点显现出来。例如,在《老张的哲学》中,老舍针对旧中国的国民身上的善良、蒙昧的特点加以暴露,其中的赵姑父、赵姑母就是比较典型的人物;而在小说《二马》中的老马,则更加体现出“老中国儿女”的形象。就像老舍说的那样,老马就算不得上是坏人,但也算不得上是好人。他能够对祖宗的成法进行严格遵守,以自身的几千年文明傲视洋人,但同时又处处对洋人加以小心对待。因此,老舍借助幽默的笔法,将这个老马身上的保守怯懦、精神胜利以及因循守旧的思想更好地体现出来。这种幽默笔法的运用,老舍能够在表现旧中国国民身上的劣根性特点积极暴露出来,将国民身上的病态特点通过自己的艺术加工体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老舍在这一过程最重要的是要表达改造国民性的理想,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借助笑来批判世间丑恶

老舍运用戏剧形式批判世间丑恶,其实就是讽刺手法的集中展现。对于喜剧而言,应该将表现对象设定为真实的社会人生,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都是对应存在着的。因此,丑恶一面的描绘与再现是作家的职责,通过自己犀利的笔触,对世间的丑恶进行剖析,从而使劝善惩恶得以实现。在老舍眼中,讽刺性的小说,其中的道德目的必须明确,因此他能够以一种讽刺性的笔触对世间的各种丑恶现象进行揭示,批判卑陋灵魂。另外,老舍能够积极发挥文学的启蒙作用,以此唤醒沉睡着的麻木的人们,以此进一步地对这种黑暗的现实制度进行批判,唤醒人们的道德意识。

(三)含泪的笑

在老舍笔下,嬉笑怒骂皆文章。老舍写作中的共性特点就是能够运用一种调侃的手段来表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不幸。借用老舍的话就是“这种笑是一种苦笑,不知是苦好哇,还是笑好。”因此,他作品中常常表现出一种“笑中含泪”的特点,在这里常常有作家的哀愁与同情。例如,在他的小说《离婚》当中,张大哥的形象,张大哥的宇宙就是一个小院子,他的生命热闹但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张大哥并不是一个坏人,而是受几千年文化影响的庸人。老舍以一种幽默的笔触,将张大哥的一生以及与社会中痼疾的联系描绘的淋漓尽致。老舍的笑中带泪,他一种嘲笑、酸笑的态度来反省自身,并在自身的小说人物中完美地展现出来。

(四)轻松俏皮,聪明诙谐

在老舍的小说作品中,通过阅读作品以后,能够真切地发现其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诙谐、幽默性,在博得读者一笑的同时,又令人深省。例如在《牛天赐传》中,小牛天赐的语言描写中,将纪妈的嘴画的很小,“看你怎么吃饭”。这些文字在阅读以后就有一种轻松诙谐的感觉,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谐趣的感觉。总之,老舍的喜剧性因素具有多种特点,这也是老舍在观察社会与人生百态之后的有感而发,其中包含着他改造人性的理想,孕育着他想要改变这个落后与黑暗社会的志向。因此,这种喜剧性特点是老舍创作作品的成功之处。

总之,作为文学创作中的幽默大师,老舍能够通过自身观察事物的敏锐洞察力,积极驾驭语言,赋予语言以更深的寓意,并增添一些幽默色彩,在表现中运用自己独具匠心的技巧,将一个个形象丰满的作品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们为其苦、为其笑,这种喜剧性幽默特点也是其自身智慧的闪光之处。因此,本文关于老舍小说喜剧性特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迅.老舍20-40年代小说幽默叙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2]张小虎.张爱玲、老舍小说婚恋模式悲剧性探源[J].文教资料,2015,(26):18-20.

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6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剧的剧本。《茶馆》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几十年间的跌宕起伏,历经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年代。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茶馆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阅。

茶馆读书笔记1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茶馆》变成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读过这本话剧,我看到了中国那屈辱的历史,我看到了中国那斗争的历史。-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看呐,这多么让我们思考的历史,让我们铭记的历史!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被腐朽无知的清朝政府统治着。凶狠霸道的洋人侵略落后的中国,闭关锁国、自满轻狂、胆小懦弱的统治者压迫人民。中国人民在这种压迫下表现出不同的一面。

王利发是茶馆的掌柜,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后无奈吊死。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也表现出底层人民的愤怒。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让想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实现愿望。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统治者。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松二爷、常四爷、二德子、刘麻子……他们代表不同的人物,但他们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愤怒、斗争……

老舍的《茶馆》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屈辱斗争历史。铭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茶馆》,让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

茶馆读书笔记2相对于很多人看过《骆驼祥子》不同,我接触老舍的第一部作品却是《茶馆》,这薄薄的几页纸竟是让我迷上老舍的一个足够充分的理由。

作为当代青年,我对戏剧并不是很在意,如果不是世界性的歌舞剧或者音乐剧,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种夸张的表演。但是惟独一部《茶馆》让我看几遍都欲罢不能,我没法形容我对这部戏剧的深爱。不管是原著,或是电影,甚至电视剧,我都看,看到伤心处,眼泪不分次数的往下掉。

整部剧目里一个大茶馆,经过三个时代的变迁,两代人的挣扎。在那个馄饨的年代,好人没了活计,坏人发了横财,好坏颠倒,正邪倒置。从最底层到最顶层的北平人,都被剥削,被欺辱。老实敦厚的底层人被中国渣滓欺负,最顶层的老佛爷被洋人欺负。好好地一个大清朝,眼睁睁的在北平人眼中倒下。随之倒下的是北平人的骄傲和自信。外面兵荒马乱,就连锁上门都有可能被偷,被骗。不开门吧,吃什么?怎么活着?贵族开始卖家当,老百姓开始卖儿女,自食其力的又时不时被“王法”绑了去。煎熬啊!可就在这年月北平人也少不了礼节。好一个“北平人”。皇城脚下的皇上身边的福泽之地,怎么会这样脆弱。渐渐的这里的人们开始明白了“我爱我的国呀!可谁爱我呢?”一句话,怎一个心酸了得!

那样老实与世无争的松二爷饿死了,到死都不懂得怨恨是个什么模样;那样争强好胜的秦二爷落得一无所有,实业救国也好,实业为己也罢,原来自己的远见还不如一碗烂肉面的见识来的实惠,多悲哀的结论;水灵灵的大姑娘嫁给个无恶不作的老太监,为了一碗饭,丢了一辈子的人,见惯了一座深宅大院里的狗咬狗,能被赶出来也算是一种幸运,只是一辈子都注定的悲剧,程度的深浅还有谁会有暇顾及呢!拖拉着破鞋的唐铁嘴和不招人待见刘麻子倒赚了个肚儿肥,一个半仙儿算了一辈子卦,救不了别人也救不了自己,更救不了大清国;买卖人口是个缺德到家的营生,厚着脸皮发财,比那买人口的还可恶。宋恩子吴祥子凭着那官家的“本事”倒不愁吃穿,这些人自己作恶不够,教各自的后人也继续着他们的“风范”。……最后一个开了七八十年的大茶馆白白地成了人家的!上那说理去?没处说理。混乱的年代,政权的更迭,不停地改革,也许老大中国是到了该注入新血液的时候了,可是每一次的改变苦的是百姓,即便是这样容易满足安于现状的北平人也眼睁睁见证了流血的年代,是不允许安逸存在的。就连那说数来宝的都为这满眼狼籍质问苍天,您睁开眼看看吧!天朝的子民们正遭受怎样的践踏和欺辱!!

茶馆读书笔记3老舍,《茶馆》,无可复加的戏剧杰作。读过很多遍,也看过电影,有人称它为三个黑暗时代的送葬曲,揭露了?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还降纳缁嵯质怠6钦殴以诓韫堇锏哪腹碌拇笞秩缤说匚抟倭降恼信圃谡谱攀锌氚傩盏淖欤?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上台的人物所发生的故事,无论悲喜,只要追溯一下因为所以,总是那档子破国事,万花筒也好,西洋镜也罢,茶馆就是如此一个社会矛盾集中的体现,跑不了。

至于剧情的再现此处就不表了,王利发刘麻子等一摞人物已经随着这部经典作品一遍又一遍的被阅读被再现深深扎根于读者的心中,我看来,《茶馆》的大范围传播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与作者蜚声海内外的名望互为表里有着互相宣传的意味,另一方面,《茶馆》通俗易懂的语言也在传播上提供了客观性的便利,就像读完《水浒传》总能说上句贼厮鸟,连我不喜读书的朋友看完《茶馆》也能津津乐道几句:*!揍他个小舅子!

这几句随不登大雅之堂,然而颇具江湖之风市井之气,作品中常含有这类平易近人的词语,自然能较为简易地被大部分读者所接受和认识。

茶馆读书笔记4可以说《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一部传世经典之作,我们从这个小小茶馆的兴衰也可以侧面看出中国半个世纪的兴衰。小说里面每一个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满了个性,简单的一个茶馆我们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文中茶馆的老板王利发,其实算是一个处事比较圆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只要他的小茶馆可以好好地经营,但是在故事的结尾他也是落得一个悲剧收尾。

其实这是关于一个时代的悲剧,不管是面对清朝的灭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压迫,还是民国初年社会的动荡不安,还有解放初期的内战,茶馆都是坚强的存在着经营着,可是终究还是敌不过现实的残酷打击,悲剧是注定的结局。

关于茶馆最大的感触就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无论怎么说受伤害最大的还是这些底层的人民群众们,里面也有冲有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和一心想着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可是他们都被悲剧的打压了,就是大多数人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才导致了清朝的灭亡,让当时的中国被列强欺辱。

还有文章中的各种小人物的各种性格的描写也是十分的传神,可以反映出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状况。没有充满民族正义感的国民的话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是不能真正的站起来,老舍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悲哀,只有记住那个时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现在的发展之路。

茶馆读书笔记5老舍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熟悉的一位作家了,在此也就不多介绍了。倒是写作背景得说说:话剧《写于1956至1957年间,它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老舍写小说很少,却写了不少的戏。在写《茶馆》之前,他写了话剧《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在《茶馆》之后写了《红大院》、《女店员》和《全家福》等。《茶馆》跟这些配合时事政治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样,他重新写起了解放前写惯了的“陈年往事”。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光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6-12 20:06
下一篇 2024-06-12 13:06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4477.html